❶ 電影上映期間在網上寫觀後感可以帶電影內容的照片嗎
這寫觀後感又不是用於商業謀利,不算侵權,可以帶。
❷ 用信紙寫正規讀後感怎麼寫照片封皮內容都要
正規作文紙是你的作文本里的紙,如果是用來投稿的,則是每頁300字的綠色稿簽紙。不僅是寫讀後感,寫一切作文都適用。不過,現在大都用電子稿了,快速,准確,還不花郵費,稿簽紙已經過時了。
❸ 反裝片只能把它印製成紙質照片才能看
你說的是反轉片吧?反轉片就是正片,像電影膠片就是。用幻燈機或放映機就可觀看。
❹ 讀後感格式 觀後感格式(電影) 我用稿紙寫的
格式一、格式和寫法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六、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七、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4)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一、先要重視感感要多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二、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
觀)後感的題目有一定的要求,可以直接寫「《XXX》觀後感」「觀《XXX》有感」,也可以寫上一個題目再以「《XXX》觀後感」「觀《XXX》有感」為副標題,例如:
純潔清澈的友誼
——讀《我飛了》有感
我舉的例子是讀後感,當然,讀後感和觀後感都一樣,都是這個格式。
正文就沒什麼特殊要求了,內容上要求介紹書(電影)的內容篇幅少,寫自己的感想篇幅多(可寫一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最好不要泛泛而談)。要語句通順,中心突出,盡量用詞恰當、優美(切記不可堆砌過多華麗辭藻),表達准確。
❺ 。看一篇愛國主義的電影寫一篇觀後感。字數1500左右。也是紅信紙。用黑筆寫。帶封皮
電影《南昌起義》
一、時代背景簡介:
風雲突變的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寧漢合流」的反革命步伐加劇。陳獨秀置險情於不顧,反對武裝工農掌握軍隊。7月15日,汪精衛發動政變,第一次大革命慘遭失敗。影片反映的正是在這一危機關頭,為了挽救革命,挽救黨,以前委書記周恩來同志為首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執行黨的決議,沖破重重困難,領導並取得了南昌起義勝利的革命崢嶸歲月。
二、故事梗概: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大敗奉系軍閥張作霖。這時汪精衛突然下令撤兵河南,回師武漢。陳獨秀沒有看清汪精衛的嘴臉,反對武裝工農。賀龍向周恩來表示堅決跟黨走。汪精衛准備從湖北總工會工糾隊開刀,中共中央先發制人,解散工糾隊,將全部人員編入賀龍部隊。7月15日,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大革命失敗了。在這生死關頭,黨中央接受了周恩來等人的意見,舉行「南昌暴動」,並委任周恩來為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喬裝身份抵達南昌。汪精衛邀葉挺、賀龍上廬山,想乘機繳械,葉劍英在廬山獲悉汪精衛「鴻門宴」的陰謀,連夜下山將此事密告葉挺、賀龍。葉挺、賀龍當即把部隊開赴南昌,參與起義。周恩來聽取了朱德的情況介紹,擬訂了「南昌暴動計劃」。敵方派人探聽葉、賀部動向,汪精衛的特派員刁鐵民脅迫起義前敵總指揮賀龍清黨反共,賀反而將他逮捕。張國燾趕至南昌想阻止起義,周恩來與之激烈辯論,多數人擁護周,起義仍按原計劃進行。因有人出賣起義情況,周恩來當機宣布起義提前。8月1日清晨兩點,南昌起義的槍聲響起,葉挺、賀龍、朱德率部分路出擊,在大家的浴血奮戰下,黑姑完成了雙喜、賀長生等烈士的遺願,把紅旗插到了城頭。南昌起義取得了勝利,新世界就要誕生了!
三、觀後感:
八一南昌起義,是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的一個偉大歷史事件,頭緒紛繁、人物眾多,而影片以精湛的技藝,真實、樸素、生動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影片從真實的歷史事件中提煉創作素材,正確地、藝術地反映南昌起義這一震驚中外的歷史事件,使其具有鮮明的紀實性和文獻性。影片中出現的四十多個人物,大多都是有案可查的真實人物。為了真實地再現那一段歷史,影片特別注意了環境的真實性:它通過一定時代特徵的景色、道具和人物的服飾裝扮;通過獨具時代特色的音樂,特別是「打倒列強」的音樂旋律的反復出現,使當時的時代氣氛更加濃烈,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尤其是為現代人上了一堂形象、生動、深刻的中國現代革命史的教育課。通過今昔對比,使我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影片從生活出發,成功地塑造了周恩來、朱德、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藝術形象。十分注重形象地表現幾位領袖人物的獨特經歷和個性。如周恩來的穩健、果斷、血氣方剛、富有革命犧牲精神;朱德的憨厚、沉著、有勇有謀;賀龍的倔強、爽朗、對黨的忠誠等。通過他們的具體言行來表現他們偉大而崇高的品格。如通過周恩來的「我們都為共產主義在奮斗,我經常想,一個嬰兒哇哇墜地,長大,有點兒知識,很慢很難,只有抓緊時間做工作,才無愧做一個人,沒有權力糟蹋生命,浪費時間。」這段話體現了他為革命事業勇於獻身的精神。通過賀龍的「半輩子經驗告訴我,跟著國民黨,我個人政治上沒出路,整個軍隊也沒出路。只有共產黨才是勞苦大眾的救星,我鐵了心跟著它走到底,這是我的入黨申請書……,請黨考驗我。」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對黨忠貞不渝的愛和面對反革命的血腥屠殺毅然投身革命陣營的果敢精神。通過以周恩來同志為首的前委會與阻撓起義的張國燾之間的斗爭,表現了我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勇於斗爭的大無畏氣概。這一切都是我們更加崇敬、熱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的偉大品格和精神,鼓舞我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影片還以真實、樸素的生活畫面,為我們展示了南昌起義那火光沖天、槍林彈雨、將士們浴血奮戰的場面。並通過女戰士黑姑踏著其丈夫雙喜等烈士的血跡,沖上鼓樓,把紅旗插到樓頂的這一細節再次告訴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和安靜的生活環境,都是成千上萬的先烈們用先血和生命換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沒有他們的奮斗,便沒有我們的今天,作為祖國的一份子,我們要自覺加強思想修養,使自己成為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成為改革開放的推動者,才能無愧於我們的先輩和先烈。
總之,《南昌起義》是一部好的歷史文獻故事片。它使我們牢記過去中國革命的斗爭史;牢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黨和人民創建的豐功偉績;牢記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奮斗。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而奮斗!
❻ 從攝影角度寫的電影觀後感 隨便一部經典電影就行
①觀後感一般先要說說是因為什麼緣由而觀看了這部小說、這篇文章、這部電影、這部電視劇……
②然後就要復述下大概內容了,就如電影來說吧,大概講講它的中心主旨內容,或者是電影所反映的精神,特別讓你感動或者記憶深刻的部分也要提一下,順便說下理由。
③最後說說自己的內心看法以及感受。
這樣大概就差不多了。加油哦!
❼ 中國電影人肖像攝影作品,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方法/步驟
1。要「會看」電影
要寫觀後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裡,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戚。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表現對象的局部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致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調度,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置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後感就更有基礎。
2。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寫觀後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
3。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個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4。要聯系實際而「感」
要寫好觀後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里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5。觀後感屬於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
電影觀後感,即對影片發表評論,抒發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於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後,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賴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後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後的感想等。
在影片中可感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從主題、人物、細節、場面、語言等方面入手;就多部影片來說,有的側重於思想內容,有的側重於表現形式,有的截取影片的某個場面、某個事件。「感點」的選擇,各具特色,可資借鑒。
寫電影觀後感,要選擇好角度。一篇幾百字的觀後感,容量很小,而一部電影所牽涉的內容卻很多,切忌面面俱到,必須選好角度,把重點放在一個側面上,這就叫「口子要小,挖掘要深」。選擇角度,一方面要看影片本身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地方。角度選得好,對立意、選材、構思、謀篇都直接產生連鎖反應,有利於把觀後感寫好。
第三、厚積薄發,調「兵」遣「將」
寫電影觀後感,要充分而又妥貼地運用學過的語言。民間有一個給「語言」下定義的謎語:「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高爾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電影是一種藝術,電影觀後感自然要牽涉到方方面面,沒有足夠的語言儲備,就無法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對影片沒有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自然寫不好觀後感;有了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如果語言貧乏,同樣也寫不好電影觀後感。
針對這樣一篇觀後感,作者盡管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和語言要求上看,都是不合格的。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語言平淡無味,很難吸引讀者的眼球。
6。正確把握文章內容。
常見的觀後感一般包括三大塊內容:
1、內容簡介。用簡單幾句話概括影片內容,就像我們平時讀了一篇課文歸納主要內容一樣,做到既完整又簡練。
2、發表評論。寫這部分時,同學們可向自己提這樣幾個問題:你對影片中哪件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哪個人物你最喜歡,為什麼?哪個場面最使你感動,為什麼?只要選擇其中一個問題深入思考並寫下來,就構成了自己對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個鏡頭的個性評價。
3、抒寫感受。這是觀後感的主體部分,學生往往言不由衷,空喊口號。最有效的方法是作比較:或將片中人物與自己比較,尋差距,找不足;或與身邊熟悉的人相聯系,闡發自己的觀點;或將電影中的先進事跡與生活中、社會上的現象比比較,從正反兩方面談感受。在寫作時,同學們可簡單列舉一些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敘議結合。一句話,只有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和實際,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7。找准寫作的切入口。
一部電影人物眾多,內容紛繁,情節縱橫交錯。寫作時不能面面俱到,必須找到一個切入口展開全篇,好像一條紅線將「簡介-評論-感受」三塊內容串連起來。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方法:
1、選擇一個人物。一部電影看完,有的同學對主角贊不絕口,有的對某一配角記憶深刻。不管怎樣,只要挑選一個人物,透過其言行舉止走入他的內心,由此而發表評論,抒寫感受。2、截取一個片斷。即選擇影片中的一個小故事或一個獨立的情節展開。如電影《任長霞》中,表現任長霞一心為民的事例很多。同學們就可選擇其中的一個小故事作為切入口,聯系實際談感受。
3、描寫一個鏡頭。即採用特寫或素描的方法,生動描述影片中感人至深的一個鏡頭,引發自己的情感共鳴,進而談體會說感受。
❽ 電影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❾ 求一篇電影的觀後感,長一點的, A4的紙小五號 , 能夠有9到10頁最好電影比較有名的那種 不要那種垃圾電影
大紅燈籠高高掛的觀後感
雁兒——渴望
她過早的成熟了。她的純真過早的衰竭。
看到頌蓮挽起袖子洗手時,她覺得這個新來的女孩與自己如此的相似。同樣年輕。似乎同樣的家境。在一瞬間她們甚至有成為朋友的可能。
可是當「四太太」的喊聲響起的時候,她幾乎自衛的把她隔絕在外。
她很可憐。她覺得她的命運是這一個又一個新來的太太造成的。像《上陽白發人》中的女子,把一生未見君容歸咎為楊妃之過。
她的幻想一次又一次的被這些新來的太太打破。
她覺得這個新來的太太和她如此相似。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不能代替她。
她最鮮明的標簽是渴望。
她的渴望如此直白。跟老爺偷歡的時候看到頌蓮進屋,她眼睛裡甚至沒有恐懼。直入人心的目光好像在做一件大義凜然的事。
她的渴望如此真實,即使是因為點燈被當眾處置,她仍毫無悔意,她倔強的跪在雪地里,始終不肯認錯。
她渴望。沒有任何羞愧,因為她覺得她的渴望是正當的,幾乎像一種理想。
自己點燈籠,想像捶腳的感覺。當太太們的捶腳聲響在院子里的時候,她陶醉的想像自己。
她真的還太年輕,所以輕易地被卓雲拉攏,並作為犧牲品。
她因為渴望而不得將憤恨轉嫁於頌蓮。
她至死不知道她該怪的是誰。如果真要怪,怪的是「府上多年的老規矩」;她至死也不明白,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頌蓮——徘徊
頌蓮剛出現的時候,還是兩只粗粗的大麻花辮兒。臉上帶著烈女的表情。她是個心裡有成算的人。也是在乎愛情的人。她的話彷彿是說,她想嫁一個她愛的人,可是如果不能嫁一個她愛的人,就乾脆嫁一個有錢人。哪怕當小老婆。這是種寧缺的態度。為了保住愛情的純度。
她嫁入一所大宅。氣派端方。
她走進大宅的時候,眼角全是自尊和不屑。可是鏡頭中她被擠壓在牆根。又的確太渺小了。
她甚至避開了去接她的花轎。也不讓管家幫她提東西。她反感這一切。
她各色。她還那麼年輕。
大宅幽深。端莊森嚴。不見人影。一路走來只有腳步聲。
她在其中穿過一扇又一扇的門。這些是她要走一輩子的路。
進入之初,甚至不知如何融入。
抬燈入院,點火,燃燈,懸掛,一幹人等面無表情,空盪的院子響著每一個動作的迴音。幾個女人走進來,進屋說「照府上的規矩」。
洗腳,捶腳,梳頭,更衣。這是一個完整的儀式。未見男主人,只見男主人的紅燈籠。她臉上帶著惶恐。
院落的幽蘭色,其中有燈籠的紅。像一個暗藏殺機的洞穴。
她覺得老爺很溫柔,不管是問捶腳是不是舒服還是要她過來仔細看看都是溫聲細語,只有聰明人能窺視背後的殺機,把一個人慢慢磨蝕掉稜角的力道,而她尚年輕,相比這大宅。
她彷彿看見了她長長的寂寞,像鏡子里自己的淚,只有燈籠陪自己欣賞。
空間和人都是這樣封閉。即使讀過書,那些學問在這里也是用不上的,聰明和學問不成正比。她以為自己很聰明,卻不知道自己不通世故,只是憑直覺先入為主的接受卓雲排斥梅姍,在受挫時毫不掩飾自己的不滿;她無法洞悉這里的哲學,她只知道自己忽然成了太太,似乎應該是主人,起碼應該高過一個丫鬟,卻不知道她的地位遠遠沒有穩定,隨時可能坍塌;她也無法接受老爺和雁兒的偷歡,她還在徘徊中,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她不知道既然能夠有四位太太,那麼和一個丫頭偷歡並不是不能容忍的大錯。
直到捶腳的聲音如篩子般響在大院里的時候,她才意識到,她開始需要這件東西。
她甚至發現,不能點燈吃不到想吃的東西。她終於有些明白。於是當有人再問起為什麼大學沒有讀完的時候,頌蓮的回答已經不再是家父病了供不起,而是念書有什麼用,還不是老爺身上的一件衣裳。而當她發現布偶上自己的名字時,並且是卓雲的字,她終於知道她的生存是如此的需要爭斗。她慢慢開始蛻變。
假孕。這是她並不高明的手段。可當長明燈點起來的時候,她還是自我欣賞的迷醉其中。她終於開始欣賞這種爭斗。
這種不高明的手段終於了解了她的徘徊。
她在不知不覺中葬送了雁兒和梅姍的生命。
她並不像卓雲那樣暗喜。她悲傷。她的不扯定性決定了她即使沒有被封燈,也始終處於徘徊的境地。
梅姍——抗爭
梅姍是陳府的一顆痣,長在最敏感的部位。
這種抗爭並不是卓雲式的用盡手段,而是不屈就於一個封建姨太太的位置。
梅姍歷經了頌蓮式的徘徊,以獨有的方式堅強的在陳府中存活,不管是自我沉迷的在院子里自唱自賞,還是和高醫生偷情,她都像她身上一件件色彩艷麗的衣服一樣,張揚凌厲,稜角分明。
因為她尚存資本,老爺仍然保持著對她較強的興趣,因此她不用像卓雲那樣因為懼怕失去而費勁心機;她漂亮,嘴角曖昧的笑帶著隱晦的性慾味道;她有自己的生活;她為陳府生有一子,這是她基本的保障;她聰明,是對陳府的規矩和本相最知根知底的一個,正因為此,她不會耗盡力氣去抗爭;她也盡可能多的保留了她的真純:她的真誠和刻薄都露在外面,她的抗爭太膚淺,她在梅姍的新婚之夜把老爺叫走,在叫不走的時候在清晨的院落大聲的唱戲,
在不想客氣的時候毫不掩飾,連招呼也懶怠打,也不會在飯桌上像大太太和卓雲都在老爺面前給頌蓮夾菜,在點燈的時候,不會像卓雲那樣殷勤的笑。
她不愛老爺,她也不缺少愛。她的抗爭並非自己的需要,只是成了她在陳府中的一種必要習慣。
她毫不掩飾她的寂寞,也毫不掩飾她驚人的美麗。
她是大院里最真實的人,在空曠的樓台上唱戲,不會因為頌蓮上來挑釁停住,鏗鏘嘹亮,神采飛揚。戲唱完了,臉上的哀怨無奈也一並裸露;她不會客氣的停下說話,戲也是如此。
「你想聽,可我不想唱了。」這是她的生活態度。
這就是梅姍,她在和她自己的定位抗爭,她還有力氣。
她在規矩之中,又在規矩之外。她不是規矩的恪守者,只是在沿著規矩的邊緣小心翼翼的走。
她看得最清楚,戲做得好能騙別人,做得不好只能騙自己,連自己都騙不了的時候就只能騙鬼了。
她原來想一直能騙別人,至少也能騙自己,但最後真的連鬼也騙不了,抗爭的結果是,香消玉殞。
卓雲——臣服
她的慾望很大,她一直在掙扎中,可這種積極的掙扎實際上就是一種臣服,對自己姨太太身份的臣服,她沉湎與其中不能自拔,這是她畢生的事業。
和大太太比起來,她更像一個當家太太。
她懂得這個院子的處事哲學,籠絡新人,孤立排擠。
她活在外面的是一張假面。
只有她一個人,在點別院燈的時候知道謙和的對笑。但只有她一人,心裡真正的難受。
她是最真心在乎老爺的人,她會在老爺面前給頌蓮夾菜,因為老爺說大家要好好照顧她;她會帶著一點炫耀去找頌蓮剪頭發,因為老爺說頭發短了會顯得年輕。
但在乎並不意味著她愛。她並不懂得愛。是她需要。她除此以外一無所有。但是她懂得,哪院點燈哪院就可以點菜,點燈的太太連下人都會高看一眼,點燈就意味著能在陳府中得到真正的地位。
她是最鍥而不舍的一個人。她臣服於作為男人衣服的定位,並把一切努力當成理想。她不但像大太太那樣保全自己,還要爭取更多。
她默不作聲的解決了所有的障礙。
到底誰真正的聰明呢?頌蓮?梅姍?如果論爭斗的技術,只有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只是她不知道,她馬上就要垂垂老去,無論她怎麼掙扎,她最好的結果,不過是成為大太太。
大太太——心死
她甚至沒有名字。眼睛裡沒有光彩。她是唯一一個聽到哪院點燈的時候,臉上的表情絲毫沒有變化的太太。
因為她知道不可能是她。
她毫發無傷的在陳府活到那麼大年紀,早已經被磨礪出堅硬的心。
還有,沒有人知道她有多大年紀,是真的垂垂老暮之人,還是因為喪失了希望。
她臉上的皺紋更多的只能依稀讓人想到老爺的歲數。
話很少。表情很少。她最為深切的反應,也不過是承認自己早就是老古董了,預言陳家早晚敗在這一代手裡。
有意思的是,在她一字一句緩緩慢慢與頌蓮對話時,背景中的兩個丫頭也緩緩慢慢的擦拭著房間里的物件,雖是年輕的女孩,卻像是慢動作。
有意思的還有….身份確認,字里行間的話,大太太更像是一個母親。
在這個中國封建時代的濃縮院落,大太太艱辛的母儀天下。這時我們想想,其實為什麼皇後總那樣尊嚴神聖,是因為她屏蔽了人的正常慾望。
她從頌蓮式的徘徊,進入梅姍式的抗爭,經過卓雲式的臣服,慾望已經磨蝕。
當她不能佔有自己的丈夫時,最好的心態莫若把他當作兒子。這時慾望消失。她得以保全自己。
當頌蓮厭惡她的老氣時,她並不知道,在這個院子里,最好的生存法寶就是,心死。
五太太
如同春夏秋冬又一春。
從渴望到進入,從徘徊與抗爭到臣服與心死。又是新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