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全金屬外殼》講的是什麼故事
一批新兵來到美國海軍陸戰隊設在南卡羅來納州帕里斯島上的新兵訓練營。他們將在這里接受八周嚴格甚至野蠻的訓練,然後被送到越南去作戰。
中士哈特曼是這批新兵的教官。他兇狠殘暴,滿嘴臟話,動輒對新兵拳打腳踢,罵不絕口。在訓練營里,士兵沒有姓名,只有綽號——綽號是教官哈特曼強加給他們的,隨和善良的青年叫「小丑」,得克薩斯州來的小夥子叫「牛仔」,反應遲鈍的胖子叫「傻子派爾」;沒有休息,只有躺倒——躺倒時像一具具僵屍,跟他們身旁的步槍一樣僵硬;沒有頭腦,不允許思考——受訓期間不許交談,不許發問,回答教官問題只許用「是」或「否」;沒有性別,人與物不分——教官稱士兵為「女士」,受訓者的步槍成了他們的女友,哈特曼命令每人給自己的步槍取個女人名字,要他們像愛自己戀人一樣地愛它們。
「傻子派爾」由於反應遲鈍,跟不上軍訓的步伐,達不到訓練的要求,經常遭到哈特曼的訓斥與抽打。為了侮辱他的人格,哈特曼讓他跑步時穿著褲衩,還讓他在全體新兵面前吮拇指出醜,並因他偷吃油炸麵包圈而懲罰全班新兵,使大家遷怒於他。一天晚上,乘「派爾」熟睡之機,大家偷偷起來,用毛巾堵住他的嘴,用毯子勒住他的身軀,然後每人用毛巾裹著肥皂,輪流狠狠地抽打他,他的好友,手把手教他軍事技能的新兵班長「小丑」,也不得不照做,致使他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從此,他埋頭苦練,一言不發,終於在八周訓練結束前,成為一架名副其實的殺人機器,甚至受到哈特曼的表揚。但他殺死的第一個人不是越南遊擊隊員,而是將他訓練成殺人機器的教官哈特曼,然後自殺。
在越南峴港街頭,《星條報》軍事記者「小丑」與攝影記者拉夫特曼正在街旁休息。一個越南妓女過來拉客,當雙方討價還價時一個青年飛快地從拉夫特曼手中搶走照相機,跳上同夥的摩托車逃走。兩人面面相覷,一籌莫展。
北越軍利用春節停火的機會,背信棄義,向美軍發動了一場突然襲擊,幾乎所有美國的軍事目標都遭到攻擊。一次,《星條報》編輯部開會,洛卡特中尉在回答「小丑」的提問時說:「在這里我們要刊登兩類新聞:一類是當兵的用自己津貼的一半給越南人買牙刷、防臭劑等物的事例;一類是戰斗殺人的消息。刊登前者是為了贏得民心,刊登後者是為了贏得戰爭。」由於「小丑」喜歡提問,又常與中尉意見相左,引起中尉不滿,他被派到前線充當戰地記者,拉夫特曼與他同行。
在赴前線的直升機上,一士兵用機槍盲目掃射田野里的越南老百姓,其中不少是婦女和兒童。他邊掃射邊狂叫:「每個逃跑的人都是越共,每個不跑的人更是訓練有素的越共。」他們離開直升機後,到前線采訪。途中,他們聽說在富甘河邊有個大坑,坑裡埋著被北越軍殺害的南越老百姓,於是決定順路前去看個究竟。他們來到坑邊,目睹了20多個南越人的屍體,整齊地躺在土坑裡,散發出陣陣臭氣。
在前方,「小丑」終於找到「牛仔」所在連隊,好友相逢,倍感親切。從此兩人形影不離,並肩作戰,直到「牛仔」被越共狙擊手冷槍打死為止。
一次,「牛仔」帶領一個班,奉命搜索前進,去查明北越軍的動向。突然一名前去偵察敵情的黑人士兵中槍倒地,但是槍從何處打來?敵人有多少?埋伏在何方?「牛仔」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只好命令部隊停止前進,請求坦克支援。但坦克遲遲不到,眼看受傷士兵必死無疑,幾個士兵不聽「牛仔」的命令前去搶救,又遭伏擊。「牛仔」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冒險率部前去支援,不幸中彈身亡。「小丑」等人在弄清狙擊來自一座彈痕累累的大樓後,在煙幕彈的掩護下沖進大樓,發現原來只有一名越南女狙擊手懷著滿腔仇恨在瘋狂地射擊。他們開槍將她打傷。她躺在地上,痛苦地掙扎,懇求圍在她四周的美國兵補她一槍。「小丑」見狀,於心不忍,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人性戰勝獸性,開槍將她打死,使其免受折磨和痛苦。
最後,美國士兵唱著《米老鼠俱樂部之歌》,穿過一片廢墟,繼續往前走去。
『貳』 電影外殼中弟弟是怎麼死的
電影中沒有詮釋弟弟是怎麼死的 只是男主角們在地下室看見了弟弟的屍體 我猜測有三種可能
1 是哥哥冤魂索命 害死弟弟的
2是兄弟倆的父親得知弟弟害死了哥哥 無比憤恨 殺死了弟弟
3因為弟弟害死哥哥 內心很恐懼 所以自殺了
『叄』 《全金屬外殼》電影語言分析
斯坦利·庫布里克,電影界的獨特天才,以其獨特的電影語言和深刻的主題探討,塑造了一部部經典之作。在本文中,我們將聚焦於他的代表作品之一——《全金屬外殼》,探討庫布里克在這部戰爭類型電影中的創新與思考。
庫布里克的電影風格獨樹一幟,他的創新之處不僅在於對傳統類型片的顛覆,更在於如何運用電影語言深刻地表達故事。在《全金屬外殼》中,庫布里克運用標志性廣角鏡頭與建築物內部結構的組合,創造出強烈的畫面縱深感,為觀眾帶來獨特的視覺體驗。
影片中,廣角鏡頭的使用不僅展現了士兵們被軍官壓迫式的宣講後的緊張與沖突,更是通過士兵小聲嘀咕「是你嗎?約翰韋恩,還是我?」這一場景,巧妙地刻畫了人物性格與內心沖突。這不僅揭示了主角的獨特見解與獨立思考能力,也與他後來的決策形成了呼應,展現了一種對現實機制下只懂服從的反抗與思考。
庫布里克的構圖設計也別具匠心,通過對稱式構圖、強烈色彩對比以及廣角鏡頭的使用,將畫面的沖突感與壓迫感推向高潮。紅色與綠色的對比不僅象徵著強烈的沖突,廣角鏡頭下整齊排列的柱子與單獨站立的軍官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兩者之間的巨大鴻溝,從而強化了畫面的情感沖擊力。
在劇作結構上,庫布里克選擇了非常規的三段式敘事,對訓練場景的大量描寫別開生面。這一安排不僅為影片增添了深度與復雜性,更旨在批判越南戰爭對人性的毀滅。通過主角的視角,庫布里克引導觀眾深入體驗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掙扎,強調了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機制下,個體的選擇與抗爭的重要性。
電影的視角選取也頗具匠心,通過主角的畫外音,觀眾被引導進入其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共鳴。這種敘事方式不僅增強了情感的連貫性,也加深了觀眾對主題的理解與思考。庫布里克通過《全金屬外殼》向我們傳達了一種深刻的信息:在戰爭與社會壓力面前,個體的選擇與思考是何其重要,而這種選擇往往需要對抗外界的同化與壓迫。
總結而言,庫布里克的《全金屬外殼》不僅是一部戰爭類型的電影,更是一部探討人性、抗爭與選擇的深刻作品。通過其獨特的電影語言與創新的敘事手法,庫布里克成功地將觀眾帶入了一個充滿沖突與思考的世界,引發了對戰爭、人性以及個體價值的深入思考。
『肆』 電影外殼說的啥意思啊那兇手是誰啊就那個稻草人
爸爸寵愛哥哥,虐待弟弟,弟弟就把哥哥殺了.做成稻草人.哥哥的靈魂就被鎖在玉米地里.進去的人其中的一個會被殺死,死了以後自己去中間那個屋子把釘子釘入五指,用縫紉機做頭套,再回玉米地殺人,所以每一次的兇手都是前一個死去的人...大陰天的說的我都害怕了
『伍』 講述稻草人血腥報復的恐怖電影《外殼》
『陸』 史詩級電影——《全金屬外殼》詳細解析——下部
下部 海軍陸戰隊在越南作戰(71分鍾)
第一部分:開端——介紹小丑
開場:艦港街頭,美軍記者小丑、賴特曼與妓女討價還加,照相機被搶。
開端:海軍陸戰隊基地,小丑、賴特曼渴望上前線。
發展:軍報記者會,洛卡特中尉回答小丑提問,要他們編造新聞。
高潮:除夕夜,越共進攻基地。小丑用機槍射擊。
開場艦港街頭,總統阮必成(胡志明)畫像,滿街的妓女,這是越南的象徵性圖景,妓女成為越南標志。美軍記者小丑、萊特曼與妓女攀談、照相,照相機被越南人搶走。這是一個例證性動作,暗喻小丑失去眼睛,他作為新聞記者蒙著眼睛報道。
海軍陸戰隊基地的生活場景,小丑急於上前線,他聲稱:一天不殺人就沒有陽光。
《星條報》召集記者開會,洛卡特中尉回答小丑提問:在這里我們要刊登兩類新聞,一類是當兵的用津貼給越南人買牙刷,一類是戰斗殺人的消息。刊登前者是為了贏得民心,後者是為了贏得戰爭。辦公桌上擺著一具史諾比狗的玩具。小丑就是史諾比。
在高潮到來之前,插入日常生活,作為高潮(保衛基地戰斗)的節奏鋪墊。
開端部,集中介紹小丑的思想情感狀態。
帶入:記者小丑和萊特曼被派往前線。
小狗史諾比是查爾斯.舒爾茨筆下的卡通形象,它喜歡幻想和寫作(盡管總收到退稿信),對女孩子很溫柔,是運動健將,有時還會憂傷。當主人查理.布郎說:你看人家的狗,主人把樹枝扔出去後,會跑過去把它叼回來時,史諾比也學著叼來一根樹枝,然後眼巴巴的看著主人。它還常常專注地坐在小房子里,寫它偉大的小說,盡管它從來只收到退稿信。但卻常常幻想自己是一位偉大而勇敢的飛行員,並在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了戰斗英雄。
第二部分:發展——介紹陸戰排
開場:小丑在直升機上,槍手掃射下面的農民。
開端:小丑和賴特曼在公路上找海軍陸戰排,屍坑前聽長官訓話,在廟內與陸戰排士兵相遇,與訓練營的學員牛仔相逢,並結識雪球。
發展:小丑和賴特曼隨陸戰排巡邏,與游擊隊發生交火,賴特曼拍照。
高潮:電視台在戰地攝影,歡快的音樂。
結尾:四人對死者的告別語。
上部具有一種寫意風格,訓練營的個場面都帶有荒誕意味。
在直升機上,小丑發現一個美軍士兵向下面的農民掃射,狂叫:「每個逃跑的人都是越共,每個不跑的人更是訓練有素的越共。」士兵自稱「殺死157人,50隻水牛」
小丑挎著相機在公路上尋找海軍陸戰排,用指南針找不到方向,暗示著他在戰場上失去了人生方向。他走到了一個屍坑,裡面是撒蓋了白灰的20具越南人的屍體,暗示著美軍視越南人為物體,而不是生命,一個軍官指著小丑胸前的「和平胸徽」與鋼盔上「天生殺人狂」的字,進行斥責,點出了小丑的雙重性格,軍隊對士兵的屠殺訓練,與小丑的和平本性兩者之間存在著尖銳的沖突。
小丑在寺廟內找到了陸戰排,並見到了海軍陸戰訓練營的學員黑人牛仔,並結識雪球。
在這個段落的高潮,出現了歡快的音樂,攝影機沿著軌道推過戰地,記者在現場采訪美國士兵,士兵們大放厥詞。越共被媒體娛樂化。
第三部分:高潮——步兵班和小丑班
開場:四名士兵接受電視采訪:我心目中的越戰。
開端:9名士兵參戰前招妓。越南妓女先挑選了白種人,黑人牛仔心中不快。
發展:牛仔率隊巡邏,瘋子被玩具炸彈炸死,狙擊手打死博士、雪球、牛仔。
高潮:狙擊手向小丑開槍,賴特曼開槍救小丑,小丑應受傷少女要求補槍。
結尾:陸戰排唱著《米老鼠俱樂部之歌》在廢墟上前行。
開端通過招妓,分別介紹了9個人物,他們是瘋子、博士、雪球、牛仔、唐倫、岩石、史特倫、賴特曼和小丑。
第三部分採用紀實風格與前面的寫意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
當越共向小丑開槍時,出現了小丑的主觀慢鏡頭,這是小丑內心活動的外化。
知識分子是國家的眼睛,社會的良知,但是他們的道德良知遇到了挑戰。賴特曼看到倒在地上的女越共,興奮地叫:「我真了不起,我像殺人者嗎?像個心碎的人嗎?」小丑向痛苦中掙扎的少女開槍時,給小丑一個長達一分鍾的鏡頭,讓我們不由回顧,這個美國知識分子的內心靈魂是如何完成蛻變的。
影片結束時,士兵們唱著一支有關米老鼠的歌,在火光中前行,影片將卡通因素與死亡主題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一種黑色幽默的風格。
越南戰爭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對美國來說是一場沒有宣戰,沒有方向,沒有結果,不知敵人在哪裡的戰爭。影片下半部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經過訓練的新兵被送到越南戰場跟神出鬼沒的游擊隊作戰。有這樣一場戲:美軍在搜索前進,士兵打開地圖卻找不到自己部隊應該走的方向。他拿出指南針交給「牛仔」,指南針好像也失去了作用,他們仍然不知道該往哪裡走,士兵說:「我想我們應該改變方向。」可是,方向在哪裡?敵人在哪裡?誰也不知道。這場戲內涵深刻,指南針都失去了作用,很有象徵意義。
伏擊段落是下半部的重場戲。美國兵一個個地被擊斃,卻又找不到敵人,縱有坦克大炮、直升機和最現代化的武器也無濟於事,這就是越南戰爭。影片最後,提升為中士的「小丑」給那躺在地上痛苦掙扎的女伏擊手補了一槍的鏡頭是全片的高潮。在這場戲里,「小丑」的臉部特寫持續了1分40秒,面部半明半暗,通過攝影,形象地表現出人的兩重性,點出了本片的主題:「生來殺人」(「小丑」的鋼盔上寫著「生來殺人」的字樣)和「愛好和平」(「小丑」的軍服上別著一枚象徵和平的徽章)這一矛盾的對立面卻在「小丑」身上統一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