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哈姆雷特電影觀後感400

哈姆雷特電影觀後感400

發布時間:2021-08-07 03:04:13

1. 哈姆萊特觀後感

《哈姆萊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創作於1601年,是四大悲劇之首,集中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思想特點和創作成就,被譽為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鑽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哈姆萊特》主要寫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王復仇的經過。後來用「哈姆萊特」來比喻那些遇事猶豫不決,顧慮重重的人。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就概括了他的復雜性。
莎士比亞在劇中說:「這是一個顛倒的時代」。不錯,彼時丹麥國的狀況是:婚禮緊接著葬禮;敵軍壓境,宮中卻仍在縱欲狂歡;朝廷里眾大臣爾虞我詐,互相傾軋;社會上民眾群情激奮。這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哈姆萊特生活的時代與環境,這一切造就了他的性格與一系列看似怪異的行為。
在我看來,哈姆雷特整個人都籠罩著悲觀主義色彩。在哈姆雷特的理想幻滅後的眼中,人類本體是丑惡的,他對人的這種認識帶有偏激。所以,既然人在本體意義上是惡的,那還值得斗爭嗎?人活著還有意義嗎?
這種種的考慮,無不造成他復仇行動上的猶豫延宕。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重重的顧慮是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
其實很多時候,對於未知的事情,我們總是抱著保留的態度,對於未知的領域,我們總是猶豫不前。因此對來之不易的機會,我們就這樣白白地放棄了。或者有些時候,碰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如奸王克勞狄斯所說,「因為旁人弄舌插足、老天節外生枝,這些都會消磨延宕想做的願望和行動;該做的事情一經耽擱就像那聲聲感慨,越是長吁短嘆越會銷蝕人的精力和志氣。」所以,想做的,想到了就該做!

2. 需要一篇關於哈姆雷特的觀後感

哈姆雷特》是一部非常出色、優美的作品,震撼人心,使人流連忘懷、回味無窮。
裡面不單有著優美的詞句、哲深的對白和曲折動盪的故事情景,更是它對人世、人
性、死亡的思考。雖然是一部悲劇,但在其中讓我們感受到文學的優美,或許這是
一種凄涼之美,有人說「美麗總是憂愁的」,但在悲慘的背後,讓我們看到了美妙
的感受,乃是它給我們人類精神的撞擊和心靈的悲憐。在《哈姆雷特》的戲劇裡面,
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世代在故事當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人心敗壞、道德淪喪,人與人
之間充滿著勾心鬥角、陰謀詭計的畫面。篡奪王位的克勞狄斯用詭計殺害了自己的
兄弟,喪父不到二個月的王後喬特魯德就改嫁於克勞狄斯,她的行為是美德被踐踏;
原本以為叔父只讓自己在他國調節心情,孰不知叔父要用毒辣的計謀想讓自己首級
分離;最後一場與雷歐提斯的比賽,卻是一個充滿陰險毒辣的計謀……這真是一個
悲觀的世界。由此,也讓我們看到人類歷史的眾多不幸:在古時該隱殺死了親生兄
弟亞伯。在新約時代,被施洗約翰譴責的希律王,不合理的娶了兄弟的妻子希羅底。
在中國有「本為同跟生,相煎何太急」的兄弟之逼。在《現實一種》裡面有兄弟之
間和家庭之間的互相殺害,等等。讓人體會到這個世界的陰涼、恐懼!在哈姆雷特
的對話中,也讓我們呼吸到這種世界氣息的寒冷,在《哈姆雷特》的故事裡面,充
滿著死亡的陰影,故事開始就以死亡出現,哈姆雷特的父親因被兄弟毒死而陰魂不
散,游盪夜間。故事又以死亡結局,在毒葯下,死神拘捕了他們的生命。在故事的
發展中,讓我們看到接踵而至的禍患和悲劇。皇上的臣子波洛涅斯在帷帳後面,被
哈姆雷特誤以為國王而殺死;其女奧菲利亞因父親身亡招致癲瘋,後又淹死在池塘
里,其實是自殺;國王的兩個親卒在趕往他國中,莫名其妙、陰差陽錯地被處死;
王後又因不知情之下,喝了毒葯,離開了人世;雷歐提斯本想以毒劍刺死哈姆雷特,
結果卻在混亂之中斷送在自己的毒劍上;國王又在毒劍之下遭到了報應;哈姆雷特
也在復仇完畢後,閉上了雙眼。那時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非常活躍,
「他們幻想用人的王國取代神父們所宣揚的神在人間的王國」;在《哈姆雷特》的
戲劇里,也讓我們看到他們對人類的推崇和贊歌:「人類是多麼了不得的傑作!多
么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
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因此當
人有了這種思想的時候,世界就會帶來混亂,帶來災害。《哈姆雷特》戲劇裡面所
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混亂和亂倫,克勞狄斯用毒葯害死了兄弟,又娶了嫂子,「罪惡
的匆促,」,「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這就是一切悲劇的原因。

3. 《哈姆雷特》觀後感

[《哈姆雷特》觀後感]要了解英國不能不讀莎士比亞,就像要了解美國,無法迴避馬克吐溫一樣,它成了一國家文化的標識,《哈姆雷特》觀後感。基本用了一天的時間才把《哈姆雷特》看完,看完之後總覺得意猶未盡,想說點什麼。18歲的時候也許會為《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忠貞愛情所感動,可如今看《哈姆雷特》卻留下了太多的命題。莎翁的四大悲劇中,所以的正面人物無疑都是高貴和充滿血性的(very manly),《李爾王》中的埃德蒙在世人眼中是個瘋子,只會說一些瘋話,可在經過苦難的歷練只會,他變得超脫和淡定,能夠坦然的面對人生中的一切不行。做為主人翁的哈姆雷特也是,從一個追求和向我一切美好事物的王子,因為宮廷變故,父皇含冤而死,叔父繼承王位,母親很快與叔父完成了大婚之禮。這一切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團迷霧,他彷徨,他憂郁。含冤而死的父親,化作鬼魂召喚這哈姆雷特去洗刷他的冤屈,讓正義和光明回歸。從此哈姆雷特總是了復仇之路,在復仇之路上,他的內心無疑是矛盾的,為了復仇他不得不裝瘋賣傻,為了復仇他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情,觀後感《《哈姆雷特》觀後感》。哈姆雷特和奧菲利亞的愛情無疑是美好和純潔的,他們的相愛是那麼的熱烈,但因為世事變幻,哈姆雷特只能用瘋癲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奧菲利亞的愛慕。而奧菲利亞也聽從了爸爸和哥哥的建議,避免和哈姆雷特接觸,在該劇中,奧菲利亞無疑是最大的悲劇,最後因為父親被哈姆雷特誤殺而瘋癲致死。當哈姆雷特逃脫叔父的陰謀從海上歸來時,看到一個掘墓人,一面歌唱一面玩弄這那麼對人的頭顱,裡面有乞丐,有王公貴族,甚至奧利山大,最後的歸宿都是化歸一個佝僂,再也沒了平窮和富貴,尊貴和卑賤之分,在死去之後,人無疑都是平等的。此時的哈姆雷特對人生又有了一番心的感悟,原來人的肉體凡身只不過是個過客,人間幾十年,死後回歸大地。他面前的那個墓穴正是為奧菲利亞准備的,她瘋癲後已經溺水死亡。看到奧菲利亞的哥哥要和自己的愛人同穴而葬時,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突然從背影出走了出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最後,他重了叔叔的圈套,和奧菲利亞的哥哥比劍,而額度的叔叔已經在地方的劍上塗上了毒葯,同時備上了毒酒,准備在比劍的時候致哈姆雷特於死地。可在慶祝的時候,王後,哈姆雷特的目前喝下了毒酒而死,奧菲利亞的哥哥也死了,在即將死去的時候,吐露了國王的陰謀。最後,哈姆雷特在即將死去的時刻,用盡全身的力量,讓他的叔叔喝下了自己調制的毒酒。就這樣,哈姆雷特在即將離去的時候,託付自己最忠貞的朋友把自己的意旨傳達,為丹麥選了一位繼位著,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使命,高貴的哈姆雷特也這樣去了。哈姆雷特也有自己的弱點,作為人的弱點,他的這些弱點是普世的,你和我,還有他都會有。在選擇的時候,會恐慌,會懷疑,會思考,(to be or not to be),但最後他選擇了完成自己的使命,這是不是孔子所說的安之若命呢?知道不可為而又必須為之。〔《哈姆雷特》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4. 哈姆雷特觀後感要求五百字

我曾看過《哈姆雷特》的電影,只記得男主角如吟詩般緩緩吐出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英倫的古典宮廷,高貴優雅的王子,著實完滿了一個十四歲少女的夢。我深知彼時的膚淺,便報著虔誠與憧憬重溫一次中世紀的王子復仇記。 比起電影里四處彌漫的奢華宮廷氛圍,學校的舞台搭置則更有一種凋敝沉重的厚重感。鑲金紅帷幕華麗拉開,漫天的巨幅撲克牌,高台上的王座,瞬間將我們拉近那個神秘又遙遠的中世紀英國。我們象無疑闖入遠古夢魘中的人,只敢屏氣凝神,深怕沾染上了詛咒。 復仇彌漫在簡朴舞台上,哈姆雷特的靈魂被困在父親的死亡中,他佯裝發瘋,他掙扎彷徨,和鬼對話,他懷疑踟躕,卻又復仇的怒火深深困住。在錯殺奧菲利亞父親後,他踉蹌著撕心裂肺的勸說著他的母親,他怒吼著他的憤怒與不甘,他急於拆穿一切,深深又殷切的期望他的母親能悔改,那一刻,紅色的黑色的山高海深的冤屈流淌在舞台上,淹沒了所有人。演員不多,劇場卻震撼宛如地獄,是哈姆雷特是克勞迪斯是波洛涅斯是鬼是巫,人人皆是哈姆雷特。他們時而講述時而扮演,哈姆雷特帶著仇恨迸發出的各種「滿口荒唐言」,克勞迪斯陰陽怪氣的口腹蜜劍,波洛涅斯滑稽又隱晦的詩體語言。他們穿梭自如,端凝肅穆,一切都飽和到了極點,空氣都要滴出血來。英國中世紀和鬼氣莎翁復仇的激盪盡在其中。
話劇如巫,召喚遠古,照亮現實。

5. 《哈姆雷特》的影評

整部劇在台詞方面精緻而細膩,耐人回味,人物和劇本的結合非常融洽,不刻意的同時,表現力也極強。
看了書,再來這部電影。突然覺得它的結尾也並不那麼悲傷了。劇情不用多說,之所以說這部悲劇沒有悲傷至極,是因為在畫面的生動闡釋之下,讓我們看到了各種選擇。克勞迪斯選擇弒兄篡位,即使有悔過之心卻仍然功利至上;橋特魯德雖然在片中表現出極大的反差,但在最後仍然遵循了自己母愛的本能而喝下毒酒;奧利菲婭在深受重重打擊之後精神錯亂,但在無盡的思念和不停的歌聲中,她的死亡如同鮮花凋零一般在水流中充滿唯美的色彩;雷歐提斯由於被仇恨充斥,在無理性的選擇中遭到利用,使得自己也一並摧毀;而王子哈姆雷特,看盡了人間冷暖,由快樂而瞬間落入沉鬱,但當他得知真相後,他沒有讓自己同母親一樣,理所應當的接受眼前的局面,最終選擇不去苟延存活,而去抗爭。我想,即使王子的結局逃不開死亡,但他選擇死亡的方式仍然要比前者值得萬倍,他的選擇,無疑代表著剎那光華的綻放。
之所以會說「從容燃燒」,是在於不論是劇中的王子哈姆雷特,還是現實中的我們,在考慮這句已被運用廣泛的「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或者毀滅,這是個必答之問。)」的同時,更要去多想想在生存與死亡之間的一個選擇,這便是: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6. 求一篇《哈姆雷特》的觀後感!!!

《哈姆雷特》有感[800]
哈姆雷特,一個生在戲劇里,又活在生活里,人性中的人物。他是具有人文主義典型性的象徵,是一個經歷痛苦後憂郁寡歡的人,是一個心懷昂揚熱血激情卻又猶豫不決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體現,思考和獨白是他的表達,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繹著自我,演繹著這個王子的悲劇。
對於自我的剖析,你總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尋找到蛛絲馬跡。無論是關於生死意義的探尋,還是自我追求的抉擇,哈姆雷特都獨到的展現了人的發展的矛盾。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設計就是這么神奇,一千個不同的讀者眼裡,便有著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體悟。
他是丹麥的王子,所以他肩負著維護國家安定繁榮的義務;他是慈祥的父親的兒子,所以他必須肩負為父報仇的責任。壓抑使他躑躅、猶豫、不斷地深思、不斷地自言,他總是一個人,朋友的背叛,愛人的失去,母親的改嫁,一切都離他越來越遠,他孤獨的行走在一條復仇之路上。這樣,他也只能更加抑鬱,更加癲狂。原本的只是為了欺瞞叔叔而裝瘋,卻早已不知不覺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會忘記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曾經那個感嘆世界是「負載萬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蓋眾生的蒼穹,是一頂壯麗的帳篷,是金黃色的火球點綴著的庄嚴的屋宇」,感嘆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漸漸的在現實的改變中改變了。他對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裡的世界,「只是一個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人類不能使他發生興趣,女人亦然。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後多思多慮、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難以擺脫的痛苦,亦有人看到過於猶豫而使行動遲緩的自己。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復雜,演繹的人最本真的情緒。莎士比亞用他最擅長的情感的描繪和心理的刻畫來展現哈姆雷特,造就了這個世界著名的悲劇之作。
人文主義是莎士比亞在這部戲劇中極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憂慮的背後,流露著對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會理想的渴望。他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豐富多彩的語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於莎士比亞悲劇的第一部。

7. 哈姆雷特 讀後感

1)《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覺得撲朔迷離的,或者說是最富於哲學意味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後與兇手亂倫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賣傻等情節,均可見於古老的北歐傳說,特別是丹麥歷史學家所著的《丹麥史》中。這些塵封已久的原始資料,本來只記載著一些粗略的情節和蒼白的姓名,毫無性格於動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亞的筆下,讀者卻發現自己生活在一群鮮活的人群中間,幾乎和他們休憩相關,禍福與共。特別不可思議的是,其中出現了一個幾百年來令世人嘆為觀止而有莫測高深的光輝典型。圍繞這個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問題。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瘋還是假瘋?這個性格的典型意義在哪裡?這些問題都不是單憑劇情就可以解決的。

2)要充分認識和正確評析本劇的中心人物,必須全面照顧他的性格和環境相矛盾的復雜性,認識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裡背景。實際上,哈姆雷特的尷尬在於以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著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用歌德的說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3)一旦「橡樹」的根須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緻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是這樣,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莎士比亞不屬於一個時代而屬於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基本命題。因為剛剛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些事引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逆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突如其來的這場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醜陋的一面。

可以說,哈姆雷特對人生中陰暗的那一面還是有比較深刻的了解的。過去他對這一切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如今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麼為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多麼困難,殺父之仇是不能不報的,而他當前的任務是要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來核實他的叔父是否殺害了他的父親。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

8. 求一篇800字觀後感電影《哈姆雷特》有感

眾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亞在劇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這一藝術形象,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哈姆雷特是怎樣一個形象呢?先簡單描繪一下劇情。劇中丹麥王子為父復仇的故事取材於公元1200年的丹麥史,莎士比亞的復仇劇在眾多的改編中推陳出新,成為戲劇史的一大奇觀。劇本開始是丹麥動盪不安的社會局面,新國王克勞狄斯(即哈姆雷特的叔父)以殺兄之暴行,奪取王位,霸佔王後,並企圖置哈姆雷特於死地。克勞狄斯是一個自私陰險的傢伙,許多人從惡如流,王後禁不住情慾的誘惑委身於他,而哈姆雷特昔日的情人和朋友也成為新國王的密探,大臣波洛涅斯趨炎附勢,為了保護個人的既得利益,變得圓滑世故,失去正直之心。在這種情況下,哈姆雷特由原來是「快樂王子」變成「憂郁王子」,嚴酷的現實擊敗了他昔日的夢幻和信念。哈姆雷特在父親靈魂的提示下得知真凶就是他的叔父,開始了他的復仇計劃。但由於他的猶豫不決和骨子裡的軟弱,使得復仇計劃一再拖延。最後,終於在比劍的時候手刃仇人,而自己也倒了下去。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在1601年完成的作品,當時正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之初,人們對上帝的信仰開始動搖。在個性解放,關注「人」這一大背景下,莎士比亞創作出這樣一部劇本,表現出理想與現實背後的隱患,《哈姆雷特》正是他對充滿隱患和混亂社會的一種審美參照,正是這樣,一個藝術人物開始登上世界文學舞台。
哈姆雷特說:那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惡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獄」。這些意象象徵性地告訴我們,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卻活著,世界變成冷酷的世界,變成一個顛倒的時代。這樣一個時代的哈姆雷特卻是一個處於理想於現實中的矛盾人物形象,是一個人文主義者。這些觀點和眾多學者是一致的,我以為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悲劇人物,更有其自身的特點。
哈姆雷特不具備一個王子,未來國王的氣度和膽略。哈姆雷特在復仇中一再拖延,錯過許多良機,比如在克勞狄斯懺悔的時候,他完全有能力有機會把罪惡的國王殺死,而他卻以為克勞狄斯是在向神懺悔,這個時候殺死他不仁慈,會受到神的責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精神,卻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斷和缺乏勇氣。一個王者通常是不講游戲規則的,哈姆雷特為他所具的人文氣質所害,導致最後悲劇的發生。
哈姆雷特是一個偏激和悲觀的人物。他的言行在後來越來越游離於為父復的責任和重新奪取王位的社會責任。在現實的壓抑下竟然想到了自殺「早早脫身而去」,「誰願意負著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流汗?」然而一想到死後不僅要墜入一片虛無的世界,而且靈魂有不得安寧,他在心頭又升起對死亡的恐懼。在這樣的想法下人就顯得十分卑微和不足道,充滿了悲觀的情緒。
哈姆雷特的內心充滿矛盾和斗爭。從以上文字中也能看出哈姆雷特心中的這種矛盾心理。在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使他一次次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就是這種心理使得復仇成為泡影。這種矛盾心理讓他猶豫和悲觀,在一次次機會面前,讀者比他還著急。
雖然是以悲劇結尾,但我以為,哈姆雷特的使命已經完成,他可以走了。在最後克勞狄斯設下詭計,企圖通過比劍殺死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卻殺死了和他比劍之人,並在其臨死之前得知劍上有毒,拿起劍來結束了惡魔的生命。這一次,他沒有憂郁,沒有令所有的人失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親眼看到了仇敵的死亡。我以為哈姆雷特之前一直懦弱和猶豫,悲觀和偏激,而在臨死的時候,他卻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轉變,揣著一個真正王子的夢去了。
哈姆雷特就是這樣的一個藝術形象,四百年來任人評說。莎士比亞通過內心沖突個劇情沖突把一個人物推上世界文學舞台,一直受觀眾和讀者的喜愛,言之不盡。在世界文學史上,哈姆雷特這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在人們心裡,已經不朽了。

9. 哈姆雷特讀後感500字

哈姆雷特讀後感
《哈姆雷特》這本書應該有很多人看過.它是一部戲劇,是由英國的著名作家莎士比亞所著,我想,大家對莎士比亞都很了解,他是在戲劇藝術和人文思想達到最成熟時,才寫下《哈姆雷特》這本書的.
《哈姆雷特》講述地是一段:王子為了幫死去的父親報仇與自己的叔叔作斗爭的故事.而且書中所提及的一個名字叫哈姆雷特不僅是主人公的名字,現時生活中也存在這個人,因為這個女子的淹死,給莎士比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才會把書中那位曾贏得王子的心的女子的死因也寫成跳河自盡.讀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感覺一絲絲的悲涼,畢竟這本書是親人為牟利而引起的當今的社會有誰願意兄弟之間反目成仇,更有誰願意兩兄弟之間反目的原因卻是因為地位和女人呢?這本書形象的反映了當時英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也反印當時英國社會的矛盾沖突和社會環境.
"千防萬防,家賊難防"這句話形象地反映出書中的人生形象.這本書同時也提醒著我們要注意防範,別在被傷害後才知道後悔.就象文中的丹麥王子竟然在自己兄長處於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將其謀害.這突顯出人性的丑惡,也反映當時社會那種人與人之間裸露的關系.
如今,我認為人與人之間只有友好相處,不為地位利益而傷害他人,你才會得到他人肯定,處心積慮想害他人的人過的不會無憂無慮的,為何不敞開心扉,用你的真心去待他人呢。

閱讀全文

與哈姆雷特電影觀後感4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