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奪命深淵的觀後感
覺得特好.給99分.
故事挺感人的,有一點恐怖,不過恰到好處,
看的3d的,效果特別棒,比其他影片的效果好很多.在山谷間那種感覺特棒,就跟在游樂園玩的飛翔感覺一樣,好像自己在飛機上體驗的感覺.
就是男主角的父親死了覺得很悲傷.
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去電影院看3d的,很值得一看.絕對不輸於加勒比,哈里波..等.
這個是網站,但是效果肯定沒有影院好.我看了兩遍了 (*^__^*) 嘻嘻……
http://video.sina.com.cn/v/b/61081750-1655770025.html
B. 求一部最嚇人的3D恐怖鬼片。
貞子
C. 恐怖電影觀後感怎麼寫筆仙1
不知道樓主寫這篇觀後感是不是作為課件上交?如果是的話,建議採用常規的作文敘事方式,以下為樓主提供一個簡單的大綱(註:針對韓國恐怖電影《筆仙1》)
一、篇頭:簡述該部電影的內容提要,例如該電影大概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簡潔明了即可,不用表述你自己的感悟。
二、詳述該電影幾個比較精華片段,也是電影的幾個「事件連接點」,如電影一開始兩個女孩之間美好的友誼是一個敘述點,下來是女主通過哪幾個事件心理發生了變化逐漸開始嫉妒自己的好友以至於做出了殘忍的行為……後來被害好友變為厲鬼的一系列報復行為也是電影的高潮部分……這幾個事件點其實也是表現這篇文章主題思想的論點,用來支撐和證明你的觀點,使之更有說服力。
三、通過這部電影你有什麼樣的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其實也就是你從這部電影得出的結論和感悟以及你想通過這部電影告訴世人的道理,中心思想必須堅持的原則是不能無病呻吟,一定是電影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而且符合絕大多數人理解的邏輯。如這部電影你可以認為它是一部告訴朋友之間該如何相處、如何正確處理自己的不滿嫉妒等,又或者人應該怎麼正確的看待他人等,切不可把鬼神之說放大挑戰科學,畢竟電影只是「藝術」,高於現實。 如果樓主對電影比較懂的話,也可以通過《筆仙1》這部電影來表達你對恐怖電影這個電影分類的感悟,這也可以是觀後感,上升了一個角度而已。
四、結尾。你通過前面的敘述,先讓讀者了解了電影的故事內容,也表明了你的觀點和建議,結尾則是對自己的觀點的強調與呼籲,加深讀者印象。
希望能幫到你!
D. 奪魂殺3D的影評概況
◎字幕N/A
◎IMDB評分 4.8/10 (65 votes)
◎文件格式XviD + AC3
◎視頻尺寸640 x 368
◎文件大小1CD 49 x 30MB
◎片長90 Min
◎導演Jed Weintrob
◎主演
E. 誰有《恐怖地帶》電影的觀後感
電影《恐怖地帶》的觀後感
雖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這部影片從多個角度,為我們提供了了解病毒的一個很好的材料. 一、生物與非生物之間 人們總是將病毒與疾病和死亡緊密聯系在一起,它對生物體破壞、摧毀的能力好像無窮大,鼠疫、肝炎、艾滋病等等駭人聽聞的病症都是因為某種病毒入侵的結果. 電影中的虛擬病毒就有這樣的特點,它嚴重破壞人體的細胞.在一個小時的時間里,被感染的細胞周圍的細胞就會完全消失在顯微鏡的視野中,不僅是細胞的結構,連整個細胞都盪然無存.感染疾病的患者,早期會出現發燒、咳嗽的症狀,同時伴有淚流不止,而兩天之後,就會因為高燒和渾身潰爛而死. 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科學界對病毒定義的看法不斷改變.病毒最早被認為是毒葯,然後是生命的形式,再後來是生化物質. 病毒只不過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生命物質,它的結構極為簡單,你可以說它們只不過是些有機物.它簡單到只擁有核酸分子和蛋白質,甚至只有核酸或只有蛋白質、引起瘋牛病的就是一種只有蛋白質的物質,說它是生命,但它連基因都沒有,這在一般情況下是無法進行繁殖的;如果說它不是生物,它卻可以在細胞內繁殖,使細胞病變、死亡.當病毒游離於細胞之外時,不能復制,不能生長,不表現出任何生命活動,與非生命的有機物並無二致,它們的一切生命形式都要在它們進入其他生命體的活細胞之後才能表現出來. 二、歷史重演還是預言 人類歷史上曾經多次爆發規模巨大的瘟疫.例如黑死病,在中世紀使歐洲的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離我們比較近的一次,當屬一九一八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在這次災難當中,有二千五百萬人死於非命.即便是現在,盡管很多人沒有經歷這些恐怖事件,但是提起來仍然會心有餘悸. 另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這兩年頻頻局部爆發的一些疫病.例如1998年的瘋牛病恐慌,2003年的SARS,以及去年的禽流感傳播,這些都與病毒有關.尤其是在2003年,SARS在中國的傳播,造成了很高的死亡率,一度引發了局部恐慌,而不少地區的經濟也因此大受打擊. 公眾對病毒的關注程度因此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人甚至不無擔心地認為:新的大規模傳染病又要到來了. 在觀看影片《Outbreak》時,我對導演Wolfgang Petersen的遠見卓識感到相當佩服.在上文中我已經提到過,早在1995年的影片里,Petersen就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種致死性的傳染病,早期症狀是高燒、咳嗽、流淚已經渾身酸痛.這和SARS簡直就是如出一轍.而且,傳播的速度也非常快,因為空氣是很重要的傳播媒介.當然,影片中的病毒高度致死,我很慶幸導演的預言沒有實現,SARS病毒還沒有這么高明,否則,死亡人數恐怕還要上升. 影片的病毒攜帶者是一隻從非洲走私的猴子,這可能是從艾滋病的發現受到的啟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發現了首例艾滋病患者之後,到今天,艾滋病已經見於各個國家和地區.加上性交易和毒品濫用屢禁不止等原因,艾滋病大有泛濫之勢.再把目光轉向SARS,同樣地,在爆發後不久就證實在果子狸的體內找到了相同的病毒.進入上世紀以來,一些為了經濟利益大規模捕殺野生動物,而一些饕餮之徒則為了大快朵頤不惜重金嘗試各種野味.殊不知,就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病毒開始在人類群體中悄悄傳播了.人們聞瘟疫色變,但全然忘記了自己是這個恐慌的罪魁禍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可笑而可悲的事情. 喬石瓦·里德伯格曾經說過:「人類統治地球的最大單一威脅來自病毒.」人類的歷史,是伴隨著瘟疫的歷史不斷前行的.電影中所講述的,或許並不是一種巧合的預言,而僅僅只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而已. 三、死神之翼:高度的傳染性和變異性 影片中的病毒,據說如果不採取隔離的措施,在48個小時之內便可以席捲整個美國本土.在現實中,這樣的傳染性有點過分誇張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中了解到,病毒的傳染性不可小覷. 我們知道,病毒的傳染途徑有很多.以乙肝病毒為例,它可以通過母嬰傳播、體液傳播等等.而《Outbreak》中的病毒更是通過空氣直接傳播的,瘟疫的流行就在於病毒廣泛的傳播途徑. 同時我還注意到,影片中早在1967年的那次事件中,美國軍方就加緊研製出了對付神秘病毒的抗血清,結果在1995年這種疾病再次抬頭之時,抗血清竟然失靈了!經過研究之後,科研人員才驚恐地意識到,這種病毒產生了變異,與原來的病毒貌似相同,仔細觀察表面的結構時早已面目全非了. 病毒的變異性也是令科學家頭疼的一個問題.有的科學家曾經半開玩笑的說:「病毒可以在幾天之內完成相當於人類幾萬年才能完成的進化過程.」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病毒的高變異性使得對抗病毒的葯物研製壓力極大,有時一種葯品剛剛進入動物試驗階段,尚未投放市場,新的病毒變種已經開始大行其道了.例如人們最熟悉的流感,有的人一年要患好幾次.稍微了解一點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一次流感其實和麻疹、水痘一樣,如果得了一次,短期內一般就不會再得第二次了.而反復發作的流感,是不同種或者不同亞種的病毒造成的,不是同一種病毒.這些流感的症狀大抵相似,致病病毒之間的區別要靠電子顯微鏡才能分辨得出來. 高度的傳染性和變異性,就如同死神的雙翼一樣.許多致死的病毒都有這樣的特點. 四、前景:樂觀或者悲觀 究竟要怎樣看待病毒,成為了當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方面,病毒確實可以為人類所利用.另一方面,病毒的致病性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科學家在誘導病毒進化的過程中,會不會發生意外,生產出極端的具有毀滅性的新種,也是縈繞在人們心中的陰影.我認為,面對病毒造成的危害,我們都會感到恐懼,但是不能因為恐懼就採取躲避的態度.對於病毒,我們應當採用積極的方式對待它,在研究如何控制疫病傳播的同時,也要研究如何讓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我相信,病毒學是一個擁有廣闊前景的科學,而我們人類,終將與病毒達到共生,這是一個有可行性的選擇.
F. 恐怖電影觀後感怎樣寫
專業還是非專業?
寫一下電影的音樂音效如何搭配轉變從而達到讓人驚悚。
電影里的光線和視覺效果,還有鏡頭的角度和焦距變化。
一些讓人印象深刻的行為。
某些驚悚古怪或者惡心的情景。
還有就是體會一下角色的心理,都寫出來就夠了。
G. 鬼片(恐怖視頻)觀後感 高人指點
小時候不怕因為你什麼都不懂,所以不害怕,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現在的鬼片或者說恐怖的視頻,成功的標准就是讓人害怕,或者說心有餘悸。
要是你不害怕,那他們豈不很失敗?
你這種情況其實很正常,屬於記憶的反芻。女生少看這些恐怖視頻,因為女生相對比較細膩,細節什麼的也比較注意,加上女孩子比較膽小,所以還是不要看的好。
我看鬼片無數,現在隨便看到開頭就能想到結尾,已經對鬼片免疫了。
H. 恐怖地帶 觀後感
雖然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但是這部影片從多個角度,為我們提供了了解病毒的一個很好的材料。 一、生物與非生物之間 人們總是將病毒與疾病和死亡緊密聯系在一起,它對生物體破壞、摧毀的能力好像無窮大,鼠疫、肝炎、艾滋病等等駭人聽聞的病症都是因為某種病毒入侵的結果。 電影中的虛擬病毒就有這樣的特點,它嚴重破壞人體的細胞。在一個小時的時間里,被感染的細胞周圍的細胞就會完全消失在顯微鏡的視野中,不僅是細胞的結構,連整個細胞都盪然無存。感染疾病的患者,早期會出現發燒、咳嗽的症狀,同時伴有淚流不止,而兩天之後,就會因為高燒和渾身潰爛而死。 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科學界對病毒定義的看法不斷改變。病毒最早被認為是毒葯,然後是生命的形式,再後來是生化物質。 病毒只不過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生命物質,它的結構極為簡單,你可以說它們只不過是些有機物.它簡單到只擁有核酸分子和蛋白質,甚至只有核酸或只有蛋白質、引起瘋牛病的就是一種只有蛋白質的物質,說它是生命,但它連基因都沒有,這在一般情況下是無法進行繁殖的;如果說它不是生物,它卻可以在細胞內繁殖,使細胞病變、死亡。當病毒游離於細胞之外時,不能復制,不能生長,不表現出任何生命活動,與非生命的有機物並無二致,它們的一切生命形式都要在它們進入其他生命體的活細胞之後才能表現出來。 二、歷史重演還是預言 人類歷史上曾經多次爆發規模巨大的瘟疫。例如黑死病,在中世紀使歐洲的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離我們比較近的一次,當屬一九一八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在這次災難當中,有二千五百萬人死於非命。即便是現在,盡管很多人沒有經歷這些恐怖事件,但是提起來仍然會心有餘悸。 另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這兩年頻頻局部爆發的一些疫病。例如1998年的瘋牛病恐慌,2003年的SARS,以及去年的禽流感傳播,這些都與病毒有關。尤其是在2003年,SARS在中國的傳播,造成了很高的死亡率,一度引發了局部恐慌,而不少地區的經濟也因此大受打擊。 公眾對病毒的關注程度因此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人甚至不無擔心地認為:新的大規模傳染病又要到來了。 在觀看影片《Outbreak》時,我對導演Wolfgang Petersen的遠見卓識感到相當佩服。在上文中我已經提到過,早在1995年的影片里,Petersen就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種致死性的傳染病,早期症狀是高燒、咳嗽、流淚已經渾身酸痛。這和SARS簡直就是如出一轍。而且,傳播的速度也非常快,因為空氣是很重要的傳播媒介。當然,影片中的病毒高度致死,我很慶幸導演的預言沒有實現,SARS病毒還沒有這么高明,否則,死亡人數恐怕還要上升。 影片的病毒攜帶者是一隻從非洲走私的猴子,這可能是從艾滋病的發現受到的啟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美國發現了首例艾滋病患者之後,到今天,艾滋病已經見於各個國家和地區。加上性交易和毒品濫用屢禁不止等原因,艾滋病大有泛濫之勢。再把目光轉向SARS,同樣地,在爆發後不久就證實在果子狸的體內找到了相同的病毒。進入上世紀以來,一些為了經濟利益大規模捕殺野生動物,而一些饕餮之徒則為了大快朵頤不惜重金嘗試各種野味。殊不知,就在這個過程中,各種病毒開始在人類群體中悄悄傳播了。人們聞瘟疫色變,但全然忘記了自己是這個恐慌的罪魁禍首,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可笑而可悲的事情。 喬石瓦·里德伯格曾經說過:「人類統治地球的最大單一威脅來自病毒。」人類的歷史,是伴隨著瘟疫的歷史不斷前行的。電影中所講述的,或許並不是一種巧合的預言,而僅僅只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而已。 三、死神之翼:高度的傳染性和變異性 影片中的病毒,據說如果不採取隔離的措施,在48個小時之內便可以席捲整個美國本土。在現實中,這樣的傳染性有點過分誇張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中了解到,病毒的傳染性不可小覷。 我們知道,病毒的傳染途徑有很多。以乙肝病毒為例,它可以通過母嬰傳播、體液傳播等等。而《Outbreak》中的病毒更是通過空氣直接傳播的,瘟疫的流行就在於病毒廣泛的傳播途徑。 同時我還注意到,影片中早在1967年的那次事件中,美國軍方就加緊研製出了對付神秘病毒的抗血清,結果在1995年這種疾病再次抬頭之時,抗血清竟然失靈了!經過研究之後,科研人員才驚恐地意識到,這種病毒產生了變異,與原來的病毒貌似相同,仔細觀察表面的結構時早已面目全非了。 病毒的變異性也是令科學家頭疼的一個問題。有的科學家曾經半開玩笑的說:「病毒可以在幾天之內完成相當於人類幾萬年才能完成的進化過程。」這決不是危言聳聽。病毒的高變異性使得對抗病毒的葯物研製壓力極大,有時一種葯品剛剛進入動物試驗階段,尚未投放市場,新的病毒變種已經開始大行其道了。例如人們最熟悉的流感,有的人一年要患好幾次。稍微了解一點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一次流感其實和麻疹、水痘一樣,如果得了一次,短期內一般就不會再得第二次了。而反復發作的流感,是不同種或者不同亞種的病毒造成的,不是同一種病毒。這些流感的症狀大抵相似,致病病毒之間的區別要靠電子顯微鏡才能分辨得出來。 高度的傳染性和變異性,就如同死神的雙翼一樣。許多致死的病毒都有這樣的特點。 四、前景:樂觀或者悲觀 究竟要怎樣看待病毒,成為了當前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方面,病毒確實可以為人類所利用。另一方面,病毒的致病性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科學家在誘導病毒進化的過程中,會不會發生意外,生產出極端的具有毀滅性的新種,也是縈繞在人們心中的陰影。我認為,面對病毒造成的危害,我們都會感到恐懼,但是不能因為恐懼就採取躲避的態度。對於病毒,我們應當採用積極的方式對待它,在研究如何控制疫病傳播的同時,也要研究如何讓它更好地為人類服務。我相信,病毒學是一個擁有廣闊前景的科學,而我們人類,終將與病毒達到共生,這是一個有可行性的選擇。
I. 電影恐怖片別惹小孩觀後感
星期六,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看了一部電影《別惹小孩》,影片中的主人公小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叫小志的孩子,暑假時,父母為了工作要出遠門,便把小志送到爺爺家。小志不情願地到了爺爺家門口,覺得爺爺的房子臟,不現代化,竟搭一個帳篷在門口,進也不進爺爺家。可是經過一系列事情,小志終於懂得體諒父母,關心爺爺了。
最讓我感動的是兩次爺爺尋找小志的情景:第一次小志玩的玩的竟跑到竹林里迷路了,天下起了瓢潑大雨,是爺爺冒雨找到他,小志病了,是爺爺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第二次,更感人,天黑了,爺爺見小志還沒回來,便去竹林里找小志,天又下起了瓢潑大雨,誰知,路滑一不小心,爺爺摔下了山,腿也摔傷了。而爺爺見到小志的第一句話卻是:「小志,回來就好,回來就好。」小志就在這一刻明白爺爺的苦心,爺爺是愛我的,於是又幫爺爺做飯,又照顧爺爺。
爺孫倆依依不捨的告別的情景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中。
假如你看到這一幕,你一定也會有所感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事都要依賴父母,就拿我來說,一日三餐,衣食住行都需要爸爸媽媽,在生病時需要媽媽的照顧,在學習上需要爸爸媽媽的幫助……
我一定要懷著感恩的心對待父母,遇到事情從父母角度想一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