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黨偉業觀後感100字
「建黨偉業」觀後感
——慶祝建黨九十周年
穿越血與火的歷史煙雲,歷經建設與改革的風雨洗禮,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迎來了她90歲的生日。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共同為黨,我們共同的母親祝福——生日快樂!
憶往昔崢嶸歲月,百年史浸滿多少屈辱的淚水,數十年抗爭又流盡了多少中華兒女熱血滿腔。九十年前,一艘嘉興市南湖上的紅船從黎明中駛來,中國革命放射出第一縷絢麗的曙光。從此,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航向。黨以七月的名義,呼喚八月的南昌風暴,呼喚秋天的井岡星火,呼喚長矛、大刀和紅纓槍。九十年風雨兼程,說不盡的坎坷滄桑;九十年風雲巨變,道不完的偉業輝煌!忘不了,太行山下抗日的烽火,忘不了,微山湖畔的凱歌嘹亮。在無數先烈們用鮮血染紅的黨旗上,翻卷著的是推翻舊社會、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怒濤,流淌著的是為保衛祖國而澎湃的血浪。九十年,是黨帶領我們斬關奪隘,歷盡風險奪取勝利;九十年,是黨帶領我們艱苦奮斗,建設家園,奔向小康。
我,生在紅旗下,沐浴著黨的雨露,度過幸福的童年,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走進知識的海洋,黨把我從一個無知的孩童,培養成為一名XX工作者。在孩提時代,我心目中的黨是神聖而偉大,可親又可愛。我學會唱的第一支歌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支歌伴隨我長大,並隨著歲月的流逝,我越來越能理解其深刻的內涵。當我從一名少先隊員成為一名共青團員時,共產主義成為我的理想信仰,她猶如心靈的翅膀,催我奮進。加入共產黨成為我的人生路標,她猶如夜航的明燈、天空的星鬥引導我走向理想的彼岸。我默默地為之努力,我知道"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涓流,無以成江河"。只有信仰,能使生命充滿意義,唯有奮斗,才使生活更加充實。
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的預備黨員,我無比激動,無比自豪。因為我知道在這片充滿青春活力的土地上涌現出無數個黨的優秀兒女,留下過無數個讓人敬仰的事跡!我知道有個「拚命三郎」,把一切語言都變成了行動——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跡之所以引起轟動,引起廣大黨員幹部的熱議,正是因為XXX同志一輩子始終如一地踐行黨的理想信念,一輩子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能把理想信念執著地寫在工作中,寫在退休後的綠色山林里。正是這些黨的優秀兒女義無反顧,大公無私,捨生取黨義的精神使百善日月變新天。是他們帶領百善從單薄走向厚實,從年輕走向成熟,不斷鑄造出輝煌。
此刻起,我就象一滴水融入了長江、大河,去奔向浩翰的大海。在黨,在百善的大集體中奮斗,心靈獲得充實,生命變得更有價值。在這個優秀分子輩出的海洋里,我不敢有絲毫的懈怠,我因追求進步而來,是為追求進步才來。裹足不前就意味著落後,落後就意味著被淘汰,唯有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Ⅱ 《建黨偉業》觀後感的開頭怎麼寫
建黨偉業》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演到中國共產當成立,這之間的十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
當見到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人們感到雀躍與自豪,對未來充滿期待。當宋教仁遇刺時,我們恨不得上前一槍崩了那個刺客。當袁世凱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時,我們恨不得上去一腳把他踩扁在腳下。當張勛跪在溥儀腳下痛哭時,我們並不為他的愚忠而感動,反而為皇權思想在國人的意識里潛存而憂慮。當蔣介石扮成醫護人員刺殺光復會成員陶成章時,我們為革命黨內部派系斗爭的嚴重後果而擔憂。當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與辜鴻銘進行辯論時,我們可以看出新舊思想在當時高層知識分子中斗爭的嚴酷。當我們聽到中方代表顧維鈞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時說的那些話:「尊敬的各位代表:你們憑什麼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我很憤怒!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時,我們在憤怒的同時,又不得不深思「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的真諦。
北伐勝利後朱德總司令擁著蔡鍔將軍的那個鏡頭,還原這樣真實的歷史場面於觀眾面前這是前所未有的,朱德必竟是新中國總司令,而蔡鍔不過是一個舊中國的愛國軍官而已,在以失敗論英雄的中國,能夠還原一些真正的史實,對於中國的發展,實在是很有必要。而我此時望著一臉病容的少帥,不免內心潮濕,為了民族的利益,多少愛國志士拋家別子,恩斷紅顏。今天,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能傲立在世界的東方,很多如蔡將軍一樣的各民主黨派人士功不可沒。這才是真正的歷史,真正值得我們銘記的愛國志士。宋教仁遇刺臨死時跟他的好朋友託孤:家貧,老母望照顧。此時,我已是淚水盈盈。時年,他年僅31歲。
印象最深的兩個部分,一個是五四運動,畫面和音樂都挺震撼的;我被北大「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激辯場景所感染,被「五四運動」的宏大場面深深震撼,甚至熱血沸騰當學生們湧上街頭,振臂高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的口號,咬破手指血書「還我青島」,青年一代擔起山河重任的激情撲面而來,看得人熱血沸騰。五四運動」也被稱為全片的「淚點」。火燒趙家樓、血書「還我青島」以及女學生滴血喊冤跪在地上拿著一塊寫著冤字的大布,為四萬萬同胞喊冤。 等歷史事件逐一呈現
還有一個片段特別有印象,影片結尾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終於如期在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般上圓滿結束。看著那12名中國共產黨的先鋒戰士激昴地讀著《共產黨宣言》,高唱國際歌,我不禁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中國人民從此有了一個真正為人民謀利益的領導核心——那就是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坐船暢游在清涼的嘉興南湖上,微風和煦,陽光明媚,盡管電影中採用了電腦合成的手段,但是看起來還是那樣讓人充滿激情和嚮往,預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乘船駛向真理的彼岸,取得解放中國的最後勝利。太唯美了,雖然畫面有點假,但確實很唯美。導演真偏心周迅啊,其他女明星都是跑龍套和打醬油的,只有周迅一個勁兒地給特寫,那張船頭打著紙傘,回眸一笑的鏡頭真是挺美的。
看了這部影片讓我對黨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更感黨的偉大和光榮。在黨的九十周歲生日之際,也忠心祝願黨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為中華民族的強盛,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再創輝煌
Ⅲ 建黨偉業觀後感600字
[建黨偉業觀後感600字]秦嶺最近讀了《建黨大業》這本書,書里的內容很豐富,使我對黨的歷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建黨偉業觀後感600字。建黨偉業觀後感600字書中呢,主要講了中國老百姓本來安居樂業,生活得挺好,可英、美、俄、意、德、法、奧、日等八國聯軍為了把中國變為自己的殖民地,燒殺,幾乎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廣大人民處於之中。年月日,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鯨吞中國的野心而製造了\"七七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就在這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中國及時站出來,給災難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希望,給中國指明了方向。全中國各族團結一心,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終於戰勝了日寇,中國勝利了!但是,好景不長,很快撕毀了雙十協定,不顧廣大人民要求和平的,在美國的支持下,HTC HD7論壇,觀後感《建黨偉業觀後感600字》。調集百萬大軍,發動了全面內戰。在戰爭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中國指出;如果不打敗蔣介石,中國將變成世界,民族的前途將會被斷送;國為黨領導的戰爭是愛國的的戰爭,必將獲得全國人民的支持。面對軍隊氣勢洶洶的進攻,黨領導解放區軍民沉著應戰,科學分析戰爭形勢,正確把握戰略時機,連續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年月日解放南京,延續年的宣告。所以說,沒有,就沒有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爭取早日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棟梁!〔建黨偉業觀後感600字〕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Ⅳ 《建黨偉業》觀後感800字
建黨偉業》講述了從辛亥革命到中共一大這段時間內的歷史大事。全片分為幾個段落,前半部分講孫文等革命者建立國民黨,與袁世凱爭斗的情形;後半部分敘述巴黎和會引發的「五四」運動,布爾什維克的種子經由李大釗、陳獨秀引入中國,終於生根發芽,最終在嘉興南湖召開了中共一大的故事。幾個段落以時間為序,互相之間的關聯不強,也缺乏貫穿始終的線索式人物。很多人物都是一閃而過,此後再不出現。這也最終導致影片敘事結構散亂,沒有重點且沉悶。有觀眾看完後開玩笑地表示,加上不時插入片中的黑白紀錄片,整部影片更像一部製作精美的近代史。
在一個極為注重儀式感的國度里,對某一時間點的高度重視,往往體現在舞台或者熒幕上的集中獻禮。而逢十必盛,隨著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這一天的漸漸來臨,全國熒幕很快又到一片紅的時節——本月初廣電總局專門發文「停播一批、推薦一批」,諜戰、涉案、穿越劇進入「黑名單」,40餘部紅色經典被推薦,這意味著,影視藝術界的紅色獻禮就此正式拉開帷幕。 而所有以獻禮為名義的文化事件中,《建黨偉業》的出現則極具標志意味——作為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的「紅色經典三部曲」的第二部,無論是在政治正確性的謀求,還是商業藝術性的追逐上,《建黨偉業》都註定「閃耀」。 群星薈萃,投資井噴,打醬油也心甘只求露臉……有人說,韓三平平地起高樓為政治電影造了一個華麗的夢,而細細審視投身這一「主旋律夢境」的每一個導演、演員、合拍方乃至每一分錢、每一個運作環節,都會發現,從《建國大業》的小心摸索,到《建黨偉業》的豪放手筆,「到主旋律中去」已然不再僅僅停留於口號,而是被放大為中國演藝圈的集體選擇。
作為一部命題龐大、主題先行、背負著沉重明星負擔的電影,《建黨偉業》的觀影過程彷彿是一次中國近代史的考試。對此段歷史內容有所了解的觀眾,方有資格通過審查,站在觀影的角度欣賞本片。而近代史考試不及格的觀眾們,恐怕很難真正看懂《建黨偉業》,很難弄清楚那些明星臉背後的歷史人物到底是誰,他們到底在奔走呼號些什麼。 《建黨偉業》的故事從1911年辛亥革命講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期的中國歷史用教科書上的話來講那就是「風雲巨變」。其歷史事件之多、登場人物之豐富、人物關系之復雜,絕非一部電影可以講清。普通觀眾即便是知道袁世凱稱帝、簽署二十一條這些比較著名的歷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張勛復辟、蔡鍔發動護國戰爭、孫中山護法運動、火燒趙家樓等等。在120分鍾表現這么多歷史事件,《建黨偉業》只能選擇了片段式的表現手法,只展現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後果或用台詞或用字幕傳遞,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觀眾的近代史知識足以自動補齊省略部分,否則實在很難跟上影片節奏弄清來龍去脈,更別說欣賞電影藝術了。 《建黨偉業》雖然講的是近代史,但重點還是建黨,問題是近代史上又不是每一件大事都與建黨有直接聯系,所以《建黨偉業》採取了多線敘事的方法。其中一條線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記,從辛亥革命講到五四運動;一條線是青年毛澤東的人生軌跡,從參軍新軍直到參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條線是中共成立前的歷史思潮,主要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辜鴻銘等人的事跡串聯。這三條主線相互貫穿,要找到這三條線的內在聯系,非得熟悉中國近代史不可。不然就不會知道毛澤東參軍和辛亥革命有什麼關系,袁世凱簽二十一條和五四運動為何又前後呼應。但除了這種多線敘事、相互貫穿的敘事手段外,又很難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電影中同時講清楚這些必須要表達的事情,無奈只有提高觀影難度,期待觀眾能夠憑借對近代史的足夠了解在腦海中自行理清脈絡。 必須學習近代史才能看懂片的最後一個原因是,《建黨偉業》雖然都是熟臉,但是普通觀眾很難記住他們演的是誰,因為這些名字只有在教科書上才會一閃而過,而那些觀眾熟悉的歷史人物,如周恩來、鄧小平等等,在《建黨偉業》中的戲份都極少,對於理解劇情毫無幫助。而其他戲份頗重的人物,比如領導火燒趙家樓的學運領袖匡互生、梅思平;曾與袁世凱並肩作戰而後反目的段祺瑞、馮國璋、蔡鍔;在新文化運動中分立兩派的胡適與辜鴻銘等等,這些在中國近代史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離普通觀眾又實在有些遙遠,當他們像走馬燈一樣出現在銀幕上,觀眾記住他們誰是誰確實存在困難,比如趙本山在周潤發飾演的袁世凱身邊轉了半天,估計也很少有人記住他飾演的其實是段祺瑞。 看《建黨偉業》之前做足功課實在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雖然大部分觀眾進影院看「建黨」圖的還是一個熱鬧,但要如果沒有近代史做基礎,就連熱鬧都未必看得明。
Ⅳ 觀後感開頭和結尾範例
《建黨偉業》觀後感為例:
開頭:看完《建黨偉業》我的內心異常澎湃,被那個時代所震撼,被那個時代的青年的激情和熱血所動容,被他們為了實現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所感動。我的腦海中始終閃現兩個詞——「青春」與「使命」。 到底是什麼催使我們的青年從容的面對打擊、傷害甚至死亡?我想,那一定是強烈的愛國感和高度的責任感。愛國讓我們感知責任,使命讓我們上下求索、不惜一切代價的尋求祖國富強、民主、自由之路。
結尾:看完了《建國大業》這部電影覺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是老一輩的革命家用鮮血換來的。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美好的一切。 最讓人難忘的是影片中淮海戰役結束後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朱德等我們敬愛的元首聽到戰役結束我軍大獲全勝那一刻四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男人四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讓人十分的感動。那一刻毛主席說長江以北再無大戰。那一刻他們幾十年經歷的苦難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發。五次圍剿突破封鎖線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無數人的生命換來了這革命轉折的這一刻。讓他們再也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來喝起來哭起來笑起來跳起來
Ⅵ 建黨偉業觀後感 500字
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重託
--------《建黨偉業》觀後感
《建黨偉業》講述從1911年辛亥革命後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間內的歷史故事與風雲人物。全片分為幾個段落,主要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張國燾、周恩來、蔡和森等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為中心,講述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為國家赴湯蹈火的精彩故事。前半部分講孫文等革命者建立國民黨,與袁世凱爭斗的情形;後半部分敘述巴黎和會引發的「五四」運動,布爾什維克的種子經由李大釗、陳獨秀引入中國,終於生根發芽,最終在嘉興南湖召開了中共一大的故事。
通過觀看影片《建黨偉業》,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建黨偉業》的觀影過程彷彿是一次中國近代史的再學習。如果對中國近,恐怕很難真正看懂《建黨偉業》,也就很難弄清楚那些明星臉背後的歷史人物到底是誰,他們到底在奔走呼號些什麼。
1911年冬,孫中山從海外歸來,於翌年1月1日就任臨時大總統。與此同時毛澤東參加了光復新軍。很快,袁世凱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從孫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帥之身份,北洋民國政府成立。同年10月,國民黨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定下密約二十一條並且更改國體,自封為中華帝國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孫中山與蔡鍔成護國軍,出師討袁。很快袁世凱便在舉國聲討中黯然死去了。之後又隨著張勛復辟的失敗,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面。而毛澤東、李大釗、周恩來等人雖身處不同地方,但都在內心思索著救國救亡之路,命運的會即將到來。普通觀眾即便是知道袁世凱稱帝、簽署二十一條這些比較著名的歷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張勛復辟、蔡鍔發動護國戰爭、孫中山護法運動、火燒趙家樓等等。在120分鍾表現這么多歷史事件,《建黨偉業》只能選擇了片段式的表現手法,只展現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後果或用台詞或用字幕傳遞,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觀眾的近代史知識足以自動補齊省略部分,否則實在很難跟上影片節奏弄清來龍去脈,更別說欣賞電影藝術了。
1917年冬,俄國「十月革命」勝利。1918年冬,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北洋政府派遣使團出席巴黎和會。但是英美等國為制約已赤化的俄國,將青島以及膠州灣割讓給了日本人,完全無視中國的利益。1919年夏天,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了。經歷了以上種種,中國的進步青年們發現西方列強完全靠不住,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卻如同一盞明燈,為他們前進和奮斗指引了方向。
1920年3月,維經斯基來到中國,准備在遠東建立共產國際支部。1921年3月,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等人彼此來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代表集結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中國共產黨」在眾人齊聲吟唱的《國際歌》中呼之欲出!
二、《建黨偉業》以中國近代史為敘述主線,但影片的核心重心還是落在中國共產黨的建黨艱難歷程。從近代史上看,不是每一件大事都與建黨有直接聯系,所以《建黨偉業》採取了多條線敘事的方法。其中一條線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記,從辛亥革命講到五四運動;一條線是青年毛澤東的人生軌跡,從參軍新軍直到參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條線是中共成立前的歷史思潮,主要是以陳獨秀、李大釗、胡適、辜鴻銘等人的事跡串聯。這三條主線相互貫穿,要找到這三條線的內在聯系,就能夠真正看懂這部影片。否則就不會知道毛澤東參軍和辛亥革命有什麼關系,袁世凱簽二十一條和五四運這動為何又前後呼應。但除了這種多線敘事、相互貫穿的敘事手段外,又很難找到更好的方式在一部電影中同時講清楚這些必須要表達的事情,這也是這部歷史巨片成功的表述方式之一。
三、忠於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是當代有志之士永恆的追求。看了這部影片,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民族危機,內外戰爭不斷,人民出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個曾經一度輝煌耀眼的東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戰火,滾滾的狼煙。彷彿把我們帶到那個艱難而又催人振奮的歲月中,去追憶那段歷史,緬懷遠去的革命先輩。心底由然想起了那句話:「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遐想著當年歷史的種種,心潮起伏。同時也感到了沉重的歷史使命感。
如果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身處在這個劇變頻增、競爭激烈的時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多元化的挑戰,把祖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需要全體中國人把強烈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做好本職工作和為社會服務的具體行動。
作為一名有志之士,忠於黨,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是我們的畢生不變的追求,而安心服役,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報國為民的最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要志存高遠而腳踏實地,把獻身國防與加強學習、做好本職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兩者互為表裡、互為促進,更好地承擔起時代和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Ⅶ 求一篇作文:看電影《建黨偉業》的觀後感
看《建黨偉業》有感
閉上眼睛,浮現的都是1945年抗戰勝利,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一直到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五年間的風雲變幻,展現出一幅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畫面。
是啊,光陰似箭,現在黨已經90歲了,從當年的「風腥血雨」到現在雨過天晴,又有誰能體會當時的艱辛歷程呢,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苦,什麼才是甜。當共產黨誕生的時候,就彷彿註定它以後的成功,看完《建國大業》才明白,當初黨的誕生,就是為現在的和平而建立,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了戰爭,但我們依然不能忘記共產黨對我們的「恩賜」。
作為當代的學生,我們有無限的自由,可這些自由是誰贏取的呢,是黨。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我們在二十一世紀這個美好的時代下,不用呼吸戰火彌漫的空氣,只需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不需要擔憂吃了上頓沒下頓,只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需要擔慮半夜敵人入侵,只需安然入睡。中國已經從落後走向繁榮。
就從食物上來說,以前人們只要能吃飽就很滿足了,不像現在都講究營養平衡。以前人們衣服只求穿暖,現在只有時尚才是「真理」。90年來,我國經濟在不斷增長,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
《建國大業》里解放上海,解放軍累了,沒有占民宅,整體睡在馬路上。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國共產黨會勝利。這就是我們百姓最親的親人——中國解放軍。當毛主席在天安廣場向人民宣告共產黨的勝利時,同時也預示了中國人民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新王朝,我們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它是由無數共產黨用鮮血換來的,祖國繁榮昌盛,人們幸福安康,靠的就是黨。所以讓我們張開翅膀,向廣闊天空飛去,為未來打拚,為祖國爭光!!!
Ⅷ 建黨偉業觀後感1500字
《建黨偉業》這部電影所敘述的故事自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義拉開的 辛亥革命開始,至 1921 年 6、7 月間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時止,雖然這短短的十 年時間里在歷史的長河裡或許只不過是一瞬間的功夫, 然而這十年又是極其不平 凡的的十年,在這十年裡,許許多多影響中國歷史發展走向的著名事件都發生在 這十年,比如: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護法戰爭、巴黎和會、五四 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等等,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真正稱得上是「風雷 激盪」「巨變迭起」 、 。雖然歷史事件眾多,知名人物眾多,然而電影《建黨偉業》 卻以時間的先後順序為脈絡,以不同空間發生的歷史事件為故事的著眼點,將那 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娓娓道來,精彩絕倫,引人入勝。可以說整部電影刪繁就簡, 詳略得當,節奏合理,看到悲壯處讓我禁不住扼腕長嘆,如國民黨先驅宋教仁先 生在上海火車站遭遇特務暗殺身亡,壯志未酬,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 襟!看到緊張處直讓我為劇中人的命運直捏一把冷汗,如年輕的朱德率軍在棉花 坡與吳佩孚的激戰;看到哭笑不得處直讓我感慨莫名,如張勛被溥傑戲弄,在皇 宮里丑態百出地放風箏;看到動情處讓我情難自已,眼眶濡濕,如蔡鍔與小鳳仙 車站離別情景,蔡鍔將軍貌似平靜地與小鳳仙話別,然而那緩緩流下的眼淚卻已 經無聲地告訴小鳳仙, 他是怎樣一個重情重義的將軍! 看到溫馨處讓我心生羨慕, 默默祝福相愛的人幸福綿長,如年輕毛澤東與楊開慧的簡單婚禮,毛澤東坦誠告 訴自己的新婚妻子: 「做我的媳婦,是要吃苦的,跟了我,從此就沒有了安生的 日子……」 ,然而楊開慧卻無限深情地回答他: 「我願意。 」最簡單的台詞卻道出 了最真摯的愛情,讓我焉能不深受感動?! 最讓我感到血脈賁張、 激動莫名的電影橋段是: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全面失敗, 日本全面接收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消息傳來,舉國震動,全國各地的莘莘學 子終於把滿腔愛國熱情迸發出來,他們以無所畏懼的姿態走上街頭,高呼著「愛 國無罪」「革命萬歲」等口號示威、遊行,繼而火燒趙家樓、痛毆賣國賊;青年 、 學子的拳拳愛國心震撼激揚、感昭日月,不僅在視覺上沖擊著我,更在在心靈上 感動著我,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就這樣以其獨特的魅力永遠定格在我的腦海之 中,凝固在浩浩的歷史長河之中了。 最讓我肅然起敬,欽佩動容的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全國各地的共產 主義組織分別推薦代表奔赴上海召開會議, 這些青年才俊懷抱著共同的理想和主 義走到了一起,他們在中國的大地上共同締造了一個全新的政黨,從此中國革命 進入了嶄新的歷史時期,這個叫做「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成立之初只有五十多名 黨員,他們為了召開一次會議還得東躲西藏,誰又能料到,這個年輕而力量單薄 的政黨,卻在二十八年之後成為新中國的執政黨,帶領全國人民從此走上民族獨 立、國家富強的道路! 通過觀看這部《建黨偉業》 ,我們再一次形象地認識到,在當時的舊中 國,無論是封建王朝還是北洋政府,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其他民主黨派,無論是議 會制、總統制、還是君主立憲制,都救不了積貧積弱、處於列強環飼的舊中國, 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無數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最終他 們發現,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中國人民的不二選擇! 影片的結尾真美啊:在那水氣氤氳、朦朧迷離的嘉興湖面上,年輕苗條 的王會悟身著粉色碎花旗袍,手撐油紙傘坐在船頭上,為這群煥發著年輕活力的 共產黨人放風;船裡面,先是一個人,繼而是一群人的聲音,他們緩緩唱起鏗鏘 有力的《國際歌》 ,打破了這山水江南純朴的寧靜,歷史的傳奇在山水中若隱若 現…… 一路曲折一路歌, 從當年建黨之初的五十多名黨員到今天擁有將近八千 萬黨員,中國共產黨走過了九十年的風雨歷程。這九十年是不平凡的九十年,是 可歌可泣的九十年,是豐功偉績的九十年,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我為中國共 產黨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觀看《建黨偉業》 ,重溫中國共產黨 建黨那段崢嶸歲月,感受革命先輩崇高的信仰,以及他們為了自己的崇高信仰而 執著地去努力奮斗,使我再一次深深地被他們的革命精神所感動,自己的理念信 念也得到了洗禮,思想境界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最後我想誠懇地說一句: 《建黨偉業》真的是一部好看的電影,一部讓你 感動的電影,一部成功的電影!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品 味眼前幸福的人生!
Ⅸ 建黨偉業觀後感範文350字
建黨偉業》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演到中國共產當成立,這之間的十年時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十年。
當見到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人們感到雀躍與自豪,對未來充滿期待。當宋教仁遇刺時,我們恨不得上前一槍崩了那個刺客。當袁世凱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時,我們恨不得上去一腳把他踩扁在腳下。當張勛跪在溥儀腳下痛哭時,我們並不為他的愚忠而感動,反而為皇權思想在國人的意識里潛存而憂慮。當蔣介石扮成醫護人員刺殺光復會成員陶成章時,我們為革命黨內部派系斗爭的嚴重後果而擔憂。當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人與辜鴻銘進行辯論時,我們可以看出新舊思想在當時高層知識分子中斗爭的嚴酷。當我們聽到中方代表顧維鈞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時說的那些話:「尊敬的各位代表:你們憑什麼把中國的山東省送給日本?我很憤怒!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這沉痛的一天!」時,我們在憤怒的同時,又不得不深思「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的真諦。
北伐勝利後朱德總司令擁著蔡鍔將軍的那個鏡頭,還原這樣真實的歷史場面於觀眾面前這是前所未有的,朱德必竟是新中國總司令,而蔡鍔不過是一個舊中國的愛國軍官而已,在以失敗論英雄的中國,能夠還原一些真正的史實,對於中國的發展,實在是很有必要。而我此時望著一臉病容的少帥,不免內心潮濕,為了民族的利益,多少愛國志士拋家別子,恩斷紅顏。今天,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能傲立在世界的東方,很多如蔡將軍一樣的各民主黨派人士功不可沒。這才是真正的歷史,真正值得我們銘記的愛國志士。宋教仁遇刺臨死時跟他的好朋友託孤:家貧,老母望照顧。此時,我已是淚水盈盈。時年,他年僅31歲。
印象最深的兩個部分,一個是五四運動,畫面和音樂都挺震撼的;我被北大「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激辯場景所感染,被「五四運動」的宏大場面深深震撼,甚至熱血沸騰當學生們湧上街頭,振臂高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廢除二十一條」的口號,咬破手指血書「還我青島」,青年一代擔起山河重任的激情撲面而來,看得人熱血沸騰。五四運動」也被稱為全片的「淚點」。火燒趙家樓、血書「還我青島」以及女學生滴血喊冤跪在地上拿著一塊寫著冤字的大布,為四萬萬同胞喊冤。 等歷史事件逐一呈現
還有一個片段特別有印象,影片結尾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終於如期在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般上圓滿結束。看著那12名中國共產黨的先鋒戰士激昴地讀著《共產黨宣言》,高唱國際歌,我不禁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中國人民從此有了一個真正為人民謀利益的領導核心——那就是中國共產黨,「一大」代表坐船暢游在清涼的嘉興南湖上,微風和煦,陽光明媚,盡管電影中採用了電腦合成的手段,但是看起來還是那樣讓人充滿激情和嚮往,預示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乘船駛向真理的彼岸,取得解放中國的最後勝利。太唯美了,雖然畫面有點假,但確實很唯美。導演真偏心周迅啊,其他女明星都是跑龍套和打醬油的,只有周迅一個勁兒地給特寫,那張船頭打著紙傘,回眸一笑的鏡頭真是挺美的。
看了這部影片讓我對黨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更感黨的偉大和光榮。在黨的九十周歲生日之際,也忠心祝願黨保持良好的血液循環,為中華民族的強盛,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