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讀了陶行知文章後的讀後感
隨便刪一刪就行了: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教育開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范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
在寒假中,我認真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有一些體會就在舌邊,不吐不快。
「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內含十分明確,即大眾教育——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的小先生制,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觀正是其教育思想的體現。他認為脫離生活,脫離勞動的傳統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展,其結果培養的是一群無用的沒有創新精神和膽略「書獃子」。聯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們顯然是做得不夠的,師生之間關系的家長制仍未改變,學生依賴教師的被動學習方式,仍是主流,雖然我們知道要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學生應該主動學習,然而,目前的教育環境,教科書、課程標准及作息安排,並不利於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和創新精神的發揮。課堂上教師的居高臨下、學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課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學內容和匆匆忙忙趕進度的壓力下,學生並沒有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在這樣的重壓之下,學生天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必定會喪失殆盡,從何談創新?如何改革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已經給我們指明了方向。我們的教育必須面向社會,面向生活;要走向社會,走進生活,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動腦的機會,要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包括學習時間的選擇、學習方法的選擇以及學習內容的選擇,鼓勵學生依照自己興趣、需求,開展實踐、探索、創新活動。與之相配套的課程設置,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也都應向生活教育理論方向靠近。這樣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學生的腦,解放學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體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這樣也才不負江總書記的「教育在培育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型人材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這一至理格言,這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年代及世界風雲突變的情況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現實意義。其意義有二:第一,「知行統一」。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是什麼?這是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諦問題。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注重知行(德、智)統一的同時,不可忽視學生的心理體驗,即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我們知道,從知到行是一個復雜的品德的心理過程,當代的青少年思維活躍,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就會思考「我活著是為了什麼?」於是,人生觀的問題便隨之產生。對於他們來說要把人生發展近景和遠景正確結合起來思考,形成成熟的心理是十分困難的。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第二,探索真理。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時代,學生所接觸的信息及更新的知識,瞬息萬變。面對這些,學生既感興趣,又難以招架。興趣是對真理探索的鑰匙,但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學生往往被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所困惑,被各種非本質的自然現象所纏繞。這種困惑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正確的引導和正面的鼓勵,當學生經過艱苦的學習,解決了各種難題,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會產生興奮感,這種興奮感是學生對困惑感的否定和對學習探索活動的肯定,由此帶來的喜悅和歡樂體驗可以釀造一個人的自信心和尊嚴感,進一步強化其探索行為,從而激勵自己繼續進行新的創造。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獻身人民教育事業,尋求探索中國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動寫照。他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學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個教書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道理很簡單,其一,教師不是處在世外桃源,學生面臨的挑戰,教師同樣首先遇到,他應先於學生獲得這些本領和品質。否則,他就無法引導學生既學會生存又學會關心。這里的關鍵問題是,教師應有一種清晰的辯證觀,即懂得個人的生存和發展與關心和奉獻他人之間的辯證關系。教師應以親身經歷和體驗來啟發學生懂得這種辯證關系,使之把學生生存首先建立在利公而非單純利已的功利目標上。其二,有創造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創造能力的學生。教師應「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因此,陶行知先生不顧保守勢力的反對,改「教授法」為「教學法」。他認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他的這些教育思想都啟示我們教師應更著眼於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學法研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的方法和本領,已成為當務之急。
「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秉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並勉同志》詩。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斷追求真理,學做真人的典範。他善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創造性的開展教育工作,探索、開辟了一條中國新教育道路,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他為人民的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奮鬥了終生。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與實踐,為我們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學習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豐富的教育遺產,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成為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種者,人類文明的傳遞者。
Ⅱ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陶行知故事讀後感]
我最喜歡的一個名人,就是陶行知,他是一位務實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故事讀後感。他的名言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反映了他獻身教育事業的偉大精神。陶行知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生活比較艱難,他很懂事,小小年紀就能主動幫助媽媽做許多事情。中午媽媽給他一個紅薯吃,他總要再硬塞一半到媽媽嘴裡。他真是一個有孝心的孩子。在現在的生活里,許多獨生子女都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開張口,不知道報答父母。這些人和陶行知比一比,難道不感覺慚愧嗎? 等他再大一些時,父母送他去當地名師吳爾寬那裡讀書。他刻苦學習,不懂就問,知識面不斷擴大。作為一名學生,我們要向他學習,學習他那種奮發向上的精神,迎難而上,勇攀科學高峰。14歲那年,他寫下了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的座右銘。這表明他有遠大的志向和偉大的愛國精神。我們是炎黃子孫,無論我們走到哪裡,都要記住一句話:我們的根在中國。我們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將來在祖國各行各業創建一片輝煌。要實現美好理想,從小就要打好基礎,否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加油吧!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就產生教育效果。在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調皮搗蛋,不盡人意的學生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細心,耐心和愛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該怎樣做才能做到葯到病除?我千萬遍地質問自己。後來,我靜下來仔細一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從一開始我就沒有耐心,給予他的愛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會隨我所願,成為一名好學生呢?我從來都沒有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總是盯著問題、缺點以及背後的苛求,改變,統統把缺點掃除,以便適應我的眼光,我的標准,我的高度。現在想實在是羞愧難當,但是,我已經有了期待的信心:愛的教育一定能夠使這一些粗糙的小草變成一棵香草,香氣怡人,芬芳撲鼻。把每個孩子都當成一塊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礫中的金子,把指責、批評、抱怨,努力換成啟發、賞識、激勵,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將是一片充滿生機、充滿真誠和愛意的美好天地,讀後感《陶行知故事讀後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當走進校門,看到這些天真爛漫的孩子,頓時感覺很放鬆,因為他們對我來說就象顏料盒裡那五彩繽紛的顏色,象畫紙上那美麗的風景。我也因他們的精彩而精彩。記得在課堂中的一個有趣的事情讓我感動:孫崇玉,你今天表現的特別好。他抬起頭對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師,你的這個牙快掉下來了。不是呀,我的這個牙就長的這個樣,排列不夠整齊,有點亂。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後按上假的呀,我爺爺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樣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們年紀大了,我還很年輕,再說別人都說我這牙長的很可愛呀。(不惑的樣子、搖頭)我感覺……不好看!嘿!這個小傢伙觀察能力還挺強,並且還很堅持自己的意見。我摸摸他的頭,忍不住笑了起來,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幾年前就看到這個故事,當今天在教師學習的校本培訓課程《有效上課》上看到這個故事,我的感受更深了。故事說的是:有一次,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應邀到某地做一次關於教育的報告。報告開始,只見他拎著一個口袋疾步走上台,從口袋裡捉出一隻雞,然後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著將雞的頭使勁往桌子上按,可是雞就是不吃,一直在 叫,翅膀撲騰,雞爪狂抓······數分鍾後,他將雞放到地上,也撒了一把米,雞自由地走了一會兒後,開始悠閑地吃起米來。最後,他走到話筒前說了句報告完畢。全場愕然!在人們驚異的眼光中,他道出了教育的真諦,難道教育不是如此嗎?只有主動學習者,才是真正的學習者,任何外在的強制力都是無用的。是的,幾年前我也犯下了類似的錯誤,好在這幾年我已意識到。而現在我們有的老師還沒有意識到,仍然是一條道走到黑,結果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甚是可悲、可嘆!因為他不學習,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裡特點。不學習新知,而憑自己的高壓政策去強逼孩子學習,膽小聽話的孩子因害怕老師而去好好學習,固然暫時取得一定的好成績。但他們的心理是不痛快的,是壓抑的,是感到累的,學習是被動的。而對於那些膽大的,個性張揚的孩子,高壓政策只能物極必反,他們始終成績不夠理想,而且厭惡學習,視學習為極其痛苦的事。說到這里,有的人會說,你這樣說,那麼是不是我們對孩子的學習少關注一點,忙自己的事情,由他去。答案是否定的。我們現在獨生子女多,誰不想自己的子女憑著出色的成績,綜合能力強而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呢?因此大多數負責任的家長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他們不能看孩子有一點空閑的時間,一天到晚三句話不離學習倆字。孩子本來對學習挺感興趣的,但是長此以往,滿腦子都是家長的學習學習再學習,他們一提到學習就反感,就厭惡。就像一個喜歡吃桃子的人,一天到晚讓他吃桃子,長此以往,他一看到桃子不是欣喜,而是反胃。這和我們學習是一樣的道理。在我任教的上屆和這屆家長中,真有一些對孩子很負責任的家長,他們對孩子的那種愛,那種關心,為了孩子犧牲了很多的精神真令人感動。他們的孩子在他們的關心下,有的確實成績很好,令人欣慰!但有的卻不盡如人意。有的家長很委屈,也很傷心,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付出了這么多,孩子卻沒有取得優異的成績?是孩子智力不行,還是孩子天生就不是讀書的料?與其這樣,不如乾脆放棄算了。我要說的是,對於那些對孩子放任不管而致孩子成績不夠理想的家長來說,上述的家長是可敬的。孩子為什麼對學習反感,成績落後。就其原因,主要是你們採用了強逼的態度,孩子不是主動地學習,而是被動的學習。這樣一來,孩子當然不會有出色的成績。因此無論是作為一名老師,還是一名家長,我們必須了解孩子,運用我們的智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覺自願的學習,只有這樣,我們的付出才有價值,才有回報。親愛的同仁和家長朋友們,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自覺自願的學習,用我們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吧 !
Ⅲ 《陶行知名篇精選》讀後感
[《陶行知名篇精選》讀後感]《陶行知名篇精選》讀後感天津北辰新華幼兒園果俊敏手捧著《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我細細的品讀著,《陶行知名篇精選》讀後感。在字里行間當中我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敬業精神,從中學到了"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至理名言,我更體會感受到了作為一位教育家他所具有的偉大人格和崇高師德。學習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使我對師德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愛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熱愛一個孩子就等於塑造一個,而厭棄一個孩子無異於毀壞一個孩子。而每一個孩子又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有人將兒童比做花朵,脆弱而敏感,稍微照顧不周,就不會開出令人滿意的花朵,如果對他們多一些關愛與細心,就會開出又大又美麗的花朵來。我們每天面對面對著充滿好奇,質朴純真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用一顆真心呵護,支持,尊重,熱情鼓勵、耐心幫助,用暖暖的師愛的純情,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養成好的習慣,品質獲得知識。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有一顆寬廣的心,善於發現孩子的美,用美的眼光去欣賞孩子。陶行知先生書中的教育理論都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的,的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既然我選擇了教育,也就代表自己選擇了奉獻,讀後感《《陶行知名篇精選》讀後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會因為孩子的個性不同,而區別對待,我欣賞孩子們的聰明,活潑,機智,膽大,文靜,等等這些孩子們表現出的不同都是我眼中七彩的寶珠,我會用微笑,用話語,用手勢,用獎勵等等方法讓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在21世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而我們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更需要注意身教,我們自己的語言,行為,習慣,語態等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教師教還貴在教孩子如何學,我們要積極的創造條件給孩子以支持讓孩子們在游戲,操作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通過嘗試發現最好的解決方法。《陶著》就似知時節的春雨,滌盪著我的心靈,使人萌發向上的生機。他是智者,"敢探未發明的新理";他是行者,"敢入未開發的邊疆"。我心裡默默的叨念,不僅要做教育的"行者",還要做教育的"智者"。用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話激勵自己:"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用人格引領人格,讓智慧點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孩子;呵護生命,尊重個性,激發創造;發展德智體,弘揚真善美;做學生愛戴的師長和真誠的朋友。"
〔《陶行知名篇精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Ⅳ 語文老師留的寒假作業,看電影《大師》,《賀綠汀》其中一篇寫1000字的觀後感,親們,哪位有看過的,
明天就開學了 我也留了這個作業 你可以寫陶行知的 他的網上有 梅貽琦的也有
Ⅳ 《點擊陶行知》讀後感
[《點擊陶行知》讀後感]《點擊陶行知》讀後感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但每一篇都令看過的人獲得意外的收獲,《點擊陶行知》讀後感。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讀後感《《點擊陶行知》讀後感》。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是寄託在下一代人的素質上的,現實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最突出的一條是創新能力。而我們的現行教育是應試教育,在題海戰術中苦苦掙扎的師生們哪裡還顧得上創新能力的培養?且不說美國、英國等國,單是日本、德國等國家能在二戰的廢墟上快速崛起,更值得我們去反思,國外教育的現實無情地讓我們思考,如果中國的教育再這樣下去,那麼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憑什麼在世界舞台上與他國同台競爭?而早在半個世紀前,陶行知老先生就已提出了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的教育理念,在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我既感到遺憾又感到欣慰和喜悅,遺憾的是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卻走了彎路,欣慰的是我們又走了回來,更讓我開心的是我能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一定努力去做,去實踐,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目的。
〔《點擊陶行知》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Ⅵ 陶行知讀後感
[陶行知讀後感]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讀後感.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1.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
新課程標准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讀後感《陶行知讀後感》.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干,敢於動手,善於動手;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說、善說,敢於提問、善於提問;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局限在狹小的課堂里,也不局限在學校中;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陶先生說: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盡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著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著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陶行知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Ⅶ 《走進陶行知》讀後感400字
走進陶行知 讀後感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讀罷《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覺得獲益匪淺。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覺到他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與熱愛,越是欽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動於他人格的偉岸。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
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范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麼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那麼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當怎樣實踐愛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認為,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縱,愛里要有嚴,尊重里要有教育。當看到學生出現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教師要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讓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中找到正確前進的路。由此我認為,我們現代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不僅成為學生的知識傳授者,更是成為學生心靈的慰藉者,成為學生的「心靈雞湯」。
當然,教師也會對學生產生「恨鐵不成鋼」的思想感情而一時不理智地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冷靜下來,本著愛學生的心態,想想這些學生或許是一塊特殊的鋼坯,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去熔煉鍛造。教師愛學生,就不能沒有自我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們的教育工作打開了綠色通道。
陶行知先生正是懷著對教育事業不懈的執著與滿腔的熱愛,在他從事教育事業的三十多年中不斷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從而形成了一系列生動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先生的眾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可以說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力的表現或變化。世界是力創造的,所以解決困難也必須拿力來才行。」「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這些陶行知親自闡述的教育思想,讀來耐人尋味,讓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學生死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去領悟……
不僅如此,陶行知還將「教學做合一」,這可以看作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的說明,即教育現象的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自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的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
Ⅷ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讀後感怎麼寫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本人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喂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那我們到底需要的怎樣的課堂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為我們指出了課堂教學的出路:就是要把教與學聯系起來:一方面要教師負指導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他又為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做法: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我仔細思量,他的想法含義深刻,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想想我們開展的活動教學,要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提出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問題,正是學生解決問題所要進行得的手續、程序,一此討論問題設置得恰到好處,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找出解決問題提的方法,同時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問題,掌握了新知,最後還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陶行知的這種教學思想不正是為我們指出了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具體方法?老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實際上也就是為學生創設了教學的活動,強調了教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根據手續程序在過程中學習,學生自然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成功中掌握學習的方法,最終掌握學習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在整個過程中一定伴隨著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伴隨著學生學習的價值觀。
再想想在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教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這正是體現了教師引導作用、指導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是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位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
Ⅸ 陶行知的故事讀後感500字
陶行知是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傳承了一代又一代。我認真閱讀了《走進陶行知》這一本書。從中,我受益匪淺。
最令我深感的是《點石成金》這篇文章。《點石成金》的情節是這樣的:從前有一位很有本領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亂石立即會變成黃金。一天,他讓徒弟們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點著地下一堆石塊,石塊立刻都變成了黃澄澄、亮閃閃的金塊。徒弟們看了又驚又喜,個個拍手叫好。道人對土地說:「沒人選一塊金子,拿去買點東西吧!」徒弟們紛紛撲到黃金堆里去翻揀,只有一個徒弟沒有去拿金塊,而是靜靜地站在道人旁邊,兩隻眼睛緊盯著師傅點石成金的手指看,邊看邊思考。道人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挑選一塊金子呢?」徒弟回答說:「金子雖好,但總會用完的,我看中了師傅那個點石成金的指頭。」作為學生,在學校求學,可不能光想要得到現成的知識,隨著年代的發展,有的會用不上了,有的會顯得陳舊了。在追求學問的大道上會碰到許多新事物、新問題,光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
我們求學必須學會尋找知識的途徑和方法,這就是要拿到開發文化寶庫的金鑰匙,也就是這只點石成金的指頭。這樣,我們自己就可以一輩子永無境地去探求知識,我們的國家就能一代跟比一代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