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都在看《生化危機》的電影系列,總共有六部電影,每部電影說的故事,都有一定的關聯性,從整體的角度來說,還是不錯的,每部電影都從不同的國家和地方添加元素進入,比如中國的女明星,李冰冰,通過這種方式也讓不同的國家新增觀看電影的指數,額外再新增票房的輸入情況。其中也有一位是最近火得一塌糊塗的《速度與激情》裡面的女主角米歇爾·羅德里格茲,在裡面也是有相當的多的電影戲份,也為電影增添的亮點,從打鬥、槍戰和人物對打都是可圈可點的。
《生化危機》故事主要發生在安布雷拉公司,他們俗稱保護傘公司,他們在裡面進行一項科學研究實驗,這個生物工程實驗室叫做蜂巢,裡面有很多不同國家的生化工程師,博士進行一項科學研究,其中研究叫做T病毒,一次意外事故導致T病毒泄露到地面上,並且從最開始感染全部裡面的科學研究人員,到最後逐步擴展到全球范圍內的所有人員,其中人工智慧AI俗稱紅後,為了控制病毒不受感染,啟動了自我控制系統,關閉了蜂巢實驗室。故事就是這樣開啟,圍繞病毒感染人類,女主為線索的救世主的角色,進行不同故事方案線的開展,最終在女主和不同角色的夥伴們戰勝博士和T病毒,最終救回全部人類的故事。
其中當從動作對打的場景來說,這動作對打和吊威亞的軌跡,特別明顯,特別是動作對打,當雙方一起打鬥的時候,看的那是讓人淚流滿面,簡直就是比劃一下,動作,最後在特效添加一下效果。不像中國功夫打鬥場面,行人流水,動作干凈利索,不在任何拖拉,一氣呵成。
應該要請教一下中國方面的在武打動作方面的技術交流,這樣可以增加動作場面的效果更加能吸取人的注意力。
其它方面的比如槍戰和特效方面,也是可圈可點的,場面效果非常的震撼,從變異怪物的效果和畫面,也是特別不錯的。
『貳』 求幾個生化危機電影的影評
生化危機第一部
昨晚看了生化危機第一部,完全顛覆我我的想像。電影人如此大膽地表達自己對科技發展災難性後果的擔憂,鏡頭大膽堪比恐怖片。我之前還沒看到過這么悲觀的電影,即使是《後天》這樣的災難片最後主角還是憑借自己的勇氣堅韌等等優秀的品質獲得暫時的勝利,慘痛的背景之下的一點點勝利總是能夠透露出導演編劇等等對人類這種智慧生靈還殘存的一點信仰。可是這部片子,看上去那麼那麼有故事的次主角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了,而且每個人都以近乎殘忍的方式離去。每次看到那些殘忍的鏡頭,我都不忍地閉上眼睛,心裡在不停地默念:沒關系的,他們不會死的,死了電影接下去該怎麼演呢?可是,他們還是一個一個地死了。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米拉從那個該死的實驗室逃出來,防備地舉著槍,可是:荒蕪的大街上只剩下她一個人。她,就是所謂的——世界上最後一個人了嗎?
人性本惡還是善?永遠沒有答案的命題。其實人惡的時候,就像the hive中的活死人,他們的細胞不斷分裂,他們的存在只剩下the desire to feed。那個想要盜取T病毒的傢伙,在記憶恢復的關頭他竟然可以拋下其他人一心想著把那些罪惡的病毒帶出the hive並從中打撈一筆,其罪惡卑鄙程度與活死人無異。
科學這把雙刃劍真是讓人頭疼。我喜歡科幻片,喜歡像back to future那樣輕松愉快但是又有想像大膽的time machine,因為電影裡面總是有一個happy ending,無論中間多少艱險好人總會戰勝邪惡。可是,當這種技術真的和人性面對面的時候,災難性的後果總是難以避免。The Umbrella,多麼含義豐富的名字。這種壟斷集團可以無法無天,集財力與智力於一身,沒有力量可以挾制它了。只是,為什麼那麼多科學家會像古時的奴隸出賣自己的體力一樣出賣自己的智力,沒有立場沒有原則。
好吧,還是教育問題。不管做什麼,先學會做一個人。人文主義教育刻不容緩!所有人,無論國籍、膚色、職業……生下來就應該首先學會如何在這宇宙間安生立命,明白自己作為一個人類的意義和責任!
《生化危機》系列:水波紋效應
往平靜的水面投擲石塊,從落點開始泛起了漣漪會一圈圍著一圈地向四周逐漸擴散。然而不管泛起了多大的波瀾,它們始終只能從中心點泛去而永遠也逃不離。一石也許激不起千層浪,可是卻可以泛起百層波。——火神紀。題記。
這個系列電影總是處於這樣的一種窘境:在商業上的成功以及在票房上的堅挺成績,與在評價上的低劣成正比;吃力卻並不討好,畢竟眾口難調。改編自經典作品的電影似乎總是難以逃脫這樣的命運,尤其是改編自一套發行量與口碑都極佳的《生化危機》更是如此;討好了純粹的影評和普通的游戲粉絲,卻永遠也無法討好鐵桿粉絲,因為它無論做出一個什麼樣的效果來,對鐵桿粉絲來說總是遠遠不夠的。比不上游戲里耳目能詳的經典場景,比不上游戲里熟悉的情節設置;於是電影遠不如游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被抨擊以及被否定的命運永遠也逃不離。我們是否應該客觀地看待與評價這個號稱改編自PC游戲最經典的一個系列電影呢。
從開始的地方重新開始,在結束的地方結束;環環相扣層層周裹,在結束的地方設置一個開始,又在開始的時候衍接一下結束。可以說,這個系列電影在前後作的衍接上既做到了承前啟後的連續性,又保持了每一部作品的獨立性。從這方面來說,這個系列電影應該算是系列電影作品中的上承之作。我不是狂熱的游戲迷,所以我不知道《生化危機》在游戲里的地位是何其尊貴;如果寬容點地看待,這個系列電影應該還算是比較成功也優秀的電影作品。
這種涉及到科幻和生化污染的電影總會給我們以某種程度上的絕望和悲壯,但也總會給我們留以某種程度上的希望和祈冀。所以號稱《滅絕》卻滅而不絕;在於人道,在於為善的人性根本,在於人類曾經經歷過的種種災難後依舊倖存所獲得的堅毅與勇敢。同時與之相背的也是人性醜陋面和陰暗面所折射出來的貪婪與慾望。如果說無辜的受眾所得到的池魚之禍大都是緣於人性的貪婪,那麼人性的善與生存的渴望則成了拯救世界的動力。在許多同類型的電影里,其最初始的根源大都在這相背的二者之間的爭斗。
生化科學的發展在帶給我們無限的希望的同時也會帶給我們同樣多的擔憂。對於生命和物種的自然進化進行人為的干預和促進的同時,已經遠遠領先於地球上的其它物種的人類是否也被賦予了如同上帝一樣的職責;或者我們所做的僅僅只是在拔苗助長。這樣的爭論似乎從來都不曾停止過。
在現階段來說,生化技術的不成熟以及這種技術所帶來的不可預知性,給了我們太多可以想像卻不願意麵對的憂患意識。保守擔憂派會展開許多可怕的想像;這種想像體現在電影里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五花八門的末日電影。沒有什麼東西是可預知的,當我們以為自己在完整這個世界的時候,誰又能告訴我們,我們並不是在自掘墳墓呢;所以幻想一下所有可怕的結局,並不只是一種自我放逐和被迫害妄想的杞人憂天。
比如與《蜘蛛俠》相對應的就有一部叫《變形蜘蛛人》(Earth vs. the Spider)的血腥電影,同樣是因為蜘蛛而變化,可是卻是完全不同的結局。生化上的無法預知給了我們太多的幻想。然而我也記得老本大叔那句經典的台詞:被賦予了多大的能力,則同時也被賦予了多大的責任。我們人類已經擁有了足夠多的能力來改變這個世界,改變人類自身的未來,我們也有能力來毀滅這個世界毀滅人類自身;然而我們是否又被賦予了同樣的權力。我們所必須思考的是關於未來的前路,以及我們如何去運用我們手中的這些能力。大部分科幻生化電影所喋喋不休的,就是我們以為我們可以自由地使用我們的能力後所帶給我們的種種災難性的後果以及面對這種後果的時候我們將會如何自救。
電影里所有的那些虛幻的故事給了我們看清楚這些事件背後真相提供了思考的機會。在所有的那些可怕的結局並未到來之前,我們可以通過電影進行反復的實驗與揣測;如果我們非去要求所有的科幻電影的現實意義的話,也許就是這個了。
縱觀整個三部曲系列,生化技術的開發並非如同我們所想像的那麼丑惡,而僅僅只是一位殘疾的父親為了自己所深愛的女兒能夠更健康快樂地生活而發明的生化葯物,激發已經死去的細胞突變而變得強壯。然而當這些葯物被「保護傘」公司搶走了之後卻被實驗應用在了生化戰爭以及改造生化士兵的基礎上繼續研發,而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可怕的後繼事件。這里所告訴我們的是,科學技術本身並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決定權在於掌握者的秉性和如何去運用這些技術。
從《變種生還者》開始,到《啟示錄》再到這部《滅絕》,這個系列的電影是越打越好看了;越來越注重動作以及打鬥場面的設計讓《滅絕》很有看頭。視覺上的效果卻反而與電影的劇情設置成反比了,之前的兩部也許在視覺上略微,可是在劇情上卻比較豐滿,從懸念的設置到劇情的發展都要比這部《滅絕》顯得自然而流暢些。總體上來說,整個系列電影鋪陳著一種沉重的抑鬱,但是之前的兩部電影在這種抑鬱的氛圍里依舊漫延著生機。可以說,這個系列電影在《變種生還者》投下了一顆重磅的炸彈,而之後的《啟示錄》以及《滅絕》則是這種投擲後的水波紋效應的餘波。從地下的實驗室漫延到了地面上的城市,從城市漫延到了全世界,文明被徹底地毀去,漫天飛舞的黃沙給了我們無盡的悲涼之感,荒涼凄慘的破敗景象取代了昔日的繁華,人類社會的所有一切都將在這場災難之後徹底死去。
本能而簡單的機械動作伴隨著傳染力極高的T病毒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迅速地覆蓋了整個地球。可以說,這個系列電影完全是對生化科學所帶有的那種危機意識後的惶恐。最近上檔的《滅絕》在視聽上效果以及在動作設計上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劇情方面卻顯得比較蒼白了。只是從視覺上去要求這部電影的話,我們並不會失望;可是如果從整體上來說,這部電影只能算得上是整個《生化危機》系列電影水波紋效應的最後餘波。在電影的最後給我們留下了下一部的懸念,只是在我看來,這個系列在這里已經嘎然而止了。因為接下去的劇情看似有的懸念並不足以吸引我下次的目光了,當全世界只剩下如同碉堡的「保護傘」公司以及沒有感知能力的喪屍,還有一大群具有超強能力的艾麗絲,劇情也許就只剩下一場最後決戰了。而這場最後決戰的勝利,並不可能改變這個世界的分毫了。絕望,徹底的絕望將也許有的第四部續集僅有的希望都給扼殺了,我不想看到一部讓人完全絕望的電影;或者說,一部不帶任何希望的電影其實並沒有多少讓人觀望的慾望。
水波紋效應的最後餘波留給我們的,只有無限的感慨以及漸漸淡去的平靜。而這部電影所做的,是把希望留給也許不會有的第四部續集。《滅絕》,雖說滅而不絕;而其實並不曾許給我們多少明亮與希望。
看完這個系列電影給我的印象最深刻的也許就是米拉·喬沃維奇;這個曾經在呂克·貝松《聖女貞德》里演繹了一個瘋狂臆想版的貞德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這個系列電影里她更多地展示了她多方位的表演技能和極高的可塑性。模特出身的米拉有著優雅的身段,在這個系列裡的一些動作場面以及各種風格造型的展現都極其到位。或妖艷、或端莊、或高貴、或殘酷、或勇猛……在我看來,米拉是這個系列電影給予我們最大的驚喜。
『叄』 電影生化危機4觀後感想
玩過游戲的都知道~但是保羅.安德森TMD就不知道~拍的有夠爛~
這個是我看的最爛的西片~也是我第一次看西片看睡著的~
『肆』 求生化危機5觀後感,影評
太墨跡了。能不能一下把詳表發的意思權表示出來。、李冰冰很帥。但是忘了叫什麼了、片後說要保衛這里因為這是隨後一片凈土。中間也提到了中國。那中國也沒了。、我想問問這個 呵呵
『伍』 電影生化危機4觀後感
現在大家都說生4比起前三部要遜色許多,基本就是看打鬥,沒什麼劇情,而且愛麗絲都快成為超人了,幾十個克隆體就能滅掉整整一個東京基地的人,還有那很不現實的「瞳術」,二狗叔威斯克怎麼都死不了。還有一件讓游戲玩家們不能接受的就是:喪屍個個都是博爾特,游戲里移動速度慢是喪屍最重要缺點,電影里喪屍個個都會飛奔而且還會挖地這種高智商這樣下去人類還有活路?只能說是導演太急於向游戲生化危機5靠攏了。
『陸』 科技電影觀後感,600字
觀《生化武器和核武器》有感
科學是一面鋒利的雙刃劍。相信這句話許多同學都已經耳有所聞了。當我看了《生化武器和核武器》這個短片後,對這句話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生化武器是生物戰劑及其施放裝置的總稱,它的殺傷破壞作用靠的是生物戰劑。以生物戰劑殺死有生力量和毀壞植物的武器統稱為生物武器。生物戰劑是軍事行動中用以殺死人、牲畜和破壞農作物的致命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的統稱。生物戰劑是構成生物武器殺傷威力的決定因素。致病微生物一旦進入機體(人、牲畜等)便能大量繁殖,導致破壞機體功能、發病甚至死亡。它還能大面積毀壞植物和農作物等。人們為了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發明了生化武器。生化武器的一次大規模使用,是在抗美援朝時期,美國軍隊大量投擲含有生物戰劑的傳播物――人蚤,導致大量士兵染病。由於生化武器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威脅,1972年4月10日,聯合國通過並簽訂了《禁止細菌(生物)和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雖然說聯合國通過這一公約制止了許多國家生產、發展以及儲存生化武器,但是一些世界霸國不顧公約以及世界人民的呼籲,依然在發展、生產及儲存生化武器。
對於生化武器而言,核武器的威力更不用說了,畢竟它經過了歷史的驗證。核武器主要分為原子彈、氫彈以及中子彈,是以核聚變或核裂變製成的。核武器爆炸比同等質量常規炸葯釋放的能量相當於要大得多,要大數千萬倍。正因為如此我國才千方百計地自主研發核武器,以擺脫西方霸國對我國的威懾。二戰時期,學家西拉德為防止德國人搶先造出原子彈,動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闡述了研製原子彈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最終美國搶先在德國前研製出了原子彈,但是美國人並沒有把它用在和平目的上。為了報珍珠港之仇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造成了22萬多日本人死亡,那是世界上唯一受到原子彈攻擊的地方。核武器就這樣為世界蒙上了一層陰影,從此人們對核武器心有餘悸。為了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全世界人民都在呼籲禁止製造和試驗核武器。
科技固然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好處,但也帶來了許多副產物,其中核武器首當其中。無論我們的膚色是否相同,年齡是否一致,在這一點上我們是站在一起的。我相信核武器和生化武器最終是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倒下的,它是科技的副產品,是仇恨的象徵,是對文明的恐懼。
科技啊!
『柒』 看了《生化危機4》(電影)的感想。。。
…為什麼會生化危機恐怖…我都是當動作片看啊…況且4個人感覺相當渣…很多鏡頭都和游戲生化5一樣,只是把謝娃換城了克萊爾…並且那個演威叔的是在不敢恭維…
『捌』 談談《生化危機3》的觀後感
= =
路過.
支持一下Ada姐.
Ada姐最高啊..
- -
樓主同意要加分.
『玖』 生化危機6電影,淺談觀後感
電影哪有生化6?如果你指的是那個米拉的一系列電影,剛剛上映的是第五部懲罰,怎麼說呢,就是靠特效撐起來的,劇情很無腦,李冰冰演的ada不夠冷靜,而且在面對生化怪物時反應能力差甚至表現出了緊張感,與游戲原版人物相差很遠,米拉還是一貫的強大,但略顯老態。
如果你指的是剛出的第二部cg動畫詛咒,那麼:舔食者對戰暴君的劇情很誘人也很大膽,里昂依然能力高強,Ada與總統的打鬥也是看點。如果你指的是剛出的游戲生化危機6,這個實在不好概括,只有自己體驗一遍你才知道優劣之處。望採納。
『拾』 生物學影片讀後感
對E. O. Wilson的《社會生物學》我是仰慕已久到美國後不久就買了一本25周年版700多頁比一般書寬出一大塊。慚愧的是買了之後到現在還沒看過社會生物學的觀點我多數是從Dawkins的書里看的。也難怪不知道為什麼Wilson的書的翻譯怎麼就這么差和Dawkins書的翻譯不能比啊。這次當搬運工的時候還是硬著頭皮把這本簡編社會生物學和人的本性看完了。讀完之後有一些感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發現E. O. Wilson並沒有強調自然選擇就是作用在基因上的也不否認個體水平的選擇。其實我覺得這本就沒什麼可爭的自然選擇直接選擇的是性狀或性狀組合任何錶現這個性狀組合的單位都受到選擇壓力無論是個體、群體、還是綱一級的分類單位。如果這個這個性狀是可遺傳的那麼必定有決定這個性狀的基因組合同時受到選擇壓力。當然這是我的觀點學術界好像對此是有爭論的也許我並沒有抓住爭論的本質。 其次是社會生物學最為成功之處是對於利他行為的完美解釋。利他行為的本質還是為了基因的「自私」目的。這個說法好像不可思議道理上又那麼無懈可擊還有堅實的實驗證據真是妙不可言。這個部分也是最令我信服的當然Dawkins功不可沒《自私的基因》里對這個觀點又更加精彩的描述。其它部分也許是因為太多關於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內容也許是因為太少具體例證總得來說並不讓我很信服。 第三Wilson提出了關於「同性戀基因」的社會生物學解釋。我曾經寫過一個帖子說我認為同性戀的環境作用大於遺傳作用原因是同性戀基因的無法或者很少可以傳遞給後代無法解釋這樣「自殺」性的基因是怎麼在群體里保留下來的。Wilson對有沒有同性戀基因似乎也沒有多少信心但至少社會生物學可以提供一個解釋即同性戀者雖然無法把自己的基因直接傳遞給後代但是由於沒有養育後代的責任於是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社會行為而使自身的社會地位提高直接或間接使得親屬及後代處於選擇的有利位置。證據是有調查表明同性戀者更多進入白領階層。但是我還是不能信服我覺得沒有有力證據表明同性戀者的親屬因此得到好處相反倒是有可能受到歧視。同時Wilson也提到有人提出同性戀基因的存在是因為同性戀基因在雜合情況下有選擇優勢。這倒不是什麼新鮮觀點了無非就是平衡選擇學說的一個翻版。我倒是覺得這個更有可能比如說雜合子對同性和異性都有很強親和力那麼他/她就具有一定選擇上的優勢。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過具體的研究實驗設計好像不復雜比如這樣比較同性戀者的兄弟姐妹數目是否顯著多於對照組成員的兄弟姐妹數目。這就是一個cohort實驗。我估計是有人做過這樣的調查的但是差異不顯著。J 第四Wilson給出了一個宗教的社會生物學解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為什麼人類精神分裂似的一方面無時不刻依賴著科學一方面又抓住宗教不肯放Wilson的解釋是宗教通過倡導利他行為和儀式等等可以維系社會成員的緊密聯系而團結的群體相對於鬆散群體具有選擇優勢。不過我覺得宗教沒有Wilson說得這么簡單至少宗教的終極關懷應該有利於個體應對困難的環境於是直接造成個體的選擇優勢。另外Wilson認為科學戰勝宗教不是通過消滅宗教而是通過用科學來解釋宗教。我比較贊同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