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單純的故事:有痛裂過去的男人被迫在孤島上面對自己心底的陰暗。萊昂納多飾演的teddy在影片五分之四的時間里都是干練堅決的聯邦警探,和搭檔一起去荒島查案,他懷疑這座隔離大陸的精神病院是政府和不軌分子的血腥陰謀,而自己過去的淵源傷痛亦想從這里揭發——那是他深愛的妻子,謀殺,回憶和面對。馬丁盡力把這兩條線鋪展的層次分明又交融錯落,而在兩條向前展開的線索之外,還有第三條線,它逆向追索,暗暗指向核心。其實導演也知道,觀眾是會在揭曉之前就或早或晚猜到謎底的。他也沒有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怎樣能更緊張更驚悚,更意外更震動。他要剖開的本就不是真相,而是人心。在每一瓣轉折里,隨著teddy愈發趨近終點,就會出現越多人性共通的質詢。所以,分散心神去猜電影的結果是看似聰明的愚蠢,而如果本就沒有不堪回首的懼怕,亦會失卻所盼。最後一刻是必然的,導演和原作者都沒有想要出其不意去扭轉,大概是他們對人性的底線懷有堅定地希望。就像Teddy的始終不願面對自己——因為面對自己就意味著承認一生的所愛是多麼黑暗罪惡,繼而承認自己是多麼黑暗罪惡。正是他的不願承認,證明善意的頑強不滅,讓這個灰冷驚怖的故事露出溫情動人的內心。
Ⅱ 禁閉島到底想表達什麼
看完了基本都沒看明白。看了相關影評才知道怎麼回事。泰德自己就是精神病,周圍的人在為了幫他治療而做最後的努力。
影片最後「泰德」說了他此生的最後一句話——查克,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人到底該作為一個惡魔活著,還是作為一個好人死去?那個更好?然後毅然走向了做手術的地方。這短短的一句話里包含了很多意味
首先他告訴了那些一直以來為了救自己而付出艱辛努力的醫生們,我真的被治癒了,你們的努力沒有白費,請堅持下去。
第二、我還是決定去死,與其說這么活著,知道自己的孩子都死了,而我殺了我最愛的妻子,我還是去死吧,至少這樣我可以繼續做我的夢,在那裡我是個無罪的人。(之前,那個光頭醫生也說,我是多麼希望你還能呆在你的夢里,但那樣你就必須去做手術了。)
第三、這個意思不是從主角的話里領悟的,而是他的主治大夫,他最後說的,是「yes, tedd.」 這里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醫生盡力醫治病人,但最終他們的目的不是去「糾正」一切「錯誤」,而是尊重病人的意願。是治癒他們,讓他們擺脫病魔的糾纏,最終找到自己的靈魂,最後tedd還是去做手術了,但這一次誰說這不是人性的勝利。他是依著自己的意願去的,沒有人脅迫,走的有尊嚴,這才應該是醫學真正的樣子。
Ⅲ 燒腦電影《禁閉島》,究竟你有沒有瘋,它講述男主怎樣的經歷
主人公是一位二戰老兵,他成為了一名警察,有妻子和三個孩子。但他的妻子患有嚴重的抑鬱症。有一次,主人公發現妻子生病了,下班後殺死了三個孩子。除了悲傷,主人公殺死了他的妻子,燒毀了他的房子和屍體。他因犯罪而患上「謀殺妄想狂」和「精神分裂症」,被抓逃跑。
20世紀50年代,美國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被迫切除額葉切除術。結果,他們中很少有人恢復正常。為了抵制這種不人道的精神醫學治療,一些知識淵博的人發明了一種名為「角色扮演」的治療方法,為了向醫學界、社會、政府證明這種非常「人道」的治療方法可以完全取代前額葉切除術,使實驗中的主角成為最佳。當主人公真正清醒的時候,他認為與其「承擔自己的責任」,不如「活在殺妻不救孩子的罪惡感中」。
《禁閉島》改編自美國小說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馬克·魯弗洛、本·金斯利等主演。該片於2010年2月19日在美國上映。影片講述了聯邦偵探泰德·丹尼爾受命到一座島上調查一個殺人機構,卻因此遇到了重重危險和謎團的故事。
創作背景: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在派拉蒙(Paramount)的圖書館里找東西時,偶然發現了《禁閉島》(shutter island)的劇本。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想出了拍這部電影的主意,他邀請達·芬奇(leonardo leonardo)出演這部電影。斯科塞斯對原著非常忠誠,電影中嘮叨的說明性對話來自原著,原著很難讀懂,對一些奇幻段落進行了刪減和修改,馬丁·斯科塞斯還添加了特別設計的段落。
拍攝過程:這部電影大部分是在馬薩諸塞州的medfield精神病醫院拍攝的。由於天氣原因,馬丁·斯科塞斯在拍攝過程中不得不數次修改拍攝計劃。在每次拍攝前,機組人員必須根據天氣預報和衛星選擇拍攝地點,但惡劣天氣仍然不可避免。有時天氣對演員來說是個大問題,因為影片中有很多外景鏡頭,但演員們都做得很好。
Ⅳ 求電影名,一個戴眼睛的男的被他老婆送來精神病院其實他沒病
應該是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主演的《
禁閉島
》
要有點智商才能真正看懂這部電影,電影結局就和《
2012
》的結局裡那個陀螺是轉還是停有點類似。都是開放式的結局,最後留給觀眾去想!
這是一部讓人看了腦袋直疼的電影;這是一部顛覆了
好萊塢模式
的電影……
這就是美國
名導
馬丁·西科塞斯
掌鏡、《
泰坦尼克
》男主角萊昂納多主演的
心理驚悚片
《禁閉島》(
ShutterIsland
)。只有智商150以上的人才能一口氣將該片看完,而
剩下的人
會被片中遍布的謎題和懸念繞暈,然後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把碟片磨花。這就足以解釋這部
晦澀難懂
的電影非但沒遭遇
滑鐵盧
,反而在今年2月底首映版後還相繼登頂美國、英國、法國、韓國等國的票房首位,全球票房猛吸2億美元,因為很多人把看懂該片作為證明自己智慧的一個象徵權,你需要把思維剖成兩半才能從「禁閉島」走出來,這不是看電影,更像是一個分腦游戲。
Ⅳ 電影禁閉島到底什麼意思
影片講述了聯邦偵探泰德·丹尼爾受命到一座島上調查一個殺人機構,卻因此遇到了重重危險和謎團的故事。
《禁閉島》是一部探討精神與行為的懸疑驚悚片。導演斯科塞斯使用了大量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泰德·丹尼爾的幻覺和夢境,大對比度的色彩和慢鏡頭的使用成功的營造了影片詭異神秘的氛圍。
這部電影有反戰的主題裡面的。創作人員是用懸疑片的,同時傳遞重視家庭等美國比較正統的價值觀。把這些價值觀嵌入懸疑片的情節裡面。主角的經歷,感情生活既表現反戰,重視家庭的主題,也參與到懸疑片的情節中。這些經歷對主角是有創傷,刺激的,會誘發精神問題。
男主角最後對醫生說得那句話"是作為一個野獸或者,還是作為一個好人死去,哪個更好一些?" 證明了他其實已經被治好了精神病,只是不想再活著或是不想再擁有那些慘痛的記憶了。
(5)shutterisland電影結局擴展閱讀:
《禁閉島》改編自美國小說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馬克·魯弗洛、本·金斯利等主演。該片於2010年2月19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聯邦偵探泰德·丹尼爾受命到一座島上調查一個殺人機構,卻因此遇到了重重危險和謎團的故事。是一部探討精神與行為的懸疑驚悚片。電影使用了大量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描繪泰德·丹尼爾的幻覺和夢境,大對比度的色彩和慢鏡頭的使用成功的營造了影片詭異神秘的氣氛。
參考資料:網路-禁閉島
Ⅵ 禁閉島 你能看得懂嗎 有什麼心得可以拿出來大家分享一下
和盜夢空間很像吧只是這部片,導演並沒有給出答案。事情可以從兩個方向推斷1.男的本沒病,是醫生為了蠱惑他,給他吃了致幻作用的葯,就想山洞裡的女醫生說的那樣。把罪名強加給他,並告訴他是精神病,有人格分裂,他殺了妻子後,自己卻認為自己妻子是被害的,執著的找到真凶。2.男的確實有病,本來就有病,一切就像精神病醫生說的那樣,患有精神分裂症。事情從兩個角度都說的清。有人說從蛛絲馬跡可以推導出真正的答案。我到認為這是不必的。我認為導演正是要製作這樣的效果,可以是這樣,也可以截然相反。並且處理的很成功。影片很好的。........這是我自己寫的啦
Ⅶ 電影禁閉島影評
禁閉島》:大宗師玩死人不償命 【破除延期詛咒】 一般而言,延期上映的電影都不咋地。 《禁閉島》(Shutter Island)原定於2009年10月上映的,最後不知什麼原因硬生生拖後了一個季度。如果回顧一下去年10月北美的排片表,也沒發現有類型重合或者其他潛在威脅;看看本片前台幕後的組合,只要不碰上票房大熱門,通殺其他中小級別的牛鬼蛇神是沒問題的。然而,本片居然還是延期了,這其中必有古惑。 撇開延期的內幕不談,「延期沒好片」是個簡單的判斷句式,其邏輯上的正確性取決於狀語的界定。是的,在「一般」情況下,延期上映的電影基本上沒好果子,但有「一般」就有「例外」,《禁閉島》就是一個驚喜。 從類型來說,本片總體上可以歸為「懸疑驚悚」一類。比較諷刺的是,本來應該是最容易產生驚喜的這一類型,近十年的作品中能真正讓人意外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不僅不能稱之為好,甚至隱隱有成為「爛片平台」的嫌疑。 【不弄玄虛的大自在】 《禁閉島》給我的第一個驚喜,是它非常直接,不故弄玄虛;而後者,正是近年來「懸疑驚悚」這個類型讓人「審美疲勞」的根源。確切的說,懸疑片的質感不在於那種突兀有如上帝之手般情節轉折的多少,而在於那種緊張的真實感覺。 一般而言,「故弄玄虛」式的懸疑驚悚片,都會在開局的時候故意營造平靜、正常的氛圍,編導會竭力掩蓋洶涌的暗流,好在影片後半段集中展示來使得觀眾措手不及。只是,這種手法用多了,如果觀眾事先知道影片的類型,就會通曉其中的慣用伎倆,那麼那些故弄玄虛的小手段就不成為秘密了;也就是說,編導越是卯著勁製造前後氛圍的對比、事實真相的差異,反而越是符合影迷們的猜測;而一切懸疑的根本要義,就在於打破觀眾的預期;這在觀眾都已熟悉「故弄玄虛」模式的情況下,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於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成為在新形勢下打破觀影預期、重新製造懸念的唯一途徑。只是,這需要勇氣,更需要能力;因為「反故弄玄虛」意味著不遮遮掩掩,純靠事件說話,如何讓觀眾的神經時刻保持緊張、且不會過度緊張以至於麻木到無法欣賞其中必要地轉折,這對任何編導都是個巨大的挑戰。 幸好,站在《禁閉島》劇本與影像背後的,是馬丁斯科塞斯同志。在很多影迷的印象中,他是被頂在聖殿上令人崇拜的宗師級人物,一部分影評人早就迫不及待地冠之以「電影社會學家」的頭銜,以為如此就可以概括老馬一生的電影理念。個人以為這有些扯淡。斯科塞斯本人在現實中遠不如他作品背後的形象那般宏大肅穆,這當然不僅僅是指老馬那「短小精悍」的體格與身板,而是指他的性格與對作品風格的追求,其實是非常活潑、有時候甚至是頑皮的。他在《禁閉島》中的玩法,和他掌控《美版無間道》的方式,其實是異曲同工的,那就是:看似不按規章的隨意出牌,實則是在更高層次上對電影元素的自由而巧妙地運用。所謂大師境界,就是「從心所欲不逾規」的境界,「從心所欲」是不拗於包括自己在內的前人的成規,「不逾規」則指的是所有的變化又始終是符合電影與觀眾互動的基本原理。 【向希區柯克致敬的嚴肅玩笑】 具體說來,老馬在《禁閉島》一開始,就向觀眾表示:這事情不簡單,肯定有不少貓膩,您就等著看好戲吧!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故作鎮靜地誘使觀眾進入一種放鬆的情緒、隨後用轉折來給你一個驚嚇,而是一開始就大張旗鼓地囔囔,等於是直接告訴觀眾——我就要嚇你了,而且接下來我要不斷地嚇你!按照常理,這種「事先張揚的驚悚事件」是不會有多少懸念的;可事實是,《禁閉島》是本人近年來看過的唯一一部從頭到尾都比較緊張的電影,那種每一刻都很精彩的感覺,讓人覺得既實惠又過癮。 既然已經懸念的感覺已經「事先張揚」了,為什麼還能「精彩」呢?不少影迷這時候可能會聯想到希區柯克的懸念理論。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是,希胖子認為那種「不知結果如何」的懸念不算厲害,「已知結果卻不知結果如何發生」才算真正抓人的懸念。可是,以上這兩條,都無法套到《禁閉島》的頭上。因為,老馬在本片中玩的,是以上兩種方式都沒玩,但同時卻達到了二合一的效果。 聽著有點玄不是?這當中的訣竅,就在於老馬最先展示的緊張感覺,其實和故事情節無關,他壓根就不是在透露與劇情發展相關的東西,所以和故事結果完全無關;可以說,老馬從一開始就純粹是在撒著歡兒玩表現手法,只是因為大眾對懸念驚悚片整體結構的思維定勢,才會以為他是在嚴肅認真地講故事,因而才會上當,從而在觀感上同時產生兩種效果,一種是「不知結果」的茫然,另一種是「不知過程」的期待;更為奇妙的是,這種難得的雙重懸念,還同時扣住了一般觀眾與資深影迷,讓他們在各自的認知軌跡上還都保留了這種雙重懸念,這就遠遠不是工匠級別編導所能達到的了。 正由於全片故事細節以及演進方式,都是老馬交織懸念的一部分;為了保持這種懸念緊張的完整感覺,最好是對劇情隻字不提;所以,這里無法就具體情節進行分析。不過,可以從經驗的層次,來描述一下影片對於不同觀影人群而產生的懸念效果。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因為對於電影的注意力首先是放在故事情節與人物身上的,所以當影片一開始就給出一個主角們出場的理由時,觀眾會以為已經知道了結果、但不知道這個結果是如何發生的;更何況,影片提示的這個「結果」在所有角色口中都強調「匪夷所思」,這就更令這些觀眾好奇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同時,與情節演進的假性提示相反,觀眾對主要角色命運的發展是茫然的,不知道最終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在他們身上。 對於資深影迷而言,他們在關注故事與表演的同時,可能會留意編導在電影語言上的一些技巧。如此一來,他們多半會發現,一方面,老馬在懸念基調上的「事先張揚」顯得有些詭異,這當中肯定隱含了什麼玄機;另一方面,影片開局對緊張氣氛的營造,似乎過於「用力」了一些,好像彈鋼琴時每敲一次琴鍵都使出吃奶的勁似的——這過於輕佻,過於明顯,不太像是老馬這樣宗師級導演應有的沉穩手法。如果不是老馬突然脫線,那隻有一個解釋:他是故意而為之,是為了誘導什麼,隱藏什麼:「誘導」有經驗的觀眾得出錯誤的結論,「隱藏」自己看似過於嚴肅實則電影頑童的本質。可以說,老馬非常「邪惡」地利用了資深影迷自詡淵博的觀影經驗和多疑好猜的德性,布置了一團斧鑿痕跡過於明顯的迷霧、讓觀眾們沾沾自喜地放鬆了警惕,以為老馬其實很老實,結果卻發現他卻再狡猾不過了……換句話說,可能連資深影迷也不清楚老馬可以狡猾如此,他們知道老馬高明,卻不到最後不會明白老馬的高明之處在哪。 【老頑童的實力與趣致】 如果考慮到普通與資深影迷之間觀眾群的更多細分,以及不同人對兩種懸念的感知能力,那麼《禁閉島》所能產生的感知效果的組合就更令人眼花繚亂了。問題是,難道老馬的原意,就僅僅是創造出這種萬花筒般的效果而滿足自己玩弄觀眾期待的惡趣味么?顯然不是。 老馬對於電影的掌控力,表明了他的「姿態」可以是戲謔的,其「手法」卻是純熟到無懈可擊,這就是俗話中那「信手拈來,了無痕跡」的境界。這個可以從局部細節、與全片手法的邏輯兩方面來體會。從細節上說,這部電影給人以「很電影」的感覺,用大白話說就是每一個具體的技術細節,都可以作為電影專業學生們細細咀嚼的對象。光影的運用、場景的調控、機位及視角的變化、色調的心理暗示、乃至視覺特效的運用,都有一種獨特的、難以具體描述的質感。這種質感,迥異於工匠型導演亦步亦趨小心鍛造,這是真正在電影王國里錘煉、積累到飛升階段後在天堂里隨意揮灑的結果。老馬在這些細節里沒有刻意裝清高,更沒有賣弄高難度,他甚至在大多數時候只是津津有味地把玩一些可能被半調子導演視為「俗套」的手法;但是,俗套能玩出風韻來、甚至能以假亂真,這就是影迷的福音了。我在看完電影之後再品味那些細節,仍然有一種忍不住想相信、想陷入那些畫面去的感覺,傳說中的電影「魔術」,就是如此吧。 有一部分影評認為老馬的影像語言,強悍歸強悍,終究「目的性」太強了,顯得過於迫不及待,不穩健內斂,以至於反而落了下乘。他們舉例說,片中的音樂、光影空間處理、乃至演員表演,都有「過火」的嫌疑,遠遠達不到希區柯克玩弄懸疑的那種優雅風度。個人以為,這幫人要麼是選擇性失明,要麼是壓根沒看明白老馬想要表達什麼。如前所述,影片的絕大部分,有種故意而為之的味道,這本身並非什麼秘密,人老馬是擺明了給人看的,為的是配合影片主人公的「某種狀態」(這種狀態您得看完電影以後才能公布);說白了,那種「牽強」的味道,正好是體現某種「主觀視角」,合理與否,只有從全片情節發展邏輯的角度來解釋,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想通了這一點,再回過頭來看影片,那影片整體、從細節到結構的過渡與變化,就不僅僅是「功力精深」,而是有了更多的趣味性。你會覺得以老馬如今的地位,還能擁有如此新鮮的活力,實在是影迷們的幸運。別的不說,有心的影迷不妨跳出具體的故事情節,而關注一下影片不同場景的含義,會發現不少與老馬「身份不符」的B級類型片經典元素,從納粹到監獄,從瘋子到天氣,乃至場景的建築結構,都可以指向歷史上成名的眾多B級片。原著小說里這些元素感覺並不明顯,但被老馬這么有意無意一放大,就變成那「信手拈來」的一部分了。 【攻心者為上】 當然,驚悚片懸念玩得再出人意料,歸根結底還是應該關注人物的;如果不能讓觀眾產生心靈情感的糾結,那些懸念的產生過程很快就會被忘記。個人覺得,這也是近年來懸念驚悚類影片日漸空洞的原因之一。《禁閉島》則不然,在所有的技巧手法背後,老馬沒忘記實實在在地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事實上,所有主體情節的演變,都只是為了揭示主人公內心的糾結,而這種糾結所包含的情感力量,相信看過電影的人都會難忘的。 而這種情感的力量,自然是離不開演員們張力十足的表演。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用「真實」來評價其中的絕大部分表演,但這某種程度的「不真實」恰恰是「更符合」影片故事的基調。片中所有演員都極好地把握了這個平衡,特別是當觀眾知道最後結局再回味影片前段的一些表演細節時,會更好地體會到那微妙瞬間所展現的神乎其技。 可以預見的是,本片肯定會得到比較兩極分化的評價。但個人覺得,如果能夠對影片理解深入一些的話,應該是能更多地體會到該片的妙處的。老馬的玩性也許不如昆汀那麼明顯,但這種悶騷而自得其樂的玩法,恰恰只有大宗師才能玩得出來。
Ⅷ 《禁閉島》在講什麼到底…
這是一部讓人看了腦袋直疼的電影;這是一部顛覆了好萊塢模式的電影……這就是美國名導馬丁·西科塞斯掌鏡、《泰坦尼克》男主角萊昂納多主演的心理驚悚片《禁閉島》(ShutterIsland)。
Ⅸ 幾個英語問題。
1
A.however
我們晚餐遲到了,但是,還留了很多給我們。
從句意上理解,只能選A
2
A
What
這周末我們去看什麼電影?
看鄉村路嗎?
如果選C,
一般後面會列出兩部以上的電影,因為which是說「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