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過長江去》的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打過長江去》作為一部獻禮片,在創意上的確不錯,之前,表現類似題材的,只有一部「渡江偵察記」。
影片導演邀請的是香港導演彭順,之前彭順曾經導演過抗美援朝題材的《我的戰爭》。這部影片在表現戰爭場面上展現的彈火橫飛、炮火連天的情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為近年來少見的一部表現此題材的影片,有可圈可點之處,但彭順作為香港導演,也有著他在執導這類題材時必然遭遇到的水土不服的問題,所以影片引起爭論也多。《我的戰爭》當年取得的票房為3648萬元。
而弟弟斥責敵人的時候,也不是什麼個人仇怨,而是直指林長官:「你分裂國家。」可見整個電影都是統一地圍繞渡江戰役的歷史意義而展開了情節的編織。應該說這是電影立意的新穎處所在。
但是,我們也必須指出,在電影里設置出的兄弟關系的轉化上,缺乏必要的合理性,這關鍵的問題,正是我們在標題中所指出的文戲太弱的緣故。影片里的兄弟見面,本來有很多的內心沖突的戲,但整個電影里,兩個人的性格沖突嚴重不到位。特別是電影里的重點人物、解放軍教導員李綬光在電影里台詞量非常有限,估計不會超過一千多字,在兄弟見面時,弟弟李緩明的轉變,根本不是李綬光動之以情、曉以大義的勸說,而是因為頭號敵人林長官把弟弟綁架到郊外,准備槍殺,而無巧不成書的是,這里正是哥哥李綬光的埋伏地點,於是哥哥把弟弟順竿爬蛇地給解救了,弟弟也就一言不發地站到哥哥的陣營里來了。可以說,電影粗暴地把弟弟推到了歷史正道的陣營中來,而不是哥哥用自己的思想影響了他,從中正可以看出,電影對人物刻畫的粗疏,不得不通過強制性、偶發性的情節來推動人物立場的轉變,這不能不說是電影的一個敗筆。
2. 《聚焦》影評:如何拒絕上帝之手
《聚焦》自從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無論是在柳賴德,還是多倫多電影節的展映,都獲得了無數業界的好評和觀眾的贊譽,憑借多倫多人民選擇獎第三位的成績,眾人都更加期待該片可以在頒獎季走的更遠。11月份,觀眾們終於可以在北美的影院里,見到該片了。多倫多市區影院里,周二下午三點檔奇跡般的滿場,像很多影迷描述的一樣,即便不是電影節,無論身至哪個影院,映片結束後常常伴有掌聲。
近年來,很多這樣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不乏以下幾個基本特點:主題深刻、人物演繹到位,外加講故事手法精彩。所以,時常會令人分辨不清,讓觀眾們深感認同的,是更偏向事實本身,還是影片主體。上個月的《間諜之橋》,借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手,湯姆.漢克斯的口,為人們帶來了一段深沉的過往。影片歷史悲歌一樣的表達方式,讓人們再次領略到了,一個男人,肩扛責任,戰勝一切的故事。相信一定程度上,是斯皮爾伯格的處理、科恩兄弟的編劇、還有攝影與剪輯等等,令這個主旋律的故事,脫離了固有的枷鎖,以自我調侃的姿態,更加自信的出現在觀眾面前。
相比之下,《聚焦》則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可否認,該片的背景事實,就足已震撼人心。故事來源於《波士頓環球報》一篇榮獲「普利策獎」的新聞,揭露了美國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對貧寒家庭男童,進行性侵的案件。現實中,從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波士頓環球報》持續報道了近90起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後引發了全球廣泛的對同類案件的調查與報道,最後連羅馬教皇也要做出行動,不再沉默包庇相關的神職人員。
這樣的人神共憤的故事,在觀眾們買票走近影院之時,就已經手持贊同票。如何不賣弄的講故事,不利用別人的傷疤,製造自己的關注度,影片要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關鍵。有評論認為該片繼承了1976年《總統班底》的風格,找到了一種豐富、吸引人卻又平實的方式來刻畫記者的基礎工作,通過檔案櫃和復印機傳達出這樣的觸感。這就是該片,如何講述平凡人的不平凡,進而得到更多平凡大眾認可的原因。
影片中,全然不見任何英雄式人物的刻畫與表現,沒有悲慘的煽情,更多的是人們真實的隱藏和羞愧的心理情緒。故事開始於2001年,在繁忙的波士頓環球報社裡,眾人歡送前老闆之餘,迎來了由:列維·施瑞博爾 飾演的馬蒂.巴戎(Marty Baron),剛剛上任的他,就想藉助聚焦新聞調查小組(Spotlight),挖掘一條神父性侵新聞背後的故事。
這位新老闆,用謹慎謙虛的態度,在極其冷靜的表情下,講出了該工作項目。就像在布置平常的新聞專題一樣沉著,看不到任何張揚的野心或激進的正義。相信他篤定的要追查這件事,不光是因為他曾在紐約時報工作,而是他認為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記者和媒體的使命和任務,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做事方式不同。
馬蒂·巴戎就像在波士頓這片平靜的土地上,輕輕的拋下了一顆種子。由邁克爾·基頓飾演的調查組長:Robbie Robinson,帶領著三名調查記者,薩莎(Sacha Pfeiffer)、邁克(Mike Rezendes)、馬特(Matt Carroll),分別由:瑞秋·麥克亞當斯、馬克·魯法洛、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演。四人小組開始了一系列,長期的調查工作,要想翻動這塊凍土,每個人都要深入黑暗的泥土裡,紮根其中,僅僅的抓住微弱的線索,一點點的將根系擴散,直到枝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他們的一切努力,才會被公眾看到,用他們的成果,凈化這片混沌污濁的大地,讓新的希望在這片土地上滋生。讓那些埋藏在人們心裡的陰影,可以在陽光下釋然,也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樹木一樣在陽光下,度過童年。
該片劇本曾一度被認為是沒有被拍攝的好作品之一。而這樣的腳本,除非是大製作,大導演,也許也沒人敢輕易碰觸。這次由在業界有著多重身份:演員、編劇、導演和製作人的托馬斯·麥卡錫 自編自導,在近年來的電影主題偏執化、灰暗化的鋪墊下,真實故事改編成為了更有說服力的基礎。而他對影片沒有過度藝術化的處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員間的平衡,劇情與對白的火候恰到好處的拿捏,讓這部影片隨著線索的鋪設,一步一步帶領觀眾,不知疲累地走到了終點。而回想全片,腦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對話,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場無比真實的案件調查經過,不需要故弄玄虛的情節,只需要真相被一點一點地剝開,每一層外殼的瓦解,顯露出的內核,都足已令觀眾更加神經緊綳,目不轉睛的等待,見證真相公之於眾的瞬間。
正是因為這樣,影片沒有被過多拍攝技術包裹,十分誠意的重現當年的環境和人物白描。復古的台式電腦、翻蓋手機、用爛的橫格本,影片撲面而來的樸素感,令人感覺一時間回到了2000年前後。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十多年過去,他們依然還是新聞戰線上的工作者。這令影片中四位小組成員的主演們,有了豐富生動的參考資料。
3. 湄公河行動電影觀後感
拿什麼承載真實
文/夢里詩書
單作為一部動作片來說《湄公河行動》無疑是頗為中肯的,在動作戲碼上可謂做到了並不遜於好萊塢的驚險刺激,但這場根據震驚宇內的真實事件改編,電影卻並沒有真正著點那本自真實的正邪交鋒,只是變成了一場單能金玉其外的場面之作。
貫穿始終的熱血燃情,令人看到了香港導演林超賢對動作的嫻熟掌控,卻也僅局限於此,在一場場堪為驚險的大場面營造中,劇情的不合理也一步步暴露無疑,電影在伊始便申明了這是一場秘密行動,但當我方人員在他國已然鬧出驚天之舉的同時,卻仿若是在自己國家一般,這就猶如《颶風營救》中連姆·尼森單槍匹馬創巴黎固然精彩,但少了那個已然腐化墮落的法國國安局老友,那麼一切都會變的極為牽強,更何況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卻連自圓其說都做的乏善可陳,又拿什麼來為人信服?!
如果說劇情的不完整可能是出於顧及他國顏面,很多問題不得不規避的話,那麼在人物塑造上的缺陷,卻只能歸於電影自身,過於追求主旋律化的渲染,使得人物變的尤為單薄,電影對糯康這一事件的核心人物,基本只是給人了一種模版化反派的簡述,而即便是張涵予與彭於晏的主演擔當,亦難以給人何般深刻的映像,人物的臉譜化使得電影幾乎沒有太多能給演員發揮的空間,這也使電影難以深入只是停留在了一部英雄主義電影的層級中。
相較於《湄公河行動》所彰顯的英雄正義,我個人實則更希望電影能聚焦於這件慘案背後的人文關懷,但電影更多的只是將十三個無辜性命的逝去淪為了突顯英雄的張力,單從這一點來說,我並不喜歡這樣一部作品,因為其作為真實事件改編,它並不是一部杜撰的演繹,其本因致力去還原真實,聚焦為何這樣一件慘案會發生的思考,以此彰顯對生命的尊崇敬畏,而不是用這樣一場上天入地的打鬥來博人眼球。
主旋律化的警匪片,適合任何一場懸疑的杜撰,唯獨不適合這種本自真實的慘案,因為真實的深度遠比套路的英雄來的更為震撼,慘案背後的思考才是其本當承載的「旋律」。
4. 《漢江怪物》電影觀後感(600字)
漢江怪物》不錯,特級做得很好,情節也感人,台詞富有幽默氣質,推薦。 劇情: 2006年夏,韓國首爾的漢江里出現了一隻怪物,它身體龐大,並帶有傳染性「病毒」。正在岸邊消遣的市民被這異樣的情景驚呆了,此刻,怪物突然登陸,開始了肆無忌憚的殺戮。它撕咬著人的肉體,將他們活生生地吞咽,驚慌的人群開始四處逃散。在漢江邊經營小本生意的康斗(宋康浩 飾)聞訊跑出屋外想看個究竟…..可就在此時,他看到自己女兒賢秀(高雅成 飾)的身後,怪物正張著血盆大口向她一步步的逼近….. 眼看著自己女兒被怪物吞噬, 痛心欲絕的康斗幾乎崩潰, 然而一個神秘電話又喚起了他心中新的希望…於是父親(邊錫峰 飾),弟弟(朴海日 飾),妹妹(裴斗娜 飾)與康斗一同踏上了一條血與淚的艱辛之路…… 早在2000年,駐韓美軍將含有巨毒的化學物質倒進了水池, 這些」毒品」沿著下水道直接流進了漢江, 結果引起了水生物體的變異,導致了這一系列慘劇的發生。 《漢江怪物》又名:《魊》,網羅了韓國一線明星宋康昊、裴斗娜,邊錫鋒、朴海日。他們以各自出色的表演為影片增色不少。除此之外,影片故事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漢江怪物》描寫漢江內竟然隱藏著極其恐怖的異形,殺人之餘還散播病毒。據影片導演奉俊昊表示,影片構思源自他從小住在漢江附近,小時候曾經幻想著漢江內暗藏怪物,長大後終於將之拍成電影,算是還了心願。 雖然拍攝前曾參考過經典科幻恐怖片《異形》的拍攝手法,不過,奉俊昊強調無意跟好萊塢同類的驚栗片作比較,「《漢江怪物》加入了不少韓國的文化特徵,極具東方色彩。」 《漢江怪物》在韓國上映以來,以「怪物」一般的速度刷新了的各項記錄,創造了韓國影史的最高票房記錄。在擁有4878萬總人口的韓國,基本上平均4個人中就有一位觀賞過這部影片。 新浪娛樂訊 http://ent.sina.com.cn/m/c/2007-03-21/00521486745.html 首屆亞洲電影大獎3月20日晚在香港會展中心揭曉。韓國影片《漢江怪物》捲走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及最佳視覺效果四項大獎成最大贏家,五項提名中僅最佳剪輯旁落。中國影片也並非一無所獲,賈樟柯憑借《三峽好人》獲最佳導演,而葉錦添也以《夜宴》收獲最佳美術指導。雖然看似平分秋色,但是從獎項的分量和人氣來講,這場雲集亞洲頂尖電影人的盛會卻以韓國影片的大勝落下帷幕。 「怪物」兇猛 大雨(Rain)不止 雖然這是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次設立的大獎,但是仍然吸引了梁朝偉、劉德華、楊紫瓊、張震、Maggie Q、劉偉強、杜琪峰、賈樟柯、Rain、李秉憲、中谷美紀、是枝裕和等亞洲一線電影人參加。韓國影片《漢江怪物》此前獲五項提名無疑是最大熱門,但是入圍的各個獎項中強手雲集,前景並未被高看一籌。不過整場頒獎典禮看起來卻像是《漢江怪物》的表彰大會,先是其貌不揚的韓國影星宋康昊憑借朴實無華的演技硬生生的將影帝的頭銜從劉德華、渡邊謙等大腕頭中搶下,就算是碰到金獅獎影片《三峽好人》,最佳影片也是毫不含糊一起拿下,風頭一時無倆。此外,韓國人氣小天王Rain也借著處女作《電子人也無所謂》的東風大展人氣,整個頒獎過程當中,主持人提及Rain不下十次,而他的登場也贏得當晚場內粉絲的最高分貝,整個會場儼然成為韓國電影人的主場。 中日難掩尷尬 香港贏得尊重 相比韓國電影人的風光,中國內地代表團的成績勉強過關。在香港金像獎上忍辱出局的賈樟柯再度為中國影人爭光,拿下最佳導演的殊榮。被媒體爆炒的兩代謀女郎鞏俐和章子怡的影後之爭最後也被證明不過是鏡中月水中花,兩人乾脆連頒獎典禮都沒有出席。而在日本國內拿獎拿到手軟的中谷美紀當仁不讓,憑借《花樣奇緣》順利封後。久未露面的寧浩此次低調現身,也未能憑借《瘋狂的石頭》(blog)拿到最佳編劇碰個好彩頭。 而作為東家的香港電影此次在獎項上幾乎空手而歸,不僅杜琪峰的《放·逐》在最佳影片和導演的角逐中雙雙折戟,就連事先媒體預測穩拿的最佳原創音樂的金培達也被印尼和奧地利合拍的影片《爪哇歌劇》虎口奪食。香港電影的標志性人物劉德華獲得電影節頒發的亞洲票房巨星大獎,迄今為止,這位英俊和勤奮兼備的巨星為香港電影貢獻了17億的票房。而出演過230部電影的蕭芳芳也在自己60歲大壽的日子獲得大會頒發的亞洲電影傑出貢獻獎。 亞洲電影大獎-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涅磐重生? 相比眾人皆知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並不太為內地影迷熟悉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如今也已走過了31年。今年,香港電影節順應潮流,積極變革,首度設立了亞洲電影大獎,令全亞洲的目光瞬間聚焦於此-這也正是香港人的高明之處。雖然亞洲有上海電影節和東京電影節兩個國際A級電影節,但是礙於種種層面的因素,兩大電影節似乎已呈末路之勢,釜山電影節熱熱鬧鬧,但更多的像是一個大賣場。唯獨香港國際電影節占據天時地利人和,卻沒有獲得足夠的開發和重視。來香港采訪電影節,最深刻的便是港人的熱情和他們得天獨厚的語言優勢,無論是工作人員還是明星大腕,英文都令人贊嘆。看著日韓的明星上台尷尬的秀幾句蹩腳英文,再看看香港的明星,你就會覺得讓香港來扮演東道主的這個角色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設立亞洲電影大獎既吸引了大牌明星前來,凝聚了人氣,又凸顯了比賽競逐的魅力,當然是件雙贏的好事。對於整個亞洲來說,中國內地導演在威尼斯柏林戛納三大電影節上攻城拔寨,看似主流,實則邊緣;韓國電影異軍突起,但尚未獲得廣泛的認可;日本影片早已贏得世界的尊重,但持續低迷;港片雖不景氣,但精品依然可見。這些亞洲電影的領頭羊們也同樣需要這樣一個平台來吸引世界的目光,港人的目標想必也遠遠不止亞洲電影大舞台這般短視。總而言之,香港國際電影節仍然任重而道遠,打造東方的戛納卻並非痴人說夢。張晗 發自香港
5. 聚焦觀後感。
觀看宣傳紀錄片《這里是新疆》觀看完大型詩畫形象宣傳紀錄片《這里是新疆》,看後不禁感慨我們新疆好美、新疆好大,不僅是民俗特色的新疆,也是現代化、開放的新疆,這部紀錄片是自治區成立60周年最好的禮物。影片只有畫面沒有對白像一幅動態畫卷娓娓道來,伴隨動感的音樂全景呈現了全疆各地州的風情,展現了新疆各民族互相團結,經濟騰飛,民生改善,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一面。
6. 電影觀後感1000字
昨晚從電影院出來已經是11點24分了,打的回到家,把身體重重地摔在床上。一閉上眼睛就是2012電影里的場景!於是一整夜的失眠就開始了。在十幾個小時的百無聊賴,翻來覆去我還是沒有絲毫睡意之後,我決定起來紀錄下這段文字!
突然想起一句話,人性都喪失了,人類的文明何以留存?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在影院的巨幕和環繞立體聲的配合下,真是把影片的壯觀景象發揮的淋漓盡致!片中激動人心的鏡頭太多,看到自己都像是融入了這個悲觀的場面當中。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後網上曾流傳一個關於2012年世界末日的謠言,《2012》的編劇和導演利用一個「世界末日」預言的概念,實現了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洪水、隕石雨等等災難形式交相呈現,堪稱史上最全災難大集合。
最令我難忘的是:誰去誰留已然成為挑戰整個人類的道德抉擇。面對災難,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取,男主角之一終於說服了政要們,使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類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擇:"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機會!"終於,老百姓同那些花10億歐元買一張"綠卡"的精英一起,被救於水火之中,在方舟中度過了這一全球性的災害,獲得了繼續繁衍和發展的希望……
有人曾說因為人性深處都有喜歡惡作劇的潛意識,有惟恐天下不亂的潛意識。街頭斗毆、車禍的圍觀以及報紙的社會新聞、案件聚焦都是都是人們喜歡的談資,或許是有這樣的潛意識,而我相信更多人喜歡看災難片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會被片中所宣揚的人性的「善」「愛」感動,只有在面臨生與死的決擇之前,在人類無法抗拒的大災難之前,人類的渺小、自然的強大,人性中的自私與高尚,國家機器的僵硬和人的柔情,才會有如此強烈的懸殊對比,那些小人物在災難前拚命呵護的「愛情」「親情」「友情」,那些人類幾千來延續至今,最珍貴的大愛、慈悲、關懷、寬容在大災難前熠熠生輝!
而這些,恰恰是我們最忽視的,不要項老tony一樣,等想起給自己兒子打電話說聲原諒和我愛你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永遠都無辦法說了。
宇宙浩瀚但自有法則,自然無常但自有規律
人類只有學會謙卑,學會去敬畏自然,遵循法則,才不至於給自己自掘墳墓!
當所有人都在關心股市、房價、關心仕途、財富的時候,所有政客關心GDP、CPI、熱衷黨派斗爭的時候,多少人會審視我們的地球、我們的環境,全球陸地都成了大工地,現在的城市化進展是歷史上未曾有的速度和規模,城市化,工業化,給我們帶來的除了繁榮還有什麼?
當看完這場電影在戲院走出來時對自己的朋友說,對2012有種恐懼感,害怕那一天的來臨,如果真的會有「末日」這一天,怎麼辦?我們會像戲中的角色那樣勇敢嗎?在這些日子裡,你們會做些什麼呢?
能不能放慢你的腳步,放慢些,再放慢些,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曬個一下午的太陽,擁抱下你的家人,多些時間陪伴你的家人,給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多一聲問候,對曾經傷害過你的人說聲原諒你,對你曾經傷害過的人說聲對不起,因為你要知道,在生命與死亡的面前,一切都是那麼的渺小。然後給自己一個無眠的晚上,多些思考!
那個晚上我 想得太多太多了......
7. 電影八佰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1937年,是中國風雨飄搖的一年;1937年,是中國山河破碎的一年。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對華全面侵略戰爭。正面戰場上,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正規軍,面對日軍節節敗退,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的外交失敗更是讓中華民國成了一葉飄盪在洶涌大海上的小船,隨著海浪起起伏伏,毫無反抗之力。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怎樣,也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在哪。
9月1日,新豐熱電公司組織我們這些學員觀看了剛剛上映的電影《八佰》。故事就發生在1937年的中國上海。滬松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在與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面對日軍多次狂風暴雨般的進攻,524團在團長謝晉元的指揮下,像是一顆堅韌的小草。無論怎樣的風雨,也無法讓它真正低頭。524團的堅守就像是燈塔穿過海霧里的一點點燈光,為大海上飄搖的小船指出方向,為山河日下的舊中國送來了一絲希望。
顧炎武在三百多年前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有力的吶喊。今天的《八佰》便是對這句話的再次演繹。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愛我祖國,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身體力行:戰爭年代,那些愛國的仁人志士為心中的大義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生命;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便是對「國人當如此」最好的踐行。
我從懵懵懂懂的入職,到現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各種培訓學習,在領隊和集控師傅們的帶領下,我們正在慢慢的尋找自己的定位,也正在一點點習慣自己電廠人的身份。生活在當下的我們需要一種堅守——在現在的學習中,堅持每個分分秒秒,用心學習運行相關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守護好每個日日夜夜,堅守在汽輪機旁;堅守在鍋爐邊;堅守在電廠的每一個設備、每一個閥門、每一根管道旁,保證值好每一班崗,就是我們電廠人對「國人當如此」的最好踐行
8. 藝考編導生影評《聚焦》
看了這部電影,不是因為它是奧斯卡的熱門,而是這個故事本身吸引我。
作為一個熱愛新聞事業的人,看完電影之後,我熱淚盈眶,想起了當年曾經執意報考新聞系時的夢想。而這夢想在多年後被忘記了。
這次,內心深處的一個房間再次被打開了,一個久經時事的人才會潸然淚下。夜裡,當我輾轉反側的時候,再次想起了白天看到的這部電影。
總有一些人活著,是為了真相。
總有很多人蒙蔽著別人,不讓真相顯露於外。
電影里,受到侵犯的孩子們都是貧窮缺失父愛的孩子們,而施暴的是那些看似高尚的且有著神聖話語權的人們。
信任被利用,無數孩子被傷害而無法言說,他們的生活就此改變,可憐的一點兒申訴,也被無情的壓制下來。這些人算是「習得性無助」的一群人。
如此黑暗的現實,那麼多人的參與,那麼久的時間,那麼大破壞力。
在最初的戰場,媒體並不是最堅持的那部分人,還有另外一群人:那個看似瘋瘋癲癲的律師,那個從沒出過畫面的學者,那個看似根本不可能開啟保密卷宗的法官。甚至那兩個幫助教堂打官司的律師,他們其實也有反抗過。
所以其中一些人才會不斷的詢問《聚焦》的編輯和記者們,你們為什麼現在才來?
這個問題深深的打動了如我一樣的觀眾。那麼多年,那麼多案例發生,人們,甚至職業記者們的冷漠,讓更多無辜的孩子受到了傷害。
這是為什麼?
片中,一個記者作為孩子父親,當他發現有一個有嫌疑的神父就住在自己的附近時,他是多震撼,他跑到了那家人的房子前,拍了照,寫了字條給自己的孩子們。在調查中,他甚至想到要「泄密」:告訴身邊的鄰居朋友們,以便要保護好他們的孩子。
另一個細節,當編輯本人的高中被查出有問題的神父和受到傷害的校友,他對那些試圖息事寧人的人說,我們只是幸運而已。而幸運其實是個概率事件,當施暴的人數足夠多,幸運的可能性就會趨近於零。如果長跑接力隊的教練也是施暴者,編輯本人可能就會是受害者;而那個勸慰他放手的校友,來自橄欖球隊,不是受害者所在的曲棍球隊,他的安全只不過也是幸運罷了。
總有一些人活著,是為了真相。
9. 你對看過的什麼電影有深刻的觀後感
看了《滾蛋吧,腫瘤君》這部電影,頗有感慨。看看評論, 很多人為熊頓的樂觀所感染折服。誠然,熊頓是個可愛的滿滿正能量的「二姐」,逗逼處讓人忍俊不禁,動情處令人泫然欲泣。當然,我並非想分析這個人物形象,而是想談點自己對死亡的看法。
在得絕症的群體里,熊頓算是幸運的。因為她在最後的時光里,感受到的是溫暖,是人間真情。她的朋友總會時時陪在她身邊,陪她犯二,陪她完成心願。尤其是幾人聯手幫她整賤人男友那段,真是笑點百出,大快人心。還有她心儀的英俊醫生,謙謙君子,彬彬有禮,對她百般負責又暗含些許曖昧,萌化她的少女心。縱然生命短暫,一眼望去,死亡已在眼前,然而,她最後的時光那般豐盈精彩,溫情環繞,沒有片刻落寞,更沒有傷心絕望。電影是要傳達夢想的。「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是人們對生命美好狀態的企盼。就像美化愛情一樣,美化死亡,也可以鼓勵我重拾對人性的信心,更加堅強地生活下去。使我們相信,這世界,依然有溫暖,有永恆,有思念,如果你不曾被溫柔對待,只是你不曾遇到那個人。就如史鐵生在《原罪宿命》里藉助十哥的口所說的:人活著,就得相信一個神話。
書寫人間冷暖 公眾號:yglh1314
10. 點點星光電影觀後感作文
點點星光電影觀後感
這一部電影講述了圍繞七星小學跳繩隊展開:雙胞胎兄弟江海、江河為誰進入跳繩隊爭斗,父母在深圳打工,他們只能留在村莊里與爺爺一起生活。隨著爺爺身體每況愈下,直至逝世,生活逐漸無人照料,最後一雙合腳的鞋子也被毀壞。抱著尋找一雙免費新鞋的想法,雙胞胎兄弟來到了跳繩隊。在隊里,遇到了不少與他們境遇相似的朋友。跳繩隊隊長方小琴熱愛跳繩事業,刻苦訓練,成績突出,但家裡重男輕女,希望她早日輟學打工;任宇翔是一個體育天才,因為家中貧苦,父親是個酒鬼,因此他的母親離開家鄉,遠去上海,任宇翔在父親打罵他時詢問母親的去了哪裡,父親沒有回答去向,而是回答「媽媽會坐著大飛機回來的」因此,他每天在田埂上聽見飛機的轟鳴聲總會抬起頭看向進近中的大飛機並朝著飛機方向大喊,相信飛機上的人可以看到自己,期望早點見到千里之外的媽媽。跳繩是他們選擇的事業,也是他們面對生活困境的武器。
起初這個武器並沒有很強的戰鬥力,甚至是無奈之舉。校園面積狹小,地面上很是泥濘,支教的豐老師沒幾天就提出辭職。加上校園經費不充足,只能選擇投入相對較小,對場地要求不高的跳繩。後來,學校申請到了經費,校長也下了最後通牒:出不來成績,跳繩隊要改成籃球隊。本不長於跳繩的杜老師面臨夾擊,不得不日日夜夜研究跳繩技巧,帶孩子們「跳」出好成績,豐老師也因為跳繩隊的追求與夢想留了下來。跳繩時彎腰,改短繩長,將繩子換成鋼絲……杜老師針對每一個隊員定製訓練方案,慢慢摸索出跳得快的奧秘。最終在迪拜的世界跳繩比賽中拿到了冠軍。可惜比賽當天,好不容易爭取到比賽機會的江海在雨地摔倒,胳膊脫臼不能跳起繩,弟弟江河決定替代他上場。雖然在比賽中取得了男子30秒跳繩比賽中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績,但被發現後,杜老師還是帶著江河取消了該項比賽的成績。到了最後一局,跳繩隊直面蟬聯多屆的跳繩冠軍。老師不停地按動計時器,繩子飛速劃過捕捉不到蹤跡,任宇翔近似瘋狂地激發自己的潛能並跳動著,以238次的成績為隊伍贏得了比賽。
「當你跳得足夠快的時候,就能聽見繩子對你講話。」杜老師對孩子們說。這也成了孩子們持續訓練的動力,後來他們如願聽到了繩子「說話」,就像一聲為夢想拼搏的迴音。
為了帶孩子走出鄉村,去看更大的世界,杜老師還四處籌錢為孩子們爭取前往世界跳繩比賽的機會。終於爭取到了,他卻迫於家庭的壓力,乘船回家看望許久未見的妻子兒女。
影片最後,孩子們前往迪拜參加比賽前那一刻,集體跳下車到碼頭以跳繩的方式為杜老師送行,而杜老師也得知了孩子們在迪拜獲得冠軍的好消息。方小琴家人不再要求她退學,任宇翔的媽媽也趕回家團聚,使任宇翔的盼望的到實現……那一刻,他們似乎真的以一根繩改變了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