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電影竊書賊的結局

電影竊書賊的結局

發布時間:2022-04-21 16:50:01

⑴ 偷書賊的內容簡介

小女孩莉賽爾·梅明格和弟弟一同被母親送往慕尼黑遠郊的休伯曼家寄養,途中弟弟過世、簡陋的葬禮上她拾得一本《倔墓人手冊》,這成為她的第一本書也是她真正認識這個世界,認識身邊的人的開始她在溫柔的養父漢斯休伯曼的引領下認字,在鎮長夫人的默許下得以時常守在高高的書架前讀

書一於此同時納粹開始對猶大人愈加殘酷的壓迫,焚燒猶太「有毒」書籍,搗毀每一家猶太店浦,直至將猶太人集體驅趕到集中營。她和養父養母一起,在苦難中掩藏了窮途末路的猶太人馬克斯。而當戰爭降臨到她身邊後,書將成為她生命中最後也最恆久的希望。

據作者講,《偷書賊》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時父母講述的情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的父母曾經親眼目睹盟軍轟炸漢堡之後的慘狀,也看過納粹押解猶太人前往死亡集中營的悲劇。作者說,父母講述的情景他一直記在心裡,他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

(1)電影竊書賊的結局擴展閱讀

《偷書賊》描述了在殘酷的戰爭中,一些淳樸而善良的人的故事,小說將這個時代的瘋狂與一個年幼女孩的精神成長過程,巧妙地銜接到了一起。

該小說以獨特的第一人稱的死亡視角來描述故事,用擬人的手法將「死亡」還原成一個人的形象,並用稍帶揶揄的口吻敘述著二戰歷史背景下的人類境況。

該小說中,死神一次又一次出現在《偷書賊》中,戰斗機、坦克、炸彈……現代高科技的產物以比鐮刀更精準、更高效的方式剪刈著生命。堆積如山的屍體、成群結隊走來的亡靈、忙碌的死神,構成了《偷書賊》的圖景,彷彿在昭告人類:人生就是這樣沒有道理可言,死神才是最終的裁判。

這樣的生,只能創造死。同樣,生的意義也不在於放棄個人思考,泯滅內心人性,漠視和欺侮處於弱勢的生命。那些虔誠的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受難視而不見;令人諷刺的是,因果報應循環,隨著戰爭的深入,他們的生命也成了不被尊重的對象。

《偷書賊》所傳達的信息十分樸素:正因為人們無法抵制死神,在此塵世的一世就是上天最為珍貴的賜予。每個生命,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德國人,是成人還是孩子,都值得尊重。

⑵ 偷書賊,結局是什麼詳細!不要羅嗦!我只要結局!

因為戰亂,猶太人信教者,和一些無辜百姓被空機投下的炸彈轟死,女主角的養父母都死了,還有她的好夥伴。在最後絕望之際,她看到壓在廢墟中的一本書,這時候(那個讓她進屋看書,女主角偷過她家的書,的人)那位貴婦來了,收留了她。

⑶ 偷書賊的結局是什麼

應該是慘死吧!

⑷ 誰知道《偷書賊》的結局

看看 http://wenku..com/view/2f0b8112a216147917112830.html

⑸ 偷書賊的影片評價

影片的奇特之處在於,敘事者是死神。從死神的視角望去,上個世紀中葉的人類愚蠢、殘忍、不可理喻。影片結尾,女孩的養父母沒有躲過死神之吻,在盟軍的轟炸中雙雙殞身。這一幕死亡場景,最令人震撼和難忘。它突如其來、殘酷蠻橫,但並不令人恐怖,留給人的只是深深的憂傷(騰訊網評)。
這是一部別出心裁的「二戰」片,那裡也有窮凶極惡的納粹,也有抓捕猶太人的惡行,也有空襲,也有死亡,就像所有「二戰」題材的電影一樣。但《偷書賊》首先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它把戰爭和書連在一起,它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喜歡書並且偷書的「偷書賊」莉賽爾的故事,這個故事散發著溫暖,散發著能量,散發著人性的光芒(新浪網評)。
影片平庸的質量只為它砍下了一圈毫無希望的提名。雖有優美畫面、高遠格局再加傑弗里·拉什、艾米麗·沃森等老將的不凡演繹,這戰亂大時代中萌蘿莉追求知識、窩藏猶太忘年交的童年傳奇卻依然溫吞冗長。畢竟,電影以兩個多小時描繪出的二戰德國眾生相,於觀眾早已司空見慣。在千篇一律的猶太人受虐慘相、納粹洗腦惡行和百姓參戰痛楚之下,其表達核心實在難於分辨。而點題的「偷書」情節,也早已淹沒在海量支線情節中。那些催淚的陳詞濫調,只成功地讓我們想起那些洞察力敏銳、挖掘出獨一無二戰爭細節的同類巨作。《偷書賊》的綜合視聽效果可圈可點,但優良的製作水平只襯托出內容上的薄弱(網易網評)。

⑹ 偷書賊的劇情

我記得結局是除了賽莉尓,其他大街上的人都被炸死了,最後她自己迎來了死神

⑺ 二戰題材電影女主角是小女孩利塞爾

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2013)
又名: 竊書賊
1939年的德國,9歲的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遠郊的寄養家庭。6歲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禮後,莉賽爾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
這將是14本給她帶來無限安慰的書之一。她是個孤苦的孩子,父親被打上了共產主義者的烙印,被納粹帶走了;母親隨後也失蹤了。在彈奏手風琴的養父的幫助下,她學會了閱讀。盡管生活艱苦,她卻發現了一個比食物更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莉賽爾,這個被死神稱為「偷書賊」的可憐女孩,在戰亂的德國努力地生存著,並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

⑻ 偷書賊是一種什麼體驗

偷書賊》故事的背景在二次大戰,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迫害猶太人事件甚囂的時期,作者透過各種比喻的描述手法,以「顏色」、「天空」、「雲朵」、「文字」等生活周遭的事物,襯托當時戰爭的殘酷、人性的流露。作者敘述故事的手法,前後連貫呼應,有時會先點出故事片段的後果,讓讀者提前知道部分情節的結局,以難過的心情慢慢翻至難以接受的頁面,復雜的心情和書頁共同停滯於凝結的時間上。我很喜歡作者用「顏色」貫穿整部故事劇情,故事一開始和書本的扉頁一樣凈白,待主角進入故事、書本顏色、天空色彩更迭、爸爸漢斯眼睛的銀色光澤、手風琴上的黑白琴鍵、戰爭的起落、成萬人死去的樣貌、遍地血流成河的鮮紅、莉賽爾老年死時的午後藍…在書中看到了成千萬的奇想色彩,每個色彩都有象徵的意義。

另外一位書中主角「死神」,其實才是關鍵、重要的角色,作者並沒有把這位死神描繪成面目猙獰、十足冷血的無情收魂者,反而是位多愁善感、有著浪漫因子,每天履行無奈公事的藝術家死神。故事一開始,死神在自我介紹時,便道出了故事的分軸、生死的無奈與矛盾:『我逼近你的那一刻,天下萬物呈現出什麽樣的色彩?天空出現哪種訊息?我自己最喜歡巧克力色的天空,很深、很深的巧克力色,人家說這種顏色不適合我。不過,我還想盡量欣賞我見到的每一種色彩,光譜中所有的顏色,十億個左右的口味,各不相同,還有一片天空可以慢慢舔,慢慢吃。顏色抒解了我的壓力,放鬆我的心情』。故事中的戰爭殘酷、生離死別,透過死神豐富的感情,以第三者的角度描繪,讓我更加不舍劇中的每一事物。

死神最後於莉賽爾空襲獲救後,在溷亂當中撿得莉賽爾所寫的《偷書賊》黑色本子,在莉賽爾年老死後與死神相遇時,死神將存藏多年的《偷書賊》還給莉賽爾,莉賽爾的《偷書賊》原來早已有了閱讀者,甚至驚訝有人懂她的故事。建議讀者翻閱至結局後,不妨再翻回一開始的序幕重新閱讀,會更加清楚死神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浪漫性格對劇情的影響。

1939年的德國,9歲的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遠郊的寄養家庭。6歲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禮後,莉賽爾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書《掘墓人手冊》。

⑼ 如何評價電影《偷書賊》

愛與希望
從不曾有一部戰爭電影,帶給我如此平凡的感動,這是一個在普通不過的故事,卻因發生在了二戰年代而如此的動人心弦,《偷書賊》電影以死神為旁白,卻絲毫不覺令人恐怖,一個小女孩戰爭年代的成長經歷,愛在不經意間讓人為之感動,希望讓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電影自同名原著改編,電影雖然對原著有著非常大的刪改,甚至在電影中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偷書」這個本自原著的核心情節,但在我眼中,電影只要忠於了小說的本源,哪怕整個顛覆全部的故事情節,依舊會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偷書賊》就是如此,改編並沒有影響原著本身對人性的感動和戰爭的思考,相反電影中美麗動人的小女孩和出色的拍攝手法,讓這個故事和人物頓時鮮活了起來,電影講述了二戰納粹下的德國,被寄養的小女孩與父母,鄰居,以及一個躲藏在她家中的猶太人身上的故事。《偷書賊》是非常典型以小博大的電影,人物劇情的發展看似波瀾不驚,鏡頭從未離開過那個小鎮,卻時刻充斥著時代的脈搏,電影女主小女孩的二條主線,與養父母的親情,小男孩與躲藏在家中的猶太人之間的愛情與友情,戰爭的年代推動著劇情的發展,這個名為天堂街的小街,因為戰爭,歧視,分離,死亡,打破著耗時近三分之一時間描繪的那個如此平凡卻暖心的天堂小街,電影中死神的旁白一直是電影劇情發展的關鍵所在,戰爭即將開始,人們歡呼著戰爭,死神此時卻說道:「他們歡呼戰爭,其實是在為我歡呼。」為電影劇中的轉折,開始展現出了被戰爭陰霾籠罩後天堂街生活的變化,質朴的鏡頭下,每個小女孩心愛人們的離開,讓人在不經意間沉思著戰爭的恐怖卻又在內心對真情有著一種暖人的感悟,這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覺。

這是一部在我眼中如此完美的電影,它的完美並不僅僅在與電影的劇情上,而更讓人感受到這部電影的是拍攝手法,很少有電影會採用冷暖兩色調切換進行的共進手法,因為這會讓電影的主題不夠鮮明,而在《偷書賊》中,這種手法的運用確實如此的成功,電影在一面從納粹不斷的暴行,逐漸打破著天堂街的生活,讓人感覺到戰爭的恐懼和陰霾,而在另一面,暖色調養父家中為女主拉著手風琴,小女孩與小男孩一起在森林湖畔高喊著希特勒獨裁者的罵語,等一系列唯美鏡頭的展現,卻又美輪美奐,讓人感悟著親情與愛情的溫暖,愛與希望,在銀幕上就是如此的在不經意間流露著,這是一個美麗感人至深的故事。

電影最後的結局看似悲劇,但我更願理解為這是一個圓滿的故事,空襲最後摧毀了整個天堂街,小街上的人都死去了,唯有她存活了下來,並度過了自已之後漫長幸福的人生,或許你會問道?所有摯愛的人們都死去了,這不令人絕望嗎?電影死神的結尾或許就是最好的解答:「戰爭能夠奪去小鎮上所有人的生命,卻帶不走她的回憶,她的平靜,她對生活的愛與希望。 」生活任何時候只有還有愛與希望,人生就不會因此結局。(轉載須註明:原作者夢里詩書)

⑽ 偷書賊女主的丈夫是誰

有這樣的一個時代,謊言即是真理,殘暴即是正義,善良要躲在懦弱背後,溫情則戴著嚴酷的面具,面對這樣瘋狂的世界,連死神都開始變得自怨自艾,然而即便如此,人性的光輝依舊可以在這樣濃黑的時代閃耀。這就是《偷書賊》要講的故事。澳大利亞知名作家馬庫斯·蘇薩克的長篇小說代表作。講述了一個孤苦的小女孩如何憑借讀書的力量,度過生命中艱難的時期。本書介紹一個叫莉澤爾的女孩生活在納粹統治下的德國,九歲時和弟弟一起被送往寄養家庭,而後弟弟卻不幸病死在火車上。在埋葬他的荒原上,莉澤爾撿到了一本對她意義非凡的書。來到慕尼黑貧民區的寄養家庭後,莉澤爾漸漸發現書的誘惑比食物更難抗拒,忍不住開始偷書。書中的世界幫助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她也開始為藏在地下室的猶太人和在防空洞避難的鄰居讀書,安慰那一顆顆惶惶不安的心。《偷書賊》的故事採用了一種獨特而引人注目的視角——它以「死神」的視角開始講述。「死神」數次與同一個女孩擦身而過,見證了她的成長。故事的最終,死神悄悄降臨,沒有華麗的鐮刀和斗篷,只是平等的將每一個靈魂帶走,無論高貴與否,無論你信仰哪種神明,人類總是難逃一死。社會評價這個世界,一邊上演著無意義的死亡與毀滅,一邊創造著愛對抗死亡、擊退死亡的奇跡。這是一個復雜的世界,復雜得足以讓死神困惑,也足以讓死神感動。因其感人肺腑的力量,《偷書賊》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長達10年之久,被譯為40餘種語言,並由《唐頓庄園》導演執導同名電影,入圍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紐約時報》評論道:「這個故事將改變你的生命。莉澤爾展現出一種無可置疑的人性希望,在戰火、貧困、殘酷的環境中可以仰賴的希望。」有評論指出,《偷書賊》令我們看到文字的強大與人性的閃光之處,更重要的是,它給予我們信心,相信即便在最艱難的絕境里,人類也可以選擇保持高貴與堅毅,不向孤獨和恐懼屈服。有讀者和評論界人士將《偷書賊》與《解憂雜貨店》以及《追風箏的人》相提並論,感慨此書展示出文字戰勝孤獨和恐懼的強大力量。關於作者本書作者澳大利亞作家馬克斯·蘇薩克(Markus Zusak)1975年出生於悉尼,父母分別為奧地利及德國後裔。他是當代澳大利亞小說界獲獎最多、著作最豐、讀者群最廣的作家,迄今已出版《輸家》(The Underdog)、《與魯本·烏爾夫戰斗》(Fighting Ruben Wolfe,美國圖書館協會青少年類最佳圖書)、《得到那女孩》(Getting the Girl)、《報信者》(I Am the Messenger,澳大利亞兒童圖書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代表作《偷書賊》在國際上廣受歡迎,2013年由好萊塢改編為同名電影。蘇薩克則憑藉此書於2007年獲美國圖書館協會頒發的普林茲獎。句子摘要Words are life. 文字即生命。要活下去。 生存就是生存。還要以犧牲罪惡感和羞恥感為代價。人類的心臟是一條線,有始有終,而我的心臟卻是一個圓圈。我有無窮無盡的能量,可以出現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地點。因此,我總能在人類最幸福和最不幸的時候找到他們。——馬克斯·蘇薩克《偷書賊》

閱讀全文

與電影竊書賊的結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紮師妺電影百度雲盤 瀏覽:561
電影字幕中的改編人名字 瀏覽:595
電影槍戰圖片大全下載地址 瀏覽:354
林正英電影大全集百度網盤 瀏覽:949
電影影的圖片楊平和青萍 瀏覽:227
林正英跟吳君如合作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63
古惑仔電影在線觀看粵語土豆 瀏覽:591
火焰超能力電影完整版 瀏覽:532
一部國產變異喪屍電影 瀏覽:670
大鵬范小兵是什麼電影 瀏覽:973
福音電影院創造 瀏覽:991
北歐限級制電影女導演 瀏覽:966
泰國電影甜甜圈免費觀看 瀏覽:768
電影主角是一個摩托手 瀏覽:506
80版武俠功夫電影大全 瀏覽:685
輸入名字下載電影的軟體下載 瀏覽:783
動畫片公主電影大全 瀏覽:732
梁朝偉穿越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326
電影改編英文歌曲 瀏覽:241
最好的我們電影結局的話 瀏覽: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