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凡墮過胎想懺悔之人必須要看的電影《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類似這樣的電影敘說道理的還有那些
如果對佛學有興趣看這個你會有大發現,這才是佛教終極秘密!
1.佛成佛以後,首先直接的給眾生開示了「次第一心三藏」,即《華嚴經》,准備講明「次第一心三藏」的當下開示「一心三藏」就可以圓滿。但是發現事與願違,許多人不能接受。他們有的執著苦修苦證,有的執著自然外道,有的執著求神通術。。。當時印度就有96種外道。無奈之下佛只有一步步引導,不與這些外道打成一片就意味著沒有人會聽佛的開示。2.為了破這些外道,佛講了《阿含經》,十二因緣法等進行接引,用因緣法來破自然外道法等,欲使小乘人得到他們的「果位」。這個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羅漢,辟支佛。屬於不了義二乘人的果位。所謂不了義是指這個所證是有漏的菩提。3.佛又針對眾生不同的喜好執著,比如有的人喜歡執相修行,有的人喜歡執空修行等,都為他們講各自的經典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藏教菩薩 → 他們的發心很大,執著在事相上來行持,也就是說他們是執相修行,行有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懺,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為的去行善,這叫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法,不能成佛。因為佛法不講善只講真。但是他們會得到很大的人天福報!但是因只有福德沒有功德(功德是必須明心見性開悟)我們修行人學佛目的不是為了得福報,那叫三世冤,第一世受苦,第二世享用自己的福報所得,第三世往下落至三惡道等,因此是白修一場不出輪回。 佛為了接引有緣眾生先入佛門再說,總比聞不到法強,因此為這部分執相才願意修行的眾生開示了《無量壽經》《地藏經》等,這是藏教菩薩所修經典。所以我們可以與古代的梁武帝比較一下,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座廟,度了十幾萬人出家,到最後還不得好死,達摩祖師直接告他說:「你沒有功德」。通教菩薩 → 這了接引藏教菩薩放棄有為修行更上一個層次,也為了把喜歡執空修行的人接引進佛門,佛用《金剛經》《六百部般若》來破執相修行的有為法,《金剛經》就是把有為法判為邪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金剛經》就是來接換《無量壽經》《地藏經》的。《金剛經》講得很清楚,「若人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怎麼了? 行邪法不能見如來。這是佛講的,所以我們念佛,拜佛,供養舍利,建寺廟有什麼用啊?!這些與成佛與你明心見性沒有關系,這些是修行而不是修心。所謂那些念佛 拜佛 供養舍利,只能做為佛法形式上的有緣輔助接引眾生的工具而已,不是成佛的方法,與成佛無關。想成佛要明理,深入經藏開了智慧才行。所以當今多少人在盲修瞎練一看便知,而且往往大家都去做的事就覺得是對的也跟風去做,不會理智的用智慧去分析,從而佔用自己大量的學法時間去跑佛事啊等,還覺得這是自己往生的資糧,這不是與佛做交易嗎?用世間人的想法與佛再做交換嗎?佛啊你看我今天放生放了多少了,念了幾千聲佛號啊,還念經咒多少遍啊,我一定能往生了,是不是佛啊?就是這種心理啊。因此造成「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個通教就是指禪宗的修行,執空修行,破一切相歸空相,連佛的三十二相他都判為無明相,這叫禪宗的無為法。他執在空相里不出來了,他卻不知道空是對有而講的,空本身也是一種相,是空相。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非有相,非空相,但他能現有相,現空相,隨緣自在變現。真心本來面目是非有為,非無為,非不有為,非不無為. 禪宗所認為的這個「無為法」,通過禪定的功夫來修成的,是不是以有為之心 修無為之法?!所以仍然判為是有為法,以有為之心修無為之法,仍然是邪法。《楞嚴經》第六卷中文殊菩薩就把月光童子還有孫陀羅難陀一些人修的禪宗判為不能成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最上乘論》中講:修此法門「恆沙莫一,億劫希成」,就是講修行這個法門能成就的人是恆河沙數的人中難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根基,這個銀河系可能還沒有恆河沙數的修行人,即使有這么一個人修行,他還是億劫希成。可見是甚難成就的法門。別教菩薩 → 因此為了破掉眾生在有相與空相兩個相上的執著,接引眾生繼續探求真理,這個時候通過《華嚴經》,《圓覺經》開示眾生從亦空亦有兩個門而入,在禪宗見空性的基礎上,從空出有,比藏教通教更加圓融。這里的破掉不是世間法里的破,世間法講破是破掉不要了,佛法里的破是在相見性而不是破相見性。明白這個道理就是破了,並不是要把它破除掉不要。《華嚴經》,《圓覺經》為代表經典,來接換《金剛經》。所以從開始講「次第一心三藏」難以被人理解到繞了一大圈,眾生撞到南牆又撞到北牆,路都行不通,這才發現原來真的不能執著於一部經,人的境界在提升,就如上台階一樣,需要一個認知過程。這樣眾生就容易放下情執心,不再抱有先入為主的老觀念,解放思想,比較開明了。就像我們要過河,只能乘船,過了河,還要船嗎?有的人就是不肯丟下船,扛著船繼續行,以至於障礙了自己前行的進程。這時再看《華嚴經》,《圓覺經》那就比以前效果要好得多了,這才理解佛之前講的那些經那些法門啊是針對當時自己的根機而講,是應機施教。並不究竟。當時自己就那樣的境界,不能接受更深的指導。圓教菩薩 → 到了法華涅盤時,佛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地對弟子們說:【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又講【唯此一真實,餘二則非真】(《請見法華經原文》):唯有這部經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也就是認定這部《法華經》才是我佛所要講的,前面那些經典是引導你們最終流入此《法華經》的,也就是說,《法華經》是前面藏教,通教,別教里任何一部經的接換經,這是方便說,究竟說為:《法華經》為十法界任何一個國土中佛講的無量經中任何一部的最終接換經。此經破前的小乘因緣經及不了義大乘經。其實佛在成佛後當下就可以講此《法華經》的,《法華經》即前面所提到的「一心三藏」法理。佛就為了開示眾生一心三藏法理,但是當時沒有正法氛圍,講了人家也不接受反而會破法毀謗。因而佛講了這么多經往「次第一心三藏」上引導,因「次第一心三藏」就是為了最後講清「一心三藏」的輔助跳板!所以,如果你沒有學過三藏十二部經能接受這個《法華經》的話,那就不必先前的一大圈子的彎路,可以直取佛法精髓「一心三藏」,直取家園,回歸如來藏妙真如性。其實佛在之前41年的傳法中,無時不在講《法華經》只不過那時是旁敲側擊,暗示著講,給弟子們心裡留下一個痕跡。到了法華涅盤時,佛才全面的講,正式的講,直接的講,真話真說,指出弟子們必須受持此《法華經》這樣我才與授記成佛,這時佛已不問根性,只講唯一佛乘。。《法華經》全名稱為《大乘妙法蓮華經》,佛最後七年就為了講這部《法華經》。《無量義經》為《法華經》打前陣,《涅盤經》為《法華經》收尾。《楞嚴經》原名《妙法蓮華王》,與《法華經》是同一部經,《法華經》是總講,正面直接講,《楞嚴經》是細講,是從正反兩面講,把《法華經》要講的道理全面展開著講。主經就是《法華經》《楞嚴經》兩部大經。圓教佛法是從非空非有而入,遇有說空,遇空說有,非空非有當下即空即有。圓融圓滿圓通十法界萬法為當人當下一念當下隨緣變現。此法不立修證,不立階梯,無修無證,一步登天,印光祖師遺訓說為:「法華奧典,妙冠群經,聞即往生,位齊等覺」!等覺菩薩就是像觀音菩薩那樣的大菩薩的果位!
㈡ 誰給我講講《華嚴經》裡面是怎麼描述世界的(世界觀)
1、華嚴經裡面把宇宙的本質描述為「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有一切物質現象精神現象都是我們的真性變出來的。這和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普朗克說的「世上沒有物質這個東西!所有的物質都是來源於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後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這個表述很接近。 2、所有現象都是剎那生滅,生滅同時的。整個宇宙就像我們看電影,電影膠片是一張一張的照片,每秒放映二十四張,我們就會長生一種錯覺,就是畫面是連續的。宇宙的真相也是同樣的道理,彌勒菩薩說,我們在彈一下指頭的一瞬間,我們會產生三百二十萬萬億個微細的念頭,每個念頭都形成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當這個念頭消失以後,這些宇宙現象就消失了,下個念頭又形成了另一個宇宙,這些現象由於速度太快,而且連續,我們就誤認為有些東西是長久的。我們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很快傳播到宇宙各個角落。 3、宇宙和時間的產生在於我們的錯誤觀念,真正覺悟了,在釋迦牟尼佛的報土華藏世界中,即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這種時間的差別,也沒有遠近、長短這種空間的差別,更沒有善惡的分別。 4、華嚴經講的世界觀還很多很多,沒法子用一兩句話說清楚。比如宇宙是沒有邊界的,宇宙是由很多維次構成的等等等等。
㈢ 一切法從心想生什麼意思
法是指現象,包括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一切的物質現象以及精神現象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也就是說一切法都是由心想生的。
佛家對宇宙和生命的誕生是如何解釋的?
答:佛家不是解釋,佛家給你說真相,事實真相就是這樣的。宇宙跟生命同時誕生的,再給你說得清楚一點,整個宇宙跟我自己的生命是同時誕生的。怎麼誕生的?大乘經論裡面說得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心性,在佛法裡面也稱之為法性、佛性、自性、本性。性在哲學里的名詞叫宇宙、人生萬有的本體,這個本體是什麼?哲學里提出本體這個名稱,本體到現在都找不到,本體到底是什麼,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佛法說的清楚,佛法用性這個字來說明。中國古人也用性,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這個性是本體。性不容易理解,只有名字,沒有真的東西給你摸到,為什麼?它不是物質。所以六根接觸不到,眼看不到,耳聽不到,鼻聞不到,舌嘗不到,身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這個東西麻煩了。但是它存在,所有一切森羅萬象是它現出來的。
為什麼不叫性現,要叫心現?這就有學問了。性不現,什麼時候現?心現了,所以叫心現識變,性變成心就現了,性要不變成心,不行。性跟心有什麼差別?性沒有念,心有念。所以《華嚴經》裡面才給我們講,「迷唯一念」,那個念就是叫心,你動個念頭就叫心,念叫心,動個念頭,我們講起心動念。但是起心動念,不但我們凡夫不知道,阿羅漢也不知道,菩薩也不知道。菩薩的階位很多,所謂大菩薩、小菩薩,菩薩階級在《華嚴經》上有五十一個位次。到什麼樣的菩薩才知道?到八地才知道。八地這個位置高了,你看五十一個位次,十信不知道,十住也不知道,十行、十迴向,到十地裡面從第一地到第七地也不知道,第八地知道了,八地、九地、十地,這個知道了,為什麼?他見到了。
前面這些菩薩雖然不知道,跟我們一樣,聽說的,我們今天知道是聽釋迦牟尼佛講的,經上說的,我們自己沒有證得,聽說有這麼回事情。念頭是太微細了,八地菩薩那樣深的定功才覺察到,這是極微細的振動,這個動是振動。什麼原因振動的?沒有原因,所以叫無始無明。什麼時候開始振動的?沒有時間。這里頭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時間、空間是振動之後才發生的,在剛剛振動的時候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你要問什麼原因?佛是不得已說了一個字,叫迷,這個微微的振動就迷了。但是這個迷不嚴重,為什麼?裡面還沒有分別執著。這一動裡面,這個心就叫阿賴耶。你看本來叫性,本來叫真性、本性、自性、佛性,本來叫性,一動就不叫性,叫阿賴耶。阿賴耶能生萬法,宇宙萬法,我們生命起源就開始了。
可是你要曉得,一念不覺那個動不是真的,就是說能生、能現、能變的不是真的,那所現、所變的這些境界、這些現象哪裡會是真的?這個要認識清楚。阿羅漢、菩薩之所以高明,高明在哪裡?他認識清楚,他在現相里頭他不被現相迷惑,不被現相障礙。所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沒有障礙,這就是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裡面的真實受用。凡夫不然,凡夫誤會了,以為這些假相是真的,這個虧就吃大了。以為假相是真的,他就起分別、起執著,這問題嚴重了。起分別,分別在佛法里叫所知障;起執著,執著叫煩惱障,於是你這二障就起來了。二障起來之後,你對於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也就是說你想錯、你看錯了,影響什麼?你做錯了。做錯就錯的現象變現出來,這個錯的是什麼?六道三途,這是錯誤的。佛講「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想錯誤,所以錯誤的境界就出現了。
如果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現的境界非常美好。那個我們跟六道來比,說那是真的,那是凈土,我們一般講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你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多麼美好,他那是什麼現出來的?他那也是心現也是識變,但是他那個識只有阿賴耶,沒有末那,也沒有意識;意識是分別,他沒有分別,末那是執著,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現出來的境界是極樂世界;有分別、有執著,現出來的境界是六道輪回。什麼時候現的?就是現前,為什麼?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這個很難懂。我們為了大家思惟、觀察方便起見,我們用電影的放映機讓大家去觀察。
電影放映機裡面我們曉得叫幻燈片,一張接一張,那一張就等於好像是一念。你有一念它就現相,你接著第二個又是一念,所以它還現相,放映機照在銀幕上的色相相續不斷。所以我們看電影銀幕上的相是個相續相,相似相續相,為什麼?絕對沒有兩張是相同的,相似相續相。我們現前世界就是這麼發生的,是你的念頭發生的,你沒有念頭,世界就沒有了。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得很好,「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是什麼?你在迷,你有念,你就在作夢,念頭一斷,你就醒過來,夢就沒有了。所以佛告訴我們,迷的時候有現相,覺的時候現相就沒有了,這才是宇宙的真相。
為什麼會現這麼多相,無量無邊,無有止境?這個現象我們也沒法子理解,我找萬花筒來做比喻給大家看。你看萬花筒就這麼一個東西,把這個比喻作阿賴耶,萬花筒裡面有些碎片,各種不同顏色的碎片在裡面。我們從這里看去,你把筒子轉動,它里頭就變成圖案,你把它轉一萬次,它現一萬個畫面給你看,沒有一個相同,這就好像阿賴耶一樣。所以現相是什麼?是你心動,你心動它就起現相,你動個不停,它現相在那裡產生變化它不一樣。我們把阿賴耶比喻作萬花筒,我們自己的阿賴耶,我們自己的思想、念頭就是裡面的碎片,當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時候,現象就現前。你的善念就現善境界,三善道,惡念就現三惡道,餓鬼、地獄、畜生是三惡道。如果你念頭清凈,就是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它現的就是四聖法界,就不是六道,六道就沒有了。
所以,念頭一動變成阿賴耶,阿賴耶里頭沒有染凈。到有分別的時候就產生了染凈,到執著的時候就產生了善惡,執著是染,分別是清凈。執著裡面就有善、有惡,有三善道、有三惡道,是這麼來的。佛這個說法非常合理。
佛法講科學,不是不講科學,科學是什麼?證據,你能拿得出證據出來。佛法這個證據不需要用儀器去觀察,不需要,它用禪定。換句話說,你要不相信,你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放下,真放下了,佛說放下那個境界你就見到了。你再能把分別也放下,菩薩講大乘裡面的菩薩境界,你就看到了。你能把妄想(起心動念)放下,諸佛如來的境界你看到了。這是證據,佛叫你親證,不是說你相信他的話就算了,這個沒用處。相信他的話,你自己沒有證得,你還是要搞生死輪回,你還是要搞三惡道。佛法里頭無比殊勝的就是教我們要求證,不是說佛講了就算數,不是的,我們要把它證明。所以你要了解事實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為什麼叫你不可以執著?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
所以佛法修行,真正要入佛的境界,頭一個你就要知道「我」是假的,我相空,不可得。我空之後,我所有的當然不可得,你在這上面就不會分別執著了。我們現在最難的,這個身是我,我身體所需要的用具是我所擁有的,這個放不下,這是最嚴重的錯誤。所以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兩句話很重要,「欲達心源凈,須知我相空」,括弧里的註解是宗密大師注的。第一句「欲達心源凈」,你要想通達心的根源,這是什麼?這是你所迷的,是你所迷,理不迷,心源真的是清凈。六祖說得很好,他見性了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這句話六祖惠能大師證得了,他為什麼證得?他不迷了,他證得。我們學習從哪裡學起?「須知我相空」。你必須知道我相,「我」這個字怎麼講?宗密大師的註解說「萬物自虛」,我是一個自體,一切萬物都沒有自體,所以佛法講無我。我也當主宰講,一切萬物都沒有主宰,為什麼?因緣生法,因緣生法哪有自體?緣聚相就生,緣散相就滅。
這個話也很不好體會,講到終極,緣聚緣散講到終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念迷,相就現前,就現相,但是現的相時間太短暫,立刻就沒有了。第二個念頭又迷了,但是第二個念頭絕對不是第一個念頭,這個要知道。像我們看電影幻燈片的底片一樣,前一張不是後一張,前個念頭生滅立刻就完了,第二個又有生滅出來。這個生滅的現象,佛經上比喻說「如露亦如電」,像閃電一樣,一閃就沒有了,我們是看到的相續相。閃得多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鍾它在那裡閃,像閃電一樣閃,閃多少次?閃一千二百八十兆,兆是萬億,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萬億次。萬法自虛。我空,人空,人也空,眾生也空,眾生就是萬法、萬物,沒有一樣是有實體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要知道,這是事實真相。所以宇宙、萬法到底是有沒有?佛告訴你,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為什麼不能說沒有?它有相。為什麼不能說有?雖有相,相不可得。所以才跟你講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可是佛知道,凡夫聽了這個話他就起分別,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從這個名言上就起分別、就執著,那又錯了,又迷了。所以馬嗚菩薩才教人,聽教、看經不可以執著言說相,不可以執著名字相,不可以起心動念去想它,叫心緣相,你這樣一聽就開悟了,豁然大悟。悟,沒有分別執著才會悟,有分別執著悟不了,分別執著把你的悟門堵死了。你所聽到的是聽別人說的,聽了一些常識、知識,別人這麼說的,佛這麼說的,菩薩這麼說的,自己沒見到。自己什麼時候見到,放下分別執著就見到。阿羅漢不執著,見少分;菩薩不分別,見多分;佛不起心不動念,全見到了。所以,佛法里頭有高等科學,不是不合乎科學,佛法樣樣都要你自己去求證,那是真的;你要沒有證得都不算數,你還是去搞六道輪回。由此可知,放下是多麼重要。
為什麼放不下?是因為我們知道的不夠徹底。縱然知道徹底了,放下也不容易。為什麼?宗密是華嚴宗五祖,他有句話說得很好,他說真理雖然可以頓悟,這就是講你是悟了,妄情難以放下。真的,習氣太重了,放不下。那怎麼辦?必須常常覺察,要常常去看,看一切法本自不生。要歷事鍊心,這是《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給我們示現的,就是在事相上經歷,天天去磨,去磨練。磨練是天天念念當中想到,實在講提起《金剛經》上一句話就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很喜歡的東西,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心就平了,因為喜歡是煩惱;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瞋恚心擺平了。用這個方法。
凈土宗用的方法更妙,凈土宗不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它用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把它擺平了。順境,阿彌陀佛,逆境,阿彌陀佛,善緣,阿彌陀佛,惡緣,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這個殊勝,這是什麼?沒開悟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祖師講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見到阿彌陀佛,你還犯什麼愁,還不開悟?凈宗殊勝在此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能擺平,擺不平的時候,你還是出不了六道。可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出六道輪回,能出十法界,用這個方法比什麼法子都妙,所以十方諸佛贊嘆。天台宗的祖師,從智者大師,沒有一個不是念佛往生。《華嚴》也不例外,《華嚴》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法門無比殊勝。
所以大乘教裡面,無論是宗門教下,這個認知是相同的。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礙幻有,幻有也不礙真空。所以《華嚴》給我們講到究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覺就沒有障礙,迷就有障礙。障礙都是從分別執著生的,分別執著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用妄心你就會有障礙,就有生死,就有苦樂,就有輪回;用真心沒有。這個問題我們在最近講《華嚴經》常常講,常聽有好處。常聽,我們阿賴耶識裡面落的《華嚴》種子多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能起現行,就是可以能提得起觀照。境界現前,立刻會想到經上這麼說的,幫助你在境界里頭擺平。慢慢你就能得定,定到相當的程度,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就照見。
㈣ 求華嚴經完整精校標點版TXT
你看看這本,不是完整的就算了
㈤ 《華嚴經》是怎麼來的
華嚴經是菩薩境界看的,所以當年佛祖並沒有流通這部經,也沒有宣講。當時龍樹菩薩看到這部經,覺得太好啦,很可憐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所以想給我們看看,他想從龍宮拿走,龍王不肯,於是他去龍宮偷偷記下來,所以現在的華嚴經不是完整版,是上半部。後來被發現了,龍樹菩薩就沒有繼續傳播此經。 這部經境界太高了,是給菩薩看的,我們現在還是凡夫,連生死都沒超越,看了也沒有真的能夠體會到真實利益,所以適合我們的是 金剛經,心經,楞嚴經等等
㈥ 張善宇的榮譽
1994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提名)《華嚴經 Hwaomkyung》
1996年第17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導演獎(提名)《花瓣A Petal》
1997年第18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導演獎(提名)《墮落電影 Timeless Bottomless Bad Movie 》
1999年第56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謊言Lies》 1989年第25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類獎項 最佳電影劇本獎(獲獎)《成功時代 The Age of Success》
1990年第26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類獎項 大獎(獲獎)《情易逝 Lovers in Woomuk-Baemi 》
1990年第26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 電影類獎項 最佳電影獎(獲獎)《情易逝 Lovers in Woomuk-Baemi 》
1990年第26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 電影類獎項 最佳男演員獎(獲獎)《情易逝 Lovers in Woomuk-Baemi》
1990年第26屆韓國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類獎項 最佳新人導演獎(獲獎)《情易逝 Lovers in Woomuk-Baemi》
1994年第15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導演獎(獲獎)《把我獻給你 Neoege narul bonaenda》
1994年柏林國際電影節阿弗雷德·堡爾獎(獲獎)《華嚴經Hwaomkyung》
1994年第32屆大鍾獎最佳導演獎(獲獎)《華嚴經 Hwaomkyung 》
1997年第1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青年電影獎 亞洲-中東地區 最佳電影獎(獲獎)《墮落電影 Timeless Bottomless Bad Movie》
1997年第2屆釜山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振興機構獎(獲獎)《墮落電影 Timeless Bottomless Bad Movie》
㈦ 華嚴經怎麼樣
沒看懂。我想這個故事是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作為原型的。希望以後能有機緣聽到高僧大德們對這部電影的講解。
㈧ 求華嚴經1993年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申賢俊主演的
鏈接: https://pan..com/s/1I-3KJMfVTmJ6hzqmlkmgxQ
導演: 張善宇
編劇: 高銀
主演: 申賢俊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韓國
語言: 韓語
上映日期: 1993-05-26
片長: 115分鍾
IMDb: tt0107171
劇情簡介:窮困的男童Sun Jae(Oh Tae Kyung飾)因喪父而尋母,在路途上遇上了不少人而最後成道。殮葬父親時遇上了少女Iryon,而決心上路尋母找真實;到城市之夜中得酒肉僧指點,得男子Ji Ho(申鉉濬飾)所助,使他在海邊依靠了跛腳的行醫者而悟出「大海為凈」(最平等),「有等於 無」之大道;從孤兒身中望遠鏡來看宇宙奇觀,得知宇宙的「無限與虛無」;跟著歌聲而認識了亦愛亦恨的盲女(袁美敬飾),利用了來三年來偷了三隻牛的「貪欲」作為手段,以此求見四十年囚中高人。Sun Jae出囚後隨波逐流還是繼續上路?再次巧遇長大後的Iryon(Kim Eun Mi飾)而發生了一段情,體會了「男女之間的愛欲」,他沒有停下來,而Sun Jae孤身上路,繼續尋求因果報應……
究竟Sun Jae可否憑著一張舊棉被而尋母?他的媽媽仍在生嗎?在故事終結時,意再不在此了。Sun Jae的奇遇,雖然不可與釋迦牟尼佛由凡人成道之路相比,但也極為相像,終於頓悟原來自己一心想尋找的母親原來恰恰是世間萬象。
㈨ 華嚴經講觀音菩薩是那一券
《華嚴經》有六十華嚴(佛馱跋陀羅譯)、八十華嚴(實叉難陀譯)和四十華嚴(般若譯)三種譯本,即60卷、80卷和40卷版本。
八十華嚴較六十華嚴完整,四十華嚴則是普賢行願品的完整版。
建議可在八十華嚴的第68卷(較短),亦可在四十華嚴的第16卷(較長),
即可看到善財童子參詣觀自在/觀世音菩薩的段落。
㈩ 顛覆三觀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某事和某物與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完全不合,否定三觀。
人們要更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要在人生的幾十年中創造一點有意義的業績,固然離不開專業的知識和本領,但更有決定意義的,是要有正確的、符合時代要求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江澤民曾指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世界觀:
人們對世界的總的根本的看法。由於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也叫宇宙觀。哲學是其理論表現形式。世界觀的基本問題是精神和物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根據對這兩者關系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基本類型,即唯心主義世界觀和唯物主義世界觀。作為一個人來說,世界觀又總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機聯系起來的,世界觀總是處於最高層次,對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導向作用。
同時世界觀也是個性傾向性的最高層次,它是人的行為的最高調節器,制約著人的整個心理面貌,直接影響人的個性品質。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觀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