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一部歐美喜劇電影的名字。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從小很能搗蛋,後來爸爸事業了,她想進辦法賺錢,每次都搞
xiangkan
㈡ 有一部外國電影,大人為了懲罰搗蛋的孩子全部出去只留下了孩子們,孩
致命黑蘭
8.8分
主演:佐伊·索爾達娜邁克爾·瓦爾坦馬克斯·馬蒂尼克利夫·柯蒂斯
導演:奧利維爾·米加頓
類型:劇情動作驚悚槍戰
看點:人性復仇震撼女漢子警匪
時長:108分鍾
年代:2011
地區:法國
語言:英語 西班牙語
別名:黑蘭煞 魅影殺機
簡介
㈢ 鍎跨ユ父鎴忔硶鍥界數褰
娉曞浗鐢靛獎銆婂効絝ユ父鎴忋(Jeux d鈥檈nfants)浠ユ氮婕鍠滃墽鐨勫艦寮忓憟鐜幫紝瀵兼紨浼婁竾-钀ㄥ嗗焹灝(Yann Samuell)宸у欏湴閫氳繃闀滃ご寮曞艱備紬璧拌繘鏁呬簨銆傚獎鐗囧紑濮嬩簬涓澶勫伐鍦幫紝宸ヤ漢浠姝e湪鎷嗛櫎涓搴ф棫寤虹瓚錛岀硸鏋滅洅鐨勬畫榪逛豢浣涙壙杞界潃榪囧幓鐨勮板繂銆
鐢靛獎涓鐨勬儏鑺傚洿緇曠潃涓縐嶇ュ勾娓告垙鈥滄暍涓嶆暍鈥濆睍寮錛屼富瑙掍簬榪炲拰鑻忚彶鍦ㄥ叓鍗佸勾鍓嶇殑娉曞浗琛楀ご鐩擱亣錛岃嫃鑿叉槸涓鍒氱Щ姘戠殑娉㈠叞灝忓コ瀛╋紝琚鍚屼即浠瀛ょ珛銆備簬榪炲硅嫃鑿插績鐢熷枩嬈錛岃嫃鑿插垯浠モ滄暍涓嶆暍鈥濈殑娓告垙鍥炲簲錛屾寫鎴樹粬鐨勫媷姘斻備竴涓澶ц儐鐨勪婦鍔錛屼簬榪炴帹杞﹀啿涓嬫枩鍧★紝榪欐靛啋闄╂垚涓轟簡浠栦滑鍙嬭皧鐨勮搗鐐廣
闅忕潃鏁呬簨娣卞叆錛屼粬浠鐨勬父鎴忎笉鍐嶅矓闄愪簬瀛╁瓙鐨勫ぉ鐪燂紝鑰屾槸鍏呮弧浜嗙牬鍧忔э紝濡備笂璇炬崳錏嬨佹伓浣滃墽錛岀敋鑷沖湪濠氱ぜ涓婂埗閫犳販涔便傚敖綆¢庨櫓閲嶉噸錛屼粬浠瀵規父鎴忕殑鐑鎯呭苟鏈鍑忛錛岀洿鍒版垚騫村悗錛岃繖浠介〗鐨鐨勫媷姘斾緷鐒跺瓨鍦錛屼絾鐖辨儏鐨勭樺瘑鍗磋╀粬浠濮嬬粓涓嶆暍鎵胯ゃ
浜屽嶮騫村悗錛屼粬浠鐨勨滄暍涓嶆暍鈥濇父鎴忓崌綰э紝濠氱ぜ涓婄殑璐ㄩ棶鍙樻垚浜嗗嶮騫翠笉瑙侊紝鍗佸勾鍚庯紝縐佸旂殑鎸戞垬鍙堣╁矓闈㈠彉寰楀嶆潅銆傛渶鍚庯紝濂硅句笅浜嗕竴涓澶ц儐鐨勮¤皨錛岀湅浠栨槸鍚︽暍鍦ㄦ姤璀﹀悗鐣欏湪鐜板満銆傜劧鑰岋紝榪欐$殑娓告垙鍗磋秴瓚婁簡浠栦滑鐨勬壙鍙楁瀬闄愩
鍎跨ヨ繍鐢ㄤ竴瀹氱殑鐭ヨ瘑鍜岃璦錛屽熷姪鍚勭嶇墿鍝侊紝閫氳繃韜浣撹繍鍔ㄥ拰蹇冩櫤媧誨姩錛屽弽鏄犲苟鎺㈢儲鍛ㄥ洿涓栫晫鐨勬椿鍔ㄣ
㈣ 法國電影大師特呂弗代表作有那些 求大神幫助
綠屋Chambre verte, La (1978)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導演作品 情殺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 隔牆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最後一班地鐵 Dernier métro, Le (1980) 愛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 綠屋Chambre verte, La (1978)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 零用錢 Argent de poche, L' (1976) 阿黛爾·雨果的故事 The Story of Adele H (1975)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美女如我 Une belle fille comme moi (1972)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Les (1971) 床地風雲 Domicile conjugal (1970)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騙婚記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 偷吻Baisers volés (1968) 華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1966) 柔膚Peau douce, La (1964) 朱爾與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二十歲之戀 Hatachi no koi (1962) Tire-au-flanc 62 (1960) 射殺鋼琴師 Tirez sur le pianiste (1960) 四百擊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 搗蛋鬼與戀人 Les Mistons (1958) 編劇作品 米雪的告白 Petite voleuse, La (1988) 斷了氣 Breathless (1983) 情殺案中案 Vivement dimanche! (1983) 隔牆花 Femme d'à côté, La (1981) 最後一班地鐵 Dernier métro, Le (1980) 愛情狂奔 Amour en fuite, L' (1979) 綠屋Chambre verte, La (1978) 痴男怨女 The Man Who Loved Women (1977) 零用錢 Argent de poche, L' (1976) 日以作夜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 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Les (1971) 床地風雲 Domicile conjugal (1970) 野孩子 Enfant sauvage, L' (1970) 騙婚記 Sirène Mississipi, La (1969) 黑衣新娘 Mariée était en noir, La (1968) 偷吻Baisers volés (1968) 柔膚Peau douce, La (1964) 朱爾與吉姆 Jules et Jim (1962) 筋疲力盡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Tire-au-flanc 62 (1960) 四百擊 The Four Hundred Blows (1959) 搗蛋鬼與戀人 Les Mistons (1958)
㈤ 觀《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有感
導語: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用一個平凡小人物的事跡向人們講述了教育的真諦,一個落魄的音樂教師因為自己的“一念執著”,用音樂救贖了一群在邊緣的青少年。下面是觀《放牛班的春天》電影有感,歡迎參考。
看完法國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後,我非常感動,音樂家馬修用自己的愛心和優美的音樂影響著孩子們並改變他們,影片結束時,馬修被學校解僱了,但是當他看到孩子們離別時的祝福時,他覺得非常幸福。
影片中的那所學校被稱作“池塘之底”,因為學校里都是些問題學生,馬修代替了以前被學生打傷的學監。當他上課的時候,學生們故意作弄他,他卻在校長到來時袒護學生們,這也許就是他走進學生心靈的第一步。
馬修漸漸發現孩子們的音樂天賦,並組建了一個音樂團,想用音樂來影響孩子們。後來,轉校生蒙丹來到了學校,他的性格非常惡劣,最後還一把火燒了學校,那一天馬修正好帶孩子們在山上玩,可是說是馬修救了孩子們,可是校長卻認為是馬修的失職導致學校被燒,於是辭退了馬修。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讓我感動:小男孩佩皮諾的父母都去世了,可是他依然在每個星期六在校門口等待他的父親來接他。在馬修離開學校的那一天(正好也是星期六)佩皮諾也拿著行李要和他一起走,原來他已經把馬修當作父親了。
影片中的校長是一個令人討厭的,殘酷的,兩面派的人,他制定了殘酷的“行動——反應”原則,他把學生都當作囚犯來處罰,他體罰學生,當馬修的合唱團受到大家的贊賞時,他也同意合唱團繼續下去。但是當他的錢被偷了的時候,他立刻要求解散合唱團,可以說,“池塘之底”就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些“問題學生”也是在他的影響下變得更加墮落。
這部電影帶給我感動。馬修是一位伯樂,他能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並挖掘出他們的潛能。環境能改變一個人,馬修用愛和音樂創造了一個美好的環境,使孩子們的心裡都充滿愛,即使他離開了學校,他也不會遺憾,因為他把愛和希望留給了孩子們。也許,馬修的到來,就是放牛班的春天吧!
我一直相信凡事都有兩面性,而且好的一面,絕對比壞的一面大得多。
在這所行為偏差的青少年補助院,有著一群叛逆的少年,他們有的失去父母成為孤兒被遺棄在這里,有的品行惡劣遭公立學校屢屢開除,無處可去來到這里,總之,他們是大人眼中的壞小孩,是無可救葯的。
在馬修老師到來之前,可以說是沒有人愛他們。既無能又壞心腸的校長根本無視孩子的的感受,“出錯,懲罰”在他看來是那麼簡單。可是這樣殘酷的規矩並沒有讓孩子們乖乖聽話,而是培養了他們的逆反心理,讓他們越發叛逆。
馬修的溫柔和肯定讓孩子們逐漸有所改變,並在他們乾枯的心靈原野上播下種子,使它們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孩子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春天。
在觀影前,我以為這是一部愛情片,會是一個淳樸的牧童找到了幸福。結果與我想像的大有偏差。放牛班,其實與放牛沒有任何關系,只是一群問題少年改過自新的心路歷程。春天意為一切從新的蛻變。
第一,取消集體處罰;第二,讓我自己處罰犯錯的人;第三,請讓我保留他的姓名。這是麥神父受傷事件後馬修向院長提出的新規矩。這五一不體現了馬修老師對孩子的關愛和對他們自尊心的保護,是院長從來不放在心上的——對幼小心靈的人性關懷。
孩子看似叛逆無理令人頭痛,但這是他們對嚴厲管制的反抗和對自己的保護。但馬修對事情的處理與其他老師大不相同,沒有不由分說的將犯事的學生單獨關進禁閉室,而是給他們辯解和改過的機會。
在無意中他發現,這群搗蛋鬼在唱歌嘲諷他,但他注意的並不是歌詞的內容,而是這群孩子歌唱的不好卻又非常愛唱,還有幾個嗓音不錯了。他發現,這些孩子並不是真的無葯可救。他決定組建合唱團,他用音樂啟發孩子的潛能,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他們冰冷已久的心靈。
這是一則溫暖的故事。直擊人們心中最為柔軟的一處。
馬修對孩子來說,既是良師也是益友。領回迷失的羔羊,引孩子們走向正途。
我第一次接觸這部影片,只是聽了其中的演唱片段。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被清澈,婉轉的天籟童聲合唱吸引,找了許多孩子們演出的視頻觀看,於是產生了觀看整部影片的慾望。看完電影,不禁淚流滿面。一部成人與孩子的感情故事,用音樂作媒介,最終產生了不可思議的`效果:一個靈魂影響了另一個靈魂。
影片了一位教師馬修,到一所名叫“池塘底部”的學校做學監,這所學校收容了一群被放棄的孩子,被社會與大眾不看好,被遺忘,深沉在這樣一個遠離城市的破舊小校園中,生活極其簡單,所有任教教師都是男性,把他們當成了“囚犯”,用高壓又極端的手段管理:行動-反應。忽略了他們還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需要被愛,而馬修的出現改變了這些孩子的生活與命運。
他用愛包容所有的孩子。面對打傷老師的樂格科,馬修選擇讓肇事者樂格科去照顧被自己打傷的馬桑老師,親眼看到老師的傷勢嚴重,孩子意識到了自己只是想“娛樂”一下的無意之舉對老師造成了巨大傷害,學會了認錯與承擔。在馬桑由於病情惡化被抬去醫院的瞬間,孩子問馬修:他會死嗎?這時馬修的回答,顯示了一位家長級別教師的素質:“不會的,會好的。”他像萬千父母一樣,不想傷害孩子孱弱的心靈,即使是犯錯的孩子。他幫助孟丹隱瞞夜晚偷吃食物的事情,制止校長體罰學生的惡行,幫助莫杭治重回母親的懷抱,他總是刻意的幫助隱瞞他們的錯誤,自己承擔下來,這些善舉化解了這群長期被“冰凍”起來的孩子。他們發現馬修與其他老師不同,從善意的角度看待孩子,從正面出發,而不是把孩子想像成是故意做壞事的惡人。馬修被孩子們接受。
偶然的機會,馬修發現孩子們會唱歌,決定要訓練他們成為一流的合唱團,這個“念頭”促使馬修組建了一隻秘密的合唱團,開始艱難的秘密的保持訓練。馬修開始組織孩子們練習節奏和簡單的歌曲,這些簡單的歌曲都是為他們寫的,而孩子們參差不齊的音色、音高和音準讓人頭疼,排練遇到難題。馬修針對孩子們聲音的情況寫了許多練聲曲,從音樂角度講,他的創作充滿童趣,日日夜夜與孩子們相守在一起,他比任何人都了解怎樣訓練“童聲”。年復一年,因為馬修“執著”的訓練,孩子們學會了唱歌,聲音變得和諧,自然圓潤。池塘底部的合唱團逐漸成為遠近聞名的童聲合唱團,並得到伯爵夫人的肯定。同時,孩子們性格也潛移默化的發生改變,每天的音樂訓練讓人心生美好,合唱讓他們變回原本單純,可愛的孩子,孩子們在這個牢籠中終於享受到了童年應有的樂趣。誰也沒有想到,馬修老師的一念執著,最終改變了這群孩子的人生與命運。
影片中出現的四首合唱作品是《海面上的清風(Caresse sur l'océan)》《哦,黑夜(Hymne a la nuit)》《眺望你的旅途(Vois sur ton chemin)》《風箏(Cerf-volant) 》,這四首合唱作品有的風格類似聖誕歌曲,有的類似唱詩班彌撒,有的又像情真意切的情歌,貫穿在影片中與劇情相得益彰。同時在藝術境界上,這四首作品也已經達到至高的水準,電影播出後,成為眾多世界頂尖合唱團演唱的作品,流傳至今。正是音樂打破了人與人之間誤解與尷尬,讓心與心的距離無限拉近。也許這就是教育的真正含義吧,想起我曾經看到過一段話,說教育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我看過的另外一部音樂電影《海上鋼琴師》,那也是一部用音樂敘事的電影。不同之處在於,那部電影的主人公鋼琴師1900終生以音樂為生,不善言辭的性格,恰巧符合了音樂電影的特性。主人公是鋼琴師,他的愛情,友情,一生經歷,許多不能說出口的話語都是用鋼琴來表達。鋼琴師1900已經是音樂的化身,他甚至不允許他的音樂被記錄、被帶走,不下船去追尋追尋音樂家之夢、甚至改變世界樂壇,他不屑於拿他的音樂換取功名利祿,不希望與全世界分享,他的音樂只在那艘船上,他的音樂只屬於他自己。而《放牛班的春天》用音樂作為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手段,出現的時間與作用不同,音樂幫助電影將“人性” 刻畫的栩栩如生。
一部《放牛班的春天》,用一個平凡小人物的事跡向人們講述了教育的真諦,一個落魄的音樂教師因為自己的“一念執著”,用音樂救贖了一群在邊緣的青少年。正如陶行知的那句話: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祝願每位教師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方式,用合適自己與孩子們的方式“一念執著”的將教育進行到底。
㈥ 求歐美電影90年代以前的的兒童電影,黑白畫質也可以,比如擦鞋童,我是城堡之王
小鞋子 追風箏的人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兩小無猜
㈦ 有沒有講述孩子搗蛋的外國電影
《小鬼當家系列》
《兒女一籮筐1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