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星星的孩子從心理學角度的觀後感
母親是不會放棄本人的孩子,無論他們的安康與否。在每年的4月2日,這個特殊的、被稱為「世界自閉症日」的日子裡,我們每個人能否也應該留意這些自閉症患兒及他們的親人,想想為他們做些什麼,給這些孩子多一些關愛與了解。在今年母親節上映的影片《星星的孩子中》,就把焦點對准了自閉症兒童及他的母親這個弱勢群體。這部影片講述了梁靜飾演的母親從內蒙古帶著自閉症的兒子到廣東東莞尋覓父親的故事,在片中母親用繩子綁在兒子的腰間,就是怕在新的城市兒子走失,這根繩子聯絡著母子兩,同時也是母親心中的繩子。面對有自閉症的兒子,母親顯得很無助,在孤獨生疏的城市,面對茫茫人海,不知該去往何處。影片的動人之處在於緊湊而充溢人情味的劇情,他關注了被無視的人群,試圖過關大熒幕去喚醒人們心中的柔軟。在《星星的孩子》中,梁靜塑造的很到位,與之前在《夫妻那些事》中的作女那依截然不同。母親是矛盾的,母親找到了職業也找到了男人,這時患有自閉症的兒子就成為母親重生活的障礙,選擇重生活就得放棄兒子,母親試圖放開手裡的繩子,卻怎麼也做不到,她也不清楚本人再做什麼,該做什麼。總體上,這是一本主打溫情,反響社會難題的電影,值得一看。這是關於電影星星的孩子從心理學角度的觀後感的解答。856
2. 如何從心理學的角度寫電影觀後感
可以很發散的,選某些人物分析,或者選某幾個理論作依據。一般要分析的都是心理經典電影,比如心靈捕手,可以網路下相關的影評,借鑒他們的思路
3. 心理電影觀後感
比如《希布》:
《希布》是一部冒險題材電影,又名《沙漠小野狼》。
影片主題單純直白,沒有表現復雜的地緣政治、人民階層與文化交叉,而是以小主人公希布在追隨哥哥的過程中,經歷重重危險和恐懼掙扎,最終超越痛苦的旅程為主線,單純從成長角度去闡釋了他的心理能量由弱變強的蛻變。
雖然它是一部冒險題材電影,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欣賞這部影片,我們能夠發現其中帶給我們的關於「成長」的探索。
影片中希布的好奇心,貫穿了影片的整個過程。
第一次對英國人的箱子感到好奇,他看到了英國人因為自己碰了他的箱子而發瘋,埋下了他繼續探索的慾望。
然後,在追隨哥哥一起踏上沙漠之路後,他又一次嘗試著窺探英國人的箱子,結果引發劇烈沖突。也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在後來哥哥遇害、自己掉進井裡時,成為希布不甘死去,並終於在不斷嘗試後努力爬出井口的力量來源。
而當希布救了殺死哥哥的壞蛋之後,迫於現實不得不聽從對方的安排。但是,當壞蛋讓他在火車站外等待,自己進去賣東西時,他依然是憑借自己永不泯滅的「好奇心」。
進入火車站里,看到了壞蛋的「真面目」,並最終等在火車站外用手槍結果了從站內出來的壞蛋,獨自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4. 心理學電影的觀後感五百字左右
其實故事中的那位醫生也有著一段永生難忘的經歷,或許是張昕的這個個案,觸及到了他記憶的深處吧。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現著上學時一個女孩兒的影子。但他卻始終相信這是幻覺,並且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靈也出了問題,他竟然在辦公室採取為自己進行電擊的方式來抵制這種所謂的「幻覺」,被同事發現後,他仍然不願說出事情的真-相。後來,在同事的鼓勵下他改變了原來不願與人交往的生活習慣,並和張昕確立了戀愛關系,生活接近了平靜。然而,在一次他與同事小聚時,冒然闖進來的一對老夫婦對他的過激舉動打破了這場平靜,也激
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記憶。他變得近乎失常,但仍然拒絕面對自己的內心,拒絕敞開自己的心扉。直到最後站在當年那個女孩跳-樓自殺的地方,他才迫不得已的說出了積壓在自己內心的秘密,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真正的面對了自己的內心。
故事至此,已經接近了尾聲。想必您會產生疑問,心理醫生也會出現心理問題?其實心理醫生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慾,也有著生活的苦惱。我接下來的說法,或許會得到大多數心理學工作者的贊同,其實相對於其他人而言。心理工作者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他們每天都要接觸許多負性情緒,過多的負性情緒積聚到一起便會形成負性的心理暗示,在這種負性暗示的影響下再加之一些生活問題,自然就像是一顆定時*一樣,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我的老師在第一堂課時對我們說「他很佩服我們的勇氣,敢於向這種高危險的工作所邁進。」這一點在我經歷了志願工作後深有體會。我想這也是心理咨詢督導這個職業所由來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大家是否看過央視12套的《心理訪談》節目,我對片頭中的一句話頗為認同「沒有一個人的心靈永遠一塵不染」。故事中那位醫生認為自己是心理醫生,自己出了心理問題會招來別人的笑話,所以寧願默默承受,也不願意向自己身邊的朋友、同事、領導所傾訴,不願敞開心扉。最後險些讓自己葬身在高樓之上。
我不想憑借著這小小的一篇文章來糾正人們對於心理學的錯誤認知。只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那些患有「心靈感冒」的人們,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鼓勵,讓他們有勇氣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自考生和志願者也想對廣大心理學工作者說上一句:你們辛苦了!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學會調試自己的心理。我們都是同樣的人類,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煩惱。面對煩惱,敞開自己的心扉吧!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心裡達人」。
5. 急求美國電影《心理醫師》觀後感!!原創最好了。
今天看的《心理醫師》帶給了我很大震撼。是的,那些記憶永遠都
不會消失,
但是重要的是,
我們都還一直活著。
也許我們一直去困擾自己,
讓那件永遠不能抹消記憶的事情永遠困住我們,苦苦的去尋找原因,不願
意去面對自己,面對生活。但我們卻一直忽略了我們都還一直活著這件事
情,這件更值得成為我們好好活下去的理由的事情。
不要逃避。
最後的結局是大家都開始面對了自己,
就連心理醫生也開
始直面自己的生活。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的人生。
可是當我們面對這些可以自由選擇的權利時卻一直選擇逃避。蒙蔽自己欺
騙自己並不能解決問題。關鍵的還是解開自己內心中的結扣。
我也要好好珍惜自己選擇的權利,珍惜自己還一直活著的這個理由,
好好的活下去。因為我知道,我還有很多愛我的人和我愛的人。
6. 心理學電影觀後感300字
經典老心理學電影
三面夏娃:
---在網路,Wiki網路就有介紹,這里就不抄襲了,請參考。謝謝
7. 電影心理罪影評觀後感700字
電影《心理罪》正在熱映,影片由人氣演員李易峰、廖凡等主演,雖然李易峰陽光版的方木不太符合小編心中對陰郁的方木的想像,但是總體還是很好的,哭戲很走心,以後可能他的形象就會成為我腦海里的方木了。廖凡好辛苦,打戲好多,一直被打。不過影片節奏很快,影院里的很多人都是伸著頭在看尤其是影片後半部分,看的時候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停歇。
電影《心理罪》根據雷米同名系列小說《心理罪》改編,在面對世面上流傳改編電影即是毀原著的說法時,雷米表示這是一種誤區。
「從文字到影像兩種形式轉化的時候,進行必要的改編、擴容甚至刪減都是非常必要的。」雷米表示演員的表演也是保留原著精髓的重要因素。
李易峰把方木從一個初出茅廬很傲嬌的犯罪心理學天才,歷經各種傷痛,最後終於成長和蛻變的過程拿捏得非常好。
而背負沉重「心理罪」的廖凡完成了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給他加了一段小說里原來沒有的前史,這是編劇一個很成功的改編,相信這部《心理罪》不會讓大家失望。
電影《心理罪》與其他犯罪類型電影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在犯罪類型的基礎上首次突出犯罪心理元素,也是國內犯罪電影的首創之舉。
電影《心理罪》講述了犯罪心理學天才李易峰和資深刑警隊長廖凡聯手調查一樁因血液不翼而飛的命案而引出的連環嗜血殺人案。
並在探案過程中不斷挖掘隱藏在血液危機背後神秘嗜血兇手變態扭曲的內心,在劇情上神還原了《心理罪》第一本《畫像》的開篇故事「血之魅」。
此次發布的心錨特效片頭從鏡像語言上完美升華了電影《心理罪》「血之魅」的主題,奔涌的人血和猙獰的血液人像暗示著人血危機暗潮湧動,觀眾在被暴力美學震撼的同時也被電影成功「心理入侵」。
而片中的連環嗜血案,變態飲血殺手是近年來國產電影鮮見的,這無疑為內地犯罪片注入新鮮的「血液」。
當中反復出現成為破案線索並且還是嗜血變態兇手以身試險極度渴求的人血牛奶,也將成為強刺激的「夏日特飲」,填滿觀眾血槽。
8. 電影紅龍,從心理學角度寫觀後感。謝謝
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析變態殺手——牙仙——杜爾。
首先看一下他殺人的方法:
他在滿月時殺死傑可比一家,在接下來的另一個滿月時殺死利茲一家。這兩戶人家室內的鏡子都被砸破了,他沒有立即殺死女主人,他用爽膚粉摸她,最後才殺死她。被殺的一家被放到一起,他要讓他們看著什麼。
毫無疑問,杜的變態殺人是由孩童時受到虐待所致。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來,寫這個故事的作者所依據的,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
從片中所提供的信息,我們可以看下杜爾曾受到了怎樣的虐待。他生活在一個有著家庭暴力的環境中,在他童年時,他更多時間是跟婆婆住在一起的,婆婆總斥罵他,並進行體罰,以致於使他面部破相,在心靈上,對他造成最大的傷害,就是婆婆威脅要割掉他的玩意兒,這使他產生了閹割情結,認為自己性無能,自己的那東西不管用。
那麼,他為什麼要殺人呢?或者說,他的這樣的童年經歷造成了怎樣的後果呢?首先是他鍛煉身體,他想藉此找到自信。另外,如果他在各方面表現優秀也並不奇怪,根本原因仍是為了尋找自信,他要讓自己變得強大,他想得到的是別人對他的認可與尊重。他殺那名記者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所以他說,那名記者欠他的是敬畏。但是,這並不是他殺那兩口之家的動機,他殺那兩口之家另有原因,這個原因就是,他得了妄想症。
妄想症就是把想要的東西變成心理的現實。他的妄想症是建立在威廉•布萊克的詩與畫之上的。這里簡單說一下這位詩人與畫家。這是一位不得志的詩人與畫家。他的詩與畫是在死後才被大眾所接受,而生前是不被認可與肯定的。他從小就表現怪異,經常幻想,聲稱自己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一些異相,他把這些異相收入到自己的詩與畫中,這使得他的詩與畫尤為獨特。他的詩與畫充滿了宗教與神秘主義意味。在我們對布萊克有所了解後,我們就可以知道杜爾為什麼會迷上布萊克的畫《紅龍》,因為,布萊克的畫有重生的意味,而龍是強大的象徵。布萊克與杜爾有許多相似之處,正所謂臭味相投。補充一句,可以推測布萊克也是受到虐待的——來自社會的虐待,他也是不被認可與接受的,這與杜爾幾乎是一樣的,所以,布萊克為彌補內心的這種缺憾,就竭力地寫詩與畫畫,盡管(當時)未被社會認可,但他至少可以找到內心的平衡,同時,也不奇怪為什麼他的畫充滿幻想,說白了,他也有妄想症。杜爾只是步布萊克的後塵而已,不同的是,杜爾比布萊克的妄想症要嚴重,並且是把這種妄想帶入到了實際的生活中。布萊克在自己的作品中已經升華了,而杜爾所要的升華卻是實際的操作,那就是殺人,他把此稱為蛻變。
我想,解析到這里,其他的細節不說也罷。他沒殺瞎眼妹妹,因為她尊重並接受了他。
所以,我的題目是《我殺人,但我沒過錯》,他有何過錯?一切都是家庭暴力引起的。我正在看《弗蘭肯斯坦》,這個故事也探討了同樣的話題,弗蘭肯斯坦被稱為怪物,但他長得丑是人給予的,並不是他想長成這樣,他一開始是心地善良的,一直想做好事,但殘酷的現實逼著他去做怪物。社會上有幾起駭人聽聞的殘殺他人的事件,處理的結果是,人們痛罵,槍決,平息。這真讓人感到悲哀。人們似乎不願去反思是什麼使這個人變人了魔頭?而只是想著置之於死地而後快,當人們學著去深思的時候,人們對這個人更多的就不是痛恨,而是憐惜了。
多說一句,《沉默的羔羊》、《漢尼拔》及這部《紅龍》,拍得最成功的就是《沉默的羔羊》,這似乎是不用多說的,《漢尼拔》比較失敗,有點媚俗了,故事編得太散,倒是《紅龍》這部片拍得倒還可以,折中了,但是,把杜爾的案件與漢尼拔硬扯在一起還是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