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讀完《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感想是什麼啊
看了莎翁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感想頗深。在我的定義里,這篇戲劇自始至終都圍繞
著兩大主題——情與仇,愛與恨。
「我們第一次見面,卻好像認識了一萬年之久。」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這樣,雖然兩
人眼睛與眼睛的對視的那一瞬間,那一剎那,是如此的短暫,但心與心的觸動卻是永遠。
「否認你的父親,拋棄你的姓名吧……如果你願成為我的愛人,我也不願再姓凱普萊
特了。」——朱麗葉的黑夜表白,雖然朴實但卻真摯。讓我們看到了一顆純潔的心,伴隨
著熱焰的波濤在愛的名義下洶涌澎湃。
尼采說過:愛和死,永恆一致,求愛的意志,也就是甘願赴死。
當朱麗葉得知自己心愛的羅密歐殺死了親哥哥後,她是痛不欲生,但她的淚不是為哥
哥,而是為了愛人而流。看到這里,我真的很喜歡,很欣賞朱麗葉,或許我們不應為了愛
人而拋棄親情。但就我個人理解,親人中有好但也有壞的,可愛人是始終如一愛你的人,
世間歌頌愛情的詩歌遠多與親情。然而羅密歐與朱麗葉正是所有愛的精髓,他們的愛是真
愛。且他們的真愛也超越了個體的存在,與所愛對象融為一體,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切,
甚至包括生命本身。
他們的愛表示了一份忠貞。當羅密歐得知自己心愛的朱麗葉的死訊後,義無反顧地奔
向墓地與愛人同歸於盡。「死在自己心愛的人身旁,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我敬
佩羅密歐。
而當朱麗葉醒來,發現羅密歐為了自己而死,也帶著微笑撲向了羅密歐那開殼的匕首
的懷中——死了。她的微笑也許是欣慰——自己的愛人為了與自己永恆,服毒自殺,就在
自己的身旁;也許是安詳,終於,終於可以和自己心愛的人永遠的在一起了!
雖然他們的情化解了仇,但他們也隨愛而死。
愛與死的內在統一是世間永恆的主題:只有死亡的毀滅中才體會得到令人顫栗的極度
之愛!也正是在愛的狂潮中,才深切感受到死亡陰影的逼近。死賦予愛以深刻的內涵,在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中,如果沒有死,愛會變得蒼白,膚淺。也正是他們的死亡提升了他
倆愛的無比珍貴的價值。
或許他們在愛中的死亡,在死亡中的愛,才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貳』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讀後感(高中水準)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
在現在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孩子是無辜的」說法,可往往故事的最後,孩子的命運卻是最悲慘的。為了家族的利益,羅密歐與朱麗葉彷徨著,在走投無路時,選擇了解脫。愛驅使著他們向死亡邁進,情催促闐他們拋開家庭走到一起,仇卻註定了他們命運的相斥,痛苦的背後藏著多少無奈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出戲,它一定也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寫照,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數不勝數的無可奈何,這都是愛情帶給人們刻骨銘心的記憶。
愛情是未成年孩子家長最忌諱的東西,愛情是青年男女們最想擁有的東西,愛情是年邁的老人望著老來伴時所感激的東西。它扮演著許許多多的角色,它可以是悲劇的導演也可以是喜劇的策劃人;它可以是毒葯也可以是蜜糖,沒人能摸得透它。一旦跳進愛情的陷阱就如同離弦的箭再也收不回來,只是固執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飛去,不去理會距離,筆直地穿過空氣,最後落地。落地後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完好無損地到達了目標,另一種便是因為某些原因,折斷了羽翼……
很明顯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之箭被折得粉碎,破壞者的力量強大得如同可以劈開松柏的雷電。不要以為堅定的愛情就能長久,一旦它有損於第三者的利益,那麼這段情必將受到被迫拆散的危險。不管他們是否無辜,不管他們怎樣反抗,這個故事的背景就已為他們的結局作了鋪墊。他們悲慘嗎?也許是的,因為他們沒能相守到老,而是紅顏英年早逝,也許不是,因為他們尋到了最後屬於自己的另一半。
一個美好故事的結局,通常都以喜劇告終,讀者看了固然高興,可看過以後過幾天就會被遺忘。一個故事如果以悲劇結尾,那它一定會在讀者心裡留下點什麼,或是遺憾,或是可惜,讓讀者反復咀嚼,思考。人都是追求完美的。與此同時,人們也贊頌殘缺之美,這似乎很矛盾,但又不似乎不矛盾。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出悲劇,如同我上面所寫的,它在我心裡留下了什麼,我也說不清楚,也許是遺憾吧……
愛比天大,但比生命小!
『叄』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在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愛情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堪稱戲劇史上的經典。再次讀罷《羅密歐與朱麗葉》,在此淺談一下對其的讀後感。主要可以分為四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方面來分析: 一.《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感情基調與色彩定位。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享有盛譽的作家之一,他的創作從思想和藝術上主要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寫下大約十部喜劇,一部悲劇。其中《羅密歐與朱麗葉》是這時期內唯一不同於《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等喜劇的一部「悲劇」。但是莎士比亞的「喜劇」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環境下多不只是諷刺社會現實、批判門閥觀念、封建道德和封建壓迫,更多的是表現人文主義理想、歌頌愛情友誼、爭取幸福權利、宣揚個性解放婚姻自、由等等。《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男女主角雖然最後雙雙殉情,但是他們的愛情無比美麗純潔,結尾里的兩仇家和好和共修墳墓表達出了人文主義的最終勝利,他們的愛情終於戰勝了封建偏見和父母壓迫。所以從思想內涵上來說,《羅密歐與朱麗葉》與莎士比亞這一時期的喜劇思想史完全一致的,就此來說,《羅》可以看做是一部透漏著凄美悲壯感情色彩的純潔唯美愛情喜劇。 二.《羅》的語言描寫和感情描述,讀後感《《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http://www.unjs.com)。不可否認的是莎士比亞在《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給了我們一個關於愛情關於青春關於忠貞的理想型,而《羅》之所以會帶給我們如此強烈的心理震撼,與莎士比亞對語言的巧妙精確運用,及對主人公感情的描述是密切相關聯的。莎士比亞通過男女主人公的對話貼切而又強烈的表現出了年輕人對於愛情的嚮往、熱忱,包括羅密歐為給密友報仇殺害提伯爾特,也表現出了年輕人的一種單純熱烈與沖動。那樣的對白可能不會出現我們真實的生活中,但置放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顯得是那麼的合理合情,因為莎士比亞用《羅密歐與朱麗葉》已經足夠將你引領進一個至純至愛的感性世界,讓讀者感受到其中的深刻動人,也漸漸不自覺融入其中。 三.莎翁的「霸道」。《羅密歐與朱麗葉》是一部愛情戲劇,或許也只能是劇,莎士比亞在其中加入了太多的巧合、意外與轟轟烈烈。所謂無巧不成書,但是這樣的不尋常——甚至是帶點荒誕的劇情似乎也太過巧合。一個13歲少女在前一天見到一個少年,立刻全身心墜入愛河,第二天便能不惜一切與其成婚,而後就立刻在炙熱的光環下開始了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保衛戰。包括最後的殉情一場,似乎莎翁帶點霸道的為我們安排了一出《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容我們分說便精神至上的加入這些橋段,但是也正是因了這樣的「霸道」,這樣的離奇,這樣的轟轟烈烈才給了我們如此這般的震撼,賺去了我們無數真心的淚水。可以說莎士比亞這樣的情節安排加速成就了羅密歐朱麗葉,成就了莎翁,成就了讀者對愛情的美好幻想,也成就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經典地位。 四.《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人文主義精神。人文主義是指貫穿於資產階級文化中的一種基本的價值理想和哲學觀念,即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它強調以人為「主體」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質、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種創造和發展的可能性。莎士比亞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浪潮中穩坐佼佼者地位。人文主義精神也是貫穿《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靈魂,男主人公出生於封建大家庭,卻沒有繼承封建傳統和思想,而是成了一個堅定地人文主義者,有著博愛之心,真誠勇敢有文化,敢愛敢恨,女主人公也堅強,聰慧,勇於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們對愛情忠貞不渝,不惜一切,他們的形象充分展示著人文主義風采,他們捍衛愛情的過程強烈的詮釋著人文主義精神,他們同封建思想傳統和壓迫封建的家長做著勇敢機智的斗爭,盡管斗爭以悲劇收場,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勝利了,愛情勝利了,和平勝利了,人文主義精神勝利了。我們甚至能在悲劇中感受到莎士比亞那激昂的人文主義崇高理想和追求。可以說《羅密歐與朱麗葉》用一個催人淚下的結局詮釋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愛情勝利,詮釋了一場悲壯而浪漫的人文主義精神勝利。 《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為世界經典之作,相信每位讀者都會被其中純真而又轟轟烈烈的愛情打動,在每一次細細品讀完後也將都會有更多更深層次的感慨與收獲。
『肆』 跪求《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123
《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
走出圖書館漫步在秋葉遍布的小路上,耳旁回響起那本書的傷感的結尾,「清晨帶來了凄涼的和解,太陽也慘淡的在雲中躲閃。大家先回去發幾聲感慨,該恕的,該罰的再聽審判。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誰曾見這樣的哀怨辛酸!」抬頭仰望灰沉沉的天空,心中不由默念一句:莎翁在上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讓你筆下的悲劇不再發生!
11年的暑假裡,我莫名地愛上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在網上看完了《哈姆雷特》,也因此看到許多學者對莎翁其他作品的評價,最為引人注目的就屬《羅密歐與朱麗葉》。對於他的評論與爭議,各種各樣讓人猜不透,心中一直有這一個一讀為快的悸動。第一次進黃科大圖書館,就盯上了它,下定決心要用兩個星期的時間把它讀完。然而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已是一個多月後了,合上書頓時心潮澎湃,感受頗豐溢。
不讀《羅密歐與朱麗葉》,不足以見證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結構藝術的匠心獨運。盡管,莎士比亞時代那詩化的戲劇風格已經在歷史的洗滌中盪然無存,偶爾的只能夠在現代戲劇的縫隙中找尋出它的蹤跡。但是,莎翁劇作中那美妙而娓娓的語言,豐滿珣麗的藝術構想依舊值得我們當代的戲劇家和文學愛好者學習和借鑒的。細細的拜讀《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得到了些關於生命關於愛情的思考。
「愛情不風流」, 是周國平大師某篇小散文的題目,「愛情不是風流的,因為她是靈魂的事。真正的愛情是靈魂與靈魂的相遇,肉體的親昵僅是她的結果。不管持續的時間是長是短,這樣的相遇及其庄嚴,雙方的靈魂深受震撼。相反,在風流韻事中,靈魂並不真正在場,一點兒小感情只是慾望的作料。所以內心不嚴肅的人,內心太嚴肅而又被這嚴肅嚇住的人,自私的人,懦弱的人,飽經風霜的人,在愛情面前紛紛逃跑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是靈魂的是靈魂與靈魂的相遇。
當羅密歐初見朱麗葉,便被她的美貌折服,以至使他對暗戀已久的羅瑟琳的感情產生懷疑:「我從前的戀愛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見絕世的佳人!」讀到這里,我不禁懷疑羅密歐的感情難道是善變的是只停留在外貌的迷惑嗎?但是懷著對羅密歐與朱麗葉愛情忠貞的心情,我決定在劇本中找到否定的答案,既然神父都願意成全他的「變心」,我也要找出支持他的根據吧,否則無論下文中他和朱麗葉的感情多麼感人肺腑,我都是無法認同的。終於,我在前文中找到了答案。「丘匹德的金箭不能射中她的心;她有黛安娜女神的聖潔,不讓愛情軟弱的弓矢損害她的堅不可破的貞操。她不願聽任深憐密愛的詞句把她包圍,也不願讓灼灼逼人的眼光向她進攻……」這是羅密歐描述暗戀情人羅瑟琳的台詞。原來他不過是單相思而已,而愛情是要有迴音的,更是需要心靈相通的。而羅密歐遇見朱麗葉的時候就大不一樣了。這里兩人有一段精彩的對白。羅密歐:(向朱麗葉)要是我這俗手上的塵污褻瀆了你的神聖的廟宇,這兩片嘴唇,含羞的信徒,願意用一吻乞求你寬恕。朱麗葉:信徒,莫把你的手兒侮辱,這樣才是最虔誠的禮敬;神明的手本許信徒接觸,掌心的密合遠勝如親吻。羅密歐:生下了嘴唇有什麼用處?朱麗葉:信徒的嘴唇要禱告神明。羅密歐:那麼我要禱求你的允許,讓手的工作交給了嘴唇。朱麗葉:你的禱告已蒙神明允准。羅密歐:神明,請容我把殊恩受領。(吻朱麗葉)這一吻滌清了我的罪孽。朱麗葉:你的罪卻沾上我的唇間。羅密歐:啊,我的唇間有罪?感謝你精心的指摘!讓我收回吧。朱麗葉:你可以親一下《聖經》。這一段精彩的對白,是默契的,是心和心的碰撞。「當真的愛情來臨時,靈魂因恐懼和狂喜而顫栗了。」可以想像兩個年輕的生命在遇到知己的剎那激動著,戰栗著,表白著。而愛情的美妙又是那樣不可思議的讓人妙語連珠。隱晦而熱烈,大膽而真誠。由此看來,這樣的表白似乎更貼近人之本性,比「執手相看淚眼」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愛情倒顯得更富有感染力。
愛情沒有對錯之分。帕里斯也是這場悲劇的受害者之一,他深愛朱麗葉,並向朱麗葉的父親凱普萊特提親,他對朱麗葉的真心,絲毫不遜色於羅密歐。婚禮變成了葬禮,帕里斯的苦痛有誰能夠解讀?因為愛得真切,他在夜裡到墓地憑吊朱麗葉;因為愛得深切,他聽不進任何解釋與勸告。情急之下,他拔劍與羅密歐決斗,卻最終倒在了羅密歐的劍下。為愛決斗!那是一種中世紀典雅的「騎士愛情」遺風,但在帕里斯那裡是決然沒有所謂騎士榮譽和虛偽性質的,而恰恰是他對愛情的執著:即使朱麗葉已死,但他一如既往,同樣選擇轟轟烈烈為愛殉情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愛的忠誠。在為愛決斗中,他最終失敗了,但也成功了,羅密歐最終成全了他的遺願和愛情:把他安葬在朱麗葉的墳塋里。正如羅密歐所說:「你我都是記錄在厄運黑名冊上的人,我要把你葬在一個勝利的墳墓里。一個墳墓嗎?啊,不!被殺害的少年,這是一個燈塔,因為朱麗葉睡在這里,她的美貌使這一個墓窟變成一座充滿光明的歡宴的華堂。」在情場上,雖然由始至終帕里斯都未曾得到朱麗葉的愛情,是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是他卻得到朱麗葉家族的認可,而這恰恰是羅密歐所沒有得到的,由此可見他是愛情路上不勝之勝的成功者。
愛情是柔弱而不屈的,
雖然朱麗葉曾抱著希望喝下神父調制的安眠葯,羅密歐也曾懷著希望在外地苦等,然而命運還是將他們推向了同一個國度,他們為愛殉情的舉動,沒有預定,沒有計劃,沒有關於生死的激烈思想斗爭,一切都順乎自然。對於比他們愛情強大數倍的難以抗拒的惡勢力,他們以柔弱的力量進行不斷地的抗爭,舍棄唯有一次的寶貴生命來證明彼此的忠誠、堅毅、忠潔,成就愛情的不朽。
愛情是崇高而神聖的,男女主人公在追求愛情無望的情況下用生命去捍衛愛情,這樣的勇氣不得不令人敬仰,也是現在眾多青年人效仿的表率。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的愛情是極其理想化的,它拋棄了一切的世俗觀念和一切的附加要求。羅密歐與朱麗葉讓人看到了愛情的本質——沒有原因,愛了就愛了。
讀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我終於明白,原來世界上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至真至美的愛情。值得我們用生命來捍衛,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守候。
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伍』 羅密歐與朱麗葉現代版影評
本人觀感: 昨天一個人躺在床上聽ROMEO & LULIET的電影原聲,極苦極苦,冷到心底的絕望,好象心裡裝著一個海洋的淚水卻哭不出來。6年前,盛行什麼後現代,我合著什麼《哈姆雷特後現代版》一古腦網羅了,看完覺得是爛片。激情說的上,後現代差的太遠了吧?難道羅密歐穿件夏威宜的花襯衫,叼根香煙,挎把手槍,開輛二手車就後現代了?當然不可否認,這部電影本身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重新審視莎翁,拷問愛情。片頭西裝革履的羅密歐在海邊憂郁地念著那首後現代感的詩「我輕著你的輕,我重著你的重」(字幕翻譯)就標志著一場視覺顛覆的開始。一切只是形式,打上時代烙印的化妝舞會也罷,火拚也罷,內核還是愛情。只是在現代,更多了專屬於青春期的躁動和頹廢。「恨灰中燃起了愛火融融,要是不該相識,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敵,今日的情人,這場戀愛怕要種下禍根。」人們總是試圖在現代繁復的社會關系中尋求一種理想的愛情模式。即使羅密歐與朱麗葉活在當下,仍然免不了一場悲劇。「古往今來多少離合悲歡,誰曾見這樣的哀怨辛酸!」也許只有死亡才能拯救一切。 有幾個鏡頭十分喜歡: 在化妝舞會上,穿著銀色盔甲的羅密歐邂逅了天使裝扮的朱麗葉,兩人隔著半透明的金魚缸用試探的目光看著眉目如畫的對方,絮絮地講著一些旁人無法聽懂的囈語,音樂應景一般響起。愛情伊始正是這種迷幻朦朧的感覺,隔著金魚缸。 羅密歐與朱麗葉小教堂里私定終身,穿著精緻小禮服的里奧納多(19)牽著克萊爾·丹絲(17)的粉嫩小手,一臉神聖地朝牧師走來,看上去真的好小好可愛,象在辦家家酒。(莎翁原著中他們只有14歲) 最後一個印象深刻的畫面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戀情曝光後,羅密歐被驅逐出了維洛那城,他象一個落暮的牛仔坐在曠野里抽著煙,花花襯衫和他憂郁的面容都被夕陽襯地緋紅,沉默半晌的長鏡頭,有著說不出的絕望。 至於演員,大多是本色演出,本來這就是一個現代美國式的故事。里奧納多演技平平,反正年輕就是資本。克萊爾·丹絲卻讓我大跌眼鏡,因為剛看過《小婦人》(1994年版),實在無法把那個慘兮兮的小妹妹(愛彈鋼琴早逝的那位)與眼前的朱麗葉聯繫到一起。其實她不甚美,但是表演很有靈性,有晉升一級演員的潛質。後來的《女孩天堂》也不賴,星運不佳,近年好象只看到在《時時刻刻》里露一小臉。此外,朱麗葉的母親及一些綠葉的表演也很出彩。
記得採納啊
『陸』 羅密歐與朱麗葉100左右字感想
羅密歐與朱麗葉,代表了一種新的人文主義思想,他們同封建思想和傳統作著勇敢、機智的斗爭,盡管斗爭的結局是一場悲劇,但換來的卻是人文主義精神的勝利和弘揚,我們在悲劇中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亞那澎湃的激情、高昂的鬥志和崇高的理想...
『柒』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500字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莎士比亞的重要代表作品,也是莎翁愛情悲劇的經典作品。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感受到人性的真、善、美。分屬維羅納的蒙太古與凱普萊特這互相敵視兩大家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因此而歷盡艱辛。他們一位是家中的少爺,另一位是深閨的小姐。命運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讓一對註定相愛的戀人卻分別出生在一對仇人的家裡。長大以後的它們一見鍾情,可未滿14歲的朱麗葉在建到羅密歐後僅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恨灰中燃起了愛火融融,要是不該相識,何必相逢!
昨天的仇敵,今日的情人,這場戀愛怕是要種下禍根。」這難道是一個年僅13歲的少女該說的話嗎?我想那不是,從小被家人不斷灌輸著「蒙太玖家的人是我們世代的仇敵」如此可怕的想法,就不難理解本應十分單純的少女心會變得如此憂郁和無奈。此時仇恨所帶來的極大的恐懼已經遠遠超過了她與羅密歐的愛情……仇恨?仇恨!對了,就是仇恨!是仇恨使他們悲慘凄涼的殞滅,是仇恨使得兩家原本善良的家僕們開始互相殘殺,這該死的仇恨,甚至連無辜的小城人民也不肯放過:在他們聖潔的雙手和心靈上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揮灑下了一個又一個無辜者的鮮血!這是一股強烈的邪惡力量,足以控制人的心智和理智。這該死的仇恨。
羅密歐出身於封建大家庭,卻沒有繼承封建傳統和思想,而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脫離了封建家庭,成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他真誠、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顆博愛的心;他追求一種自由、自主、美好愛情生活,哪怕是「錯愛」了仇人的女兒也毫不退縮;他沒有門戶之見,愛上了朱麗葉,就把凱普萊脫的家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一心期望化解宿願;他對愛情忠貞不渝,為了愛情和愛人,他甘願被放逐他鄉,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殺,他的愛情面臨「風險」的時候,他奮不顧身的為朋友報仇,卻使自己的愛情遭遇了一場不小的劫難,顯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在家庭矛盾、愛情磨難和朋友青衣等一系列故事情節中,他那人文主義者的精神和氣質才得以充分的展示。
女主人公朱麗葉只是一個未滿14歲的貴族小姐,可她勇敢、堅強、智慧,沖破了大家族的重重束搏,大膽地愛上了羅密歐,這種但是在當時庸俗的上層社會的小姐們中是十分難得的。可就是這一切的一切,在那種封建保守的社會環境中是絕不容原諒的,才促使他們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毀滅。可見封建的思想和傳統,不僅僅會控制人的內心,在某種時候它更會成為一把殺人的利羅密歐出身於封建大家庭,卻沒有繼承封建傳統和思想,而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脫離了封建家庭,成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他真誠、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顆博愛的心;他追求一種自由、自主、美好愛情生活,哪怕是「錯愛」了仇人的女兒也毫不退縮;他沒有門戶之見,愛上了朱麗葉,就把凱普萊脫的家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一心期望化解宿願;他對愛情忠貞不渝,為了愛情和愛人,他甘願被放逐他鄉,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殺,他的愛情面臨「風險」的時候,他奮不顧身的為朋友報仇,卻使自己的愛情遭遇了一場不小的劫難,顯示了他高尚的品格。正是在家庭矛盾、愛情磨難和朋友青衣等一系列故事情節中,他那人文主義者的精神和氣質才得以充分的展示。
而女主人公朱麗葉只是一個未滿14歲的貴族小姐,可她勇敢、堅強、智慧,沖破了大家族的重重束搏,大膽地愛上了羅密歐,這種但是在當時庸俗的上層社會的小姐們中是十分難得的。可就是這一切的一切,在那種封建保守的社會環境中是絕不容原諒的,才促使他們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毀滅。可見封建的思想和傳統,不僅僅會控制人的內心,在某種時候它更會成為一把殺人的利器。
小說畢竟是小說,它可以是現實生活的反映,但它絕不可能會是現實生活的復制。現實生活畢竟是現實生活,沒有書中的故事那麼動人與甜蜜,也沒有書中的世界那麼地溫馨和可怕,生活中能夠說得出這種肉麻的甜言蜜語來的會讓人感到是那麼的可怕,蜜里藏刀讓人躲閃不及在無形中、不知不覺中成為愛的奴隸,成為愛的犧牲品。我們可以想像甜言蜜語,可以享受書中、電視劇中、電影中的甜言蜜語,可以和主人公們共同分享他們甜蜜的愛情生活,可是現實中並不讓我們擁有著太多的甜蜜生活,只會讓我們在剛嘗到甜頭的時候,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再加上酸甜苦辣或其他的味道,讓你不知所措,甚至是迷失在愛的港灣,成為一隻孤獨飄泊的小舟,也或許正是因為這些混雜的味道才能讓我們更加地感受到愛的甜美吧!
『捌』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怎麼寫
寫作思路:以《羅密歐與朱麗葉》這本書的內容為主題,結合閱讀以後的理解和實際情況,真情實感的表達,正文:
《羅密歐與朱麗葉》約寫於16世紀90年代中期,代表了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創作的高潮。該劇主要講述男主人公羅密歐與女主人公朱麗葉的凄美愛情故事,在一連串的機緣之下,兩人最後雙雙殉情。
本劇不論於古於今,都有著不可復制不可替代的深遠影響,是戲劇創作史上的一塊不朽的豐碑。
先不說劇中的伉儷情深、繾綣纏綿,單看莎翁對跌宕劇情的精巧構思,尤其是將「葯」作為一個影響劇情發展的極具戲劇色彩的點,就不得不嘆服莎翁浩瀚的想像力——它讓羅密歐殞命,讓朱麗葉被埋進象徵死亡的墳塋,也最終送葬了他們的愛情。
在莎翁的筆下,朱麗葉所飲之葯,只是一種讓生命在42小時內假死的葯,當朱麗葉在墳墓中醒來,看見的卻並不是新郎伴她奔向美好的世界,而是羅密歐倒斃一旁的殘酷現實,原來羅密歐以為朱麗葉已經香消玉殞,他亦飲下烈性毒葯,此烈性毒葯「縱使有二十個人的氣力,也會立刻殞命」。
但「葯」本身豈會釀成戲劇,只有人才會啊!葯的背後,其實交錯的是一幕幕愛恨情仇、人情世故,這對有情人最終也是因此而雙雙奔赴黃泉……
這不得不談到當時勢力強大的封建勢力。在那樣的時代里,自由婚戀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可說是舉步維艱,更何況羅密歐與朱麗葉雙方的家族本是世仇,當兩人在勞倫斯神父的支持下終於成婚,兩個家族之間的世仇也許可以就此消解,可一場突如其來的械鬥卻如洪水猛獸般將羅密歐推向了被放逐的境地,「唉!我是受命運玩弄的人」。
這真是驚天動地的嘶吼哀號啊!新婚的羅密歐,方才還是春日般的風和日麗,霎時間,卻被一場飛沙走石、狂風驟雨,捲走了一切希望與幸福。後來,親王的親戚巴里斯向朱麗葉求婚,朱麗葉被逼出嫁。
在被逼出嫁的前夕,朱麗葉服下了神父勞倫斯配置的假死葯,可一切卻變的陰差陽錯,四十二小時後,希望全都化成了泡影,兩人生命的篇章也這樣永遠的完結了。
仇恨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戲劇的根源,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戲劇。
『玖』 看羅密歐與朱麗葉有感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
一個是心地善良的美男子,一個是純潔如玉的好佳人,偏偏生長積怨深重的兩大家族裡。朱麗葉的父母要求她和泰保爾羅結婚,她不願意和他結婚,便向勞倫斯教士要來了靈葯,這種靈葯可以讓人偽裝一天的假死。朱麗葉假死了以後,羅密歐以為朱麗葉真死了,便服毒自盡了。朱麗葉醒來了以後,發現羅密歐死了,自己也殉情了。雖然羅密歐與朱麗葉死了,但他們的死卻成了兩家化解仇恨的紐帶。從此,凱普萊脫和蒙太久便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了。讀過這本書,我不禁想到,本來羅密歐與朱麗葉可以終成眷屬,但是卻發生了這樣悲慘的事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
——《羅密歐與朱麗葉》讀後感
在現在的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孩子是無辜的」說法,可往往故事的最後,孩子的命運卻是最悲慘的。為了家族的利益,羅密歐與朱麗葉彷徨著,在走投無路時,選擇了解脫。愛驅使著他們向死亡邁進,情催促闐他們拋開家庭走到一起,仇卻註定了他們命運的相斥,痛苦的背後藏著多少無奈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出戲,它一定也是當時現實生活的寫照,太多太多的身不由己,數不勝數的無可奈何,這都是愛情帶給人們刻骨銘心的記憶。
愛情是未成年孩子家長最忌諱的東西,愛情是青年男女們最想擁有的東西,愛情是年邁的老人望著老來伴時所感激的東西。它扮演著許許多多的角色,它可以是悲劇的導演也可以是喜劇的策劃人;它可以是毒葯也可以是蜜糖,沒人能摸得透它。一旦跳進愛情的陷阱就如同離弦的箭再也收不回來,只是固執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飛去,不去理會距離,筆直地穿過空氣,最後落地。落地後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完好無損地到達了目標,另一種便是因為某些原因,折斷了羽翼……
很明顯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之箭被折得粉碎,破壞者的力量強大得如同可以劈開松柏的雷電。不要以為堅定的愛情就能長久,一旦它有損於第三者的利益,那麼這段情必將受到被迫拆散的危險。不管他們是否無辜,不管他們怎樣反抗,這個故事的背景就已為他們的結局作了鋪墊。他們悲慘嗎?也許是的,因為他們沒能相守到老,而是紅顏英年早逝,也許不是,因為他們尋到了最後屬於自己的另一半。
一個美好故事的結局,通常都以喜劇告終,讀者看了固然高興,可看過以後過幾天就會被遺忘。一個故事如果以悲劇結尾,那它一定會在讀者心裡留下點什麼,或是遺憾,或是可惜,讓讀者反復咀嚼,思考。人都是追求完美的。與此同時,人們也贊頌殘缺之美,這似乎很矛盾,但又不似乎不矛盾。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出悲劇,如同我上面所寫的,它在我心裡留下了什麼,我也說不清楚,也許是遺憾吧……
愛比天大,但比生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