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趙氏孤兒600字影評
不懂義 不懂戲
雖然很難說普及到13億人、人人皆知的地步,但《趙氏孤兒》的故事也配得上家喻戶曉這四個字。故事情節是體現的是唯有中國才有的「義」:晉國大夫屠岸賈屠殺趙氏一門300餘口,並意圖殺害趙家最後的遺腹子。此時,公孫杵臼和程嬰二人挺身而出,以程嬰自己的兒子偷梁換柱,並讓程嬰假裝出賣公孫杵臼及趙氏孤兒,最終保住了趙氏最後的血脈。在程嬰忍辱負重將孩子養大後,最終將屠岸賈滅門。這個故事影響中國數千年之久。直到譚嗣同捨生取義時,還和潛逃日本的梁啟超以「程嬰杵臼」共勉。
除了跌宕起伏的情節之外,這個故事最吸引人的環節無疑是義的完美體現。在中國的戰國時期,忠這個概念是相對薄弱的,大家更多的講究的是義,也就是「士為知己者死」。公孫杵臼是趙家的門客,為趙家犧牲可算忠義兩全,但程嬰作為趙家的朋友,還能為其兩肋插刀就絕對是義了。
義有一個特點,就是不需要在絕對意義上是正確或正義的,所以這個概念在西方是沒有的。雖然戲劇中謀殺趙氏全家的屠岸賈一直都是以大惡人的形象出現的,但實際上他和趙家的恩怨更多涉及的是晉國領導層的政治斗爭,撐死只能算是為利益進行的狗咬狗,很難說誰是誰非。實際上,之所以將屠岸賈逐漸演變成壞人,就是因為日後中國義的概念已經不盛行,所以才必須有了正義的名聲之後才能行義。
這正是因為義,所以整個故事最高潮的地方並非趙氏復仇,而是復仇後程嬰一意自殺,以此來向眾人證明自己二十年心血並非為了最後的結局,而是為了能夠對兩位友人有個交代。這種重視形式上的完美的思想正是義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但也正是因為義這一思想在後世逐步淡去,所以無論是今年看的戲劇版《趙氏孤兒》還是陳凱歌版的《趙氏孤兒》,義都是最被淡化的部分。而且,在戲劇中程嬰至少還是個義士,到了陳氏電影中則成了一位被捲入悲劇的普通人。
如果因此而說戲劇電影沒有文化似乎有些強人所難,畢竟西方傳統里沒有義的概念,但這並不減弱西方文化本身悲劇的厚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陳氏的電影繼承的更是西方將普通人捲入命運漩渦的傳統。
但即使如此,戲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也是有共通之處的。比如,戲本身要有一致性,不能想當然。因此,本片剝奪義雖然減少了觀影樂趣,但真正的致命傷卻是導演不懂戲。戲的情節並不是可以調整的,特別是經典戲劇設置,因為經典往往已經是最合理的配置,而任何改變都必然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
因此,當你隱去程嬰本身對趙家有義理、只是因為機緣巧合才牽扯在救孤一事之中時,那麼你就必須捨去「生死孰難」的抉擇,也就無法讓程嬰為了千金去「出賣」孤兒,也就無法為屠岸賈這一為了將趙氏斬草除根而不惜殺死一城嬰兒的惡魔找到一個不殺死程嬰手中兩個嬰兒的動機。由於導演大幅改變了經典設置,又沒有提供這種相應的調整,故事中充滿了各種不合理,要說可以說上一天一夜。
擁有平面人物不一定是壞事,但如果每個人物都根本沒有性格、而成了只是為劇情服務的道具就可悲了。在戲劇中,「程嬰卒與俱匿山中」的情節已經變成了把自己和孩子住在屠岸賈家中。這樣雖然刻意增加了沖突,但實際上弱化了程嬰完全舍己為人的人物性格和張力。但和電影相比,戲劇還是做了一些調整的嘗試(雖然並不全部成功),電影則完全沒有邏輯可言。這一致命缺陷再加上陳氏影視語言的貧乏和諸多笑場設置,使得《趙氏孤兒》成為了失敗之極的作品。如果說還有一點意義,就是讓更多的人知道了程嬰。但和各種戲劇化的嘗試相比,司馬公的「原作」要動人得多,那才是中國義理的本色。
② 趙氏孤兒案觀後感,不是影評,快!!!!!!!!!!!!!!!!!!!!!!!
道德的力量
---《趙氏孤兒案》觀後感
最近在央視一套熱播的《趙氏孤兒案》剛剛告別熒屏,我幾乎一集不落,仔仔細細地認真看完了,對於劇情、演員的演技等都十分佩服,且不說演員的演技水平的高超,現在主要談談劇情要傳遞給觀眾一個什麼樣的信息。以筆者的愚見同大家交流下淺顯的看法。
史料記載,趙氏孤兒事件主要說的發生在春秋時期晉國的故事,將軍遭到奸臣屠岸賈的暗算被滅族,趙將軍的遺孤趙武被朋友醫生程嬰用自己孩子換下,倖存下來。程嬰背著賣友求榮的罵名忍辱負重把趙氏孤兒趙武撫養成人,並授予文韜武略,最終得以報仇雪恨,將冤案大白於天下。
央視播出的《趙氏孤兒案》劇情做了適當調整,增加了屠岸賈兒子屠岸無姜這個重要角色,還豐富了程嬰朋友公孫杵臼、程嬰妻子宋香、楚國使節石言、秦國使節離樓、屠岸賈謀士到滿、晉景公侍從冉白等人物形象及戲份。不少劇情做了豐富,增加不少懸疑和懸念,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有力地推動了劇情的發展。也吸引了廣大觀眾的眼球和關注。
通觀全劇突出一個主題 「忠義」、「仁善」。這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精髓,也是兩千年封建社會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思想。屠岸賈正是利用了國君對其赤膽忠心的萬分信賴,使得國君對宮廷政變的事態誤判從而下達了對趙朔滅族的殘酷決定。程嬰正是基於對朋友趙朔的「義」才下決心用自己的兒子換得趙氏孤兒的生存。公孫杵臼也是因為「義」字在同程嬰商議完成保護趙氏孤兒使命時,他同程嬰倆人在約定時,選擇了容易的一個任務「死」,於是公孫杵臼在同追殺趙氏孤兒的士兵大戰中,轟轟烈烈的死去。程嬰選擇了艱難的任務「活」,他一邊忍受失子之痛,還要忍受萬民辱罵,還要同奸詐狡猾的屠岸賈做周旋。所以就有很多觀眾說,程嬰太累了。而程嬰的這高尚的道德深深打動了對手屠岸賈,當屠岸賈謀士到滿幾次提議滅程嬰的時候,屠岸賈都未予採納,他說程嬰比國君還要重要:國君列國均有,程嬰只有一個。屠岸賈想輔佐兒子屠岸無姜有朝一日登上大寶之時,要請程嬰為自己效力。屠岸賈是個道德缺失的人,他卻恰恰能認識到道德的重要性,有道之人的人格魅力讓人敬仰。道德是人類的一種信念、信仰,對善的東西的一種行為約束自覺,是對於主流價值觀的一種捍衛和追隨。
當程嬰無奈寄居屠岸賈門下,同屠岸賈約定共同教授趙武和屠岸無姜本領時,程嬰更是盡心盡責,不偏不坦,視同兩個孩子為自己的兒子一般,教他們為人臣之道,文韜武略,並不是把仇恨記在敵人的孩子身上,而是一視同仁,要把敵人的孩子教育對國家有用的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胸懷,所有這些,對於老謀深算的屠岸賈很是震撼,讓他揣摩不透程嬰的心思,程嬰如果真的隱藏了趙氏孤兒,目的不是為了復仇還是為了什麼?為什麼對屠岸無姜視同己出。如果程嬰沒有隱藏趙氏孤兒,是真心的投靠自己,怎麼始終還是看不透程嬰的內心。還是無法從心靈上靠攏與信賴,不能像同門客到滿一樣配合的那麼默契。
正是因為程嬰的所作所為超乎了屠岸賈的預想,他的道德徹底把屠岸賈打敗了,勝過千軍萬馬。道德的力量壓的屠岸賈甚至有些窒息。但是屠岸賈對於從程嬰哪裡獲得的道德壓抑甚至產生了依賴,好像是抽了大煙一般。對於屠岸賈來說,得到一個國家同得到程嬰的肯定同樣重要。對於一個道德缺失的奸臣仍然沒有失去對道德的仰慕與熱衷,這就是道德的力量。
屠岸無姜在程嬰的教導下成了一位忠君之臣,為晉國屢立戰功,同趙武一樣成為晉國的新星。當屠岸賈陰謀沒有得逞,他為了做到對父親屠岸賈的「孝」,佯裝自殘,脅迫趙武和韓厥給他們父子一條生路,把自己的父親送出城。程嬰同流亡途中屠岸賈再次相遇,他並沒有用屠岸賈當初對待趙氏一家的做法對待屠岸賈,不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是「以德報怨」。程嬰對於屠岸賈的一番審判和呵斥十分精彩,程嬰不願意給屠岸賈毒酒自裁,讓屠岸賈回到都城接受國君的審判償還血債,程嬰說的屠岸賈豁然開朗,如醍醐灌頂,心服口服地回頭。對於一直高傲自大的屠岸賈還是徹底被程嬰折服了,鞠躬向程嬰施禮一拜。屠岸賈在精神上生有重疾,程嬰在屠岸賈的生命的最後時刻給他開具了良葯,醫治了屠岸賈的精神疾病。程嬰也沒有忘記給屠岸賈的兒子留有後路,把屠岸無姜交給曾經救治的秦國名將名韜所帶的商隊。
趙武也沒有以惡報惡,只是目睹了自己殺父仇人屠岸賈的自裁。對於趙武來說,趙氏三百條人命的家仇比整個晉國萬民的安危顯得次要多了,如何報殺父之仇也許並不重要了,面對他的而是如何建設一個強大的晉國才是首要職責。
③ 《趙氏孤兒》觀後感,400字以上的
最近讀了《趙氏孤兒》覺得深有感觸,突然有種寫讀後感的沖動。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是越看越想看,恨不得馬上把它看完。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思想感慨萬千,很想把這本書的內容告訴我舍友,我也試圖跟她們講這本書里到底講什麼,但是卻都沒成功。因為我不知道要從哪講起,要怎麼把我的思想,感慨告訴她們,把我想說的告訴她們。就算講了,講的時候我發現所描述的語言好蒼白無力,好空洞,根本不可能把書里的情感,精彩部分告訴她們。
此事件是發生在春秋時期。主要人物有孤兒:趙武;晉靈公:晉國的國王;太後:晉靈公的母親;趙盾:祖父,丞相;趙朔:父親;惠公主:母親,晉靈公的親妹妹;屠岸賈:義父,太尉;吳姬:二祖母;屠岸冶桓:姨媽,也是心上人。程嬰:趙盾的門客等等。
趙武:剛出生沒幾個月父親就被屠岸賈殺死,母親就被哥哥逼死,成為一個孤兒。後來在程嬰的掉包下,認屠岸賈為義父。小時候性格就比較怪異,沒有受很好的管教,愛上屠岸冶桓,並發生性關系,從此難以自拔。對他姨媽感情之深厚,寫出了不少精彩的詩文。在他十六歲的時候,程嬰講出了真相,晉靈公把他帶回宮中(此時他是晉靈公的唯一親人),並且把他的心上人屠岸冶桓殺死,過了兩年的縱情聲色,最終不堪忍受心上人的離去,自殘。
晉靈公是一個孤獨的國王,是次子但在太後的庇護上成了晉國的國君。上台後,不滿太後的控制,召回屠岸賈,逼死母親和妹妹,滅了趙盾一族,完成了獨攬大權的夢想。他是個另人難以捉摸的人,時兒聰明過人,時兒又很糊塗,就猶如他的口吃毛病一樣,時而好時兒壞,最終活到體重300多斤。
太後是老國君晉襄公的妃子。她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民間的美女,被晉襄公霸佔。為改變命運,不惜代價的把自己的當上了晉國的國君,自己當上了太後。但是造化弄人,她並沒有過上好日子,她是兒子總攬大權的絆腳石,最後被賜酒死掉。
趙盾十二年前因吳姬與屠岸賈偷情直接引發將屠岸賈60多口人都殺死,十二年後,晉靈公召回屠岸賈,兩家的恩怨即將展開。他為此想盡辦法,卻最終難以逃脫死的命運,遭到家族的噩運。
屠岸賈是晉國的一代名將,因愛情而被逐放西域十二年,與狗,顧侯孤獨的在此生活十二年。晉靈公即位後被召回,成為晉靈公的堅定支持者。並且順勢打垮趙盾的勢力,報了當年的大仇。不料卻中了程嬰的陰謀,收趙氏的唯一的後裔為義子。當真相大白於天下時,他不禁萬念俱灰,深感人生的無常和虛妄。
程嬰是趙盾的忠實門客。一個極度偏執上午理想主義者,為延續趙氏一脈以圖將來復仇賦予了他人生的意義,向屠岸賈復仇成了他人生的唯一目標。在屠岸賈大肆搜捕趙氏孤兒時,他決定實行掉包計,將自己剛出生的孩子程勃替換了趙氏孤兒,救趙氏孤兒一命,妻子不從將起殺害。而同時看著自己的孩子活生生的被狗咬死,為取信屠岸賈而將公孫仵臼殺死。他在屠岸賈家卧薪嘗膽十六載,在趙氏孤兒成年說出事實的真相,要其報仇,誰料卻遭拒絕,使他崩潰,終在晉靈公親臨屠岸賈家時告知各位大臣事實的真相,飲恨自盡。
顧侯的祖祖輩輩都是屠岸家的奴僕。是位警覺性很高的人。
十二年前在趙盾的大屠殺中逃過一命,成為了屠岸賈身邊的唯一奴僕,主僕二人在西域沙漠相依為命,彼此的信任和感激早已超越了主僕的關系。他對趙家懷著切齒的恨,這種恨不僅來源於趙盾奪去了他十二年的安寧和幸福,讓他虛度了十二年大好時光,還因為他是主人的仇人,殺了他主人的妻子婧,他的忠實崇拜者。他與顧侯有相似之處是為報仇沖昏了頭腦,回來之後就一直在訓練著從西域帶回來的狗,讓它能看到趙家的人就撲上去咬死。
趙朔他父親是一個貪圖美色的人,不務正業的人。最後被顧侯殺死。
屠岸冶桓生於西域沙漠,還沒出生自己的母親就死掉,是個有遺傳她母親的美麗姣容,但是由於沒有受很好的教育看起來無法與正常人交流,除了趙氏孤兒,被眾人認為是弱智。從小由屠岸賈撫養長大,其實是趙盾的女兒。回到中原後,與趙氏孤兒一起玩耍,兩個人感情深厚,結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純潔動人的孽緣。在程嬰揭露事實的真相,她與趙氏孤兒是屬於亂倫行為,被晉靈公處死。
吳姬相傳是晉國的第一大美女,在趙盾利用不正當手段讓她成為妾。她的紅杏出牆成了趙盾與屠岸賈生死的起點,為了愛情隨屠岸賈去西域沙漠,死與難產。
也許有人說「紅顏禍水」。如果沒有吳姬紅杏出牆就沒有趙盾與屠岸賈的恩怨,就不會死了那麼多人。但是我卻不這么覺得,其實趙盾與屠岸賈的矛盾是必然的,是晉靈公與太後的矛盾,是晉靈公為獨攬大權的產物。也許如果沒有太後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把自己的兒子推上晉國的國君位置,也許就沒有後來的一切冤冤相報,就沒有《趙氏孤兒》這一悲愴的歷史故事,中國文學史上的《哈姆雷特》。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假若假設成立的話,沒有《趙氏孤兒》,那以後的歷史將更改,那現在的中國可能更落後。也可能更強大,甚至不存在。
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程嬰,他很忠實趙家,是忠實的門客,是一個很有心機的人。雖然他為了報仇有點瘋的地步,結果卻也沒有復仇成功,飲恨自殺。正所謂「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成大事者確實應該有他的那種謀略,要有所犧牲,犧牲自己的妻子,兒子,在仇人屋檐下卧薪嘗膽十六年,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並且在屠岸賈大肆搜捕趙氏孤兒時能果斷的作出決策,聯合公孫仵臼,救趙家的唯一血脈。
我很難想像出人為了報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負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親情,骨肉也變得不堪一擊。
人心難測啊。誰知養育了十六年的義子竟然是當時苦苦搜捕的仇家唯一血脈。誰聽到這個事實的真相都會感到難以置信,更何況當事人屠岸賈,不老掉,瘋掉才怪。他怎麼可能想到程嬰為了報仇,能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子被狗吃了,同時殺掉那麼多人。怎麼可能在他的屋檐下生活十六年啊。程嬰也沒想到自己苦心經營的計劃,養育的趙氏孤兒竟然不報仇。冤冤相報何時了,最後受傷的還是自己。
④ 趙氏孤兒 電影 觀後感400字。大學~~謝謝。
我是先看的原著,再看的電影,說實話對電影比較失望,改動太大了,首先對於屠岸賈的人物刻畫太失敗,感覺電影裡面只是描寫出他的兇殘的一面,而缺少奸險小人的性格,媚傷欺下不足,還就是換嬰兒那個細節完全自己改編的,我覺得還算過得去吧,不做評價,公孫大人居然是一筆帶過,感覺在前面應該有所交代對他和趙盾的友誼和對惡勢力的屠岸賈的對立才更加能使人物形象豐滿,隊不熟悉原著的人來說,覺得來得太突然了,不好,再說說主人翁程嬰,葛大爺的演技就不再加誇獎了,但是原著中他對救趙氏孤兒的情感變化並不明顯,他是斬釘截鐵的態度,義薄雲天的大氣才對。一個小細節我不知道是導演的疏忽還是怎麼了,之前明明有安排程嬰在布上作畫,是為了後來向趙氏孤兒說明的,可導演在後面似乎給忘了。。。與原著又相悖了,最後趙氏孤兒的轉變看得我急死了,全族300多條人命被殺,卻輕描淡寫地過了,導演太令我失望了,原以為會大戰一場,痛快地報滅族之仇,導演卻磨磨唧唧搞半天。。。總結來說,片子看得我好失望,本來是長歌當哭的氣魄完全給導演搞沒了。。。。凱歌大導失敗了。。。純手打,個人觀點。。
⑤ 趙氏孤兒影評 600字
經歷從天上掉到地底下的慘痛失敗後,現時的陳凱歌已經聰明了許多,肯低頭示好,不過骨子裡的高傲貴族氣還在。這不,看他挑的,先是「一代完人」梅蘭芳,再是中國古典悲劇,相當親民,又不降格調。比之國師的偷工減料順手拈來,他還是有認真做事的地方,一絲不苟。只是在《趙氏孤兒》里,當頻頻出現的女高配樂從背景飄盪而來,好似詠嘆、好似悲泣,我就彷彿看到了陳凱歌撫胸長嘆——他依然封閉在自我的世界裡頭,沉浸在自我營造的悲劇感當中,無法自拔。
縱觀這些年的賀歲檔片子,《趙氏孤兒》當然不是一部太壞的電影,但也絕對不是一些人吹捧的好電影,沒有驚世更沒有回歸。陳凱歌能拍出動人心魄的大場面,像宮廷上趙氏蒙冤;能點上一兩個很妖的配角,像晉王和謀士,而光有這些,他卻還是只能拍出三分之一的好電影,就跟《梅蘭芳》一樣,讓你享受一段直奔高潮而去的前戲,豈不料中途馬上停下,說麻煩先生下次再來。
該做的沒做完,這就是《趙氏孤兒》的最大毛病。這必然到來的復仇沒完,就好似斷掉了一口氣,它本該比開場還有畫面感,更能感染人心。不說兒戲化的「三人連環刺」處理,整個復仇過程沒有懸念,打得輕飄飄,簡直毀掉了葛優在前面幾十分鍾的忍辱負重。即使除去這個,有那個靈魂出竅的超現實結尾,《趙氏孤兒》仍舊是一本爛尾戲,好似號召大家趕緊圍觀程嬰的悲劇命運,家毀人亡好悲慘。我直接就聯想到了《和你在一起》,一堆人圍著看小孩拉提琴,看似煽情,實乃做作矯情。
再者幾個人物立不起來,先不說既毀容又毀掉電影的黃曉明,他的韓厥角色基本起到了娛樂效果,大大沖淡了片子的悲劇色彩,真不知是陳凱歌開的玩笑還是黃曉明的自我發揮。真正立不起來的人物是程嬰,影片把太多筆墨浪費在了生活瑣細上。由於他的被動,《趙氏孤兒》始終無法交代出他的真實動機,更無法表現出人的崩潰。由於程嬰受制,趙武也不停搖擺,他如何接受事實並向義父刺出劍,這些都表現得太想當然了。電影給出的邏輯是這樣的,程嬰跑到屠岸賈面前,趙武自然會幫程嬰,沒有為什麼。影片有意不斷強化趙武的矛盾遭遇,他一邊是養父一邊是義父,本該有一個精彩的內心斗爭乃至於自我潰敗,然而這些在《趙氏孤兒》里都是消失不見的,多了徒勞無益的外景打鬥,基本可以說是功虧一簣。
說到底,《趙氏孤兒》還是一部典型的中國式大片。你會有相似的笑場經歷,更會有片刻的穿越錯覺。那些一望便知的影視基地搭景,那些灰頭土臉的群眾演員,那些踐踏史實的各種漏洞。所以,《趙氏孤兒》並沒有能讓陳凱歌脫胎換骨,更無法在這個時代里脫穎而出。
這就是命。
⑥ 趙氏孤兒觀後感
看了《趙氏孤兒》這部電影後,我的心中湧起無限的悲憤和感動。我悲憤與屠岸賈的殘忍和凶暴,感動於程嬰的善良和高尚。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大將軍趙朔被害後,他的妻子庄姬夫人生下兒子後,用短刀自殺而死。屠岸賈要求所有官兵滅趙氏全族300多人。給庄姬夫人接生的程纓大夫為了保住趙氏孤兒,犧牲了自己的妻兒。程纓讓那孩子叫程勃,然後給屠岸賈做了干兒子。「程勃」長大後,程纓當著屠岸賈的面把 「程勃」的身世告訴了他,並讓程勃親手殺了他。程勃太小了,招架不住,在屠岸賈刺穿程纓腹部的一瞬間,程勃看準機會,刺中了屠岸賈的胸部。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的眼眶裡湧出了同情的淚水。多少無辜的趙氏百姓在官兵那無情的刀下白白的送了命;趙朔、庄姬夫人、程纓、皇上、程纓的妻兒,還有保護趙氏孤兒的公孫大人,都是被屠岸賈和官兵們害死。
如果屠岸賈多一點善良,那300多口趙氏百姓就不會被害死,那些人也不會送命;如果屠岸賈少一點兇殘,那麼趙氏剩下的那個孩子就不會成為趙氏孤兒,他將與父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如果程纓少一點善良,少一點愛心,那麼還會死更多的人,包括趙氏家族的最後一個孩子。
可是,屠岸賈沒有善良,沒有同情心;而程纓偏偏又有那麼多的愛心,那麼高尚。
如果世界上多一些像程纓那樣的人,少一些像屠岸賈那樣的人,那麼這個世界將多麼美好!
這讓我聯想到了一首歌:「如果人人都奉獻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春天。」是啊,如果沒有程纓,公孫大人的保護和愛,趙氏孤兒就不會再活下去。
愛,能讓世界變得美好,愛,能拯救人的生命!
⑦ 趙氏孤兒觀後感600字 十萬火急。
程嬰是一個老實本分的大夫,醫術高明,在京城裡混生活。他的小小快樂來自於去圍著火爐吃一碗面條。
他有一個愛他和他愛的老婆,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房,還是小有名氣的婦科醫生。他可以算是這天底下最幸福的男人了,因為他的老婆給他生了個兒子,把程嬰給興奮得家家戶戶送紅雞蛋。
程嬰的老婆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女人,漂亮,有活力,有點調皮,又有點小家子氣,生完孩子後她頭一件事就是要吃魚。程嬰屁顛屁顛跑去賣魚,順路去了趙盾兒子家,這一去正應了程嬰自己的話:「這都是命啊。」
官場的權勢斗爭,昏天暗地,為達目的不折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程嬰和官府打上交道,也就交了厄運。
趙氏孤兒趙武,餘生,程嬰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他無可挽回地犧牲了自己心愛的兒子和親愛的老婆,他一夜之間失去了帶給他所有快樂和幸福的東西。這樣的打擊任誰能夠承受?
他想不明白,這是夢還是事實,他無法接受,曾經幸福的場景浮現在眼前,自己看病,妻子打理家務,有事叫他就搖一搖鈴鐺,沒事也搖一搖鈴鐺和他聊天,隔三差五就去吃頓好菜好飯,同老闆吹吹牛皮,點評一下國家大事。可是突然之間他什麼都沒了,一切都灰飛煙滅了,他身邊至親至愛的人都死在了他的眼皮底下,叫他如何去面對沒有妻子和孩子的生活,叫他如何去習慣一個人的生活,沒有了歡樂和笑聲,家,徒四壁,巨大的寂寞空虛和心痛吞噬著他的生命,他該怎麼活下去?
抱著別人的孩子,看著空無一人的吊床和妻子生前用過的棉被衣物,他該如何面對這些傷心之物,所幸掄了錘子釘子封了這些記憶。可是這記憶又怎麼封得住,是誰說的時間能夠治療一切傷痛,程嬰失魂落魄,不知道幹嘛,也不知道不幹嘛。剎那間活著失去了意義,為什麼要活著?他想不明白,所有的人都離他而去,哪怕一丁點兒溫存都沒有。為什麼?想不明白。丟了魂兒,只能喝酒,沒日沒夜地喝,醉了又醒了,醒了又醉了。他不想喝了就不喝了,可是他不喝酒又能幹什麼?強大的寂寞狠狠地逼視著他的心,一刻也不放鬆。也許他認為自己什麼都沒做,怎麼就失去了一切。這就是生活,從來都是不公平!
趙氏孤兒一聲啼哭,分散了程嬰的注意力,同樣苦命的純真的嬰兒就躺在他的身邊的桌子上,任他哭了一天一夜,是時候給它喂喂米湯了。一個大男人,抱著一個別人的兒子,生活,變成了一種折磨,他的精神又該如何撐下去?
直到有一天,韓厥找到了他,他才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韓厥本來也是一個幸福的人,年輕有為,一身武藝,居將軍一職,他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了趙氏孤兒,他差點失去一隻眼睛,而且徹底地破了相,他恨所有劇情的策劃者屠岸賈,既然恨他,就因該殺了他,以解心頭之恨,這是韓厥的思維。他來找程嬰,一為治病,二為殺人。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和這位程嬰大夫同是天涯斷腸人,各執傷心與仇恨,有著共同的目標和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用程嬰的思維方式來看,他要為自己的妻子和兒子報仇的最好方法是「等他(趙氏孤兒趙武)長大了,把他帶到屠岸賈面前,告他這孩子是誰,我是誰。我要讓他們相親相愛,然後趙家的孩子,一劍砍了屠岸賈,那才算把仇報了。」
韓厥接受了程嬰的手腕,並且給了程嬰長長一跪,用韓厥的話說,這一跪是給了程嬰死去的兒子,其實他是給程嬰,也是給他自己。這是一種對過去的告別,正如一個人,極度傷心,也許哭上幾天幾夜,人就會從傷心中走脫出來。同樣這一跪,兩個男人給了自己活下去的理由,怎麼能夠活下去?也許就是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
當兩個苦命的人碰頭時,世界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程嬰不再孤獨而無依無靠而無人理解,在他的生命里,韓厥拯救了他即將崩潰的精神,他們在一起討論報仇,討論令他們咬牙切齒的屠岸賈,他們是戰友也是朋友,互相支撐著對方的生命。
趙氏孤兒也叫程勃,這名字是他親生母親給起的,取前程遠大之意。程嬰帶著程勃,當了屠岸賈的門客,他在實施著他的報仇大計。成天面對著自己的仇人,養著別人的孩子,看著仇人與別人的孩子感情熱絡起來,他一刻不離開孩子,守著他也守著自己的痛。
時間就像一把手術刀,有它治得了的病,也有它開不了的刀,程嬰的痛不會消失,只會日久彌新。時間長了,他也會把程勃當成自己的孩子,當程勃從房頂上跳下來,摔疼了腿,他的乾爹屠岸賈教育他不要相信任何人時,程嬰用自己的行動向兒子證明了人間有真愛,人是可以信賴的,爹是可以信任的而乾爹就不行。
鐵血漢子屠岸賈,在與程勃的相處中,體會到了身為人父的樂趣,一股汩汩的親情在他和干兒子的身上漫開,他嘗到了人間「情」的滋味,淡淡的,甜甜的,就想對一個人好而不計回報而可以隨他放肆所為。程勃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他見證了一個人是如何成長,這成長中又是如何充滿歡聲笑語的,雖然他輕而易舉地殺過那麼多人,結束過那麼多條生命。屠岸賈已經離不開程勃,這似乎成了一種習慣,在他的生活之餘,他需要有這么一個干兒子來調劑自己的生活。
其實程嬰的痛隨著時間的流逝,絲毫沒有減輕,不過時間確實讓他習慣了一個人的日子。報仇給了他活下去的理由和動力,而韓厥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在程嬰的身邊,有這樣一個鐵哥們,有兒子,還有屠岸賈,他的女人也活在他的夢里,這種處境的程嬰已經不再寂寞,奇妙的是身邊的喜歡的不喜歡的最終都變成喜歡的,就像程嬰對屠岸賈,他對他不再恨得咬牙切齒,而是似乎有點離不開他了,這就是時間的妙處,因為屠岸賈的存在就是程嬰的存在理由,而且人與人相處,必定日久生情誼。
屠岸賈教趙氏孤兒習武,教他識字,教他如何帶兵打仗,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將軍。那一年趙氏孤兒十五歲,穿著乾爹送給他的盔甲,拿著乾爹送給他的劍,騎著乾爹送給他的馬,奔赴沙場,那是一個男人成長的地方,程勃懷揣著自己的夢想,奮勇殺敵,一往無前。戰爭必然面對死亡,而戰場上所有人的命都已經不再是命,唯獨自己的生命,當在要失去的那一刻,那命才叫命,不想死,誰都不想死。在屠岸賈的幫助下,程勃活著回來了,心情復雜,心底有了雜質,有了成年人的思考。
十五年了,韓厥熬不住了,他們花了這么多心血設計的圈套,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所有的一切又回到十五年前的設計,程嬰配毒,韓厥射箭,毒箭合璧,就可以要了屠岸賈的小命。
當一切已經實現的時候,程嬰被程勃撕心裂肺的哭喊震動,畢竟程勃是無辜的,他是愛他的乾爹的,程嬰無奈,給了兒子解葯。同時他領著兒子站在屠岸賈的面前,告訴他自己是誰,告訴他程勃是誰。自己信仰了十五年的東西,頃刻間,成為現實,只差一步,讓趙氏孤兒的劍刺進屠岸賈的胸膛,這一點他也做到了,只是屠岸賈的劍也刺穿了他的肚皮。程嬰也該含笑而死了,明白了真相的程勃木訥地站在那裡,生活欺騙了他,他至親至愛的兩個爹一瞬間都消失了,只剩下他一個人怎麼活下去?問題又來了,怎麼能夠活下去?是仇恨讓程嬰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氣,那又有什麼來支撐這么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呢?
我說過,生活本來不公平,你也許什麼都沒做,但是生活會推著你向前進。怎麼才能活下去?仇恨當然可以給人理由,但是很多時候,一切來得太突然,你甚至找不到理由來仇恨。想想吧,在你結識自己的妻子之前,你是沒有妻子的,在你生完小孩之前,你是沒有孩子的,那個時候,你依舊天真爛漫,依舊活得自由自在。人是慢慢結識的,情是慢慢培養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郁的日子裡需要鎮靜;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也許你什麼都沒有失去,你只是回到了你什麼都沒有的從前。活下去,就像從前一樣活下去,這不需要多少勇氣。
⑧ 電影《趙氏孤兒》觀後感,不少於六百字
中國電影的死結就是劇本,劇本這一關過不了,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一
《邊走邊唱》
原著:史鐵生小說《命若琴弦》
編劇署名:陳凱歌
變形:強行融入了史詩風格的寓言色彩
舉例:主角盲歌手所唱的民歌,由鄉間俚曲改成了華夏先祖的傳說
「古時候有英雄,叫誇父,追日頭,五百年」
「古時候有女子,叫女媧,煉石頭,五百年」
陳凱歌:「可以把這部電影看做是陳凱歌的精神自傳。」
評價:拍得非常沉悶,我光看老藝人說一些詞不達意,玄而又玄的話。(蘆葦)
二
《霸王別姬》
原著:李碧華小說《霸王別姬》
編劇署名:蘆葦、李碧華(未參與創作)
變形:劇本完全由蘆葦操刀,陳凱歌沒有動過一個字
蘆葦:「我寫劇本,你不要當編劇。」
陳凱歌:「我巴不得。」
八卦:徐楓找到陳凱歌的時候,他開始根本沒看上這個故事,覺得太通俗,是三流小說。可是因為除了徐楓沒有人給他投錢,最終接招。
三
《風月》
原著:葉兆言小說《花影》
編劇署名:陳凱歌、王安憶、舒琪(未參與創作)
變形:陳凱歌和王安憶兩人經過了多次的長談交流
王安憶:「他是一個貪婪的人,他要的東西太多了。我不知道他讓電影承擔這樣重大的負荷對頭不對頭,但我預感到他將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像陳凱歌這樣思想和情感太多的人,迷上電影,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陳凱歌:「王安憶是個作家,並不適合寫劇本,尤其不適合給我寫劇本。因為我們倆的優勢是一樣的……王安憶寫的東西精神上是很高的,我跟她有點像,所以我們沒辦法真正寫出一個落到地面上、落到人間的故事,因此整個過程很困難。所以在劇本的階段就決定了這部電影可能會有問題。」
八卦:葉兆言受邀寫了最初兩稿,陳凱歌拿走了。到上映時,電影字幕中並沒有提到該片改編自葉兆言的《花影》。
評價:到了拍《風月》的時候,陳凱歌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我告訴他前面有老虎會咬人,他不聽,非得咬了他才跑回來告訴我:「老闆,真的有老虎會咬人。」(徐楓)
我太注重藝術,太注重技巧,那種存在於《霸王別姬》里的非常非常「真」的東西沒有了。……我已忘了簡單的力量,《風月》是一個犯錯誤的階段。(陳凱歌)
四
《荊軻刺秦王》
編劇署名:陳凱歌、王培公
變形:鞏俐對劇本提出了意見,在經過討論、修改了前三十場戲之後,她方才答應出演趙姬。
八卦:姜文對劇本不滿意,並提出了很多想法,他認為,如果他不能理解荊軻這個人物,他就無法去演,最終辭演荊軻。
本片在日本首映的版本是根據劇本剪成的,連陳凱歌自己都認為「文學劇本卻有違視像規律」,後來又重新剪了一版,變平鋪直敘為板塊結構。「與其這樣拉開的散點兒的敘事,還不如把情節集中起來。」後來在2003年接受白睿文采訪時,他又表示「第二個版本是我被迫為歐美市場做的,他們派了一個人到北京來說你應該這樣剪、那樣剪。因為這是一部預算很高的電影,我沒辦法不聽,心裡很不開心,因為我覺得原來的版本更符合我的原意。」
評價:在劇情與人物的邏輯關繫上,如其劇本般的混亂不堪難以理喻,猶如進入了一座無視結構原理的巨無霸式的建築之中,滿目是大而無當華而不實的堆砌,台詞聲嘶力竭內容卻蒼白無力。(蘆葦)
五
《無極》
編劇署名:陳凱歌、張炭
陳凱歌:「張炭是有貢獻的,我覺得他最大的貢獻就是陪我一塊聊天。」
張炭:「我和陳凱歌導演在5個月的劇本討論中,唯恐觀眾不笑,觀眾能笑,是看到了劇中的荒謬性,《無極》是蘊含著深刻主題的詼諧劇、悲喜劇。」
六
《趙氏孤兒》
原著:紀君祥雜劇《趙氏孤兒》
編劇署名:陳凱歌
變形:一是加入屠岸賈弒君情節,二是韓厥放孤後未自殺,三是加入了程妻一角,四是屠岸賈的死法。
高璇:「我們最引以為豪的創作是元雜劇沒有的人物——程妻對於情節走向的翻轉、推動,貢獻最大的情節是程嬰把趙孤抱回家,城門四合,兵士逼迫全城交出嬰兒,程嬰找公孫,回家發現程妻已把趙孤頂包程勃交出,從而把趙孤和100個嬰兒捆綁置換為公,程勃為私,懂劇本的人知道:此節盤活上部。」
高璇:「關於上半部,情節都在,意思變了,因此上半部不能說是我們的上半部,同樣下半部也並非與我們無關,戰爭一節:趙孤冒進被圍、屠岸賈救之受傷、趙孤再求程嬰反救之,包最後一節弒屠,沒離開前也都大致有了。」
高璇:「我們的後半部是:程嬰利用趙孤接近屠岸賈,幾次殺之未遂,於是決計利用趙孤復仇,當前史批露,趙孤於情無法下手,於理必須殺屠,程嬰目睹趙孤糾結,遂覺自己逼少年殺人之殘忍,在復仇箭在弦上一刻,少年崩潰手軟,程嬰為護趙孤,以身殞命。」
任寶茹:「電影中,『毒蚊子殺王』和『兩條魚滑倒韓厥』兩處情節並非我們的設計,而是導演的妙筆。」
八卦:在劇本寫了一多半、完成「搜孤救孤」結點後,由於接受不了趙孤和屠岸賈情深意篤十五年、聽了自己身世就提刀弒父這樣的情節,高璇與任寶茹退出創作,而陳凱歌堅持最後結局是「一個快意恩仇的故事」。
什麼時候陳凱歌可以放下他那半吊子的哲學思考和抑不住的人文關懷,不再攬編劇的活兒,或許《霸王別姬》還有得超越。
其實,一切悲劇的起點已經安排在了陳凱歌考北大落榜那一年:
「人家說我的作文寫的就不成,別的科目成績還可以,他們還納悶我作文不好,幹嘛還考中文系。其實,當時我自認作文寫得是不錯的,很有文學性,已經忘了當時的作文題目了……」
⑨ 《趙氏孤兒》觀後感
不久前,我於江海大影院觀看了《趙氏孤兒》這部影片,頗有感觸。至今,我的腦海中還時不時地浮現出影片中的一些精彩畫面。
這部影片記敘的是晉國時期趙氏遭人陷害,三百人被誅,只剩下一個孤兒,被大夫程嬰收養,將他撫養成人並報其殺父之仇的事。
這部影片,刻畫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其中有兩個人物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是程嬰,另一個是屠岸賈。
程嬰,晉國大夫。他是一個能以大局為重,以他人利益為重的人。當年,趙氏遭誅,庄姬夫人走投無路時,將其子託付於程嬰,並以身殉夫。程嬰將其子帶回家,卻在去公孫大人家時,趙氏孤兒被奉屠岸賈之命的官兵帶走。但他卻銘記著庄姬夫人臨死前說的話,於是他便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救回了趙氏孤兒,卻犧牲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痛心之餘,他便一心想著要將孩子撫養大,為他報仇。於是,他將趙氏孤兒取名為「程勃」,並將他帶到了屠岸賈的門下,做他的一位門客。試問,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在屠岸賈的門下,他以超乎常人想像的毅力將程勃撫養成人。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屠岸賈終於遭到報應,終於倒在了程勃,倒在了趙氏孤兒的刀下。但他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努力,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程嬰的以大局為重的精神感動著千千萬萬的觀者,也給人以深深的啟迪。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如果說程嬰最後的下場是重於泰山,那麼若是他未能將趙氏孤兒撫養成才的話,那他的死就是輕於鴻毛,微不足道了。
程嬰的精神讓我們敬佩,屠岸賈的嘴臉卻讓我們厭惡。
屠岸賈,晉國大臣。卻實在「奸」得可以,相對於三國時的曹操而言,真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啊!影片中,他在趙相國向皇帝進酒時,乘機誣陷他,並要滅趙氏全族。其狼子野心真叫人膽顫!即使滅了趙氏三百人,他卻連趙氏孤兒也不肯放過,定要斬草除根。但再以大局為重,舍小家而保大國的程嬰面前,他也只能俯首而退。
俗話說得好:「好有好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果然,十五年後,他終於遭到了報應,死在了趙氏孤兒的劍下。真叫人怡然稱快。像屠岸賈這種人,在當時,就是一個社會的敗類。從他身上,我真正的明白了三國時期劉備的一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如今,我們做為一個公民,做為社會上的一員,更應該多為社會做貢獻,為社會注入新的活力。而不應該,一味的去干壞事,沒有一顆善良之心,沒有一顆關愛之心,沒有一顆互助之心,沒有一顆感恩之心。那隻會像屠岸賈一樣,遭到人們的排斥,成為社會的敗類。
每部影片都不同,每部影片也都發人深省。從《趙氏孤兒》中,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就像指路明燈,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觀看了這部影片,我的心情至此還猶如洶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靜,或許這就是影片的獨特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