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有遵義會議會址觀後感
我有感:
就是幾間屋子而已!!!!!
『貳』 遵義會議這個電影講得什麼
遵義會議這個電影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的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其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而召開的。會議指出軍事上領導錯誤是李德、博古、周恩來3人,而李德、博古負主要責任。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會議。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達到成熟。
『叄』 誰有《革命影片觀後感》的作文
《我的長征》是一部主旋律電影,影片通過長征親歷者王瑞老人的回憶,講述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翻雪山、過草地、解救貧苦百姓、飛奪盧定橋等一系列英勇事跡。 影 片中的一幕幕場景使我記憶深刻,遵義會議後,正是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紅軍才能擺脫敵人的一次次圍剿,紅軍知道了自己往哪裡走——向勝利的方向走;瑞娃 子和他的姐姐通過以誠待人的我軍民族政策取得了彝族同胞的信任。而為了能夠搶渡瀘定橋,紅軍戰士不畏艱辛,日以繼夜趕赴目的地,紅軍組織的突擊隊,攀著鐵 索橋,冒著對面橋頭堡敵人的槍林彈雨,匍匐前進,勇敢頑強的向前沖,最後勇士們沖破了敵人在橋頭堡的火牆,為他們身後千萬個紅軍戰士順利通過瀘定橋鋪平了 道路。一個個赤血男兒懷著革命的激情和對革命勝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難使國家轉危為安。敵人的槍炮是猛烈的,卻始終打不倒戰士們勇敢的心,自然條件是惡劣 的,但依然撼不動他們對革命勝利的憧憬。為了革命,他們甘願獻身,為了新中國,他們不懼死亡,他們用熱情和鮮血締造了中國革命的輝煌明天。 沒有氣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長征的勝利是不可想像的。紅軍指戰員在長征途中表現出了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 表現出不怕犧牲,敢於勝利的無產階級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這些構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 直前。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支柱,偉大的精神推動著偉大的事業不斷邁向新的征程。 早在建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誡我們:「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 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那種認為現在物質條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艱苦奮斗的 想法,是完全不對的。現在我們處在和平環境之中,主要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我們今日 為之奮斗的建設事業,是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革命事業的繼續。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不斷地發揚長征精神,發揚黨的艱苦 奮斗的傳統。 當前,再也不需要我們去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但是,在和平的建設年代,特別是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時期,我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為把祖 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任重而道遠。這是新的偉大長征。 歷史的紅色旅程結束了,未來的紅色旅程卻剛剛開始,革命先烈用血肉和氣魄豎起了一座萬世矚目的豐碑,英雄們的斗爭精神也將靠我們這些後世子孫去延伸,我們只有從發奮學習,做一個正直、勤勉的人,才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 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偉大的長征精神,我們不能忘記這種精神,要時刻牢記這種精神,更要繼承偉大的長征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我們要將長征精神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取得我們個人的長征的勝利,取得一個又一個新的征程的勝利!
『肆』 誰有觀愛國主義電影讀後感
《我的長征》 這是一部讓我多次流淚的愛國主義題材電影,影片《我的長征》公映於2006年十月,被譽為年度最強的愛國題材電影巨獻,片中的很多感人場景都能找到當年長征隊伍的影子。 影片的開始就是強渡湘江,在炮火紛飛的世界裡,小主人公王瑞在散亂的隊伍中四處尋找他的父親和姐姐姐夫,這一家人從江西瑞金走出來,四個人全部都是參加兩萬五千里長征的革命軍人,最小的王瑞時年才16歲,但是小王瑞卻是一位有著堅強革命意志的軍人。 一路上敵人的空襲不斷,父親是炊事班的人,在其中的一次空襲不幸被打到,他的姐夫也被敵機的子彈打到手,還強忍著劇痛,在沒有麻醉葯的情況下由軍醫取出子彈。而父親,在這一次空襲中受傷過重,光榮犧牲,小小的王瑞承受了人生中第一次巨大的打擊,父親臨死告訴小王瑞和他的姐姐姐夫:「跟著毛主席,跟著革命走,一定要走到底!」,真切的場面,發自內心的痛苦,眼淚肆無忌憚的流下,我的心情也跟著沉重,的眼淚也跟著流下。 進入貴州,王瑞所在的部隊解放了當地的一個嚴酷的監獄,讓當地的苗族老百姓獲得了解放,但不幸的是,在後面的時間里,王瑞的姐姐又犧牲在了當地苗族頑固勢力的手上,王瑞再一次承受了心靈上的巨大痛苦。到了這個時候,他跟堅定了跟自己的姐夫頑強的走下去的信念。 在遵義會議會場承擔警衛任務的王瑞第二次和毛主席近距離接觸,有一個場景是小王瑞為毛主席梳理頭發特別感人,當毛主席和小王瑞談起家人情況的時候,堅強的小王瑞再一次忍不住流下了眼淚,最親的人離去,對小小年齡的王瑞心靈留下了太多痛苦的陰影,毛主席僅僅保住這個最堅強的小紅軍,感人的場面讓我淚流滿面。 此後在強渡大渡河的戰役中,毛主席的夫人賀子珍臨產,但是毛主席為了不讓孩子影響拖累隊伍,堅決的把孩子留在當地老鄉那裡,再一次初為人母的賀子珍忍不住流下了傷心的眼淚,面對此情此景,身邊的人無不為毛主席的為國忘家而感動,為賀子珍的母子分別而難過,而這一切全被站在小屋之外的小王瑞看到了,等所有人都走之後,屋裡只剩下一出生就孤獨無靠的孩子,小王瑞忍不住跑進去,看到可愛的嬰孩,想到毛主席的無私奉獻,眼淚已經不斷的流下。 也就在強渡大渡河的戰役中,最疼愛王瑞的連長犧牲了,他在搬動攔道的巨石中不幸掉下懸崖峭壁而犧牲的,痛苦不堪的小王瑞卻不能大聲的呼喚自己的連長。。。。。。。。。。。 真的太多感人的場面了,一直到最後,在飛奪盧定橋的戰役中,小王瑞的姐夫也犧牲了,參加革命的一家人最後只剩下了小王瑞,再一次見到毛主席的時候,主席被這個堅強的小紅軍深深的感動著,他緊緊的抱著小王瑞,革命的路還很長。。。。。。。。 走雪山,過草地,小王瑞就這樣跟著長征隊伍一直走到最後。 這是一部感人的愛國主義題材電影,講述的是一位老紅軍的長征經歷,在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中,紅軍隊伍損失超過4分之3,紅軍到達陝北後,已經是一支不成樣子的隊伍,正是這些經歷了長征磨難的戰士們,造就了以後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最重要的一支軍隊——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一九四六年五月三日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二日,長達兩年多的國際審判。而今年,這件歷史事件再一次的引發了熱潮,就是因為這部電影《東京審判》。而在本周二下午,我們學校組織全體師生一起去電影院觀看《東京審判》。 《東京審判》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國組成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進行審判的那段歷史。東京審判從1946年5月開庭,持續到1948年11月宣判終結,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最終把東條英機等7名戰犯送上絞刑架。 這部戲的很多鏡頭都讓我難以忘懷。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開頭,是因為法官的座次問題,梅汝敖堅持一定要按日本簽定投降書的順序排列法官的座次,因為這關乎中國的尊嚴,這是一個中國人的堅持,這是一個中國法官的堅持,錚錚鐵骨,義正詞嚴,最終,法庭長只能對梅汝敖說:you win……。還有一段對話讓我印象很深: 「中國會因為有你這樣的鬥士而自豪!」 「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這短短的兩句話讓我震撼,它表達了一個中國人的自豪和自信,讓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一個法官而感動。 第二次讓我震撼的是當進入判決階段時,一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和一句極富湖南特色的地方方言「只要打不死我,老子就要站起來」,濃重的壓抑,激昂的鬥志充斥了熒屏,一個砰然摔碎的水杯,一個不大的投票箱,梅汝璈慷慨激昂的講話,緊揪住了我的心。盡管早已經知道了答案,但我依然不知所措。 「NO」「NO」「YES」「NO」「NO」「YES」「NO」,我的心已經開始發涼了,失望,不,絕望已經開始浮現於眼前,11個法官如果按這個頻率出現,中國將沒有任何的機會,「YES」「YES」「YES」「YES」,MY GOD!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有一刻我會喜歡英語。漫天的烏雲突然消散了,心裡別提多敞亮了,真有撥雲見日,花開月明之感。痛快!他又贏得了勝利,他用對戰爭犯的正確判處,告慰了了百萬被屠殺的中國國民的亡魂。 這部電影提醒國人勿忘國恥家恨,真實比好看更重要,在法庭上的論戰的撼人心魄。身體里流著中國鮮血的我,絕不會忘記。就像英達說的那樣:「人家都沒有忘記我們就更不能忘記了。」這部片值得我們銘記心頭,一次次的觀看。
希望採納
『伍』 遵義會議會址觀後感
義會議會址在遵義老城子尹路(原名琵琶橋)東側,原為黔軍25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修建於30年 代初。整個建築分主樓、跨院兩個部份。主樓為中西合璧,臨街有八間鋪面房,當年為房主經營醬菜及顏料紙張。鋪面居中有一小牌樓,檐下懸掛著毛澤東1964年11月題寫的「遵義會址」六個字的黑漆金匾(此為毛澤東為全國革命紀念地題字的唯一一處)。街面房連接主樓與跨院之間有一座青磚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藍瓷鑲嵌著「慰廬」二字。牌坊的另一面有「慎篤」二字。
遵義會議會址主樓坐北朝南,一樓一底,為曲尺形,磚木結構,歇山式屋頂,上蓋小青瓦。樓房有抱廈一圈,樓頂有一老虎窗。樓層有走廊上,可以憑眺四圍蒼翠挺拔的群山,指點昔日紅軍二占遵義時與敵軍鏖戰地紅花崗,插旗山、玉屏山、鳳凰山諸峰。會址主樓上下的門窗,漆板栗色,所有窗牖均鑲嵌彩色玻璃。緊埃主樓的跨院純為木結構四合院,仍漆板栗色。
1953年1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遵義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司部與一局(負責作點)即駐在這幢樓房裡。
從1954年到現在,會址主樓的房間逐步復原了遵義會議會議室、軍委總參謀部辦公室、軍委副主度周恩來的辦公室兼 住室、紅軍總司令朱德與軍委直屬隊指導員康克清的辦公室兼住室以及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的辦公室兼住室、軍委總部參謀人員和工作人員的住室等。
遵義會議會議室在樓上,原為房主的小客廳。面積為36平方米,長方形。屋子正中的頂壁上懸掛著一盞荷葉邊蓋的洋員燈,屋子的東壁有一隻掛鍾(原物)和兩個避櫃(原物),其中一個避櫃上嵌著一面穿衣鏡。西壁是一排軒亮的玻璃窗。屋子中央陳列著一張板栗色的長方桌(原物),四周圍著一圈木邊藤心摺疊靠背椅,共20隻,為出席遵義會議的人員所坐。長方桌下有一隻燒木炭的火盆,為當時取暖用。遵義會議會議室按原來陳列,每天接待成百上千前來的瞻仰者。
軍委總司令辦公室(作戰室)在遵義會議會議室正對的樓下,面積為56平方米,兩間長方形的房間組成,中間不一道可拍疊的六合門。屋子正中陳列著兩張黑漆大方桌,桌上有鐵座馬煙、訂書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喘革命軍事委員會信 、報紙做的信封、30年代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分省地圖冊以及《陳中日記》等。屋子的西窗下陳列著兩張三屈桌,桌上置西部皮包電話機,桌下立著線拐子。東窗下陳列著一對灰褐色的鐵皮公文挑箱。北壁上陳列著一幅巨大的雲、貴、川三省接壤地區的軍用地圖,圖上插著紅藍色的三角小旗,標示著遵義會議召開期間的敵我態勢。當年,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紅軍總司令朱德、總參謀長
劉伯承等經常在這里辦公、運籌幃幄,部署紅軍如何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將紅軍引向勝得前進的道路。
周恩來的辦公室兼住室在會址主樓西頭的第一間。室內按原狀陳列:一張老式的暗褐色的木架子床上,鋪白色 粗布墊單,有一床灰色薄棉被;窗下一張紅漆九屈桌上有銅墨盒、瓷質毛筒、美孚罩子馬燈、軍委會信 、信封、毛筆、鉛筆等物件。室內一角置一挑鐵皮公文挑箱。壁上持手槍、望遠鏡與竹斗笠。在引人注目的壁上還掛著一幀周恩來長徵到達陝北後的留影。這張珍貴的歷史的歷史照片為美國友人埃德加·斯諾所攝,錄下了周恩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生涯。那清癯的面容、垂胸的長髯、堅定的目光,與室內簡朴的陳設相映襯,可以想見周恩來在戰爭歲月中宵衣旰食、嘔心瀝血的 馬生涯,令人肅然起敬。
朱德和康克清的辦公室兼住室在會址主樓東頭第一間,與周恩來的辦公室兼住室相對。室內按原貌陳列:一張淺紅色的老式木架床上,鋪著白色粗布墊單、一床灰薄被、一床棕黃色的老式俄國毯。室內一角有一對......
『陸』 遵義會議讀後感50字
讀後感是談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案例來說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說,又有必要說理。敘說是談論的根底,談論又是敘說的深化,二者有必要聯絡。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證原文,當然引證不能太多,應以自個的言語為主。在體現辦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談論時應重於剖析說理,案例不宜多,引證原文要簡練。在結構上,通常在最初歸納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側重表達感觸後,結束又回扣「讀」。
『柒』 國防教育片觀後感600字
國防教育 觀後感
當我在《國防教育》這本書上,讀到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時,我的心不僅僅被深深震撼了,兩萬五千里長征深深地震撼了我,讓我的心靈深處不能不擁起情感的波瀾。1933年秋,我國革命處於低潮,蔣介石調集重兵先後對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5次反革命圍剿,當時黨內執行了錯誤的軍事路線,紅軍和根據地損失慘重,經過了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革命領導集體,糾正了錯誤路線,從而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在前堵截,後有追兵的危急關頭,毛澤東同志帶領紅軍進行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長征從閩西出發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沖過烏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走過無人荒地,到達陝北,歷時一年,經過十一個省,行二萬五千里長征,經過了長征,我們的黨得到了考驗,從而更加堅強,我們的軍隊更加具有戰鬥力,然而紅軍人數出發時有30萬人,經歷長征後,只剩下3萬餘人,這也充分說明革命成果來之不易。為了祖國。我們為人,做事,學習必須有一種像國防戰士那樣堅持不懈的精神。我們時刻敲響警鍾,居安思危,用堅持不懈的精神求學問,救國家,讓大家心中燃起熊熊愛國之火。讀完這篇文章後,使我感慨萬分,為了取得革命的勝利,我們的先人不怕艱辛,不怕流血犧牲,從而使我感受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我決心做到:以後努力學習,做個四好少年,掌握科學知識和建設本領,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捌』 四渡赤水電影觀後感
八一電影製片廠1983年出品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以後,毛澤東率領三萬紅軍,在赤水河畔與堵截的川軍相遇。激戰後,戰局對紅軍不利。毛澤東即與周恩來和劉伯承分析形勢,決定渡過赤水河甩開敵人。
為輕裝前進,毛澤東下令將笨重的武器沉入河中。瑞金團戰士高翔和戰友們,機智地搶占渡口浮橋和對岸小鎮,為大部隊打通道路,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軍渡過赤水河。紅軍西進到達雲南,在扎西地區宿營。蔣介石認為時機已到,調集了中央軍及川、湘、黔、 滇四省軍閥部隊包圍扎西。險惡的形勢沒有嚇倒紅軍,毛澤東和總部首長們決定趁黔北空虛之機,全軍迅速回師,東渡赤水河,突出重圍。已升為 瑞金團團長的高翔,率全團戰士奇襲婁山關,搶占遵義城南高地,再次解放遵義城。蔣介石暴跳如雷,為洗雪遵義之戰的「奇恥大辱」,命追剿部隊用碉堡圍困結合重兵進攻的辦法, 欲將紅軍困死在烏江以北。由於金沙江一線由滇軍據守,毛澤東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再渡赤水河,造成紅軍欲北渡長江的聲勢,以迷惑敵人,調開滇軍。3月中旬,紅軍三渡赤水河。 此舉驚動敵人,蔣介石督察室主任王道元調主力尾隨紅軍西進,紅軍除瑞金團繼續向西引開敵人外,主力紅軍急速調頭東下,四渡赤水河,南涉烏江,甩開敵人主力,進入敵軍兵力空虛的雲南,渡過金沙江,擺脫戰略包圍,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王道元被擊斃,紅軍從絕境中奮起,踏上新的征程。
『玖』 小學生五年級觀看遵義會議後的感受也算是讀後感三百字
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始終不厭倦,或許是被文章中那體現出的濃濃親情所感染。讀起來也格外的順暢與親切。
我特別喜歡最後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此來,就是整個世界。」多麼平凡的一句話,卻把世界包括在內了。那是怎樣的一種親情。因為親人,彼此眼中只有對方存在。那又是一幅多麼溫馨的畫面。
這篇文章,有很多語句運用對稱句式,讀起來連貫流暢,富有形式美和聲音美。深深吸引我的,並不是多麼華麗的語句,多麼巧妙的構思。而是文字間流露出的那一股無法言寓的親情。
這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我是不會忘記它的。
『拾』 遵義會議觀後感三百字到四百字
寫作思路:電影《遵義會議》,這部革命題材影片除了震撼之外,更多的是一份感動。把這份感動寫下來。
電影《遵義會議》旨在激勵更多人了解、重溫那段動人心魄的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優秀教材。
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到達遵義,黨中央在這里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即著名的遵義會議。
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由中宣部重點支持,貴州省委宣傳部、陝西省委宣傳部、遵義市委、市政府聯合攝制了長征題材的電影《遵義會議》。
主要演員中,佟瑞欣扮演毛澤東、張京生扮演朱德、姚中華扮演賀子珍、馬曉偉扮演蔣介石、於紫菲扮演宋美齡。
電影准確塑造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表現了紅軍戰士艱苦卓絕的人類奇觀,深刻詮釋了偉大的遵義會議精神和長征精神。該劇用「蘇區大撤退」、「湘江之戰」、「遵義曙光」、「飛躍大渡河」和「陝北會師」五大片段再現了那段偉大的歷史。
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具有偉大意義的一次會議,實現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電影《遵義會議》以藝術的形式,講述了在遵義發生的重大革命歷史故事,真實還原了紅軍長征的偉大革命進程,再現了遵義會議的歷史全貌,塑造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表現出紅軍戰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生動詮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