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250字
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無時無刻不觸動著在場所有觀看者的心靈。影片以獨特的視角將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塑造成為這場戰爭的主角,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大愛。她們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線橋」,為孟良崮戰役的全面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短短的九十分鍾,真實生動的故事情節、攝人心魄的宏大場景,活靈活現真切感人的人物,引起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觀眾不時抬手拭淚,經受了一場盪氣回腸的靈魂洗禮,感受到了紅色經典的魅力。
劇中主人公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給科技學校全體師生以強烈的震撼。結合觀看影片,學校團委立即組織召開學生團支部會議,布置觀看人員寫出觀後感並開展了影評徵文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努力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為將來為祖國做貢獻做好准備,把沂蒙精神發揚光大。影片也更好的激發了廣大教職員工教書育人的熱情和干勁,作為一名工作在沂蒙革命老區的教師,在沂蒙精神的啟迪下,我們應該更加牢固的樹立愛國守法意識、無私奉獻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立足本職崗位,弘揚並踐行沂蒙精神,做群眾滿意的教師、建群眾滿意的學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沂蒙精神暖人心,辦學事業穩推進,我們必將激勵革命鬥志,以老一輩的奉獻精神投身到新時期的教育工作中來。
㈡ 沂蒙精神進校園愛國教育電影觀後感
沂蒙精神群眾路線學習心得體會來源心得體會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照耀下,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在獻身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懈奮斗中所創造...
依照校團委的要求和部署,組織部份主要學生黨員幹部赴蒙陰孟良崮和費縣白石屋進行參觀學習和社會實踐。實踐團前後奔赴各地,參觀了孟良崮戰爭記念館、記念碑和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共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緬懷革命義士,學習沂蒙奉獻精神。
孟良崮位於蒙陰縣東南,屬蒙山山系。相傳宋代楊家軍將領孟良曾屯兵於此,故名。
1947 年 5 月,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將軍的帶領下,以「百萬軍中取上將首領」的英雄氣勢,浴血奮戰,一舉消滅國民黨主力王牌第七十四師,斃、傷、俘三萬兩千餘人,擊斃敵中將師長張靈甫、少將師長蔡仁傑;俘敵少將顧問長魏振鉞、少將旅長陳傳鈞等,緝獲大量武器設備,一舉粉碎了蔣介石「重點進攻山東」的詭計。孟良崮是歷史的碑碣,孟良崮戰爭的成功,完全改變了解放戰爭的局面,改變了華東戰局,揭開了我軍戰略***的序幕,迫使國民黨軍從戰略進攻轉進戰略防禦。
孟良崮戰爭記念館位於孟良崮義士陵園內。記念館前面是陳毅元帥、粟裕將軍侍馬而立的大型花崗石塑雕,雕像高7.75米,其中底座高2.75米。紅色花崗石上鐫刻著陳毅元帥的《孟良崮戰爭》長詩,兩位將帥雕象栩栩如生,再現了當年作為孟良崮戰爭主要指揮者的光輝形象。記念館後面是義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將軍骨灰撒放處,其後是義士英名塔,塔身鐫刻著在孟良崮戰爭中犧牲的2800多名義士的姓名,墓區內掩埋著2800多名義士的遺骨。
記念館用大量詳實的歷史史料、圖片展現了當年「刀叢撲往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炮」的孟良崮戰爭的壯麗畫卷。展現了沂蒙人民為民族解放忘我奉獻、可歌可泣的英雄渾舉。戰爭廳以時間前後為序,展現了戰爭經過及華東野戰軍戰役序列表和參戰部隊的進攻、阻援情況。支前廳展現了沂蒙人民、特別是沂蒙紅嫂積極支前的情況。英烈廳展現了部份英模人物、戰役英雄的事跡情況。
參觀了山東抗日根據地記念館和沂蒙根據地群眾工作展館。一件件歷史實物,一張張戰場照片,一個個感人故事,把大家帶到了烽火紛飛的革命歲月。黨員幹部們共同追尋那逝往的烽火硝煙,共同領略那撼人心魄的戰爭場景。透過沙盤展現、歷史圖片、文獻資料和聲光電情形摹擬,逼真感遭到沂蒙人民積極支前、忘我奉獻的偉大精神。
㈢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㈣ 沂蒙精神中國夢讀後感700字 急急急!!!
「沂蒙紅嫂」明德英,為救八路軍傷員毅然解開衣襟,將乳汁滴進傷員嘴裡。「他們的父母打鬼子去了,不一定還能回來,咱得把人家的根留住了。」沂蒙母親王換於再簡單不過的話,掏出了自己最赤誠的心。而在冰冷的汶河水中,32名婦女用肉身鑄就了通向勝利的橋梁……
沂蒙人也是人,為什麼對共產黨有如此深厚的感情?顯然是共產黨首先做得好。沂蒙山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的長期革命斗爭中,黨和人民群眾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魚水、血肉聯系。劉少奇、羅榮桓、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那裡戰斗過。在血與火的革命戰爭年代,他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團結和依靠人民群眾,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硝煙和炮火中與人民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沂蒙精神的產生、發展歷程充分說明,我們黨只有堅持群眾路線,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才能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眾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當家作主、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沂蒙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光輝典範,是我們在新時期貫徹群眾路線的生動教材。
與黨心連心、肩並肩、同呼吸、共命運,這也是沂蒙精神歷久彌新、久盛不衰、永葆活力的真諦所在。
㈤ 重金 求一篇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㈥ 沂蒙紅色故事觀後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們自然會想到沂蒙紅嫂,想起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換於、孫玉蘭、侍振玉、祖秀蓮……作為老一輩沂蒙婦女群體形象的沂蒙紅嫂,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究竟還有多少沂蒙紅嫂,她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今天我就講一個紅嫂——祖秀蓮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國主義對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大掃盪。山東縱隊司令部的一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的擋陽柱山附近偵查時,被前來掃盪的日本鬼子發現,身中五彈、兩刺刀,後來日本鬼子以為戰士死去了,便離開了。戰士雖受了重傷,但還沒有死去。他靜靜的躺在地上,一陣深秋的涼風讓他蘇醒過來,強忍著劇痛,他慢慢的睜開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來,可是再也沒有力氣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發現腸子已經淌了出來,便極力按了進去,用衣服勒緊了。他緊咬牙關,強忍劇痛,憑著堅強的意志,向著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過來多長時間,戰士終於爬到一戶人家的門口,便再也沒有力氣,又昏死了過去。
祖秀蓮在出門倒水時,發現了受傷的戰士。當她看到眼前的這個「血人」時,驚得連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細看了一下戰士,認清是一名八路軍,便急忙跑進家裡,喚來老伴,一同把戰士架到家裡。她為戰士擦洗包紮了傷口,戰士慢慢蘇醒過來了。後來祖秀蓮給他喂水喂飯,用上山采來的草葯為他療傷,她還把家中僅有的一隻下蛋母雞殺了,熬成雞湯喂養他,戰士的傷慢慢好了起來。
當時日本鬼子就駐扎在桃棵子村,他們在村部燒火做飯,還不時傳來哇啦哇啦的叫罵聲,整個村莊十分恐怖。村子的人們大都進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蓮一家因為丈夫張文新得了瘧疾走不了。鬼子不時到各家各戶搜查,把戰士藏在家裡,祖秀蓮感到實在不安全,就喚了幾個侄子,將戰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個岩洞里,並用石塊和玉米秸把洞口擋上。祖秀蓮和戰士約好,只有聽到三下敲石頭的聲音,他才能出來,否則一定不能自己出來。
洞里潮濕悶熱,不通風,大小便的氣味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是祖秀蓮每天都堅持來給他送水送飯,為他擦洗包紮。有一次,祖秀蓮在給戰士換葯時,發現他腹部的傷口上爬滿了蛆蟲,祖秀蓮的淚水一下子涌了出來,這可怎麼辦啊?她忽然想到,庄戶人家腌鹹菜時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幾片芸豆葉,蛆就自己爬了出來。可當時已是深秋,要找幾片芸豆葉也是不容易。她四處尋找,終於在村東的菜園地里找到了幾近枯萎的芸豆葉。盡管如此,她還是如獲至寶,采了一些稍嫩點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擰下水來,滴在戰士的傷口上。果然那些蛆蟲慢慢爬了出來,祖秀蓮又艾蒿水擦洗了傷口,重新包紮起來。
這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療傷29天,光在山洞裡就整整25天。在祖秀蓮的悉心照料下,戰士竟然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後來祖秀蓮打聽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個八路軍的醫院,便和侄子們把他送了過去,繼續療傷。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名戰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渾源縣千佛嶺鄉小道溝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參軍,1938年隨東進部隊進入沂蒙山,任山東縱隊司令部偵查參謀,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受重傷,後被祖秀蓮救起,傷愈後又回到了他的部隊。直到1947年,復員後,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鄉親,沒回山西老家,在沂南縣隋家店子落了戶成了家。為了尋找祖秀蓮,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賣燒酒。就這樣挑著這副擔子走了整整兩年,終於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從此以後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並認祖秀蓮為娘。
㈦ 沂蒙觀後感結尾
我的老家也是革命老區,在那紅色土地上生活著的鄉親,至今生活並不富裕,當年就是有了無數個老區革命根據地的人民無私的貢獻,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國!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老區的人民,祝他們幸福安康!
㈧ 各位大蝦 跪求《沂蒙山六姐妹》 電影觀後感
我想起父母對我的愛,就像一條長河,它恬靜,泛著絲絲波濤,它清澈,可以看見河底的沙石;它輕柔,緩緩地送我前進。
記得那還是我五歲的時候,一個寒冷而又溫暖的晚上……
窗外,冬雪覆蓋著大地,萬物披上了銀裝,北風吹過漫長而又寂寞的道路。
正是這樣的夜晚,我卻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可惡的頭疼讓我無法入眠。38。5℃的高燒讓我渾渾噩噩。朦朧中我已在去醫院的路上。由於我家離醫院較遠,又是在下雪的夜晚,交通就很不方便,無法找到計程車,爸媽只好抱著我往醫院趕。,
外面寒風呼呼,隱隱能聽到細碎的腳踏「白地毯」的聲音。爸爸抱著我,匆匆而又不得不小心,時而能感覺有人撫摸著我額頭,也能聽到爸爸媽媽焦急地議論。爸爸把我抱得越來越緊了,媽媽緊緊跟著,小心翼翼地托起我的頭……我能感覺到他們急促的喘息聲,可是我無法表達對他們的歉意,在無奈中,我進入知了夢鄉……
當我醒來的時候,我已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一位白衣天使正在給我打吊瓶。原來我已在醫院溫暖的被窩里足足睡了6個小時,睡得那樣甜,那樣香。可是再看看爸媽,他們的雙眼都布滿血絲,我知道他們已是一夜未眠。原來,我暈過去以後。爸媽把我送到了醫院,等護士為我掛上吊瓶後,他們就一直靜靜地看著我,守護著我,直到我醒來。醒來的我不停地叫餓,爸爸趕緊為我買來了我喜歡的肯德基和稀飯。爸爸拿著肯德基,哄著叫我吃媽媽喂給我的稀飯……看著我吃了,他們笑了。看著他們燦爛的笑臉,我突然感覺絲絲入扣的暖意……
這事已過去很多年了,爸爸媽媽對我的細心照顧的例子已不勝枚舉,但仍以此事讓我無法釋懷。
我常想,父母的愛總是那樣的純凈和無私,在愛的長河裡的每一瓢,每一滴都是父母細心傾注。想到這兒,我的腦海里不禁閃出一句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我讀過多次,可是,似乎今天才能真正掂量出它的份量。
㈨ 沂蒙精神對大學生建設三觀的影響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小時候聽沂蒙山小調,只是覺得它曲調悠揚,動聽婉轉,而對於沂蒙山和與她相關的一切卻一無所知。慢慢長大了,對於蒙山,對於沂蒙老區漸漸有了模糊的了解。而巍巍蒙山中蘊含著的沂蒙精神,和這片革命熱土上發生過的動人故事,直到來到這片土地上,才清晰生動地展現在面前。
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幸來到臨沂這片革命老區親身感受她的品質與精神。在觀看了電影《沂蒙六姐妹》,參觀了沂南馬牧池紅色教育基地、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山東抗日根據地紀念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等地之後,對於沂蒙精神有了更加深切的理解。以「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沂蒙精神作為沂蒙人民的精神支撐,不僅造就了沂蒙輝煌的過去,也極大地推動了沂蒙發展的現在和未來。而作為一名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將沂蒙精神踐行到實際工作中去,讓更多的學生把沂蒙精神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動力,是需要我們深刻領會和思考的。
一、領會沂蒙精神實質,提升自身內涵建設
「一塊布做軍裝,一口糧做軍糧,一個兒子送戰場……」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永遠跟黨走的沂蒙人民始代代相傳地譜寫著紅色傳奇,鑄造著不朽的紅色豐碑。在這片熱土上,先後發生過大小戰役4000餘次,掩埋過十萬多將士的忠骨。在這里,可以說是「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沂蒙老區的每一座山峰,都燃燒過革命戰爭的烈火;沂蒙老區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著革命烈士的鮮血;沂蒙老區的每一個村莊,都留下了抗擊侵略者的悲壯。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乳汁喂傷員的「紅嫂」,跳入水中架起火線橋的「沂蒙鐵姑娘」,還有那前赴後繼奔赴前線的好兒郎。飽經戰火洗禮的沂蒙人民,用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的血肉之軀踐行了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正是這血與火的洗禮與錘煉,使沂蒙精神應運而生。
作為一名新時期成長起來的高校輔導員,應如何將這種在戰爭年代孕育出的精神內化為自己的人格品質,加強自身的政治修養,進而將這種品質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是我們學習沂蒙精神的重要目的。正如高明教授在題為《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講座中指出的,沂蒙精神一路傳承壯大,支撐她的是無比堅定的信念的力量。無論是革命戰爭時期一個個光輝女性透射出的無私大愛中,還是在新中國建設時期知難而進、敢為人先的篤定實干中,還是在改革開放時期在艱苦創業、脫貧攻堅的不斷創新中,沂蒙人民始終踐行著信任黨、熱愛黨、緊跟黨的堅定信念。並讓這種信念在不斷變化的實踐中豐富,完善,充實。所以,作為一名輔導員,我們從沂蒙精神中最應該吸取的是那種篤定的信念。有了這種信念,才能克服困難,才能無畏挫折,才能堅持理想,才能傳遞正能量,才能正確的影響他人。而信念的堅持,首先來源於理論的充實。作為思想政治輔導員,必須緊跟黨的理論政策,時刻消化黨的理論的精神內涵,讓思想與時俱進。與此同時,信念的堅持要依託不斷的工作實踐去鞏固和完善。我黨的理論是在不斷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只有應用到實踐中去,才能實現其價值。所以,在不斷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如何將其與工作實際相結合,讓理論發揮其應有的指導作用,並在實踐過程中做到知行合一,是信念得以支撐的重要途徑。沂蒙精神作為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集大成者,正是我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斷學習和實踐的不竭源泉。她這種普通群眾中透露出的堅韌和偉大,正是我們作為普通的學生工作者為之奮斗的方向。
二、踐行沂蒙精神,促進學生內涵式發展
經過戰爭洗禮而不斷總結形成的沂蒙精神,不僅是沂蒙人民的精神動力,對於尚處於觀念塑造和習慣形成的青春期大學生來說,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如何更好的把沂蒙精神的內涵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植根到大學生的思想價值體系中,成為我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為之努力的方向。
1.構建多方位校園宣傳平台,加強學生紅色教育力度
校園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思想體系的搖籃,充分利用校園宣傳,構建多種形式的校園宣傳平台,充分加強以沂蒙精神為核心的紅色教育力度,是將沂蒙精神直接而生動地植入學生思想的最有效途徑。在宣傳過程中要創新教育模式,以「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為主線逐層遞進。首先要讓紅色教育進校園,邀請老教師、老專家、老戰士走進校園為學生作沂蒙精神專題報告,組織紅色教育研討、知識競賽、演講比賽等活動,利用廣播、櫥窗等宣傳媒體開辟紅色教育專欄。組織廣大青年團員觀看《沂蒙六姐妹》、《沂蒙》等革命題材優秀影視劇,強化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同時,藉助網路的力量,通過創建紅色網站、紅色論壇等形式開展大學生紅色教育,並促進學生通過網路交流心得,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在此基礎上,將紅色文化內容融入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的課堂教學中。彌補當前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枯燥、形式單一的缺點,用真實的資料、圖片、書籍、事跡等使大學生切實獲得革命精神、優良傳統的感染和熏陶。在理論引導的同時,組織以弘揚「沂蒙精神」為主題的系列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活動,通過主題班會、主題團日、師生學術交流以及社團活動,讓學生在自我學習和實踐中更好的踐行沂蒙精神。通過開展活動,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
2.加強學生骨乾的思想引領,以學生帶學生
青年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生力軍,而青年學生中的骨幹代表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堅力量。加強學生骨幹力量的培養和思想引領,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在大學生骨幹中進一步強化紅色教育,進而去帶動廣大團員青年的學習和認知。在對大學生骨乾的教育中,應把走入革命老區作為實地教育的重要內容,讓他們親身去體會、去感動。將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放在新四軍軍部舊址、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沂蒙山小調》誕生地、山東省政府舊址等革命遺跡和紀念地。通過參觀沂蒙紅嫂精神大型圖片展、走訪紅嫂,在實踐中親身感受革命傳統教育,在震撼中強化沂蒙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
3.打造學生活動品牌,形成教育長效機制
如何以沂蒙精神為核心展開系列紅色文化品牌教育活動是在高校傳承沂蒙精神的長效途徑。將沂蒙精神有機地融入德育工作,充分利用沂蒙精神的豐富資源,建設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是創立學生品牌活動的有效途徑之一。沂蒙精神是愛黨愛軍、開拓進取等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民族性、時代性的生動展示,是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的黨群關系的根本性反映,是超越地區、超越時代的中華民族優良品質的延續。因此,以沂蒙精神為中軸,以愛國主義教育為輻射線,以中華傳統美德為載體,提煉有影響性、長期性的學生品牌活動,是我們紅色教育得以延續和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載體。也是我們的紅色教育長期化、系統化、體制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次沂蒙行,一生沂蒙情」,親身感受過沂蒙這片土地的人們都會將那撼動人心的沂蒙精神變成提升自身修養和品質的不竭動力。就如同團中央李驥副部長曾經說過的,我們一定要把青年人積極向上的發展需求和思想提升作為我們成長不可或缺的內在需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專注我們的事業,熱愛我們的事業,用最好的內容、最真的方式、最美的形式做好先進思想的傳播者和實踐者,用知行合一的實際行動踐行我們的理想信念,並引導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信念中成長成才,共同投身到中國夢的社會實踐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身體力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