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祝福》祥林嫂為什麼會被討厭
《祝福》祥林嫂被討厭的原因:
祥林嫂不再是一個被完全同情、體恤、憐憫的對象,取而代之的是當代很多人言語之中的諷刺、嘲弄、戲謔。她的「訴苦」被很多人看成是無關痛癢的「廢話」,她的滿腹憂悶被認為是「賣慘」與「發牢騷」式的負能量輸出,她的渾身愁緒被視作「絮絮叨叨」的怨婦姿態而令人避而嫌之。
在很多人看來,也是一種道德觀的崩塌與悲憫的缺失。但更發人深思的地方在於,古往今來,似乎世間的「看客」們總是對別人的苦難保持事不關己的「旁觀者」態度,當自身遭受苦難後,又異常期望他人的同情。
相關信息
當代關於祥林嫂的爭議,在我看來都需要明白兩點。首先是盡可能了解祥林嫂的初始文學形象及其在影視、戲曲、現代教育中的典型意義;其次,當生活中用「祥林嫂」代指當代社會的某些群體時,這種情緒很多時候也並非針對祥林嫂本身。
祥林嫂的悲劇,與特定的時代與社會因素密不可分。電影《祝福》是新中國電影史上魯迅小說影像化的成功案例,因此也受到了較多的關注,給當代人了解祥林嫂提供了一個優秀的電影銀幕範本。
② 電影《祝福》里有一個祥林嫂捐了門檻後一樣被排斥,於是拿著菜刀去砍門檻,你覺的這樣合適嗎
捐門檻,就是把自己的身體捐上,下輩子讓千人踩,萬人踏,祥林嫂認為這輩子自己這么苦,是因為自己有罪,才去做這些,她認為可以解除自己的罪了,但事實卻不是如此,這個鏡頭表現她絕望的心情,用在這更加深的故事的意義,很好啊
③ 電影《祝福》影評
1924年2月16日,魯迅寫下《祝福》,後收錄在小說集《彷徨》中。32年後,這部小說由夏衍編劇,蔡弧導演執導,成為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有幸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受到了第一次在課堂上讀到先生原著文字一樣的沖擊,內心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個受盡舊社會封建禮教毒害的普通窮苦婦女的形象。
在丈夫死後,祥林嫂為了避免婆婆把她賣掉,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岐視和虐待。
但是她還是被搶走,強迫嫁給賀老六。好在賀老六是個純朴忠厚的農民,他們很快有了兒子阿毛。然而,好景不長,賀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殘飲恨死去,不久,她唯一的兒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祥林嫂徹底垮了,喪魂落魄,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最後在除夕爆竹聲中死在了大雪中。
夏衍根據魯迅先生的原著,在故事情節上做出了一些再創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拿著切年糕的刀沖到寺廟里看門檻的戲,「什麼菩薩??」這句不是由魯迅先生寫出的台詞實乃驚人之語。一語道破封建禮教迷信神權的害人天機,也對祥林嫂的角色形象作出了一番修改。
雖然有所改編,但影片的風格卻和原著的文字風格驚人一致,劇情的結構清晰,影像灰暗,配合著凝重、悲涼的背景音樂,充分體現了了魯迅原著中的冷峻、沉重的藝術風格和悲劇氣氛。
同時,電影也有很多自己的風格。例如賀老六彌留之際突然拿起獵槍朝向王師爺這段戲就是運用人物的形體動作和表情刻畫人物。
其次,在造型和形象上非常簡潔地凸顯出人物性格,如祥林嫂、王師爺等。
看了這部電影,相信沒有人會不被這如泣如訴的血淚控訴而潸然淚下。伴隨著悲傷的音樂,我們在祥林嫂悲慘的一生中做了一回無力的看客。
魯四老爺身為讀書人卻為封建迷信馬首是瞻;
魯四太太吃齋念佛卻是假慈悲、真殘忍;
王師爺、賀老大、魏老二等人自私自利只重視自己的利益……
祥林嫂、阿毛、賀老六不是病死的,不是餓死的,不是被狼吃的,是被那個社會逼死的。封建舊社會就是一個人吃人的社會,祥林嫂這樣的人在那個時代只能留下血和淚的浮光掠影。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沒有神採的眼睛來,接著說。『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里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
若干年後,我再看《祝福》,看到這段曾經讀過的話,仍舊感到鼻子一酸,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先生筆下的祥林嫂彷彿就在我眼前站著,畏畏縮縮,花白的頭發蓬亂地束在一起,凍壞的手指縮在袖口裡。
我突然想張開雙手抱抱她,想抱抱那個時代所有可憐的母親,可憐的妻子,可憐的女人。
④ 分析電影《祝福》中的祥林嫂上福禮被逼出魯家的這個場景運用了哪些藝術元素....
影片將原著第一人稱「我」的主觀敘述視點改為由畫外音提示的第三人稱客觀敘述,並將祥林嫂再嫁賀老六的戲加大了分量,從而強化了影片的悲劇力量。整部影片藝術結構嚴謹、精練。導演處理方面,最大特色表現在對魯鎮及其四周環境的准確把握和傳達上。在劇作決定影片的詩性深度方面,提供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範例。與此同時,影像進程朴質而又貼切地融合於影片的敘事編排,二者相得益彰,再加上演員准確、豐富、細膩、深邃的形象表現,使得人物的舉手投足都有著特殊的悲劇內涵,更使得影片在藝術創作「形象大於思想」的前提下,進人到了一個更為深刻、也更為生動的藝術層面。編劇夏衍對於原小說進行了創造性的重新構織。使得影片對於文學素材的再組織、再創造保持一種新鮮、豐富、電影化而又匠心獨運的特徵。影片一方面堅持忠實於原著的精神,在具體的視聽表現方面,特別注意挖掘原著在形象性和劇作沖突上所具有的巨大潛力。影片圍繞著女主人公祥林嫂的「活下去」的貫穿性動作線索,集中地、性格化地、動作化地展示了這個人物短促而又悲慘的一生。影片中精心選擇的細節往往成為人物生命歷程中的關鍵性轉折點,形象地概括了人物動作的階段性特點,又異常簡練傳達出人性而變得異常鮮明起來。人物性格的深邃內涵,使人物在生活沖突的旋渦中因選擇和抗爭的獨特.如在小說中沒有詳細表現的祥林嫂第一次來到魯鎮的原由,在影片中被演繹成了影片開場整整近十五分鍾的一整塊視聽段落,有聲有色,此伏彼起。祥林嫂的出逃,被影片再現得是如此必然和性格化,其間透射的人物之間的沖突又是如此強烈而富於內涵,其間飽含著人性的蒼涼和殘忍:嫁到靠近平原的小山村裡的祥林嫂年紀輕輕就守寡;婆家窮困而婆婆猥俗。導演的風格既是寫實的,又帶有鮮明的表現性寫意成分,既顯示出冷峻的現實主義傾向,又帶有特定的浪漫主義的抒情意味,影片所表現的,既是形象具體的,又帶給人無盡的遐思。影片用鏡頭來敘事、寫意,用特定的場面調度來凸現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殘酷的命運變遷。運用了鏡頭語匯均豐富細膩,簡練傳神,場面調度符合生活的邏輯和地方特色,寓意鮮明而又深邃。
⑤ 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於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
魯迅《祝福》教學的最後一項內容,是就課後「研討與練習」第四題「電影《祝福》設計祥林嫂怒砍門檻的情節是否妥當」展開討論。
「同學們」我說,「電影《祝福》設計了這樣的情節:祥林嫂在柳媽的建議下到土地廟捐了門檻,從此她認為可以堂堂正正的做人了;沒想到祥林嫂從土地廟回來後,依然在年終祝福時遭到了四嬸的斷喝:『你放著吧,祥林嫂!』在萬念俱灰之下,憤怒的祥林嫂跑到她捐了門檻的土地廟,發瘋一般的怒砍門檻。我們如何理解祥林嫂砍門檻這一情節呢?小說中沒有這一情節,那麼電影中的這一情節是否合乎情理呢?請同學們發表意見。」
課堂上,同學們發表了熱烈的爭論,爭議意見基本上形成了兩派:一種意見認為,電影中設計祥林嫂怒砍門檻情節跟小說中人物性格不相符,因而情節設計不合理;另一種意見認為,電影對小說情節所作的改編符合小說中人物的反抗性格,因而怒砍門檻這一情節合情合理。
持第一種意見的同學認為:小說中祥林嫂的確是一個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可以說,在自己的命運發生轉變的任何一個時期,祥林嫂都進行了殊死的反抗。第一個丈夫死後,祥林嫂從婆婆家出逃,源於她的反抗精神;被婆家搶回被逼再嫁,祥林嫂更是進行了出格的反抗;此後,祥林嫂對魯鎮以她的不幸遭遇為獵奇直至冷酷嘲諷的麻木的人們怒目以視,對柳媽「好心」的建議的深信不疑,甚至不惜用一年的工錢全部捐給土地廟做門檻,以此讓眾人千踏萬踩洗刷自己的「罪惡」,所有這些依然說明祥林嫂的強烈的反抗精神。但我們從能否這些強烈反抗行為本身,深入探究造成這一切的出格反抗的深層原因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實德祥林嫂一再的表現出出格的反抗呢?深入閱讀課文,我們不難發現,使得祥林嫂一再地反抗自己的悲劇命運原因,恰恰是祥林嫂深受毒害的封建神權思想和封建禮教。也就是說,祥林嫂認為自己一嫁再嫁,已經成了不潔之人,而讓她深受人們譏諷嘲笑甚至打擊的原因,也是源於人們對她不幸命運的鄙視甚至瞧不起,在這種心理重壓下,她重又走入了解除這種精神桎梏的怪圈,祈求用僅有的一點錢來換得神權的憐憫和幫助。當然,她失敗了。她至死也沒能弄明白,究竟是誰把繩索套在她脖子上,又一步步將她勒死的。以至於在臨死前,祥林嫂還一定要在「我」這兒弄明白靈魂的有無。基於以上的分析,祥林嫂是不可能將反抗的矛頭指向自己奉為神靈和行為准則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
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則不以為然,他們認為:恰恰因為祥林嫂的強烈的反抗精神,使得祥林嫂敢於向一切造成她悲劇命運的惡勢力作出出格的反抗。祥林嫂在向土地廟捐款後,依然沒有得到人們的寬恕,在她看來,這回是土地廟欺騙了她,使她原本抱有的得到一個正常人應該得到的尊重和祭祀的權力的希望徹底破滅。於是,像往常一樣,祥林嫂反抗了,她把刀揮向了土地廟,她的拚命揮刀砍門檻的行為,是她的失去了人的尊嚴之後發瘋般地反抗。在祥林嫂的意識里,為自己爭得一個正常人的地位和待遇是她生命中的一切,所有和這一點相違背的,都是她要反抗的。因此,祥林嫂怒砍土地廟門檻,在祥林嫂而言是她的潛意識里反抗精神的表現,因而是合乎情理的。
課堂上,兩派觀點爭持不讓。最後,我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主導祥林嫂思想行為的精神信仰是什麼,學生最終認識到讓祥林嫂深受毒害的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不僅在毒害著她自己,也在毒害著魯鎮的人們和她賴以生存的環境。祥林嫂的反抗還只是停留在造成她悲劇命運的生活層面即表層原因的反抗,而沒有對造成她悲劇命運的精神層面的深層原因的抗爭,即對封建思想和封建禮教的反抗,因此可以說,電影中祥林嫂怒砍門檻的情節,表現了祥林嫂對神權的反抗,而小說中的祥林嫂即使處在精神崩潰的邊緣,對造成她悲劇命運的神靈還是充滿畏懼的,因此電影中這一情節與小說中人物性格是不相符合的。
⑥ 電影版祝福與原著的異同
我也剛看了,就是學了課文吧。
大概有這幾點
給祥林嫂丈夫的母親說讓她改嫁的是個男的。
而原著好象是衛老婆子。
原著是以 我 為視角的,電影省了。
電影那個莫老六和阿毛是在幾乎同一時間死的,原著還隔了段時間
電影還有砍門檻的內容,原著無。
還有因為是電影的緣故有的台詞確實有些小變動。
而且她看見差不多的小孩還給別人穿了下阿毛鞋的。
原著沒有。
電影還多渲染了寫莫老六的好。原著基本沒有/
還有一些但是我們學校組織看的效果不好。```
畢竟是電影嘛,我想了想還是很多地方都有變動,
還有什麼手拿著放鞭炮啊,最後有她命喪雪街頭啊……
⑦ 求祝福(1956)桑弧導演的百度雲資源哪位好心人免費分享一下
《祝福》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3crJ63hSuHEhw3bb2VYnw
電影《祝福》,原著為魯迅小說《祝福》,夏衍改編劇本,桑弧導演,白楊主演,1956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制,該片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⑧ 誰看過夏衍爺爺的電影《祝福》的告訴我講的是什麼
我看過
就是魯迅小說《祝福》的電影版。
講的是一個名叫祥林嫂的舊社會女人的悲慘遭遇。
簡介:
浙東山區一窮鄉僻壤,年輕寡婦祥林嫂獲悉婆母與遠親衛老二欲將自己賣 到山裡的消息,連夜出逃,後在魯鎮 地主魯四老爺家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東家滿意。翌年清明時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衛老二遣人搶回,賣 與賀老六強行成婚。祥林嫂不從,撞 桌角自盡,被賀老六救下。她念賀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賀老六為還婚債,積勞 成疾,終於病逝。不久,愛子阿毛被 狼銜去。大伯收回房子,將祥林嫂逐 出賀家。為覓生路,她只得再回魯四 老爺家幫佣。祥林嫂逢人訴說兒子遭 狼銜走一事,人們始而同情,久之討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經歷諸種劫 難,神態木訥憔悴,令東家生厭,將 她視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遠避。後經魯家女傭柳嫂勸告 ,祥林嫂去土地廟捐一門檻,供人踐 踏,以贖前愆。豈料除夕行祝福禮時 ,祥林嫂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魯家 夫婦苛責,並加驅逐。祥林嫂萬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門檻,自此流浪 行乞。最終,在一個祝福的年夜,倒斃於風雪之中。
*只找到這么一個電影觀後感,寫得並不好,參考一下。
昨天晚上,語文老師組織我們看了電影版的<<祝福>>.電影演得固然真實,但卻不及看完原版後給我們的震撼之大,我想這就是魯迅文學的魅力所在吧.況且,電影中祥林嫂的形象和我最初頭腦中的那個形象也不相符,情節也演的太快了,總不如看原文效果好.
說到讀原作與看電視劇電影,我想我們大家更偏愛後者吧.電視劇電影無疑是表現文藝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它更易於人們的理解,給人以視覺享受,但也有很多缺點,比如說它容易使人物在人們心中形成定格.在沒有電視劇<<西遊記>>之前,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孫悟空,而看了電視劇 ,孫悟空就只有一個形象。同樣,人們也想當然的認為林黛玉就是這樣的,賈寶玉就是這樣的,這或許也是眾望所歸,但卻大大扼殺了人們的想像空間.前幾年的內地版<<射鵰>>曾一致被人們給予不好的評價,尤其是戲中郭靖、黃蓉的形象.其實並非演員的演技太差,只是人們看慣了港台版中那個滿頭小辮子的黃蓉,更不習慣如今傻的可愛的郭靖.這還不是人物已在人們心中定了格?而閱讀文學作品卻並不這樣,你不必像看電視那樣目不暇接地看每一片斷,因為你可以有無限想像的空間.想要看透一部著作比看完一部電視劇要花費的力氣大的多.因此從小就要讓孩子多讀書少看電視,以不斷鍛煉他們的想像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看一些歷史劇會使人產生一種誤區,以為現在的歷史戲幾乎都含有戲說成分,而誰會在看電視劇時總是想「這是假的」,於是一些事也就司空見慣了,什麼皇帝微服出訪,康熙打鐵,乾隆蹲監獄,硬是把俠客的性格加強在幾個皇帝身上,塑造出一個個完美的形象,這不就是如今演的正火的清朝戲嗎?而這些任務並非如此吧,這會給曾經被封建制度迫害如今過著安定生活的民族的人們產生怎樣的影響.
試想,如果人們提起某個歷史人物,而最先想到的是某個有名的演員,這豈不是一個笑話;如果人們想起某段屈辱歷史,聯想到的卻是一段風花雪月,這豈不是一個悲劇。
(下邊這幫人真行,這樣也能發出來。不是發出來,是粘出來)。
⑨ 有誰看過由魯迅的《祝福》改編的電影《祥林嫂》覺得怎樣
很具有時代特徵,社會背景十分突顯,讓人很氣憤,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