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跪求電影《沂蒙山六姐妹》觀後感,一千字左右,,,謝謝了,,,
這是一部有情節、有情感、有情趣、有情愛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動人,我被真實感動了。
看喜劇片會讓我感覺輕松愉悅,看科幻動作片會帶給我驚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卻帶給我深深的心靈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線的感人事跡;影片描繪的「月芬與公雞拜堂」,終身未見丈夫一面的真實故事,被譽為世界上最令人動容的守候。其實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我是一個80後臨沂人,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聞。而現實社會,耳邊只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戰爭讓女人走開》的電影,使「戰爭讓女人走開」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說:女人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因為「男人的戰場,女人的墳場」。在那炮火連連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槍桿下遭受踐踏和殺害。可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段炮火連天的日子裡,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的侵略,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沂蒙六姐妹就是這些傑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萊蕪和孟良崮戰役中,煙庄村的鄉親們在"沂蒙六姐妹"的組織帶動下共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裡,她們也沒有停住擁軍貢獻的腳步,用奉獻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贊歌。
如果說南方濕潤的氣候和彎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與綿軟,那麼北方的風霜雪雨和廣袤崎嶇,則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獨有的堅強和熱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篳路藍縷中幫他們打江山的女人。動盪的日子則會激揚煥發她們憎愛分明的感情。她們會不計代價地為男人揩凈身上的血痕,用溫熱的雙手為他們療傷,然後扶他們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樸、堅強熱情,深明大義。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萬萬個沂蒙紅嫂的一個縮影。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堅定的誓言:「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拋在了前線,交給了革命;女黨員尹德美,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
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時刻銘記著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並將精神繼承、發揚下去,則成為我們這些成長於新時代的後來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養育了一群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兒子上戰場為親人的安危揪著心還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為支援前線而籌集糧草哪怕自己餓著肚子穿著破舊的鞋。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還有無數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國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那麼的來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2. 《沂蒙山六姐妹》觀後感
昨天上午我們三、四、五年級的同學去《人民會堂》觀看《沂蒙山六姐妹》這一部是非常感人的電影。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的是在孟良崮戰役期間孟良崮的婦女老少們是如何支持戰役的,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六姐妹中的月芬,丈夫去參軍,結婚時和公雞拜堂,一直沒能見到自己丈夫一面,為了做好後勤工作她們晝夜不停地忙著攤煎餅、做軍鞋,在糧食短缺的情況下東借西湊,戰事又緊,沒有糧食,月芬回娘家去借糧食,恰與奔赴前線的丈夫插肩而過,沒和丈夫見面,成了終身遺憾......
影片中還有很多感人的地方,戰場上因為橋被敵人炸斷了,沂蒙山的姐妹們為了讓戰士們通過斷橋跳下河,站在冰涼的河水裡組建起浮橋,看到這里我不由的流下了眼淚。
電影結束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多麼平凡而又偉大的沂蒙山姐妹啊!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她們用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為我們換來的,那首《沂蒙山小調》久久回盪在我耳邊。
3. 沂蒙紅色故事觀後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們自然會想到沂蒙紅嫂,想起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換於、孫玉蘭、侍振玉、祖秀蓮……作為老一輩沂蒙婦女群體形象的沂蒙紅嫂,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究竟還有多少沂蒙紅嫂,她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今天我就講一個紅嫂——祖秀蓮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國主義對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大掃盪。山東縱隊司令部的一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的擋陽柱山附近偵查時,被前來掃盪的日本鬼子發現,身中五彈、兩刺刀,後來日本鬼子以為戰士死去了,便離開了。戰士雖受了重傷,但還沒有死去。他靜靜的躺在地上,一陣深秋的涼風讓他蘇醒過來,強忍著劇痛,他慢慢的睜開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來,可是再也沒有力氣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發現腸子已經淌了出來,便極力按了進去,用衣服勒緊了。他緊咬牙關,強忍劇痛,憑著堅強的意志,向著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過來多長時間,戰士終於爬到一戶人家的門口,便再也沒有力氣,又昏死了過去。
祖秀蓮在出門倒水時,發現了受傷的戰士。當她看到眼前的這個「血人」時,驚得連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細看了一下戰士,認清是一名八路軍,便急忙跑進家裡,喚來老伴,一同把戰士架到家裡。她為戰士擦洗包紮了傷口,戰士慢慢蘇醒過來了。後來祖秀蓮給他喂水喂飯,用上山采來的草葯為他療傷,她還把家中僅有的一隻下蛋母雞殺了,熬成雞湯喂養他,戰士的傷慢慢好了起來。
當時日本鬼子就駐扎在桃棵子村,他們在村部燒火做飯,還不時傳來哇啦哇啦的叫罵聲,整個村莊十分恐怖。村子的人們大都進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蓮一家因為丈夫張文新得了瘧疾走不了。鬼子不時到各家各戶搜查,把戰士藏在家裡,祖秀蓮感到實在不安全,就喚了幾個侄子,將戰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個岩洞里,並用石塊和玉米秸把洞口擋上。祖秀蓮和戰士約好,只有聽到三下敲石頭的聲音,他才能出來,否則一定不能自己出來。
洞里潮濕悶熱,不通風,大小便的氣味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是祖秀蓮每天都堅持來給他送水送飯,為他擦洗包紮。有一次,祖秀蓮在給戰士換葯時,發現他腹部的傷口上爬滿了蛆蟲,祖秀蓮的淚水一下子涌了出來,這可怎麼辦啊?她忽然想到,庄戶人家腌鹹菜時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幾片芸豆葉,蛆就自己爬了出來。可當時已是深秋,要找幾片芸豆葉也是不容易。她四處尋找,終於在村東的菜園地里找到了幾近枯萎的芸豆葉。盡管如此,她還是如獲至寶,采了一些稍嫩點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擰下水來,滴在戰士的傷口上。果然那些蛆蟲慢慢爬了出來,祖秀蓮又艾蒿水擦洗了傷口,重新包紮起來。
這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療傷29天,光在山洞裡就整整25天。在祖秀蓮的悉心照料下,戰士竟然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後來祖秀蓮打聽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個八路軍的醫院,便和侄子們把他送了過去,繼續療傷。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名戰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渾源縣千佛嶺鄉小道溝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參軍,1938年隨東進部隊進入沂蒙山,任山東縱隊司令部偵查參謀,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受重傷,後被祖秀蓮救起,傷愈後又回到了他的部隊。直到1947年,復員後,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鄉親,沒回山西老家,在沂南縣隋家店子落了戶成了家。為了尋找祖秀蓮,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賣燒酒。就這樣挑著這副擔子走了整整兩年,終於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從此以後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並認祖秀蓮為娘。
4. 沂蒙觀後感200字
電視劇《 沂蒙 》,看了讓人有很多很多的感慨。除了劇中演員角色個個逼真到位,還有那山東又肥有厚的大棉襖和大棉褲,還有那山東大的煎餅和木製獨輪手推車,都的的確確讓人彷彿回到那個艱苦的年代,目不暇接深深被一波三折的劇情所吸引。
日本鬼子的殘忍和八路軍的過分,讓我徹底的看了一把三國為古人擔憂。那些朴實的沂蒙山人民不僅僅忍受著日本人的燒殺搶掠,還要沒完沒了的承擔著八路軍的攤派。本來就是荒山野嶺的沂蒙山區,平時太平日子的收成就已經讓人朝不保夕,再加上兵荒馬亂的強行征糧,無奈的老百姓已經是雪上加霜和走投無路。可是這些善良純朴的沂蒙百姓毫無怨言,頑強的承受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重擔。
極其凶惡的日本鬼子之所以站不住腳,還有八百萬國民黨軍隊之所以能輸給衣衫襤褸的八路軍,他們不僅僅是輸給了一窮二白的共產黨隊伍,而是輸給了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大煎餅和獨輪車的支援大軍。
讓我特別震撼的一幕是:一個家裡本來比較富裕,兒子又在國民黨軍隊任團長的村長,兒子親自回到村裡想把父母接到國民黨統治的安全地帶享福,卻被正義善良的父母拒絕,堅持要和全村百姓同甘苦共患難。
一天,可憐的鄉親們被日本人征糧逼得走投無路,村長為了保全八路軍的糧食,為了保全全村人的性命,竟然鋌而走險,利用給日本鬼子送飯的機會,把一包烈性毒葯放進了糊塗粥里。狡猾的日本鬼子懷疑其中有詐,先讓村長夫婦先喝下去。早已有準備的村長夫婦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大義凜然的把帶有毒葯的稀粥慢慢喝下。狡猾的狐狸怎麼又能輕易的從獵人手裡逃脫,一群日本鬼子和一圈漢奸眼看著村長夫婦把粥喝了進了肚子,也隨即像一群餓狼似的把糊塗粥一搶而光。最後演繹了一幕讓全村人豎起大拇指的英雄壯舉,一對英雄夫婦就這樣與全據點的鬼子和漢奸同歸於盡。
不說了,說多了都是眼淚,感人和氣氛的情節簡直太多,舉不勝舉。善良朴實的主人公《於寶珍》一家經受了無數次磨難,剛強的女人不但帶領全家和全村人曾經救活了無數個八路軍的戰士,卻犧牲了不少自己的親人,更為感人是還有那些無私奉獻的沂蒙嫂子們,不但把自己的奶水像喂嬰兒一樣毫無羞澀的喂給了傷病員,還長年累月的面臨著守寡的煎熬。如果沒有像《於寶珍》一家男女老少和許多鐵了心支持八路軍的家庭,如果沒有他們用生命時刻捍衛著自己的承諾,也許八路軍再有天大的本事也不會取得今天的勝利。
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可千萬不能忘記那些成千上萬為八路軍和解放軍曾捨得性命的沂蒙父老鄉親,黨中央更不要虧待了那些曾為革命前仆後繼的沂蒙老區人民的遺孤。
5. 《沂蒙山六姐妹》觀後感 800字
這是一部有情節、有情感、有情趣、有情愛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動人,我被真實感動了。
看喜劇片會讓我感覺輕松愉悅,看科幻動作片會帶給我驚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卻帶給我深深的心靈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線的感人事跡;影片描繪的「月芬與公雞拜堂」,終身未見丈夫一面的真實故事,被譽為世界上最令人動容的守候。其實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我是一個80後臨沂人,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聞。而現實社會,耳邊只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戰爭讓女人走開》的電影,使「戰爭讓女人走開」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說:女人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因為「男人的戰場,女人的墳場」。在那炮火連連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槍桿下遭受踐踏和殺害。可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段炮火連天的日子裡,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的侵略,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沂蒙六姐妹就是這些傑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萊蕪和孟良崮戰役中,煙庄村的鄉親們在"沂蒙六姐妹"的組織帶動下共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裡,她們也沒有停住擁軍貢獻的腳步,用奉獻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贊歌。
如果說南方濕潤的氣候和彎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與綿軟,那麼北方的風霜雪雨和廣袤崎嶇,則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獨有的堅強和熱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篳路藍縷中幫他們打江山的女人。動盪的日子則會激揚煥發她們憎愛分明的感情。她們會不計代價地為男人揩凈身上的血痕,用溫熱的雙手為他們療傷,然後扶他們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樸、堅強熱情,深明大義。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萬萬個沂蒙紅嫂的一個縮影。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堅定的誓言:「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拋在了前線,交給了革命;女黨員尹德美,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
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時刻銘記著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並將精神繼承、發揚下去,則成為我們這些成長於新時代的後來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養育了一群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兒子上戰場為親人的安危揪著心還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為支援前線而籌集糧草哪怕自己餓著肚子穿著破舊的鞋。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還有無數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國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那麼的來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6. 《沂蒙》觀後感 100字
嘲吧
沂蒙》電視劇,講述的是我們上輩人和大上輩人真實發生的故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巨大的奉獻,其中的每一個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獻,那段歷史,也就被掩埋了。劇中的馬牧池就是沂南縣的一個鄉的名字。
作為沂蒙人,我是眼含熱淚看完《沂蒙》的。曾經發生在沂蒙這片熱土上耳熟能詳的老輩人親身經歷的故事,熟悉的場景,熟悉的話語,一下子聚焦了我和電視劇的距離。除了親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氣,出了揚眉吐氣的一口氣。忍辱負重,在戰爭年代做出巨大犧牲和巨大奉獻的沂蒙山人終於得到了一個言說歷史,言說自己的機會。被逐漸淡忘的那段歷史終於從歷史縱深處走入走入前台,那種心靈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
《沂蒙》堪稱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詩。它還原了一段歷史,一段歷史中的真實。孫犁在他的小說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勞純朴、內秀委婉、真摯多情而又勇敢機智、積極向上的農村青年婦女形象,體現著特定時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們沂蒙山女人,與她們相比,作出的犧牲和奉獻,不能說超過她們,但至少也不會遜色於她們。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為,除了在沂蒙山區的歷史中提到外,幾乎不為外界的人知曉。近10年來,高軍在小小說中塑造了一些戰爭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過,那也只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形成群的氣候。那段歷史也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被遮蔽了。感謝《沂蒙》展現了一群憨厚、朴實、識大體、顧大局、默默奉獻的沂蒙山婦女,她們站成一排,成為沂蒙山最美麗的風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贊美詩。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農村人最大的願望乃至理想。這也是中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這在於寶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為明顯的體現。但當這一切被戰爭踐踏,國家處於危難時,平凡人的生活常態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戰爭的洪流中。此時,家文化被國文化所遮掩,體現出一種人間的大愛來,這種人間大愛與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輝映,這是電視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為了戰爭的勝利,沂蒙人奉獻出了所有能奉獻的東西。
《沂蒙》是對遺忘的言說。有些歷史,是需要銘記的,但記憶往事需要勇氣,尤其是直面那種血淋淋的現實。遺忘,就必須言說,言說一切的事實與真相。在這個善於遺忘的時代,《沂蒙》猶如一道閃光,直逼人的心靈,促人反省。《沂蒙》也是一副慾望時代的良葯。
7. 沂蒙六姐妹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描述了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姐妹們的故事。當時,家家戶戶的男人都去前線打仗,只有老人、女人和孩子留在家裡。
每當他們聽到炮響,就要連夜為前線的戰士們烙煎餅、做布鞋,一家烙的煎餅就有幾百張!部隊里發的糧食用光了,就拿自己家裡儲存的。為了戰爭的勝利,他們毫無保留的全部奉獻出來。
電影中有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她的丈夫一直在前線打仗,結婚時也沒有回家,她就跟家裡的一隻公雞拜了堂。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見一面丈夫,看看他長得什麼樣。後來,她參加了擔架隊,到了前線搶救傷員。
一次部隊過大河,河上唯一的一座橋被敵人炸毀了,她們擔架隊的姑娘們就頂著木板,站在冰冷的水中,架起了一座人橋,讓部隊過了河。
當部隊凱旋時,她卻看到家裡擺了靈堂,上面寫著她丈夫的名字!這個姑娘啊,一輩子都沒有見過自己的丈夫!殘酷的戰爭奪去了多少勇士的生命!毀掉了多少幸福的家庭!這個姑娘就是沂蒙六姐妹中的一位——月芬!
看完電影後,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息,任憑淚水在臉上流淌。多麼平凡而又偉大的沂蒙姐妹們啊!她們為了戰爭的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即使家裡有人犧牲,第二天也會重新振奮起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
《沂蒙六姐妹》是由山東電影製片廠、中共臨沂市委宣傳部、北京今典影業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
由王坪執導,范志博、李念、劉琳等人主演。於2009年9月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影片講述了「沂蒙六姐妹」帶領全村人民為支援革命前線而忘我拼搏的感人故事。
8. 急:《沂蒙》觀後感
這幾天一直在觀看大型電視劇《沂蒙》,這部劇真的很好,再現了革命老區沂蒙人民真實的抗日生活,沂蒙人民在過去的保家為國的戰爭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真實,感人,於寶珍~~一個普通的母親,表現出的淳樸,善良,堅強,大義,捨得和包容讓人感動,為了支援前線,自己可以不吃不喝,為了八路軍的孩子,她們可以舍棄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親人犧牲了,他們收起悲傷,支援前線,尤其是沂蒙的婦女們,為了革命和解放默默的奉獻著她們的青春和家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不屈的脊樑,沂蒙人民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們應當永遠的記住他(她)們。 《沂蒙》電視劇,講述的是我們上輩人和大上輩人真實發生的故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巨大的奉獻,其中的每一個故事主人公都有原型。只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人依然是默默奉獻,那段歷史,也就被掩埋了。劇中的馬牧池就是沂南縣的一個鄉的名字。
作為沂蒙人,我是眼含熱淚看完《沂蒙》的。曾經發生在沂蒙這片熱土上耳熟能詳的老輩人親身經歷的故事,熟悉的場景,熟悉的話語,一下子聚焦了我和電視劇的距離。除了親切感,更感到出了一口氣,出了揚眉吐氣的一口氣。忍辱負重,在戰爭年代做出巨大犧牲和巨大奉獻的沂蒙山人終於得到了一個言說歷史,言說自己的機會。被逐漸淡忘的那段歷史終於從歷史縱深處走入走入前台,那種心靈的震撼,是無以言表的。
《沂蒙》堪稱一部沂蒙山女人的史詩。它還原了一段歷史,一段歷史中的真實。孫犁在他的小說中,曾展示了一群勤勞純朴、內秀委婉、真摯多情而又勇敢機智、積極向上的農村青年婦女形象,體現著特定時代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我們沂蒙山女人,與她們相比,作出的犧牲和奉獻,不能說超過她們,但至少也不會遜色於她們。可多少年過去了,沂蒙山女人在特殊年代的所作所為,除了在沂蒙山區的歷史中提到外,幾乎不為外界的人知曉。近10年來,高軍在小小說中塑造了一些戰爭年代沂蒙山女人的形象,不過,那也只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形成群的氣候。那段歷史也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被遮蔽了。感謝《沂蒙》展現了一群憨厚、朴實、識大體、顧大局、默默奉獻的沂蒙山婦女,她們站成一排,成為沂蒙山最美麗的風景。《沂蒙》也是沂蒙山女人的贊美詩。
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農村人最大的願望乃至理想。這也是中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這在於寶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為明顯的體現。但當這一切被戰爭踐踏,國家處於危難時,平凡人的生活常態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戰爭的洪流中。此時,家文化被國文化所遮掩,體現出一種人間的大愛來,這種人間大愛與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輝映,這是電視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為了戰爭的勝利,沂蒙人奉獻出了所有能奉獻的東西。
9. 各位大蝦 跪求《沂蒙山六姐妹》 電影觀後感
我想起父母對我的愛,就像一條長河,它恬靜,泛著絲絲波濤,它清澈,可以看見河底的沙石;它輕柔,緩緩地送我前進。
記得那還是我五歲的時候,一個寒冷而又溫暖的晚上……
窗外,冬雪覆蓋著大地,萬物披上了銀裝,北風吹過漫長而又寂寞的道路。
正是這樣的夜晚,我卻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可惡的頭疼讓我無法入眠。38。5℃的高燒讓我渾渾噩噩。朦朧中我已在去醫院的路上。由於我家離醫院較遠,又是在下雪的夜晚,交通就很不方便,無法找到計程車,爸媽只好抱著我往醫院趕。,
外面寒風呼呼,隱隱能聽到細碎的腳踏「白地毯」的聲音。爸爸抱著我,匆匆而又不得不小心,時而能感覺有人撫摸著我額頭,也能聽到爸爸媽媽焦急地議論。爸爸把我抱得越來越緊了,媽媽緊緊跟著,小心翼翼地托起我的頭……我能感覺到他們急促的喘息聲,可是我無法表達對他們的歉意,在無奈中,我進入知了夢鄉……
當我醒來的時候,我已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一位白衣天使正在給我打吊瓶。原來我已在醫院溫暖的被窩里足足睡了6個小時,睡得那樣甜,那樣香。可是再看看爸媽,他們的雙眼都布滿血絲,我知道他們已是一夜未眠。原來,我暈過去以後。爸媽把我送到了醫院,等護士為我掛上吊瓶後,他們就一直靜靜地看著我,守護著我,直到我醒來。醒來的我不停地叫餓,爸爸趕緊為我買來了我喜歡的肯德基和稀飯。爸爸拿著肯德基,哄著叫我吃媽媽喂給我的稀飯……看著我吃了,他們笑了。看著他們燦爛的笑臉,我突然感覺絲絲入扣的暖意……
這事已過去很多年了,爸爸媽媽對我的細心照顧的例子已不勝枚舉,但仍以此事讓我無法釋懷。
我常想,父母的愛總是那樣的純凈和無私,在愛的長河裡的每一瓢,每一滴都是父母細心傾注。想到這兒,我的腦海里不禁閃出一句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首詩我讀過多次,可是,似乎今天才能真正掂量出它的份量。
10. 沂蒙六姐妹 觀後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共組織我們11個人,到山亭漢諾庄園集體觀看了山東省唯一一部向建國60周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臨沂是屋搭山、地連邊的鄰居,沂蒙六姐妹的發源地蒙陰煙庄與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詳。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裡的女人》的詩中寫道:山裡的女人/情最濃 愛最深/為了保家和衛國/甘灑熱血獻身心/沂蒙紅嫂擠乳救傷員/英雄美名傳至今。
電影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包容多種藝術門類、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將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的光輝形象,該形象將永遠銘刻在光榮的革命歷史豐碑上。
時光飛逝,抹不掉人們對62年前那場炮火連天的孟良崮戰役的記憶。一群為捍衛和平而投入那場戰爭並用自己實際行動詮釋「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的婦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兩次從死亡線上挽救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的紅嫂祖秀蓮;動員四兒一女參軍的王步榮大娘;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這一崢崢誓言的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的女黨員尹德美,等等,數不盡數。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年輕一代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5月的山東沂蒙地區,背景聚焦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戰役,但卻完全沒有正面戰場的描述,而是從其後方和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和沂蒙人民無私無畏地奮勇支前。主創者將我們曾經熟知的沂蒙紅嫂故事串聯為一個支前整體,卻也未像過去表現淮海戰役支前電影《車輪滾滾》那樣一種輝煌的人民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小村莊若幹家庭中婦女的尋常故事,來回應人民戰爭這個大主題,起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開頭從大兒媳婦抓雞的窘迫、婆婆冷觀並與好奇的孫子問話開始。這樣一個懸念由後來的大兒媳婦抱著公雞與二兒媳婦拜堂成親釋惑,及至二兒子南成隨部隊路過家門口,而媳婦恰好借糧回了娘家,小兩口失之交臂直至戰後收到丈夫的烈士傳書而抱憾終生。這個從未謀面而以傳統拜堂方式結親的小夫妻是62年前發生的真人真事,這名美麗的小媳婦隱忍悲痛繼續支前且終生沒有再婚。
影片極盡電影語言的敘述渲染,期間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戰場犧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擔心婆婆經受不住再次打擊,又心疼弟妹對前方新郎的無限掛記,復雜情感的剋制壓抑,近似現代版的穆桂英掛帥,幾組人物的糾葛,使這組故事升華為一場情感高潮劇。
電影另一個高潮是在主戰場的側翼,性格鮮活的沂蒙姐妹和無數紅嫂組成了擔架隊,在橋梁被炸毀而部隊急需強渡時,紅嫂搬來自家門板,手拉著手用肩膀抗著門板組成人橋,再現了那場戰爭中的真實故事。在她們因為需要換肩而要求部隊暫停的時候,「橋」上的戰士發現「橋墩」是由婦女們組成的,誰也不願從上跑過。紅嫂們說:快!時間就是生命。的確,時間就是生命。此後,陳粟大軍名將王必成指揮的3個師分三路夾擊,在蒙陰縣的孟良崮與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接火,三天結束戰役,全殲整編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但這些在片中已全部隱去而將筆墨傾灑於那些美麗善良的沂蒙婦女。
影片觀後,幾多敬仰與感慨,最後凝成一句話: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