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銅葵花》讀後感,800字以上!+10個自然段的摘抄
我可以幫你找10個自然段。:
七歲女孩葵花走向大河邊時,雨季已經結束,多日不見的陽光,正像清澈的流水一樣,嘩啦啦漫瀉於天空。一直低垂而陰沉的天空,忽然飄飄然扶搖直上,變得高遠而明亮。
草是潮濕的,花是潮濕的,風車是潮濕的,房屋是潮濕的,牛是潮濕的,鳥是潮濕的……世界萬物都還是潮濕的。
葵花穿過潮濕的空氣,不一會兒,從頭到腳都潮濕了。她的頭發本來就不濃密,潮濕後,薄薄地粘在頭皮上,人顯得更清瘦,而那張有點兒蒼白的小臉,卻因為潮濕,倒顯得比往日要有生氣。
一路的草,葉葉掛著水珠。她的褲管很快就被打濕了。路很泥濘,她的鞋幾次被粘住後,索性脫下,一手抓了一隻,光著腳丫子,走在涼絲絲的爛泥里。
經過一棵楓樹下,正有一陣輕風吹過,搖落許多水珠,有幾顆落進她的脖子里,她一激靈,不禁縮起脖子,然後仰起面孔,朝頭上的枝葉望去,只見那葉子,一片片皆被連日的雨水洗得一塵不染,油亮亮的,讓人心裡很喜歡。
不遠處的大河,正用流水聲吸引著她。
她離開那棵楓樹,向河邊跑去。
她幾乎天天要跑到大河邊,因為河那邊有一個村莊。那個村莊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大麥地。
大河這邊,就葵花一個孩子。
葵花很孤獨,是那種一隻鳥擁有萬里天空而卻看不見另外任何一隻鳥的孤獨。這只鳥在空闊的天空下飛翔著,只聽見翅膀劃過氣流時發出的寂寞聲。蒼蒼茫茫,無邊無際。各種形狀的雲彩,浮動在它的四周。有時,天空乾脆光光溜溜,沒有一絲痕跡,像巨大的青石板。實在寂寞時,它偶爾會鳴叫一聲,但這鳴叫聲,直襯得天空更加的空闊,它的心更加的孤寂。
② 長春到後孤榆🔺樹坐幾路公交車
乘勝道的鼓勵,坐車要坐公交車,但是一定是長途公交車,浦東的公交車是到不了的。
③ 吉林省榆樹市所有鄉鎮名稱
榆樹市,是由長春市代管的縣級市,全市下轄長春五棵樹經濟開發區和榆樹市環城工業集中區;下轄 4個街道、15個鎮、9個鄉、1個民族鄉:華昌街道、正陽街道、培英街道、城郊街道、五棵樹鎮、弓棚鎮、閔家鎮、大坡鎮、黑林鎮、土橋鎮、新立鎮、大嶺鎮、泗河鎮、向陽鎮、八號鎮、劉家鎮、秀水鎮、保壽鎮、新莊鎮、於家鎮、育民鄉、紅星鄉、太安鄉、先鋒鄉、青山鄉、延和鄉(延和朝鮮族鄉)、恩育鄉、城發鄉、環城鄉共12社區,388個行政村,3711個村民小組,27萬農戶。其中,五棵樹鎮、劉家鎮、先鋒鄉委託長春五棵樹現代農業產業開發區管理,閔家鎮、環城鄉委託榆樹市環城工業集中區代管。
榆樹市城市規劃的「雙核」戰略中榆樹市區為中心城區,五棵樹開發區為第二中心區。榆樹市總人口12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萬人,市區人口26萬人,五棵樹鎮區人口4.8萬人
④ 榆樹市來歷與名字聲譽和地理位置
榆樹市為吉林省轄縣級市,長春市代管。位於吉林省中北部,長春市東北部,距長春市區163千米,東經126°01′44″-127°05′09″,北緯44°30′57″-45°15′02″。東部和北部與黑龍江省五常市、雙城市隔江相望,西與扶余縣接壤,南與舒蘭市、德惠市毗連。轄區四至:西南以第二松花江主流中心線為界與德惠市為鄰,北、東以拉林河主河道中心線為界與黑龍江省雙城市、五常市毗連,西接扶余縣,南界舒蘭縣。南北、東西寬均為85千米,周長354千米,總面積4723.77平方千米。
土名孤榆樹。榆樹地名的由來,據《滿洲地名考》記載:市街用土壁圍繞,在土壁之上生長著繁茂的榆樹,由遠望去如同個森林,故此地得名為榆樹;另一種說法,地名源於城南的一棵參天古榆樹。據說這棵榆樹需十餘人合抱。而樹的周圍百米無其它樹木生長,因此,目標明顯,引人注目。在很早以前,從寧古塔(今寧安縣)等地移居的漢人,在此樹周圍墾荒建屯,稱之為大孤榆樹屯。後來墾荒的人口愈增多,漸成集鎮,於是大孤榆樹屯的名稱逐漸傳開,後來又稱孤榆樹。縣名榆樹便由此演變而來。
西漢榆樹屬穢貊族夫余國。東漢先隸於元菟郡,後歸遼東郡。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勿吉族滅夫余國,榆樹為勿吉族伯咄部。唐初為室韋達部地,隸於室韋都督府。先天二年(713年),榆樹屬渤海國扶余府。遼屬東京道寧江州。金屬上京肇州路。元屬開原路屯田萬戶府。明為努兒干都司撒叉河衛。明永樂六年(1408年),設三岔河衛(伯都納西北有山岔河)。
清初為大孤榆樹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隸屬於吉林將軍。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移吉林副都統於伯都訥,榆樹為伯都訥屬境。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1727年1月12日)添設長寧縣,隸於奉天府尹,榆樹為其屬境。乾隆元年七月五日(1736年8月11日)撤縣,所屬民人、民地撥歸永吉州管理。乾隆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747年3月12日),裁永吉州添設吉林廳,同時添設伯都訥巡檢,隸於吉林廳,管理境內獄事。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裁伯都訥巡檢,改設理藩院委署主事,駐伯都訥,管理蒙務。嘉慶十六年(1811年),裁理藩院委署主事,置伯都訥廳理事同知。同時添設分防巡檢兩員,分駐伯都訥和孤榆樹屯,「管理監獄捕務,彈壓私采開荒等事」。光緒八年正月二十八日(1882年3月17日),伯都訥廳衙門遷至孤榆樹屯,改理事同知為撫民同知,原孤榆樹屯分防巡檢改為廳衙門司獄。光緒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1906年2月15日),伯都訥廳升府,移府衙門於新城(今扶余),在孤榆樹屯地方設榆樹縣。宣統元年(1909年)改榆樹直隸廳。
民國二年(1913年)3月改稱榆樹縣;民國三年(1914年)6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榆樹縣隸屬吉林省濱江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直接歸省所轄,榆樹縣隸屬於吉林省。
1946年1月1日成立榆樹縣民主政府;5月22日改稱榆樹縣人民政府, 隸於吉北專署。1947年2月,劃出黑林、秀水區和大坡村,舒蘭縣劃出法特區成立榆南縣,隸於吉北專署。1947年11月撤銷榆南縣,黑林、秀水、大坡復歸榆樹縣。1948年6月22日,撤銷吉北專署,榆樹為吉林省直轄縣。1955年12月,榆樹縣人民政府改稱榆樹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7月3日,榆樹縣屬懷德專區(10月6日改為公主嶺專區)。1958年10月23日,撤銷公主嶺專區,榆樹縣劃歸長春市轄。1966年1月10日,劃歸德惠專署。1968年7月26日,成立榆樹縣革命委員會。1969年7月3日,撤銷德惠專署,改歸長春市轄。1980年9月縣革命委員會改稱縣人民政府。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縣級)。由長春市代管。
⑤ 青銅葵花第一章讀後感
看了曹文軒的長篇小說《青銅葵花》的第一章小木船後,我的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激動.七歲女孩的柔弱、美麗和純真讓我覺得這個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雖然書中的青銅一家是貧窮的,但他們依然快樂著.他們並沒有因為窮苦,而悲傷.盡管生活中有很多苦難,但因為苦,他們才過著快樂安寧的日子.我想,只有像青銅那樣幫助別人的孩子,自己才會快樂.
⑥ 太安鄉的歷史沿革
土名孤榆樹。榆樹地名的由來,據《滿洲地名考》記載:市街用土壁圍繞,在土壁之上生長著繁茂的榆樹,由遠望去如同個森林,故此地得名為榆樹;另一種說法,地名源於城南的一棵參天古榆樹。據說這棵榆樹需十餘人合抱。而樹的周圍百米無其它樹木生長,因此,目標明顯,引人注目。在很早以前,從寧古塔(今寧安縣)等地移居的漢人,在此樹周圍墾荒建屯,稱之為大孤榆樹屯。後來墾荒的人口愈增多,漸成集鎮,於是大孤榆樹屯的名稱逐漸傳開,後來又稱孤榆樹。縣名榆樹便由此演變而來。 遼金時隸屬於濱州地;明永樂六年(1408年),設三岔河衛(伯都納西北有山岔河);清初為大孤榆樹屯,屬伯都納廳(今扶餘縣),雍正五年(1727年)平伯都納城設長寧縣,隸屬奉天府,乾隆元年(1736年)取消縣改為州,乾隆十二年(1747年)裁州,同年以舊縣地屬吉林理事同知設巡檢一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裁巡檢改設蒙古理藩院委署主事,嘉慶十六年(1811牟〕裁委署主事,嘉慶十九年(1814年)改設理事同知,增設分防巡檢二員,分駐伯都納、孤榆樹屯。光緒八年(1882年)改理事同知為撫民同知,移治孤榆樹屯。光緒十三年(1887年)扶、渝兩縣分界,西北部為新城府,東南部為榆樹廳;宣統元年(1909年)改為榆樹直隸廳;民國二年(1913年)三月改稱榆樹縣;民國三年(1914年)六月,東北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制,榆樹縣隸屬吉林省濱江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東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廢道制,縣直接歸省所轄,榆樹縣隸屬於吉林省。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
2000年,榆樹市轄4個街道、16個鎮、21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155670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華昌街道38942正陽街道46746培英街道22448城郊街道29364五棵樹鎮45244弓棚鎮35475閔家鎮33534大坡鎮32692黑林鎮28377土橋鎮23507新立鎮29803大嶺鎮32312向陽鎮29316泗河鎮31617八號鎮29803劉家鎮29984秀水鎮26908保壽鎮35564懷家鎮24159新莊鎮37963育民鄉29840紅星鄉32396大崗鄉23318武龍鄉27255太安鄉28121先峰鄉27609前進鄉19907大於鄉21843謝家鄉20482光明鄉22172十四戶鄉18741青頂鄉20888於家鄉18604青山鄉27307延和朝鮮族鄉1356雙井鄉32057恩育鄉32320城發鄉22750李合鄉23575福安鄉26960環城鄉34411
希望
2002年,榆樹市轄4個街道、16個鎮、14個鄉。總人口122.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萬人。 2003年,榆樹市轄:正陽街道、培英街道、華昌街道、城郊街道、向陽鎮、泗河鎮、土橋鎮、新立鎮、黑林鎮、大坡鎮、閔家鎮、五棵樹鎮、弓棚鎮、大嶺鎮、保壽鎮、秀水鎮、劉家鎮、八號鎮、懷家鎮、新莊鎮、環城鄉、城發鄉、於家鄉、光明鄉、謝家鄉、福安鄉、先鋒鄉、大崗鄉、恩育鄉、太安鄉、紅星鄉、育民鄉、青山鄉、延和朝鮮族鄉。
2004年,榆樹市轄:正陽街道(辦事處駐榆樹大街)、培英街道(辦事處駐榆樹大街)、華昌街道(辦事處駐三盛路)、城郊街道(辦事處駐三盛路)、八號鎮(鎮政府駐大八號)、大坡鎮(鎮政府駐大坡)、弓棚鎮(鎮政府駐弓棚子)、劉家鎮(鎮政府駐劉家店)、五棵樹鎮(鎮政府駐人民路)、劉家鎮(鎮政府駐劉家店)、閔家鎮(鎮政府駐閔家屯)、秀水鎮(鎮政府駐秀水)、保壽鎮(鎮政府駐保壽屯)、黑林鎮(鎮政府駐黑林子)、新立鎮(鎮政府駐新立屯)、土橋鎮(鎮政府駐土橋屯)、懷家鎮(鎮政府駐三家子)、大嶺鎮(鎮政府駐大嶺)、新莊鎮(鎮政府駐大房身)、向陽鎮(鎮政府駐東中央堡)、泗河鎮(鎮政府駐泗河城)、大崗鄉(鄉政府駐東大崗)、育民鄉(鄉政府駐六號)、紅星鄉(鄉政府駐西三號)、太安鄉(鄉政府駐復州崗)、先鋒鄉(鄉政府駐三道街)、光明鄉(鄉政府駐孟家崗)、謝家鄉(鄉政府駐范家店)、於家鄉(鄉政府駐雙窩堡)、青山鄉(鄉政府駐青山)、延河朝鮮族鄉(鄉政府駐明新)、恩育鄉(鄉政府駐恩育)、城發鄉(鄉政府駐雙河屯)、福安鄉(鄉政府駐六合屯)、環城鄉(鄉政府駐榆樹大街)。
⑦ 要一篇高爾基母親讀後感 要600字哦!
讀完高爾基的《母親》,按理說寫出的讀後感應該是關於贊美母親的,可我卻不想寫那些,當然,母愛是值得永久歌頌的,知識在沒有領會其真諦,沒有觸機靈魂的情況下寫出的文章,只能是膚淺的,和那些無病呻吟的文章一樣令人提不起興趣.
讀完母親。確實在一些方面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主要有以下幾點。
1母親——作為生活在當時俄國黑暗社會最底層的工人代表,從一個沒有靈魂的麻木的
人,一躍而為一個具有先進思想,為推翻沙皇統治而站在第一線的人。
母親身上,所發生得重大變化,讓我們震撼,尤其是母親不識字,卻比那些識字的理解
真理,理解俄國的未來。這些與她的兒子帕沙卡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她的兒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運動的領導者,不斷對他的母親灌輸革命的真理,將母親的思想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當然這與母親本身也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她對兒子的理解,對兒子所從事事業的信任,沒有對兒子的自豪,對兒子深深的愛,也不會使她在兒子被捕後,下定決心走兒子的路,從而真正成為一個革命者,一個大造新時代的人。
這里我們談到了理解,這不僅讓我想到一句話:理解萬歲。確實,人與人之間的理
解是無價的,理解可以創造奇跡,就像理解可以將帕沙卡和她的母親,兩個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一座信任的橋梁。在現代社會,很多問題有待於理解來解決,代溝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代表。試想,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加強交流,增進理解,又什麼問題解決不了呢?有時候我感覺父母不理解我,當然,為題是出在雙方。父母當總是讓我一個勁的學習,殊不知,為了責任而學習是很累人的。
2書中的革命者為了信仰,為了人類美好的未來而奮不顧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親的兒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們有著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農民宣傳革命知識,剖析他們受苦受累而沒有得到回報的原因,他們不懼資產階級及其他們的走狗們,把坐牢當作工作之餘的休息,出獄後依舊投身革命事業。這是多麼讓人敬重!這不僅讓我想到了我國所經歷的艱苦歲月,同樣的故事也在我們這片熱土上發生過,那些革命的烈士,將長眠在共和國的懷抱之中。
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時期,信仰高於一切,有著執著信仰的人會為它而拋棄生命。那些捨生取義的事跡一直被人們坐傳倡,慢慢的好像已經成為了傳說,我曾經懷疑,所謂亂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現代社會,還會不會又為了信仰而獻身的人,還有沒有那份勇氣,坦然地面對死亡,正氣浩然。在那時,信仰是人們前進的動力,這不僅讓我思索,偉人為了信仰而不斷奮斗終究成為了偉人,而在當代,如何確立自己的信仰呢?我小時候想當五星上將,現在想來卻也可笑,一沒有軍事才能,二沒有軍事膽識,三沒有軍事機遇,談何成為將軍?小時候想當將軍想必那是戰爭片子看多了,盲目崇拜上面的將軍罷了。
說實話,從那時起就有點迷茫,在各方面的呼籲下努力學習,卻終究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理想,總是過一天算一天,完成當前的任務就算了事。我也常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總是安慰自己,總之以後能報效祖國,名垂青史就是了,這就算我籠統的人生理想吧!
在前面我提到,由於害怕寫得太庸俗,所以不打算寫母愛的內容,可是當我寫到這兒才發現,這本書中未提一個「愛」字,卻無處不洋溢著母親對帕沙卡的愛。從母親對帕沙卡反常舉動的擔心,到得知他從事失業後的提心吊膽;對兒子的支持,到以兒子為自豪,直至投身革命事業,一個母親年邁而執著的愛心,又對兒子的愛上升到了對全世界為真理而奮斗的無產革命者的愛 ,這是歷史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