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開拍之初,就霸氣十足,演員陣容,幕後團隊,以及花巨資搭建香港舊城區實景,都讓人對這部電影聯想翩翩。2009年這一年佳片不斷,而《十月圍城》始終是我最期待的一部,光是甄子丹,就夠有看頭了,何況還有謝霆鋒,黎明這些我一直十分喜歡的明星,而自從《投名狀》之後,陳可辛的作品也顯現了一定的水準。所以,《十月圍城》可以成功,絕對是實至名歸。影片以保護孫中山為主線,講述了舊香港社會各界由此而掀起的一股革命風暴。商人,賭徒,車夫,乞丐,戲班,社會各界上上下下,為保護孫中山而英勇獻身,其中又飽含了每個小人物在自己命運里的奮斗和遭遇,一番驚心動魄的廝打殘殺,讓人觀之可歌又可泣。我認為,這部電影最感人的地方,不是為革命而獻身的勇氣,而是每個人物在歷史和命運的漩渦中,不得不去革命,在夢想和現實的距離間,不得不去面對。最後,將自己的生命耗盡,卻未了卻自己最初的夢想,但這樣的犧牲又讓全民族的民主解放向前跨了一大步!正如謝霆鋒飾演的阿四,總是念叨著「明天過後就結婚。」這樣美好的夢想卻並未實現,但他的犧牲卻為全民族做出了貢獻,力量雖然渺小,但卻是那麼讓人感動!類似阿四的悲劇,《十月圍城》里比比皆是,甄子丹飾演的沈重陽,在臨死前拿著女兒的玩偶對情敵白玉堂說:「給念慈。」轉身沖向了奔騰而來的駿馬,腦海里卻一直浮現著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場景。又是一個美好的個人夢想,又是一次偉大的壯烈犧牲!而黎明飾演的乞丐,拿著家傳的鐵扇力斗群敵,彌留之際,卻幻覺出現了當年意中人的模樣(李嘉欣)。已經破滅的夢想,讓人物的命運變得格外頹廢,但他卻蝴蝶破繭,用頹廢的生命實現了最後的價值。既然人生已是如此,何不轟轟烈烈的做一點實事呢?乞丐的命運讓人惋惜,但卻也有一種「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豪氣。《十月圍城》里人物眾多,我也只是挑幾個自己喜歡的說說,其他人物如梁家輝的陳少白,甚至是胡軍的閻將軍,都各有各自的精彩之處。而說到真正的精彩,當然是影片後半段的一系列打戲,既然有甄子丹的出演,武打戲當然是一大重點。在舊香港城區里,正反兩派各顯奇招,打得十分慘烈,而丹哥在街市上的跑酷表演也絕不輸於當年《拳霸》里的托尼賈,據說2010年丹哥要和托尼賈合作一部電影,我想,《十月圍城》里的此番表現,會不會是在向托尼賈示威呢?總之,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優秀的導演,優秀的演員,遇上優秀的劇本,相信在今年的香港金像獎上,《十月圍城》一定會大放光彩。
㈡ 求十月圍城一千字左右的影評
作為當下香港最大牌的導演之一,陳可辛的號召力通過《十月圍城》的演員表就可見一斑。甄子丹、黎明、梁家輝、范冰冰、王學圻、胡軍、李宇春、謝霆鋒等十幾位明星一字兒排開,甚至連張學友、李嘉欣、任達華這樣的大碗都只是在劇中跑一個龍套。劇組斥巨資在上海1:1復原的「香港中環」,大到城景街景,小到葯店裡的葯櫃,全都足夠寫實,透出一股濃濃的老港味來。以上種種再加之功夫、超女、懸念、話題,作為一部商業大片所應該具有的元素和噱頭《十月圍城》基本上都給觀眾備齊了。作為一部男人戲,影片更是為女性觀眾精心設計了兩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據說有人在看片過程中數度落淚,就連甄子丹在香港首映之夜都聲稱自己特意帶了紙巾。
《十月圍城》真的如此完美么?我看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由於較早時候看過劇本的緣故,加之又是一個港片迷,我原本也對《十月圍城》充滿了期待。但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大,看完之後心中很是失落。盡量客觀得講,《十月圍城》挺不錯,但比較的對象是《花木蘭》、《刺陵》和《風雲2》。真要拿它跟《三槍》一較高下,拋開對小沈陽的個人好惡,單在製作方面《十月圍城》未必能夠勝出。
別的不提,先說人物。《十月圍城》的場面雖然不比陳可辛的《投名狀》大氣磅礴,但幾場群戲也拍得有模有樣。不過成也群星,敗也群星。明星雲集雖然給影片提升了不少的票房號召力,但戲份過於平均使得劇中角色都顯得有些面目模糊。除了王學圻飾演的商人這樣將整部戲從頭帶到尾的角色堪稱水準之作外,其他人一概較為空洞,單是保護孫中山的動機顯然都無法令人完全信服。只見一群來自三教九流的義士為了不同的目的聚集到一起,不為慷慨大義,只求死得其所。每個人似乎都在尋找一個為革命英勇獻身的理由,但仔細推敲,其實那些所謂的理由都不夠充分。多年以來,國產大片最大的通病就是內容空洞,形式浮誇。張藝謀好容易從歧途中走回來,陳可辛卻再一次重蹈覆轍。
其次,《十月圍城》在還未上映之時便早早的喊出「打戲不足六十分鍾」便退票的宣傳口號,信心之足令人欽佩。可動作場面的鋪張卻無法掩蓋打得不夠精彩的事實。董瑋在武指這個行當里雖然名氣不小但始終只屬二流,動作設計死板老套,毫無新意可言,唯有甄子丹自己設計的那段「甄功夫」還能讓人眼前一亮。如此豪華的商業大片卻被武戲拖了後腿,實在令人扼腕嘆息。
除卻明星和動作,陳可辛最聰明的地方便是再一次觸動了中國人民族情感的那根脆弱的神經。回歸之後香港意識形態方面明顯受到大陸的影響得到了加強,這次更是搬出國父「孫中山」作為自己的賣點,並對飾演孫中山的演員一直秘而不宣。毫無疑問,這是一次相當成功的炒作。這場炒作以及劇中無時無刻不透露著的那種對國人民族情緒的鼓動都預示了這部影片在票房上的成功。我依稀記得當年《東京審判》上映時在影院里獲得的雷鳴般的掌聲,在這樣的掌聲中,影片劇情上的疏漏、製作上的瑕疵都被觀眾一並忽略了。《十月圍城》同樣具有這樣的欺騙性,令它看上去的確很美,甚至有人公然喊出「十年最佳」的口號。可這「十年最佳」一出,真不知要把《投名狀》、《天水圍》、《神探》、《黑社會》都擺到哪去?
最後,引用影評人魏君子所說的話做一下結語:「這註定會是一部好評如潮的電影,但我還不滿足。」好評如潮是因為在《十月圍城》上畫之前,從《熊貓大俠》、《火星沒事》到《花木蘭》、《刺陵》,大大小小的影片已經徹底敗壞了觀眾的胃口。而《十月圍城》讓人意識到國產大片也能夠拋棄幾千年的虛華背景,以一種寫實的姿態書寫風起雲涌的近代往事。但我仍不能滿足,因為以陳可辛導演的水準當然可以做到更好,可以把人物塑造的更立體,可以把故事講得更完滿,可以讓每一場打鬥更精彩,可以讓影片不僅僅只是看上去很美,還能夠經得起反復的咀嚼,細細的品味。
㈢ 十月圍城電影觀後感 1000字
由於沒有換看該影片,提供建議參考怎麼寫觀後感
對XXXX...的觀後感
------------------- 【可以有題記吧】
第一段,首先介紹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片段.拿精彩的介紹一下.
第二段,我對此所產生的感覺啦.感受啦.頓悟啦.寫一下.穿插劇情一下
第三段,結尾么好了.用簡潔得話再次概括自己的想法.
㈣ 寫一份電影《十月圍城》的觀後感
《十月圍城》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但它也沒有明顯的短板,在每一個環節上,它都做到了優秀。而且,它還讓我感動。對於2009年的華語電影,我也不想要求更多了。
對於華語電影來說,我作為一個觀眾被真正的感動,我就覺得值得向大家推薦了。(我得說明一下,我對華語電影和外國電影的評分標準是不同的,華語電影的標准我肯定會更寬松一些。)
對於那些期待著看到一部「武打片」的觀眾來說,你們可能會失望,因為「武打」場面很少。但對於期待著看到一部精彩的劇情片的觀眾來說,你們一定不會失望。2個小時飛快地就過去了,你不會想到要去看錶。
所謂「文戲」「武戲」的分別,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那些動作場面終於沒有脫離劇情為打而打了。每一場動作戲都是為了劇情服務的,炫技的成分已經被減到最少。
對於這個故事,我想說的太多,結果我什麼都說不出來。每一個人都能從裡面看出自己想要看出的東西來,而這就是好電影帶給觀眾的禮物──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中尋找到自己的觀影樂趣。這就足夠了。
㈤ 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受
《十月圍城》如果是戰役,就是一場技術無可指摘、表演中等偏上,文戲與動作平分秋色各有所長,沒有雷人角色沒有無趣橋段沒有笑場台詞沒有硬傷錯誤沒有黑暗主題的戰役。也許還有一點,不是《十月圍城》多完美,只是它的同仁們之前的錯誤太多。沒有錯誤,成為了其勝利的重要砝碼。因為排除了這些懸在華語電影大製作頭上的陰霾,所以顯得在這個時代難等可貴的極富誠意和完美異常,這戰役也打得超豪華,很好看。
㈥ 十月圍城觀後感結合史實
你好!
推薦兩篇吧:1、《十月圍城》是歷史片。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強入侵,民不聊生,國父孫中山率領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鮮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該片用飽含深情的鏡頭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刻畫了一群為走向個共和蹈死不顧、引頸就戮的英雄人物,他們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眾沉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腳夫、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參與營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為了老闆、為了哥們兒、為了愛情、為了救贖,但,當塵埃落定之後,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銘記。
《十月圍城》是情感片。陳德森透過新作演繹了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兒女情,雖然人物眾多,但沒有一個干癟,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個個俠骨柔情的熱血男兒,比另一部明星雲集的大製作《建國大業》豐滿得多。王學圻的表演已臻極致,謝霆鋒也憑借本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就算反派,也不是用簡單的手法「惡化」,那個暴躁但忠烈的清朝軍官閻孝國被胡軍演活了,那份報效朝廷的愚忠、頑固和病態都溶在在他的舉手投足之間,可謂入木三分。
《十月圍城》是動作片。電影里六十分鍾的打戲讓觀眾大呼過癮,根據人物和劇情設計的動作非常合理,不花哨,不炫技,沖擊力、畫面感都特別強。甄子丹的搏擊術再現江湖,較《導火線》、《殺破狼》更上層樓;巴特爾的少林武術看上去並不笨拙,拳打腳踢,招招致命。最值得稱道的是電影的節奏,文武相間,張弛有度,松緊適宜,很有《生死時速》等經典大片的風范。
《十月圍城》是商業片。戲未上演,李宇春的加盟就已經為人所詬病,適逢陳可辛放出「電影本是一門生意」的新言,藝術圈頓時嘩然。正如本片中所表現的一樣,革命不是清貧的事業,需要巨大的資金做支撐,電影更不是,形不成良性的產業循環,沒有好的票房保證,藝術怎麼發展?文化如何成就?好的電影標准很多,但有一個被廣泛認可,即「叫好又叫座」,餓著肚子的梅蘭芳絕對唱不好《鳳還巢》,連油彩都置辦不起的徐悲鴻肯定畫不出《八駿圖》。就春春同學的表現來說,雖達不到她的狂熱粉絲們的過度褒獎,但也說不上有多糟糕,中規中矩,讓別人演,也不過如此,我認為此舉並非導演向市場屈服,這叫順應潮流,無傷大雅。要提醒列位的是,片中還有一位大龍套叫張學友,他也曾是當年香港某區歌唱比賽的選秀狀元,如果我們能接受這個男人的存在,又何必去討伐一個愛唱歌的川妹子?
胡適先生說「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小女孩」,我們已經深陷並迷離於各種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戲說當中。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陳可辛和陳德森的這次嘗試讓我們體會到另一種寬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會精英,普通的中國人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每一個後來者都在享受著他們用鮮血澆灌出的希望和繁榮,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託,是中國人的一次集體勵志。
我認為,陳可辛等力圖通過《十月圍城》強勢宣告,香港電影已經告別自戀的城市情結,真正的回歸歷史,融入中華民族。《十月圍城》不僅是香港電影,《十月圍城》更是中國電影。 2、其實影片的故事很簡單,就是小人物關於愛的情懷,從父子之愛,父女之愛,主僕之愛,男女之愛,到中華之大愛。有了十年磨一劍的誠意,即使是小人物悲憫命運,也能夠達到主旋律的升華。
《風聲》之後,我就決定再也不劇透了。對於《十月圍城》,只知道雖不及《建國大業》的群星醬油,但也是眾星雲集,劇情也就只知道與孫中山有關,與革命有關,甚至連預告片也沒有看過。原來無知的跌宕在劇情中,可以如此的酣暢淋漓。
王復明,方紅,沈重陽,阿四,李重光……他們都是一百年前的70後和80後。
他們都是那個年代最普通的人,沒有特殊的身份,沒有響亮的名字,只因為忠,良,義,孝走到了一起。
他們並不明白什麼是革命,但是都有為愛出征的信念。他們各有各的的苦衷,各有各滄桑。
我只想寫兩個人,商人李玉堂和他的兒子李重光。
「我是看不見了,可你們一定能看到。」
張學友飾演的楊衢雲在說完了這句話後就被人暗殺了,他倒下的身軀,樓頂的槍手和躁動的人群,渲染了全片,這將是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代裡的腥風血雨……
「我是個商人,我不是革命黨。」
就如陳少白所說的,「從你為革命捐的第一分錢開始,你就已經是一個革命黨了。」李玉堂作為劇中商人的代表,一直貫穿著全片。雖然他不能明白陳少白口口堅信的革命是什麼,但他知道革命黨心中的明天是他想要的明天,是兒子想要的明天,是四萬萬中國人想要的明天。只不過,再有錢的商人也不過是一介草民,他只想讓自己的兒子平安,自己的家人安全。所以,在遊行的隊伍中,他上前拉著自己的兒子回家,所以,在陳少白強調他已經和革命黨劃不清界限的時候,他厲聲呵斥「我是不是革命黨我不在乎,但我兒子絕對不能是。」
他軟弱,他逃避,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有自己的良知,有自己的底線。當英屬警察局來查封報館,他的大義凜然,「別忘了,你是個中國人。」這句話,有著餘音繞梁,不絕於耳的效果。報館中,他戰戰翼翼的復述著陳少白的話,不夠力度,但夠堅毅,那個時候的他內心一定是復雜而糾結的,他曾告誡自己的兒子不要這樣做,但是他卻挺身而出,奮不顧身。
我非常欣賞王學圻的表演,說他撐起了全片的精髓也不為過。每一句台詞,每一個表情,每一處情緒的刻畫,都恰到好處。作為一個朋友,他有至情至義的延續,作為一個僱主,他有殊途同歸的自責,作為一個父親,他有愛子如命的無奈,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有正義凜然的無畏。
李玉堂最令人揪心最令人難過的,應該是結尾處他看到了那個代替孫文的是自己的兒子,那般慌張,那般錯愕,那般迷茫。他眼睜睜的看著自己「騙」來的人一個一個死在自己面前,最後一個卻是自己一心想保護的兒子。影片的最後,李玉堂跌跌撞撞地跑向翻到的篷車,他抱著自己的兒子,「我讓你這兩天別出門,你不乖。」他絕望的念叨,他哭了,幽怨地望向陳少白,其實,他明白,他什麼都明白。
劇中,我最大的驚喜是王柏傑飾演的李重光,不是他的演技多麼精湛,而是這個人物本身所帶來的感動。他是富家公子,衣食無憂,前途似錦。他叛逆,他不畏父親的阻攔上街遊行,他勇敢,毅然的戴上了那頂白色的禮貌。但一個17歲的少年真正明白什麼是革命嗎?
我覺得王柏傑的表演中最真實的應該是李重光內心情緒的刻畫。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不貪戀富貴之家,他傻傻獃獃的拍合影,他目光炯炯的宣揚革命,他堅定著革命的理想,但也懼怕死亡的真實。
還記得在滑向死亡的那條路上,他哭了,哭的那樣難看,像個無助的孩子,因為失去了最後的希望,那把輾轉了數次的手槍。他閉上了眼,他笑了,笑的那樣燦爛,像個得到了糖果的孩子。這一刻,你不再是怯生畏懼死亡的孩子,而是最勇敢的義士。「我活了十七年,好像就是為了等待今天這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六十分鍾,那塊沾染了血漬的懷表,永遠地停留在了十點五十九分。
他離開了這個城市,在父親的懷里,安然的告別了他用生命換來希望的城市。
他看見了,他說「我閉上眼,看到的是中國的明天。」
兩個小時的血淚洗禮,除去一張張定格在永逝的臉,烙在腦海中的,只剩下那句「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革命」。
很多地方的介紹都說這是一部很有誠意的片子,我也是在看了全片之後,才又看了片花,訪談。沒錯,很有誠意,歷史情景的高價還原,人物設定的精心構造,實現了「一個好看的故事」和「一個深刻的故事」的融合,陳德森的武加上陳可辛的文,夠商業也夠主旋律。
沒有苟同紅色系列的歌頌和劍走偏鋒的襯托,用歷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憫命運勾勒出宏偉的歷史主題。
最後,贊一下配樂,每一段故事,其實只是簡單的鼓樂,但是絲絲入扣
㈦ 《十月圍城》觀後感
看這部電影,我流淚了。流了三次。就是演員表演的太到位了,就是劇情發展的太到點了,然後就輕而易舉的達到了我的淚點。然後就順其自然的流了。
先說說王學圻先生。他可以說是老戲骨了。無論是在《梅蘭芳》里還是在《十月圍城》里,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出了角色該有的霸氣,封建時代的「老爺」,就是高高在上的:吃飯時,他是最後一個到位,然後其他在飯桌上侯著的人要起身歡迎;只有等他吩咐了開始吃飯,大家才能開始。當然,他也演出了他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對兒子的那種深沉的愛。不允許兒子參加革命,是為了保護兒子,希望他能僥幸的活下去;當他看到兒子的屍體的時候,真的是悲天絕人,老淚縱橫,內心如萬箭穿心般痛苦。同時,他也是一個老闆。一個體恤下屬的老闆。兒子考上了洋學校,犒勞大家糧食;阿四喜歡阿純已經很久了,希望老闆幫他提親,他立馬就答應了。當然,我們都知道為什麼他立刻就答應。但歸根究底,他還是答應了。他也是一個值得深交和信耐的朋友,提供郁白多年革命需要的資金以及報社的機器,紙張等等,當他在戲班的地上踩到了郁白的鋼筆的時候,他突然就懵了,以為最好朋友也遇難了,後來並未發現屍體,只能認定為失蹤。當警司封了他的報社,沒收了他的機器的時候,他就徹底的爆發了。這個時候,他更是一個中國人!沒有了先進的硬體設施,就用最原始的方法繼續宣傳孫中山到來的消息。他內心最深處的愛國情誼隨著朋友的失蹤,隨著報社的被封等就激發到了頂點。他把好友對他講的那些令人激動的話又給廣大的愛國革命者們宣揚了一遍,這個時候他們就組成了廣大的統一戰線,保護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宣揚民主精神。這個人物是復雜的,每一面都被王學圻表現的淋漓盡致。
其次,我比較欣賞謝霆鋒扮演的阿四。地地道道的打工仔,可是是一位敢於追求愛情,敢於追求新世界的打工仔。他喜歡阿純,對啊純的愛,簡單透明而又濃郁。希望能一輩子守住她,和她共度一生。為了她,他努力學著識字。每次拉著老爺路過照相管的時候,對阿純總是靦腆害羞充滿無限溫柔的深情一笑。就這短暫的彼此一個會心的微笑,他就會覺得幸福,就會充滿力量。他的演繹,把這種微妙完美的傳遞給了我們觀眾。當然,他並不是只會兒女情長的小子,當他知道眼前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愛情的時候,他義無反顧的想要沖在最前面。當然,他只是最底層的打工仔,沒有那麼多的高遠報復,他的犧牲,完全出自一個小人物認為最值得犧牲的原因。那就是他朝夕相處的少爺。為了救少爺,他死命的抱住閻的腿,一次又一次不肯鬆手,終於被閻擰斷了脖子,就那樣直挺挺的倒在地上。他的犧牲並不轟轟烈烈,可是讓人敬佩,讓人惋惜。他最想和阿純結婚,可是這輩子都結不了了。
甄子丹演的沈重陽又是一個讓我動容的角色。他從開始的是賭成性,為了錢幫惡人,害得戲班所有人都死於非命。後來,當他得知那個小孩就是自己親身的女兒的時候,就徹底的改變了自己多年的惡習。他追著他們遠去的黃包車,看到自己孩子可愛的面容,笑了,哭了,笑了。這個時候的他,紛繁復雜。當他把布娃娃交給李玉堂並讓他快走的時候,他就做出了要犧牲的准備。他當時的那個妝,眼睛腫得老高,沉重的喘著粗氣,兩知看不清楚的眼睛,卻看到了他和月如和女兒一家三口歡快的騎著自行車的場景。他知道,這不會發生了。
還有任達華演的方將軍,李宇春演的方紅,巴特爾演的臭豆腐,黎明演的李公子等等,這些都是偉大的悲劇式人物。
我極端自私的想,就是為了保護孫中山這一個人的生命,犧牲了這么多人的生命。如果把其他的所有所有一切都拋開不說,難道別人的命就比他的命賤嗎?大家的命都是一樣值錢。當然了,這個問題不能這樣看待,全世界只有一個孫中山,他是開辟新天地的偉人,他給予了我們萬萬千千百姓新的生命,給予了我們當家作主的權利,只有他的偉大創舉,才有了那以後的中國。所有,為了這樣一個偉人,犧牲了其他那些人,似乎又是值得的。
我只想說,犧牲的那些人們,都是偉大的,都是崇高的,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