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攀登者》的結尾用成龍,主要是為了影片的內容更加接近原型。我們都知道,《攀登者》的有關情節是真實存在的,這部電影也是以夏伯渝為原型改編的。在夏伯渝最後完成登山的夢想的時候,其實他已經不再年輕了,有一定的歲數了。
然而,胡歌的外表比較年輕帥氣。倘若用胡歌作為這部電影的結尾的話,會很難讓觀眾得到絕佳的觀影效果。用成龍作為影片的結尾的話,從貼近原型的角度上來看,是比較適合的選擇。
並且,成龍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選用成龍作為這部影片的結尾,會讓更多的人關注這部影片。當這部影片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的時候,也會讓這部影片得到更廣泛的影響力。
⑵ 《攀登者》中,方五洲最後沒有和徐纓在一起,你是否感到惋惜
方五洲在第一次去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時候,就告訴徐纓,等他登頂之後回來,就有一句話要告訴他。後來雖然方五洲成功登頂了,但是卻因為沒有留下影像資料而受到不少質疑。
他沉默與退縮了,也失去了去追求愛情的勇氣,這換來的就是兩個人很多年的生離。方五洲再次登頂珠峰時。而徐纓作為氣象隊主任,向登山隊全程報告珠峰天氣情況。整個氣象隊為登山隊再次成功登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因為珠峰天氣惡劣,干擾氣象隊與登峰突擊隊之間的無線電通訊,徐纓在患病情況下繼續向上攀登,縮短無線電通訊距離,最終將珠峰預測天氣准確告知突擊隊。但同時自身也因為急性肺水腫不幸去世。
在現實生活中,但在事業面前,我們是否也會堅定執著,為了給愛情一個完美的詮釋而努力拚搏呢?事業和愛情當然兩者都不可或缺,但如果我們把為事業拼搏的動力,化作為實現美好愛情而攜手共進、不畏生活艱難的決心,相信我們的愛情註定是最美好的!我們也應該學習他們的精神,鼓勵自己。
歡迎大家評論互動。
⑶ 《攀登者》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主要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成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三人完成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的故事。
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三人成功從北坡登頂,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登頂珠峰,也創造了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的紀錄;而1975年5月27日中國登山隊再次成功登頂,並測量出珠峰的精確高度為8848.13米。
(3)電影攀登者的結局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923年,英國探險家喬治·馬洛里被《紐約時報》問到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時,他回答說:「因為山在那裡。」留下這句傳世名言的馬洛里,最終沒能征服世界第一峰,1924年,他在珠峰的冰天雪地中徹底失聯。
上世紀50年代,英國和瑞士登山隊先後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成功登頂珠峰。但在中國境內的北坡,始終無人自此登上世界之巔,包括馬洛里在內的英國人數次在北坡折戟,以至於他們得出結論,想從北坡攀登這座「連飛鳥也無法飛過」的山峰,「幾乎是不可能的」。
直到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成立時間不足5年、隊員平均年齡24歲的中國登山隊,艱難地將五星紅旗插上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
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打破。驚嘆於今人登頂速度越來越快的人們很少知道,
藉助當年登山隊員們在岩壁上艱難打下的鋼錐而架起的金屬梯,直到2008年仍是登山者們不可或缺的助力,更少人知道,年輕的中國登山隊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命運和極限挑戰……
⑷ 電影《攀登者》主要講述看了什麼故事
電影攀登者劇情講述了1960年中國登山隊成員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三人完成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的故事。
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沖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15年後,方五洲和曲松林在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李國梁、楊光等年輕隊員再次挑戰世界之巔。迎接他們的將是更加 嚴酷的現實,也是生與死的挑戰......
此外,為了真實再現中國登山英雄勇登珠峰的歷史事件、實景還原珠峰壯麗景觀,選擇在西藏珠峰取景拍攝,讓演員真實體驗高原環境,高海拔、極度缺氧、變化無常的氣候環境,再現中國登山隊勇攀珠峰的歷史壯舉。
⑸ 《攀登者》的結尾中夏伯渝為何不用胡歌來演而用成龍
《攀登者》結尾的夏伯渝之所以要用成龍是因為年齡合適,影響力強並且有寓意。今年的國慶檔出了三部電影,這電影熱度依然不減,而《攀登者》也是吸引了許多觀眾的注意,很多人都非常喜歡裡面的演員和劇情,而成龍也出演了夏伯渝這一角色,但是這一角色之前是由胡歌主演的,這也就引起了網友們的爭議,認為成龍也是來蹭熱度的。其實導演選用成龍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
第三,有寓意。其實這個角色在最後登上頂峰就和成龍在娛樂圈裡面的高度是相同的,並且現在成龍年紀也大了,但是不管做什麼事情還是做得非常的好,非常的認真。作者應該也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才選擇了成龍。不過成龍並沒有讓我們失望,也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完美的夏伯渝。
⑹ 你知道《攀登者》的結局是什麼嗎
這支預告片看得好揪心。兩代攀登者為了捍衛主權誓死登頂測量出珠峰的「中國高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