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第一部與音樂有關的電影觀後感

第一部與音樂有關的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6-04 03:09:23

1. 《音樂之聲》200字觀後感(關於音樂)

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生活原本就是平凡又意味深長,成人有成人們自己的思維方式和世界,有如瑪麗亞熱情奔放,對音樂和大自然的愛好與執著,有如上校對自己國家的忠誠與信仰,亦然,孩子們也有著自己的思維和所嚮往的世界,不是巧克力玩具,而是自由與理想,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掌聲和認可。
音樂之聲是一部非常著名的電影,歡快的音樂,平凡的生活,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2. 誰會寫"音樂之聲"電影的觀後感

很好的電影,值得一看,真實故事改編 當了一篇 這是一部刻畫得非常細膩、畫面非常唯美的溫馨、歡快的音樂電影,它講述的是修女瑪利亞到退役艦長特拉普家裡給他的七個小孩當家庭教師的故事。 修女瑪利亞喜歡自由,熱情奔放,活潑開朗,喜歡唱歌,修道院院長認為她不適合當修女,就把她介紹到沒有妻子的前奧地利退役艦長家裡,給他的七個小孩當家庭教師。特拉普艦長一家住在面向湖的一座美麗的大別墅里,自從他的妻子去世後,他就把家裡當成軍艦來管理。他要求孩子嚴格按照他定的作息時間行事,甚至不準他們唱歌。他的簡單而又有些粗暴的管理方式使整個家庭陷入了一種呆板、冰冷的氛圍中,沒有歌聲,甚至沒有笑聲。孩子們很排斥家教,瑪利亞已經是他們的第十三任家庭教師了。開始時他們百般捉弄瑪利亞,不過很快他們就被瑪利亞的善良、細心的呵護和設身處地的理解征服了。在特拉普艦長離開期間,瑪利亞帶他們出去玩,教他們唱歌,漸漸地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艦長回來時,發現整個家庭在瑪利亞帶領下充滿歡笑和音樂之聲,很是感動。愉快溫馨的氣氛也喚起了他的幾乎塵封的情感,於是他拒絕男爵夫人和瑪利亞結婚了。可是熱愛祖國的他不願意為德國服務,一家人終於通過演唱表演巧妙地逃走了。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部音樂影片,喜歡裡面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喜歡那清澈的湖泊和雅緻的別墅,喜歡那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喜歡瑪利亞的善良開朗和自由熱情,喜歡特拉普艦長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喜歡那種人與人之間的溫馨的情感,喜歡裡面那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喜歡那些或歡快或抒情的音樂…… 無論是那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是溫馨的人情,亦或是那感人的愛情故事還是那些動人的音樂,影片都演繹得淋漓盡致。這是一部從哪方面看都非常值得欣賞的影片,現在我就裡面的音樂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 首先是歌曲《音樂之聲》,它也是本部影片的主題曲。這首歌開篇就由瑪利亞演唱出來。隨著鏡頭的移動,我們看到了翠綠的草地,清澈的溪水,還有遠處綿延的青山,高遠的天空,而且似乎聞到了空氣里陽光的氣息。活潑開朗的瑪利亞那動聽的歌聲,回盪在山間,使觀眾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那歌聲中有對大自然的熱愛,有對自由的嚮往,還有歌唱者的那種快樂和陶醉。在特拉普艦長外出的那段時間里,瑪利亞把這首美麗的歌曲教給孩子們,作為他們送給男爵夫人的禮物。特拉普艦長聽到這首美妙動聽的歌曲之後,不由自主地跟著唱了起來,那冰凍了不知多久的心也開始悄悄融化。這首歌里的快樂和熱情感染了每一個人,也讓特拉普艦長明白了瑪利亞給這個家庭帶來的是什麼,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知道瑪利亞是無可取代的,他也開始改變他獨斷專行的習慣。 還有就是歡樂大方的《哆來咪》。這是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第一首歌。那天在郊外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時發現,從沒唱過歌的孩子們一下子很難學會,她就把七個音符和諧音字聯系在一起,編成一首歌,琅琅上口,孩子們馬上就學會了。這是一首很輕松很歡快的歌曲。當孩子們唱起這首歌時,他們的快樂溢於言表,你簡直無法把現在的他們和以前的那種古板得沒有任何生氣的生活聯系在一起。正是瑪利亞的這首歌首先喚起了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愛,進而對生活的熱愛。從此以後,他們的生活里開始有了音樂的陪伴。 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那首《晚安,再見》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瑪利亞特地為他們編的,七個孩子演唱這首歌時特別有默契,配合得很好。也他們第一次在家庭晚會上表演時就獲得了所有客人的稱贊。這首歌的演唱把孩子們的可愛,純真表現得淋漓盡致。最後他們全家也正是通過這首歌向祖國和人民道別,那個場合的演唱增添了些許別離的傷感,使這首歌有了另一番韻味,不變的是,它仍然那麼讓人感動。 特拉普艦長演唱的那首深情、舒婉的《雪絨花》是影片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曲。當特拉普艦長受孩子們和瑪利亞的請求開始演唱這首歌時,那種對故土和對祖國的深情使他卸下了所有的偽裝,平常的那種嚴肅不苟言笑甚至冷漠盪然無存。從他那飽含深情的歌聲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溫情、敏感的特拉普艦長。原來高大威嚴的他,內心裡也有這么多柔軟的地方,他對祖國的那種發自內心的深情讓人感動。特別是他在音樂會上的那次演唱更精彩。不願意背叛深愛的祖國和人民的他決定帶領全家逃出奧地利,臨別之際,他唱了這首歌。他通過這首歌表達了自己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和深深的不舍,同時也借這首歌表達自己對德國統治的強烈反抗。唱到一半時,他就哽咽得唱不下去,瑪利亞接著唱了下去。他們全家也一起唱了起來,而且帶動全場的人唱起來。那深情的歌聲令人久久無法忘懷。 影片中的其他歌曲如《孤獨的牧羊人》等也很優美,這里不一一細說了。 影片通過這些音樂很好地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對刻畫人物的性格,推動故事情節發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整部影片沉浸在一片優美的音樂之聲中,我們在音樂聲中去欣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以及思想感情,輕松,自然。 這部影片把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溫馨的人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確實是一部難得一見的好片。

3. 《音樂之聲》觀後感

前不久,老師在音樂課上為我們播放了一部影片——《音樂之聲》。看完後,我深有感觸。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成龍
上面是國際武打明星成龍對《音樂之聲》的看法,也是所有看過了這部電影的想法,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從頭到尾不會引起觀眾有絲毫不安或尷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和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它在裡面所訴說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從中我們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這一切都是在現在的影視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難以看到了。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
說到我對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幾個地方:
首先,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獨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愛的東西」、睿智的「十六以後是十七」等,都給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享受。再也沒有孩子們說「再見」比托普家的孩子們在其父親的晚宴客人們面前說「晚安,再見」更令人感到樂趣橫生了。
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時侯所喜歡的一部動畫片《飄零燕》,它裡面所製作的動畫畫面和影片的場景幾乎一模一樣,想不到我兒時所嚮往的伊甸園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條件下我一定要親身去一趟的。
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上說說吧。第一感覺是瑪利亞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會順著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學到東西必先是孩子願意去學,然後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都忽視了的方面,但恰恰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著,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教師所做的工作是影響一個,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說過:愛滿天下。作為教師他要具備的愛要比父母的愛意義更深,范圍更廣,是一種博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會孩子去愛更是應該給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節人生的課。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這應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學方法了。
一部電影竟然能讓你聽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們還能說它不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嗎?難怪經歷了多年它還是深受大眾的喜愛,看完影片後的人幾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會輕輕地哼起裡面的悅耳的歌曲,我的觀後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來結束吧。
EDELWISS: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4. 音樂之聲 電影 觀後感1000字

再次重溫了一遍《音樂之聲》,再次被感動得幾處落淚。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說到片中的演員,或許大多數人最難忘的是活潑開朗、把音樂帶給大家的女主角瑪利亞。但我最喜歡、最難忘的卻是片中的男主人公馮.特拉普上校。從表面看,他似乎是個嚴厲、冷漠而又刻板的海軍上校。可是在冷俊外表的背後,他卻有一顆博愛的心。最難忘他的眼神,那時而嚴峻、時而又飽含無限深情的眼神。他含蓄而深沉的愛,都在這眼神中表露無疑了。

記得影片開始不久,男女主人公初次相見的情形:修女瑪利亞被派往上校家中給上校的七個孩子做家庭教師,當她在大廳中等候上校,看到上校家漂亮的舞廳時,情不自禁的跑進去關起門跳起舞來。突然舞廳的門啪的打開了,上校站在門口,一句話不說的看著瑪利亞。(可惜背著光,看不清上校臉上的表情。)當瑪利亞不知所措的跑出舞廳後,上校說的第一句話就帶著訓斥的味道:「不要隨便亂闖房間」。這是上校的第一次登場,感覺很酷的那種。等下一個鏡頭看清上校的臉,我才發現這真是個英俊的男人,雖然在初次登場這幾分鍾的片斷里,瑪利亞似乎一直在微笑,而他都沒有笑過一次。其實我對這樣一開始不苟言笑的男主角總是很有興趣的,我喜歡從他們的語言、行為以及神情中去尋找隱藏在這冷漠背後的另一些東西。而這次很快就讓我找到了一處:當上校說起瑪利亞到來之前已經走掉了12位家庭教師,而上一位教師只待了兩小時就走了時,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上校答道:「孩子們很正常,是家庭教師的問題。」看得出,這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場景一視頻:http://www.ku6.com/show/Mds1FBGNxgLzrrWo.html

印象很深的第二段場景,是上校帶著他的未婚妻——來自維也納的男爵夫人回來時,忽然發現在自己不在家的這段時間,瑪利亞盡沒有按照自己的囑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四處玩耍,甚至還用舊窗簾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上校怒不可揭,在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上與瑪利亞發生了激烈的爭執,最後當場解僱了瑪利亞。就在這時,房間里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孩子們正用瑪利亞教他們的歌在歡迎男爵夫人的到來。自從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們的母親去世後,家裡就再也沒有歌聲了。最難忘的就是這段戲中上校眼神的變化,當上校聽到這曾經熟悉的歌聲再次響起時,那剛剛還對瑪利亞怒目而視的眼光,一下子轉為聽到歌聲時的疑惑,再轉為知道這竟是孩子們的歌聲時的驚訝,再到當他快步走到客廳時親眼看到孩子們唱歌時的溫柔和慈祥。這一系列的變化,讓我看到這個男人作為一個父親,隱藏在心底的對孩子們深深的愛;還有當他情不自禁與孩子們一起歌唱的時候,有一瞬間的目光充滿了對過去的回憶,也讓我間接感受到他對逝去妻子的愛和妻子去世時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每次看這一段場景,都會讓我為這種愛而感動,都會讓我落淚不止。而之後他向瑪利亞道歉,並習慣性的以命令的語氣讓瑪利亞留下,再而轉到以謙和的語氣請求瑪利亞留下時,那懇切而充滿感激的目光,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個男人那坦誠而真摯的心靈。這段戲應該算是上校對瑪利亞態度的轉折點吧。

場景二視頻:http://www.ku6.com/show/yeht15-SAzf-j1ll.html

第三個難忘的場景便是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這里是第一次唱的場景。這是片中上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唱歌,而唱的過程中,他的眼神也是非常耐人尋味的。當他的目光停留在瑪利亞身上時,連男爵夫人也察覺到了那微笑的背後似乎另外藏有某種微妙的感情;當他的目光又落到男爵夫人身上時,卻也是看似正常的對戀人的親切微笑——或許這個時候連上校自己也未必知道自己對瑪利亞的感情已經悄悄變化了吧——這個時候最敏感的自然是他的未婚妻了。而當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結尾:「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上校的目光似乎落到了很遙遠的地方,充滿深情,也帶點憂慮。這時正是三十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上校的目光,又讓我看到了這個男人深深的愛國主義情懷。

場景三視頻: http://www.ku6.com/show/tSQia8BFUkaT38Xa.html

如果說前面提到的第二段戲是上校對瑪利亞態度的轉折點,那麼這里提到的第四段情景,便是男女主人公感情的轉折點了。這段男女主人公的共舞,使他們之間的感情由模糊轉入了明朗,雖然仍舊沒有說破。這是一段輕松而又優雅的場景。雖然在整個戲中上校的風度一向是不錯的,在這里卻使我更加印象深刻,他紳士般的優雅在舞步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在這段戲里,上校的目光可算是款款深情吧,相信大大咧咧的瑪利亞也感受到了。跳完舞後,上校的一個孩子童言無忌的對瑪利亞說「你的臉好紅」,瑪利亞有些尷尬的答道「也許是我不習慣跳舞吧」。這個時候,上校一直凝視著瑪利亞,他臉上似乎看不出什麼特別的表情,卻仍能捕捉到一絲欣喜。這個時候的他,在我看來是全劇中最英俊的時候,甚至超過了後來他對瑪利亞表白的那一刻。而這一切自然也沒逃過男爵夫人的眼睛,之後她清清楚楚的對瑪利亞說,「上校已經愛上了你」,致使不知所措的瑪利亞選擇了逃避,回到了修道院。

場景四視頻:http://www.ku6.com/show/puaHIGMipuPGqLGP.html

接下來的第五段場景很有意思。瑪利亞不辭而別,孩子們因為思念她而瞞著上校去修道院找她,因此回家晚了。當上校問他們到哪裡去了時,孩子們開始編謊話,盡管謊話漏洞百出,上校心裡也清楚孩子們去幹嘛了,他卻存心捉弄了一下孩子們,用很好的理由取消了他們的晚飯。看著孩子們聽到沒有晚飯吃而懊悔撒謊的樣子,上校一邊往回走一邊偷笑。這段戲總是讓我笑個不停,我看到了這個男人孩子般可愛的另一面,同時也感到——哎,這個男人實在魅力無窮啊……雖然在瑪利亞走後,上校似乎心情一點沒受影響——細看了很久,沒有一個鏡頭一個表情顯示出了上校的失落,可是當瑪利亞重新回來時,我還是捕捉到了上校眼神里所隱藏的巨大的欣喜。還有一個證明是從側面表現出來的,男爵夫人問上校說「你整個晚飯都沒怎麼說話,是酒的緣故嗎?」可以看出上校的心確實已經全在瑪利亞身上,整個晚飯時間實際都在考慮這件事了,為之後上校跟男爵夫人解除婚約埋下了伏筆。相反瑪利亞倒並不很會隱藏自己的感情,當她聽說上校已決定娶男爵夫人時,失望和痛苦都寫在了臉上。不過也許正因為如此,才讓上校確定瑪利亞是愛自己的,從而下定決心與男爵夫人取消婚約了吧。

場景五視頻:http://www.ku6.com/show/g12CgiQWsfLEjeJm.html

第六段場景則是讓人心情激動的表白了。這也是一段很有意思的戲,上校和男爵夫人攤牌時的理智、冷靜,與和瑪利亞表白時的試探、甚至有些笨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的,在還沒有說破之前,面對心愛的人都會變笨的;而怎麼表白也是一種技巧,在還沒有十分的把握能得到肯定的答復之前,直接說我愛你顯然不符合上校這樣含蓄的人的個性。很多電影里的表白都用了很好的暗示技巧,這里也不例外,就不多說了,直接看片吧。不過有一個表情很有趣,就是當男爵夫人決定退出時說到 「那邊的那位年輕女子,我想她再也當不成修女了」時,似乎沒料到自己的秘密已經被看透,上校尷尬了一下,很可愛的表情。

場景六視頻:http://www.ku6.com/show/kCvq4XeeGFDI6wHG.html

要寫的最後一段場景則是第二次演唱《雪絨花》,這是表現愛國情懷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觀看都讓我熱淚盈眶的一段。此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結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接受納粹的安排,在上校眼裡是絕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絕,他深愛的妻子和孩子便會受到傷害。於是上校決定帶全家逃走。即將離開祖國的那個晚上,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上校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這首《雪絨花》,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在瑪利亞的帶動下,盡管會場處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全場奧地利觀眾還是和上校一起高聲唱起了雪絨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聲盪氣回腸——是的,大家會分享此愛,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場景七視頻:http://www.ku6.com/show/vvJBoCNkn_8HY6lt.html

其實在我看來,在這部劇中,男主人公才是真正的靈魂人物。瑪利亞樂觀開朗,充滿愛心,固然讓人印象深刻;當然正如《音樂之聲》這個片名,也正是瑪利亞把音樂帶給了大家。可是我認為這部戲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在上校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當然在瑪利亞身上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愛,但更讓我難忘的是那愛國情懷,在上校身上得到了更為突出的表現。試看上面幾個場景中沒有提到的鏡頭:1. 納粹分子質問到:「我注意到門口還掛著奧地利國旗」「只有他家不掛德國旗」;2. 上校度完蜜月回家,發現家門口掛上了帶著納粹標記的旗子,一把扯下撕掉;3. 當上校的好友麥克斯說「與德國和平地合並也很好」時,上校立馬翻臉,怒斥中帶著失望:「很好?!麥克斯,有時候我真不了解你」……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


在笑與淚中,再次看完了這部影片。馮.特拉普上校那顆正直、誠摯、博愛的心靈,再加上他英俊的外表和優雅的舉止,無疑是我心目中最最完美的男主角。以至於瑪利亞在聽到上校對她表白時感嘆到:「這樣的好事也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只能羨慕的感嘆,這樣的好事恐怕永遠不會被我撞上了。

摘自豆瓣polymercat

5.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200字 有劇情和觀想

《音樂之聲》中眾多情景交融的歌曲令觀眾沉醉,茱莉·安德魯斯像出谷黃鶯般高亢亮麗的開嗓、和阿爾卑斯山廣袤的自然景觀水乳交融地搭配在一起,成為了一開場就令觀眾醍醐灌頂的記憶標簽。

《音樂之聲》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修女瑪利亞,著名的阿爾卑斯山、清澈的湖泊、明媚的氣候,七個活潑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都打動了世界各地觀眾們的心。

(5)第一部與音樂有關的電影觀後感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演員表

1、朱莉·安德魯斯飾演瑪麗亞

1935年10月1日出生於英國薩里郡。英國女演員、歌手、舞蹈家及戲劇導演,同時也是多部暢銷兒童讀物的作者,聯合國婦女開發基金會的「親善大使」。1954年,首次登台百老匯演出《The Boy Friend》,獲得了世界戲劇獎。

2、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飾演馮·特拉普

1929年12月13日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演員、製作人,1958年,他出現在電視電影小月亮的阿爾班與朱莉·哈里斯,他接受了他的第一個艾美獎提名。他還出現了哈里斯在1958年的電視改編的心聲淚影了托瓦赫爾默哈里斯的諾拉在電視版的易卜生玩偶之家。

6. 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後感

——看電影《音樂之聲》後的感觸 12月26日晚,明珠台放映了一部音樂劇老片《The sound of music》,觀影過程中我就按耐不住想把感想記下來,隨著影片情節的推進,這個想法越來越強烈。盡管眼皮一直在往下掉,中間又穿插多次廣告,我一直堅持著看到凌晨一點,寫完感想已經兩點,影片引起的人的思緒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入睡,一遍遍回憶著那些美麗的風景、歌聲、笑臉和畫面……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被德國吞並了的奧地利,講述的是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瑪利亞用智慧和愛心逐漸溫暖了上校的七個孩子,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會了孩子們許多歌曲。給孩子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一份久違的情愫在不苟言笑的上校和身份懸殊的家庭教師中萌生,上校被瑪利亞美妙、動人的歌聲和她帶給整個家庭的快樂所融化,它講述的故事是快樂地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快樂的重要方法是樂觀堅強的人生態度,還有藉助音樂來創造快樂的重要方法。它講述了愛情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它描繪了善良、愛心、智慧、自由、積極、熱情、尊嚴、尊重、氣度、原則、團結、忠誠、愛國和坦誠相見等等。我不知道電影敘述的故事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但這個故事的確給人帶來很多美好的回憶和思考,讓人精神愉悅,從內心裡也嚮往著故事中的歡樂,還有那美麗的阿爾卑斯山脈,翠綠的草地,潺潺的流水,夕陽中的背影……故事的最後講述的是上校和瑪利亞勇敢、智慧地帶領七個孩子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突出重圍,不屈服德國納勢力逃離家園,跋山涉水找尋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自由的情景,緊張的逃離讓人鑿實為他們捏了把汗,也為上校作為一名故國將士、一位丈夫、一位父親所表現出的沉著擔當、不屈不撓之精神喝彩,而此時他善解人意的妻子一直勇敢站在他身邊,盡心保護著孩子,默契地配合著最終獲得勝利。電影中很多地方由歌聲代替敘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劇情中,每句歌詞都彌足珍貴地向人們講述著人生路上要不斷堅信的道理。比如對初戀的珍藏,不要執迷於年輕時一時的感覺,要耐心等待「the star belong to you」;比如修女院院長告訴瑪利亞,修女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對於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問題只有勇敢的面對並想辦法去解決才能獲得心靈的安靜、平和和精神上的舒暢;又比如本來不願孩子們參加民歌大賽的上校為解救全家不得不參加比賽,最後拿著吉他在台上獨唱《雪絨花》,唱道「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時,想起自己的祖國淪陷自己要被迫離開時哽咽著唱不下去,一個大丈夫平時埋藏在心的情感通過吉他聲和噙著的眼淚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一切被瑪利亞敏感地捕捉到,她迅速用歌聲接上,隨後孩子們加入,最後全場奧地利觀眾加入,影片達到一個高潮。一個好女人是一粒火種,是一本好書,是一首溫馨的音樂,是淡淡而持久的芳香,是得體溫柔的笑厴,是耐人尋味、引人追隨的一股力量。而瑪利亞正是這樣的一個女人,讓我敬佩、欣賞! 值得一提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差點成為上校妻子的男爵夫人,她美麗、高貴、優雅、富有,也有聰明、善解人意的一面。電影先把男爵夫人以上校妻子最佳人選的方式帶進情節,他們地位相當,品味相同,在一起也能談得來,在一般人眼裡這是最完美的結合。男爵夫人也就此認為她即將要成為七個孩子的繼母,和上校開啟強強聯手的幸福婚姻。可瑪利亞與上校在舞會上的一段默契完美的奧地利民族舞蹈所流露出來的感情讓男爵夫人有了危機感,企圖說服瑪利亞離開讓這根還未發芽的感情之苗就此夭折未果,兩顆心靈深處火花的產生、激情的碰撞、情感的共鳴、靈魂的契合最終譜出真愛的篇章。男爵夫人的退出姿態是讓我欣賞的,她始終是高貴且優雅的,在即將親耳聽到上校對她說出所愛非伊人之前,她選擇了保存自己的尊嚴,不讓自己面子盡失的方式,說出上校其實也不合適自己的理由,噙著眼淚、帶著微笑輕輕吻別愛人,優雅地轉身離去。沒有爭吵、沒有中傷、沒有憤怒、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嫉妒、沒有流言蜚語……這樣的退出其實很體面,即使最終沒有得到所愛,也沒有失去本身的尊嚴,有勇氣!總之,《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是很久以來再次深深感動我的一部外語片,它帶給人的思考和回味是永恆的,我將把它給我的所有美好感覺深深烙印在心裡。也希望自己能從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營養,學習到瑪利亞那些美麗的閃光點,讓自己變得更寬容、豁達、智慧,也贏得更多人的喜愛,用她告訴的精神指引自己找到生命中的真愛!

7. 求《音樂之聲》觀後感…600字左右

見習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
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嚴密監視。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8.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9. 音樂之聲觀後感 600以下 快快快 2011年5月25日要快

1、音樂劇《音樂之聲》是作曲家理查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卡·哈默斯坦第二於1959年合作完成的。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 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范、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朴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盡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准,適合模仿和借鑒。聽者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並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 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後一次合作創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後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傑出的永恆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後,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 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 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2、見習修女瑪利亞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

馮·特拉普妻子早逝。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按水兵操練的要求管理孩子。 瑪利亞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充滿了音樂之聲。

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

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瑪利亞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拒絕了男爵夫人,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時正是30年代希特勒吞並奧地利的前夕。在薩爾茨堡舉行奧地利民謠音樂節的當天,上校被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嚴密監視。借著參加民謠音樂節的機會,特拉普家庭合唱隊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奉獻出他們心底里的歌,並在朋友和修女們的協助下,逃出了多難的祖國,來到了自由之地。

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船長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船長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船長妻子的最佳人選,但船長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3、教育中的愛與快樂
——觀《音樂之聲》有感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迎著我開放;雪絨花,雪絨花,永遠保佑我的祖國。雪絨花,雪絨花,小和白色你看,干凈,明亮,我很高興見到。盛開的雪可能看你開花和成長,永遠盛開的成長……熟悉的音樂在耳邊響起,再次重溫《音樂之聲》,仍然被劇中所蘊藏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感動得幾處落淚。
《音樂之聲》講述了見習修女瑪利亞是個性格開朗、熱情奔放的姑娘。她愛唱歌、愛跳舞,還十分喜愛大自然的清新、寧靜和美麗。修道院院長覺得瑪利亞不適合過與塵寰隔絕的生活,於是介紹她去薩爾茨堡當上了前奧地利帝國海軍退役軍官馮·特拉普上校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馮·特拉普是個善良勇敢的愛國者,他的妻子早逝。家裡沒有歌聲,也沒有笑聲。瑪利亞來到上校家中,發現上校管理孩子的方法簡單而粗暴。只要他的哨聲一響,孩子們就從各自的房間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來,排好隊,按水兵操練的要求通報自己的姓名。一開始,孩子們對瑪利亞帶有排斥情緒,總是想法設法捉弄她,但是瑪利亞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上校準備離家去維也納,在這期間,瑪利亞和孩子們排練歌曲、做游戲、去大自然中遊玩,整個家庭平添了許多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當上校帶著准備與他結婚的男爵夫人回來時,發現家中呆板、冰冷的空氣完全變了,他的「水兵們」已被訓練成一支很有素養的家庭合唱隊。看到男爵夫人的到來,瑪利亞知道她將成為孩子們的新媽媽,於是她留下了一封信就離開了上校家,回到了修道院。然而由於男爵夫人太一本正經,孩子們不能和她融洽相處。同時,由於瑪利亞給這個家帶來的變化激起了上校對生活的熱愛,喚回了逝去的幸福,也喚起了他對瑪利亞的愛情。於是上校最終拒絕了男爵夫人,他來到修道院找瑪利亞,他們終於結成了美滿的伴侶。
這是一部音樂劇,全局都有音樂貫穿始終,加上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綠綠的草地、清澈的湖水、清脆的鳥鳴……到處洋溢著自由北方、快樂溫暖的氛圍。當然,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瑪利亞在與七個孩子相處中燦爛的笑容和濃濃的愛意。瑪利亞是上校家裡的第十三位家庭教師,孩子們非常調皮,在瑪利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十二位家庭教師。而瑪利亞從一開始就非常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使孩子們從心理逐漸接受了她,繼而喜歡上了她。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對孩子們的愛、包括她和上校的愛,時時感動著劇中的每個人,也感動著劇外的我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愛滿天下」,我想一名教師所能帶給孩子們的最大的影響便是「愛」,用博愛的心去愛孩子,並且教會孩子去愛人、愛身邊的一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瑪利亞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喜愛和認可,除了她發自內心的愛,更與她從內心流淌出來的陽光、快樂是分不開的,她在上校離家去維也納期間,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跳舞……她用她的快樂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自由的學習生活環境,孩子們的心靈可以自由地舒展,個性可以充分的張揚。快樂是一種可以傳染的美德與態度,瑪利亞用她快樂的心靈感染這孩子們,使孩子們的內心也跟著明朗亮麗起來,視她為朋友和知己。
明年我也將成為一名教師,站在講台上面對一雙雙渴求的眼睛和一顆顆純潔的心靈。我想,無論何時,我都要像瑪利亞那樣,讓自己成為充滿愛與快樂的人,把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傳遞給孩子們,教他們學會感受愛,學會去愛人、愛周圍的世界;用快樂的心靈帶著他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讓他們感受到老師教課時的快樂,領略到學習原來也可以很快樂。為孩子們的心靈插上愛與快樂的雙翼,讓他們終生都帶著對世間的愛和快樂去成長、去學習、去生活。
就像劇中飾演瑪利亞的演員珍妮弗所說:「我必須向劇中人物瑪利亞那樣挑戰自己,不斷在充滿愛的道路上成長。」
願世間充滿愛和快樂……

4、看過電影《音樂之聲》的人們一定會對片中的女主人公瑪利亞留有深刻的印象。瑪利亞是一位來自修道院的修女,到了上校一家做家庭女教師,在與七個孩子的朝夕相處中,以她的熱情、寬容、幽默、自尊和自信贏得了孩子們與上校的愛,從而變得不平凡起來。
瑪利亞是上校家裡的第十三位家庭教師,前十二位都被七個調皮、富有個性的孩子逼迫走了,瑪利亞之所以能留下來,我想除了她的耐心、發自內心的愛感染孩子,更與她從內心流淌下來的陽光、快樂分不開的,她在上校離家去維也納期間,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孩子們試她為教師,更把她當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知己。
肖川教授說過:快樂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個性品質。快樂是心靈的清新劑,它能夠使我們的內心變得明朗、亮麗、曠達和溫暖。只有在感受到快樂的生活境遇中,才能發展出健康的人格。瑪利亞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充滿快樂的學習生活,孩子們的心靈可以自由地舒展,個性可以充分地張揚。回顧我們的課堂,我們似乎更在乎自己的「權威」,孩子們每句話,每個行動,每一天更多的是膽怯、疲憊和壓抑。
瑪利亞是一位成功的教師,還取決於她的多才多藝。她能歌善舞,會裁剪,會爬樹,還會廚藝。完全和孩子打成一片,讓男爵夫人自慚形穢,主動退出。肖川教授說:老師,要懂得盡可能多一點。我們周圍的教師卻無暇或無意於去懂。更多的是廢寢忘食地加班加點,搞題海戰術。長期下去,學生疲憊不堪,教師就更無法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新教育實驗倡導者朱永新教授提出教師要「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可以說這是我們每一個普通教師的一種夢想、一種期盼。而現實狀況是體會到教師職業帶來的幸福的教師是寥寥無幾,相反,對教師職業感到倦怠現象倒是普遍存在。我想工作壓力、經濟待遇、社會地位等是導致教師職業厭倦感的主要因素。作為教師,在無法改變外界環境的情況之下,我們要想真正獲得幸福感,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自己調整好心態。經常換位思考,從積極、樂觀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看過這部電影,心情是比較愉悅的。我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教育的不斷重視,我們年輕的教師,一定會知識更新快,思維敏捷,辦事果斷.時尚,有前沿思維.也一定有能力有魄力勝任教學,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歡樂 回答者: WhistleGloria | 三級 | 2011-2-13 11:54 | 檢舉
In 1930's Austria a young nun is finding it hard to adjust to her new life in the abbey. The Abbess decides that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to send the nun (called Maria) into the world to discover life. She is sent to the von Trapp family to work as a nanny for Captain v Trapp's 7 children. V Trapp is a widowed ex-naval capt who lost his job when Austria lost its coast after the Treaty of Versailles. He is a proud nationalist and is worried about the rise of the far right in neighbouring Germany and talk of a union. V Trapp runs his household like a ship because he knows no other way and is in deep grieving for his wife. When Maria arrives on the scene she is met with opposition from the children and is put-off by the captain's attitudes. In time however, she builds bonds with the entire family, especially Liesl, the eldest child, whom she guides into womanhood, filling the void of Liesl's absent mother.

The captain is engaged to the Baroness, a woman whom the children dislike and with reason - she loves their father not them! Graally, however, over time Maria and the Captain fall in love, the Baroness realises this and fabricates a story to make Maria want to return to the abbey, but Maria has helped the v Trapps rediscover music, and through that, happiness. She returns to them and the Baroness finally accepts that Maria and the Captain are meant to be together. They marry, but on returning from their honeymoon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awful new of the occupation of Austria. Capt v Trapp is summonned immediately to fight for the Nazi High Seas fleet, but he opposes the Nazis and will not conform, thus putting his beloved family in danger. The v Trapps decide to escape over the border to neutral Switzerland, but their plan is discovered and they are forced to escape in a very unconventional style

閱讀全文

與第一部與音樂有關的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喬杉演的電影是音樂人 瀏覽:747
2021台灣電影上映時間表 瀏覽:192
薇婭直播間電影票如何兌換 瀏覽:402
想做電影導演選什麼專業好 瀏覽:779
巧克力工廠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5
正古宅驚魂電影演員 瀏覽:59
齊步走的燈謎猜一電影名字 瀏覽:477
千王1991電影完整版梁朝偉 瀏覽:773
海鮮大餐電影中文版 瀏覽:531
看動漫電影的app大全 瀏覽:284
電影院音響系統是什麼 瀏覽:11
沙漠電影十大巔峰之作 瀏覽:74
有關蟒蛇的電影泰國 瀏覽:780
平遙電影節什麼時候 瀏覽:611
韓國喜劇電影泰國 瀏覽:239
電影院英文意思 瀏覽:945
電影賭王大騙局優酷 瀏覽:826
花樣年華戛納電影節 瀏覽:300
抖音南京南京電影中配的音樂 瀏覽:699
三少爺的劍電影男主角是不是燕十三 瀏覽: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