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名人聶耳的讀後感
聶耳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也是一位愛國英雄.他一生創作了許多歌曲,其中大多以激昂、富有號召力為准,以激起戰爭中人民抗日的激情和鼓勵人民振作起來趕走日本鬼子,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關於聶耳為抗日戰爭中人民寫歌曲的事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呢!你知道嗎?有一次聶耳和朋友在一起,他的朋友說:「現在祖國的人民正處在水深火熱中.我們應該為人民做點什麼呢?」朋友的話引起了聶耳的深思,是啊,我們能為祖國做些什麼呢?突然他的目光盯在了牆上的音樂符號上,聶耳腦子里閃現著我民在為戰爭的事而煩惱,眼看我國的領土就要落在日本鬼子的手裡,聶耳和他的朋友准備以歌曲,我國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聶耳之所以能成為一名偉大的音樂家,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和對祖國人民有豐富的感情.因此,他的音樂里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洋溢著積極向上的精神.
㈡ 讀《音樂家聶耳》有感600字
我的家鄉是玉溪,這是一個美麗富饒﹑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地方,同時,它也是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故鄉。
在我們玉溪,有一個聶耳音樂廣場,那是為了紀念聶耳而建的一個主題公園。公園里挺立著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樹木,各種各樣爭奇斗艷的花朵在綠油油的草地上競相開放。在公園的玉湖邊矗立著一尊聶耳的銅像,只見音樂家聶耳在用心地拉著小提琴,好像已經陶醉在優雅的樂曲聲中。
看著這栩栩如生的銅像,我對聶耳的一生也充滿了濃厚的興趣。聶耳1912年2月出生,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他從小就喜愛音樂,所以一直刻苦鑽研,長大後創作了許多樂曲,代表作品有《畢業歌》、《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賣報歌》和民族器樂曲《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還成為了我們國家的國歌!這首曲子創作於1935年,當時日軍侵略中國,國家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人們的生活非常貧苦。聶耳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和激情譜寫了這首催人奮進的樂曲。如今每當國歌奏響時,人們的心中就會湧出一種激情,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這時,我覺得聶耳是偉大的,因為他懷有一顆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心,正是因為他懷有這種心,才譜寫出了這么多首樂曲來激起人們的愛國熱情。雖然他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還是會永遠記住他,學習他這種精神,來創造我們美好的生活!
聶耳,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你是玉溪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㈢ 為國而歌觀後感600字
今天,老師讓我們去觀看《為國而歌》的片段。起初,我毫不在意。《為國而歌》和《血戰湘江》一樣,國難片而已了。沒想到,它比《血戰湘江》的影片精彩多了。
《為國而歌》大體上來講,是聶耳創造了國歌。但深刻來講,雖然《為國而歌》中的國歌只有104個音符。但每一個音符,可以喊出人民的憤怒!
「堂堂中華,看看當下」。我一聽,想起了劉徹。那個時代,我們國家才可稱上「堂堂中華」。你再「看看當下」。當下怎麼了?被日本人侵略了。戰場上元氣大傷的總是我們。國難之時,他找到了新的救國之路。他試著用樂器當作武器,喚醒了沉睡的大眾。
「我想寫一首歌,喊出人民的憤怒。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唱它」。我聽見了聶耳這樣說,我想到了聶耳前面說的:「我想改變這個社會,只有革命」。
從頭到尾,只有把信息如同一顆顆珍珠一樣串起來,才知道聶耳做出的國歌的含義。那104個音符不是一條沒有價值的路,而是一條讓一個像金雞一樣的地方的崛起之路。
為國而歌,我們激動,因為我們的今天來之不易。
為祖國而歌,我們喜悅。和著奮進歌聲,我相信,中國會繁榮昌盛,走向輝煌!
㈣ 高中作文 聶耳觀後感500字
第一次,第一次,如此,如此靜靜,靜靜的走在路上……
一樣的地點,一樣的時間,一樣的人物,但心情平靜了許多……
一個個匆匆的腳步從我身邊走過,昨天前我也是他們之中一員,是啊,千百次經過這條路,都行色匆匆,又有誰注意到這城市黃昏別致的美呢.
馬路上的車輛,都飛馳而過,他們的目標又是哪裡呢,是自己那溫柔暖暖的家,還是急著去辦事情,他們又有沒有注意到這夕陽斜下的美呢.
路邊的小販,焦急的叫賣著,像路人展示著自己的東西,他們又可曾注意到美麗的夕陽正在給自己做著背景牆.
夕陽,把樹的最後一點影子照在地上……最後的告別……
是啊,有多少人為了更快的達到自己的目的,把自己身邊最近的美,最朴實的美忽略了.
美,不經意間溜走……生活中的美也在不經意間溜走.
你可曾注意到……注意到你身邊的美.
在你失意時,你可注意到老師家長一個鼓勵的眼神……
在你驕傲時,你可還記得到老師家長對你說過要謙虛好學.
在你傷心時,可否記得同學牽過你的手,給你力量.
在你開心時,是否想過把快樂與同學分享.
在你得到時,是否想過捨得的滋味.
在你捨得時,是否想過得到的困惑.
在你忘記時,是否想過想起的快樂.
在你想起時,是否想過忘記的風度.
發現美,記住美,欣賞美……
㈤ 電影國歌觀後感,1500字
很久沒有看到像《國歌》那樣令人為之震撼的電影了。影片從東北淪陷以後這個角度切人,描寫我們民族從苦難、悲憤到吶喊、抗爭的歷程,再現了本世紀三十年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那段屈辱慘痛的歷史;塑造了以田漢、聶耳、夏衍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精英奮起抗日、勇往直前的愛國形象;講述了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最初作為電影《風雲兒女》主題歌而誕生的來龍去脈。
《國歌》這部片子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辰五十周年的時候推出的,雖然是一部可以說是老片,但是這卻是我第一次看。看《國歌》時,看到東北的學生講述自己在東北如何遭到日本人的欺辱,日本人如何欺負中國人,就覺得眼眶熱熱的。
日本人不但在東北在上海也是橫行霸道的,竟可以在大街上隨便放槍之後就躲到租界里去當縮頭烏龜。實在是可氣!!!
在看到那批來到上海的東北學生為了搶回東北組成了東北志願軍後,覺得很震撼。
即使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還是義無反顧的大會東北去,就是他們這股子不搶回東北不結婚的勇氣使我感動了。
看了《國歌》,最讓人振奮的是大氣磅礴,充滿激情,富於崇高美、悲壯美。影片的這個整體效果是和氛圍的營造分不開的。當那列來自東北的載著傷兵和難民、流亡大學生的火車徐徐開進上海站時,國難當頭的危急、悲愴的氣氛迎面撲來。這種撲面而來的起勢一下子把你卷人戰亂的情景中去,同時又給你留下揪心的懸念:為影片中的人物的命運乃至國家、民族的命運而擔憂。
從那一刻起,影片的主人公田漢和聶耳等文化人就被卷人一場抗日救國的斗爭中去,經歷了一場血與大的洗禮;也就是從那一刻起,影片就在一系列突變事件中展現一幅幅或慘烈或悲壯的畫面。在淞滬抗戰的時候,聶耳和田漢,不畏艱險,為了真實地記錄下戰爭的血淋淋的震撼人心的場面。冒著槍林彈雨,背著攝像機沖進戰斗第一線的勇氣是令人敬佩的。
他和夏衍創作的電影《風雲兒女》開拍了。在長城外景地,從南洋趕回國參加抗戰的女青年梅香不幸被日軍飛機炸死;不久又傳來了參加東北義勇軍的齊白山、林雪麗戰死疆場的消息。這一個又一個的噩耗激起了田漢的憤怒,他揮筆寫下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寫完歌詞,田漢即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逮捕人獄,聶耳揮淚譜曲,實現了他們的共同願望。當獄中的田漢聽到這支激越的歌曲時,他無比激動,但他還不知道他的親密戰友、年僅23歲的聶耳已不幸在日本溺水身亡……
身於抗日救亡運動。這一切,由主人公田漢輻射出去的眾多人物關系,構成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直接激發田漢創作《風雲兒女》主題歌的激情,使影片更真實生動地體現出作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是民族的最強音:永遠的進行曲!
㈥ 電影《聶耳》觀後感
聶耳是一位自覺的民族解放主義者,他創作的《鐵蹄下的歌女》、《賣報歌》、《開路先鋒》、《畢業歌》等歌曲膾炙人口,傳遍大江南北,而他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更是激勵無數愛國志士奮勇殺敵,並被選做國歌。這不是一個人的僥幸成功,是通過無休止的努力,同時和其熱忱的愛國激情分不開的。
聶耳從雲南昆明到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的上海,在自身的不懈奮斗下,創出一番不可磨滅的事業。更重要的事,他和廣大民眾心心相系,他參與創作的《揚子江風暴》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和這分不開的。
還有,《賣報歌》、《畢業歌》等作品更是其聯系民眾心聲創作出的精品,他善於收集素材,常常跑到碼頭去聽碼頭工人喊號子,創作出《碼頭工人歌》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他還結合當時社會環境,寫出許多有深刻見解的音樂評論,反對靡靡之音麻醉人民。這些都是一位人民音樂家的博大胸襟和見識,正是這樣,他才能創作出那麼多激發人民鬥志的優秀歌曲。
然而,英魂早逝,引出人們無限感慨,但他以其永遠不滅的精神創造出了許多至今仍傳唱不衰的作品,鼓舞著人們前進、奮發!聶耳,這個名字將不朽於中華民族的青史!讓我們一道緬懷這位天才的音樂家,同時汲取他的人格魅力,為祖國的偉大復興而奮起!
㈦ 請幫忙寫一篇聶耳電影1000字的觀後感 不能和網上一模一樣 急急急! 謝謝了
這個註定沒人幫的到你的了,10分,幫你到網上找找還行,寫1000字,這個不大現實
㈧ 對聶耳的敬佩之情的作文
聶耳生平讀後感
---
10100530208
沈雁
聶耳(
1912
-
1935
)
,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
,漢族,雲南玉溪人。中國音樂
家。
他從小家境貧寒,
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
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
他的一系列作品,
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
聶耳開辟了中國新音樂的道路,
是中
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先驅。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
趙丹主演的影片《聶耳》在
1959
年上映後也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這部電影是新中國第一
部音樂傳記片。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
72
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葯店。
1912
年
2
月
15
日,聶耳
出生在葯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葯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
在幼年聶耳的記憶里,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後,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
心願:今後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
。他到上海後,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
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
從照片中看,
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
令人
佩服的是,
彭氏沒有上過一天學堂,
但跟著丈夫,
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後還能坐堂把脈
問診,養家活口。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裡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
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
動聽的歌曲與歌曲里的故事讓小聶耳著迷。
蔡鍔功成名就之時,
聶耳還是黃口小兒,
但他從
母親的歌里認識了蔡鍔。
蔡將軍雲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習武
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
十六歲那年,
聶耳終於憋不住了,
背著家人偷偷參軍,
被編
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
後投考黃埔軍校不果,
又被軍隊遣散,
習武之念才在無奈之中打
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
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後出外游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
學術上有所建樹。最後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
琴,度悠閑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幾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雲南省立師范學校後,
聶耳又寫了篇
《我之人生觀》
,
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並不是魯濱遜那
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游歷家,然後「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聶耳來到上海,舉目無親,託人幫忙在「申庄」采購站找到了一份
稽查員的工作。
誰知
「申庄」
在昆明的總部雲豐商行因為偷稅被查封,
上海的分店遂告關門。
聶耳失業了。
還好,
天無絕人之路,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刊登在
《申報》
上的招生啟事引起聶
耳的注意。
每月能掙十元津貼,
還管吃住,
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
聶耳忐忑不安地進了考場,
因為緊張而發揮得一般,但卻被主考官黎錦暉錄取了。
明月歌舞劇社的前身,是黎錦暉創辦的中華歌舞劇團。這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性歌舞團。
陣容雖然不大,但是因為擁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麗珠、薛玲仙
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國名噪一時。
聶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練
習生。
七八個人一間的狹小宿舍,
練琴時得站在牆角,
但聶耳卻感到了生活的奢侈。
初到不久,
他幫助昆明老家的朋友張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電影拷貝,得到一百元報酬。一百元啊,
離開大家庭以來他還從未擁有過這么多的錢,
聶耳的心狂跳起來。
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郵局給
母親郵去一半。另一半,買了一把小提琴,還有兩本樂譜。這把普通的小提琴,從此為聶耳
的生活增添了華麗的色彩。
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藝是聶耳的專職小提琴老師。
於是,
人們常常
看到師徒二人認真地矯正指法,
「錯了」
,
「又錯了」
,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時斷時續。
「小
老師」與聶耳同齡,平常為人很隨和,教琴卻毫不馬虎。十九歲的聶耳,剛剛摸琴,連樂譜
都看不懂,哪裡懂什麼對位、和聲,
「小老師」有點急了。但聶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
了好老師。
「一定能學會,
」他對自己說。吃罷晚飯,大家都結伴去逛「四馬路」
,到「大世
界」
看雜耍,
聶耳卻一聲不吭,
躲進房間練琴。
他要完成自己的業務指標:
一天至少
「惡補」
七個小時的琴。
「拚命三郎」聶耳很快出名了。其時,電影和戲劇往往裹挾在一起。一套演員班底,一
會兒在舞台上演話劇,一會兒又聚集的水銀燈下。這樣做,雖出於製片商節省成本的策略,
客觀上卻鍛煉了演職員。
比如王人美在電影《風雲兒女》
中除飾演女主角之外,還要唱主題
歌。拉小提琴的聶耳,也要時不時上場扮個什麼賣油炸臭豆腐的小販;
或者塗一身黑墨,扮
成黑人礦工。他善於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盡人皆知。
1959
年,趙丹在電影《聶耳》里出演
聶耳時,還不止一次地談及當時的往事。
出入
「明月」
的都是上海灘演藝界的知名人物,
蔡楚生、
孫瑜、
卜萬蒼、
金焰、
鄭千里、
王人美、
黎莉莉、
白麗珠、
趙丹、
周璇、
阮玲玉,
等等。
近觀名人,
聶耳才體會到什麼是
「風
頭正健」
。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於此只為謀生的聶耳,眼界一下子開闊起來。
「耳朵先生」和「田老大」
活潑,
天真,
十九歲的聶耳是個孩子王,
身邊總圍著歌劇社的小演員們。
做游戲,
輸了,
孩子們起鬨,聶耳樂顛顛地聳動著兩只耳朵。大家不滿足,
「耳朵先生,再來一個嘛!
」聶耳
又「秀」了一下。
聶耳最愛看電影,
而且每遇動情之處必哭,
這在朋友中出了名。
他的這個習慣常被朋友
們當做笑料,他自己卻覺得再自然不過。至情至性,有何不好?
那時,聶耳與他的同鄉、
上海泉漳中學的教員李生萱來往很頻繁,
此人即後來的著名哲學家艾思奇,
聶耳因此對哲學
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和嚮往。
「一·二八」以後,上海白色恐怖嚴重,中共提出在文藝界發展黨員,壯大左翼力量。
年輕活躍的聶耳被列為首批培養對象。
培養和聯系人是上海左翼劇團聯盟負責人田漢,
後來
介紹聶耳入黨的也正是田漢。但在聶耳目前保留下來的十多萬字的日記、文章、書札里,關
於田漢的描述卻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流水賬式的記錄,至多用「很好」這樣的字眼籠統
地表示一下。勤寫日記和書信的聶耳,逢「田」何故謹慎規避?令人不得而知。當然,在田
漢的眼裡,
聶耳最初只是一個有著不平凡經歷的追求革命的貧苦學生,
兩人閱歷、
資歷以及
性格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這並不妨礙田、聶二人在音樂創作中的默契合作。
1933
年至
1935
年兩年間,
田漢作詞,
聶耳作曲,
一同創作了
《開礦歌》
、
《大路歌》
、
《畢
業歌》
、
《碼頭工人》
、
《苦力歌》
、
《打磚歌》
、
《打樁歌》
、
《告別南洋》
、
《春回來了》
、
《慰勞歌》
、
《梅娘曲》
、
《打長江》
、
《采菱歌》
、
《義勇軍進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幾乎佔了聶耳全部作品
的一半。
聶耳的處女作
《開礦歌》
是兩人合作的開端。
後來被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
《義
勇軍進行曲》則是兩人合作的巔峰。
電影《風雲兒女》劇本剛剛完稿,編劇田漢被捕了。聶耳見到導演夏衍的第一句話是:
「
《風雲兒女》誰來作曲?」第二句話就是:
「我來寫吧,田漢也會同意的。
」自信與篤定溢
於言表。獄中的田漢果然同意了聶耳的請求。
很快,聶耳就拿出初稿,
定稿是聶耳到日本後
完成的。
1935
年
7
月
17
日,聶耳在日本東京附近的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死,年僅
23
歲。
當時,由詩人郭沫若在日本寫了一首詩,以志紀念;
1954
年雲南省重修聶耳墓,郭沫若又
撰寫碑文;
同年,日本藤澤市修建聶耳紀念碑,碑銘也由郭沫若題寫。
聶耳生前與郭沫若是
否有交往,
我們並不清楚,但作為田漢的密友,因為田漢的緣故,
郭沫若關注聶耳是十分自
然的。只是,為什麼不是田漢呢?由此推想,盡管聶耳和田漢有過多次成功的合作,在「朋
友」和「搭檔」之間,筆者更傾向於從後者的角度考量兩人的關系。聶耳提起田漢,總是恭
恭敬敬地稱一聲「田老大」
。
1934
年
4
月
1
日,聶耳加盟由英國人經營的東方百代唱片公司。百代公司當時在上海
十分出名。
初進
「百代」
,
聶耳只是音樂家任光的錄音工作助手,但是很快他就被任命為音
樂部副主任,這是因其一目瞭然的才秉。
「百代」老闆大氣地對聶耳說:不管你是誰,你做
什麼,只要你能做成,有影響,有效益,你就盡管去做。
聶耳「拚命三郎」的勁頭又上來了,抄譜,作曲,演出,開研究會,一刻都不消停。他
是如此興奮而忙碌,以至連寫日記的時間都沒了,整整七個月的「百代時期」
,臨到末了他
才粗略地寫了一篇「總結」文字。在這篇註明「四月四日」的日記里,亢奮中的聶耳一再使
用
「一致地贊許」
、
「批評甚佳」
等火爆字眼,
形容自己為電影
《漁光曲》
、
《桃李劫》
、
《大路》
創作的音樂作品。
忙碌中聶耳最用心力的是國樂隊,業余演出時這個樂隊也稱「音樂社」
。樂隊很小,只
有幾個基本席位,成員都是往來較密切的同行,每禮拜開兩次夜工,因為是同人性質,
大家
的興致很高。
樂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民樂伴奏和合奏形式方面的改革實驗。
聶耳根據雲南等地
民間樂曲改編完成《山國情侶》
、
《昭君和番》等四首民樂作品,都是交由音樂社首演的,現
場與報章的反響讓他和他的朋友們興奮不已。
今天,辭典里有關「聶耳」這一詞條,在「
《國歌》的作曲者」後面通常都會加上一句
「中國新音樂的創始人」
。
「百代」就是聶耳「新音樂」的實驗室。
人生的價值往往成就於一個瞬間,一個階段。
1935
年聶耳為電影《風雲兒女》創作的
《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了聶耳作為一個音樂家的標志性作品,但他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
在
1934
年就已大略成型了。他自己說過:
「
1934
年是我的音樂年。
」
那一年,碰見熟稔的朋友,聶耳總會半真半假地發幾句牢騷:忙!真忙!談戀愛的時間
都沒有。話剛說完,
一轉身他又忙得像個陀螺,從樂隊轉到合唱隊,從合唱隊轉到攝影棚—
—因為他正在籌劃歌劇《揚子江暴風雨》
。若干年後,夏衍回憶當年情景時,曾長嘆再沒有
能像聶耳這樣「搶」著幹事的人了。
1934
年,聶耳真的特別快樂,他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完
全變了。在名人如毛的上海文藝圈,聶耳曾一度很沮喪;但這一年,他恢復了慣有的自信。
六十多年後,新世紀的第一個新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奧地利的維也納
「
金色大廳
」
演出。
當地許多社會名流盛裝蒞臨。
音樂廳的氣氛出乎意料地好,
每一曲終了總有熱烈的掌
聲。聶耳在
「
百代時期
」
編創的《金蛇狂舞》起奏。大廳里靜極了,豐沛的個性化的旋律流淌
在多瑙河畔。突然,震耳的掌聲提前響起。一時間,作為聽眾的筆者百感交集,想到很多,
包括聶耳。
這次音樂會上還演奏了聶耳在
「
百代
」
期間主持改編的另一首新民樂
《翠湖春曉》
,
同樣以那充滿民族個性色彩的優美打動了異域的聽眾。今天,
《金蛇狂舞》和《翠湖春曉》
已被國際音樂界視為中國民樂的經典作品。
聶耳,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輝煌。
「文以載
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
。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
族危亡時代所造就。
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
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日本侵華和國內
抗日群眾運動的風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樂與革命從此結合到一起。
1932
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的十天後,即
2
月
7
日,在外面隆隆炮聲可聞、難
民在街上到處流離奔走哭喊的環境中,聶耳在日記中首次提出「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
。聶
耳是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又是一個革命者,而且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的輝煌。
《義
勇軍進行曲》
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
不幸正逢聶耳去世,
但這支歌作為民族革命的號角響徹
了中華大地,還享譽全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美、印等許多國家電台經常播放此歌。
戰爭結束前夕,
美國國務院還批准將其列入《盟軍勝利凱旋之歌》
中。
新中國成立前夕徵集
國歌時,周恩來就提出用這首歌,並在新政協會上一致通過。在
1949
年的開國大典和此後
每年的國慶節,聶耳譜出的樂章都雄壯地奏響,這足以告慰亡逝於異國的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