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新水滸寫觀後感
四大名著的翻拍已經陸續完成,新三國和新紅樓都已在2010年得到播出,新水滸也在2011年剛臨之際得以在全國多家地面媒體播出。前兩部播出後的效果可謂不盡如人意,在網上是板磚橫飛,在看了新水滸這幾集後,相比於前兩部我的感覺是應該算是比較成功的翻拍了。新三國的弊病在於對原著改編過了頭,台詞太雷人;而新紅樓致力於拍出原著唯美的感覺,但恰恰給人以恐怖陰暗的感受,被眾多觀眾指為像看聊齋,可謂事與願違。李導演對原著的尊重可謂不遺餘力,不但情節上基本依樣畫葫蘆,連台詞都是照搬的,甚至於後四十回不是曹公原著的,是可以給她發揮空間的,她也謹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結果呢?依舊是罵……因為她把紅樓夢新拍之最重要的意義給忽略了:那就是要反映近年來紅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我認為這是她最該罵的地方。最近由馬天宇、閔春曉、鄧莎等一干被當時的「紅樓夢中人選秀」給選下來的幾位不服之人主演的「黛玉傳」也得到了播出,這部戲製作成本當然不敢和新紅樓相比,但是觀看之後的感覺卻也並不比新紅樓差到哪兒去,新紅樓就像一個濃妝艷抹的貴婦失於太過做作,而這部黛玉傳則像一位小家碧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反而給人以原著中那種清新自然的美感!《紅樓夢》這部書就是一本渾然天成的神作,任何做作的模仿都會以失敗告終的。
好了,由於《紅樓夢》是我的專業因此多說了幾句,就當是引題吧……下面讓我們把話題拉回水滸傳來。看了前面播出的這二三十集之後,我個人是很看好這部戲的,理由有以下幾個:
首先,它抓住了水滸原著的核心思想。四大名著各有側重:《三國演義》看的是它的權謀,計策;《西遊記》看的是那些神奇的歷險經歷;《紅樓夢》看的就是一個「情」字,而《水滸傳》這部書的核心就是要表現兄弟間的義薄雲天,為了這個義字,死而無憾。電視劇的主題歌中一再強調「兄弟」二字,實在是很恰當!
其次,它對水滸原著做了很多情節上的調整。例如在第一集中就出現了原本應該在第十八回才出現的宋江,然後把智取生辰綱的前期准備工作放在了前幾集中。我想導演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使劇情更緊湊,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因為《水滸傳》不是像《紅樓夢》這樣是由文人獨創的,它是原先說話藝人的話本,只是由文人加工而成的,而講述好漢們上樑山的經歷也是以一個主要人物為核心的「連環畫」方式,沒有一個貫穿始終的男一號或女一號,因此小說情節很分散,結構也不夠嚴謹。的確有很多與主題無關的情節是可以刪掉的,但我想導演還是膽小了,怕被扣上不尊原著的帽子,連一些很細小的原著情節也拍出來了,活生生拍了86集,哎……太長了!(當然前有高希希這個2貨拍了95集的新三國,所以相比也不為過了。)
第三,新水滸對很多人物進行了全新解讀,特別是女性人物(就是那幾個有名的盪婦)。這可以說是新時代拍水滸最大的亮點了。也不知為什麼(估計是當時的封建禮教還有作者老施的個人原因)《水滸傳》好像特別仇視女性(其中姓潘的最慘,極品就有兩個:潘金蓮和潘巧雲),據說它為了表現兄弟間的情誼就把梁山好漢都寫成了不近女色的主,其中只有林教頭稍好一點,對他妻子可以說是情深義厚,他妻子也是為數不多的良家女子,但作者依然把林沖受迫害的由頭定為高衙內看上了他妻子,可以說「紅顏禍水」思想極其嚴重。這種對女性的偏見當然是要扭轉的,所以導演為她們的行為做了多方解釋以期達到人性的合理。
2. 智取生辰綱讀後感1000字以上急急急!!
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勝算
《水滸》的《智取生辰綱》一段中,精明、謹慎的楊志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可惜還是丟了生辰綱,楊志究竟敗在何處?筆者認為,作為一名領導者,楊志敗在沒有贏得民心——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勝算。
為了押送生辰綱的安全,一路上楊志選擇炎熱難耐的中午走,選擇偏僻無人的小路走。這些都能夠看出楊志的一番苦心,也是楊志的精明之舉。然而,楊志卻忽視了最大的問題——人的問題。因為事在人為,如果做事情的人心中不願意,做出的事情效果一定不會好。楊志(暫時)領導著一個都管,兩個虞候,十一個軍健。一路上,為了趕路,楊志除了罵人就是打人,世上是沒有人願意自己被如此對待的,於是,「並不敢怨悵」的軍健們不願聽楊志的指揮。兩個怕吃苦的虞候也趁機到老都官面前挑撥離間,直接導致楊志被孤立,為黃泥岡的中計埋下隱患。在路途的艱難與眾人的抱怨聲中,楊志一行人終於走到了黃泥岡。對於楊志而言,黃泥岡布滿了凶險;可對眾人而言,黃泥岡卻是被楊志催促、鞭打著走了二十餘里之後的極好的棲息之所,烈日下的黃泥岡成為他們休息的最好理由,他們堅決地躺下了,不願意再走了。看著楊志的依舊鞭打,老都管先是幫軍健們說話,後來就變成了直接教訓楊志,至此,楊志與老都管的矛盾正式爆發,楊志已實際上失去了領導者的地位與威信。
就在這矛盾的當口,對手適時出現了。吳用等人偽裝成販棗人,在黃泥岡歇涼,實際上是等待楊志,等待生辰綱,等待時機。恰好,楊志集團內部有矛盾,吳用等人便只需迷惑楊志的那些並沒有經驗的手下人。只要迷惑住了那些人,販棗人的身份,賣酒人的身份,酒中是否有蒙汗葯……這一系列可以引起楊志懷疑的細節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吳用等人的計謀的直接指向楊志手下的眾人,果然,眾軍健順利上當:眾軍漢的哀求加上老都管的要求,楊志同意眾人買酒;眾人的一擁而上加上炎熱的天氣,楊志忍不住喝了半瓢酒。最後,楊志倒了,倒在地上,倒進吳用等人的圈套里,更是倒入自己與手下眾人結下的矛盾里。
楊志敗在失去了民心,如果說因為他只是一介武夫,敗在此處尚情有可原,那麼,作為有知識的現代人,如果不知道要為民著想,抓住民心,那又會如何呢?近階段我國「非典」猖狂,聽說國家為無錢治病的人出錢治病,此舉深得民心。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讀《吳用智取生辰綱》有感
《水滸傳》中的楊志可謂精明能幹,頗有心計,深得梁世傑的欣賞,偏偏丟失了生辰綱,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兵法說:謀略得乎天時,取諸地利,成於人和。楊志便是敗在了這「天時」、「地利」、「人和」上。
首先是「天時」。選文開首便提到「此時正是五月半天氣,雖是晴明的好,只是酷熱難行」。接下來作者更是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地渲染了天氣的炎熱,「六月四日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雲彩,其實十分大熱」、「四下里無半點雲彩,其實十分大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大筆渲染炎熱氣候,也就引發了眾軍漢寧可用自己的生命換取片刻的休息,以及虞侯和老都管對楊志的不滿,更為軍漢們極度渴望買酒解渴渲染氣氛,更為下文的「智取生辰綱」埋下了伏筆。如果沒有酷熱的天氣作盾牌,軍漢們就不會大汗淋漓,口渴難受,也不會寧願忍受皮鞭之苦而到松樹下休息,也不會湊錢買酒喝而遭遇蒙汗葯致使生辰綱遭劫。炎熱的天氣像一個高速運轉的發動機將故事情節推向了高潮,直至生辰綱遭劫。
其次是「地利」。「五七日,人家漸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當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嶇小徑,南山北嶺」、「奔上岡子……去松樹林睡倒了」,在山路和崎嶇小徑上,倒不見得有人劫生辰綱,卻偏偏在松樹林里冒出了賣棗子和賣酒的,何哉?其一,松樹林是夏日休息的好地方,同時這松樹林會讓萬分疲憊的軍漢們產生依賴心理;其二,在軍漢們疲乏飢渴的時候,買酒人的出現,恰似給軍漢們注射了一支興奮劑,紛紛湊錢買酒;其三,松樹林比較隱蔽,容易給人造成視覺障礙,方便了後來吳用跑進松樹林下蒙汗葯。
最後是「人和」。且看楊志一邊,「一路上楊志趕著催促要行,如若停住……則藤條便打,逼趕要行」、「拿起藤條,劈頭蓋腦打去」,這無疑使楊志和軍漢們的矛盾激化,而兩個虞侯口裡不道,肚裡尋思,「這廝不直得便罵人」、「老都管也心內自惱他「,這就使得楊志和老都管、虞侯們得矛盾也變得激化,顯然,這時的楊志早已是孤家寡人,任憑鞭打喊罵,也無法控制局面,怎能不敗下陣來?
楊志在「天時」、「地利」、「人和」上處於劣勢,而吳用那邊則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楊志失生辰綱,吳用得生辰綱便成情理之中的事。
拿到學生的鑒賞文字,我們既不可以草率張貼,更不可以棄置一旁,我們應當充分發揮閱讀小組和全班同學的閱讀積極性,參與點評鑒賞。
首先,我們可以發動學生進行點評,提出修改建議。如(1)總評:本文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角度分析楊志失陷生辰綱的原因,對小說內容的把握比較准確;從「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結構論文,層次清晰;能緊扣小說內容,圍繞論題構思論文。(2)修改建議:①論文標題應具有概括性,盡可能體現中心論點;②第1小節「《水滸傳》中的楊志可謂精明能幹,頗有心計,深得梁世傑的欣賞」一句應緊扣小說節選內容來說,將楊志在選文中的精明和心計表現出來;③第2小節「炎熱的天氣像一個高速運轉的發動機將故事情節推向了高潮,直至生辰綱遭劫」一句中「高速運轉的發動機」比喻不夠貼切;④第3小節表述有些混亂,松樹林是「地利」,松樹林里出現賣棗子和賣酒的,並非「地利」,可調整句子的內部結構修改;⑤第4小節可增加吳用等人精誠合作的團隊精神,形成對比突顯楊志失去「人和」的困境。其次,可讓學生借鑒修改建議,由小組長主持論文修改,並將選題理由,行文思路寫在論文前。最後,將修改的班級論文裝訂成冊,全班交流閱讀,在論文後寫上讀後感。這樣的寫作是動態的,體現了學生閱讀的機智,提高了學生讀、寫結合的能力,也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課堂教學只是給學生一個樣式,而不是學生閱讀的全部,因而知識和能力的遷移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參照課堂教學閱讀《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並注意總結《智取生辰綱》閱讀的得失,並進行創新閱讀。
《智取生辰綱》選自於經典,是偉大的作品,因而我們必須深入探究研讀,走馬觀花是只能得到鱗爪一片,根本無法「入迷」而深得要領,也就談不上閱讀的樂趣。「情境導入——互助釋疑——評點賞析——課題寫作——論文評價——課後延伸」的教學模式旨在改變過去老師定論、學生入套的枯燥無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得審美的愉悅。事實證明當我們的學生思維處在自由與積極的狀態下時,是能夠對古典小說產生閱讀興趣,從而「入迷」的。
3. 《水滸傳》中經典章節讀後感,最好10篇以上600字左右
10篇以上?你這是要給一堆人准備作業么……
4. 水滸傳每章的觀後感,任選三章300字
《武松打虎》裡面講了武松一天來到景陽岡,他看見一酒幌上寫「三碗不過岡」,便進店喝酒。一氣喝了三碗,再要,小二不給。武松問什麼叫「三碗不過岡」。小二說:「我這酒喝三碗就過不了景陽岡。」武松給錢要小二倒酒,小二無奈只好倒酒。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准備上岡。小二說:「山上有隻猛虎,傷人性命,不如在本店住下明天再趕路。」武松不聽說:「你不就想多賺點銀子。」小二說:「我好心,你卻不領情,你走吧!」武松走了,一會兒看見有榜文上寫著:「山上有虎出沒。」武松回去怕人恥笑就繼續走。過了一會兒武松酒興發作躺在一塊大青石上休息。這時,一隻老虎向武松撲去。武松一躲老虎把腰胯,一甩尾巴,向武松又撲過去。武松用哨棒打老虎,可打在樹枝上斷了。武松只好赤手空拳打虎。經過一陣猛打老虎死了。景陽岡打虎這一壯舉,顯示了武松無比神威的英雄氣概。 武松是《水滸傳》中傑出的人物,在他身上寄託了人民戰勝惡勢力的理想。我要學習武松那種敢於斗爭、勇往直前的精神。 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因為他武藝高強,勇猛過人。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也會經常碰到一些「攔路虎」,要發揚武松打虎的精神,不慌張、不退縮,敢於挑戰,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正確的學習方法解決難題,努力成為學習上的「打虎英雄」。
三打祝家莊在《水滸傳》里是一場重要的戰役,它的勝利標志這梁山勢力的擴張,是梁山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這場戰爭中,梁山經過三次的戰役才贏得了勝利,但收獲卻不少——梁山的勢力大大地增加,財產也大大地增加了,因為祝家莊有很多的財產。
梁山和祝家莊本來是河水不犯井水的,梁山平時都是靠劫過往的客商而得到錢財的,但如果能夠把祝家莊的財富奪過來的話,就夠梁山上的人用好幾年了。而之前還有一些原因而去攻打祝家莊的。因為當時來說只有勢力強大才是真理。
這三次的戰役,之所以頭兩次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准備不周全。沒有熟知敵方的敵情和敵人的根據地的地勢就去和對方打仗,這顯然是很不利的。在第一次的戰敗,梁山損兵折將,而且楊林和黃信都被祝家莊給捉住了。但這是宋江來說,這一場仗是不能輸的,因為這是宋江成為梁山中的老二的第一場站,無論在哪方面都不能輸的。才因此有了第二仗和第三仗。
雖然前兩次是失敗了,但最後宋江還是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也因此,宋江在梁山的地位也越來越穩固,領導的權力也開始從晁蓋慢慢地轉向了宋江。
從中總結出如果做事情不事先准備好,就會很容易失敗,而其做事情要有毅力堅持做下去才會成功的。失敗乃是成功之母。
《水滸》的《智取生辰綱》一段中,精明、謹慎的楊志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可惜還是丟了生辰綱,楊志究竟敗在何處?筆者認為,作為一名領導者,楊志敗在沒有贏得民心,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勝算。
為了生辰綱的安全,一路上楊志選擇炎熱難耐的中午走,選擇偏僻無人的小路走。這些都能夠看出楊志的一番苦心,也是楊志的精明之舉。然而,楊志卻忽視了最大的問題——人的問題。因為事在人為,如果做事情的人心中不願意,做出的事情效果一定不會好。楊志(暫時)領導著一個都管,兩個虞候,十一個軍健。一路上,為了趕路,楊志除了罵人就是打人,世上是沒有人願意自己被如此對待的,於是,「並不敢怨悵」的軍健們不願聽楊志的指揮。兩個怕吃苦的虞候也趁機到老都官面前挑撥離間,直接導致楊志被孤立,為黃泥岡的中計埋下隱患。在路途的艱難與眾人的抱怨聲中,楊志一行人終於走到了黃泥岡。對於楊志而言,黃泥岡布滿了凶險;可對眾人而言,黃泥岡卻是被楊志催促、鞭打著走了二十餘里之後的極好的棲息之所,烈日下的黃泥岡成為他們休息的最好理由,他們堅決地躺下了,不願意再走了。看著楊志的依舊鞭打,老都管先是幫軍健們說話,後來就變成了直接教訓楊志,至此,楊志與老都管的矛盾正式爆發,楊志已實際上失去了領導者的地位與威信。
就在這矛盾的當口,對手適時出現了。吳用等人偽裝成販棗人,在黃泥岡歇涼,實際上是等待楊志,等待生辰綱,等待時機。恰好,楊志集團內部有矛盾,吳用等人便只需迷惑楊志的那些並沒有經驗的手下人。只要迷惑住了那些人,一系列可以引起楊志懷疑的細節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吳用等人的計謀的直接指向楊志手下的眾人,果然,眾軍健順利上當:眾軍漢的哀求加上老都管的要求,楊志同意眾人買酒;眾人的一擁而上加上炎熱的天氣,楊志忍不住喝了半瓢酒。最後,楊志倒了,倒在地上,倒進吳用等人的圈套里,更是倒入自己與手下眾人結下的矛盾里。
楊志敗在失去了民心,如果說因為他只是一介武夫,敗在此處尚情有可原,那麼,作為有知識的現代人,如果不知道要為民著想,抓住民心,那又會如何呢?
5. 智取生辰綱讀後感
讀《智取生辰綱》有感
讀完《智取生辰綱》,自己有很大的感觸,一個如此簡單的雕蟲小技,卻讓小心翼翼的「青面獸」楊志防不勝防。楊志早知此為賊人出沒的高發地段與蒙汗葯的陳詞濫調,他為何仍難逃命運的嘲弄?!
楊志無疑是一個抗爭者的形象。據說是楊家將後代的他本該有一番英勇悍將的精明強乾的氣魄,結果他一出場不久就遭遇被迫賣掉家傳寶刀的窘境,更不幸的是他賣刀不成還惹火燒身。很明顯的是作者在他上樑山之前,將堅持不懈地貫徹他懷才不遇且災禍不斷的命運。而楊志受命押運生辰綱一事,對於一直處於人生低潮期的他,當然是一次絕好的機會。因此,他將牢牢抓住此次命運轉折的機會便順理成章。
而楊志對於此事的過於看重,在我看來,正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直接原因。讓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楊志的性格特徵。楊志擁有名門之後的身份,必然具有名門之後的傲氣與自負,但殘酷的命運卻跟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所以這種身份對於他已經成為一種負擔,也必然會給他帶來巨大的壓力。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一個名門之後是有義務維護自己祖宗的名節和聲望的。而楊志深受其害,我認為他之所以脾氣暴躁恰好是拜內心中長期的壓抑所賜。而押運生辰綱又是自己能否飛黃騰達的關鍵,這也讓他變得更加浮躁。綜上所述,急切的光宗耀祖的壓力,讓楊志必然地對事謹小慎微但同時又對人蠻橫粗暴。我們今天可以說,楊志是不善於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眾人並不贊同和擁護他。緊張與壓力向來是最消磨人心的,我們可以看見,提心吊膽的他在眾人異口同聲的抱怨聲與老天嘲弄般的的炎熱天氣中漸漸喪失了警惕。這種警惕的喪失其實也是過度謹慎的結果——長期綳緊的神經正如綳緊的橡皮筋是很難再有張力的,於是一個雕蟲小技就讓楊志卸下了武裝。
真不知他眼睜睜看著生辰綱被劫又回天乏術時是什麼感受。不過,我認為生辰綱被劫並非因為智多星吳用的高明,只因楊志難以同命運抗爭的無奈。
6. 水滸傳十六章觀後感受(100字)快快快!
《智取生辰綱》讀後感
在《水滸傳的《智取生辰綱》中,謹慎小心的楊志步步小心,卻不料還是因為一時疏忽而在生辰綱遭劫,這又是為何呢?
通讀《智取生辰綱》一文,作為一名領導者的楊志,雖然決定在炎熱難耐的中午選擇偏僻無人的小路走,但是在押送過程中,他卻忽視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那便是人的問題.為了趕路,楊志除了罵人就是打人,且不讓軍健們休息,正因為如此,軍健們便不願聽從楊志的指揮,兩個怕吃苦的虞候也趁機到老都官面前挑撥離間,這便直接導致楊志在這群人中被孤立了起來,這也是其生辰綱遭劫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之後眾人來到了黃泥岡,軍健們執意要在此休息,而楊志卻依舊要求趕路,這使的軍健們更加對楊志不滿,這也使楊志與老都管的矛盾越來越深,致使楊志失去了領導者的地位與威信.
就在這時,吳用等人偽裝成販棗人出場了,他們利用其內部矛盾,將下手對象定在了那些沒有經驗的手下人身上.果然不出所料,眾軍健順利上當.眾人的哀求加上老都管的要求,使楊志不得不同意眾人買酒.而炎熱的天氣和眾人的一擁而上,也使楊志忍不住喝了半瓢酒.正是因為這半瓢酒,楊志中計了,倒進了吳用等人早已運籌已久的圈套里,也倒進了自己與手下眾人結下的矛盾里.
至此,故事暫時畫上了一個句號.再次回味故事情節,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楊志這個人雖是精明警惕,謹慎小心,但是他最致命的弱點就是不善於帶兵,不善於處理自己與其他同行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他的「蠻橫」,不注意協調自己與老都管和虞侯的關系,不懂得籠絡人心,才使得所有人無法齊心起來,也最終導致楊志等人在生辰綱遭劫.
通過這個故事,不難得出,在現在的社會中,人際關系處理的是否得當已經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並且在我們日常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應特別注意方式與方法,從而避免自己因方式不對而被孤立起來的情況.
7. 電影智取生辰綱與原著有什麼差別
電影智取生辰綱與原著差別有以下幾點:
1、牛二橫行街市的情節,印證原著描寫牛二:「專在街上撒潑行凶撞鬧,連為幾頭官司,開封府也治他不下」。楊志殺牛二,原著是「一時性起」而殺,劇本為誤殺。
2、劇本中,雷橫貫穿於「認義東溪村」至「私放晁天王」的全過程,這樣有前因後果,也可以帶動劇情的進展。
3、吳用的出場是一個隱喻,是對他「智多星」的揭示,即謀慮不足,權術有餘。「在娘跟前順著娘說,在媳婦跟前順著媳婦說。娘跟媳婦都在,就低著頭,一句也別說。」是他一生的處世之道,劇情可以印證。
4、七星聚義,劇本中晁蓋與三阮原本相識,且交情不淺,原著里他們不認識。這一場,主要是吳用設計,三阮劉唐配合,堅定大家(尤其晁蓋)信心。原著描寫要簡單些。
5、智取生辰綱,劇本細節上有意彌補原著描寫的缺失,如晁蓋把兩桶酒各嘗一口,向楊志暗示皆無葯。其實原著中劫生辰綱,只有公孫勝一人作法。最後楊志自殺,被曹正激起,原著是楊志自醒放棄自殺念頭。
(7)電影智取生辰綱觀後感擴展閱讀:
《智取生辰綱》中的情節錯誤
1、地點問題:
該段情節中,生辰綱終到站東京應為今河南洛陽,生辰綱出發地大名府應為今河北邯鄲市大名縣,生辰綱智取者聲稱出發地濠州為今安徽鳳陽。今邯鄲到洛陽的公路距離為367.4公里,鳳陽到洛陽的公路距離為575.3公里。
《水滸傳》年代中上述兩地奔東京洛陽的路線,都應該盡量靠近水路,並因此和梁山泊有關。送生辰綱的楊志一夥走的路線,和智取生辰綱的吳用一夥 的聲稱的「販棗」路線,可能會在梁山泊所在區域的山東濟寧-棗庄一帶交匯,在這個交匯區域應該就是智取生辰綱的發生地。
2、時間問題:
從白勝唱道:「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以及楊志一夥夜行曉住等生活方式看,應該是盛夏季節。但棗秋季成熟,盛夏季節不可能有大量販棗子的商旅。
8. 三國演義志取生辰岡 觀後感
。。卧槽我也是醉了三國演義智取生辰綱?難道我糊塗了,不是水滸智取生辰綱嗎
9. 智取生辰綱的50字感悟
智慧勝於武力。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即使是靠武力征服了別人,也很難使人心願誠服。所以要靠智謀使人心甘情願。正如「智取生辰綱」中楊志最終上樑山一樣。
酷熱難行,楊志這一行人要趕在太師的生日之前,將「生辰綱」送往東京。一路上人們,口渴難耐,見有賣酒的商家,便想買酒,但楊志阻之。見販棗的商人已買了一桶,並且每桶都舀了一瓢飲之,楊志見並不大礙,便答應買一桶解渴,但他卻不知智多星吳用已將****攪入酒中,此後眾人倒之,「生辰綱」也失之。楊志最終走投無路,聚義梁山。
吳用巧用妙計,楊志聚義梁山。這正是用智慧勝過了武力,正如收人先收心。
三國時,諸葛亮曾巧用離間計,離間張魯與馬超,使馬超投奔於劉備旗下。劉備依據諸葛亮的才謀,最終與曹操﹑孫權形成三國對立的陣勢。
現在世界的發展,不再依靠戰爭或殖民掠奪來使經濟快速發展,而是靠科學技術的發展來判斷經濟強國。人的智慧具有莫大潛力,我們只有挖取這些潛力,才能成功。
從「智取生辰綱」中,我知道了智慧勝於武力。智慧是美麗的,也是強大的。智慧遠遠高於蠻橫的武力。
自己挑著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