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子電影簡介最後兩人死了沒
最後的結局是八子全部壯烈犧牲,兩個人沒有活下來。
該片講述了上世紀30年代的贛南老區,一位母親將自己的八個兒子送上戰場,追隨中國共產黨,為了光明的新中國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感人故事。
《八子》有著國際頂級電影拍攝水平,是結合了歷史、英雄而打造的一部超高水平的中國式戰爭大片,電影的製作水平以及它的完成度都在同類型電影中名列前茅。
在電影中,尤為感人的是楊家八個兄弟中,大牛與弟弟滿崽的親情,還有在面對生死,面臨任務時戰友之間如同親人般的戰友情,這種崇高的精神真的令人為之動容。
在電影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橋段,當劉端端飾演的滿崽與邵兵飾演的大哥大牛在戰場上拚死殺敵時,眼神中的堅定與殘酷戰爭下兩人的兄弟情深。
這些感人的情節都通過演員的出色詮釋讓人物活動了真實,讓故事真實了起來。
Ⅱ 《八子》 史鐵生 賞析/閱讀題及答案
童年的夥伴,最讓我不能忘懷的是八子。
幾十年來,不止一次,我在夢中又穿過那條細長的小巷去找八子。巷子窄到兩個人不能並行,兩側高牆綿延,巷中只一戶人家。過了那戶人家,出了小巷東口,眼前豁然開朗,一片寬闊的空地上有一棵枯死了半邊的老槐樹,有一處公用的自來水,有一座山似的煤堆。八子家就在那兒。夢中我看見八子還在那片空地上瘋跑,領一群孩子吶喊著向那山似的煤堆上沖鋒,再從煤堆爬上院牆,爬上房頂,偷摘鄰居院子里的桑椹。八子穿的還是他姐姐穿剩下的那條碎花褲子。
八子兄弟姐妹一共十個。一般情況,新衣裳總是一、三、五、七、九先穿,穿小了,由排雙數的繼承。老七是個姐,故繼承一事常讓八子煩惱。好在那時無論男女,衣裝多是灰、藍二色,八子所以還能坦然。只那一條碎花褲子讓他倍感羞辱。那褲子紫地白花,七子一向珍愛還有點捨不得給,八子心說謝天謝地最好還是你自格兒留著穿。可是母親不依,沖七子喊:「你穿著小了,不八子穿誰穿?」七、八於是齊聲嘆氣。八子把那褲子穿到學校,同學們都笑他,笑那是女人穿的,是娘們兒穿的,是「臭美妞才穿的呢!」八子羞愧得無地自容,以至蹲在地上用肥大的衣襟蓋住雙腿,半天不敢起來,光是笑。八子的笑毫無雜質,完全是承認的表情,完全是接受的態度,意思是:沒錯兒,換了別人我也會笑他的,可惜這回是我。
大夥笑一回也就完了,惟一個可怕的孩子不依不饒。(這孩子,姑且叫他k吧;我在《務虛筆記》里寫過,他矮小枯瘦但所有的孩子都怕他。他有一種天賦本領,能夠准確區分孩子們的性格強弱,並據此經常地給他們排一排座次——我第一跟誰好,第二跟誰好……以及我不跟誰好——於是,孩子們便都屈服在他的威勢之下。)k平時最怵八子,八子身後有四個如狼似虎的哥;k因此常把八子排在「我第一跟你好」的位置。然而八子獨立獨行,對k的威勢從不在意,對k的拉攏也不領情。如今想來,k一定是對八子記恨在心,但苦於無計可施。這下機會來了——因為那條花褲子,k敏覺到降服八子的時機到了。k最具這方面才能,看見誰的弱點立刻即知怎樣利用。拉攏不成就要打擊,k生來就懂。比如上體育課時,老師說:「男生站左排,女生站右排。」k就喊:「八子也站右排吧?」引得鬨堂大笑,所有的目光一齊射向八子。再比如一群孩子正跟八子玩得火熱,k踅步旁觀,冷不盯撿其中最懦弱的一個說:「你幹嘛不也穿條花褲子呀?」最懦弱的一個發一下懵,便困窘地退到一旁。k再轉向次懦弱的一個:「嘿,你早就想跟臭美妞兒一塊玩兒了是不是?」次懦弱的一個便也猶猶豫豫地離開了八子。我說過我生性懦弱,我不是那個最,就是那個次。我惶惶然離開八子,向k靠攏,心中竟跳出一個卑鄙的希望:也許,k因此可以把「跟我好」的位置往前排一排。
k就是這樣孤立對手的,拉攏或打擊,天生的本事,八子身後再有多少哥也是白搭。你甚至說不清道不白就已敗在k的手下。八子所以不曾請他的哥哥們來幫忙,我想,未必是他沒有過這念頭,而是因為k的手段高超,甚至讓你都不知何以申訴。你不得不佩服k。你不得不承認那也是一種天才。那個矮小枯瘦的k,當時才只有十一、二歲!他如今在哪兒?這個我童年的懼怕,這個我一生的迷惑,如今在哪兒?時至今日我也還是弄不大懂,他那惡毒的能力是從哪兒來的?如今我已年過半百,所經之處仍然常能見到k的影子,所以我在《務虛筆記》中說過:那個可怕的孩子已經長大,長大得到處都在。
我投靠在k一邊,心卻追隨著八子。所有的孩子也都一樣,向k靠攏,但目光卻羨慕地投向八子——八子仍在樹上快樂地攀爬,在房頂上自由地蹦跳,在那片開闊的空地上風似地飛跑,獨自玩得投入。我記得,這時k的臉上全是忌恨,轉而惱怒。終於他又喊了:「花褲子!臭美妞!」怯懦的孩子們(我也是一個)於是跟著喊:「花褲子!臭美妞!花褲子!臭美妞!」八子站在高高的煤堆上,臉上的羞慚已不那麼純粹,似乎也有了畏怯,疑慮,或是憂哀。
因為那條花褲子,我記得,八子也幾乎被那個可怕的孩子打倒。
八子要求母親把那條褲子染藍。母親說:「染什麼染?再穿一季,我就拿它做鞋底兒了。」八子說:「這褲子還是讓我姐穿吧。」母親說:「那你呢,光眼子?」八子說:「我穿我六哥那條黑的。」母親說:「那你六哥呢?」八子說:「您給他做條新的。」母親說:「嘿這孩子,什麼時候挑起穿戴來了?邊兒去!」
一個禮拜日,我避開k,避開所有別的孩子,去找八子。我覺著有愧於八子。穿過那條細長的小巷,繞過那座山似的煤堆,站在那片空地上我喊:「八子!八子——!」「誰呀?」不知八子在哪兒答應。「是我!八子,你在哪兒呢?」「抬頭,這兒!」八子悠然地坐在房頂上,隨即扔下來一把桑椹:「吃吧,不算甜,好的這會兒都沒了。」我暗自慶幸,看來他早把那些不愉快的事給忘了。
我說:「你下來。」
八子說:「幹嘛?」
是呀,幹嘛呢?靈機一動我說:「看電影,去不去?」
八子回答得乾脆:「看個屁,沒錢!」
我心裡忽然一片光明。我想起我兜里正好有一毛錢。
「我有,夠咱倆的。」
八子立刻貓似地從樹上下來。我把一毛錢展開給他看。
「就一毛呀?」八子有些失望。
我說:「今天禮拜日,說不定有兒童專場,五分一張。」
八子高興起來:「那得找張報紙瞅瞅。」
我說:「那你想看什麼?」
「我?隨便。」但他忽然又有點猶豫:「這行嗎?」意思是:花你的錢?
我說:「這錢是我自己攢的,沒人知道。」
走進他家院門時,八子又拽住我:「可別跟我媽說,聽見沒有?」
「那你媽要是問呢?」
八子想了想:「你就說是學校有事。」
「什麼事?」
「你丫編一個不得了?你是中隊長,我媽信你。」
好在他媽什麼也沒問。他媽和他哥、他姐都在案前埋頭印花(即在空白的床單、桌布或枕套上印出各種花卉的輪廓,以便隨後由別人補上花朵和枝葉)。我記得,除了八子和他的兩個弟弟——九兒和石頭,當然還有他父親,他們全家都干這活兒,沒早沒晚地干,油彩染綠了每個人的手指,染綠了條案,甚至牆和地。
報紙也找到了,場次也選定了,可意外的事發生了。九兒首先看穿了我們的秘密。八子沖他揮揮拳頭:「滾!」可隨後石頭也明白了:「什麼,你們看電影去?我也去!」八子再向石頭揮拳頭,但已無力。石頭說:「我告媽去!」八子說:「你告什麼?」「你花人家的錢!」八子垂頭喪氣。石頭不好惹,石頭是爹媽的心尖子,石頭一哭,從一到九全有罪。
「可總共就一毛錢!」八子沖石頭嚷。
「那不管,反正你去我也去。」石頭抱住八子的腰。
「行,那就都甭去!」八子拉著我走開。
但是九兒和石頭寸步不離。
八子說:「我們上學校!」
九兒和石頭說:「我們也上學校。」
八子笑石頭:「你?是我們學校的嗎你?」
石頭說:「是!媽說明年我也上你們學校。」
八子拉著我坐在路邊。九兒拉著石頭跟我們面對面坐下。
八子幾乎是央求了:「我們上學校真是有事!」
九兒說:「誰知道你們有什麼事?」
石頭說:「沒事怎麼了,就不能上學校?」
八子焦急地看著太陽。九兒和石頭耐心地盯著八子。
看看時候不早了,八子說:「行,一塊兒去!」
我說:「可我真的就一毛錢呀!」
「到那兒再說。」八子沖我使眼色,意思是:瞅機會把他們甩了還不容易?
橫一條胡同,豎一條胡同,八子領著我們崎里拐彎地走。九兒說:「別蒙我們八子,咱這是上哪兒呀?」八子說:「去不去?不去你回家。」石頭問我:「你到底有幾毛錢?」八子說:「少廢話,要不你甭去。」崎里拐彎,崎里拐彎,我看出我們繞了個圈子差不多又回來了。九兒站住了:「我看不對,咱八成真是走錯了。」八子不吭聲,拉著石頭一個勁兒往前走。石頭說:「咱抄近道走,是不是八子?」九兒說:「近個屁,沒准兒更遠了。」八子忽然和藹起來:「九兒,知道這是哪兒嗎?」九兒說:「這不還是北新橋嗎?」八子說:「石頭,從這兒,你知道怎麼回家嗎?」石頭說:「再往那邊不就是你們學校了嗎?我都去過好幾回了。」「行!」八子誇石頭,並且胡嚕胡嚕他的頭發。九兒說:「八子,你想幹嘛?」八子嚇了一跳,趕緊說:「不幹嘛,考考你們。」這下八子放心了,若無其事地再往前走。
變化只在一瞬間。在一個拐彎處,說時遲那時快,八子一把拽起我鑽進了路邊的一家院門。我們藏在門背後,緊貼牆,大氣不出,聽著九兒和石頭的腳步聲走過門前,聽著他們在那兒徘徊了一會兒,然後向前追去。八子探出頭瞧瞧,說一聲「快」,我們跳出那院門,轉身向電影院飛跑。
但還是晚了,那個兒童專場已經開演半天了。下一場呢?下一場是成人場,最便宜的也得兩毛一位了。我和八子站在售票口前發呆,真想把時鍾倒撥,真想把價目牌上的兩角改成五分,真想忽然從兜里又摸出幾毛錢。
「要不,就看這場?」
「那多虧呀?都演過一半了。」
「那,買明天的?」
我和八子再到價目牌前仰望:明天,上午沒有兒童場,下午呢?還是沒有。「乾脆就看這場吧?」「行,半場就半場。」但是賣票的老頭說:「錢燒的呀你們倆?這場說話就散啦!」
八子沮喪地倒在電影院前的台階上,不知從哪兒撿了張報紙,蓋住臉。
我說:「嘿八子,你怎麼了?」
八子說:「沒勁!」
我說:「這一毛錢我肯定不花,留著咱倆看電影。」
八子說:「九兒和石頭這會兒肯定告我媽了。」
「告什麼?」
「花別人的錢看電影唄。」
「咱不是沒看嗎?」
八子不說話,惟呼吸使臉上的報紙起伏掀動。
我說:「過幾天,沒准兒我還能再攢一毛呢,讓九兒和石頭也看。」
有那麼一會兒,八子臉上的報紙也不動了,一絲都不動。
我推推他:「嘿,八子?」
八子掀開報紙說:「就這么不出氣兒,你能憋多會兒?」
我便也就地躺下。八子說「開始」,我們就一齊憋氣。憋了一回,八子比我憋得長。又憋了一回,還是八子憋得長。憋了好幾回,就一回我比八子憋得長。八子高興了,坐起來。
我說:「八成是你那張報紙管用。」
「報紙?那行,我也不用。」八子把報紙甩掉。
我說:「甭了,我都快憋死了。」
八子看看太陽,站起來:「走,回家。」
我坐著沒動。
八子說:「走哇?」
我還是沒動。
八子說:「怎麼了你?」
我說:「八子你真的怕k嗎?」
八子說:「操,我還想問你呢。」
我說:「你怕他嗎?」
八子說:「你呢?」
我不知怎樣回答,或者是不敢。
八子說:「我瞧那小子,頂他媽不是東西!」
「沒錯兒,丫老說你的褲子。」
「真要是打架,我怕他?」
「那你怕他什麼?」
「不知道。你呢?」
「我也不知道。」
現在想來,那天我和八子真有點兒當年張學良和楊虎成的意思。
終於八子挑明了。八子說:「都賴你們,一個個全怕他。」
我趕緊說:「其實,我一點兒都不想跟他好。」
八子說:「操,那小子有什麼可怕的?」
「可是,那麼多人,都想跟他好。」
「你管他們幹嘛?」
「反正,反正他要是再說你的褲子,我肯定不說。」
「他不就是不跟咱玩嗎?咱自己玩,你敢嗎?」
「咱倆?行!」
「到時候你又不敢。」
「敢,這回我敢了。可那得,咱倆誰也不能不跟誰好。」
「那當然。」
「拉勾,你干不幹?」
「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搭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
「他要不跟你好,我跟你好。」
「我也是,我老跟你好。」
「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
「轟」的一聲,電影院的門開了,人流如涌,魚貫而出,大人喊孩子叫。
我和八子拉起手,隨著熙攘的人流回家。現在想起來,我那天的行為是否有點狡滑?甚至丑惡?那算不算是拉攏,像k一樣?不過,那肯定算得上是一次陰謀造反!但是那一天,那一天和這件事,忽然讓我不再覺得孤單,想起明天也不再覺得惶恐、憂哀,想起小學校的那座廟院也不再覺得那麼陰郁和荒涼。
我和八子手拉著手,過大街,走小巷,又到了北新橋。忽然,一陣炸灌腸的香味兒飄來。我說:「嘿,真香!」八子也說:「嗯,香!」四顧之時,見一家小吃攤就在近前。我們不由地走過去,站在攤前看。大鐵鐺上「滋啦滋啦」地冒著油煙,一盤盤粉紅色的灌腸盛上來,再澆上蒜汁,晶瑩剔透煞是誘人。攤主不失時機地吆喝:「熱灌腸啊!不貴啦!一毛錢一盤的熱灌腸呀!」我想那時我一定是兩眼發直,唾液盈口,不由地便去兜里摸那一毛錢了。
「八子,要不咱先吃了灌腸再說吧?」
八子不示贊成,也不反對,意思是:錢是你的。
一盤灌腸我們倆人吃,面對面,鼻子幾乎碰著鼻子。八子臉上又是愧然的笑了,笑得毫無雜質,意思是:等我有了錢吧,現在可讓我說什麼呢?
那灌腸真是香啊,人一生很少有機會吃到那麼香的東西。
Ⅲ 如果你是沙洲壩的村民,你會說什麼
一轉身,就是歲月迷陣。四大名著中便有很多離別的場景,比如《三國演義》中曹操和呂伯奢相見的那一回,曹操逃難到呂伯奢門下,呂伯奢出去買酒,讓家裡人磨刀准備殺豬款待客人,半夜驚起的曹操以為呂伯奢要謀害他,便將呂家人全部滅門,路上又將買酒回城的呂伯奢殺害。
這不禁讓我們陷入沉思,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讓我們唾棄。與此相反,有些離別帶著一種使命,雖然此生再也沒有見過,但是這樣的離別讓我們感受到壯烈,也讓我們油然而生一種崇敬感,就像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一位江西農民和他的八個孩子。
從電影《八子》說起
炮火連天,戰壕里兩個士兵在對話"誰害怕,子彈就找誰",還沒等另一位回話,子彈就打過來正中士兵腦袋,一切灰飛煙滅。這是去年六月上映的電影《八子》中的經典片段,講述的是一家八個兄弟都參軍征戰的故事。
江西農民楊顯榮,送8子參軍皆犧牲:老三結婚當天上戰場,媳婦還在盼
這部影片也叫《八子參軍》,主演是劉端端和邵兵,屬於動作、戰爭和歷史題材的片子,導演高希希想藉此拍一部特別有溫度的電影。影片的背景時段是1934年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浴血奮戰,主角楊大牛在六個弟弟壯烈犧牲後,帶領包括弟弟滿崽在內的戰士與敵人拚死決斗.
最後經歷歷次戰斗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戰斗到生命最後一刻,全團只剩最後一人。這部影片作為新中國建國70周年獻禮影片上映,傳遞給人驚心動魄、永往無前的感覺。
除了這部電影,八子參軍的故事還被編排為贛南歌舞劇,通過抗紅模範、送子出征、八子陣亡、母子永別等主要情節,烘托出愛國、愛家、愛人民的高尚情懷。任何影片其實都是真實生活的改編,《八子》這部影片也不例外,它根據江西地區家喻戶曉的一個故事改編而成——八子參軍。
真實原型,一位江西農民
江西農民楊顯榮,送8子參軍皆犧牲:老三結婚當天上戰場,媳婦還在盼
影片《八子》的主角有個真實原型——楊顯榮,他送八個兒子參軍入伍,最後想見孩子們最後一面,卻發現八個兒子都戰死疆場。
楊顯榮是江西沙洲壩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和妻子育有八個孩子,因為多年受到地主老財的剝削,他恨透了那些吃人不吐骨頭的地頭蛇和資本家,並且感受到當地紅軍對百姓無上的好,所以抱著對紅軍的感激和對國家的熱愛,楊顯榮把八個孩子都送到紅軍部隊中。
其實楊顯榮在送子參軍的過程中也有顧慮,最開始只是大兒子和二兒子參軍,其他孩子還小,但是兩個參軍的兒子不久就戰死疆場,楊顯榮陷入深深的沉思。
後來聽說戰線前方士兵和糧食都不夠,楊顯榮沒說什麼,把剩下的六個兒子也送上戰場,老鄉們不解地問楊顯榮:"你就捨得把孩子都送走?",楊顯榮並沒有做太多解釋,只拋出一句話:"你也不去,我也不去,那讓誰去呢?"
江西農民楊顯榮,送8子參軍皆犧牲:老三結婚當天上戰場,媳婦還在盼
楊顯榮的品性無疑是單純而高尚的,縱然不舍也要做對國家最有利的事情。當年我們的開國領袖主席帶頭做表率,將兒子送到援朝的戰場,但兒子卻在戰斗中不幸犧牲,這件事成為主席一生的痛,為了新中國的建立,主席的很多親屬也都獻出了寶貴生命。如果換做我們,面對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沖突,我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而我們又能為做出這樣的選擇承擔多少?
八子八逝,全部為國捐軀
楊顯榮的孩子離開家鄉,在戰場奮勇殺敵,將敵人的進攻一次次擋住,然而擋住敵人的都是血肉之軀,楊顯榮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犧牲後,老三、老四、老五、老六犧牲的消息也接連傳回故鄉,楊顯榮滿臉都是沉默的滄桑,他的悲傷總是在轉動眼睛的時候一閃而過,男兒有淚卻不能輕彈。
部隊領導後來得知此事,為楊顯榮這位偉大的父親所感動,領導安排手下士兵,要求無論如何要幫助楊顯榮找到七兒子和八兒子。
部隊戰友多方詢問,最後終於在廣昌戰場找到了剩下的兩個兄弟,聽說六個哥哥都已經犧牲,他們倆在悲憤之餘生發出更多的憤怒,決心一定要打贏這場仗,為哥哥報仇雪恨。但是天不遂人願,這場戰爭結束後,傳來的是兩個兒子壯烈犧牲的消息。
江西農民楊顯榮,送8子參軍皆犧牲:老三結婚當天上戰場,媳婦還在盼
至此,楊顯榮作為父親再也抑制不住悲傷,捧著兒子們的遺物放聲大哭,哭著讓兒子們在天有靈原諒自己。楊顯榮知道去戰場多是有去無回的旅程,但是不成想是最壞的消息,沒有一個兒子生還,老三在結婚當天就奔赴戰場,媳婦還在村口痴痴地盼。
大公無私,愛國的一種方式
時代在不停地轉換,那個熱血鑄就的革命年代,無數英烈前赴後繼拚死相搏,用他們的忠誠和熱血建設出嶄新的中國。除了這些戰死沙場的將士,還有一些人在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來時,被窮凶極惡的敵人殘忍殺害。
我們作為新中國的兒女,享受良好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時候,不能忘記那段震撼人心的歲月,不能忘記那些捨命為國的同胞。八子參軍,個個不遜。
楊家八子壯烈犧牲的事跡是革命年代鬥士的縮影,還有許許多多無名的將士,早已凝成天安門廣場上那座不朽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沒有他們的勇敢無畏,怎麼會有今天我們的安定祥和,太平盛世不是自古有之,而是忠誠的人用他們的真心建造。
江西農民楊顯榮,送8子參軍皆犧牲:老三結婚當天上戰場,媳婦還在盼
我們在享受這樣幸福生活的時候,不能忘記我們的來路,應該時刻居安思危,在烈士的光芒照耀下繼續前進,帶著刻骨銘心的赤誠堅守崗位,只有這樣,烈士的鮮血才不會白流,中國才能真正走在復興路上。
Ⅳ 八子劇情介紹
八子講述了江西瑞金沙洲壩七堡鄉的楊家,為了保衛中央蘇區實現革命理想,八個兒子毅然參加紅軍,奔赴戰場全部犧牲的悲壯故事。
這是一部悲壯激烈的戰爭片,兩個小時的影片,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戰火硝煙的場面,從林地作戰到炸炮兵陣地、炸吊橋,環環相扣,無時無刻不讓人視覺震撼、血脈噴張;這是一部真實厚重的情感片,至深的母子情、盪氣回腸的兄弟情、生死與共的戰友情,每一個畫面都真實厚重,每一個場景都煽人淚下。
電影《八子》很好地向觀眾詮釋了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回顧黨走過的風風雨雨,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的利益、為了崇高的理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革命不成功,誓不還家鄉」……這些都是革命先烈的錚錚誓言。
正是因為堅信信仰,才有了楊家八兄弟的壯烈犧牲、才有了戰士老趙的慷慨赴死、才有了三排戰士的前赴後繼。
「有許多,牽掛的,這些年,被山水阻隔。」「小時候,做什麼,回憶里,都是最好的。」「有一天,你老了,我為你,唱兒時的歌。」影片的結尾是白發蒼蒼翹首期盼八個兒子平安歸來場景,沒有台詞,沒有修飾,卻是整部戲最讓人淚目的一幕。
一位普通的母親一次次送自己的兒子奔赴戰場,即便內心有多麼的不舍,即便知道這一去可能就是永別,但為了拯救國家於水火,她還是義無反顧地送八個兒子去參加革命,舍小家為大家,母愛是偉大的,但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一位平凡母親的無私而偉大的家國情懷。
Ⅳ 八子參軍的內容和感受
【劇情內容】楊大媽雖然連胎生了8個兒子,卻因窮無立錐之地,只有骨肉分離,四處飄零。紅軍來了,把土地從地主手中奪過來,使楊大媽8個流浪在外的兒子分到土地,回到了家。
一場場殘酷的爭奪土地的戰爭不可避免地接踵而來,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之本,怎能不以命相拼!「生從紅土來,死歸紅土去」,楊大媽連夜縫了8個肚兜,分別裝進一把紅土,毅然將8個親子送上戰場。戰火無情,旋即間8個兒子有7個陣亡,只有滿崽活著,首長強令滿崽離開戰場,回去侍候老娘!
滿崽回家後,難以向母親道出7個兄長陣亡的事實,被誤認為是逃兵,遭到母親痛打。最後滿崽未婚妻蘭花道出了真情。如山傾倒般的噩耗向大媽壓來的時候,她依然能如山一般地扛住,再度送子出征。
最後,八子全部陣亡的噩耗再次傳來,楊大媽捧著8個兒子的遺物——8個肚兜,靜靜地回家。她把8個肚兜一一擺好,8個杯子一一排開:崽呀崽,蒸好了米酒篩滿了茶,娘為我的心肝接風洗塵把話拉……神聊間,8個兒子帶著8個兒媳同時出現,大媽陶醉在滿堂兒孫繞膝轉,異口同聲喊親娘的想像中。突然間一片空寂,八子八媳消失得無蹤無影。
在楊大媽的悲聲中,《十月懷胎歌》輕輕響起,一群孕婦走了出來——她們的歌舞似安慰,似緬懷,還有希望在盪漾!
史學家說:瑞金中央蘇維埃的建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預演。
藝術家說:蘇區人民是孕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天之驕子的偉大母親!
【感受】
主幹線是母子情,又把母子情與其他感情水乳交融在一起。母子情是人類最基本、最牢固、最純潔的感情,能把母子情攪得天翻地覆的行為必然是更加崇高與博大的行為。本劇根據這個原理,運用母子情懷烘托主要人物更加崇高與博大的愛人民、愛國家的情懷。
運用採茶歌舞劇形式來表達。歌舞劇這種形式,長於抒情,短於敘事,所以戲劇情節的設置宜簡而不宜繁,場景氣氛宜濃而不宜淡,主要人物宜少而不宜多。既有群體形象的大寫意,也有主要人物形象的精雕細刻;既有血肉紛飛的戰場描寫,也有柔腸寸斷的倫常訴說;既有戲曲的虛擬審美,也有現代燈光技術的寫實運用;既寫前方,也寫後方,那是一個中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民皆兵全民參戰的歷史時刻。
Ⅵ 八子參軍 觀後感 (600字)
周五德下午,慕名前往贛州青少年活動中心觀看贛南採茶歌舞劇《八子參軍》。平時並不是很喜歡看這種傳統的劇目,總覺得過於酸澀、迂腐,不合時宜。而這部歌舞劇確實讓我改變了對傳統劇的偏見。兩個小時的演出,每一幕結束,全場都不由自主的響起掌聲,整場演出,除了偶爾的人員走動,大多數人都被感動的悄然淚下,謝幕時,所有的觀眾自發的站立,長時間的響起熱烈的掌聲。這些場面在以往觀看類似的演出並不多見。
《八子參軍》講述的是當年蘇區瑞金,一位八個兒子的母親,忍痛將所有孩子都送去參加紅軍,最終八個兒子全部陣亡的感人故事。據說是根據當年發生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這部歌舞劇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故事情節的真實性。劇中無論是擴紅參軍,兒女情長,母子情深,還是生離死別,都貫穿著當年蘇區的歷史感,真實的融入了地方的特色元素。沒有胡編亂造,沒有矯揉造作,也看不出有牽強附會的東西,其事真實可信,其情真切可感。是藝術化了的生活再現。
成功的原因之二應該是劇作家准確深刻的把握和展現了人性當中最美的情。比如表現母親含辛茹苦「孕育」之情,全劇多次恰到好處地運用頗具贛南地方特色的《十月懷胎歌》,貫穿其中,頻頻撞擊觀眾的心靈,讓人激動,催人淚下。比如表現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既有男兒英雄的豪邁之氣,也有骨肉分離的難舍之情,如何面對孤身在家的老母親,如何面對戰火紛飛時的生與死,如何眷戀青春年華世間美好,都讓人感到真切,感到可歌可泣。比如表現戀人之間的真愛之美,蘭花的朴實,她的無私,她的堅強,滿崽的傾訴,他的思念,他的眷戀,讓人悲泣,令人感懷。
成功的原因之三應該是舞美的震撼和燈光的絕配,還有演員的表現力。舞美和燈光的完美結合,造就了整場劇目的視覺上的美輪美奐,無論是母子情深的刻畫,還是戰爭場景的表現,還是孕婦造型的唯美,都展示了創作人員不一般的功底。只是自己沒帶相機,手機拍了幾張場景,無法再現在現場觀看的實際效果。不過真的帶了相機,可能也無法正常的拍攝,因為劇情的牽動,讓我的情緒也深受感染。
我也是贛七的哦,(*^__^*) 嘻嘻……,初一二十班,你們類????幾班的啊?? 抄一篇就行了(*^__^*) 嘻嘻…… 這么多人一樣的,不怕挨罵嗎
Ⅶ 劉端端在電影《八子》中的表現,狀態是否達到了巔峰
劉端端在該電影中的表現已經達到巔峰,演技非常不錯,充分把人物的形象表達出來。
Ⅷ 八子最後剩下的都是誰
八子最後沒有剩下一個人。
《八子》是由高希希執導,劉端端、邵兵、岳紅、何潤東、程媛媛、於濱、高強、姚金飛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
影片最為動人的是殘酷戰爭中血脈相連的兄弟手足情,是為了革命前赴後繼無畏犧牲的戰友情,是千千萬萬革命者舍小家為大家的家國情,以及他們共同對和平的期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部電影,情緒的張力特別飽滿,大場面、爆破戲、兄弟情、母子情全程燃爆!只是,戰場的炮火轟鳴,其實都是外殼,內核的情感承載還是人!
《八子》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利用外化的場景視效,點燃觀眾的情緒,把看電影的人帶入故事裡!而你,就彷彿置身在硝煙彌漫的戰場,看著身邊有血有肉的兄弟們一個個倒下,直到最後一個……
內心涌動的情潮與炮火轟鳴的戰場融為一體,讓人時刻揪著心,老母親在樹下期盼的身影就像美好的詩意和遠方,而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兄弟,卻是每時每刻都在經歷生死考驗,他們肩負任務,他們向死而生。
盡管電影的情緒平靜克制,可每一次劇情推進,都會激起一波淚點,真摯又溫暖,讓人濕了眼眶。
Ⅸ 小八臘子流浪記觀後感500字
我看了這部兒童劇後,感覺到了解放前夕那些無家可歸的可憐孩子的苦難,因為他們給人擦皮鞋、修鎖頭、賣報紙、賣橄欖„„小八子就是他們的一員,他們食不果腹,去向剃頭師傅認認真真學門手藝,卻洋相百出;他們渴望讀書識字,卻只能在幻想中„„
Ⅹ 電影《八子》真實原型是什麼
電影《八子》正是根據江西贛南地區家喻戶曉的「八子參軍」真實歷史改編。
上世紀30年代,一位母親將自己八位兒子先後送上戰場,無情的戰火使六個孩子壯烈犧牲,小弟滿崽穿過滿目瘡痍的戰場找到大哥楊大牛,在一場場鏖戰中成為一名真正的戰士。當新的號角吹響,楊大牛帶領弟弟滿崽和戰友們浴血奮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秒。
(10)電影八子子觀後感擴展閱讀
電影採用了母子情、兄弟情、戰友情三線並敘的結構,以江西當地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八子參軍」為原型,以1934年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進入最艱難時期為背景。
為了守護家園故土,33萬贛南壯士踴躍參加紅軍,排長楊大牛帶領全排戰士以寡敵眾,與敵人浴血肉搏拼至最後一刻、最後一人。一位老母親毅然決然把八個兒子送上了戰場,最後全部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