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教父》對你有過什麼啟示和實際幫助
電影《教父》分為三部,分別拍於1972年、1974年、1990年,每一部都別樣精彩,電影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電影《教父》對於我而言是一部經久不衰的經典名作,電影中表現出的人物思想和觀念,處事方式,面對生活中種種處鏡的態度,對我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啟示和幫助,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啟示和幫助,或許對你的人生也會有一定的幫助哦!
2. 說說你們看完教父這部電影的觀影感
樓上說的很有道理。我堅持著看完了第一部沒堅持下去看完第二部。其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人物多,名字長,關系復雜,人還長的都一樣…
不過教父這電影是個經典!電影拍的好,劇情也講的好。你想了解可以去看電影解說。
我就 看的第一部和看的解說 來說一下。教父講的是老教父(黑社會)一家經歷的一切:老教父被其他黑社會害死,小兒子繼承其位成為新教父,洗黑從政,家族關系破碎,以及回憶老教父的奮斗史(可能說漏了些)。
老教父有這么幾個原則:
我幫你,你也要幫我,大家互相尊重;
不能讓別人看出你的想法;
對家人一定要好,這樣才不會被背叛(家人是最重要的)。
我也沒看出教父里深刻的內涵,我覺得大概就是 變得更堅強! 因為老教父是從一個小孩白手起家成為黑社會大哥,然後兒子也是接了老教父的破盤,奮斗靠實力重振雄風,最後也拚命的從政。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從兒時起就白手起家,成為大哥的。
這對父子很是厲害,有實力有雄心有擔當,是所有人學習的榜樣,特別是男生的學習榜樣。
3. 求大神們給我一篇100多字的《教父》觀後感
我這里就來簡單說說我看到的一些東西,這是一部講述一個男人的創業史的經典影片;它給人揭示了深不見底的社會的黑暗,殘酷的現實唬的人喘不過氣,一個一個的意外使我不禁想到那句歌詞: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愛…為了錢財窮其一生,超現實的他們的確在人生舞台上風光了一把,他們的人生信條無疑值得回味:1、永遠不要讓別人知道你的真實想法;2、謀殺而不是仇殺,沒有報復的必要,因為這和生意無關(永遠都是冰冷冷的"生意"兩個字);3、不要仇恨你的敵人,這樣會影響你判斷力;4、沖動會抵消你的智慧。
這里有很多東西我只能試著去了解,而無法去理解,並希望永遠也不用去理解。太殘忍、太累。我只想過簡單、快樂的生活。過簡單、快樂的生活,這也是麥克的初衷,他永遠沒想過要纏和到家族事業里,從不得不維護父親,到抱著為民除害的想法殺掉毒梟索龍索和收受巨額賄賂的警察局長後,他終於不得已"落草".俗話說的好"上了賊船,就下不來了",既然不小心"選擇"了這條路,他只能隨波逐流,一切美好的願望只能是天真的空想,麥克的為之努力一輩子的美好設想最終都被似乎更加黑暗的現實重新拉回原位。命運掌管了一切,他在人生的路上被動地顛簸著。在經歷了人生的腥風血雨後,一切都歸於宿命,最終他慘淡收場,眼睜睜的看著心愛的人一個一個的離開,他只能在痛苦的回憶的中老去、死去。
4. 求電影《教父1》觀後感
《教父》是1972年拍的吧,至今仍然是一部經典。
想到去看它的原因,是因為上周末和P弟兄吃飯的時候,他說起他在看這部片子。作為一個以弟兄為主要服侍目標的我而言,關於男人的東西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吧,畢竟在幫助別人之前,首先要塑造自己。
看完片子,也看了若干影評,很清楚的是人們都一直把這個片子解讀為一部黑幫片,很少有人真的站在所謂「God Father」這樣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稱謂呢?
God Father這個詞的來源,其實是從天主教來的。最初設立的目的是在嬰兒寄洗的時候,在屬世父親之外設立的一個「屬靈父親」。字典上的定義是:在嬰兒或幼兒受洗禮時,賜以教名,並保證承擔其宗教教育的人;天主教、正教以及一些新教宗派(聖公會等)行洗禮時為受洗者設置的男性監護人和保護人。
如果追尋聖經的依據的話,可以看哥林多前書4章:
4:14 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
4:15 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里用福音生了你們。
4:16 所以我求你們效法我。
4:17 因此我已打發提摩太到你們那裡去。他在主裡面,是我所親愛有忠心的兒子。他必題醒你們,記念我在基督里怎樣行事,在各處各教會中怎樣教導人。
......
關於「教父」的歷史淵源,引用一段天主教內的說法是:
過去我們在談到教會開始有隱修院生活的時候,曾提到隱修院院長被尊稱為父親(padre或abate)的習慣,理由就是因為當隱修院院長的人對院中隱修士的照顧必須無微不至,形同父親一樣,這種習慣今天仍然存在。初世紀的時候,教會裡面負責訓導的人是主教,他也有權利委託另一個人執行訓導的職務。因此,主教們都被尊稱為父親,有時候更被稱為'爸爸'(papa),今天,'爸爸'這個尊稱在天主教裡面只用來稱呼羅馬教宗而已。除了隱修院院長和主教被稱為父親外,慢慢地,凡是肩負訓誨和講道這種超性職務的人,不一定是主教,也都被稱為父親。今天,西方國家一般都稱教會的神職人員為'父親',中國人則稱他們為'神父',因為他們的職責是教導和訓誨倫理道德及宗教信仰這方面屬於精神心靈的事物。不論是父親或神父,這兩個名詞都或多或少隱含著稱呼的人和被稱呼的人之間的安全和信賴的關系。
身為父親的人,他最基本的使命和任務便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所以,他是一位十足地肩負傳統的人,他必須把過去珍貴的和正確的事物傳遞給後來的人,也要把前人錯誤的、失敗的經驗告訴子女,以免他們重蹈覆轍。說明了這些與'父親'這個名詞有關的種種意義之後,我們便多少可以了解'教父'在教會中的身份地位。
前面我們說過,教會所尊稱的'教父'是初世紀教會的作家,這些作家的著作引領我們追本溯源,回到我們信仰的根本'耶穌'那裡去,因為他們在時間上遠比我們接近耶穌基督。今天的人很重視尋根的工作,尋根並不是退步、退化或念舊,而是為了鑒古知今,為了確實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生活,為什麼這樣信仰。我們都希望知道早期的基督信徒,在還沒有受到時代的考驗和塑造之前,他們的思想和信仰生活狀況,因為從那裡我們可以發現、可以找到最原始、最純真的信仰生活,這為我們凈化信仰有很大的幫助。
所謂教父,我們可以說他們是新約聖經最早的讀者,他們研讀新約聖經以後,便把所領會的心得用當時還不是很有系統、很有規范、思想很嚴謹明確的時代語言書寫成書,作為基督信徒信仰生活的食物養料。教父們除了首先閱讀新約聖經之外,更用耶穌基督的觀點來閱讀舊約聖經,然後邀請基督信徒完全用基督學的眼光、在聖神的啟發之下,來窺探新舊約整部聖經所要傳達的訊息。為此,我們探本究源,直溯教父,並不是要拋棄或輕視介於教父時代和我們今天之間這一段長達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教會歷史和經驗,而是為能更徹底地認識和吸收沒有遭到時間磨損、沒有被歷史渣滓掩蓋的純凈的基督訊息。
或許我們要問:教會的這些教父都生活在什麼時代呢?或者說教父時期是哪個年代呢?根據教會一般傳統來說,教父時期從新約聖經書寫完畢、開始有人撰寫有關基督信仰的文學作品起,到第八世紀結束為止。為什麼說到第八世紀結束為止呢?因為那些有關基督信仰的文學著作到了這個時期便衰微了,這個現象在西方尤其明顯。在這段大約長達七百年的時期中,這個很具有特性的基督信仰文學也慢慢地在演變,它從起初以講解談論聖經為主要目而逐漸演進為專門性的、比較傾向於學術性質的作品。就因為這樣,才形成後世至今所稱的'教父學'這門大學問。
其實,教父時期是不是那麼明確地隨著第八世紀的消逝而終結呢?也不一定,因為文學是一種很有耐性的生命,不容易隨著事態的消失而雲消霧散。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教父的時代要延續到十二世紀中葉才真正結束,因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教會大學者、大聖師、法國的聖伯爾納多(Bernardo di Clairvaux,1090-1153)是教父時代最後的掌門人。
......
扯得也許有點遠了,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今天在基督教會裡面,我們所說的「屬靈權柄」與「屬靈遮蓋」,其實在很多意義上就是這個「教父」意義的另外一種詮釋吧。
當然,就我個人而言,當承擔了一個「教父」的角色之後,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自己和神混淆起來,把自己當成神吧。尤其是,用很多並不見得正確的,或者說是神認可的手段,去達到目的。
也許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一旦方法和手段錯了,或者說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其實最後往往就變成了自以為神了。電影中的「教父」,本人其實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在地上的化身吧。
5. 電影教父的觀後感300字
馬龍白蘭度演的教父柯里昂鮮活具有感染力。看著這部片子,我能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熱血上涌。看完這部片子,我相信,只要社會亂象存在,黑社會組織就必然存在。
黑社會組織就是一個改進版或者放大版的家組織。家組織中必然會有一個老大或者教父,另外,家組織肯定會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事原則。家組織的價值觀和行事原則就是老大的思想觀念。為此,家組織是否強盛是否能夠延續,關鍵在於這個老大或者教父。
6. 電影《教父》給你帶來的啟示是什麼
這個啟示可是很多了
教父一共三部
講述了父與子,黑與白。
首先是第一部曲,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老一代的教父唐維托克里昂遭遇襲擊後的危急時刻。他的小兒子麥克利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成為第二代教父的故事。同時第一部曲也很好地介紹了這部電影的基調和故事背景,為後續電影的拍攝和內容做了鋪墊。
再者就是第二部曲。在第一部曲上映後兩年,第二部曲也上映了。同樣也受到了非常好的贊譽。第二部曲是通過雙線敘事的,主要講述了第一代教父維托在年輕的時候是如何艱難創業的。並且也講述了第二代教父麥克是如何發展自己家族事業的歷程。可以說得上是對故事內容的補充和鋪墊。
第三部曲是在1990年上映的,主要講述的是第二代教父已經年近古稀。這個時候他嘗試把自己家族的事業拉上正軌,符合當時的法律。但卻一直受到重重的阻撓的故事,這部電影看上去即讓人感到心酸又讓人感到心疼。
如果有時間去看看大背景。這個很酷。
7. 教父1觀後感
《教父》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2年上映的作品,這部40多年前的電影,已成為歷經洗禮的經典之作。
72年拍攝的電影,在拍攝技術各方面都沒有那麼先進的情況下時至今日,依然經久不衰甚至在同類型題材的電影鮮有作品超越過它。
這部電影台詞是如此經典,並且經典台詞如此之多,讓人回味無窮,這決定要歸功於原著的經典。事實上,大家會覺得一部電影之所以經典往往是因為電影鍾某句台詞讓你感到感同身受、刻骨銘心。
影片中每一個人物刻畫的都非常的到位,幾乎每個人的行為都影響著整部劇情的演繹,更重要的是老教父和邁克表演的實在是太精湛了。馬龍白蘭度的沙啞的嗓音,鏗鏘有力的話語,邁克對角色的把握如此細膩以及他犀利的眼神,深深折服了我。
都說這部電影是男人必看,那麼到底看什麼呢?當然不會是打打殺殺,也不會是黑幫決斗,扒開黑手黨的外衣,這其實是一部講家庭和責任的電影。當柯里昂家族面臨危機時,麥克不得不背上責任。
8. 教父影評100字左右
《教父》對電影史、黑幫類型片、流行文化的影響至深至遠,它是很多導演心中的影史最佳電影,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等演員的出色演繹,加上故事本身的史詩性,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一部傑作。
《教父》作為黑幫題材的電影,不是虛無主義地淡化宗教意味,相反這部電影有著深深的基督教烙印,它很少討論善惡,也很少用主觀鏡頭表現宗教的道德觀,但就是在幾個節點,集中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煎熬,舉重若輕地表達了這一層內涵。
(8)美國電影教父的觀後感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40年代的美國,「教父」維托·柯里昂(馬龍·白蘭度 飾)是黑手黨柯里昂家族的首領,帶領家族從事非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
因為拒絕了毒梟索洛索的毒品交易要求,柯里昂家族和紐約其他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激化。聖誕前夕,索洛索劫持了「教父」的參謀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因為內奸的出賣,「教父」的大兒子遜尼被仇家殺害;小兒子麥克(阿爾·帕西諾 飾)也被卷了進來,失去愛妻。黑手黨家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
9. 電影教父的影評
1、拿屠刀的優雅紳士 「我准備向他提出一個他不可能拒絕的條件。」這就是他的談判技巧。他是一手拿馬丁尼,一手拿屠刀的優雅紳士;是談著骯臟買賣,穿著高貴西裝的職業劊子手;他只需要一個手勢,便可以讓別人身家難保;也只肖一個微笑便足以將干戈化成玉帛。他們是令人敬畏的角色,同時也是善舞的刺客,無論是政客還是殯葬館老闆,似乎永遠都在等待聆聽著他溫文爾雅的召喚,只因他那高貴的承諾「總有一天——也許這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我會讓你為我做件事情。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請在我女兒的婚禮上接受正義,這也算是我送給你的一件禮物!」那麼,是什麼賦予了教父如此深邃的魔力?讓他只是坐在那裡,那間黑暗屋子的一角,就彷彿置身於宇宙黑洞的中央。人們尊敬他,愛他,也畏懼他,他是如此復雜,也如此深沉。紅色的血與禮服的黑色是電影《教父》中最凝重的基調。教父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他深知自己作為「地下皇帝」所肩負的責任,如《蜘蛛俠》中那一句:權力越大責任越大一樣。所以他永遠恪守著自己的信條,決不販毒害人。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教父》告訴了我們,只要你可以體面地面對這個世界,你也就可以體面地活著。所以,他可以漫不經心地與政界高層人物游刃有餘的交往,從社會的最底層到最上層,他也可以編織出一張無形而繁雜的大網。於是,無論是家族利益的紛爭還是手足相殘的詭計,教父似乎永遠擁有掌控一切的能力與氣魄,孤立於芸芸眾生之上,俯瞰蒼穹。
「是什麼讓男人們如此迷戀《教父》?」《電子情書》里的梅格.瑞恩疑惑不解地問。湯姆.漢克斯詭秘地回答她:「它就是我們男人的聖經,那裡麵包含了所有的智慧。」
2、一切不能回頭,按照江湖規矩辦 據說《教父》前後三集拍了18年,關於這書和這電影的評論已經是汗牛充棟了。黑幫片和江湖片的經典之作應該非它莫屬---最近的《無間道》似有出椽之勢。引人的故事得力於原著魅力,其中的音樂現在比電影本身流傳更甚,我只能談演員的表演了。馬龍-白蘭度飾演的老教父永遠是有些漫不經心有些玩世不恭的紳士派頭-----他已經不需要使用外在的暴力和威壓了,他混沌不清的話音,每一個字都是可以改變外面世界,都可以引起人間紛亂。這也許就是所謂老男人身上散發的抓人之處----一切盡在掌握。他甚至不需要別人的回報,只要別人承認他是教父,接受他的友誼。這完全是一個強勢者的心態,登峰造極的自我實現感。對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當今之世這么多所謂成功人士/財富精英,都喜歡以一種親和的示範性的做派示於人前。男人就是需要人們崇拜如神。為了這種幻覺,他們不惜一切手段。我還是喜歡比爾-蓋茨的回答,為什麼我這么有錢?也許,是上帝給我的運氣。所以,我認為馬龍-白蘭度的表演太真實了,也許這也是他的本色。帕西諾飾演的麥克,從一個純真的戰爭英雄好青年,一步步成長為狠毒陰險的新教父,表演也極有層次。當他在老教父葬禮上冷眼看著其他幫派老大假惺惺的弔唁,他陰騭冷峻的目光彷彿在透出寒意----他已經決定了,一切盡在掌握,一切不能回頭,按照江湖規矩辦。 我在發哥的《上海灘》里同樣看到這樣的眼神,也許,一個男人當他決定不擇手段地成為弱肉強食世界裡的最強者時,他接近了男人原始的動物本性。 3、安息吧,我尊敬的教父 我最愛的電影是《教父》。在這一點上,我可以同許多男人達成共識。馬龍的表演實在令人心折。在少年時代,我深深著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說話方式,卻並不成功。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子也找不到認真的聽眾,那個口齒不清的教父,卻沒人敢忽略他說出的每一個字。他總是面無表情,背後卻潛藏著不可忽視的力量——一種優雅的狂暴、平靜的殘忍、化妝的邪惡,如同毒蛇與猛虎的混合體。他輕蔑地說,「讓我開一個你無法拒絕的條件」——這是男人的威權;他溫和地說:「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這是男人的價值。而事實不是這樣的。那個真實的教父,生活中的馬龍·白蘭度,是個十足的混蛋,他的家族則是一窩混蛋。
當然,他們是迷人的混蛋,令人同情的混蛋,應該被寬恕的混蛋。
白蘭度家族中,女人個個紅杏出牆,男人個個酗酒成性,且盛產自殺者。小馬龍的童年在陰郁中度過,父親很少回家,母親終日喝得酩酊大醉,與一個又一個男人發生關系。小馬龍生活中惟一的溫暖來自一個友善的同性戀教士。這使得他成為一個雙性戀者,因為同性戀行為被軍校開除。
為逃避這一切,他來到紐約,躋身百老匯,陰郁生活賜予他的狂暴氣質令他成功出演《慾望號街車》,名聲鵲起。「彷彿一覺醒來坐在糖果堆上」,他不能承受這種名氣,感覺自己是個騙子,不得不求助於心理醫生。為了幫助他戰勝焦慮,醫生甚至為他宣讀希特勒的講演詞。
上世紀50年代初,馬龍步入影壇,開始輝煌之旅。他拿下了七次奧斯卡提名,兩次奧斯卡獎。與此同時,他不停地結婚離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陰郁的子女。他的妻子總在爭吵,他的情婦總在自殺,他的子女則陷入無盡的麻煩。 馬龍的大兒子克里斯蒂安·白蘭度吸毒、私藏武器、干非法交易、與父親的情婦吉爾上床(吉爾後來在汽車上自殺)。切娜是白蘭度的小女兒。這個太陽般美麗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關愛,就到毒品中尋求慰藉。
1990年5月16日,馬龍生活中最大的悲劇發生了:兒子克里斯蒂安殺死了女兒切娜的男友戴格。當警察趕到時,戴格已經死了,顴頰處射進一顆子彈。切娜坐在沙發上,手裡握著一個打火機,面前擺著一杯酸奶。人們至今搞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據白蘭度家的人講,是一場毆斗;據辯護律師講,是一場意外;據切娜講,「是我父親安排了一切。」後來,切娜自殺。馬龍沒有參加女兒的葬禮。
記者問馬龍是否感到應為這種亂糟糟的局面承擔責任,他說:「當一隻海鷗從2000人頭上飛過,誰知道它掉下的羽毛會落在哪裡?」 然而,馬龍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過當成輕浮的羽毛?他彷彿中了詛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後的探戈》中說過的台詞:「你一直是孤單的,你無法逃脫寂寞的感覺,直到你死去。」——隱然就是他一生寫照。
我曾經想過,這個雙性戀男人到底愛過誰?也許,只是他那個沒出息的殺人犯兒子。我永難忘記《教父》中的情節:兒子桑尼被亂槍打死。他對殯儀館的化妝師說:「你看,他們是這樣對待我兒子的。」昏暗的燈光打在他額頭上,臉的下半部隱沒在陰影里,他的眉毛蹙起,形成悲傷的皺紋——我的心抽緊了,緊得發痛。我也有個可愛的兒子。我能夠感受一個父親遭遇這最大的不幸時,那種洶涌的痛苦與復仇的狂怒。現實中,為了給兒子克里斯蒂安脫罪,馬龍耗盡家財,窮困潦倒。克里斯蒂安仍然被判入獄十年。受此打擊,馬龍暴飲暴食,體重驚人,昔日的「性感野獸」變成一頭肥豬。如果想要嘔吐,你大可以去看馬龍在大爛片《人魔島》中的扮相,臉上塗的粉厚過日本藝妓,如同一噸塗脂抹粉的肥肉。
後來,他終於死了。聽到這消息時,我愣怔了一會兒。在記憶中,馬龍早就死了,永遠地葬在了1972年。那一年,《教父》問世。他扮演的教父在花園里頹然倒下。喪鍾鳴響,經典誕生。32年後,他死了第二次。這次,他是徹底地死掉了。馬龍的身後,遺留下一長串數字:1個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經典的影片——《慾望號街車》、《現代啟示錄》、《巴黎最後的探戈》、《碼頭風雲》、《教父》;6個自殺的情婦;17個律師;大約25個不幸的子女;1100萬英鎊的巨額債務。
安息吧,教父。只是,我要糾正一下你的說法。盡管你不經常與家人呆在一起,但你仍是真正的男人。因為,你的扮演角色教導無數男孩成長為男人。僅為這一個理由,我將永遠尊敬你。
10. 電影《教父》系列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教父》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的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這部電影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范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系。
拓展資料: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維托·唐·科萊昂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維托·唐·科萊昂是黑手黨首領,常干違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還有一個准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
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教子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教父中槍入院。素洛佐要湯姆設法使遜尼同意毒品買賣,重新談判。遜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
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並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素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素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
遜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遜尼報了仇。
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沖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參考資料:網路-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