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bbc數學的故事觀後感600字,
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
❷ 數學家故事感想400字速度
《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位數學家小時候的故事。其中有兩篇給我印象最深,分別是《小歐拉智改羊圈》和《數學神童希帕蒂亞》。
《小歐拉智改羊圈》講述了歐拉爸爸設計了一個長40米,寬15米的長方形羊圈,施工過程中發現圍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親在增加材料和縮小羊圈之間難以取捨時,小歐拉想出了辦法,他將長方形羊圈的長縮短了15米,寬延長了10米。經過這樣一改,原來長方形的羊圈變成了一個邊長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長是 254= 100米,正好比原來長方形的周長(15+40)2=110米少了10米,這樣材料剛好夠用。同時正方形的面積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來面積4015=600平方米大了一些。歐拉的方法做到了一舉兩得,既節省了材料,又擴大了面積。
《數學神童希帕蒂亞》講述了女數學家希帕蒂亞10歲時,父親帶她去測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測量物體的高度是件很簡單、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為希帕蒂亞的父親是一位數學家,他要求女兒用最簡單的方法來測量,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亞在和父親散步時,意外的發現自己的影子和父親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聰明的希帕蒂亞想到了運用身高和影子長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間接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因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長=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長,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條件下,分別測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人的影子的長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計算出金字塔的實際高度了。
小歐拉和希帕蒂亞沒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問題,而是開動腦筋另闢蹊徑,用別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決了生活中的難題。跟歐拉和希帕蒂亞比起來,我感到臉紅。每當在學習中有了困難和問題時,我很少換一種方法去思考,總是直接求教於媽媽和老師。通過讀歐拉和希帕蒂亞的故事,我深深體會到勤思考、善觀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重要。
同學們!當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被難題所困擾時,不仿學學歐拉和希帕蒂亞,換一種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❸ 《數學的故事》、《阿蘭圖靈》、《概率知多少》觀後感
《數學的故事》讀後感:
觀看完數學的故事後,我又看到了另一片天地,這本書有美國理查德曼凱維奇鎖住,一共24張,從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我發現了一些超人的智慧,一些現代人不敢想像的觀點與理論,就在他們那個時代發展且禁慾與完善了,劉輝能教我們用正方體切割籃球。平方根用切割立方體來求立方根,自認為發達的我們有幾個會這樣求平方根與立方根。人只不過記住幾個值而已。
有誰會去思考宇宙的構造空間的形成?畢達哥拉斯在公元500年前就開始思考了,至今也沒有人能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是三維空間還是四維空間?有四維空間嗎?現在是我們思考了。
除此之外還有好多好多古人留下來的智慧,遺憾的是有多少被我們解出來的呢?
數學的故事是歷史傳奇及《大眾科學》的巧妙集成,它使我們得以了解以前從沒意識到的數學重要性,數學發展的內容及數學的魅力所在。
❹ 數學家的故事讀後感500字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和我身邊的同學。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❺ 紀錄片《數學的故事》觀後感500字
考慮考慮了
❻ 10篇數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數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這一篇文章,華羅庚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長。
華羅庚小時候是個調皮、貪玩的孩子,可對數學卻很感興趣。他在讀完中學後,因為家裡貧窮,交不起學費,從此華羅庚失學了,他回到家後只能依靠賣點小東西生活。
不能上學並沒有阻擋華羅庚愛學習的勢頭,他從此以後便自己學,一年到頭華羅庚幾乎每天都要用十幾個小時來學習,勤奮好學的他走進了數學王國……。
1932年在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數學系當一名管-理-員,他一人干幾個人的事,卻還在繼續自學……。
功夫不負有心人,華羅庚終於成了我國著名的數學家!
讀了《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個人不論干什麼事都要堅韌不拔,那樣才可以達到自己的要求,實現自己的夢想!
暑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請保,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和我身邊的同學。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我最佩服的數學家是蘇步青。因為他有著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因為他有著熱切的愛國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過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題目。他熱愛祖國,熱愛數學,他把他對祖國的愛戀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贊嘆的事例,但是我想,數學家蘇步青的偉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師楊老師一席話有著密不可分的作用。
楊老師曾對蘇步青全班同學說過:":「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所以我想,蘇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師更令人記憶深刻。我會像蘇步青學習。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個又一個的算式。
雖然只有三篇,但是比沒有好。對不起啊!
❼ 《數學家的故事》觀後體會140字
暑假期間,我讀了?世界名人傳記-陳景潤?這本書,感觸很深.他冒著政治風險,頂著壓力,面壁10年研究出的 「歌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給迷茫的一代青年樹立了榜樣,指明了人生的方向.陳景潤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以及他廣泛久遠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學術領域.他影響了一代人乃至一個時代.
陳景潤小時侯學習很刻苦.他平時不愛講話,但在課堂上總是積極舉手搶著回答問題,討論數學的時候,臉上充滿靈氣.我以前卻不愛舉手回答問題,認為會了就行了,有時認為舉了手老師也不一定叫我,所以練習發言的機會就少了.老師給我指出這個問題後,我也認識到自己表達能力確實退步了,因此在上學期我也積極舉手,但和陳景潤比起來還差得很遠。
我也愛看書,比如:?三十六計?就看了好幾遍,但我看書的時間每天不固定,有時多,有時少,有時還不讀.所選書的種類也比較少.為了練習口語表達,老師建議我在家讀書時要大聲,但我總是不好意思讀出聲.媽媽跟我說: 「為了提高能力,要戰勝自己.」以後,我要多多讀好書,多多積累知識,多多鍛煉能力.
年齡很小,但我的生活條件比陳景潤小時侯好多了,因此,我要刻苦學習,將來也做個想他那樣為國家爭光的中國人.
還有一篇:
華羅庚故事
成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幸運的事,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成功不是路邊的小石子隨處可撿,也不是田間的小草隨意可覓。要成功,需要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在這期間是要經過許多挫折的。
1930 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里看一本《科學》雜志。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哪裡教過什麼大學啊!他只念過初中,聽說是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
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畢業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在這里,他如魚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數學的海洋里,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後,也能看書的習慣。他當然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只是頭腦中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看著題目思考一會兒,然後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開始在頭腦中做題。碰到難處,再翻身下床,打開書看一會兒。就這樣,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華羅庚被人們看成是不尋常的助理員。
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志陸續發表。清華大學破了先例,決定把只有初中學歷的華羅庚提升為助教。
幾年之後,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可是他不願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學者。因為做訪問學者可以沖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到英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華羅庚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在劍橋的兩年內,他寫了 20 篇論文。論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關於「塔內問題」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曾說:「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葯者,才能登上高峰覓得仙草;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深入水底覓得驪珠。」科學上的每一個真理都是在經歷無數次的挫折、失敗之後才得出的。我們要正視挫折,正確對待挫折,只有這樣,才能讓挫折變成我們走向成功的階梯。
華羅庚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於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事業。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的事業成功了。
華羅庚把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華羅庚把數學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上,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挫折可以戰勝,挫折孕育著成功,而前提是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當具備了這些條件之後,挫折就會被你踩在腳下,明天就是撥開浮雲見麗日之時。
❽ 數學家讀後感(300字)
今天,我讀了《數學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數學上為祖國做出了貢獻,他寫的許多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反響,他還培養出一批成材的學生。
徐老先生為什麼能成為數學家?為什麼能做出這樣大的貢獻?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時候不怕困難,刻苦學習。文章里寫道:「他在讀書時常把伯父給他的午飯錢省下來,用來買書和買練習本,為了節省用紙,他常用手指在睡覺的涼席上練字,夜深人靜,同學們早已進入甜蜜的夢鄉,徐利治卻來到走廊,在燈光下認真地學習。白天,他泡在圖書館里用饅頭、白開水充飢……」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時候學習條件很不好,連買書、買練習本的錢都缺乏,只好節省午飯錢,然而,他勤奮學習,並不因學習條件差而氣餒。
在我們這時代,家庭生活比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個孩子,零花錢比較多,這些錢我們不是去打電子游戲,就是去買好吃的。平時,也很浪費,一張紙不是寫幾個字就扔了,就是折紙飛機玩,一點也不知道節省。
在學習上,現在很多同學都不認真學習,學習目的不明確,我也是這樣,做題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氣餒了。
我們的學習態度和徐老先生那種廢寢忘食的學習精神相比,真有十萬八千里的差距。
從今以後,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學習精神來鞭策自己,努力學習,將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聽過一個故事: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時間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裡,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後,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
寒假裡,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數學家的故事》,講述了許多數學名人的故事。比如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祖沖之的故事。
祖沖之是我國南北朝時期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對圓周率的計算得出了非常精確的結果。這篇文章講的是祖沖之經過很長時間的編寫,終於寫成了《大明歷》,他上書皇帝,請求頒布實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歷法的寵臣戴法興進行審查。但是戴法興思想保守,是個腐朽勢力的衛道士,他極力反對新歷法。面對戴法興的刁難、攻擊,祖沖之寸步不讓,和他唇槍舌劍的辯論。最終,《大明歷》沒有通過,後來在祖沖之去世後10年,《大明歷》才頒布實行。
讀了這個故事,使我對祖沖之堅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為他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堅持」兩個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許多人,有文化名人、愛國將士,和我身邊的同學。記得,媽媽告訴我,她經常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工作到深夜,不顧身體的疲勞,堅持著把事情做好,然後才會安心入睡。
讀《數學家的故事》讓我更加喜歡數學,更讓我懂得了許
讀完《三個女數學家》這本書,對她們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同時也被她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深深感動,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希帕蒂婭。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婭誕生在埃及。她6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習,她的學習態度十分踏實。她總是不聞窗外的種種迷人的誘惑,而專心致志於面前的書本。街上的吵鬧聲不時飄進她的書房,她卻好像是個聾子坐在桌前紋絲不動,對這一切都無動於衷……當時,她才只有6歲啊!
我不禁慚愧地聯想到自己,平時上自習課的時候,校園稍微有個風吹草動,我便坐不住,趕緊向窗外望一眼。怎麼能學好功課啊!
當我讀到「悲慘的死」這個題目時,心中不禁一驚,不知道希帕蒂婭遭到了什麼不幸。我迫不急待的讀下去:「一群暴徒奉西爾的命令,撕去她的衣服,尖利的蟲毛殼剝去了她的皮,砍去她的手和腳並投入火中……」
讀到這里,我熱淚盈眶。我憎恨那些窮凶極惡的暴徒,更憎恨反動黑社會。在那樣的國家裡,聞名一時的學者競遭到如此非人的殘害,沒有先進的社會制度不行啊
數學家的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陽縣的一個山村裡。雖然家境清貧,可他父母省吃儉用,拚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學。他在讀初中時,對數學並不感興趣,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可量,後來的一堂數學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老師。第一堂課楊老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責任。」他旁徵博引,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後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老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知道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現在溫州一中(即當時省立十中)還珍藏著蘇步青一本幾何練習薄,用毛筆書寫,工工整整。中學畢業時,蘇步青門門功課都在90分以上。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飢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准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甘心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這里有一篇
❾ 觀看至少一位數學家的成長經歷的影片.並寫一篇觀後感.快快!很急啊!!!!
《美麗心靈》
影片講述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卻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潛心研究以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學家約翰·福布斯·納什。
1
20 歲就念到普林斯頓的博士,納什絕對是一個天才,但是老天是公平的,在有了那樣聰慧的頭腦的同時,也使他不願和人接近,天才都是瘋子,因為他們看待世界的方 式是不同的,所以才會有比別人更多的靈感和想像,也讓他脫離了整個常規的群體,自閉,內心深處卻又需要感情的他變得越來越偏執,內心中的渴望幻化除了他的 室友查爾斯,那是個浪盪但是卻又能夠關心他能夠稱得上朋友的一個人,也許正是在他的鼓勵下,納什才能創造出了平衡博弈論。
影片在描述納什發現平衡博弈論的橋段很有意思,這里就不詳加繼續,想看的可以自己去看。
接著,憑借平衡博弈論的納什成功的進入惠勒實驗室,在美國與前蘇聯冷戰的時期,納什又在心中產生了一個幻想的人物,他給納什帶來了一個虛擬的任務,在各種出版物中破譯蘇聯的密碼,而在這時,納什精神分裂症的本質也徹底爆發了。
艾 利西亞,納什的妻子,她拯救了這個天才的一生,正是她對納什的不離不棄才使納什從崩潰的邊緣走出,也許這個影片的主題其實是想歌頌納什這位偉大的妻子,a beautiful mind也許正是艾利西亞的,影片中沒有交代,她和納什的孩子其實也是一個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很難想像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她是在多大的壓力之下承擔起了對 於家庭的所有的責任,這絕對是一個讓人敬佩的女性。
結尾很感人,在餐廳的那場戲,納什感受到了大家對他的尊重,與影片開始時的橋段形成呼應,而最後諾貝爾頒獎的場景則是全片的高潮,納什把自己所有的成就都歸於妻子,拿出了與艾利西亞相識時她送給他的手絹,輕輕的嗅了一下,而艾利西亞早已淚眼模糊。
其實到最後納什也沒有完全的消除心中的幻想,他們還是在那裡,看完這個片子後讓我對精神分裂的患者有一些了解,他們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想逃也逃不出,也許真正能拯救他們就是需要一個像艾利西亞那樣的人去愛他們吧。
人們總是憧憬天才,但是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的了解他們呢,梵高,莫扎特,納什這些人都是天才,與頂峰越接近也就代表著與人們的疏遠,人們大多隻能不解地望著這些人,而又有多少人能想艾利西亞那樣用愛把他們帶回現實呢?
2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擁有一片無人涉足的原始雪原,那裡飛鳥絕跡,走獸無蹤,只有月亮的清輝普照……」
如此一段獨白,在多年以後的今天,仍留給我初閱時的顫動與嘆息:這樣美麗的手跡,果真出自一個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女子——弗吉尼亞·伍爾芙?
精神疾病,一直予人神秘與恐慌的印象,它擲人入深淵,或者,贈人以「偉大」。出於少年的好奇,我歸納過名人與精神崩潰的名單。弒妻自殺的顧城、自詡為太陽的尼采、《白痴》陀斯妥耶夫斯基、鋼琴詩人舒曼……多麼駭人的名單,似乎越是糾纏於智力迷宮的人,越易陷入思維的紛亂與苦痛;痛,也越發刺激他們窮盡智能,步入智慧最高的殿堂。
我過去總抱著形而上的觀念,幾以仰視的角度,膜拜這些走火入魔的前輩英雄。我堅信,所謂「瘋狂」的定義,不過出於正常人的角度,正常人的規范,連同情、鄙夷,也是正常人的一廂情願。也許,在這些被普世疏離的少數人心中,也有著他自己的規范,「一片無人涉足的原始雪原」。
即便如今,我仍覺得,約翰·納什(John Nash)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幸福的,炫目的。一個人,能抓住凡世的某樣事物,並把它引為自己人生的要義,這本身就是一種引人嫉妒的幸運,即使為之痛苦、瘋狂也值得。
早就聽說,《美麗心靈》描述 的是,一位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教授患有精神病,又經過種種奮斗獲得諾貝爾數學獎得傳奇,雲雲。然而,在影片的前四十分鍾,我卻看不出約翰·納什這個數學天才有何病症。
才看了一個片頭,羅素·克洛健碩大陽剛得身影尚在屏幕一角晃動,身邊女生就轉過頭來羞澀含笑,低語:「好帥啊!」 羅素飾演的這位天才,不過是有點書呆氣、孤僻幽閉,帶點神經質,完全是沉溺在自己領域的一狂人。何況,並非無葯可救得,他不正與室友查爾斯(Charles)相談正歡、相處融洽?我們為他欣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我們應該體諒他年少的彷徨與無措。瑪麗安·威廉姆曾經說,我們最大的擔心不是我們的不足,而是使我們難以循規蹈矩的能力。當你自命天才,心無旁騖,決心為之貢獻所有時,面前卻冒出了一位足以威脅你的天才少年漢森,除了慌張、焦慮,還有何合理舉措?
因此我們原諒他的古怪,當成功如期而至,他做得多好:爭取到惠勒研究所得保送名額順利成為出色的解碼專家,連FBI也聘他擔任密探工作……
一切風平浪靜,簡直切合生活理想,連戀人也自動登場。然而生活真有至善?一切又在平波暗涌。
妻子覺察到他的詭異:無端的失蹤、慌亂的舉止、無故的疏離……妻子撥通了心理醫生的電話。但是在精神病房的納什告戒我們,是蘇聯密探,是他們的陰謀。
種種蛛絲馬跡暴露:從未拆封的密報、廢置多時的「情報室」……甚至大學時期獨居這個事實!沒有FBI密探,沒有查爾斯!居然我們一開始,便是沿用納什的視角走馬觀花,游歷一個「瘋子」的世界。
你當然驚訝,納什也拒絕承認他的獨立迥異,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所擁有的世界虛幻。原來那個陪你酩酊大醉的人,為你歡呼的人,被你信仰依賴的人竟是頭腦的虛無,一時一刻都未存在過。原來自己一直活在孤獨與妄想中。這虛幻越是逼真,這承認的掙扎越是艱難。誰願意承受溫存的失落?
他的瘋病再一次泛濫,從漢森的辦公室出來,看到這個昔日的競爭者,坐在他過去的工作台前。他一進門,便說:「你贏了。」無限辛酸無比頹唐。漢森凜然:「其實我們沒有輸。」
漢森不知道,當他這樣風度地解圍,當他當初紳士般的認輸時,納什心中的魔障已湧起。漢森不會知道,他這樣衣著光鮮、彬彬又禮、八面玲瓏甚至友愛關心,給予這位只懂在數學上攻堅的同窗,多麼沉重的負荷。
是的,他內向、狹隘、孤僻、自卑,而汗森是他頭頂不能仰視的艷陽;他只是一個受人「唾棄」的瘋子,而漢森還是一位活得悠遊的「正常人」。他輸了,一開場便輸了。
他對妻子說:「那時查爾斯就出現了,我真想和他們談一下。」其實,幻象的誕生,本為他這樣傷痛的時刻預備著,即使為它們包裝的真實被撕開了,但要拋開,又談何容易?這是一個男人的夢:強壯、支持、成就,還有枯燥生活以外的刺激與誘惑。如果是女子呢,又可能幻化成別的形式:也許是一面鏡子,催眠自己:「你是最美麗的女人」;也許是一個幻影,哄騙自己:「我最愛的還是你」……全都不外乎他人的認可與關注。
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嚮往光明的缺口,如果紕漏,便只能用幻象來填補。但是,衍變成精神疾病,便可怕了,我第一次感到心寒;如果每時每刻,都得苦苦追問:「何為真實,何為虛誕?是信奉自己還是歸依人間?」怎麼受得了?
我敬佩納什的勇氣。他時時遭受幻覺的騷擾,但他已習慣忽略他們,盡最大的心力來重新投入現實這個曠野中。諾貝爾獎,只能算是一項錦上添花的殊榮,真正的桂冠,屬於納什心靈那片虛虛實實的原野,為了不離不棄的妻子,為了凡塵一個愛著心痛著可被觸摸得人,他甘願淹沒無聞。這其中,承受著多大得犧牲的苦痛?
若世界是可被感知的,若意識真實反映客觀的存在,若我們眼中的紅花綠葉對我們尚未欺瞞,此刻我願意全心信仰唯物論。
在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的胃部正翻江倒海,即便如此,我也覺得是幸運的,因為我能清晰地指出疼痛的性質、強度和部位;我對頭腦所要表達的東西這樣深信不疑;面對我微笑嗔怒的人是擁有觸感地實在;即使悲苦孤寂,也有著清醒的尖銳。
虛誕是一種經歷。每顆人心都擁有一片茂密蒼茫地原始雪原,每隻眼睛都能成為一面滿足欲求的阿拉瑟鏡子。只是鏡後,白鬍子霍華茲校長對沉溺幻象的哈利·波特說:「不要忘記生活。」
不要忘記生活,不要忘記為你心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