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四張畫電影的觀後感300字
近幾年台灣電影中的驚艷之作。通體散發出異質氣質。剛開始看還以為是俗套的小清新兒童片,但隨著斷裂而隱忍的敘事,看似漫不經心卻精心蘊藉的結構,生動而微妙的人物塑造,從關照他人的第一幅畫作到塑造自我的第四幅畫(自畫像),揭示了人存在和自我塑造的艱難性,一個人在成長路上要面對無數來自他人和前史的陰影和罪孽,才能最終選擇超越或者沉淪(像劇中金士傑講述的那個青蛙的故事一樣)。深具直面台灣社會原罪的批判意識和自省精神。那個made in taiwan的鞋印鏡頭更是神來之筆。
《第四張畫》的思想境界很高,精神內核頗有點麥克哈尼克《白絲帶》《躲避》等片的味道:同樣聚焦等級,族群,家庭,社會結構,揭示暴力和原罪,看似平靜的節奏和境況下,罪孽和不安暗流涌動,偶爾寒光一閃令人不寒而慄。最後一張點題的畫作(自畫像)出人意料地留下一片空白,戛然而止,揭示了人類在險惡的社會關系和歷史現實中塑造自身的復雜性和艱難性,前途未卜。
不過兩者形態不同,《第四張畫》舍棄了在懸疑層面上本該緊湊而方向性明確的敘事,而具有一種似乎和精神內核不合時宜的散文式節奏和氣息。導演故意用了不少的閑筆。不過,我覺得這樣的反差處理恰恰體現了電影的張力而有別具一格的疏離韻味。結尾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無窮。
要說《第四張畫》的瑕疵,一是音樂太爛,雜而煽情,一會鋼琴一會吉他一會小提琴,太高亢浪漫,和片子的內斂節制風格不搭,是為最大敗筆。二是戴立忍和亡魂對話的那段,做為揭示關鍵情節點的戲,這種直接說出來的處理太直白,並且說的太完整太細致,完全將背後的懸疑一覽無遺地抖了出來,不高明。即使要說,也要欲言又止,似是而非。可以處理成比如醉酒後斷斷續續的碎片式的講述也比現在這個好。
還有一點不叫瑕疵叫遺憾,就是女老師的角色塑造還可以進一步開掘,最好也點出她看似普通平靜的生活背後亦有不同尋常的有關存在的不安或沉痛。這樣,到最後所有出現過的人物,主角和配角,都圍繞主題形成了一個整體。群體性的命運比個體命運的揭示更具說服力而發人深省。
2. 《聚焦》影評:如何拒絕上帝之手
《聚焦》自從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無論是在柳賴德,還是多倫多電影節的展映,都獲得了無數業界的好評和觀眾的贊譽,憑借多倫多人民選擇獎第三位的成績,眾人都更加期待該片可以在頒獎季走的更遠。11月份,觀眾們終於可以在北美的影院里,見到該片了。多倫多市區影院里,周二下午三點檔奇跡般的滿場,像很多影迷描述的一樣,即便不是電影節,無論身至哪個影院,映片結束後常常伴有掌聲。
近年來,很多這樣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不乏以下幾個基本特點:主題深刻、人物演繹到位,外加講故事手法精彩。所以,時常會令人分辨不清,讓觀眾們深感認同的,是更偏向事實本身,還是影片主體。上個月的《間諜之橋》,借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手,湯姆.漢克斯的口,為人們帶來了一段深沉的過往。影片歷史悲歌一樣的表達方式,讓人們再次領略到了,一個男人,肩扛責任,戰勝一切的故事。相信一定程度上,是斯皮爾伯格的處理、科恩兄弟的編劇、還有攝影與剪輯等等,令這個主旋律的故事,脫離了固有的枷鎖,以自我調侃的姿態,更加自信的出現在觀眾面前。
相比之下,《聚焦》則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不可否認,該片的背景事實,就足已震撼人心。故事來源於《波士頓環球報》一篇榮獲「普利策獎」的新聞,揭露了美國天主教會神職人員——神父,一系列猖獗的對貧寒家庭男童,進行性侵的案件。現實中,從2002年1月6日起,到同年底的12月14日,《波士頓環球報》持續報道了近90起受害者家庭的故事。之後引發了全球廣泛的對同類案件的調查與報道,最後連羅馬教皇也要做出行動,不再沉默包庇相關的神職人員。
這樣的人神共憤的故事,在觀眾們買票走近影院之時,就已經手持贊同票。如何不賣弄的講故事,不利用別人的傷疤,製造自己的關注度,影片要拿捏的尺度和分寸非常關鍵。有評論認為該片繼承了1976年《總統班底》的風格,找到了一種豐富、吸引人卻又平實的方式來刻畫記者的基礎工作,通過檔案櫃和復印機傳達出這樣的觸感。這就是該片,如何講述平凡人的不平凡,進而得到更多平凡大眾認可的原因。
影片中,全然不見任何英雄式人物的刻畫與表現,沒有悲慘的煽情,更多的是人們真實的隱藏和羞愧的心理情緒。故事開始於2001年,在繁忙的波士頓環球報社裡,眾人歡送前老闆之餘,迎來了由:列維·施瑞博爾 飾演的馬蒂.巴戎(Marty Baron),剛剛上任的他,就想藉助聚焦新聞調查小組(Spotlight),挖掘一條神父性侵新聞背後的故事。
這位新老闆,用謹慎謙虛的態度,在極其冷靜的表情下,講出了該工作項目。就像在布置平常的新聞專題一樣沉著,看不到任何張揚的野心或激進的正義。相信他篤定的要追查這件事,不光是因為他曾在紐約時報工作,而是他認為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記者和媒體的使命和任務,應該是一樣的,只是做事方式不同。
馬蒂·巴戎就像在波士頓這片平靜的土地上,輕輕的拋下了一顆種子。由邁克爾·基頓飾演的調查組長:Robbie Robinson,帶領著三名調查記者,薩莎(Sacha Pfeiffer)、邁克(Mike Rezendes)、馬特(Matt Carroll),分別由:瑞秋·麥克亞當斯、馬克·魯法洛、布萊恩.達西.詹姆斯飾演。四人小組開始了一系列,長期的調查工作,要想翻動這塊凍土,每個人都要深入黑暗的泥土裡,紮根其中,僅僅的抓住微弱的線索,一點點的將根系擴散,直到枝芽破土而出的那一天,他們的一切努力,才會被公眾看到,用他們的成果,凈化這片混沌污濁的大地,讓新的希望在這片土地上滋生。讓那些埋藏在人們心裡的陰影,可以在陽光下釋然,也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像樹木一樣在陽光下,度過童年。
該片劇本曾一度被認為是沒有被拍攝的好作品之一。而這樣的腳本,除非是大製作,大導演,也許也沒人敢輕易碰觸。這次由在業界有著多重身份:演員、編劇、導演和製作人的托馬斯·麥卡錫 自編自導,在近年來的電影主題偏執化、灰暗化的鋪墊下,真實故事改編成為了更有說服力的基礎。而他對影片沒有過度藝術化的處理,更好的掌控了各位演員間的平衡,劇情與對白的火候恰到好處的拿捏,讓這部影片隨著線索的鋪設,一步一步帶領觀眾,不知疲累地走到了終點。而回想全片,腦海充斥的,是大量的人物對話,眼神和忙碌的身影,一場無比真實的案件調查經過,不需要故弄玄虛的情節,只需要真相被一點一點地剝開,每一層外殼的瓦解,顯露出的內核,都足已令觀眾更加神經緊綳,目不轉睛的等待,見證真相公之於眾的瞬間。
正是因為這樣,影片沒有被過多拍攝技術包裹,十分誠意的重現當年的環境和人物白描。復古的台式電腦、翻蓋手機、用爛的橫格本,影片撲面而來的樸素感,令人感覺一時間回到了2000年前後。而影片中的人物,都是真實存在的,十多年過去,他們依然還是新聞戰線上的工作者。這令影片中四位小組成員的主演們,有了豐富生動的參考資料。
3. 讀《聚焦紅牆》有感,作文3000字
我們不能一味的追求著平凡的生活,要為自己的來過,
做出來一定貢獻,那怕是那麼的渺小。
即然我們來過,那麼我們何不靠自己的雙手營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堅強勇敢頑強拼搏的精神正是有著我們這樣的渴望,那麼就更加的要對自己有信心,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讓家人,讓親戚,讓朋友都以你自己為榮,也許我們會失敗,但是,正因為這個失敗我們就更應該要堅持著,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他們發明燈的時候,同樣也有失敗過,
更不是一次兩次,正因為你曾經失敗過了,那樣你的經驗才會積累的更多,你的成就才會更高。如果就這樣被打到了,那麼就是一個懦夫的行為,也正是因為有你的存在,讓更多成功的人更有自信,讓更多的後來人看到懦夫的代價。
人的一生也就只有那麼的一次,錯過了就不在回來,我們不像電影里的主角那樣,結局總是美好的,我們只有靠自己,人生如戲,要做就做主角不要當個觀眾。
4. 電影金剛川觀後感200字
思路:從電影金剛川的內容展開。
風起雲涌的20世紀,有一場戰爭深刻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的歷史走向,甚至撬動著今天大國博弈的棋局。
70年前,鴨綠江彼岸的三千里江山,夜與晝被炮火一次次撕裂,20多個國家直接或間接捲入戰爭,雙方300多萬軍隊經過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搏殺,霸權主義者黯然離場,正義的旗幟重新在北緯38度線上高高升起,和平的陽光才真正普照古老的東方大地。
如果說,西方軍事史學家稱公元前5世紀的馬拉松之戰是「歐洲出生時的啼聲」,那麼發生在20世紀中葉的抗美援朝戰爭,則是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一聲吶喊。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寫道:「朝鮮戰爭對中國而言不只是平局。它確立了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軍事強國和亞洲革命中心的地位。它還建立了中國作為一個令人敬畏的對手的軍事威信,在以後的幾十年中,這一威信始終不墜。」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保家衛國,再也沒有什麼語詞像這4個字一樣,能夠深刻揭示中國人民在經受列強長期凌辱後對這場戰爭的理解。
從勝利的那一刻起,洗雪百年屈辱的中華民族在邁向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步伐更加堅定、自信。在隨後的歲月里,無論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風險挑戰,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意志從未改變、歷久彌堅。
(4)聚焦電影觀後感結尾擴展閱讀:
該片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講述了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據劇情梗概介紹,該片以三個視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跡。
與以往戰爭片不同,路陽表示,三位導演想更多表現戰爭中的個體,「志願軍們不應該每個人是一樣的、是同質化的,他們一定是很鮮活的人。
所以我們想找到他們每個人的個人情感。」在他看來,戰友之間以同志相稱,彼此之間一定有一種超越工作、甚至超越家人的關系,「是一種牢不可破的情感。」因此在劇本創作階段,三位導演思考的都是如何建立起每個人物在部隊中的情感關系。
5. 聚焦119觀後感400
觀看宣傳紀錄片《這里是新疆》觀看完大型詩畫形象宣傳紀錄片《這里是新疆》,看後不禁感慨我們新疆好美、新疆好大,不僅是民俗特色的新疆,也是現代化、開放的新疆,這部紀錄片是自治區成立60周年最好的禮物。影片只有畫面沒有對白像一幅動態畫卷娓娓道來,伴隨動感的音樂全景呈現了全疆各地州的風情,展現了新疆各民族互相團結,經濟騰飛,民生改善,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的一面。
6. 聚焦119觀後感
火,自古以來便被人們奉若神靈,它是古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火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然而它也是最容易傷害我們的事物之一。每年,我國因各類火災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不下十幾億。由此可見,火災的破壞力有多大了。因此,必要的火災應急措施及相...
為什麼把消防報警電話號碼定為「119」?
國際標准化管理的需要。70年代國際電報電話咨詢委員會根據國際標准化管理的要求,建議世界各國消防報警電話採用「119」號碼;
為了避免消防電話用「0」號開頭與其他通訊服務相互影響;
火災、危險化學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建築坍塌、重大安全生產事故、空難、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眾遇險事件等事件具有突發特點,為保證通訊暢通無阻,應將其並入「11」號開頭的特別服務中去;
「119」號碼便於記憶,發生火災時,想到「要、要、救」,以便聯想到「119」撥消防報警電話
7. 電影觀後感1000字
昨晚從電影院出來已經是11點24分了,打的回到家,把身體重重地摔在床上。一閉上眼睛就是2012電影里的場景!於是一整夜的失眠就開始了。在十幾個小時的百無聊賴,翻來覆去我還是沒有絲毫睡意之後,我決定起來紀錄下這段文字!
突然想起一句話,人性都喪失了,人類的文明何以留存?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在影院的巨幕和環繞立體聲的配合下,真是把影片的壯觀景象發揮的淋漓盡致!片中激動人心的鏡頭太多,看到自己都像是融入了這個悲觀的場面當中。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後網上曾流傳一個關於2012年世界末日的謠言,《2012》的編劇和導演利用一個「世界末日」預言的概念,實現了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洪水、隕石雨等等災難形式交相呈現,堪稱史上最全災難大集合。
最令我難忘的是:誰去誰留已然成為挑戰整個人類的道德抉擇。面對災難,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取,男主角之一終於說服了政要們,使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類做出了最重要的抉擇:"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有平等的生存機會!"終於,老百姓同那些花10億歐元買一張"綠卡"的精英一起,被救於水火之中,在方舟中度過了這一全球性的災害,獲得了繼續繁衍和發展的希望……
有人曾說因為人性深處都有喜歡惡作劇的潛意識,有惟恐天下不亂的潛意識。街頭斗毆、車禍的圍觀以及報紙的社會新聞、案件聚焦都是都是人們喜歡的談資,或許是有這樣的潛意識,而我相信更多人喜歡看災難片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會被片中所宣揚的人性的「善」「愛」感動,只有在面臨生與死的決擇之前,在人類無法抗拒的大災難之前,人類的渺小、自然的強大,人性中的自私與高尚,國家機器的僵硬和人的柔情,才會有如此強烈的懸殊對比,那些小人物在災難前拚命呵護的「愛情」「親情」「友情」,那些人類幾千來延續至今,最珍貴的大愛、慈悲、關懷、寬容在大災難前熠熠生輝!
而這些,恰恰是我們最忽視的,不要項老tony一樣,等想起給自己兒子打電話說聲原諒和我愛你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永遠都無辦法說了。
宇宙浩瀚但自有法則,自然無常但自有規律
人類只有學會謙卑,學會去敬畏自然,遵循法則,才不至於給自己自掘墳墓!
當所有人都在關心股市、房價、關心仕途、財富的時候,所有政客關心GDP、CPI、熱衷黨派斗爭的時候,多少人會審視我們的地球、我們的環境,全球陸地都成了大工地,現在的城市化進展是歷史上未曾有的速度和規模,城市化,工業化,給我們帶來的除了繁榮還有什麼?
當看完這場電影在戲院走出來時對自己的朋友說,對2012有種恐懼感,害怕那一天的來臨,如果真的會有「末日」這一天,怎麼辦?我們會像戲中的角色那樣勇敢嗎?在這些日子裡,你們會做些什麼呢?
能不能放慢你的腳步,放慢些,再放慢些,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曬個一下午的太陽,擁抱下你的家人,多些時間陪伴你的家人,給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多一聲問候,對曾經傷害過你的人說聲原諒你,對你曾經傷害過的人說聲對不起,因為你要知道,在生命與死亡的面前,一切都是那麼的渺小。然後給自己一個無眠的晚上,多些思考!
那個晚上我 想得太多太多了......
8. 藝考編導生影評《聚焦》
看了這部電影,不是因為它是奧斯卡的熱門,而是這個故事本身吸引我。
作為一個熱愛新聞事業的人,看完電影之後,我熱淚盈眶,想起了當年曾經執意報考新聞系時的夢想。而這夢想在多年後被忘記了。
這次,內心深處的一個房間再次被打開了,一個久經時事的人才會潸然淚下。夜裡,當我輾轉反側的時候,再次想起了白天看到的這部電影。
總有一些人活著,是為了真相。
總有很多人蒙蔽著別人,不讓真相顯露於外。
電影里,受到侵犯的孩子們都是貧窮缺失父愛的孩子們,而施暴的是那些看似高尚的且有著神聖話語權的人們。
信任被利用,無數孩子被傷害而無法言說,他們的生活就此改變,可憐的一點兒申訴,也被無情的壓制下來。這些人算是「習得性無助」的一群人。
如此黑暗的現實,那麼多人的參與,那麼久的時間,那麼大破壞力。
在最初的戰場,媒體並不是最堅持的那部分人,還有另外一群人:那個看似瘋瘋癲癲的律師,那個從沒出過畫面的學者,那個看似根本不可能開啟保密卷宗的法官。甚至那兩個幫助教堂打官司的律師,他們其實也有反抗過。
所以其中一些人才會不斷的詢問《聚焦》的編輯和記者們,你們為什麼現在才來?
這個問題深深的打動了如我一樣的觀眾。那麼多年,那麼多案例發生,人們,甚至職業記者們的冷漠,讓更多無辜的孩子受到了傷害。
這是為什麼?
片中,一個記者作為孩子父親,當他發現有一個有嫌疑的神父就住在自己的附近時,他是多震撼,他跑到了那家人的房子前,拍了照,寫了字條給自己的孩子們。在調查中,他甚至想到要「泄密」:告訴身邊的鄰居朋友們,以便要保護好他們的孩子。
另一個細節,當編輯本人的高中被查出有問題的神父和受到傷害的校友,他對那些試圖息事寧人的人說,我們只是幸運而已。而幸運其實是個概率事件,當施暴的人數足夠多,幸運的可能性就會趨近於零。如果長跑接力隊的教練也是施暴者,編輯本人可能就會是受害者;而那個勸慰他放手的校友,來自橄欖球隊,不是受害者所在的曲棍球隊,他的安全只不過也是幸運罷了。
總有一些人活著,是為了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