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焦裕祿觀後感
電影《焦裕祿》觀後感
組織安排我們觀看電影《焦裕祿》,以前針對電影《焦裕祿》的介紹也聽了不少,但實實在的看還是第一次,看後感覺十分的沉重。
片中,嚴重患病的焦裕祿憑著一個員堅定的信念,一心為偏僻窮苦的蘭考人民過上好日子,鞠躬盡瘁工作,忘記了妻子、兒女更忘記了自己;他帶頭廢除了幹部生活補貼費,為補助一些一輩子任勞任願的基層幹部;頂著極大的風險去別的縣買米,因此遭到了無所事事之人的誹謗和中傷,但困難並沒有嚇倒他,反到增強了改變蘭考窮困面貌的決心;每當他的病痛發作,疼痛難忍時,他就用茶缸、抽屜或者桌角頂住腹部來減輕分散身體上的疼痛;在一次下鄉視察中,一陣一陣的肝痛使豆大的汗珠不斷的從額頭冒出,承受著巨大病痛的卻不哼一聲。這是多麼剛強的性格,多麼頑強的意志,多麼韌拔的氣節。
焦裕祿,一個縣委書記,當時沒有漂亮的汽車,沒有寬敞的房子,有的卻是一顆憂國憂民的心。他的心中永遠裝的是蘭考的百姓而惟獨沒有自己的位置。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他所熱愛的土地和人民。他是地地道道的服務人民大眾的牛。
在那樣的艱苦環境下造就了象焦裕祿這樣的人物,焦裕祿用行動、用實踐獲得了老百姓的愛戴和尊敬,在片中好幾處都有體現了。我從影片中確實感受到了焦裕祿平凡而有偉大的一生,他的光輝形象就象太陽一樣照耀著大地,經久不滅。
新時期的我們,應當做些什麼?學些什麼?作為一個普通黨員幹部,所要做的就是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切實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做好黨史工作,切實做到群眾滿意,為三都跨越趕超多付出多奉獻。
②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影片的創意是燃點。五個故事、五處地點、五種不同的題材,演繹的卻是一樣的家國情懷。東西南北中,全國觀眾都能找到來自家鄉的最熟悉的溫情。葛優的張北京,小人物伎倆一如既往地折射出平常人的情感,火苗很微弱,卻互相溫暖著。影片的場面是看點。整部影片都在展示新農村新風貌,展示脫貧攻堅成果。貴州阿福村、千島湖望溪村以及陝北的、東北的鄉村,都是唯美的畫面,廣闊的場景,和諧的氛圍。於觀眾既是視覺的享受,又是心靈的震撼,家鄉已經不是離開時的模樣。演員佟麗婭著藍色布衫出現,在青山雲霧掩映下,畫面清新脫俗,驚為仙境、仙子。千島湖的碧波萬頃,如梭的小船,看一眼便是心曠神怡,身心愉悅。東北鄉村一樣的唯美,沈騰坐在三輪車上,在綠色海洋里穿行,綠色無邊無際,畫面干凈純粹,著實是一條希望之路。村民在田間勞作的場景,如畫般絢麗,卻比畫多了鮮活與生動,洋溢著溫馨與熱情。小村街頭,一幅幅鄉情畫作,與真實場景相互映襯,這樣的場景,對每一位內心有愛的人都是強大的觸動。這背後,是怎樣一群人嘔心瀝血辛苦付出,才把生活變成了畫卷中的樣子,亦真亦假,如幻如夢,只有揮灑汗水才會澆灌出這幸福的花朵。
電影開頭就想起了《我的祖國》這首歌熟悉的旋律:一條大河波浪寬……我當時一聽精神就一震,就覺得電影選這首歌做主題曲,很不簡單,有水平,直接拔高了我對整部電影的期待。為什麼說這首歌選的好,值得好好分析分析。
當年拍攝《上甘嶺》電影,導演沙蒙找到戰友劉熾幫忙譜曲,劉熾看了看原版的歌詞——「祖國啊,我的母親,我們離開了母親的懷抱,戰斗在朝鮮戰場」……他表示這個歌詞不行,明確對導演說,這首歌的上限就是歐式抒情曲了。沙蒙一看說這個不行,我們要至少要做一個對得住偉大抗美援朝戰爭、偉大的志願軍戰士們的歌。
劉熾就請求喬羽幫忙,喬羽大神星夜從江西趕往長春片場,與沙蒙和劉熾一起討論歌詞創作。喬羽憋了十多天,也沒個頭緒。忽然有一天想起了自己坐游輪渡過長江時波瀾壯闊的江面風景,於是一氣呵成把歌詞寫了出來。劉熾一看之後卧槽寫得好,壓力山大,閉門謝客專心譜曲,並在門上貼「劉熾死了」。兩位藝術家精誠合作,再加上「共和國第一女高音」郭蘭英的演唱,成就了這一首傳世經典。
再說一個小插曲,當時寫完歌詞之後喬羽心裡也沒底,因為這首歌與上甘嶺沒什麼關系,甚至離戰爭都很遠。喬羽心懷忐忑地把歌詞交給沙蒙,沒想到導演認為很好,不過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第一句不是:「萬里長江波浪寬」?喬羽回答說:「不管你是哪裡的人,家門口總會有一條河,河上發生的事情與生命息息相關,寄託著你的喜怒哀樂。只要一想起家,就會想起這條河。」所以這首歌寫選得好啊!這既是「我的祖國」也是「我的家鄉」,所有人看了都會有共鳴。
③ 觀看電影雷鋒焦裕祿江北好人的觀後感
電影《焦裕祿》影評觀後感
已不記得是第幾次看《焦裕祿》了。但記得第一次看是在六七歲時,那是還不是太懂事,總覺得銀幕上這個穿的破破爛爛的人很奇怪,也很可憐。那是我們小學開會,縣委書記來都是坐小汽車的,旁邊還跟了好多人。但電視上這個縣委書記卻很「寒酸」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焦書記送大學生而大學生卻沒有走,他扭著頭眼裡噙著淚看著那個提著行李的大學生,不知怎地,不諳世事的我心裡掠過一絲令人捉摸不透的感覺 酸酸的………
首先我不想過多的談論電影里邊的具體情節大家可以自己看,我想就我及我聽到的關於這部電影的眾多評論及思考並結合現階段的真實情況作一個總結,而非應付式的一篇文章。每次觀看我都對這部電影又多了一層親切感,看到焦書記帶著人冒著風沙去鄉村考察,我忽然想起來電影《雷鋒》中有個場景,作為通訊員的雷鋒跟著縣長下鄉,銀幕上的縣長帶著干糧背著草帽,赤著腳走在水田旁,我想這也就是那個時代官員的真實寫照吧!不到一年的時間焦書記基本跑遍了蘭考縣大多數的行政村,蘭考當時是鹽鹼地風沙天,但焦書記愣是靠著一輛自行車走村串鄉,稍不留神就會摔在沙堆下面,而且還是自己帶干糧,我記得我們縣的幹部只有在春節時才去農村慰問送溫暖,電視上連續幾天不停的播,書記 縣長 一大群副縣長,把一百元還有大米粉條等交給貧困群眾此刻多數人估計在想還是政府好啊!但我仔細看了一下我們的記者「不小心」拍到的畫面:領導穿著全毛的大衣,皮棉鞋。農民穿著舊的已經發白的軍裝,很單薄甚至還瑟瑟發抖。農民的破草房外停著一排黑白相間的轎車以及隨行而來捕捉「動人一幕」的記者。特別是農民在接過錢物時那誠惶誠恐的表情一幅感激涕零的樣子,殊不知,這是他們本應該做的,春節還讓這么多人沒錢花沒衣穿,這是他們的失職,沒什麼可感激他們的!影片中焦書記總在想怎樣才能讓蘭考縣的人民富起來,蘭考的氣候適宜種泡桐,既能防風固沙又能創收,焦書記就一直想再縣里推廣種植,這樣就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幹部就是要想辦法讓人民怎樣長久的富裕起來而非一年只去一次流於形式的所謂送溫暖,有報道說幹部下鄉的出行費用村裡的招待等比他們送溫暖花的錢都多。好多村干甚至害怕上面的幹部送溫暖,;領導送一筐溫暖,村裡還一車木炭。可笑可嘆!更多影視影評觀後感供您參考,謝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④ 老黨下鄉記視頻觀後感怎麼寫
f
⑤ 讀後感, 有懸賞分、
痛痛甜甜的童年
童年哦,我的童年比現在多了太多早已找不回的東西。那壞掉的老風車,飛來飛去的蜻蜓,半晚叫個不停的青蛙,被套上繩子的鳴蟬,都是我兒時玩不厭,聽不煩的好東西。
現在想起,那時的日子過得真實悠哉悠哉的。看著藍藍的天,清澈甘甜的水,在灑滿了花兒草兒的莊稼地旁適意的玩耍,一切都是那麼的歡暢,盡興。可也免不了一些小小的波瀾。
記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祖母總是最疼我的。每到逢年過節時,親戚朋友們總會送來一些禮品,裡面總有一包白沙糖和一包冰糖。在那時,糖是一種很希奇的東西,可祖母每次都會偷偷的為我留下點。一顆,兩顆,三顆......每當祖母湊齊了一大把時,就會悄悄地將我叫到身邊,拿出那用白色手帕包了又包,裹了又裹的糖來給我,並小心地叮囑我:千萬別被爸媽發現。
於是乎,我在那個並不富裕的小村子裡也能常常吃到甜滋滋的糖。那時,常有很多小朋友圍在我身邊,舔了又舔他們那乾燥的嘴唇,眼睛總是死死地盯著我手上的糖,每當這時,我總是快速得將糖往懷里一揣,一股腦兒地往家跑,生怕他們搶了我來之不易的糖。
或許是因為祖母的溺愛,小小年紀的我總愛鬧牙疼,而且一次比一次厲害。剛開始時,我總受不了這轉心得疼,常常在祖母懷里鬧騰地翻來翻去,哭著鬧著地喊:「蟲大哥啊,請你別咬我林大哥的牙大哥!」這時,祖母卻也只能揪心一般得心疼地摟著我,一個勁兒得安慰我,哄著我。
正因為這,爸媽從此下令不最我再吃糖,並對祖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她不要再慣著我,還把家裡的糖罐子藏在我怎麼也找不到的地方。
盡管牙疼的厲害,可我總是改不了愛吃糖的毛病,常常纏著祖母讓她給我糖吃,可祖母說什麼也不肯。於是我便又哭又鬧,甚至不吃飯,以次來威脅祖母。祖母總是抵擋不了我的"苦肉計"。不忍她的親親孫女挨餓。乖乖得將糖罐子拿出來給我。
在這期間,祖母不知從哪兒尋來了許多治牙疼的偏方,總是小心地避開父母,神神秘秘得帶著我嘗試每一個「葯方」。那時的祖母特別有韌性,一個不行換另一個,這個沒效用那一個,從來沒有放棄。就這樣,祖母給我嘗試了一個又一個偏方,卻不知什麼原因,竟讓父母一點都沒發覺。
可祖母的偏方似乎不怎麼管用,每次我一開始吃糖,沒多久,這牙齒就開始撕心裂肺的痛,好象是「蟲大哥」在裡面條迪斯科。後頭爸媽發現不對勁,我怎麼牙疼的頻率越來越高?最終,還是被他們發現了,父親非常的生氣拿起一根竹條就要打我,我卻只知道哭,跪在地上一動不動,哭著哭著才發現祖母已經撲在我身上,摟者我哭著對父親說:「要打就打我,糖是我給的。」父親無可奈何將我們拉了起來,生氣地走了。
在那時,我第一次有了戒糖的念頭,可慢慢地發現,戒糖真的好難,我總會忍不住偷吃幾顆,祖母也裝著沒看見。
後來,我慢慢長大了,當我真正戒掉愛吃糖這個習慣時,祖母卻已去世了,帶著滿心的愛意與不舍永遠地離開了,父親說,在祖母的枕頭下,發現了一包用白色手帕包了又包,裹了又裹的糖。心,顫抖了,淚無聲地流淌著......
現在的我,對棒棒糖有種莫名的喜愛,雖然愛它卻不牙疼了,只是少了些什麼......
⑥ 上山下鄉的評價
關於知青上山下鄉,一直有正反兩方面的評價。 有人認為上山下鄉運動是毛澤東為加強工農聯盟基礎、教育青年、消滅城鄉差別的一個重大嘗試。
同時知青下鄉對於農村的教育普及、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以及鄉鎮企業的建立(鄉鎮企業成立多是知青推動,初期其業務骨幹也大多是知青擔任)都起到決定性作用,大幅度改變農民面貌。
運動過去幾十年後,當年的知青們已經成為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主力,他們通常對自己留在農村的青春年華抱有懷舊情緒,甚至有人自稱「在廣闊天地里度過了少年和青年時代的這一代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決不後悔。」 梁曉聲的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雨》和長篇小說《雪城》及據此改編的這兩部同名電視劇反映了關東的知青(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戰士)的生活。
梁曉聲的電視劇《年輪》也反映的知青的生活。
葉辛所寫的著名小說以及由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孽債》,描述的1990年代時,上海知青在西雙版納插隊時所生的兒女,來到上海尋找親生父母的故事。早期葉辛的長篇小說《蹉跎歲月》及其後據此改編的同名電視劇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阿城:中篇小說《棋王》、《樹王》、《孩子王》。
姜戎:長篇小說《狼圖騰》,以自己在內蒙古插隊時的見聞寫成。
史鐵生:短篇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
王小波:中篇小說《黃金時代》
作家老鬼:長篇小說《血色黃昏》 電影
舒淇和劉燁主演的電影《美人草》演繹了雲南知青的一段愛情故事。
導演張暖昕拍攝的知青電影《青春祭》,描寫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在西雙版納的知青生活。
陳沖導演的電影《天浴》描寫了一位上山下鄉到西藏的姑娘的悲慘命運的故事。
1983年出品的由謝飛導演的電影《我們的田野》是第一部知青電影,描述了當年北大荒的知青生活。影片由周里京和林芳兵主演。 《血色浪漫》是以這次上山下鄉為背景的一部電視劇,局部反映了當時的一個城市知識分子下鄉的背景,可以說是近年來下鄉運動描寫最真實的一部電視題材的作品。本劇的主演有劉燁和孫儷。
《北風那個吹》主演閆妮、夏雨、馬蘇,是高滿堂根據自己年輕時下鄉的真實感受創作,講述七十年代知青的真實生活,以二十多載的命運跨度,以笑淚交融的獨特講述方式,閆妮在劇中扮演了憨厚朴實的大隊長牛鮮花,她愛上了由夏雨飾演的知青帥子,兩人由此開展了一段跨越20年的姐弟情緣。 《無聲的群落:大巴山老知青回憶錄(1964-1965)》,鄧鵬主編
鄧賢著有紀實作品《中國知青夢》,描述在雲南知青的抗爭故事。
⑦ 怎樣寫電影觀後感
你覺得本片的重要人物有誰
你看完本片後,有那幾段情節,是你覺得印象比較深刻
以精簡的文字交代影片的內容
寫感想有一個重要的部份就是寫出內容摘要介紹,為什麼要寫內容摘要介紹 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看過這一部影片,寫出影片的摘要介紹可以讓別人對影片的內容有基本的認識,對你之後所抒發的感想,才會產生共鳴,了解你所陳述的內容.但是摘要最好不要超過感想的四分之一篇幅.
針對某一個情節發揮,清楚描述劇情
寫影片感想時,你可以只針對影片中某些精採的部分,抒發自己的想法,當然,你特別挑出的段落,一定是自己特別有感覺的部份.
昨晚有幸得到朋友給的一張光碟,看了目前未公映的《畫皮》,看完才發現人性是如此之美,心倘若沒有雜念,世上就沒有妖魔,人和妖的不倫戀,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亦如此凄美……
看完《畫皮》,有很多意外,每個人的表情都有著不同的內容。或意外、或驚喜、或沉思、或糾結、或反省……怎麼也想不到,《畫皮》竟然是一部有關人性、有關探討愛情真諦的影片。沒有了笑場、多了幾滴眼淚,《畫皮》就這樣在意外中上演著,前40分鍾在意料中講述著故事,沒有驚喜但也不讓人討厭。周迅的演技的確不錯,她出場時的妖媚註定了雪狐的悲劇,趙薇不再是那個嘰嘰喳喳的小燕子,她把一個懂愛的女人刻畫的淋漓盡致,陳坤扮演的王生在道德和慾望中努力掙扎,最大的驚喜是甄子丹,他的文戲帶給人太多的回味,孫儷的降魔王很討巧也很討喜,戚玉武的蜥蜴精毒辣不讓人厭煩,三男三女的六角情感糾葛復雜不累贅,動情不煽情,淚中藏著人性的閃光點,這是影片最抓人的地方……趙薇深愛著陳坤,她才是陳坤的王夫人,妖精周迅愛著陳坤,陳坤游離在趙薇和周迅中間,道德告訴他趙薇是他的夫人,但慾望又使她對周迅情有獨鍾…… 一心想做小妾的周迅被陳坤拒絕,趙薇為了深愛的陳坤,准備成全周迅時,周迅獻出了妖的原形,痛不欲生的趙薇為了不讓更多人死在周迅的手裡,喝過了周迅遞過來的毒葯,答應周迅提出的所有條件。趙薇含著淚只有一個請求:「王生(陳坤飾)很愛你,不要傷害他,不要再殺無辜的人……」「你根本不懂得什麼叫做愛」這是趙薇對周迅所說的最後一句話。
《畫皮》在張靚穎的《畫心》中落幕……
《畫皮》留下了什麼?愛,原本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對愛有不同的感悟,只是沒有了心魔,愛也許會無處不在……
⑧ 第一書記觀後感
《第一書記》觀後感
電影《第一書記》講述的主人公叫沈浩,沈浩出生於安徽省蕭縣聖泉鄉孫秦庄行政村,組織派他到安徽省小崗村掛職鍛煉,任第一書記。自從到小崗村工作以來一直為小崗村的發展兢兢業業,沈浩到任後,先是搞來了50萬為村裡修了路,然後又弄來錢給每戶村民蓋了房子,接著又弄來了錢,每戶發放2萬元補助。接著就是拉項目,找投資,搞土地流轉。在橋梁成功橫跨京滬鐵路線的一瞬間,我們情不自禁地為小崗村喝彩,也為沈浩的不懈追求喝彩!沈浩在小崗村一干就是六年,六年中,真正展現了一個真正的人民公僕的形象。他從來不以一個省派幹部的姿態去面對村民,不擺官架子,不說官話,每件事他都身體力行、不辭辛苦。沈浩為了做工作,曾被人打過。六年中,有辛酸、有委屈、有孤寂、有思念,他從不抱怨,從未退縮,他,經受住了風吹雨打,日曬雨淋,最終實現了為小崗村想幹事,能幹事,干成事的夙願。
他把工作當作事業,不計回報。舍小家為大家,盡心盡力為社會服務。不能在90多歲的老母親跟前盡孝,因不能照顧女兒而不得不放棄省城優良的教育資源。無數次因為工作過家門而不入。
主題曲《做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願做棵禾苗深深紮根……」,這也是對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的詮釋。 「一個人活在世上,官是當不到頭的,錢也是難以掙盡的。能讓小崗村的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幸福! 」 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人生價值的追求,為我們每一個黨員如何樹立正確的時代價值觀樹立了一座豐碑,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⑨ 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
[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作者:一剪梅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是以前依稀從電視上看到沈浩書記的一些事例,或是"第一書記"這個響亮的名字的吸引,我對《第一書記》這個影片充滿期待,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我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這個曾經熟悉卻又令人感動的藝術創作中。也許是我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我對影片中的場景是熟悉的,能理解沈浩將要面對的是一群有著怎樣文化程度的人。那泥濘的路,那黃色的菊花,那純朴的臉,那熱情的期待,那真誠的心,那倔強的沖動,那憤怒的對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脈,那一條條只有用心才能開啟的民心綠色通道,沈浩真實面對了。真誠讓我幾次流著淚,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幹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句親切的叫聲拉近了干群距離;一隻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台鏟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自心底的愛的信息,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源於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幹部。總之,一切都是那麼的期待與親切。我從第一書記里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幹部的影子,觀後感《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我為沈浩的事跡而感動。沈浩為小崗村做的很多很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鐵路上架天橋修通村路,事先准備好材料,萬事俱備後跑北京求鐵道部調度列車在小崗村停寶貴的40分鍾,以極短的時間完成架橋工程。北京、上海,幾度輾轉後終於得到部委同意,得到了寶貴的45分。凌晨一點多全村出動,爭分奪秒架起了小崗村通向外界的橋梁。沈浩為百姓謀實事再次成功,這種成功的背後是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艱辛努力的成果。我為沈浩的妻子而自豪。徐帆不緊不慢、有板有眼地刻畫出了一個溫婉柔順、體貼、善解人意的妻子形象。她理解丈夫,對沈浩因村民聯名二次按手印挽留沈浩也是有氣的,但她表現出來的是怒而不威,她的埋怨中更多的是對丈夫的支持和關心。可以說沈浩背後有一個柔弱又堅強的支撐。我為沈浩的英年早逝而嘆惋。一個國家公務員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短暫的一生留給我們的卻很多,沈浩精神必將影響一代人的成長,小崗村的建設與富裕必將與沈浩精神長存。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也為國家能多出幾個沈浩一樣的幹部充滿期待。2010年11月18日()〔影片《第一書記》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⑩ 急求一篇電影的觀後感、
這是一篇對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評論
下午看完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幾個人都圍過來,不好意思不繼續看下去。說實話,我不喜歡和別人擠著看這樣的電影,它不像《小鬼當家》一樣,要得是熱鬧和鬨笑。耳邊總是沒完沒了地好奇:他是不是喜歡她啊?這女的是誰,她不會和XX有關吧?這人真是有病啊,怎麼做這么搞笑的事情......真不知道如何回應身後這么多亂七八糟的問題。就不可以安安靜靜地看完嗎?或者說就不能少一些可笑的疑問嗎?郁悶!不能隨叫隨停;不能在迷惑的時候讓畫面定格,讓出空間給思考;不能反復糾纏著一個細節,回放,定格,沉思;不能放肆地沉浸在影片中,不去計較影片外的聲音......真是難過。
那樣一個扭曲的時代,被壓抑的人性發出的哀號,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寬容地用理解的眼光去審視呢?復雜的背景下人們的舉動,難免沖撞現代人對正常所認可的底線,但是人性的平等,無論哪一個時代都是如出一轍的。故事中常常出現的意識上的某種恍惚,分明可以看清主人公心底拚命在抑制的慾望,強烈到甚至想要穿越記憶與現實的禁錮,讓臆想跳到人們面前。越是匪夷所思的行為,越是暴露人心的缺口。只是那個環境下,年少的他仍無從說起他的缺口,所以現在只能帶著年輕記憶的余燼,緩慢而略有混亂地道出那個曾經只屬於懦弱的秘密。
喧鬧熱烈的北京城,空盪盪的街巷,深晦的家屬大院,古舊的瓦頂樓房, 燦爛得彷彿永遠不會褪色的夏季,像貓一樣奔跑在屋頂上的男孩,整合成一幅在熱鬧中被淡漠的懷舊氛圍。
少年的日子,比童年多了一些無聊。被空虛追逐的感覺,讓人們嘗試無數無聊的事情:扔書包,擾亂課堂,逃課,打架,學會吸煙,整日游盪在別家的屋頂,研究鎖藝,拿著自己配的鑰匙,悄悄潛進別人的房間,滿足空虛後的好奇心......似乎這些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就這樣被時間一步步牽著長大起來。只是那個社會實在太忙,忙著上山下鄉,忙著批鬥,忙著革命,忙著遠離城市,走向農場,忙著混亂。他們無暇顧及,顧及在這個背景下已經氣喘吁吁的孩子。
然而他們還是在成長著,各自以一種詭異的方式進行著自我的完備,這樣的推動力來自生活給的直接領悟和教訓。這不同於我們一般情況下接受的言傳身教。社會已通過各種渠道向我們指明該走的路,該做的事,以及做錯後會帶來的種種後果,我們就這樣在威嚇中漸漸學會謙卑,在經歷之前就已經懂得懼怕。然而他們,似乎從來不曉得害怕,大概是沒有人告訴他們所做的一切會要帶來可怕的後果吧,又或者是,在那個混亂的時代,本來就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呢!沒有懼怕,一味蠻干,自然難免在現實面前磕得頭破血流,所領受的打擊和挫敗也非同小可,畢竟一股年少的激情被澆滅,對於狂熱的少年,總是一件很絕望的事情的。
然而終於他們也成長起來了,和我們一樣。但是不同的是,他們有更堅強敏感的內心,盡管有些缺口還潛伏在記憶深處,可是他們至少還和生活直接較量過,那樣的經歷將會讓他們終身受益。最真切的教訓,總是會留下更深遠的印記。看著這個少年,蒼白的嘴唇,暗黃的臉色,探詢而又迷惑的目光,總是給人一種營養不良的感覺,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這大概是那個時代的通病吧。這或許是一種悲哀,但或許也是一種更深意義上的幸運,畢竟是他們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推敲人性的深處,生命的意義。
2009年3月10日
蟻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