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老美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中有沒有打過幾場像樣的戰役 比如坎大哈呀打過像樣的大規模戰斗不
一場大戰都沒有,所有的伊拉克人都不願意給薩達姆賣命,倒是薩達姆倒台以後有伊拉克人為了把美國人趕走而加入恐怖組織的,但沒什麼人保護薩達姆政府。
在阿富汗也沒有什麼大戰役,主要是「清剿」。
② 跪求《沒有真正的光榮——費盧傑之戰》這部電影
由於某些原因,這部09年2月上映的電影大陸沒有
③ 什麼叫巷戰
巷戰,一般也被人們稱為「城市戰」,這是因為巷戰是在街巷之間逐街、逐屋進行的爭奪戰,發生的地點通常都是在城市或大型村莊內。巷戰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
其一,是敵我短兵相接、貼身肉搏,殘酷性大。由於戰斗幾乎都是以步兵輕火力突擊為主,又都在視距內進行,地形復雜莫測,因此在巷戰中,重武器沒有用武之地。城市中建築物密集,高樓林立,提供主要火力支援的坦克和裝甲車等由於自身結構的限制,無法將炮管抬到足夠的高度,因此也就無法對高處目標進行有效射擊。狹窄的街道還使坦克等大型戰車無法掉頭,從而使其側面及尾部極易遭受攻擊。在巷戰中,部隊的機動性受到嚴重製約;視野局限,使得觀察、射擊、協同非常不便,很多情況下部隊戰斗隊形被割裂,只好分散成各個單元獨立作戰。
其二,是敵我彼此混雜、犬牙交錯,危險性強。由於沒有一條清晰的戰線,敵我混雜、敵與平民混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膠著狀態,而進攻一方在明處,抵禦一方躲在暗處,則更增加了巷戰這種軍事行動所具有的難度和風險。高大的建築物和構築在地下的掩體正是藏匿狙擊手的好地方,「在別人向你射擊前,你根本不知道敵人是誰」,子彈來自何處。出其不意的伏擊與防不勝防的狙擊,常常使進攻者膽顫心驚,陷入驚惶不安的恐懼魔影中而不能自拔。
歷史上的著名巷戰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這是現代戰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巷戰,也是名副其實的「城市絞肉機」。其慘烈程度可謂舉世無雙,空前絕後。1942年7月,德軍以優勢兵力攻入斯大林格勒。驕狂的德軍企圖用屢試不爽的閃電戰碾平這座象徵蘇聯最高統帥的城市,但不久他們就發現掉進了一個滿布死亡的深坑。在斯大林 「不準後退一步」的嚴令下,蘇軍依託市內復雜地形和眾多人工建築,同敵人展開殊死搏鬥。一層樓、一間房、一座水塔、一段鐵路路基,甚至一堵牆、一堆瓦礫,都能引發激烈的爭奪戰。德軍往往付出極大代價攻下的殘垣斷壁,轉眼又被蘇軍重新奪回。火車站反復易手即達13次之多。整個斯大林格勒烈焰升騰,血肉橫飛。敵我雙方拚死對壘,子彈打完了,就貼身展開白刃格鬥,坦克上來了,身上綁著手榴彈沖過去與之同歸於盡。在蘇聯軍民的拚死抵抗下,德軍死傷慘重,寸步難行,隨後而來的嚴冬惡劣天氣使德軍更加虛弱不堪。1943年2月蘇軍發動反攻,被巷戰消耗得筋疲力竭的德軍潰不成軍,第6軍團遭受到毀滅性打擊。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二戰的轉折點,從此納粹德國開始節節敗退。
摩加迪沙巷戰。這是巷戰史上時間最短,但影響和意義卻非同尋常的一次戰役。1993年10月 3日,駐索馬里的美軍維和部隊出動「黑鷹」直升機和突擊隊員圍剿索馬里最大軍閥艾迪德,此前艾迪德領導的反美武裝利用伏擊游擊戰術,讓美軍吃夠了苦頭。這次美軍又遭暗算,在摩加迪沙街頭巷尾陷入他們最害怕的巷戰泥淖,成百上千的群眾瞬間幾乎全部變成殺手,連一些婦女和兒童也並不熟練地操著武器射擊。由於狹窄的街道被路障堵死,美軍後續部隊無法及時趕至增援。半天的戰斗結束後,19名美軍突擊隊員喪生,2架「黑鷹」直升機被擊落。次日,索馬里民眾拖著一名美軍的屍體到街頭示眾慶功。這個鏡頭被記者拍到,在美國國內播放後引起一片嘩然,迫於各方壓力,柯林頓政府不得不很快宣布從索馬里撤軍。
格羅茲尼巷戰。這是越戰以後最殘酷最血腥的巷戰。俄羅斯軍隊與車臣非法武裝從1994年開始,先後在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爆發兩次較大規模的巷戰。格羅茲尼當初建城時即是按照作戰要塞的要求來設計,故而城內堡壘星羅棋布,密如蛛網。俄軍入城恍若進了迷宮,摸不著北,空有優勢武器和裝備卻無從發揮。而車臣武裝的狙擊手卻可以憑借熟悉的地形,藏在暗處像練習射擊一樣,逐一射殺目標。1995年第一次巷戰結束時,據說突入該市的俄軍一個千餘人的團,僅剩1名軍官和10 名士兵活著離開。26輛俄軍坦克被擊毀了20輛,120輛裝甲車也損失了102輛。俄軍死屍甚至被車臣武裝用來當作沙包,壘在一起築成「人體碉堡」。第二次格羅茲尼巷戰發生在1999年12月25日至 2000年2月,俄軍更是屍橫遍野, 1173名士兵死亡,甚至俄軍前線總指揮馬洛費耶夫少將也被射殺。無可奈何的俄羅斯總統普京後來命令轟平了格羅茲尼,但這塊彈丸小城,卻成為俄羅斯軍人心中永遠的痛。
未來巷戰會怎樣
城市巷戰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戰爭規模的擴大而逐步形成的。未來社會,世界人口將進一步向城市集中。據聯合國估計,到2030 年,全世界將有2/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這意味著今後如果發生戰爭,城市巷戰將仍不可避免,並將成為一種重要作戰樣式。
2004年11月,美軍對以扎卡維為首的反美武裝盤踞的費盧傑市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以傷亡50 余名海軍陸戰隊士兵的微弱代價,打死和俘獲了3000多名伊拉克武裝人員。這是美軍在21世紀的首次大規模城市巷戰,凸顯了美軍在信息化條件下實施城市作戰的許多新特點。
首先,打擊手段趨於高科技化。費盧傑之戰,美軍為了將傷亡風險降至最低,使用了大量適合城市巷戰的新技術。如開發「多維監視系統」,通過偵察監視衛星、無人駕駛偵察機和各種電子感測器對軍事目標進行全時監控,使反美武裝人員無法藏身;利用反狙擊手和機器人技術,搜尋隱蔽在各種建築物後的敵狙擊手,在步兵發起攻擊前組織火力予以清除;使用新型裝甲防護技術,使坦克能夠進入城區有效作戰。有了高科技手段的支撐,現代巷戰將不再是進攻者的夢魔。
其次,打擊方位趨於立體化。費盧傑戰役中,美軍實施聯合一體化戰斗,動用遠程精確制導導彈、戰斗機、轟炸機以及特種作戰力量,從陸、海、空、天四維對城內反美武裝所佔據的目標進行全方位打擊和摧毀。這種新型的多維立體化城市巷戰,極大改變了傳統巷戰的地面戰單一模式,提高了戰斗效率。
第三,打擊目標趨於精確化。現代城市人口密集,用傳統的攻城略地所用的地毯式轟炸,將給戰後重建工作帶來很多問題。費盧傑之戰,美軍以微小傷亡取得最大戰果,在消滅反美武裝的同時基本完好地保存了市內建築,也沒有過多殃及無辜平民。這表明新型的城市巷戰理念,將更強調運用攻擊與保護並重的原則。
④ 費盧傑戰役詳細介紹
是兩伊戰爭還是海灣戰爭?
⑤ 2003 .3.20號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
伊拉克戰爭爆發。
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因為是海灣戰爭的延續,又稱為第二次海灣戰爭。
到2010年8月美國戰斗部隊撤出伊拉克為止,歷時7年多,美方最終沒有找到所謂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反而找到薩達姆政權早已銷毀的文件和人證。2011年12月18日,美軍全部撤出。
(5)費盧傑戰役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伊拉克戰爭期間的著名戰役介紹:
第二次費盧傑戰役(2004年11月7日—12月23日,聯軍稱為幻影狂怒行動,伊政府稱為破曉行動),是2004年底美國、英國和伊拉克軍隊聯合發起的軍事行動,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主導。
行動的目的是攻克被武裝分子占據的伊拉克西部安巴爾省的費盧傑市。美軍稱之為自1968年順化戰役後美軍參與的最大規模巷戰。
這場戰役,聯軍共發動了540次空襲,消耗了14000枚火炮和迫擊炮炮彈、2500發坦克主炮炮彈。在11月7日至12月23日期間,美軍在費盧傑共有82人戰死(陸戰隊72人、陸軍9人、海軍1人)和6人非戰斗死亡,另有1100多人負傷。
伊軍也有8人死亡,43人負傷。聯軍稱共打死1200名武裝分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2003年
⑥ 第二次費盧傑戰役的戰役結果
這場戰役,聯軍共發動了540次空襲,消耗了14000枚火炮和迫擊炮炮彈、2500發坦克主炮炮彈。在11月7日至12月23日期間,美軍在費盧傑共有82人戰死(陸戰隊72人、陸軍9人、海軍1人)和6人非戰斗死亡,另有1100多人負傷;伊軍也有8人死亡,43人負傷。聯軍稱共打死1200名武裝分子;而第1陸戰遠征軍指揮官薩特勒中將則稱在整個費盧傑戰役中共打死近2000名武裝分子(有水分)。在這場戰役中有美軍有9人獲得了海軍十字勛章,22人獲得了銀星勛章;陸軍的第2步兵團2營由於表現出色被授予了總統部隊嘉獎。
武裝分子原本希望復制1994年俄羅斯格羅茲尼的成功戰例,但在費盧傑卻沒有能夠如願。美軍沒有採取那種長驅之入直達市中心的打法,而是改用逐房逐街一一清剿步步為營的戰術,並注意在背後留下守備部隊和狙擊手,防止武裝分子的滲透,最終以不算很大的代價奪取了全城並最大可能地消滅守城的武裝分子。在費盧傑美軍的最大功臣可能要歸屬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這種坦克在戰斗中兩輛為一組,充當先鋒、推倒路障、炸毀掩體、掩護步兵,遭遇了無數火箭彈和路邊炸彈的攻擊,但整個戰役中只有2輛被炸傷。
2004年12月底,美軍開始允許居民分批返回城內,並對所有回城的男性居民進行了指紋和瞳孔采樣。美軍將全城劃為18個區,當1個區的垃圾被清理、局勢基本穩定後,美軍才允許該區的居民進入。同時美軍向居民告知會檢查每戶人家的損失,在經過必要的程序後會給予經濟補償。而戰斗還在進行時重建工作就已經開展,由於返城居民大多沒有了工作,因而聯軍僱傭了大批居民清掃城市垃圾;聯軍和伊政府還重建了城裡的發電廠設備和供水設施。2005年1月底,美軍開始撤離費盧傑。到2005年春天,費盧傑居民約有一半人返回了城內。在2005年1月的伊拉克大選中,費盧傑有7000多名居民參與了投票。
費盧傑在這次戰斗中遭受重創。該城曾被稱為「清真寺之城」,然而全城的200座清真寺有60座在戰火中被毀;其中很多都曾被武裝分子用於儲存彈葯。全城5萬所建築中有7000-10000座全毀,剩下的建築中有50%-66%的建築受到不同程度損壞。
重新奪回費盧傑無疑是美軍的一大勝利,有大量的武裝分子在這次戰斗中被打死或被俘;處於上升勢頭的遜尼派武裝遭受了沉重打擊;而基地組織在伊拉克的根基也受到了削弱,盡管美軍並沒有能夠抓獲扎卡維。在此以後武裝分子曾試圖在費盧傑再重整旗鼓,但規模已經大不如前。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軍此戰對整個伊拉克的武裝組織卻沒有起到明顯的遏製作用,在此後的2年多時間里,武裝分子的影響迅速擴散到安巴爾省全境,伊拉克全國的暴力事件也有增無減,拉馬迪、巴古拜、薩邁拉、摩蘇爾、塔阿法、哈迪塞等多個城市相繼成為武裝分子發展的溫床。即使在費盧傑城內,戰役結束後針對美軍的襲擊也始終此起彼伏,從2005年至2010年間,又有約500名美軍在費盧傑及周邊地區遇襲身亡,其中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5年12月1日,當時1枚路邊炸彈造成在費盧傑附近巡邏的美海軍陸戰隊10人死亡、11人受傷。直到2008年下半年,美軍制定撤軍計劃,與大批反美武裝人員簽訂停戰協定後,伊拉克戰爭才迎來了真正的轉折點;自2007年下半年起至2010年8月的三年時間里,在費盧傑美軍只戰死5人,而2004年至2006年的這三年裡,這個數字是246。
⑦ 第二次費盧傑戰役的介紹
第二次費盧傑戰役(2004年11月7日—12月23日,聯軍稱為幻影狂怒行動,伊政府稱為破曉行動),是2004年底美國、英國和伊拉克軍隊聯合發起的軍事行動,由美國海軍陸戰隊為主導。行動的目的是攻克被武裝分子占據的伊拉克西部安巴爾省的費盧傑市。美軍稱之為自1968年順化戰役後美軍參與的最大規模巷戰。
⑧ 第二次費盧傑戰役的戰役過程
戰役於2004年11月7日晚正式打響。聯軍先從費盧傑的西面和南面發起佯攻。其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輕裝甲偵查營和伊軍第36突擊營在美國海軍陸戰預備役第23團1營、第1戰斗服務支援連和第113戰斗服務支援連的協助下,拿下了幼發拉底河沿岸的費盧傑綜合醫院和附近一些村落;費盧傑綜合醫院位於「黑水橋」的西側,美軍認為這座醫院是武裝分子的一個重要指揮部,佔領該醫院不僅切斷了武裝分子的對外聯絡,還摧毀了武裝分子的一個指揮中心;隨後,聯軍又拿下了橫跨幼發拉底河的兩座大橋——黑水橋和南橋(10號公路橋)。美國陸軍的第1騎兵師第2旅則在城南駐守。至此,費盧傑的所有通道均被聯軍封閉。
在徉攻發起的同時,駐扎在費盧傑東北部的美軍民政事務部隊在伊拉克電力部門的協助下,切斷了全城的電源。11月8日晚19:00點,2個主力攻擊團(第1戰斗團和第7戰斗團)開始從費盧傑北部開始發起全面進攻,戰斗隊形從西向東分別為:陸戰1團3營、陸戰5團3營、騎兵7團2營(來自騎1師)、陸戰8團1營、陸戰3團1營、步兵2團2營(來自大紅1師);其中重裝甲的騎7團2營和步2團2營為開路先鋒。由於美軍判斷武裝分子主力位於費盧傑西北角的朱拉恩區,因此在作戰轄區的分配上讓第1戰斗團負責以朱拉恩區為主的1/4城區,而第7戰斗團則負責其餘3/4城區。在6個營身後緊跟著5個伊軍營;再後面是民政部隊和海軍工程兵,他們的任務是恢復秩序和清掃道路。2個主力攻擊團和位於城南的騎1師第2旅各有一個炮兵連直接提供火力支援,這些炮兵部署在費盧傑西南22公里處。美軍的部屬情況。
城外的美軍火力支援部隊在進攻開始前沒有對費盧傑進行預備射擊和飽和轟炸,戰斗爆發後火炮和空襲都由前線火炮觀察員和無人偵察機控制,每一名火炮觀察員、飛行員和行動指揮中心的軍官都有同樣的費盧傑地圖,所有炮彈只針對確定的武裝分子目標,以此盡可能減少平民的傷亡。美軍將81毫米迫擊炮的威脅距離定為100米,把60毫米迫擊炮的威脅距離定為50米;由於美軍的遠程支援火力精確度很高,城內的美軍經常敢於在距離目標不到150米的地方召喚火力支援。而美軍飛機上最新定位系統可以在8000米高空清晰展現地面情況,當地面美軍號召炮火攻擊時,天空的美軍飛機會及時跟蹤觀察目標背後和附近是否有友軍在危險范圍內並及時告知炮火支援部隊。
美軍主攻部隊最先遭遇的一道障礙是城北的鐵路線,武裝分子已經在鐵路沿線及鐵路和城區間的開闊地安設了大量的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美軍使用一種名為「M58地雷清除線電荷」 (簡稱MCLC)的裝置予以應對。該裝置有一個火箭牽引器,牽引器後拖帶一條長100多米的引線,引線上攜帶有1750磅的C4炸葯。美軍工程兵在煙霧彈和壓制火力的掩護下,冒著武裝分子零星的迫擊炮彈,開著M113裝甲牽引車將裝置帶進戰區後發射火箭,火箭拖帶著引線和炸葯一起飛向雷場;當其落地後,工程兵便引爆炸葯,清除目標區域的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一個MCLC便可清理長100米、寬14米的區域。為了防止有漏網之魚,美軍工程兵隨後駕駛著M9裝甲戰斗推土機沖入雷場,引爆殘余的地雷。僅過了10多分鍾美軍便突破了武裝分子設置的第一道障礙並向前推進,很快奪取了位於城北的火車站,這個火車站在後來的戰斗中將被用於部隊中轉站。M58地雷清除線電荷
美軍攻進城後,發現武裝分子早已用廢車、磚牆、水泥袋等將道路封死,而武裝分子以4~12人的小隊躲在經過加固的房屋內或屋頂上,用AK47、火箭彈、機槍和迫擊炮向美軍射擊;由於沒有夜視裝備,武裝分子在夜裡很難對美軍構成真正威脅。美軍則用推土機和挖掘機開道,一一清理前進道路上的路障。路障清除後在阿布拉姆坦克、布萊德利戰車、120毫米數字迫擊炮、AC-130、眼鏡蛇、阿帕奇、155毫米火炮的全力掩護下,步兵逐房進行搜索清剿,不時與藏匿在房內的武裝分子爆發激戰;為了避免被懸掛在門上和牆上的詭彈殺傷,美軍通常先召喚坦克推倒房屋的牆壁,或者安置炸葯炸開房門,然後再沖入進行搜查。在進行巷戰時,美軍的坦克和車輛會盡量靠著街道的一側,從而可以為在街道另一側的車輛提供火力支援;有時侯前頭的坦克由於射角過小而無法攻擊武裝分子的火力點,殿後的裝甲車就會擔起這一任務;美軍狙擊手則在後方隱蔽點埋伏隨時狙殺出現的武裝分子。在夜間,美軍的LRAS系統(遠程偵察監測系統)能在錯綜復雜的街區中尋找到前進的道路。
至11月9日下午,在空中和遠程炮火掩護下,經過激烈的逐房爭奪戰,美軍先頭部隊已經攻進了市中心的納茲扎區(費盧傑舊城)。2個戰斗團有各自不同的戰術:第1戰斗團以穩步推進為主,小心地消滅一路遇到的每一個武裝分子火力點,尤其注意自己的前線,不讓武裝分子有機會從正前方滲透;第7戰斗團則敢打敢沖,遇到難啃的骨頭先繞過朝下一個目標推進,因此前進速度極快。這造就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第1戰斗團進展較慢而且側翼容易遭受武裝分子攻擊,但控制區內比較穩定;第7戰斗團進展迅速但後方遺留的武裝分子火力點卻成為了隱患。而陸戰隊和陸軍的風格又有所不同,陸軍士兵更多仰賴整體戰術和重火力,陸戰隊員則繼承了他們的傳統,更側重於小規模部隊間的配合,只有在進攻受阻時才召喚重火力支持。戰役發起後美軍的推進情況。
11月9日這一整天的戰斗非常激烈,美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幾乎都來不及回應前線步兵的召喚;甚至空襲和遠程火力也一度因為害怕誤傷友軍而出現停滯。在費盧傑東北部的陸軍第2步兵團2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該營一路推進,抵達了位於費盧傑中部的10號公路(福蘭線),為聯軍提供了一條更便捷的補給通道,美軍原先預計要用48個小時才能抵達這里,而實際只花了24個小時。10號公路對面就是位於城東的費盧傑工業區,這片工業區長寬各有2公里,有大量的倉庫和廠房,被美軍認為是武裝分子的訓練學校和炸彈工廠所在地,可能有非常堅固的防禦。第1戰斗團中的陸軍第7騎兵團2營也在一路推進後開始向西南方向迂迴,基本完成了對朱拉恩區的包圍;海軍陸戰隊員由於側重逐房清剿,因此推進速度稍慢於陸軍部隊。同日,伊拉克臨時政府總理阿拉維趕往費盧傑營,對在那裡的伊軍發表講話;臨時政府中的最大遜尼派政黨「伊拉克伊斯蘭黨」宣布退出臨時政府;而主要由遜尼派人士組成的「穆斯林學者聯盟」也稱代表全國3000座清真寺抵制即將於2005年1月舉行的大選;伊拉克臨時政府總理阿拉維的三個親戚在該日被武裝分子綁架,武裝分子威脅稱如果不停止進攻費盧傑將殺害人質。11月9日的進攻形勢
11月10日,美軍已經攻佔了全城超過一半的地區,拿下了包括市長辦公室、一個商業中心、幾處重要的清真寺和基礎設施在內的多個目標。其中伊拉克陸軍第3干預旅第5營與美軍一起奪取了塔菲克清真寺,伊拉克快速反應部隊和伊拉克第1干預旅第2營則和美軍拿下了希德拉清真寺,美伊聯軍在經過一場激烈戰斗後還一同奪取了穆罕馬迪亞清真寺,這個清真寺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因為這里一度被武裝分子用來作為指揮中心。此外,美伊聯軍基本完成了在城市西北部朱拉恩區的作戰,這個區密布住房和狹窄的街道,聯軍原先預計將爆發激烈戰斗,但實際只遇到了相對較弱的抵抗;當日結束時,美軍將朱拉恩區的控制權轉交伊軍。在通過貫穿費盧傑的10號公路時美軍也沒有遭到什麼抵抗;這表明絕大多數武裝分子或者已經躲向了城南地區或者偃旗息鼓想伺機逃出城去。因此美軍及時進行了戰略調整,原計劃打算在城北與武裝分子經過激戰後將武裝分子趕往10號公路,並讓武裝分子順著10號公路逃往城西大橋附近,落入那裡埋伏的聯軍口袋;但當美軍意識到武裝分子大多逃往城南地區後,決定採用第二套方案,即所有部隊繼續南下,把武裝分子趕往在城南設防的騎1師第2旅的口袋中。美軍還奪取了兩個堆滿武器、彈葯和路邊炸彈部件的加工廠。美軍駐伊拉克最高司令喬治-凱希將軍稱在費盧傑市中心區域武裝分子可能會開辟布滿簡易爆炸裝置的雷場,在突破武裝分子的外圍陣地突入城市中心時美軍勢必將遇到不少困難。一些參戰的美軍報告稱發現有武裝分子從清真寺內向他們開火,甚至有婦女和兒童向美軍開槍射擊。在這天的戰斗中,陸軍第2團第2營A連3排的一個班在推進中遭到6-8名武裝分子的攻擊,武裝分子占據了有利位置用,美軍被壓制在一條小巷內無法動彈;這時來自另一班的貝拉維爾軍士帶著一名機槍手趕去支援,成功壓制住了武裝分子為友軍解了圍。隨後貝拉維爾召喚一輛布萊德利戰車對目標建築進行了射擊,然後他安排兩名士兵在門口把守,自己則帶著一名機槍手進屋檢查,一名隨軍采訪的《時代》雜志記者米歇爾-威爾也堅持和他一起進屋,他邊跑邊給貝拉維爾鼓勁:「這就像在硫磺島上奪取敵人的機槍陣地,太難以置信了,你能行,我相信你!」進屋後三人立即遭到了武裝分子的射擊,貝拉維爾的機槍手肩膀中彈負傷,貝拉維爾命令他和威爾先撤出去。隨後貝拉維爾孤身一人在屋內與武裝分子作戰,到最後甚至舉起武裝分子的AK47射擊;他先後打死4人打傷1人,自己也陣亡。貝拉維爾因此被授予銀星勛章。費盧傑西北部地區,注意左上角的朱拉恩區(Jolan)
11月11日,美軍戰線左翼的第1步兵師第2步兵團第2營開始全力攻擊費盧傑城東的工業區,2營的士兵於當天下午越過10號公路,立即就發現工業區內的武裝分子比城北的更有經驗裝備也更好(城北的武裝分子大多是當地人和原費盧傑旅的士兵,工業區的武裝分子幾乎都是外國人);這些外國武裝分子會在建築的外牆下挖出與建築內部相通的蜘蛛洞,當美軍從正面攻入建築時,武裝分子往往就從這些蜘蛛洞繞到建築外從美軍背後發起攻擊;武裝分子還試圖利用工業區內錯綜復雜的巷道滲透進美軍防線,但被美軍用M203榴彈發射器和50口徑機槍給擊退。激戰至晚上8點,美軍已經穿越工業區推進至工業區的最南端(美軍把這里定為海瑟線);22:30分,2營繼續進攻,在穿越一片數百米寬的開闊地後進入費盧傑東南角的蘇哈達區,這里的建築密度要比城北稀疏不少;到11月12日05:30點時,2營已經抵達海瑟線以南1500米處的傑納線。在這天的戰斗中,聯軍發現了武裝分子關押人質的房屋,這里曾被伊拉克軍官稱為「屠殺屋」;在屋子裡美軍發現了黑色囚服、攝像機、電腦等設備;美軍同時還解救了兩名人質:一名伊拉克人和一名敘利亞籍司機;那名伊拉克人的綁架者是來自敘利亞的武裝分子,因此當美軍解救他時他還以為自己是待在敘利亞。同日,兩架美軍超級眼鏡蛇直升機在費盧傑執行任務時被地面炮火擊中在城外迫降,飛行員獲救。隨著戰斗的逐漸減弱,聯軍估計將在48小時內全部奪取費盧傑,之後則需要數周時間對城內殘余武裝分子進行清剿。美軍官方在11月11日對外宣布,截止該日,在費盧傑戰斗中已經有至少18名美軍和5名伊軍戰死,164名美伊軍受傷,擊斃武裝分子約600人。11月11日的態勢圖
11月12日,美軍稱已經控制全城超過80%的地區,武裝分子被壓縮在城南地區。有300人一個清真寺走出向美軍投降,美軍稱這批人中有不少是平民,但需要進一步審查才能確認。同日,美國陸軍第7騎兵團第2營沿著10號公路穿越城東的工業區,加入了城市東南角里薩拉區、納扎爾區和傑拜爾區的戰斗;伊軍第1干預旅第1營在朱拉恩區與殘余的武裝分子展開激烈交火。當日伊拉克紅星月會對外形容費盧傑的情況是「大災難」,稱該組織向聯軍請求能給城內派遣醫療救護隊,但聯軍不予答復;伊拉克政府稱伊政府已經組織了由14輛卡車組成的醫療和重建小組趕赴費盧傑,將於11月13日抵達。 在當日的戰斗中,美軍發現武裝分子採用了新的戰術:陸戰8團1營B連的士兵在清剿過程中發現前方有數名身著伊軍士兵軍服的人向他們走來,然而靠近後對方卻突然開火,導致1名美軍當場身亡。武裝分子還組織穿自殺背心的人彈向美軍發起攻擊,美軍在打死人彈後必須立即將自殺背心引爆,否則屍體上的自殺背心會被武裝分子解下繼續使用。
11月13日,美軍稱已經佔領了絕大多數城區,正逐房進行搜查。同一天,伊拉克國家安全顧問稱有超過1000名武裝分子被打死,200多人被捕。伊臨時政府總理阿拉維宣布「費盧傑已被解放」。在該日,第2步兵團2營A連的連長希恩-西姆斯上尉在工業區的逐屋清剿中陣亡。當時A連的士兵在11月12日清理完一棟建築,連長西姆斯打算在這棟建築的頂樓建立一個前線觀察點;當他進入這棟建築時他詢問手下是否已經檢查仔細,手下回答沒有問題;然而這棟建築的牆角挖有一個蜘蛛洞,一個武裝分子在美軍對建築檢查完畢後悄悄從這里爬了進去並藏在了樓上,西姆斯上樓時突然遭到了這個武裝分子的射擊而當場身亡;西姆斯是整個費盧傑戰役中美軍戰死的最高級別軍官。
同在13日,陸戰1團3營的卡塞爾軍士和軍醫米切爾在與戰友們推進時發現有一名受傷的陸戰隊員倒在一棟建築門口,而另有數名陸戰隊員正困在建築內與裡面的武裝分子進行激戰。卡塞爾和米切爾立即組織了一些人殺進了這棟建築;他們發現建築內密布樓梯和房間,先頭進入的陸戰隊員正和武裝分子在不同的房屋內混戰,子彈和手雷不斷從樓梯上和房屋內飛出。米切爾和卡塞爾立即兵分兩路,沖向了不同的房間。軍醫米切爾在一個房間內發現了一名重傷的戰友,立即對他進行緊急救治;卡塞爾則在准備進入一個房間時在門口差點和一個武裝分子撞個滿懷,卡塞爾搶先一步開槍將對手擊倒,但隨後從身旁的樓梯上射下一串的子彈和手雷,卡塞爾身中數槍且小腿被彈片炸傷,但仍然匍匐進入了房間,並將一名受重傷的戰友尼科爾拖向了安全區域。正當卡塞爾在為尼科爾進行救治時,突然從房間外飛進一枚手榴彈,在其爆炸的一瞬間卡塞爾將尼科爾壓在了身下,他本人的手臂、大腿、臀部均被炸傷。這時米切爾進屋增援,發現兩人還均有意識,卡塞爾正手握一把9毫米手槍守著房門。當米切爾為兩人治傷時,突然發現一名先前被射倒的武裝分子正掙扎著爬向地板上的步槍,米切爾立即起身用軍刀刺死了他。45分鍾後三人被戰友救出:卡塞爾身中7槍失血達60%,但最終被救活;尼科爾失去了一條腿;而米切爾則負了彈片傷。卡塞爾和米切爾均被授予海軍十字勛章。
11月14日,美軍第2步兵團第2營的士兵繼續在城東和工業區一帶進行逐房搜查,他們發現了大量的武器儲存點,其中甚至有57毫米重型防空炮,這種武器可以對除了坦克外的絕大多數美軍車輛造成重創;美軍還發現了製造簡易爆炸裝置的工廠,其中一個攜帶了超過500磅的炸葯。2營的士兵還在10號公路附近使用了MCLC,以清除在那裡的大量地雷和爆炸裝置。在當天的戰斗中,陸戰8團1營的狙擊手佐科斯基在進行狙擊作戰時戰死;佐科斯基為了追求更大的視角,在戰斗中習慣不戴鋼盔,在先前的戰斗中他已經連續射殺了三名武裝分子;然而在11月14日佐科斯基卻為不戴鋼盔付出了代價,當時他正坐在蘇哈達區的一棟建築內,武裝分子的子彈從背後擊中了他的後腦致其當場身亡。在費盧傑戰役中美軍大量使用狙擊手壓制武裝分子,這些狙擊手往往在800米左右的距離發起攻擊,甚至有超過2000米的射殺記錄;在費盧傑戰績最高的美軍狙擊手的戰果是24。
11月15日,美軍已經全部抵達了傑納線,並開始折返向北進行進一步清理,消滅迂迴到城北的武裝分子;此外費盧傑南部地區還剩下少數幾個武裝分子聚集點,美軍認為還需要至少4天才能完全控制全城。聯軍在對城內的地道進行搜查時發現一個大型地下掩體,裡面堆滿了包括防空炮在內的大量武器。而由於戰斗還在繼續,伊拉克紅星月會仍然無法向城內提供食品和飲用水,於是紅星月會的車隊轉而駛向費盧傑附近的居民區,這里聚集了數千名先前從城裡撤出的平民。在該日的戰斗中,陸戰3團1營A連的佩拉塔中士和戰友在對一棟建築進行檢查時,發現底樓有好幾個房間;前兩個房間都空無一人,然而當佩拉塔推開第三個房間的房門時,躲在裡面的武裝分子立即開槍,佩拉塔身中數彈重傷倒地;隨後房內的武裝分子又扔出一枚手榴彈,正好落在美軍隊伍中,就在這時佩拉塔撲向了手榴彈並用自己的身體吸收了絕大多數手榴彈爆炸的威力;佩拉塔當場死亡,但其他美軍卻得以倖免。戰役結束後佩拉塔被提名國會榮譽勛章,但最後被授予了海軍十字勛章。
11月16日,美軍宣布已經完全佔領費盧傑,但零星戰斗仍時有發生。伊軍第3干預旅的第6營在美軍第1騎兵師協助下,在城北發起了掃盪。同日,跟蹤拍攝的媒體報道稱一名來自陸戰1團3營的陸戰隊員在11月13日槍殺了一名受傷的武裝分子,這名陸戰隊員面對攝像機稱這名武裝分子在裝死;美方隨即展開調查,後來確認這名士兵的行為屬於自衛。美丅聯社還報道稱所有試圖逃往城外的適齡男性都被美軍給擋了回去。
11月19日,美軍第1陸戰遠征軍稱這次戰斗「已經打斷了武裝分子的脊樑」,共有51名美軍和8名伊軍死亡;聯軍共打死約1200名武裝分子,並發現了2個汽車炸彈加工廠、24個炸彈製造工廠、455個武器儲存倉庫。美軍對全城的建築展開了逐一搜查,很多房屋被先後檢查了三遍;而零星的戰斗的戰斗仍時有發生。
11月25日,陸戰8團1營B連3排的士兵在准備檢查一棟建築時,突然遭到建築內武裝分子的伏擊,有5名陸戰隊員中彈身亡,多人受傷。危急關頭,B連的一名偵察狙擊手( Scout Sniper)多明尼克-D-埃斯奎貝爾單槍匹馬沖到了建築的樓頂,打死了數名武裝分子並消滅了兩個機槍火力點。當美軍的坦克趕來增援時,埃斯奎貝爾頂著武裝分子的機丅槍火力從樓上撤下,並背著一名受傷的陸戰隊員一起撤離;隨後他又連續兩次返回,又撤回了兩名傷員;在他救下的三人中最終有兩人獲救。由於其勇敢的表現,埃斯奎貝爾被授予海軍十字勛章。
12月23日,陸戰5團3營的一個班在一棟建築內與守在二樓的數十名武裝分子爆發激烈戰斗,陸戰隊員一度被困在一樓無法動彈。兩名陸戰隊員沃克曼中士和克拉夫特下士帶頭召喚其他士兵一起沖上樓梯,然而就在此時,樓上的武裝分子投下一枚特製的黃色手雷,這種手雷內藏大量汽油,爆炸時可以使整個房間都燃起大火;瞬間陸戰隊員就被燃起的火焰包圍,有兩人被當場炸死。其餘陸戰隊員撲面火焰後繼續向樓上發起攻擊,整棟建築硝煙彌漫、子彈橫飛;一名陸戰隊員被機槍子彈擊中,一條手臂當即被打斷,當仍嘗試用另一條手臂繼續射擊。沃克曼和克拉夫特帶頭沖鋒,並先後被手榴彈炸傷。建築外的其他陸戰隊員也趕來增援,其中一人還沒趕到目的地就被建築樓頂上的武裝分子狙擊手射中身亡。美軍坦克趕來後,房內的陸戰隊員奉命撤出;而在得知需要兩人到高處為坦克指引方位並提供壓制火力時,沃克曼和克拉夫特又志願接過這一任務。坦克最終摧毀了這棟建築,在廢墟中共發現了24名武裝分子的屍體;美軍此戰共死亡3人。這也是整個戰役中爆發的最後一次戰斗。沃克曼和克拉夫特被授予海軍十字勛章。
⑨ 第二次費盧傑戰役的戰役前奏
2004年9月,聯軍開始制定作戰計劃。9月10日,聯軍駐巴格達勝利營的高級參謀軍官和美軍第1陸戰遠征軍、第4民政事務集團軍等部隊的指揮官召開了視頻電話會議。而後,聯軍最高司令部與陸戰遠征軍的軍官又召開了一次討論會,對計劃的細節進行布置。9月13日,聯軍基本確定了戰斗和戰後重建的內容,介於在第一次費盧傑戰役中戰區里的平民成為一個棘手難題,聯軍又制定了如何安置平民的「分支計劃」;此外聯軍還對如何獲取情報、如何孤立武裝分子和如何保障部隊補給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在制定每一項計劃時,聯軍都按「四個問題」進行測試,即:1,伊拉克人會怎麼看待這一行動;2,這一行動在文化上是否可以接受;3,伊拉克人是否能承受這一行動;4,這一行動對最終聯軍向伊拉克人移交國家控制權是否有幫助。
9月的中下旬,聯軍決策者開始起草在費盧傑戰斗中應受保護的目標名單以保證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如電廠、供水站、鐵路、大橋等不會遭受炮火的打擊。
9月25日,駐伊聯軍指揮部公開了第306號命令,該命令指令第1陸戰遠征軍在伊安全部隊的協助下,對盤據在費盧傑的武裝分子進行徹底的清剿,行動日期被定在11月。同日第1陸戰遠征軍的指揮官薩特勒中將飛往巴格達與聯軍駐伊部隊日常軍事活動總指揮梅茲中將會晤,兩人確定行動的代號為「幻影狂怒」。
美軍第1遠征軍指揮官約翰-F-薩特勒中將
9月29日,第1陸戰遠征軍的參謀人員根據薩特勒和梅茲的要求制定了一份在費盧傑戰斗結束後進行重建的更詳細計劃,美軍第4民政事務集團軍的高級軍官則牽頭討論了戰後伊臨時政府的需求、如何確保安全局勢、如何將城市最終移交伊政府等問題。
自9月底起,第1陸戰遠征軍和它的下屬部隊開始全面准備費盧傑戰斗。盡管同時在伊拉克西部有很多小規模的軍事行動,但所有行動都將為費盧傑戰斗服務。每天早晨7:30分,第1陸戰遠征軍的薩特勒中將和他的參謀們都會在費盧傑營開會(美軍在費盧傑城外的一個軍營,當時美軍在城外一共有兩個軍營,另一個就是「夢幻大陸」,後被改名為巴哈里亞營)。薩特勒的左右通常坐著他的副手海吉里克准將和參謀長科爾曼上校,其他就座的有情報官馬庫塔上校和作戰主任雷格納上校;會議一般以討論天氣和最新情報開場,然後會迅速討論最新的戰事、下屬部隊動態和當天行動計劃。
10月18日,作戰計劃細節基本完成,負責具體作戰活動的陸戰1師指揮官納托斯基少將開始向他的下屬軍官分配作戰任務。10月21日,最終作戰日期和時間確定。D日為11月7日,而主攻時間則被定在11月8日。參加戰斗的美軍有2萬人,其中1萬5千人將攻入城內;其餘5千人則在城外負責掩護,另有5000名伊拉克士兵配合戰斗。美軍的主力是兩個戰斗團。第1戰斗團由陸戰1團3營、陸戰5團3營和陸軍的第7騎兵團2營等部隊組成;第7戰斗團由陸戰8團的1營、陸戰3團的1營和陸軍的第2步兵團2營等部隊組成。伊軍有6個營參戰。所有攻擊部隊都有飛機和火炮部隊支援。在進攻前,美軍有意營造將從費盧傑南面發起攻擊的假象,將城內武裝分子的防守重點吸引到了城南地區;並通過無人機從武裝分子的流動中了解了他們的核心頭目、指揮部所在、防禦陣地結構等情況。費盧傑航空圖,注意城北的火車站、城西的兩座大橋和醫院、城中通往巴格達的高速公路。
2004年10月中下旬起,美軍開始在費盧傑附近集結。武裝分子也不斷通過迫擊炮、火箭彈、汽車炸彈等對美軍發起攻擊。10月30日,一輛裝滿炸葯的汽車沖向了正趕往費盧傑的美軍第3陸戰團1營的車隊,造成8名陸戰隊員死亡,數十人受傷。無獨有偶,11月3日,在費盧傑東面的10號公路上英國「黑色觀察」步兵營也遭到汽車炸彈襲擊,3名英軍身亡。
11月1日,美軍在費盧傑營里召開了最後一次討論會,薩特勒和梅茲與第1陸戰遠征軍的其他高級軍官互相交換了意見,除了費盧傑城內缺少伊拉克軍隊或警察的配合等少數不利條件外,梅茲中將對整個作戰計劃表示滿意。
除了美軍,伊拉克政府也對此次行動予以了高度重視。為了支持這次戰斗,11月3日伊拉克臨時政府向費盧傑營派來了阿布杜爾-卡迪爾少將和他的副手卡西姆准將,他們的任務不僅僅是帶領伊軍參與作戰,還將負責在戰後恢復城內的社會秩序;卡迪爾此時已經被伊拉克臨時政府任命為整個安巴爾省的行政長官。卡迪爾帶了包括1個突擊營(第36突擊營)、5個干預營以及伊拉克反恐部隊和快速反應部隊在內的數千伊拉克官兵。從制定計劃伊始聯軍就確定費盧傑戰役必須要有伊軍參與,他們將主要負責搜查清丅真寺等敏感地區。伊軍到來後立即投入了和美軍的磨合訓練中,每一支美軍部隊都配有一支伊軍部隊,並設有相互溝通的聯絡官員。這里有必要提一下伊軍的第36突擊營,這支部隊是2003年12月由5個親美的伊拉克政黨共同組建,絕對忠誠於伊拉克新政府;在第一次費盧傑戰役等戰斗中,其他伊軍部隊要麼戰鬥力低下,要麼陽奉陰違,要麼當逃兵甚至投向武裝分子,而第36突擊營每次戰斗都堅定地與聯軍並肩作戰;該部隊作風硬朗裝備精良,以經常實彈演習而著稱。伊軍第36突擊營在訓練中
費盧傑城內武裝分子也沒有閑著,也進行了積極備戰,他們的主要戰術有:在通往城內的道路上安置大量詭雷和簡易爆炸裝置;城內制高點布置槍手把守;城內安設密集的地道、壕溝、蜘蛛洞、地雷場和路邊炸彈,武裝分子可以通過地道在各防禦點和彈葯庫間進行轉移;在城內的一些建築物內放置大量炸葯,通過引線控制,一旦美軍進入這些「炸彈屋」就會被一鍋端;在建築物的大門、窗戶上安設詭雷和手雷,美軍如果試圖推門而入就會引爆炸彈;為防止美軍搶占制高點,將大量建築物的樓梯給炸毀或封死;故意開辟一條道路,兩邊埋伏下密集的交叉火力,吸引美軍進入後予以打擊等;美軍的無人偵察機還發現城內的武裝分子針對即將展開的巷戰舉行了大量的實彈演習。除此以外,武裝分子還開展了輿論宣傳戰,費盧傑城內的費盧傑綜合醫院不斷播放平民傷亡的鏡頭;一次武裝分子使用一輛救護車運送彈葯,美軍發現後將其摧毀,武裝分子隨即公布了一輛布滿彈孔的救護車和受傷平民的照片,然而,這一次美軍其實是用激光制導炸彈進行攻擊的。
為了防止造成大規模平民死傷和進攻時更有自由度,美軍在發起行動數周前開始大量空投宣傳單,預先通知城內的平民撤離費盧傑。聯軍在宣傳單中對城內的平民稱武裝分子從他們的手裡「偷走」了基礎設施、飲用水和學校,只要像扎卡維這樣的武裝分子占據費盧傑一天,這些東西就無法得到滿足;而只要清除了武裝分子,電力和飲用水會立即到來,學校、公路等基礎設施都會得到翻新。在另一份宣傳單中,聯軍對平民說如果他們不想離開家園,那麼在戰鬥打響後要待在屋內,如果聯軍進入搜查,須手持宣傳單躺在地板上。截至行動發起時,美軍估計全城30萬居民中有大約70%-90%的人已經撤離。
武裝分子的簡易爆炸裝置(IED)給駐伊美軍造成的傷亡占其總傷亡數的70%。
與此同時,美軍也逐漸加強了對城內選定目標的空襲和炮擊。美軍的火力支援系統由陸戰隊航空兵、陸軍航兵、海軍航空兵、美國空軍、155毫米牽引炮、155毫米自走炮、81毫米迫擊炮、60毫米迫擊炮共同組成。為了將平民死傷降低到最低程度,美軍通常只對核對無誤的目標進行攻擊,絕大多數對城裡的炮擊和空襲都要由美軍駐伊拉克最高司令長官喬治-卡希將軍親自批准。有一次美軍發現了一名武裝分子頭目和他保鏢的住所後沒有立即展開行動,而是連續監視了數天確認他們進入房屋後再使用激光制導炸彈將這所房屋摧毀。但盡管如此,美軍的攻擊仍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平民的傷亡。
隨著D日的不斷臨近,聯軍逐漸完成了對整個費盧傑的包圍。陸戰1師在陸軍部隊的協助下,控制了所有通往費盧傑的公路,兩個主力戰斗團部署在城北,一支包括伊軍第36突擊營在內的輕裝甲部隊部署在了城西,美國陸軍的第1騎兵師第2旅駐扎在城南,英軍的「黑色觀察」營則負責警戒一條貫穿費盧傑直通城東的高速公路。美軍和伊軍還在費盧傑城外建立了數十個檢查站,防止戰斗爆發後任何人進城或從城內逃出。然而此時費盧傑城內包括部分高級頭目的在內的一些武裝分子已經提前逃離了費盧傑;美軍估計在發起攻擊時城內還有2000名武裝分子。
⑩ 伊戰中的費盧傑慘案
就是伊拉克人抓住4個黑水公司的雇傭兵,打死後吊起來示眾。本來想學93年索馬里那樣把美國人嚇走的。結果04年也正好是大選年,布希堅決不撤。然後增派陸戰隊進駐費盧傑,然後就爆發了費盧傑戰役。
http://www.cnhan.com/big5/content/2004-04/03/content_348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