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看《親愛的》電影觀後感900字巨人網
親愛的,我們回家
《親愛的》第一支預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但看過電影後,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電影里,田文軍說「憑什麼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拚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著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於終於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如何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黃渤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靜默中,給予我們心靈重重地一錘,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著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拚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為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個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後,她終於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於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幫助到什麼,只有重新建立內心,才可以去對抗、甚至超越這個痛苦。電影里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韓德忠,沒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電影里,其實是一個沒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為能夠借幫助大家來獲得救贖,但到頭來發現,尋找太累,最終還背叛了眾人。電影里,他在「回家」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最後發現錢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過去,更抵不上一張死亡證明。
佟大為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城市人。社會會磨掉人當初的銳氣,使人同化成「社會之人」,要生存,就必須得那樣。而在幫助李紅琴的過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讓人遺憾的事,佟大為的很多場戲,都能看出《中國合夥人》里王陽的影子。
李紅琴,不得不說。趙薇這次終於遇上最對的,也是最好的角色。這個人物的命運,早已註定趙薇可以在這部戲里大放光彩。她丟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養子被帶回家,女兒被奪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兒不能要回來,嚴重地說,那她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和田文軍也有點類似,只是在社會的認同上,她站在了田文軍的對立面。兒子和女兒都不屬於她,就連法律,似乎也要來割斷她最後一根稻草,生活之於她,太殘酷了,以至於我們在道德倫理上本該厭惡這樣的「人販子老婆」,但卻最終不由為之憐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還有家可歸嗎?電影的最後,留下了很多,長鏡頭一搖,我們隱隱看見,黑暗的盡頭還是有一點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無奈,再加上語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趙薇完全就是李紅琴,她的角色太無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2.
善與善的悲劇
我最最揪心的時刻,也許就是他們抱著孩子在田間奔命地逃跑,孩子卻用力掙扎著,叫著另一個人媽的時候。
那一刻,感覺位置發生了調換,他們成了拐賣者。
我有些恨那個山溝溝里的女人。我甚至有些埋怨那個孩子,昔日作為精神支柱的歌謠,如今成為一碰就碎的石頭。怎麼就會忘了呢?
年齡太小,環境變換,是的,有太多理由。可我不想用理性去分析。太殘忍。
小孩子是無辜的,是被害者。但有時候你會發現因為年幼無知,不諳世事,做起事情反而更加堅決,成人有猶豫有遲疑,小孩子心中只認自己那一個理兒,曉之以理他不懂,動之以情他無視,真真是狠角色。
他問她,你說孩子當時得是多久才叫那個人媽呢?
她對他說,你別逼孩子,萬一他跑了呢?
他和她都接受了自己「拐賣者」的身份。
無奈的,撕心離肺的,強顏歡笑的,佯裝明天會更好的,彷彿明天就是「明天」了。
可我們仍要說,他們是幸運的。但強顏歡笑真的比沉浸在悲傷里更幸福嗎?我不覺得。
我最最感動的時刻,是他出門時突然怔住,回去抱著孩子的時候。
沒有什麼煽情,如此真實,甚至有些搞笑,但這些細節卻讓人為之著迷。
而那一天,他終於牽她的手了,她要淚崩了,卻強忍著,那一刻,歡喜與悲傷都化作勇氣了吧。最能改變女人的,無疑就是孩子了。
我最最心碎的時刻,是農村女人在街頭問「你說我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我TM只知道,編劇,你太壞了,真的太壞了。
你知道嗎,你的一句話就讓價值觀在一瞬間顛倒了,如此簡單粗暴。
我是怎樣從堅定站在孩子父母的立場突然自我懷疑的?也許就是這句話吧。
無心做壞事,好心做壞事,這都是很難用法律或道德評判的。
而當一個人的愛與另一個人的愛——兩種「善」發生沖突時,事情就會變得越發說不清楚,沒有贏家,贏家也是輸家。
每一個人都受傷,也會有純粹無辜的受害者,比如留在福利院的小女孩兒。
農村女人要帶走女孩,因為她想念女兒,那也就是她的女兒,當然或許也因為她無法再有自己的小孩兒了。
孩子的生母要領養女孩,其實是為了留住男孩的心。
福利院不讓女人帶走女孩,是因為世人的目光——媒體怎麼看,人民怎麼看,上級怎麼看?唯獨不問當事人怎麼看。仔細想想,其實這些疑問後面其實都省略了一個字——「我」。
那些善良的、正義的,何嘗不是自私的?
為什麼我們的「善良」,最後卻成為悲劇了呢?
因為我們的很多「善良」,說到底是為了我們自己。
為什麼非要去「善良」呢?因為無奈,我們無法掌控的一切。
我們都是浮萍,不比劇中人高貴或低賤。
所以,電影那些真正觸動我讓我流淚的地方,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不是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悲劇,而是善與善的悲劇,它是沒有答案的,卻絕非廉價的。
參考自網友
『貳』 影評 影評 《親愛的》
電影很有教育意義,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幽默感,艾瑪,我看出來幽默感了會不會被嫌棄!?有的地方真的有點搞笑呀,比如,張國強出來的時候,我就看出來鋼七連連長的感覺了,然後就有點想笑~
覺得很多地方很匆忙呀,但是沒辦法,因為電影的時間有限,但是不得不說教育意義對我是達到了,看電影之後刷微博的時候看到了有人發的這方面的信息我就轉了,雖然微博上人很少,但說不上誰就看到了呢!?所以我覺得電影的目的算是達到了~
電影在很短的時間內為了激化矛盾,所以直接寫出了有人騙黃渤的錢,真的覺得有點悲傷,但這就是電影~
覺得趙薇真的好拼!完全不顧及自己的顏,演這樣的角色真的很努力了!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角色很討好,至少我會更喜歡趙薇,而不是一直在演偶像劇的林心如呀~
整部電影中,我只有最後的時候放真正的故事的時候戳中了淚點,真正的故事和電影的故事果然還是有差別的,說不好是什麼,但是就是不一樣~
『叄』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
《親愛的》因為涉及到「拐賣兒童」這個社會現實話題備受關注,但是影片中「人販子」這一作為一切悲痛根源的角色被隱去了,甚至說影片只涉及到了「拐」並沒有「賣」,這一點被視作陳可辛為規避過度深入揭露慘痛的社會現實而引起審查問題的討巧之舉而受到一些詬病。不過,我倒是另有觀點...
我的觀點就是這根本不需要詬病,因為只要觀影足夠仔細,就很容易看出來影片所表達的.........
『肆』 親愛的觀後感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望採納額,謝謝!!
『伍』 《親愛的》說說對這部電影的觀後感
真實感人
你好,尊敬的網路知道用戶朋友,,很高興為你解答問題!
首先《親愛的》的主要角色和故事都脫胎於真實發生的「打拐」事件;其次,這類親子題材本身就是「催淚大戶」,多年前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所掀起的觀影盛況,相信80後們都記憶猶新。面對「骨肉分離」的人間慘劇,再理性的觀眾,恐怕也都會心軟。
造型接地氣,演員演技好
電影本身,劇情從一開始就沒有太多讓人意外的地方,丟孩子和找孩子的細節,大家平時在新聞里都看到很多
。比較特別的設計是,在片中飾演一對離婚夫妻的黃渤和郝蕾,在丟了孩子後,找到了一個由張譯、張雨綺飾演的夫婦領導的一個由丟孩子父母組成的「互助組織」,大家互相鼓勵支撐,共同尋子,成為了電影的一抹亮色。
整部電影前一半時間,幾乎成為黃渤尋子的獨角戲。草根出身的黃渤,把這個開著破網吧、妻子跟有錢人走了的中年loser,徹底給演活了,每個表情、動作都令人心酸鼻酸。當黃渤歷盡千辛萬苦找到孩子之後,在影片後半段,重心轉移到了另一位主演趙薇的身上。
丟孩子的家庭很痛苦,而當孩子被解救之後,後來收養孩子的家庭也等於遭受了失去孩子的痛苦:這是影片在「打拐」之外,著重想給觀眾們展現的未知世界。這個世界的主角,是全素顏出鏡、穿著土氣衣服、留著亂糟糟短發的「村婦」趙薇。
觀眾跟隨黃渤一路積攢下的對丟孩子的傷痛、對人販子的痛恨,在此刻,卻被同樣深愛著孩子、因不願與孩子分開而陷入痛苦中的「繼母」趙薇給逆轉了:看似一個悲劇的解決,卻成了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祝你天天快樂,如有不足,可以繼續追問,如果滿意請採納,謝謝,O(∩_∩)O~。
『陸』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要原創
看完點映,我想給五星,並非片子已臻完美,而是為了這個題材。如果能夠多一些這樣的題材,以電影撬動(也許是敲動)現實,即便劇作不夠完美劇情不夠觸動又如何?大陸的影院里可以放映這樣的片子大牌的演員可以比較沒顧忌(片酬和得獎壓力)地出演這樣的片子,即使商業立足點又如何?何況黃渤和郝蕾的演技已經無法用喜歡或者很棒來置評。
只是導演誤把苦難當情懷。
提筆很重,落筆太輕。
我承認我哭了,但終究有隔靴搔癢之感。
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題材,現實中,每天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多得是,田文軍和魯曉娟這樣的父母。
孩子並非一個超大版的錢包,而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你的延續,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他們活下去的意義所在。
我們都無法體會那種丟失帶來的巨大空洞感和絕望感。
只是你可以嘗試去感受一下,從演員們精湛的演技里,觸摸到丟失孩子為人父母的疼痛和絕望。
但是從一開始,我就知道,這不是一部講失蹤兒童父母痛苦或宣傳打拐的電影,導演的立足點應是在倫理和法律的沖突上。
事實上,這是一個很討巧的點,也是在打拐背後隱藏的更大更深的關注點。
離婚夫妻面對孩子丟失所引發兩個家庭的動盪,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生二胎是否對丟失孩子的背叛,為生二胎給丟失小孩開死亡證明的法情沖突,丟失孩子對人販子養母的感情,找回孩子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感情和聯系,得不到法律援助的農村婦女,善鑽法律漏洞的律師與法律的沖突,無生殖能力的丈夫把責任推給妻子,司法的灰色地帶,人販子妻子的懷孕,以及埋的副線——教師母親和罪犯女兒,包括你看到的法庭跟一般想像中威嚴庄嚴的法庭也不太一樣。這些沖突所代表的社會意義和沖突本身都振聾發聵。
有法律問題(打拐法的不健全),也有倫理問題,更多的是法律和倫理的沖突,這個內核是非常多好萊塢電影的內核,所以我說這是一個討巧的點。而意義自不必說,陳可辛導演是個文化導演,他和他的編劇思考得很多也很深。我們也能看到這種思考產生的表達野心。
可惜的也在於此,太多想說的,反倒一個都說不好。
影片用了差不多一半篇幅講丟孩子和找孩子的事情,但正如導演所說,劇情真正開始其實是在找到孩子之後。作為電影來說,這裡面的沖突才是有意思和有力量的。但是塞進去的東西太多,顯得太倉促。所以在鏡頭結束在趙薇飾演的李紅琴在醫院里因為懷孕而痛哭時,大部分人的反應是:啊,結束了!而我的反應是:我以為剛開始。
我知道這個結束的意味,但不認可。
影片提出了非常多的問題,也試圖做了一點探索,但並沒有提供導演和編劇的思索。
只是泛泛帶過,然後終結在一種奇妙的荒謬感。
誠然,這個設計很精彩,但這樣一個主題的片子落點放在人販子老婆的懷孕上,無論如何都算是一種有意識的玩弄技巧。
哪怕是結束在孩子帶著一口安徽普通話開始新生活上也好啊。
畢竟,這是一部曾用名為「親愛的小孩」或者「打拐」的片子。
莫要為戲劇沖突走得太遠而忘記最初想表達的東西。
『柒』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100-200字)
和同桌約定了要一起看的《親愛的》,從上映開始到下架,我們倆都沒能抽出一個相同有空的時間一起看,這么長的時間,兩個人,竟然抽不出一場電影的時間,我也是醉了。今天心情有點好,打開視頻播放器時,跳出的推薦電影是《親愛的》,我便決定拋棄那個大忙人,自己一個人看完它。(據說那時我們倆就是為了能在看這部溫情劇流眼淚時有人遞個紙巾的)
《親愛的》是由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一個離異家庭里的孩子被人販子拐走了,兩年時間里,這個離異家庭一直不放棄的找孩子,人販子的老婆與這個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忘了他的親生父母。找到孩子後,經過法律程序,這個親生父母把孩子接回來了,但是孩子只認人販子的老婆為媽了。
在田志軍(孩子親生父親)找尋孩子的幾個鏡頭里,我最重的感受是:一次次的希望變成泡沫,這失望也就越來越重了。黃渤是一個實力派的演員,他飾演的田志軍那眼神里透漏出的傷心欲絕的失望讓人看了就直刺心臟,讓觀眾一同感受這一刻骨銘心的痛。父母都是把孩子放在首位的,沒有做過父母的人或許無法理解那種丟失孩子之後全世界倒塌的壓迫感和無力感。「我做的生意失敗了,和老婆離婚了,僅剩的孩子都弄丟了,唯一支撐我活下去的這條線沒了。」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當找孩子的一次次希望變成失望時,這對這個雪上加霜的父親是該多殘忍的事情。
影片中最大場面的一場戲是田志軍在一個偏僻山區里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兒子,兩夫婦決定把孩子搶回來。於是田志軍就和他的前妻偷偷的潛進人販子的家裡,把孩子直接抱走,抱著就跑。兩夫婦拚命跑,人販子的老婆拚命追。大家都在竭盡全力的與時間搶奪這個孩子,這個場面最打動我的是每個演員的表情,親生父母里珍惜孩子的眼神里還帶有恐懼孩子再次丟失的無助感,人販子老婆眼神里還怕丟失這孩子的不舍感,他們都是為了這個孩子用盡全身的氣力在堅持著,田志軍累到跪下也絕對不放開拖著孩子的手。孩子,我找到了你,就再也不要放開你了。
經過法律程序,孩子鵬鵬回到了親生父母的身邊。在警察局裡,鵬鵬指著他的親生父母,向警察說:「警察叔叔,你快抓他們,他們是壞人,不讓我回到我媽媽身邊。鏡頭到這里就停止了,下一鏡頭是田志軍在警察局的樓梯里痛哭,這哭是心痛、是羞愧、是無奈、是自責、還是恨那人販子。我有些看不懂了。只知道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能哭到撕心裂肺,真的是擠壓在心裡的這個苦到了一個無法釋懷的程度。兩年一直堅持不懈的尋找都沒有讓這個男人掉一滴眼淚,但是此刻孩子不認識他時他無法再忍了。孩子,對不起,爸爸來遲了。
最讓我心碎的一個鏡頭是,深夜裡,孩子已熟睡,田志軍要外出倒垃圾,原本已經拿了垃圾袋走出門外了,又轉身回去,將熟睡的孩子扛在肩上,然後心安的去倒垃圾。
這是如何的害怕失去才做的出的舉動,我已經無法表達了。只是此時感覺父母之愛是如此的偉大。
天底下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如此珍惜的,如果此時你和你的父母在生氣,請原諒他們;如果此時你還在抱怨你的父母管你太多,請原諒他們;如果此時你和你的父母還有隔閡,請相信你一直是他們的親愛的……
『捌』 親愛的觀後感400字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看到田文軍夫妻找到孩子的瞬間,惹得眼淚打轉,當聽到孩子一直在叫別人媽媽,根本不認識自己父母,田文軍站在台階歇斯底里連聲音都沒有的哭泣。一路尋子路上,被騙過,被說是瘋子,甚至到最後,覺得有人騙你,那竟也是一份希望,可怕的是連騙子都要放棄了。
倒垃圾也要扛著兒子一起去,這份「怕失去」的感情到底深到了哪裡?田鵬第一次拉住媽媽的手,魯曉娟難以抑制的熱淚,種種畫面沒有刻意去催淚,卻以深扎痛點,欲罷不能,難過的心情,從昨晚看完電影之後一直持續到今天。
也不知道自己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哭了幾次,我只知道,我現在依舊難過。整個過程里,田鵬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到叫趙薇飾演的角色媽媽,再到重新回到親生父母身邊,孩子如同換了一個人,懂了一點事的田鵬不願再叫魯曉娟媽媽,不與他們交流,只記得自己還有一個妹妹,看得太揪心,太難過。
時隔太久,或許很多很多被拐賣的孩子都沒有回到自己父母身邊
『玖』 觀親愛的有感700字
電影《親愛的》是一部以失蹤兒童為題的電影,但最終講述的是親情和愛。
作為一部以失蹤兒童為題的電影,《親愛的》最終的落足並非在拐賣上,而是在孩子解救後,血緣的摯親與為母之愛,這兩個本密不可分的整體卻因誘拐成為了對立的情感沖擊,法律或能以最直接了當的方式給予公正的宣判,但這背後親與愛的糾葛卻是難斷的,人最為難舍的便是彼此的羈絆。
《親愛的》用過半的時間傾述了一個丟孩子,找孩子,找到孩子田文軍和魯曉娟為人父母的尋子故事,如若該片在此戛然而止,那麼這或將僅是一部較為不錯的作品,電影深度得見更在於找到孩子後的種種,孩子哭打著親身父母喊著要媽媽,村婦李紅琴對被拐來和撿來的孩子視若已出執著的愛,貪財不講法律底線的律師高夏為李紅琴的無償辯護,誓言不再生孩子尋子聯盟帶頭人韓德忠苦尋多年未果煎熬中無奈的棄言,電影後半段這個找到孩子後的故事,予人了更強的感情渲染,劇情的張力得以全面展開,在這看似難斷的親與愛中閃爍的是人性的光芒。
這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親情與愛情戲劇性的對立,營造了電影最為引人深思的張力所在,人販固然是十惡不赦的,但對於電影中的李紅琴她不明孩子是被丈夫拐來,丈夫過世面對生活的艱辛更沒有將孩子賣掉,其電影中鍥而不舍對親情的執著是如此的動人心弦,你無法苛責一位善良村婦的母愛,也難訴警察,法官,福利院長堅守法律的不近人情,更不能否定苦尋孩子父母的摯親之情,電影最後的結局是開放性的,李紅琴又多了新的羈絆,只能說作為導演的陳可辛在電影中希望的是大家能感受到電影親情的珍貴,而並非要給觀眾一個答案,故將結局留給了觀眾。
電影中每個人都是影帝影後,因為面對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藍本,幾進所有人都會為之動容,更何況一群中國影界的翹楚,黃渤依舊演著一個稍帶痞氣的小販父親,搭戲帶著高冷氣息的郝蕾,兩人的不合適是從角色的骨子裡顯露而出,他們作為一對離異夫妻人物塑造上可謂入目三分,趙薇飾演的李紅琴這個人物撐起了整個電影後半段,無助卻帶著執著的母親形象被演繹的淋漓盡致,還有佟大為、張譯、張雨綺等等,電影中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屬於自已的故事,每個人在演出時都有種把控主場的主角感,陳可辛對於演員的選角和人物把控從未如此恰到好處的暗合電影本身,毫不誇張的說這亦是陳可辛至今最為出色的作品。
『拾』 小學生寫電影《親愛的》觀後感範文
為看點映還買了票,沒想工作日下午兩點的點映場卻有95%以上的上座率。坐在巨幕的第二排,也真是挺醉的。 總體來說,電影很完整,每個角色都很完整,這個完整性在於編劇的強大,也在於導演的掌控力,更在於演員對角色的理解以致演出才有強大的代入感。整部影片似乎都是不著痕跡地講述了這個完整的群像故事。 如其他觀眾所說,郝蕾、黃渤的演技一如既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