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子 電影觀後感 不要抄的600字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孔子》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
我們可以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⑵ 孔子電影觀後感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的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的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的,是理想與現實的沖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播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繫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里,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的,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的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的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⑶ 求電影《孔子》的觀後感 600字左右
首先,史實也無怪乎是《史記》,《呂氏春秋》這一類書的記載。這些書是為統治者記錄歷史的書籍,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至於那些稗官野史更是不可全信的。
我不是學歷史的,鮑鵬山號稱專家,和胡玫他們展開口水戰,提出了他的史實言論。
鮑鵬山說:「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可是電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鋰』。之所以叫『鯉』那是有故事的,是因為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魯昭公送了一條大鯉魚祝賀。」
鮑鵬山說:「《論語》裡面出現子路、子貢是對的,但是電影里孔子怎麼會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貢』呢?稱呼別人的字,這是對同輩的稱呼方法。但是孔子是長輩,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
「鮑鵬山還指出,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顏回以及衛國南子的死都不符合歷史的記載。」
鮑鵬山說:「子路和顏回其實都是在孔子回魯國之後死的。而且顏回是因為太窮、營養不良死的,根本沒有電影里死得那麼悲慘。」
以上就是專家鮑鵬山和金牌編劇們所引發口水戰的言論。你自己分析下吧!
剛看完,感受如下:觀感是被分裂成兩個部分,孔子在魯國工作期間和不在魯國工作期間。前期故事較完整,場面也還算波瀾壯闊(雖然是電腦做的)。主要描寫了孔子政治野心大但卻又不懂政治,最終出現路線性錯誤,導致流亡。後期部分故事性較弱,主要是子見南子性騷擾篇,兵荒馬亂狼狽不堪篇;顏回捨身救書見義勇為篇,糧草斷絕一碗馬肉湯篇。全劇總結:苦大仇深
⑷ 電影孔子觀後感
從孔子造像研究角度來看,紀錄片《孔子》意義非常。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就曾以楷木為其造像。西漢時期的孔子像,保存至今的至少有三件。2000多年的孔子造像史,每個時代的藝術家以不同的圖像方式,運用各種可能的媒材,刻繪了大量的孔子圖像。
這些圖像,既是歷代藝術家發揮獨特藝術想像的天才創造,也是刻繪者因應時代思想、文化和審美需求的寶貴財富。這些圖像,與孔子學說一起,在不同時代發揮了不同的重要作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在現代社會,如何運用新技術手段創造新的孔子圖像,以現代傳播途徑弘揚儒家思想,紀錄片《孔子》無疑做了有益嘗試。
現已播出的國際版《孔子》和即將開拍的六集國內版《孔子》,可能不僅是傳統文化史、儒學傳播史上的大事件,而且也應是孔子造像史上的重要事件。
紀錄片《孔子》中的孔子圖像,在媒材使用、製作程式、圖像樣式、呈現方式、傳播路徑、文化蘊涵,以及制像者身份和受眾范圍等方面,均迥異於傳統的各類孔子圖像。
《孔子》以新媒體手段塑造孔子形象,是孔子造像的新方式。因此,僅就藝術學而言,兩個版本的紀錄片,不僅應該成為影視學研究的新對象,也自然應成為孔子造像學的重要研究對象。
最後,不得不說的是,90分鍾的紀錄片能在毫無時間知覺的狀態下一氣看完,於我尚為首次。看這樣時長的紀錄片,完全感覺不到時間,完全不需要意志力,僅憑這一點,紀錄片《孔子》就值得舉手稱贊!
⑸ 電影孔子觀後感 要原創!600字以上
看完本片我首先想到的一個詞就是「三人成虎」,寫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個詞就是「眾口鑠金」,不幸的是這兩個詞因為某些影片之外的原因都被強加到了《孔子》身上。之所以說這些話,是因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打動我了,盡管片中有不少謬誤和不足,但是我還是堅定地認為這是一部誠意之作,它有應該被批評的地方,但是不應該被貶低到如此地步,因此我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嘮叨幾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編導們對一些學者針對影片中出現的文史錯誤進行挑刺的反應,因為整個觀影過程使我感到編導們已經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盡力了,在商業目的的前提下的確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夠好,這在影片的整體製作水準上是能體現出來的,因此當被人詬病時,免不了覺得委屈,問題在於反應方式上有過激之嫌,當然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坦率地講,作為一部反映歷史人物的電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藝術加工和改編之外,《孔子》依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錯誤,這似乎成了國內目前這一類電影創作上的通病,這也反映了製作方的急功近利,這才是應該注意的問題。一些學者出於文史研究的嚴謹態度,對本片提出批評挑出毛病,這個是可以理解的,這樣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積極意義的,他們對一些容易誤導觀眾的常識問題提出修正,這是一件好事。只是就目前的現狀而言,這二者之間無法形成積極互動和良性循環,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影片中的孔子臨終說了這樣一句話:「後人對我的贊賞是因為這部書(應是指《春秋》),對我的誤解也是因為這部書。」孔子生前顛沛流離如喪家之犬,死後極盡哀榮成萬世師表,古今之人或膜拜之或鄙夷之都不過是從自身需求而產生的主觀行為,孔子在世之時恐怕從來沒想過自己如何偉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擁有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並且為了一個理想不斷前進而已,能夠在困境中始終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這才是孔子的偉大之處,因此這部電影至少在這個層面上具備了應有的感染力。
應該大膽肯定的是演員的表演。愛耍寶的周潤發在本片中一點都沒耍寶,而是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表演,不管影片之外關於他的其他評價如何,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氣定神閑,舉止有度,特別是老年孔子,更是一個白發蒼蒼流離失所的仁厚長者形象;他的對手陳建斌飾演的季孫氏也相當有性格,專斷而不失大氣,是個叫人無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飾演的顏回更像個熱血青年,單純執著,也可圈可點;還有作為「香艷」作料和炒作話題出現的周迅版南子雖有賣弄風騷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一部電影,演員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敗,奉勸觀者心胸要寬廣,不能抱著對演員的偏見和其他因素去看待這部電影。
夫子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這恐怕誰都無法給出個確切的答案,因為畢竟那是兩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華文化圈中的顯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使得這個題材比之於其他傳記作品的拍攝更有難度。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雙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軍事指揮才能,雖有誇大之嫌,但是作為電影作品,這種適當的誇張從娛樂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沒有做得很過分,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歷史人物的影視作品中不負責任的誇張和演繹相比高明了很多。更何況,史載夫子身材高大、膂力過人且酒量不俗,因此這種藝術加工也算不無根據。至於片中的顏回之死,雖然進行了「乾坤大挪移」式的改編,但是考慮到是為了增加影片的觀賞性而且並沒有影響歷史事件的整體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編導的目的想是借這個戲份突出孔子、顏回之間的師徒情深,加重悲情戲份,並且藉此賺取一部分「意志薄弱」的觀眾的眼淚,而且這個目的也達到了,這些改動都不算過分,至少不叫人覺得無恥。
《孔子》的敘事手法上存在著毛病,但是這不足以否定影片全部。本片的票房恐怕不容樂觀,在前期的宣傳上就存在很大誤區,如果我們把先前媒體上關於本片的一些話題視做是製作方的炒作的話。首先,製片方先前有意突出本片的視覺特效,事實上這樣的影片再炒作特效也沒用,支撐影片的又不是你的特效,況且再厲害的特效你能比得上近在眼前的《阿凡達》?這就等於以卵擊石,不自量力。其次,在「子見南子」這個極具想像力的故事上的炒作很失敗。夫子千百年來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他在一些人的眼中就是神聖的,而且近年來隨著社會整體道德的失衡,人們很希望夫子的儒家思想來救市,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是不明智的,只會給人們造成「這又是一部胡編濫造的無恥之作」的錯覺。
而事實上先前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子見南子」這個給人無限遐想空間的娛樂話題現在看來不過又是一個無聊之極的噱頭,其實是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個女粉絲和自己的偶像見面聊了幾句而已,當然女粉絲免不了有一臉崇敬和愛慕之情,而男偶像雖然也知道這個女粉絲美艷動人,但還是保持了應有的禮節,雙方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坦誠友好的協商,並在此基礎上重申了雙方的一貫立場,即女粉絲依然一如既往地仰慕男偶像,男偶像依然矢志不渝地堅持自己的志向——僅此而已,這裡面沒有絲毫褻瀆夫子的地方。更何況,夫子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也有七情六慾,後人沒有必要一定給夫子戴上「坐懷不亂」的枷鎖,在「子見南子」這個問題上別說夫子沒有任何問題,即便有又如何?允許別人追求幸福享受愛情,就不許夫子會見一個女粉絲,說不定南子還真是夫子的一個最談得來的知音呢。一個流落在外的孤獨的旅人,在偶然的機會下遇到一個大概是談得來的女朋友就免不了多聊了幾句,這個問題是個問題嗎?實際上這個問題還是基於鄙視女性的男權主義而產生的,即夫子見過了一個名聲不好的女人就可能「有問題」,這是衛道士們的一貫伎倆。因此後人再拿「子見南子」這個問題來說事才是真的無聊無恥,就電影中「刻意突出」的「子見南子」的情節而言不排除是出於吸引眼球的商業需求,但在實際演繹上做得並不過分。
本片實際上是試圖把孔子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比如他也有缺點,不經意間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比如他也有愛好,愛喝酒好武術,這些表現手法都不失為操作性較強的辦法。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實際上真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失敗者」。但是就是這個「失敗者」周遊列國十四年,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在堅持在求索,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萬世的根本,正是這個「失敗者」奠定了中華文化二千年以來的文化核心,使後人受益匪淺。因此,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動人心,我自然會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處,在此發出感喟,就算長歌當哭祭聖賢吧。
⑹ 電影《孔子》觀後感 不少於600
近日觀看了電影《孔子》,對孔夫子的敬佩之情更深一層。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傳說此電影首次還原子見南子,這個,歷史上算一個迷案,反正肯定是有點曖昧了,要麼為什麼孔子的學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悅,孔子諾諾的予所否者天厭之。這個地方南子說大家都能看見你的痛苦,可是沒有人能體會你痛苦中的境界,實際有畫蛇添足之嫌,討論完了詩經和仁者愛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聲,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這種思想十分適用於我們的學習當中。他所述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又是多麼的謙遜,讓人為之贊嘆。
孔子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試想一下在距今如此遙遠的時代,就有人能發出如此真確的主張。熟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不錯,只要真正掌握了孔子的思想,何愁無法在這世上立足?
⑺ 電影 孔子 觀後感
孔子,這個出生在周朝(公元前551年)的文化人,對他之後的中國人影響巨大。電影《孔子》的開篇,是從孔子中年為官開始講起的。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戰亂連連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熱血和鬥志,想藉助魯國的君上實現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不想君上只是個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國家機器——軍-隊。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邊耍猴人的把戲,跳的最歡的時候卻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個人不著邊際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彷彿空中飛舞的風箏,自己並不能完全掌控,線一斷便沒有了蹤影。一個人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過低則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後都經歷了,直到兩個弟子先後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紀,於是思想方才變得穩重務實。孔子回魯國後,不涉足政治的決定實在是難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後人傳頌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敗得失,緣於他有三個知音人。
其一,弟子顏回。顏回誓死一輩子追隨無論貧窮與富貴的孔子。在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的時候,顏回和眾弟子的追隨給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動力。孔子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弟子們的追隨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說不定早客死他鄉了。顏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幾次徒手打撈書簡,是因為太在乎老師的書簡了,可惜聰明的顏回沒有想到人腦遠比書簡更重要。顏回的死,讓孔子傷心欲絕,一個貼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衛國南子。周迅飾演的南子,並沒有傳說中的色和盪,可能這無關演技,導演用錯人了。衛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說「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戲中,不過短短幾分鍾,卻是神來之筆,她的言語拔高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其三,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的扮演者陳建斌,其演技可圈可點。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邀請周潤發扮演孔子,可能是導演胡玫經過反復思考後的決定,發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別是眼神無人能及。能夠有機會飾演孔子我相信是發哥的一種榮耀,但是戲中的情節未必吻合發哥的想法。不知是出於商業的考量,還是編輯的能力有限,電影中的孔子與歷史中的孔子相去甚遠。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讓人想到諸葛亮和墨者革離,不知道這和宣揚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麼相關聯的?有人說,看了電影《孔子》就像在看「喪家犬」。悲哉,可憐一代聖人,讓後人如此詮釋!
⑻ 電影《孔子》觀後感600左右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⑼ 紀錄片《孔子》觀後感600字
幾天前,去電影院看了《孔子》,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想領略一下胡玫導演如何表現這位古代的聖人。看了之後,感覺就這部片子不象一部電影。大凡一部電影,都應該有故事的鋪陳、發展和高潮,但《孔子》不是,整個片子就像是一部沒有抓住重點的記錄片,給人的感覺就是很平淡,好像一杯白開水。不能否認發哥演得很賣力,但碰上這樣的一個劇本,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了。《孔子》從他平三桓開始,到周遊列國碰壁,最後回到魯國安享晚年結束。這個階段應該說是孔子生命的全部之重。但我認為導演沒有抓住孔子人生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那段時間,也就是他周遊列國的經歷和《春秋》的編纂,而是把重點放到了孔子中年在魯國意圖實施自己的政治主張的平三桓,這顯然想讓人了解孔子的成功一面,但歷史事實是,孔子並沒有成功,用這部分代表孔子的成就有些勉強。其實孔子在周遊列國時有很多故事可拍,但影片卻刻意淡化了這個孔子極為重要的人生經歷,反而把重點放在了周遊列國時孔子經歷的一次「艷遇」和陳蔡之困,前者很明顯是為了迎合所謂的觀眾口味,製造一個看點,但實際上這段戲和孔子的思想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系,雖然導演為孔子杜撰了一個「紅顏知己」,但孔子本人在見南子之後,卻是千 ...
⑽ 電影 孔子 的觀後感600字
《孔子》觀後感《 孔 子 》 以 高 超 的 藝 術 手 法 為 我 們 展 示 了 我 國 春 秋 時 期魯 人 孔丘 跌 宕 起 伏 的 一 生 , 呈 現 出 一 個 有 戰 爭、 有 陰 謀 、 有 聖 人 、 有 梟 雄 、 有 美 人 、 有 思 想 的 恢 弘 大 氣 的 春 秋 亂 世 。 影 片 以 孔 子 在 魯 國 執政 為 開 端 , 周 游 列 國 後 回 歸 故 里 為 結 束 , 始 終 以 孔 子 的 個 人 經 歷 為 線 索 , 藝 術 地 將 春 秋 時 期的 諸 多 重 大 歷 史 事 件 聯 系 在 一 起 , 既 有 魯 國 廟 堂 之 上 討 論 「 墮 三 都 」 時 的 明 槍 暗 箭 ,又 有 「 夾 谷 會盟 」 中 的 金 戈 鐵 馬 , 既 展 現 了 孔 子 及 弟 子 們 的 師 生 之 情 , 又 有 「 子 見 南 子 」 的 千 古 謎 情 。 春 秋 亂 世 , 正 是 戰 火 頻 仍 、 動 盪 不 已 的 時 期 , 聖 人 孔 子應 世 而 生 。 在 孔 子 5 1 歲 任 職 魯 國 中 都 宰 後 , 先 後 有 「 夾 谷 會 盟 、 武 子 台 平 叛 、 墮 三 都 以及 齊 魯 大 戰 」 等 戰 事 、 爭 端 發 生 , 而 這 些 正 是 在 《 孔 子 》 里 重 點 表 現 的 「 四 大 戰 役 」 。 「 夾谷 會 盟 」 的 凶 險 、 「 武 子 台 平 叛 」 的 火 攻 、 「 墮 三 都 」 的 浩 壯 、 「 齊 魯 大 戰 」 的 慘 烈 , 為 觀眾 呈 現 出 宏 大 壯 觀 的 視 覺 盛 宴 。 孔 子 的政 治 生 涯 大 起 大 落 , 顛 沛 流 離 , 周 游 列 國 宣 揚 儒 家 治 國 之 道 。 史 書 上 所 記 載 , 眾 弟 子 一 路 追隨 老 師 ,無 論 艱 險 窘 困 , 始 終 不 離 不 棄 。 孔 子 師 徒 行 經 冰 河 , 冰 面 暴 裂 , 書 籍 全 數 跌 入 河 中 ,孔 子 最 疼 愛 的 門 生 顏 回 不 忍 老 師 的 書 冊 毀 於 一 旦 , 奮 不 顧 身 撲 入 冰 河 救 書 ; 門 生 子 路 為 實 現孔 子 的 理 想 , 前 往 衛 國 為 官 , 衛 國 發 生 政 變 時 , 為 了 保 衛 自 己 的 主 公 而 舍 生 取 義 … … 這 一 幕幕 震 人 心 目 的 畫 面 , 一 樁 樁 感 人 至 深 的 事 跡 , 為 我 們 展 現 了 聖 人 孔 子 所 奉 行 的 思 想 與 教 義 的現 實 意 義 。 孔 子 從 政 失 敗 後 離 開 魯 國 , 在 外 漂 泊 , 先 後 經 過 7 個國 家 : 衛 、曹 、 宋 、 鄭 、 陳 、 蔡 、 楚 。 在 今 天 看 來 , 孔 子 並 未 出 山 東 河 南 二 省 , 但 已 足 夠 展 示兩 千 多 年 前 的 社 會 風 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