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1776電影觀後感

1776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6-29 15:21:30

Ⅰ 高分求美國電影【1776】

你可以來這找找,「看什麼電影」,一個wordpress架設的小眾電影網站,都是一些網友們精心挑選的小眾影片,你說的這個片子說不定你能在這找到呵呵,還附帶高清下載地址,地址:http://web0s.com/截個圖給你看下吧。

Ⅱ 歷史二戰電影觀後感,從歷史角度考慮,不少於300字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Ⅲ 大國崛起10.11.12的觀後感

第10集
新國新夢(美國·上)
(17世紀—19世紀)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100多年後,由於英帝國強行增收印花稅,殖民地獨立戰爭爆發,1776年,北美13個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並在1787年制定了對美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成文憲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此時,大量移民帶來了歐洲最先進的技術成果,拿過歐洲接力棒的美國,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美國快速發展,但制憲會議上懸而未決的奴隸制問題,最終在1860年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發生。林肯總統帶領北方打贏了這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漸壯大。在政府推動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西進運動成果斐然。
此後,愛迪生將美國率先帶入電氣時代,對發明和創新的制度性保障成為這個國家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度已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

第11集 危局新政(美國·下) (20世紀初 — 二戰結束)
自由競爭,使得美國迎來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黃金年代。一大批壟斷性的大公司、大財團相繼出現,第一家托拉斯集團—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問題很快顯露:壟斷導致中小企業倒閉,機會平等喪失;社會嚴重兩極分化,勞資矛盾激化。美國人開始反思這種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1901年上任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順應進步主義的思想和社會的要求,通過反壟斷和立法保障工人權益等方式,開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幹預經濟的行動。
隨後,福特生產線的誕生、電氣時代一批新技術和發明的出現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訂單,進一步壯大了美國經濟。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加大了政府管理經濟的力度,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於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第12集 大道行思(結篇)

一、大國之謎
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註:要形成一個統一的力量、有民族凝聚力、重視思想文化的繁榮、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後發國家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加快現代化步伐等。

二、大國之惑
歷史上的大國依靠掠奪殖民地和武力爭霸崛起,已被證明結局並不美好;妄圖依靠戰爭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證明結果事與願違。德國的興衰是最好的例證。同樣,歷史一再證明:沒有永遠的霸權國家,大國的興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法則,英國在主導世界兩個世紀後也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位置。

三、大國之路
二戰後,各國逐漸開始理智地尋找大國之路。日本通過跨國公司戰略實現了經濟崛起;美國在信息革命和高科技領域的領先使得國家持續發展。當全球市場把世界緊緊聯結在一起,大國之間的互動、合作和依存關系開始增強,具有歷史眼光和戰略智慧的國家開始做出理性的判斷。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時代潮流中,法國和德國攜手開啟的歐洲新秩序引人關注,歐盟為和平與合作的國家發展模式提供了時代的注腳。

四、大國之思
對於理想的大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關於大國的話題,也許是一個永遠無法窮盡的討論。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Ⅳ 求二戰影片觀後感

日本二戰電影《吾為君亡》觀後感
1,首先我是名中國人,我承諾一生忠誠於我的祖國,也願意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為國家獻出生命。 
我不是軍人,也不是鼓吹歷史充滿仇恨的憤青,更不是崇尚戰爭敬拜戰爭的右翼傾向分子。 
下面我將要打出的文字只是我看了這部電影後,自己的真實感受與想法。 
2,毫不誇張的說,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曾數次流淚。我強制著試圖不讓我的淚水滑落,但是這些抑制不住的淚水卻在頑強地為那些青春年少,剛毅勇猛的戰士,為那些溫柔善良,和美堅韌的女人毫不吝嗇的涌流。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民族靈魂通過這部電影完整的展現出來,看了之後讓我肅然起敬,同時也心生惶恐。 
我深深地理解為什麼日本在戰後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能夠從戰敗國的陰影中脫影而出,並由一片廢墟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一躍發展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
也懂得為什麼大多數日本人的工作態度與人格素質及其他們的產品會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尊重與好評。 
這些輝煌的成績體現了一個成功民族的精神魂魄所在。也正是他們這種堅韌,忘我,百折不饒,視死如歸,凝聚團結的民族精神與魂魄才托起了當今世界上一個繁榮強大的大和民族。
3,我們中國人在稱呼日本的時候總是「小日本,小日本」的叫著。日本的確小,國土面積小,個頭相對也小。但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與國民信仰卻齊天之大。 
人的生命最寶貴!但影片中,近乎每個士兵卻無畏自己年輕的生命,無懼自己胸膛里的熱血,為了國家的榮譽與興亡毫不猶豫的去戰場赴死。 
這種精神信仰比天還要大,這種民族氣節比天還要高。偉大的信仰與氣節是無邊無盡的。那些神風戰隊的成員,那些赴死的人,那些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生命,在他們每一顆鮮活跳動的心臟里誰又沒有親情,愛情,友情?
面對所有珍貴的情感,卻沒有人選擇逃避。每個人都在義無返顧的接受死亡。即使知道了必將失敗的結果,卻仍然赴死,這不是愚昧,更不是無知。這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國家精神在激勵他們要這樣做,必須去做。 
生命之大,親情之大,愛情之大,友情之大,這些看起來最大的意識形態卻在國家,民族面前顯現的如此渺小,甚至無法比擬。 
4,影片逐一為我們展現出親情,愛情,友情的珍貴,但更多的是通過這些珍貴的情感來揭示戰爭的殘酷與反思。 
人類永不停息的競爭社會里,國家和平的前提與保障是民族的強大與繁榮。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興盛,靠安逸封閉與努力創造是遠遠不夠的。 
歷史告訴我們,真正和平的保證靠的是強大堅實的武力基礎,甚至靠的是強悍的侵略與擴張。
這種和平保障的侵略與擴張體現在一個國家民族的信仰上與這個國家的精神本質原動力基礎上。 
美國是當今世界霸主。我們簡單回顧下美國的歷史就會不難發現,美國幾乎所有發達成果都是建立在侵略與擴張的前提下繁榮起來的。 
美國建國2百多年,卻有1百多年在戰爭。現在的美國人都在說要和平要和平,實質上卻在骨子裡考慮著戰爭,考慮著如何在戰爭中繁榮。
5,1776年的美國,從那一年開始註定要與戰爭結盟。從墨西哥灣到菲律賓海沿線,從一戰二戰的肆虐到越戰伊戰的屠殺,從歐洲到亞洲,從美洲到非洲,從地中海到太平洋到南大西洋,美國式的侵略擴張幾乎橫跨了整個世界,就是這樣無數次的「正義自由」的戰爭,使美利堅人確立並堅信了他們的民族信仰與民族精神,繼而造就出一個在軍事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有著豐厚碩果的戰略美國與霸主美國。
一位美麗善良的未婚妻跪俯在即將開著殘舊飛機去捨身赴死的飛行兵腳下,嘶聲的求著:「請帶我一起去吧,一起去吧。

Ⅳ 紀錄片《圓明園》觀後感——夢醒時分

王朝的痕跡,如果圓明園是誰的記憶,很難分辨在生命過程中,圓明園是否屬於拈花自賞,一季的荷花,荷花池的殺戮,一季的牡丹,人比花嬌可否的勾心鬥角,其實如果後花園是女人的戰場或者兒女情長的場所,也許清王朝的走向衰敗,與他們的政令有關,與他們的立朝有關,他們的後花園有點傷感,閉門造車和互通有無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和相同的結局,統治者的哀痛聲聲入耳,那是世博園,不是誰家的圓明園。

Ⅵ 哪位知道今天東方電影頻道播放的美國電影《1776》的詳細資料

《1776》是一出1969年百老匯音樂劇和它的1972年電影版的總稱。這是一出帶惡搞風格的喜劇。

劇本:Peter Stone

詞曲:Sherman Edwards

目錄 [隱藏]
1 百老匯首演版
2 衍生版本
3 劇情
4 歷史事實
5 影響
6 錄音版本
7 參見條目
8 外部鏈接

[編輯] 百老匯首演版
演出時間:1969年3月16日-1972年2月13日,共1217場。該版本獲1969年托尼獎五項提名,贏得三項:最佳音樂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並獲得1969年Drama Desk最佳劇本,最佳服裝設計獎。

[編輯] 衍生版本
1972年,該劇由哥倫比亞公司拍攝電影版,總長180分鍾(首次公映時有刪節)。電影版演員基本採用百老匯首演版原班人馬。
1970年該劇在倫敦上演,多採用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演員。該版本獲得輿論好評,並出版一張唱片。
1997年百老匯上演了該劇的重排版,由布瑞特·斯派爾(Brent Spiner)主演。重排版獲得當年托尼獎三項提名和Drama Desk最佳男配角獎。
因題材具有教育型且演唱難度不高,該劇經常被美國各學校搬演。

[編輯] 劇情
第一幕
1776年5月8日,費城,既熱又潮的桑拿天氣,蒼蠅多得沒法開窗戶,第二大陸會議的代表照舊三三兩兩聚在國會廳里喝酒打牌聊天,沒人關心當天的議程——一頭死驢的賠償問題。麻薩諸塞州代表約翰亞當斯怒氣沖沖摔門進來,譴責眾人無視英國的欺凌,尤其對他反復提出的獨立議案,甚至連公開討論都沒有。代表們受不了他的鬧騰,空前團結地要求他閉嘴坐下(1 Sit Down, John)。

亞當斯失望地沖出大廳,抱怨議會一年半以來只會打混摸魚,被這種機構領導,還不如來場瘟疫或者大洪水來得痛快。他開始給遠在麻省的妻子艾比寫信,想像中艾比出現在舞台一側,催他趕快把獨立問題解決掉,回家和她團聚。

亞當斯問她有沒有照他說的,組織後方生產硝石。她很乾脆的回答沒有。為什麼沒有呢?「我們的問題更緊急,戰爭期間縫衣針都買不到了,你不送針來,別想要硝石。」「硝石!」「針!」「硝石!」"...針。"亞當斯無可奈何的同意了。兩人互訴愛意,依依不捨,艾比終於消失。議員們再次齊聲要求亞當斯坐下,這次他終於默默坐了下來。(2 Piddle, Twiddle and Resolve / Till Then)

第二幕
第二天,亞當斯去找好友,賓夕法尼亞州代表富蘭克林,發現他翹了會正在請人畫像。富蘭克林認為獨立決議之所以提不出來,完全因為亞當斯「討厭又招人煩(obnoxious and disliked)」,得另找人提出才行。亞當斯一聽堅決反對,但仔細想了想也不得不問富蘭克林是否有人選。富蘭克林很無辜的說沒有,話音未落一名橙紅色的騎手飛馬趕來,原來他請了的弗吉尼亞州代表理查·亨利·李。

富蘭克林假裝向他請教獨立議案為什麼提不出來。「簡單,因為約翰招人煩嘛。」那怎麼辦呢?自信心過剩民族自豪感爆炸的李立刻決定,他才是提出議案的最佳人選。因為弗吉尼亞是北美第一州,他又是FFV(弗吉尼亞第一批家族),「無論士農工商,內政外交,我們李家人都拔頭籌。」李當即跨上馬奔赴弗吉尼亞要求授權。(3 The Lees of Old Virginia)

第三幕
1776年6月7日。早上10點,新來的喬治亞州代表霍爾大夫按時抵達,會場非常混亂,羅德島的霍普金斯喊管理員上朗姆,特拉華的三名代表爭論不休。管理員問霍爾在獨立問題上站哪邊。最年輕的代表,南卡羅來納的愛德華拉特利奇說:「當然和南卡羅來納一邊了」,他拉過霍爾,為他引見深南各州(Deep South),聲稱這些州一貫意見一致。霍爾不願意透露喬治亞的態度。和富蘭克林同屬賓夕法尼亞的另兩名代表狄金森和威爾遜表示堅決反對獨立。威爾遜為了迎合狄金森,有時甚至情不自禁的附議自己州提出的決議。狄金森稱獨立為叛國,對突然安靜了兩星期的亞當斯冷嘲熱諷,亞當斯忍無可忍,向富蘭克林表示再有一天等不到李,他就自己提出決議。

÷大會主席漢考克和秘書湯普森宣布第380次會議開始。漢考克主席首先宣布對羅德島的霍普金斯禁酒,歡迎了霍爾大夫,然後要求心不在焉的弗吉尼亞代表傑斐遜報告氣溫。傑斐遜報告了「潮濕的87度(30℃)」,宣布他今晚就回家鄉,去見分別了6個月的新婚妻子。

一個臟兮兮的小傳令兵送來華盛頓將軍的前線戰報。華盛頓擔心他的隊伍疲乏又缺少彈葯,難以抵擋英軍對紐約的進攻。眾人正在沮喪,李終於沖了進來,帶來弗吉尼亞通過的李氏決議文(Lee Resolution),狄金森「第24次」提出延期討論。

李氏決議立刻得到麻省(亞當斯),弗吉尼亞(李和傑斐遜)和新罕布希爾(巴雷特)的贊成票,由於這次是南方提議,康涅狄格的舍曼也投了贊成票。特拉華的三名代表以2比1贊成。紐約的莫里斯和往常一樣,對任何決議都「恭敬地」棄權。賓州由狄金森提出反對。馬里蘭的蔡斯說如果獨立是送上來的他當然支持,但戰爭勝利的希望實在太渺茫,因此投票反對。拉特利奇認為目前沒什麼理由急著採取行動,所以南卡反對。北卡一向緊跟南卡,同樣投了反對。霍爾處在兩難境地,他個人支持獨立,喬治亞的立法機關卻反對,他不知該如何投票,不過這次他決定反對。5比5加1票棄權,羅德島的霍普金斯正好從廁所回來,酒還沒醒,聲稱他從沒聽過有什麼事情危險到連討論一下都不行的,因而投了贊成票。決議終於得以進入討論階段,主席感激地取消了對他的禁酒令。

最熱心的幾個代表擺明了立場:狄金森為母國英國而自豪,他強烈反對「謀反」和「叛國」,只願意向英王上書請願。亞當斯和富蘭克林認為他們只有個英國人的名頭,權利早就被剝奪光了;再說列剋星頓之役已經過去一年,戰爭正在全面爆發,現在和解未免太晚了些。拉特利奇不願讓深南各州接受北方領導的獨立;蔡斯仍然對華盛頓軍的實力毫無信心。

辯論進入白熱化,狄金森激烈譴責亞當斯這個「瘋子」,為一點稅金竟然煽動人們拋棄「獅心王,憲章運動,都鐸王朝和世界上最文明而高貴的國家」,亞當斯反擊狄金森一派「冷靜,考慮周到的人(cool, considerate men)」,什麼事都躲在最後,隔岸觀火。爭到激烈處,兩人揮起手杖打成一團。特拉華州老代表凱撒羅尼好容易把他們拉開,卻因為太激動突然發病,同州的麥肯代表送羅尼回家鄉,於是特拉華只剩一名代表,而他反對獨立。拉特利奇立即提出重新投票。為了拖延時間,富蘭克林要秘書把李氏決議再念一遍。就在這一點時間里,一直缺席的新澤西代表團到了,投了贊成票。6比6,紐約再次「恭敬地」棄權,亞當斯提醒漢考克主席(麻省出身)行使決議權。眼看決議即將通過,狄金森突然提出,獨立這么重大的問題必須全體一致,「沒有哪個殖民地應該被迫與祖國分離」。特拉華附議,投票結果照樣是平手,漢考克主席擔心反對獨立的州會不得不為英國而戰,導致獨立戰爭背上兄弟相殘的原罪,他投票贊成狄金森,「全體一致決

議」通過了。

秘書再次宣布為獨立案重新投票,又被亞當斯打斷,亞當斯提出延期,要為獨立撰寫一份正式文告。富蘭克林附議,但主席問他們為什麼,兩人都答不上來。忽然一個聲音說::「為了置事物之常理於世人眼前,用簡潔的語句博取他們同意。」是一直沉默的弗吉尼亞代表傑斐遜。延期決議再次6比6逼平,主席決定贊成,並指派亞當斯,富蘭克林,李和康涅狄格的舍曼,紐約的利文斯通組成5人小組,三周內提交文告。李剛被選為弗吉尼亞州長,急著回家上任,亞當斯立即提出由傑斐遜補缺。傑弗遜連聲反對,主席視若無睹,直接批准然後休會。

問題變成了5人小組中由誰來執筆。不能是亞當斯,因為他「討厭又招人煩」,富蘭克林、舍曼和利文斯通也找了各種借口推脫,剩下一個傑斐遜,他只想趕快回家見他妻子。亞當斯軟硬兼施,稱贊他的文筆,提醒他負起責任,甚至以動武相威脅。傑斐遜很無奈,「亞當斯先生,你真是討厭又招人煩,你攔在我和我的新娘中間,逼得我要殺人了。」在富蘭克林他們「殺人了,殺人了」幸災樂禍的歌聲中,亞當斯塞給傑斐遜一支筆,摔門而出(4 But, Mr. Adams)。

註:這一幕包含20分鍾以上的純對話,創造了音樂劇史上最長時間沒有音樂的紀錄。

第四幕
一星期後,亞當斯和富蘭克林來到傑斐遜的公寓,只見他情緒低落,鬍子拉茬,坐在滿地的廢紙團中間,連開頭都沒寫出來。好在亞當斯請來的傑斐遜夫人瑪莎剛好抵達,小夫妻見面立刻黏成鐵板一塊,被徹底無視的兩人只好撤離。

坐在傑斐遜門口台階上,亞當斯眼前又幻化出艾比。她問他為什麼不請自己的妻子,當他真的請她前來,她又不得不拒絕。因為戰亂和嚴冬,農場快支撐不住了,加上孩子生病,她根本走不開半步。兩人隔空互訴愛意和誓言,最後亞當斯仍不忘提醒她做硝石(5 Yours, Yours, Yours)。這首歌完全根據歷史上兩人真實的通信寫成。

富蘭克林叫醒了亞當斯,原來他在台階上睡了一夜。瑪莎正好推開窗戶,兩人從街上向她打招呼,她完全不記得昨天曾見過他們,不過很高興出來和他們見面。兩人想不通那個全議會最安靜的「紅頭發墓碑」究竟怎麼贏來這么可愛的妻子,瑪莎回答她愛他的各種成就,但最不能抗拒「湯姆的小提琴」。他們跳起歡快的華爾茲,這時傑斐遜醒了,夫妻倆又黏了回去,亞當斯和富蘭克林唱著小提琴頌歌再次無可奈何地離開(6 He Plays the Violin)。

第五幕
1776年6月22日,獨立派採取分化瓦解戰術,亞當斯負責馬里蘭的蔡斯。小傳令兵又從前線趕來,華盛頓說軍隊中性病蔓延,酗酒成風,急需國會派代表團來振奮士氣。亞當斯向蔡斯挑戰,如果能證明大陸軍可以擊敗英軍,馬里蘭會贊成獨立嗎?蔡斯接受了。亞當斯、蔡斯和富蘭克林組成代表團開赴新澤西前線,獨立派其他代表也隨即離開。狄金森心情大好,祝賀各位保守派代表和他一樣堅持做「冷靜,考慮周到的人」,為了捍衛他們的財產和家世,他們會堅持到底,「永遠向右,決不向左」(7 Cool, Cool Considerate Men)。

代表們走了,管理員坐在主席的椅子上,管小傳令兵叫「將軍」。傳令兵出身麻省,他坐在亞當斯桌前,向管理員描述戰場,講他的兩個好朋友如何在同一天戰死於列剋星頓,其中一個死在山坡下草叢中,他的母親找了一天一夜才發現屍體。這個孩子臨死前在想什麼呢(8 Momma, Look Sharp)?

第六幕
傑斐遜躲在議會廳外,等待秘書宣讀《獨立宣言》,亞當斯和富蘭克林興沖沖地趕回來。他們在新澤西正好趕上一群野鵝飛過,本來餓得東倒西歪的軍隊士氣大振,一陣齊射,彈無虛發。蔡斯終於相信了大陸軍的實力,回馬里蘭要授權去了。亞當斯盛贊獨立宣言,富蘭克林將之比作一個蛋,三人開始爭論孵出來的會是什麼鳥。傑斐遜提議鴿子,亞當斯說是鷹,富蘭克林覺得鷹代表歐洲帝國主義,提出美洲土產,勇敢的火雞。最後誰也拗不過亞當斯,三人一起慶祝這只鷹的誕生(9 The Egg)。

第七幕
1776年6月28日起,幾天內代表們對獨立宣言提出各種刪改,傑斐遜都無條件接受,秘書已經懶得徵求他的意見了。狄金森要求刪去稱呼英王的「暴君」一詞,傑斐遜反對,聲稱不管他們怎麼說,英王是暴君的事實不會改變,他讓秘書把劃掉的「暴君」再填回去。

主席准備宣布對獨立宣言進行投票,拉特利奇突然站出來,指責宣言中關於奴隸的章節,捍衛奴隸制為「我們南卡羅來納的生活方式」,嘲笑新英格蘭各州的偽善。他們不畜奴沒錯,可是是誰開船出波士頓港,載著聖經和朗姆來到非洲?是誰在奴隸市場上吆五喝六,往波士頓運回黃金?三角貿易里到底誰發了財?他登上桌子,模仿奴隸拍賣會的場面,直到一名北方代表忍無可忍求他停止(10 Molasses to Rum)。拉特利奇拂袖而去,帶走了南北兩卡所有代表,喬治亞的霍爾大夫猶豫一下,也跟了出去。

蔡斯趕回來投馬里蘭的贊成票,近乎絕望的亞當斯要麥肯回特拉華,把病重的羅尼請回來。富蘭克林建議亞當斯刪除奴隸制一節,「為一場戰役而輸掉整個戰爭,這太奢侈了」。兩人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亞當斯獨自爬到鍾樓上躲起來,向想像中的艾比求助。艾比用他自己信上的話安慰他:「Commitment, Abby, commitment! There are only two creatures of value on the face of this earth: those with a commitment, and those who acquire the commitment of others」。這時管理員喊他收郵件:一堆系著緞帶的桶,艾比組織麻省婦女社團製造的硝石運到了。(11 Compliments)

亞當斯信心復燃,他讓管理員寄回縫衣針,讓富蘭克林和傑斐遜抓緊最後時間爭取威爾遜和拉特利奇。湯普森秘書打開華盛頓最新的來信,華盛頓問他過去的15封信怎麼沒有半點回復。「那邊究竟有人在嗎?」

深夜,亞當斯獨自坐在議會廳里,默念華盛頓的話。有人在嗎?他已經破釜沉舟,該來的就來吧,他仍然能看見一個光華四射的新國家,永遠自由。可是究竟有人關心嗎?(12 Is Anybody There?)

「有,我關心。」霍爾走了進來。他想起英國國會議員愛德蒙柏克的話,「民意代表不僅代表人們的產業,也代表人們的判斷能力。如果他犧牲這些,就是對選民的背叛。」他決定照自己的意志,為喬治亞投贊成票。

對李氏決議的正式投票開始了。麥肯帶著羅尼趕了回來,特拉華3名代表以2比1贊成。拉特利奇再次提出奴隸制問題,富蘭克林懇求亞當斯刪掉那節,亞當斯讓傑斐遜決定,畢竟宣言是他寫的。「那些也都是我寫的。」傑斐遜走上前親手劃去了奴隸制一節。拉特利奇代表南北兩卡投票贊成。喬治亞也投了贊成。

最後只剩賓夕法尼亞。狄金森正要反對,富蘭克林提出少數服從多數。狄金森反對,富蘭克林贊成,決定權落到了威爾遜手裡。威爾遜發現如果他反對,他就會作為「阻止美國獨立的人」永遠被人記住,而他和別人不同,非常不想留名後世。狄金森冷笑:「國家就是這樣建成的嗎?就因為一個天生的無名氏想要繼續默默無聞下去?」威爾遜投了贊成,李氏決議全體一致通過了。

主席要求全體代表在宣言上簽名。狄金森宣布良知不允許他簽這份文件,他仍然盼望與英國和解,但他決定去投軍,捍衛新生的國家。亞當斯率領全體代表向他致敬,但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7月4日。漢考克主席帶頭簽字,寫得最大,「讓胖喬治國王不戴眼鏡就能看清楚」。歡樂的氣氛被小傳令兵打斷,華盛頓報告紐約已經被摧毀,他的5000名老弱殘兵要對抗25000名英軍,只有神知道結果會如何,但他註定要損失這些英勇的人了。

會場頓時凝重起來。主席下令敲鍾,在越來越激昂的鍾聲中,各州代表按由北到南的地理順序,依次上前簽字。

Ⅶ 電影1776講的是什麼

1776年5月8日,費城,既熱又潮的桑拿天氣,蒼蠅多得沒法開窗戶,第二大陸會議的代表照舊三三兩兩聚在國會廳里喝酒打牌聊天,沒人關心當天的議程。麻薩諸塞州代表約翰亞當斯怒氣沖沖摔門進來,譴責眾人無視英國的欺凌,尤其對他反復提出的獨立議案,甚至連公開討論都沒有。代表們受不了他的鬧騰,空前團結地要求他閉嘴坐下.

亞當斯失望地沖出大廳,抱怨議會一年半以來只會打混摸魚,被這種機構領導,還不如來場瘟疫或者大洪水來得痛快。他開始給遠在麻省的妻子艾比寫信,想像中艾比出現在舞台一側,催他趕快把獨立問題解決掉,回家和她團聚。

亞當斯問她有沒有照他說的,組織後方生產硝石。她很乾脆的回答沒有。為什麼沒有呢?「我們的問題更緊急,戰爭期間縫衣針都買不到了,你不送針來,別想要硝石。」「硝石!」「針!」「硝石!」"...針。"亞當斯無可奈何的同意了。兩人互訴愛意,依依不捨,艾比終於消失。議員們再次齊聲要求亞當斯坐下,這次他終於默默坐了下來。

第二天,亞當斯去找好友,賓夕法尼亞州代表富蘭克林,發現他翹了會正在請人畫像。富蘭克林認為獨立決議之所以提不出來,完全因為亞當斯「討厭又招人煩(obnoxious and disliked)」,得另找人提出才行。亞當斯一聽堅決反對,但仔細想了想也不得不問富蘭克林是否有人選。富蘭克林很無辜的說沒有,話音未落一名橙紅色的騎手飛馬趕來,原來他請了的弗吉尼亞州代表理查德亨利李。

富蘭克林假裝向他請教獨立議案為什麼提不出來。「簡單,因為約翰招人煩嘛。」那怎麼辦呢?自信心過剩民族自豪感爆炸的李立刻決定,他才是提出議案的最佳人選。因為弗吉尼亞是北美第一州,他又是FFV(弗吉尼亞第一批家族),「無論士農工商,內政外交,我們李家人都拔頭籌。」李當即跨上馬奔赴弗吉尼亞要求授權.

1776年6月7日。早上10點,新來的喬治亞州代表霍爾大夫按時抵達,會場非常混亂,羅德島的霍普金斯喊管理員上朗姆,特拉華的三名代表爭論不休。管理員問霍爾在獨立問題上站哪邊。最年輕的代表,南卡羅來納的愛德華拉特利奇說:「當然和南卡羅來納一邊了」,他拉過霍爾,為他引見深南各州(Deep South),聲稱這些州一貫意見一致。霍爾不願意透露喬治亞的態度。和富蘭克林同屬賓夕法尼亞的另兩名代表狄金森和威爾遜表示堅決反對獨立。威爾遜為了迎合狄金森,有時甚至情不自禁的附議自己州提出的決議。狄金森稱獨立為叛國,對突然安靜了兩星期的亞當斯冷嘲熱諷,亞當斯忍無可忍,向富蘭克林表示再有一天等不到李,他就自己提出決議。

大會主席漢考克和秘書湯普森宣布第380次會議開始。漢考克主席首先宣布對羅德島的霍普金斯禁酒,歡迎了霍爾大夫,然後要求心不在焉的弗吉尼亞代表傑斐遜報告氣溫。傑斐遜報告了「潮濕的87度(30℃)」,宣布他今晚就回家鄉,去見分別了6個月的新婚妻子。

一個臟兮兮的小傳令兵送來華盛頓將軍的前線戰報。華盛頓擔心他的隊伍疲乏又缺少彈葯,難以抵擋英軍對紐約的進攻。眾人正在沮喪,李終於沖了進來,帶來弗吉尼亞通過的李氏決議文(Lee Resolution),狄金森「第24次」提出延期討論。

李氏決議立刻得到麻省(亞當斯),弗吉尼亞(李和傑斐遜)和新罕布希爾(巴雷特)的贊成票,由於這次是南方提議,康涅狄格的舍曼也投了贊成票。特拉華的三名代表以2比1贊成。紐約的莫里斯和往常一樣,對任何決議都「恭敬地」棄權。賓州由狄金森提出反對。馬里蘭的蔡斯說如果獨立是送上來的他當然支持,但戰爭勝利的希望實在太渺茫,因此投票反對。拉特利奇認為目前沒什麼理由急著採取行動,所以南卡反對。北卡一向緊跟南卡,同樣投了反對。霍爾處在兩難境地,他個人支持獨立,喬治亞的立法機關卻反對,他不知該如何投票,不過這次他決定反對。5比5加1票棄權,羅德島的霍普金斯正好從廁所回來,酒還沒醒,聲稱他從沒聽過有什麼事情危險到連討論一下都不行的,因而投了贊成票。決議終於得以進入討論階段,主席感激地取消了對他的禁酒令。

最熱心的幾個代表擺明了立場:狄金森為母國英國而自豪,他強烈反對「謀反」和「叛國」,只願意向英王上書請願。亞當斯和富蘭克林認為他們只有個英國人的名頭,權利早就被剝奪光了;再說列剋星頓之役已經過去一年,戰爭正在全面爆發,現在和解未免太晚了些。拉特利奇不願讓深南各州接受北方領導的獨立;蔡斯仍然對華盛頓軍的實力毫無信心。

辯論進入白熱化,狄金森激烈譴責亞當斯這個「瘋子」,為一點稅金竟然煽動人們拋棄「獅心王,憲章運動,都鐸王朝和世界上最文明而高貴的國家」,亞當斯反擊狄金森一派「冷靜,考慮周到的人(cool, considerate men)」,什麼事都躲在最後,隔岸觀火。爭到激烈處,兩人揮起手杖打成一團。特拉華州老代表凱撒羅尼好容易把他們拉開,卻因為太激動突然發病,同州的麥肯代表送羅尼回家鄉,於是特拉華只剩一名代表,而他反對獨立。拉特利奇立即提出重新投票。為了拖延時間,富蘭克林要秘書把李氏決議再念一遍。就在這一點時間里,一直缺席的新澤西代表團到了,投了贊成票。6比6,紐約再次「恭敬地」棄權,亞當斯提醒漢考克主席(麻省出身)行使決議權。眼看決議即將通過,狄金森突然提出,獨立這么重大的問題必須全體一致,「沒有哪個殖民地應該被迫與祖國分離」。特拉華附議,投票結果照樣是平手,漢考克主席擔心反對獨立的州會不得不為英國而戰,導致獨立戰爭背上兄弟相殘的原罪,他投票贊成狄金森,「全體一致決

議」通過了。

秘書再次宣布為獨立案重新投票,又被亞當斯打斷(這是第四次了,他很郁悶),亞當斯提出延期,要為獨立撰寫一份正式文告。富蘭克林附議,但主席問他們為什麼,兩人都答不上來。忽然一個聲音說::「為了置事物之常理於世人眼前,用簡潔的語句博取他們同意。」是一直沉默的弗吉尼亞代表傑斐遜。延期決議再次6比6逼平,主席決定贊成,並指派亞當斯,富蘭克林,李和康涅狄格的舍曼,紐約的利文斯通組成5人小組,三周內提交文告。李剛被選為弗吉尼亞州長,急著回家上任,亞當斯立即提出由傑斐遜補缺。傑弗遜連聲反對,主席視若無睹,直接批准然後休會。

問題變成了5人小組中由誰來執筆。不能是亞當斯,因為他「討厭又招人煩」,富蘭克林、舍曼和利文斯通也找了各種借口推脫,剩下一個傑斐遜,他只想趕快回家見他妻子。亞當斯軟硬兼施,稱贊他的文筆,提醒他負起責任,甚至以動武相威脅。傑斐遜很無奈,「亞當斯先生,你真是討厭又招人煩,你攔在我和我的新娘中間,逼得我要殺人了。」在富蘭克林他們「殺人了,殺人了」幸災樂禍的歌聲中,亞當斯塞給傑斐遜一支筆,摔門而出.

一星期後,亞當斯和富蘭克林來到傑斐遜的公寓,只見他情緒低落,鬍子拉茬,坐在滿地的廢紙團中間,連開頭都沒寫出來。好在亞當斯請來的傑斐遜夫人瑪莎剛好抵達,小夫妻見面立刻黏成鐵板一塊,被徹底無視的兩人只好撤離。

坐在傑斐遜門口台階上,亞當斯眼前又幻化出艾比。她問他為什麼不請自己的妻子,當他真的請她前來,她又不得不拒絕。因為戰亂和嚴冬,農場快支撐不住了,加上孩子生病,她根本走不開半步。兩人隔空互訴愛意和誓言,最後亞當斯仍不忘提醒她做硝石。

富蘭克林叫醒了亞當斯,原來他在台階上睡了一夜。瑪莎正好推開窗戶,兩人從街上向她打招呼,她完全不記得昨天曾見過他們,不過很高興出來和他們見面。兩人想不通那個全議會最安靜的「紅頭發墓碑」究竟怎麼贏來這么可愛的妻子,瑪莎回答她愛他的各種成就,但最不能抗拒「湯姆的小提琴」。他們跳起歡快的華爾茲,這時傑斐遜醒了,夫妻倆又黏了回去,亞當斯和富蘭克林唱著小提琴頌歌再次無可奈何地離開.

1776年6月22日,獨立派採取分化瓦解戰術,亞當斯負責馬里蘭的蔡斯。小傳令兵又從前線趕來,華盛頓說軍隊中性病蔓延,酗酒成風,急需國會派代表團來振奮士氣。亞當斯向蔡斯挑戰,如果能證明大陸軍可以擊敗英軍,馬里蘭會贊成獨立嗎?蔡斯接受了。亞當斯、蔡斯和富蘭克林組成代表團開赴新澤西前線,獨立派其他代表也隨即離開。狄金森心情大好,祝賀各位保守派代表和他一樣堅持做「冷靜,考慮周到的人」,為了捍衛他們的財產和家世,他們會堅持到底,「永遠向右,決不向左」。

代表們走了,管理員坐在主席的椅子上,管小傳令兵叫「將軍」。傳令兵出身麻省,他坐在亞當斯桌前,向管理員描述戰場,講他的兩個好朋友如何在同一天戰死於列剋星頓,其中一個死在山坡下草叢中,他的母親找了一天一夜才發現屍體。這個孩子臨死前在想什麼呢?

傑斐遜躲在議會廳外,等待秘書宣讀《獨立宣言》,亞當斯和富蘭克林興沖沖地趕回來。他們在新澤西正好趕上一群野鵝飛過,本來餓得東倒西歪的軍隊士氣大振,一陣齊射,彈無虛發。蔡斯終於相信了大陸軍的實力,回馬里蘭要授權去了。亞當斯盛贊獨立宣言,富蘭克林將之比作一個蛋,三人開始爭論孵出來的會是什麼鳥。傑斐遜提議鴿子,亞當斯說是鷹,富蘭克林覺得鷹代表歐洲帝國主義,提出美洲土產,勇敢的火雞。最後誰也拗不過亞當斯,三人一起慶祝這只鷹的誕生。

1776年6月28日起,幾天內代表們對獨立宣言提出各種刪改,傑斐遜都無條件接受,秘書已經懶得徵求他的意見了。狄金森要求刪去稱呼英王的「暴君」一詞,傑斐遜反對,聲稱不管他們怎麼說,英王是暴君的事實不會改變,他讓秘書把劃掉的「暴君」再填回去。

主席准備宣布對獨立宣言進行投票,拉特利奇突然站出來,指責宣言中關於奴隸的章節,捍衛奴隸制為「我們南卡羅來納的生活方式」,嘲笑新英格蘭各州的偽善。他們不畜奴沒錯,可是是誰開船出波士頓港,載著聖經和朗姆來到非洲?是誰在奴隸市場上吆五喝六,往波士頓運回黃金?三角貿易里到底誰發了財?他登上桌子,模仿奴隸拍賣會的場面,直到一名北方代表忍無可忍求他停止。拉特利奇拂袖而去,帶走了南北兩卡所有代表,喬治亞的霍爾大夫猶豫一下,也跟了出去。

蔡斯趕回來投馬里蘭的贊成票,近乎絕望的亞當斯要麥肯回特拉華,把病重的羅尼請回來。富蘭克林建議亞當斯刪除奴隸制一節,「為一場戰役而輸掉整個戰爭,這太奢侈了」。兩人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亞當斯獨自爬到鍾樓上躲起來,向想像中的艾比求助。艾比用他自己信上的話安慰他:「Commitment, Abby, commitment! There are only two creatures of value on the face of this earth: those with a commitment, and those who acquire the commitment of others」。這時管理員喊他收郵件:一堆系著緞帶的桶,艾比組織麻省婦女社團製造的硝石運到了。

亞當斯信心復燃,他讓管理員寄回縫衣針,讓富蘭克林和傑斐遜抓緊最後時間爭取威爾遜和拉特利奇。湯普森秘書打開華盛頓最新的來信,華盛頓問他過去的15封信怎麼沒有半點回復。「那邊究竟有人在嗎?」

深夜,亞當斯獨自坐在議會廳里,默念華盛頓的話。有人在嗎?他已經破釜沉舟,該來的就來吧,他仍然能看見一個光華四射的新國家,永遠自由。可是究竟有人關心嗎?

「有,我關心。」霍爾走了進來。他想起英國國會議員愛德蒙柏克的話,「民意代表不僅代表人們的產業,也代表人們的判斷能力。如果他犧牲這些,就是對選民的背叛。」他決定照自己的意志,為喬治亞投贊成票。

對李氏決議的正式投票開始了。麥肯帶著羅尼趕了回來,特拉華3名代表以2比1贊成。拉特利奇再次提出奴隸制問題,富蘭克林懇求亞當斯刪掉那節,亞當斯讓傑斐遜決定,畢竟宣言是他寫的。「那些也都是我寫的。」傑斐遜走上前親手劃去了奴隸制一節。拉特利奇代表南北兩卡投票贊成。喬治亞也投了贊成。

最後只剩賓夕法尼亞。狄金森正要反對,富蘭克林提出少數服從多數。狄金森反對,富蘭克林贊成,決定權落到了威爾遜手裡。威爾遜發現如果他反對,他就會作為「阻止美國獨立的人」永遠被人記住,而他和別人不同,非常不想留名後世。狄金森冷笑:「國家就是這樣建成的嗎?就因為一個天生的無名氏想要繼續默默無聞下去?」威爾遜投了贊成,李氏決議全體一致通過了。

主席要求全體代表在宣言上簽名。狄金森宣布良知不允許他簽這份文件,他仍然盼望與英國和解,但他決定去投軍,捍衛新生的國家。亞當斯率領全體代表向他致敬,但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7月4日。漢考克主席帶頭簽字,寫得最大,「讓胖喬治國王不戴眼鏡就能看清楚」。歡樂的氣氛被小傳令兵打斷,華盛頓報告紐約已經被摧毀,他的5000名老弱殘兵要對抗25000名英軍,只有神知道結果會如何,但他註定要損失這些英勇的人了。

會場頓時凝重起來。主席下令敲鍾,在越來越激昂的鍾聲中,各州代表按由北到南的地理順序,依次上前簽字。

Ⅷ 圓明園的電影觀後感,300字以上

觀《圓明園》有感
震撼,是我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築藝術和文化的典範。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 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然後便是深思,圓明園的歷史變遷,正是清王朝由盛入衰的歷史。圓明園的瑰麗,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而自康熙三朝以來的無數的能工巧匠,結合無數人心血的圓明園,卻在英法聯軍的鐵蹄下,付之一炬。令人心痛,發人深省。
當英法聯軍野蠻般的殺入北京,燒殺搶掠,讓圓明園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湮滅時,清政府在哪裡,咸豐皇帝在哪裡。這是清政府無能的表現,是清政府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必然後果。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當圓明園大火的硝煙早已散去,列強瓜分中國的時代早已不復返的今天,當我們洗血恥辱之後,我們更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封建帝制嚴重製約了中國的發展,再加上清政府的無能表現,讓中國近兩百年來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面對歷史,圓明園只是其中的縮影,通過看這部片子,讓我們21世紀的年輕人對國家有了更深的感情,也許我們無法個個都做到在戰場上如軍人一般上陣殺敵,我們無法都能如國家領導人一樣為國事操勞,但是我們可以以自己的熱情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我們可以努力學習,在各個領域上為國家做出貢獻。讓過去落後挨打的局面不在重現。這,我想,應該是如今每一個青年都應擔當的責任。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是一句反復告誡青年的箴言了。我覺得,這句話不應僅僅是放在嘴邊而已,在經歷看電影這樣一次獨特的洗禮之後,它深深的落在我的心頭,我願為之奮斗,願君與之共勉。

請您用大理石、漢白玉、青銅和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綢緞,綴滿寶石…… 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黃金、施以脂粉…… 請詩人出身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 請您想像一個人類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宮殿,是神廟…… ——維克多雨果1861年11月25日於高城居 1644年,一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北京,佔領了象徵至高皇權的紫禁城,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國——清開始了其在中原的統治。清朝前期出現了著名的康乾盛世,這種四海之內一片繁榮的景象使滿清皇帝開始沉醉於自己的文治武功之中,圓明園因此而被修建起來,雍正帝時期大規模擴建圓明園,經過整整一個世紀的修建,這個曠世園林擁有100多組景觀,近1000座宮殿,佔地5000多畝。至乾隆帝時期,圓明園已成為盛世的象徵,然而盛世背後隱藏的危機足以使皇帝戰栗,曾今被視為蠻夷之地的西方正在進行著巨變:1776年美國獨立,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生產方式發生前所未有嬗變的工業文明下的西方蒸蒸日上,而率先進入工業文明的英國正在進行著資本擴張,中國成為其在遠東地區的目標。1793年,為了打開中國的大門,馬嘎爾尼率領英國代表團訪華,乾隆帝在接見這位使者時說出了著名的「大清乃天朝大國,無所不有,用不著與西方蠻夷互通有無。」之言論,而馬戛爾尼在離開之際,也同樣給出了著名的預言:「大清帝國好像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因為它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乾的人在甲板上指揮,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 事實確實如此,當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城時,自大在西方的堅船利炮下顯得蒼白無力,在英軍遠程大炮的連續轟炸之下,大沽口炮台化為一片廢墟。兵器和技術的懸殊差距決定了聯軍的勝利是必然的。之後英法聯軍開始洗劫京城,當然,包括圓明園,那些獨一無二的藝術珍品被掠奪殆盡,拿不走的便當場毀掉,最後,聯軍一把火燒了圓明園,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昔日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化為灰燼,只留下了一片焦土。 1861年,法國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這樣寫到: 在地球上某個地方,曾經有一個世界奇跡,它的名字叫圓明園。它匯集了一個民族,幾乎是超人類的想像力所創作的全部成果。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尚不為人熟知的傑作,就像在黃昏中從歐洲文明的地平線上看到的亞洲文明的倩影。你可以去想像一個你無法用語言描繪的仙境般的建築,那就是圓明園。那裡不僅有藝術珍品,而且還有數不勝數的金銀財寶。這個奇跡現已不復存在。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兩個勝利者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我們所有教堂的所有珍品加起來也抵不上這座神奇無比光彩奪目的東方博物館,多麼偉大的功績,多麼豐碩的意外橫財。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分別叫做法蘭西和英格蘭。

上個禮拜在當代影視鑒賞課上看了《圓明園》這部讓人嘆為觀止、引以為傲,又憤恨不已、怒聲一片的經典影片。 看了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這樣的文章開頭似乎過於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卻不足以表達我內心的情感。看過之後,我立刻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毀了吧,還是毀了好,如此完美的東西根本就不是人間所應該擁有的,它只屬於天國!

我們且先不論圓明園的歷史背景以及是否奢華。如果有人能重建圓明園的話,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夠辦到。美,無須用如何華麗精緻的字眼,當你被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時候,你能想到的也許就是這一個美字,甚至你雖然想到了,卻無法發出聲音。當人的某種情感達到極限的時候,越是簡單原始的字眼,越能表達人的內心真實。無論恢宏壯麗、清新淡雅、金碧輝煌、山明水秀,還是人文之極、自然之天成,到了圓明園這兒都只能歸結為一個字:美!

除了美,圓明園的規模之大,組建築之多,都足夠使人瞠目結舌。建築式樣之繁復多變,簡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像力真是恐怖的東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類趕出伊甸園。你可以試想一下,600個足球場一個挨一個的拼接起來是什麼概念,在這片土地之上幾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東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的,但並無些許的雜亂,而是如此的和諧,彷彿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像力、建築智慧、詩意與藝術和龐大的物質財富於一體,世界上確實曾經真有這么一個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圓明園。當兩個強盜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註定再也不會有如圓明園這樣的東西出現在人世之間。

影片中有一個溫馨而動人的場面,在牡丹園中,富貴的皇家牡丹爭相競艷,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暢游於其中,其樂融融。讓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為太喜愛聰明活潑的乾隆而傳位於雍正。如果我們相信這樣一個說法,那麼正在來臨的大清帝國的盛世便有了一個完美的開頭。而這片牡丹所在的園子便成了歷史的功臣,當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應是歷史的見證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過的那樣。只不過它當時還只是皇四子胤禎的別園,自然也還不叫圓明園。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愛自然科學,以致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便投其所好進獻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見,卻為什麼他的後世子孫卻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國失去了一個繼續引領風騷的絕佳契機。雍正登上皇位之後,不知是出於感思親情還是攀比好勝之心,開始大肆擴建圓明園。加上乾隆的長期建設,以致在半個世紀之後,圓明園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奢華、最完美的皇家園林,其實亦可稱之為桃源仙境、紫宮天府。世界上最勤奮的皇帝非雍正莫屬,在他統治帝國的十三年間,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個小時,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在乾隆繼位之後,他擁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國庫中的銀兩多得以致於影響了市面上正常的貨幣流通。圓明園便是在這樣一個鼎盛的時代逐漸完成。乾隆聽說法國的水法享譽歐洲,便吩咐傳教士們在圓明園中修建了一個更大規模的水法,一個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徹底平定了回部准格爾貴族的叛亂之後,乾隆便為來自維族的愛妃修建了富麗堂皇的伊斯蘭式建築,以慰其思鄉之情。當一個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財富來取悅一個真正愛著的女人的時候,不知羨煞天下多少女子,郁悶死天下多少男子。

歷史的真相,往往被繁華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後的一件小事,便已預示著帝國的最終命運。乾隆皇帝下令廢棄大水法的機械提水裝置,而改用人工提水。歷史與文化的慣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擋,連一個小小的噴泉裝置也保不住。也許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在現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強有力的掌舵者便會毫無疑問的沉沒。更為讓人深思的是,英使馬噶爾尼送來了最好的大炮和槍械,但他們在角落封閉的房間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鴉片戰爭之時,清軍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軍勇士們仍然在用戰馬和彎刀沖鋒。雖然他們的勇氣讓英法帶兵的將軍們感到震撼,但結果卻是英法聯軍以五人的微小代價擊敗了帝國三萬大軍。誰都沒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豐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沒有讓帝國真正嘗到教訓的話,那麼這一次,便是對皇室信息的毀滅性打擊。

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之後,上萬人進行了兩天公開的大搶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點與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爛。為了公平起見,將軍們號召士兵保持紳士風度,把文物財寶重新上繳然後進行了三天的公開拍賣,。最終每個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約4磅重黃金的獎賞。格蘭特將軍於額爾金勛爵商議,為了徹底打擊清廷信心,以便在條約談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決定徹底毀掉圓明園。並藉此向世人宣告,他們曾經來過北京,他們是勝利者,以免他們的偉大功勛被後人所遺忘。三千五百名士兵開始有組織的有條不紊的焚燒圓明園,海淀一帶的其他幾座皇家園林也隨之焚滅。當聯軍把大炮架在安定門城門之上對准紫禁城的時候,戰爭結果已可想而知。

圓明園見證了大清帝國的繁盛與衰敗。清帝國的命運已不僅僅是其自身的命運,而是代表著更為宏觀更為深層的整個中華古代文明的命運。從大秦帝國到大清帝國,2000年的時光,是如此的漫長,雖飽經風霜曾屹立不倒;卻又是如此的短暫,在三槍兩炮聲中大廈傾頹。秦和清的發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個宿命論者,只好承認,該結束了。可圓明園何罪,竟離此劫,永不超生。

今天,老師給我們看了圓明園的紀錄片。燈熄滅了,我斜斜地靠著椅背,一副悠然的模樣。看著一個奇跡,一點點成形,一點點成長,直至毀滅。燈重新打開的時候,我猛然間發現,自己的右手竟一直是呈握拳狀的。不很長的指甲,早已在掌心留下了五個深深的紅印。有一些仇恨,我們真的不應該忘記。有一些仇恨,我們必須放在心底,以另一種驕傲,另一種自豪,去宣洩我們心中這一份傳承的仇恨。
仇恨是無法用血液來記憶的,真實的畫面給人的印象會異常的深刻。圓明園不應該被重建,有一個地方寄存著,一個名族的仇恨與屈辱,不是很好嗎?這一部紀錄片所投入的巨資很值得。他若喚醒了中華名族心中的仇恨。這無法被血液所傳承的仇恨。怎樣的巨資都是物超所值的。只是我不知道,在看見畫面里的毀滅那麼殘酷的進行的時候,我為什麼可以聽見笑聲,不是一聲,是一小片帶著令人心痛的爽朗的笑聲。那一刻心莫名地覺得好冷。原來,這就是魯迅當時的感受啊!他們對這個國真的會愛嗎?多少人信誓旦旦地宣誓著自己對祖國的愛。成年禮的那一天,我清楚地記得我無法念下「熱愛祖國」這一句話。因為我不知道我能否一直一直,一刻不忘地深深愛下去。這一句話的承諾,有著一生必須付諸行動的重量。愛是否可以放棄,那時仇恨是否也一起消失了?仇恨不再被記得,愛也是否就此中斷了?若是我無法做到,我不願輕易許下承諾。我無法說愛,因為我無法保證我可以把這份愛永遠放在心裡,永遠記住這一份不可遺忘的重量與承諾。
仇恨不應當被遺忘,以往的同時多少恥辱也一並被淡化,被遺忘?也許以德抱怨被所有人所推崇,但這又是否是對與你有恩之人的不公?遺忘仇恨的同時,難道不是也遺忘了感恩嗎?沒有對比的世界是虛無的空洞。恩怨必須分明。仇恨不是用來報復的。以戰止戰,只會帶來新一輪的仇恨與災難。我們用另一種方式,用我們自身的強大,用我們自身的驕傲,去宣洩我們心底的仇恨。那一份恨應當被永遠放在心裡。
我們也許總在不停地追逐著自由。可有時世界給了我們這樣的權利,卻又同時給了我們相反的義務。我不想說我們的重擔有多重,更不想說歷史對我們有所期盼。重擔理當使我們自己給自己定下一個重量。而不願我們如何,歷史都會微笑著向前,不論興衰恥辱。毀滅,又是否在時間里靜靜地等待,等待著復活的那一天?
走出教室的那一刻,突然間發現自己的指尖竟是冰冷的,北京的雪還沒有化盡。這一場一場的雪,又是否能夠隔著時間去熄滅那一場讓整個民族憔悴的大火呢?那麼。我們的心又是否該忘記那一段屈辱,那一份仇恨,然後一笑置之,只當是一場電影而已呢?

1.

我們常常看到的表達是這樣的:「圓明園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與此相類的有長城、兵馬俑、都江堰,乃至金字塔、空中花園……我們後代在緬懷圓明園的時候,紀錄片拍攝者在利用現代技術還原圓明園那美輪美奐、恍如人間仙境的景觀的時候,恐怕難免都會對「古代人民的智慧」充滿敬意和嘆服。我們似乎早就形成了一種審美習慣與思維慣性,就是歷史上那些存留至今的「文化遺產」是我們的自豪與驕傲,我們應該因為這些驚人的藝術品而憑生所謂的民族自豪感。

可是,有沒有人問過,這些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怎麼來的,誰讓它們結晶出來的,勞動人民又是不是願意把自己的智慧這么結晶出來?而結晶出來的,除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不是還有血汗和眼淚?在一個君主一人意志便可翻覆萬千黎民生活的時代,我不相信這些古代奇跡的創造者們全是出於對藝術的熱情和對美好的嚮往而自覺自主地進行了這流芳百世的藝術創作。也就是說,這些奇跡的創造者最初可未必想要參與創造什麼流芳百世的藝術奇珍。范喜良想參與建造那個即使在宇宙中也能看到的蜿蜒蟠曲的帶狀圍牆么?他不想,他只想和孟姜女安安分分地過自己的日子,可是歷史卻把他生生封鎖進了那萬惡的牆垣,並引導他那原本柔弱堪憐的妻子放開喉嚨,唱出古代女性反對強權的第一個高音。進一步說,這些從古代倖存至今的奇跡一般的建築大多不過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的慾望而興建的,兵馬俑意在陪葬,金字塔僅是墓穴,而圓明園,那個被毀棄的,被認為是最偉大的萬園之園,不過是清朝皇帝度假休閑的一棟特大號別墅。也就是說,這些被我們稱頌、追憶、嘆惜的所謂古代建築奇跡,在當時乃是統治君主的意志體現,只不過是他們私慾的實質化而已。

從這個角度上說,任何贊美長城、圓明園等浸漬了古代人民血汗的藝術品的論調,都是虛偽的,至少是冷血的。這是因為其在贊美的同時絲毫沒有注意到這藝術珍品乃是由多少原本無辜的人民用鮮血與汗水構建起來,而這構建的過程,又必定導致我們無法對這些所謂奇跡抱一種簡單的欣賞態度。在我看來,我倒寧願我們的歷史上沒有這些藝術珍品,因為每一件流傳下來或沒有流傳下來的建築都是在向我訴說,我們現在坐享著的,不是什麼祖宗的遺留,而是自己民族同胞的鮮血。

而進一步說,我們從這些鮮血淋漓的建築物中得出的所謂民族自豪感有時不是靠得住呢?我要說,如果說一個人作為後代在看到長城時對於長城裡面范喜良的屍身沒有絲毫敬畏,那麼我便拒絕接受其因為長城產生的驕傲與自豪的合理性。如果我們會因為歷史上遭受的侵略而對侵略者恨之入骨,那麼我們怎麼可能對那些憑一己好惡就荼毒天下的統治者保留好感?倘若一個人將長城、兵馬俑、圓明園作為炫耀中國歷史悠久華燦的論據,那麼我將無法相信這些奇跡的創造者能夠死而瞑目。也就是說,圓明園本身固然是一件精雕細琢、妙趣天然的建築奇珍,但我們在贊嘆它的美好的同時一定要記住,這美好的代價,恐怕就是多少人民流盡的血汗,以及多少血汗匯集成的稅銀。

2.

在試圖通過想像來還原那場掠奪的時候,耳機里響起的是加勒比海盜的插曲。曲調雄渾豪勇,攪得人血脈賁張。可是當我想像當年英法聯軍耀武揚威的場面時,再輔以這首曲子就顯得如此諷刺。在看紀錄片的時候,大家對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對英法聯軍的控訴印象都很深刻,尤其是最後那句充滿正義感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做英吉利,一個叫做法蘭西」,足可以令我們對雨果憑生敬意。

雨果在這一歷史場景中的表現之所以為人稱道,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他所表現出的仗義執言的正義感,更在於他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自己的祖國。也就是說,盡管他同樣是一名法蘭西公民,卻在法國軍隊犯下惡行的時候絲毫沒有護短之意,反而旗幟鮮明地指責自己那些犯罪的同胞。我想我們不能不深究雨果此舉能夠帶給我們的思索。

我們在這里不妨做一個換位思考,如果當年入侵圓明園的也有一個中國(這個假設自然把圓明園假設到國外去了),並且也犯下了打砸燒搶的罪行,那麼中國人民是否會如雨果一般對中國軍隊犯下的惡行毫不留情地進行聲討與問責?還是因為所謂的民族自尊拒絕承認中國這種行為屬於赤裸裸地侵略,是天字第一號的強盜行為?中國人又是不是會在百年之後宣稱,如果當初中國不去侵略,那麼那個被侵略國便難以走上現代化的國家進程?

如果你問我,作為被侵略國而去假設自己是侵略國,這種假設有什麼意義。我的回答是這么一句疑問:中國歷史上自然有過極度煊盛的年代,也有過征服鄰邦的履歷,那麼請問,中國歷史上在攻擊別國的時候,是否亦扮演過強盜,乃至殺手的角色?不要跟我說沒有,因為中國人也是人類,不是聖徒,不是清心寡慾六根清凈的方外之人,中國人也有慾望,也會搶奪,也有犯罪的資質。而且,中國的歷史並不僅僅有一個近現代史;我們不是經常自豪於自己輝煌雄強的漢唐風采么?

我之所以提到這些,實在是因為我不覺得我們僅僅記住自己受到的屈辱就夠了。因為倘使如此,如果有朝一日歷史給我們一個掠奪他人的機會,我們便未見得不會轉變為今天我們仇視的掠奪者轉生。我覺得,倘若我們能夠在記住所受的屈辱的同時,一並記住自己曾經給過別人的屈辱,那麼我們便有理由自信,我們這里是一個有良知的民族。

寫到這里必須補充的是,不難想像,雨果的指控必然與法國政府所希望的背道而馳。然而雨果仍舊能夠秉筆直書,這種做法實在需要勇氣。我們不妨再做一個假設:如果當時的法國政府對文字管制極為嚴苛,如果雨果會因為他對法國軍政的批評而可能遭到跨省追捕並鋃鐺入獄,最後因為「躲貓貓」而慘死在監獄之中,他還能夠拿出這樣大的勇氣來留下這段令中國人對其大生親近的文字么?為了正義,或許他仍舊會寫下自己的指責,但是否能夠發表出來呢?倘使竟能發表,又會有多少人響應呢?這段文字最後又是否會被法國當局所消除湮滅呢?當然,我們應該為雨果慶幸,因為上述假設在歷史上顯然沒有成立。

所以,雨果能夠在今天仍舊令中國人為其勇敢正義而喝彩,恐怕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3.

在校園網論壇上看到很多寫觀後感的,眼光大多鎖定在「不能固步自封」,「落後就要挨打」之上,更有願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氣人物。

能得到這樣的影響,恐怕足以說明《圓明園》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達到了的。

最後補充兩句感想:

掠奪者註定被唾罵與譴責,不論他們扯什麼淡。

與歷史進化發展之潮流相悖的做法總歸會失敗,這句話不止適用於被評論者,同樣適用於評論者,沒有例外。

我的話說完了。

Ⅸ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
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 Keating 反傳統

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

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

這時發生了……

【影評一】

勇敢的死亡,不顧一切――《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實最後故事可以有兩個結局。叛徒說,大家救

不了老師,但可以救自己。這句話頗有邏輯性。然後那個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個影片的處理,這時候這個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樣,然後大家壓抑著心中的憤怒,做出

兩個眼睛要噴火的氣勢,攥緊了的拳頭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對反動派一樣。這在電影里叫調情緒,

然後當叛徒要離去的時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緒爆發,一個人沖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後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這時心裡一定舒坦。當然配以前後的鋪墊和音樂,風味更加獨特。

而第二個結局就是電影這般,安德森好幾次要沖起來,可是還是平復了,我用腳晃了一下鼠

標,大概還有3分鍾的樣子。然後基丁老師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這最後一個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來

,一個,又一個,音樂,結束。而且沒有像一般的美國片和美國廣告片一樣,在影片高潮之後再來一

小段。沒有,很乾脆的結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規蹈矩上,羅賓威廉斯演過好爸爸,好老師,他的臉好,表情多,跟金

凱瑞不是一個路線的,倒是那個自殺的孩子,方方的臉很像金凱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為他脫了衣

服是跳到雪裡,然後父母發現他,他已經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後他活過來,喊一句 「美國夢萬歲

」之類的話,然後大團圓結尾。最後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們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師的錯,可是必定

自己的學生死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倒也難再輕松。

編劇不錯,攝影不錯,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還是有些悶,可能是文化詫異的原因

,那些詩讀起來讓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幾句怎麼可以讓那個白凈的小子橫刀奪愛。這點上我倒

覺得沒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過也可能是俺的俗氣。文學修養太差,梭羅的還湊合聽的懂,惠

特曼,雪萊就有點雲里霧里了。

影片的結尾有些像《聞香識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國人民終於認識到忠於自己的靈魂是多麼

可貴,他們發揚1776年美利堅建國所秉承的執著精神。藐視權貴。最終獲得靈魂的救贖,可所不同的

是,《聞》中,將軍的話最終打動了董事會,這也是正義的勝利,而《死亡詩社》中,這些學生站起

來的代價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很清楚的,而這跟電影的主題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其實大抵半個小時之後我就有偏見,因為如果一個片子前半個小時很悶,結局即使激

動人心都很難說服我認為這是個好片子。前面提到的《聞香識女人》還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贖》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過,估計這個觀點的確是太過偏激,《悲情城市》因為畫面太

糊,我看了幾分鍾就刪了,可我決不敢說這是個濫片。不過同類的片子《你那邊幾點》我卻很喜歡。

【影評二】

在死亡中醒來——《死亡詩社》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凈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

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葯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

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

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

,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

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里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

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

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

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

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

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

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

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

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

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

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

運無奈地呼應了。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裡,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里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

,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

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

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

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

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

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

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

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

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

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

,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托德的帶動下,班裡

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

希望。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

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

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么多 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

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

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裡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

情里顫栗。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裡傾泄所有的

憤懣,在亢奮的目光里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

「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

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而在這里,在托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

在基丁悵然的微笑里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

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

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

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托德,看到滿教室的托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影評三】

縱情聲色:死亡詩社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很早注意到這部片名,大概是因為有個詩歌網站如此命名。對名字來源一無所知,只是憑了那些

天生對死亡、墳墓、女巫和鮮血此類詞彙偏執狂般的癖好,對文字後面隱藏的某些內容不由自主地傾

心。 以為影片該在講述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會熱中於陰冷刺骨的文字,喜歡和

自己幻想的干屍舞蹈,美要到極致,那種審美,是以冰冷的墳墓為終結,如同普拉斯最終選擇的煤氣

爐盤。

然而,我看到了一個和自己預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稱它是校園青春片,因為它講的正是校

園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師,青春懵懂的男孩們俊美如阿波羅,他們眼中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

憧憬,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其漫天之勢宛如一種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在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飛

翔。秋野寧靜而廣袤,那也是暫時的,暴風雨正在悄悄醞釀。

暴風雨來臨時,這些鳥兒又該怎樣?



也許我們都曾經暗暗盼望過生命中出現基丁這樣一位老師,他熱愛文學、人生,熱愛詩歌、夢想

,鼓勵年輕人張揚個性,告訴他們『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當那個男人哼著小曲在

教室里露面時,那些孩子的眼睛裡隱藏的光芒閃耀了。他在第一堂課上,就撕去了庄嚴的教科書上對

詩歌的規定,告訴孩子們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動人的詩句如蜜糖般從唇邊滑落。他讓孩子們稱他為『

船長』。

這個徹頭徹尾的詩人,不合時宜的船長,他的到來是為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貫徹教育的目的:教育

是為了教會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詩歌無法以理性坐標的方式去度量,人類充滿著激情!醫學、法律、

經濟、工程,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詩歌、美、浪漫和愛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訴他們不要墨守成規

,要學會站到桌子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訴他們不要一味服從,因為,那對採摘真正的

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來,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每一次地提到Neil Perry的名字,我都會隱隱疼痛。那樣一個可愛的少年,他學業優異,他

俊美、聰明、順從,寬容,他是每一個老師都會喜歡的標准好學生,父母的好兒子。在嚴厲的父親命

令下,他退出了校報編輯,他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好的外科醫生,操著手術刀,精確地度量著病人腐爛

的軀體,他會生活無憂,成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豐祿的中產階級。這些早早設定好的路徑正擺在他

面前,鮮花和屍骨放在他的道路兩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將是社會的棟梁,生活得平靜而絕望,在

某個午夜夢回之時,偶爾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時有過的夢想….然而,那樣的路中斷了。他遇見了

Keating。從第一堂課,撕碎了第一本教科書開始,就註定了他將與那樣的路分道揚鑣。他太過於早慧

,第一個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亞』。Keating帶領他們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樣

青春的軀殼,盛載著夢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為蛆蟲的食物。

他重組了Keating年輕時組織過的死亡詩社,帶領同伴,在夜裡奔行向那個印弟安山洞,夜的

迷霧間,蘇格蘭風笛響起,那些年輕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種激情

飛越的時分,Neil真正體味到了幸福,他通過詩歌尋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

義者,美麗、脆弱、高貴得一塌糊塗。

而這樣的浪漫註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親Keating與現實父親的較量中,精神在現實的蹂躪下

,不堪一擊。Neil的人生愈顯出其苦痛和孤獨,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場演出,演出一個好學生,乖兒子

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贏得一片贊許。所以,當有一天他要放棄父親為他劃定的軌道,選擇另一個不

可知的,可能充滿荊棘與艱難的道路時,父親震怒了。在強權的父親面前,他的靈與肉處於分裂的狀

態之中:是順從傳統父親的強勢?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年輕的他無力承擔這種重負,他選擇了

死亡。把《仲夏夜之夢》的精靈花冠放在窗檯旁,他用那把父親長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術刀打開通

向墳墓的道路。

他死得很美。在現實和理想的掙扎中,理想總成為祭品,庄嚴地放在了祭台上。他們非如此不可

,在嚴酷的成人世界裡,在一切以現世利益為准則來判斷是非對錯的社會中,理想主義者往往無力對

抗現實,他們的尖銳、脆弱與唯美都那麼觸目驚心,如煙花閃過,在夜空里刻下創痕。

Neil的死亡是一種永不消失的疼痛,讓我思考:怎樣在夢想與現實之中尋找一種合適的平衡?我

的這種思考屬於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實這無可挽回的結局本身是一種必然,與其

看到多年後的Neil平靜而絕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裡,也許,在鮮花盛開時突然遭遇風雪而凋零,不

是最壞的事…

很多人,他們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說,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痛快燃燒!那

些邁向鐵軌或伸向煤氣盤的頭顱里盛放著怎樣的決絕,對現世的毫不留戀,剩下的,只有些溫暖而寂

寞的句子。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Todd Anderson,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更准確地說,他近乎於本片的主角。因為Neil那樣

的絕對理想主義者的故事畢竟太激烈,太悲壯,一個故事裡,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們不一

定是那種人群中的領導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頭上戴滿花環。他們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蒼白,

在現實世界中膽怯地行走,唯唯諾諾,惟命是從。然而,從他們偶爾投過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見一

些光芒。只是,那樣的光芒太微弱,隱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師益友在旁,把它們如抽絲剝線般,一

點一點地引發出來,最終引發熊熊大火。

因為,那樣的靈魂,往往才最堅韌,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時間打造和證明。

Todd剛出場時,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課上,他寫下了Seizing the day,課後又把它撕去

了,表明他內心對傳統訓誡與新鮮的Keating老師灌溉的思想之間的沖突。在交那篇詩歌作文時,他苦

苦呤誦,如完成作業般抓耳撓腮,不得要領。在死亡詩社的幾次聚會上,他害怕當眾朗誦詩歌,都只

作為記錄者存在。

他也是幸運的。擁有了Neil這樣的良友和Keating老師。他們都同時注意到了他眼裡的光芒。Neil

鼓勵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課上,看出了Todd的恐懼,讓他大聲喊叫,釋放自己壓

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讓他緊閉雙眼,描繪惠特曼的形象:「這些景象浮現在我的周圍

,一個瘋子緊盯著我令我精神緊張。他伸出手掐著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語,好像說一條毯子總是會蓋

不住你的雙腳。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從我們開始哭泣到我們死去,它僅僅能夠

在我們悲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繪成了一個『牙齒流汗的瘋

子』。他腦中的熱情與想像力正一點一點被激發出來,閃閃發光。然而,與Neil的絕對的浪漫與激情

不同,Todd認識到僅有激情是不夠的,「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它只能在我們悲

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無力保護我們面對

嚴酷的現實世界,光靠它我們將無法生存。

在Neil死後,Todd一個人踉踉蹌蹌走向空寂的雪地,對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著血肉相親的疼

痛與不解,Keating老師也會有終身的內疚與自責,唯有Todd,只有他,才徹頭徹尾地明白他這種行為

的前因後果,所有的意義,明白那褪去了塵世衣物的年輕靈魂的決絕與非如此不可。如果說從前,

Todd的精神一直處於Neil和keating的籠罩之下,他也心甘情願地站在他們身後,而摯友逝去,

Keating老師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長起來,他在雪地里的嘔吐讓人心碎,他從此是孤獨的,再沒有精

神上的支柱,他從此將獨自面對那個大雪紛飛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兩個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裡的詩人,對美,對激情有著天生的把握與熱愛

,並有著殉道者般,不計後果的浪漫。他是現實的,生活原本是需要歷練艱難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

眼含熱淚,一樣地和其他孩子一樣在那份給Keating老師定罪的文書上簽了字,將靈魂擲於火中,順從

於已定的命運。然而,他會小心呵護心靈和頭腦中如星閃耀的火花,那最後喊出的一聲『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與Keating告別的姿勢正是Todd面對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個發自內心,並

願意去承擔後果的選擇。



我不得不提這個人,Cameron(卡梅隆)。他的出現正是為了證明生活里確實存在著的這樣廣泛的

人群。從第一節課開始,在Keating老師在黑板上畫坐標時,他立刻一字不差地記錄了下來,撕教科書

時,他撕得工工整整,第一節課下課,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內容要考嗎?他參加死亡詩社,不過

是因為其他人都去參加。在最為桀驁不遜的Charlie和學校鬧惡作劇時,他面如土色。所有的這些表現

一點一滴地累加,所以,在Neil死後,他是第一個向學校簽字證明Keating老師罪過的人,他從內心裡

也相信那是Keating老師的罪過,毫不猶豫地出賣了他,以保全自己。在最後一幕里,他也是那幾個沒

在站上桌子,為Keating送行的人。他屬於人群中的不小的那部分:對權威無比順從,沒有個性,在利

益面前會很快放棄原則,犧牲別人,保全自己。他不具備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他將來最大的

可能會上哈佛等名校,畢業後,成為一個銀行家,律師,或者其他。他將生活優越,頤養天年。

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是一個死人。他的心靈從出生那一刻就死去,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那些暗夜

朗讀詩歌的時刻,那心靈曾有一度的復活跡象,而隨著Neil逝去,他立刻回到現實狀態,毫不留情地

把心靈丟進了垃圾堆。他和很多其他的人一樣,行走在街道上,人群中,如死人群舞,面無表情。

我無權指責他,按照死人的邏輯,也許他是對的。心靈何用?夢想何用?詩歌何為?終究,人要

在現實的世界裡苟延殘喘,看浪漫化為齏粉。我也有過懷疑Keating的時刻,在5月14日夜,第三次看

完這部影片後,我走在校園里,反反復復地想:Keating他究竟錯了嗎?也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激情都

已冷卻,我開始用正常人的思維來考慮這問題。這種思維讓我痛苦,我走在朋友身旁,神思恍惚。

夜裡,朋友用衣服蒙住我眼睛,說:向前走。

我遲疑不敢前行。

朋友說:不怕,我看著呢。不會讓你掉溝里去的。

我仍然猶豫著,終於伸出了腳步,一點一點,十米的路程用了近十分鍾的時間來完成。在黑暗裡

,在我的目力失去力量的時刻,我害怕,害怕每一個未知的溝壑,害怕跌倒。我必須眼睛能看清楚前

方的路程,才能夠從容地去邁出腳步。那蒙在黑暗裡的時刻是一種折磨,我為恐懼折磨。也許,我正

在成為一個喪失勇氣的人,不再有年少時,那種一往無前,哪怕天塌下來又如何的莽撞與熱情。

這種認識讓我酸楚,生活需要的歷經艱難與忍受平淡乏味,這些我從前不屑一顧地屏棄的東西,

如今,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心中的光芒正日益黯淡,日常的幸福正慢慢地屏蔽住感知的毛孔,在日

復一日的勞作中,我正在伸手,猶豫著,是否與生活妥協。

我在伸手、猶豫中,正一步一步變成一個死人。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人少的那條。

浪漫的詩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羅米修斯,盜火者承負了盜火的惡名,他是一個被放逐的

游吟詩人。浪漫的詩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點燃的生命激情無法再回到鐵屋般禁錮的體制,如

魯迅先生描繪過的那個沒有窗的大鐵屋子,他醒來,無法接受這現實,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為維護

精神的自由選擇了毀滅。鬥士Charlie離開了,他的命運是一個未知數,他將始終是體制的一個反叛者

,蔑視傳統與成規。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來,他是他們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

些夢想和詩意的火花,獨力承擔起自身的命運。

那是一條人少的路。

Ⅹ 有一部電影講的是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叫什麼名字主演是誰

譯 名 愛國者
◎片 名 The Patriot
◎年 代 2000
◎國 家 美國/德國
◎類 別 動作/劇情/
◎語 言 英語
◎字 幕 英文/德文
◎IMDB評分 6.7/10 (35,870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187393
◎文件格式 XviD + MP3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8世紀70年代的美國獨立戰爭前夕,當1763年漫長的英國對法國和印第安人的殖民擴張戰爭終於結束,曾經是英軍中的英雄本傑明·馬丁(梅爾· 吉卜森飾)也回到了他的南卡羅萊納州的農場,戰爭的殘暴使他厭惡,他希望從此和妻子孩子過上平靜安靜的生活。然而,在戰爭之後,英國統治者並沒有報答曾經為他們而戰的殖民地的僑民們,相反為了進一步鞏固對殖民地的絕對統治,開始採用高壓手段剝奪當地人民的自由權力,徵收眾多不合理的高額稅賦,殖民地的移民們開始了反抗。
本傑明並不想參加他們的斗爭,直到他的妻子死去留給他5個孩子,眼前的現實和悲劇使本傑明開始轉變,心靈遭受著沖擊,但是過去戰爭中的殘暴場面依然不斷地困擾著他。
這時,他的他兒子傑布列卻沒有絲毫猶豫地開始投入到了爭取自由和獨立的斗爭中,但當英軍大舉入侵而威脅到他的家園還殺死了他的二兒子時,他發現唯一能保護家園和家人的方式,就是全力捍衛年輕人民的自由。 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一個新的獨立的國家正要誕生,本傑明決定跟隨兒子而去……

主演

梅爾-吉布森,1995年在《勇敢的心》中為世人塑造了一個傳奇般的愛國英雄----威廉-華萊士,今年他又為世人帶來了另一位偉大的《愛國者》----本傑明-馬丁。他稜角分明的臉龐、英俊剛毅的氣質、至剛至陽的男人血性,使他完美地為世人奉獻了二位用生命捍衛神聖家園的偉大的愛國者,憑著自身的實力成為好萊塢頂級的電影巨星。

梅爾-吉布森1956年1月3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父親是鐵路司機,母親是澳大利亞歌劇演員,雙親是愛爾蘭虔誠天主教徒。由於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就對電影產生了較大的興趣。據說由於吉布森的父親在美國遇到大麻煩,於是1968年他們全家遷至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居住。吉布森中學畢業後,來到了悉尼國家戲劇藝術學院學習表演,在校期間他遇見了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朱迪-戴維斯(Judy Davis),並應邀參加了其處女作《夏日城市》(「Summer City」)的拍攝。畢業後,他加入了南澳大利亞劇團也演一些小角色,並逐步涉足影壇。

1979年,出道不久的吉布森接連出演了兩部不同題材的故事片。一部是令他一舉成名的、由著名導演喬治-米勒執導的科幻片《瘋狂至極》(「Mad Max」),他在劇中飾演一位將面臨原子戰爭毀滅的、身穿金屬外衣的未來警官。第二部是米勒導演的另一部感人的情節片《蒂姆》(「Tim」),他在劇中擔任主演,因成功地演繹了一位反應遲鈍的勤雜工,而獲得了澳大利亞薩姆獎,成為澳大利亞一顆冉冉升起的耀眼新星。1981年他又得到了另一位澳大利亞名導演彼得-維爾的賞識,同年參加了維爾的精彩劇情片《加利波里》(「Galiipoli」)的拍攝,並因該片第二次獲得薩姆獎最佳男主角獎。同年,吉布森在《沖鋒飛車隊》(「Mad Max 2: The Road Warrior」)中的出色表演使他首次被國際影壇所關注。1983年他與維爾二度合作,拍攝了影片《危險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在片中飾演一位企圖掩飾印尼血腥政變的麻木無情的記者。在這些早年的影片中,吉布森的演技不斷得到提高,他要開始尋求更廣闊的表演空間。

1984年,吉布森進軍美國。他在好萊塢主演了《河流》(「The River」)、《獎金》(「The Pointy」),但反應平平。同年吉布森應邀重返澳大利亞,又一次在刺激、瘋狂的《沖鋒飛車隊2》(「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中出演狂熱的馬克思,歌手迪娜-特納加盟了此片的拍攝。吉布森在休整了兩年後,1987年美國名導演理查德-唐納邀請他主演轟動一時的動作影片《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吉布森在劇中飾演警探馬丁-瑞格斯,他所體現的幽默詼諧、勇敢堅強、堅持正義,敢於與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使吉布森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一躍成為好萊塢超級動作明星。他與丹尼-格洛弗的傾情聯袂表演使《致命武器》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當時最賣座的影片。隨後他又出演了《致命武器》的2部續集,為吉布森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1990年他創辦了自己的電影製片公司ICON Proctions,並出品了《哈姆雷特》(「Hamlet」)和《天荒情未了》(「Forever Young」)等影片。這期間他還參加拍攝了《破曉時刻》(「Tequila Sunrise」)、《電線上的鳥》(「Bird on a Wire」)等影片。1990年和1991年兩度被美國《People》雜志選為世界最瀟灑人士前50名之一。

1993年,吉布森首次執導了影片《無臉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Face」),講述了一個古代傳奇故事,並親自在片中扮演一位被嚴重燒傷但深藏秘密的老師。這部影片製作精細,體現了吉布森多年來在影壇中的豐富經驗和心得。雖然影片宣傳浩大,但只取得了中等的票房收入。1994年,他主演了由理查德-唐納執導的《賭俠馬華力》(「Maverick」),該片改編自收視率不錯的同名電視喜劇,他在劇中飾演了一個西部槍手、賭徒,影片上映後好評不斷,體現了他的實力和活力。

1995年吉布森自編自導的古裝片《勇敢的心》(「Brave heart」),給了世界一個非同尋常的震驚。他在影片中史詩般地描述了13世紀蘇格蘭領袖威廉-華萊士的生活和創建獨立王國的奮斗史,這是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義和政治內涵的古裝史詩巨片。吉布森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情感,表現出非凡的才能。此片1996年共獲得了10項奧斯卡獎提名,並最終贏得五項奧斯卡大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化妝),這一年成為梅爾-吉布森的黃金之年,他當之無愧被稱為世界巨星。

1996年,他轉身幕後,為迪斯尼公司出品的動畫片《風中奇緣》(「Pocahontas」)中的約瀚-史密斯配音和配唱,並拍攝了影片《綁票通緝令》(「Ransom」1996)、《陰謀理論》(「Conspiracy Theory」1997)和《致命武器4》(「Lethal Weapon 4」1998),吉布森的名望越來越高、越來越受人矚目。1999年在影片《危險人物》(「Payback」1999)中,他開始了從影以來的全新嘗試,出演一位亦正亦邪的黑道人物,英雄神采仍然不減當年。2000年他又重操舊業,為夢工廠的最新動畫片《小雞快跑》("Chicken Run")中的神奇的大公雞Rocky配音,給這部影片增色不少。

2000年應大導演維姆-溫德斯的邀請,吉布森客串演出了《百萬大飯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飾演一名追凶警官,冷酷的扮相和玄秘的風格,為整部影片增添了不少魅力。暑期期間,吉布森繼《勇敢的心》後再次著古裝出場,主演大製作電影《愛國者》(「The Patriot」)。該片由《獨立日》一片的導演羅蘭德-艾莫里奇執導,編劇為《拯救大兵瑞恩》的羅伯特-羅戴特,講述的是在18世紀70年代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一位美國人英勇對抗英國入侵者的故事,吉布森飾演的本傑明-馬丁是一個有7個孩子的鰥夫,他是為保衛家人安全而不惜出戰、在戰火中高喊著「Forward」的戰爭英雄。該片場面浩大,既壯觀、又感人,表現出了極強的英雄主義色彩,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吉布森憑此片進一步確立了其銀幕「英雄形象」,成為好萊塢身價最高(2500萬美元)的演員。吉布森今年接下來的一部影片是年底前即將上映的喜劇片《女人想什麼》(「What Women Want"),他在影片中飾演一個能看透女人心思的大男子主義者,不知這次吉布森又能為我們帶來些什麼。

梅爾-吉布森是一個眷戀自己的家庭、虔誠的家庭型男人,對結婚14年的妻子忠貞不二,妻子羅賓(Robyn)和他共同生育了7個子女。世界上大約有半數女人為他著迷,在今年5月份美國Zogby進行的一項民意測驗中,梅爾-吉布森當選最佳銀幕愛侶,但他從未有緋聞傳出,他認為婚外戀是「庸人自擾,何苦來著」。說到自己的家庭時,他表示會像《愛國者》中的本傑明-馬丁一樣,為家人的安全而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平時,他為人親切、隨和、聰明、幽默,這個被評為「世界最性感的男人」最喜歡做的事,是同全家一起在澳大利亞自己的農莊裡悠然而居,他曾表示:自己並不是什麼"世界最性感的男人",他更喜歡人們把他看作是「世界上最普通的男人」。

導演的影片:
1、《勇敢的心》(「Brave heart」) 1995年
2、《無臉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Face」) 1993年

獲獎記錄:
1997年10月被英國《Empire》雜志評為世界前100名明星排名第12位
1996年以《勇敢的心》一片獲第六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
1996年被美國《People》雜志選為世界50位最漂亮的人之一
1990年和1991年兩度被美國《People》雜志選為世界最瀟灑人士前50名之一
1979年和1981年兩度獲澳大利亞薩姆獎最佳男主角獎

拍攝影片:
2000年 《女人想什麼》(「What Women Want")
2000年 《愛國者》(「The Patriot")
2000年 《小雞快跑》(「Chicken Run")
2000年 《百萬大飯店》(「The Million Dollar Hotel」)
1999年 《危險人物》(「Payback」1999)
1998年 《致命武器4》(「Lethal Weapon 4」)
1997年 《一個真實的神話故事》(「Fairytale: A True Story」)
1997年 《陰謀理論》(「Conspiracy Theory」)
1997年 《不可能的拍檔》(「Fathers' Day」)
1996年 《綁票通緝令》(「Ransom」)
1995年 《風中奇緣》(「Pocahontas」)
1995年 《鬼馬小精靈》(「Casper」)
1995年 《勇敢的心》(「Brave heart」)
1994年 《賭俠馬華力》(「Maverick」)
1993年 《無臉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Face」)
1993年 《地球、美國夢》(「Earth and the American Dream」)
1993年 《致命武器3》(「Lethal Weapon 3」)
1992年 《天荒情未了》(「Forever Young」)
1990年 《電線上的鳥》(「Bird on a Wire」)
1990年 《美國的天空》(「Air America」)
1990年 《哈姆雷特》(「Hamlet」)
1989年 《致命武器2》(「Lethal Weapon 2")
1988年 《破曉時刻》(「Tequila Sunrise」)
1987年 《致命武器》(「Lethal Weapon」)
1985年 《沖鋒飛車隊2》(「Mad Max Beyond Thunderdome」)
1984年 《獎金》(「The Pointy」)
1984年 《索福爾夫人》(「Mrs. Soffel」)
1984年 《河流》(「The River」)
1983年 《危險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eagerously」)
1982年 《Attack Force Z》
1981年 《懲罰》(「Punishment")
1981年 《加利波里》(「Galiipoli」)
1981年 《沖鋒飛車隊》(「Mad Max 2: The Road Warrior」)
1981年 《連環反應》(「The Chain Reaction」)
1979年 《蒂姆》(「Tim」)
1979年 《瘋狂至極》(「Mad Max」)
1977年 《夏日城市》(「Summer City」)

閱讀全文

與1776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一部電影女主角艾瑪空軍 瀏覽:942
日本的人吃人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135
電影大頭針2圖片 瀏覽:544
電影南極大冒險的英文名字是什麼 瀏覽:802
垂直極限電影故事梗概英文版 瀏覽:925
法國深入敵後電影 瀏覽:1000
好的外國電影英文名 瀏覽:516
電影愛情的條件免費觀看 瀏覽:375
朝陽門電影丹華的演員 瀏覽:517
最近電影院上映的電影鄧超 瀏覽:622
4月上映什麼電影 瀏覽:243
2014法國本土電影票房 瀏覽:254
有一部表現峨眉刺的老電影 瀏覽:63
校園愛情電影有模特 瀏覽:582
燕山電影院今日演什麼 瀏覽:887
直走再左轉是電影院的英文 瀏覽:378
大頭兒子交換爸爸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509
4080新視覺電影大全 瀏覽:545
關於我的世界的真人電影大全 瀏覽:221
高圓圓搞b電影大全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