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窈窕紳士》的觀後感,要求從社交禮儀的角度去寫,可以寫寫服飾啦文明禮儀啦等等。。。急急急。。。
從《窈窕紳士》中學習社交禮儀
一、前言
在我的社交禮儀課快要結束的時候,
老師為了讓我們在考試前期能夠得到放鬆,
給我們
放了一部有關禮儀知識的電影
《窈窕紳士》
,
這部電影中體現了社交禮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從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禮儀知識,
藉此次觀影後的感覺體會,
淺談一下社交禮儀對我們的影
響。
二、正文
社交禮儀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
過程
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
交際能力等。
社交在當今社會
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通過社交,
人們可以溝通心靈,
建立深厚友誼,
取得支持
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對取得事業成功大有獲益。
通過觀看電影《窈窕紳士》,自己對社交禮儀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個人形象主要是指
一個人的相貌、身高、體形、服飾、語言、行為舉止、氣質風度、教養以及文化素質等方面
的綜合,
而這些正是社交禮儀所涵蓋的內容。
影片對這些要求展現得十分全面。
社交禮儀與
個人形象的塑造和維護密切相關,以社交禮儀規范自己的言行、儀容、
儀表、
姿態是展示良
好形象的一條有效途徑。
由孫紅雷等飾演的電影
《窈窕紳士》
中的曾天高十分全面的展現了個人的社交禮儀塑造,
並通過一系列誇張的劇情展現出了社交禮儀隊個人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
所以說學習好社交
禮儀是十分必要的。那麼我們應該注意那幾點呢?
首先,遵行社交禮儀可以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心理學家指出,
人在交往中,
對方給你的評價主要取決於關鍵的幾分鍾。
美國著名的人
際關系專家阿爾伯特
.
羅賓對人們的直接交往進行研究後指出:一個人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
受幾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說話內容本身占
7
%,說話方式(語速、語調、音量等)占
38
%,非語言信息(面部表情、身姿、行為、服飾等)占
55
%。可見,人的外在信息在給
他人的印象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
沒有一個得體、優雅、文明的外在形象,
很難樹立起一
個良好的個人形象。
就像電影中的曾天高一樣,
一個穿著不得體,
在公共場合吸煙的人怎麼
會給女主角留下好的印象呢,
這是因為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常具有
「
首因效應
」
,
並會形成較
強的心理定勢,
對後期的信息產生指導作用。
若遵行社交禮儀,
其中包括發型、
著裝、
表情、
言談舉止、待人接物、女士的化妝及飾品等,則會給初次見面的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其次,遵行社交禮儀可以充分展示一個人良好的教養與優雅的風度
個人形象通常包括外在美與內在美。
外形的美麗,
常常指的是漂亮的五官、
健美的身段
及華麗的服飾等這些表象的東西,
而內在的美所包括的內容則更多、
更重要。
二者的結合才
能使人更有風度。所以說影片中曾天高開始學習各種社交文化,如打高爾夫,沏咖啡,
品紅
酒,聽歌劇。對一個人教養與風度的評判,不能僅以自己的好惡為標准,而應以社會共識進
行考查,
這種共識便是禮儀。
社交禮儀的每一個細節正是衡量一個社會人教養與風度的一種
共識尺度,它要求每個人講究禮貌、儀表整潔、尊老敬賢、禮讓婦女、助人為樂等,如果他
的一言一行與社交禮儀規范相吻合,人們定會對他的教養與風度予以稱道。
再次,
遵行社交禮儀可以更好地向交往對象表示尊敬、
友好之意,
贏得對方的好感和尊
重。
古語日:禮者,敬人也。尊敬他人是獲得他人好感進而友好相處的重要條件。反之,自
高自大,忽略他人的存在,就會很難得到他人的配合,這是一種不懂禮貌的表現。
與人交往
不可不注重禮儀,著裝服飾、言談舉止都要有講究。
「不學禮,無以立。
」知禮、守禮才能
保證與人正常交往,
良好交往,
才能贏得人們的尊敬。
社交禮儀是一種無聲的人際交往語言,
它不僅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涵養、教養和素質水平,更能使交往對象產生專業、敬業、
權威、有禮、有節的良好印象,贏得對方的好感,從而形成獨特競爭優勢。因此曾天高最終
獲得了女主角的芳心,也贏得了自己事業上的又一次成功。
三、結束語
中國素以
「
文明古國,禮儀之邦
」
著稱於世,講
「
禮
」
重
「
儀
」
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秀傳
統,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想要做一個懂文明講禮儀的人,
不單單只要不隨地吐痰,不說臟話,不亂扔廢棄物,尊老愛幼,這些都是最根本的。關於現
代社交禮儀,
還有很多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生活中禮儀無處不在,
我們在生活中應該不斷
的完善自己、充實自己。
如果我們能把社交禮儀的各個細節恰當的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實際工作中,
它一定能幫助
我們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打造個性品牌、成就獨具一格的魅力人生。
『貳』 電影觀後感《入驗師》1000字
星期天的晚上犯了糊塗,把星期天當成了星期六過,半夜十一點翻出《入殮師》來看,結果看到一點多,兩隻眼睛腫得像桃一樣的去睡覺。兩年前的春節,我的父親去世,早上醒來的時候,母親從醫院打電話過來,說父親不行了,讓我趕緊過去,把平素里准備好的衣服和鞋帽都帶去,我迷迷糊糊的按照母親交代的跑到櫃子里翻找,這樣的事情,在父親生命里的最後三年不知發生過一次,於是這讓我心裡還抱著一線希望,也許——還不是這一次。
但是,就是這一次了,該結束的終究要結束,我跑到醫院,已經有很多人在那裡,明晃晃的屋子裡面,他們在走來走去,我有點發懵,記不住他們的面孔,但是我知道,悲傷的只有我母親一個人。我長這么大來,從沒辦過喪事,母親也並沒有經驗,於是我莫名其妙的被什麼人領到樓下的壽裝店裡去買給死者身上蓋的單子,還有嘴裡含的銅錢,腳上墊著的腳墊,壽裝店裡的燈光昏暗,幾根人在打麻將,一個人叼著煙,找出個綉得非常粗糙俗氣的緞子被單來,還有其他的東西,說,八百塊。我很吃驚,但是想到在樓上等著的母親,我說,四百塊,那個人很不高興,說這種事還能講價啊?我說那就不要了,我本來就覺得我爸爸不該蓋這種東西。他一聽,趕緊把那些東西一股腦的都塞給了我,搶過我手裡的四百塊錢。
我回到樓上,醫院的醫生跟母親說,你們要盡快把人拉走,你們不能把他放在這里。母親說,我兒子馬上就趕來,我想讓他在這里看到他父親。後來哥哥來了,母親抱著他哭,哥哥沒哭,我們忙著聯系殯儀館之類的事,我只是看著哥哥在沒人的時候,偷偷的躲在窗戶邊抹了眼淚。把父親抬下去的時候,和殯儀館跟著過來的某個人叫我和哥哥對著靈車磕頭,我和哥哥都磕了,站起來,他們管我們要兩百塊錢,說是因為他指點了我們,要收開口費。給完了錢,我才開始稍微恢復了一點思考能力,突然意識到,在父親病房裡繞來繞去的陌生人,都是干這個的。他們像禿鷲一樣,圍在屍體旁,等著分食死者的屍體。趁失去親人的家屬悲傷之際,能多撈一點錢就多撈點,這種感覺,在送父親去殯儀館的路上更明顯。殯儀館的路旁,不斷的有人跟著我們車一路走,一路說著各種套話,後來在殯儀館,我們把父親的遺體從一個地方送到另外的地方去入殮,靈車前也圍了很多這樣的人,嘴裡念念有詞,不給錢,他們就一直跟著不肯走,司機跟哥哥說,你要每人給他們個十塊二十的就行了,哥哥終究沒給。母親說,那一刻,感覺就像那些人好像地獄里的惡鬼一樣圍上來。
但這只是殯儀館外面的人,其實殯儀館里的人也好不到哪裡去,父親遺體告別的時候,莫名其妙的進來一個穿著制服的軍樂隊,上來就要演奏,哥哥想起來,就突然問他,你這個是另收費的嗎?領頭的那個女人,含含糊糊的回答,諸如哪家遺體告別不需要愛樂之類的話。哥哥又問,我們是要放磁帶,你們是另收費的嗎?問了三四遍,才知道,另加2千塊錢。哥哥強忍著怒氣把他們轟走了,走的時候,那女的用故意的誰都可以聽得見的聲音說,付不起就說付不起……
說了這么多和電影不相關的話,但是我想,曾經失去過至親的人,知道我在說什麼,看懂了《入殮師》這部電影的人,知道我在說什麼。
性格懦弱,總是怯生生的小林君,在走進死者的家中的時候,也是被人指責為「賺死人錢的。」但當他的手溫柔的握著死者的雙手,撫摸過他們的臉頰,額頭,為他們擦拭身體,為老奶奶穿上絲襪,為兒子梳好頭發,為妻子點上口紅的時候,失去親人的人們,知道他們把自己最愛的人託付給了值得信任的人。我的父親卧病十七年,最後三年,他渾身插滿管子躺在那裡,被人們搬來搬去,翻來翻去,我一直很希望,人們可以對待他溫柔一點,但你知道你無能為力,你不是醫生不是護士,不是殯儀館的工作人家,你不能挑人家的不是,這個世界上,粗暴是大多數普通人對待他人的方式,我們被粗暴的對待,然後又粗暴的對待別人,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循環,大多數人內心已經麻木,渾然無覺。所以,在一個連活人都不能被溫柔對待的世界裡,就更別說對死者的尊重了。
是因為這樣,佐佐木先生才一眼看到了小林君內心裡的溫柔的吧。他像一個孩子一樣的軟弱,沒有競爭能力,卻善良,溫柔的可以平等對待每一個死者,不管他們是怎樣的死法。內心裡還有這樣溫柔的人,在這個冷酷的世界裡,是多麼難得的珍寶啊。看電影的時候,我一邊流淚一邊想,如果是我的父親,要是也能讓小林君來幫助,溫柔的握著他的手,走完最後的路,那該有多好。《入殮師》的英文海報上,有一句話寫到——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而我關於我父親的最後的記憶,是充斥了那許多粗暴貪婪的嘴臉的記憶,太不美好了,所以很少回憶。能遇到小林君這樣的人,是多麼的幸運啊。它照亮了生者的回憶,的確是上天的禮物。作為一個內心深處的自毀者,我活在一個人人互相粗暴相待的世界中,我從來不曾奢求我自己可以死得其所,我可以對自己很無情,可是在我不曾被溫柔對待過的此生里,仍然有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長在我愛的人的身體里。我深愛過的人,我是多麼希望你們能夠被這個世界溫柔的對待,哪怕是在你們離去的時候,能夠有一雙手,溫柔相握。
小林君,謝謝你曾經這樣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裡可以用自己的溫柔的方式生存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我知道這個世界,是那些粗暴,強壯而冷酷的人們的,他們崇尚無情,以為這樣就可以讓他們少受痛苦。但是,當我審視自己的內心,發現在深深深深的地方,溫柔還在,我還可以,用我自己溫柔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那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好得就像,在塵埃里靜靜綻放的一朵花一樣。
『叄』 入殮師影觀後感1000字
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師,一份與演奏毫不相關的職業,一場以死亡貫穿全片的 故事 情節,一個有關人生的終極命題,隨影片的緩慢鋪陳,不經意間流露出來,沒有剩餘的修飾,一切但是生活的常態,卻道出生活的真諦:人生必有其儀式,即使在人死亡之後——《入殮師》為我們展示了如何把尊嚴還給死者以及生者如何透過這最後的優雅儀式與死者和解。下面是我整理的幾篇 文章 ,希望你們喜歡。
入殮師 觀後感
《入殮師》整部電影都籠罩著一種淡淡的氛圍,沒有濃墨重彩的色調,沒有誇張浮華的演技,它靜靜敘述,緩緩推進,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從頭至尾縈繞的久石讓的音樂是那麼澄凈,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在緩慢而抒情的音樂里,我似乎看到像是 雨水 沖洗過的被陽光慵懶照著的那片藍色天空,在不知不覺間,我的心平靜下來,享受著光影交錯帶來的美感。
當你的付出不再得到認可,當你十幾年的努力驀然之間化為泡沫,你是選取繼續堅持自己已經殘破的夢想,還是換一種方式重新開始?影片的男主人公大悟選取了後者。樂團解散後,他賣掉大提琴和妻子一齊回到了鄉下。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個關於旅行的工作,被錄取後欣喜之餘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是入殮師,大悟猶豫之後還是選取了理解,於是他的人生被徹底改寫。
大悟經歷了從第一次看到屍體的嘔吐不止到之後能夠心存敬畏地描繪死者的容顏的過程:屍體腐爛不堪的老人、外表像女人一樣美麗實際上卻是男生的雙性人、留下年幼的女兒而死去的母親、穿長筒襪離去的老奶奶……就應說,在不同的國度,死亡都是一個重要的 文化 ,體現著一個民族對於死亡的態度。日本的喪葬禮儀顯得繁冗復雜,大悟用細膩緩慢的動作詮釋了對死者的尊重。但是這樣的工作終究是不被認可。朋友對他指指點點,連妻子也認為他雙手無比骯臟甚至離他而去。他很難過,但是他依舊堅持。但是,正是因為大悟的堅持,他贏得了我的尊重。
我們明白,失去親人最痛的兩個時刻,一是在親人斷掉呼吸的那個瞬間,你突然醒悟,以後再也見不到活著的他了;二是當親人被送入焚化爐的瞬間,你會意識到,從此以後,你愛的那個人連肉身也將要消失,往後你想要輕輕地撫一撫他的臉頰也不能夠了!大悟的妻子因懷孕而回來,她雖然還反對丈夫的這一份工作但是不得不同大悟一齊出席他好友母親的葬禮。她親眼目睹了大悟為死者「入殮」的全過程,目睹了失去母親那一家人的悲傷,目睹了火化那一刻好友撕心裂肺的痛楚。片中的那個火葬師說:「死是一道門,生命走到盡頭,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影片的結局完美得讓人想哭。大悟的妻子最後理解了丈夫的工作,大悟也放下了對父親的恨意。那些昔日的痛苦都隨著眼淚而煙消雲散。大悟用他的經歷用他的心,在黑暗無情的死亡之上盛開了一朵美麗的花,升華了他的生命……
入殮師影觀後感
趁活著,為心解鎖!
潛艇羨慕魚,沒有機器的束縛,能夠自在地游;風箏羨慕鷹,沒有線的束縛,能夠盡情地飛;行道樹羨慕山頂松,沒有園丁的束縛,能夠隨意地長。我們躊躇不前,並不是受到外界的阻擋,而是心靈的羈絆。趁活著,為心解鎖——這是我看完日本電影《入殮師》後最深的感悟。
「我打算迎來人生最大的轉折點,但賣掉大提琴時,很不可思議,覺得很簡單,覺得被一向以來的束縛解放了。自己以前堅信不移的夢想,可能根本不是夢想。」當小林大悟賣掉大提琴時,他發現自己的心也許被上了鎖:現實的殘酷束縛他的內心。而回到鄉下,則是掙脫這一束縛重要的一步。在鄉下,他遇到了那位幫他解鎖的社長——一位入殮師。在社長身邊他看過了無數的死者,而與眾不同的是一位男性,或者說是一位「女性」——止夫,止夫將自己打扮成女人,他沒未被生理甚至心理所束縛,他期望自己是一位女士,就將自己扮成了內心的樣貌。是啊,何必在乎別人的看法,笑著閉上眼才幸福!小林還遇見了舊友山下的母親,老人並不在乎兒子的看法,一心想著將澡堂經營下去。工作,是她期望的狀態,而不是等待,等待死亡的到來。她真的這樣做了,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還忙著搬運柴火,這就是她所期望的結尾。
在河邊,小林看見幾只魚努力地逆流而上,但屍體卻被湍流沖走。在小林看來,那總覺得讓人悲傷,為了死而努力,終歸是一死,不用那麼辛苦也能夠吧。他們並不是為了死而努力,只是為了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看淡了死亡,也就沒了束縛,沒了束縛就勇敢地回家!——這是魚內心的吶喊。在火葬場,那位火葬師在說山下的母親時,說出了自己認為的山下母親期望自己經營澡堂的原因是「我火燒得很好」時表現出了一種簡單,一種把自己的工作當作平凡燒火的簡單,這份職業讓他看淡了死亡:「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那裡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留意,總會再見的。」這該是怎樣的灑脫!
看過了這一個個的人生,小林不再徘徊,解開了心中的一把鎖,選取了「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有冷靜,准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感情,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的入殮師作為自己不悔的職業。但當他得知當年拋棄他和母親的父親去世時,他停下了,他不想去見那個欺騙了他的人,最後是妻子和同事的勸說才讓他見了父親最後一眼。當他發現父親手裡緊攥著那個當年的「承諾」時,他心裡最後一道心鎖被打開了,心底那張父親的面龐逐漸變得清晰了,最後,他妻子那句:「我丈夫是入殮師!」讓我流下了眼淚,我在替小林高興:那個不理解入殮師丈夫的妻子消失了,影片中最後一道心鎖解開了。
在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一群人在尋找心靈的鑰匙,掙脫心靈的枷鎖,跳出內心的羈絆,而這並不是讓我們莽撞行事,而是讓我們灑脫做人。人生短暫,趁活著,為心解鎖!
《入殮師》:用死亡尋覓生命之光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尋找一件屬於自己的東西,也許當我們找到的那一刻,東西本身已經遭到了損毀,但是若不去這么做,生命本身的好處也就不存在了。——基督山伯爵題關於「死亡」,凡是讀過村上春樹作品的人想必都明白那句註明的論斷:「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作為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為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那裡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年輕的人們目睹生死的時候會否像入殮師小林大悟那樣悄無聲息地苦痛,這種苦痛能否最終得到良好的正視,繼而闡述真正的生命就應充滿著熱情、充滿著奉獻、有理解的渴望、有交流的誠心。要把這樣一個包含著諸多生活哲理的作品拍攝成電影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今的電影市場中,觀眾永遠是最聰明的,任何導演一旦低估觀眾的理解潛力,那麼勢必就會遭遇徹頭徹尾的失敗。觀眾們相較於去單純地看一個故事,他們似乎更願意去思考與感悟一個故事,那些有著明確說教好處的主旋律作品在平凡的歲月中往往很難抓到觀眾的心。而真正能夠打動人心的電影作品多是那些故事性高於說理性的劇情電影。於是,能夠讓人們透過一個普通
的故事,得到與自己心理狀態所對應的感悟,就變成了電影製作者最值得稱贊的地方。回顧本屆奧斯卡的提名電影,盡管最終小金人落腳貧民窟,但是我堅信肯定有不少影迷在為《朗讀者》的落榜而感嘆不已,其實《朗讀者》所丟失的小金人能夠在《入殮師》的獲獎上得到彌補。兩部作品在資料上雖然相去甚遠,但是在本質上都有著同樣的思考,對於生命的思考;就連氣質上,兩部作品也都同樣被一種悲涼的氛圍所籠罩,也正是這份悲涼與那個奧斯卡提名,似是而非地聯系著這兩部不同國家的電影作品。男孩與漢娜的故事、入殮師與父親的故事,前者代表著感情、後者代表著親情,二者最終都透過象徵性的物件得到了生命中的一次頓悟。當漢娜收到男孩寄給她的錄音帶時,她頓悟了;當入殮師看到父親手中滑落的石頭時,他流淚了。過去的記憶瞬間得到喚醒,那些原本已經被遺忘的畫面漸漸地浮此刻了眼前,漢娜透過聲音看到了當年的那個孩子、入殮師透過那塊光滑的石頭再一次看到了父親的臉,那張被歲月沖刷得滄桑不已、同時又飽含著愧疚的臉,那張他以前發誓再也不想看到的臉。漢娜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死亡深深地嵌入了男孩的內心,永不磨滅,在心靈的墓地里不時牽動著男孩,而入殮師則是透過死亡不斷地感受著悄無
聲息的苦痛,繼而思索著生命的真諦。
「死亡」是一種巨大的力量,任何人的死亡都會對其他人產生深刻的影響,令人無法抗拒。它所反應的問題是每個人都務必應對的,是一種困惑與選取。「死亡」在影片《入殮師》中所賦予的資料與好處,將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推向了一個更深、更遠的價值領域去思考,生命領域的思考。「死亡」是每一段故事的切入點,也是透析每一個人物生存狀態的最佳路徑。比方說有著男性生殖器的兩性人、無人認領的腐爛孤老、誤入歧途的青春少女、年輕孩子的母親,這些逝去的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入殮師送他們走完人生旅途中的最後一程,讓那些已經冰冷的身體再度煥發出生命的光彩,他冷靜、細致、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候送別故人,那份靜謐地美,是他在生命的故事上畫下的最後一筆濃墨。對於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來說,鏡頭所做的不僅僅僅是對事件的記錄,對主題的闡述,更多的是對於事件的描述,這種描述彷彿就是文學作品中事物內在關系之間的運動感。譬如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那種「輕」與「重」、「靈」與「肉」的碰撞、馬里奧·普佐在《教父》中故事年代上的交錯、村上春樹在《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游離於兩個社會的那種自然。這種運動感在《入殮師》中同樣存在,並且構成了影片最為核心
的「心理描述」,導演在那裡主要透過對於事物的靜態特寫與人物主角的動態行為相結合的方式來描繪主人公的復雜心境。片中有這樣一幕場景,小林大悟第一次處理完屍體回到家中,應對著桌子上已經死去的家禽,開始嘔吐反胃,繼而在妻子的身上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床頭回憶起了自己的過去,他想到了已經死去的母親、看到了父親模糊的臉。導演在那裡對於入殮師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動拿捏得十分精湛,鏡頭中首先聚焦了小林大悟在黑暗的房間中擁抱著自己的妻子,鏡頭靜止,文字獨白響起,緊之後的下一個鏡頭轉換成了獨自坐著的小林,依然是靜止鏡頭,隨即切換到母親的相片,再回到抱肘靜坐的小林,鏡頭一如既往的靜止,構成了四幅具有內在聯系的靜態畫面,繼而吊燈亮起,小林拿出了那台大提琴,鏡頭也隨之開始了運動。大提琴、石頭、這些具有意象好處的物件一一展此刻了觀眾的眼前,兒時的畫面開始在這種靜謐的氣氛中逐漸呈現。大提琴略帶沉重的音符所流露出的是對生命以及生活的迷茫與困惑。事實上,這也正是影片《入殮師》的內在氣質之一,進一步說,這是影片前半段的典型氣質——悲涼、傷感。《入殮師》的這種悲涼氣質主要是來源於影片中超多的死亡場面感染而來的,在電影的開頭,導演就引用了主人公成為
入殮師後的一次實際經歷作為全片的引子,這是悲涼氣質的開頭,也決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調。如此多的死亡影片中淡淡講來,沒有撕心裂肺的哭泣,沒有生離死別的糾纏,入殮師在行使這一職業的時候永遠都是那麼地無動於衷,這樣的表現方式十分與眾不同,影片中的死亡也因此而顯得安詳,同時也增添了一份無奈感與宿命感。觀眾往往為這種平靜所震撼,在心靈上的印象也肯定是深刻而久遠的,這種情感上的沖擊力絕非「瓊瑤劇」式的生死別離所能到達。這是一群有故事的人,每一個人物都十分得飽滿,但是每一個主角又都過著十分平凡的日子。我們不禁感嘆,這就是生活嗎?是的,活著並不可能每一天都轟轟烈烈起伏不定,更多的時間里我們都是以一種平靜的方式生活著,飲食、睡覺、按時上班。
《入殮師》中的人物何嘗不是如此。社長每一天都在為逝者清洗身體,日復一日地做著這份另類的工作,然而誰曾明白,他第一次協助入殮的居然是自己深愛的妻子;辦公室的助理看似生活平淡,實質卻是一個為了愛人而遺棄親生孩子的不合格母親,她一生都活在愧疚之中;在澡堂經常泡澡的大叔也並不像看上去活得那麼安逸,他每一天都在殯儀館中見證著一次又一次的死亡。這群有著故事的人,讓影片的情節變得充實,也使影片所要表達的思想變得有力。此外,影片中入殮師的太太美香溫柔賢惠,她的每一次出現都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期望感。美香很少去過問丈夫具體的工作到底是什麼,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在默默地支持著他,給予他最誠摯的關懷。如果說作為入殮師的丈夫始終都以低音的方式在解讀生命的話,那麼作為家庭主婦的美香就是用舒緩的曲調在輔襯丈夫。關於美香,影片中同樣賦予了她具有象徵好處的行為,在影片的開頭,鄰居家的阿姨給了她一隻剛釣上的章魚作為晚餐,當美香發現章魚還活著的時候,她選取了放生。這是美香對於生命態度的一種暗示,所以當她發現自己懷有身孕的時候,她還是毅然回到丈夫的身邊,試圖說服丈夫放下手上這份不雅的工作,理由是期望孩子能夠有一個良好的背景。直到她親眼目睹了作為入殮師的
丈夫為澡堂老闆娘做儀式的那一刻,兩段不同力度的音符得以匯聚,演奏出了生命的樂章,那是理解的渴望,是交流的誠心。影片最後的結尾也是在象徵著生命的美香那裡落下了帷幕,當那塊光滑的石頭在她手中被合攏的時候,她所握著的是世上最美麗的東西。「我看見一隻白色的鳥在漫天飄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飛去。鳥越過圍牆,消失在南面 大雪 彌漫的空中。之後,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聲。」——《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
入殮師影觀後感1000字相關文章:
★ 入殮師影觀後感1000字
★ 入殮師觀後感1000字精選
★ 入殮師觀後感作文1000字
★ 《入殮師》電影觀後感
★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1000字優秀作文
★ 入殮師觀後感800字作文
★ 入殮師觀後感800字優秀作文
★ 日本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 關於《中國機長》觀後感1000字精選5篇
★ 電影觀後感大全1000字最新5篇
『肆』 商務禮儀觀後感
[商務禮儀觀後感]商務禮儀觀後感禮儀,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體現,商務禮儀觀後感。學習禮儀,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個人魅力。生活中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素養。學習商務禮儀,不僅糾正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習慣,也為我們今後的就業提供了一些借鑒。
還沒開始學商務禮儀時,就對這門課充滿了期待。在真正接觸了商務禮儀這門課之後,我才發現,原來要真正做到優雅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一個人舉止得體,言語文雅,就給別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雖說現今崇尚的是自然美,但兩者並不沖突。恰到好處的打扮和修飾,不僅不會顯得過分招搖,反而塑造了個人的良好形象,展現了個人的道德素養。
在此之前,我總認為,只有未經任何修飾的美才叫自然美。然而經老師一講,我逐漸改變了以前的觀點。學習商務禮儀,不僅僅局限於應用在正式的社交場合,生活中,禮儀同樣隨處可見。通過對一個人儀表風度,服飾著裝,行為舉止以及語言談吐的觀察,我們能夠大致了解其生活習慣、個人喜好、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的信息。因此,學好禮儀,對我們大有用處。
每當看到熒幕上的亞運會禮儀小姐迎面走來,個個氣質非凡,舉手投足間無不散發著一種優雅。這時,我們往往不由心生艷羨。禁不住感慨,如果我們能有她們一半的氣質……然而,我們或許無須去羨慕別人,只要我們用心,肯努力,一樣可以做的很好,觀後感《商務禮儀觀後感》。
通過一個學期的禮儀課的學習,我收獲頗多。比如著裝,在不同的季節、場合,就要有適合其季節、場合的不同的裝扮。並不見得非得穿著漂亮、時尚才是美,這也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得體大方的衣著,同樣能展現個人的美好形象。在這一系列的禮儀指導課程中,自我感覺收獲最大的是行為舉止。如果在平時,我們大都隨意任行,從來沒有注意過自己的一些行為舉止是否得體。上了禮儀課後,我才察覺,以前的一些行為在現在看來是多麼地不雅,著實有失淑女風范。
在禮儀課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獲得了很多的樂趣。僅一個簡簡單單的蹲坐姿勢,就蘊含著不少學問。課堂上,當老師說到,坐不能超過椅子的三分之二時,幾乎所有的同學都不由地欠了欠身。這時才驚覺,自己的整個身體幾乎全癱坐在椅子上了,於是不禁一陣竊笑。有些人則暗暗自喜,慶幸自己沒坐多。又如,當不小心掉了東西時,撿的時候要半蹲著身子,並膝蓋靠攏……有時候,我偶爾會自我開玩笑地說:連撿個東西也表現得如此有紳士風度和淑女風范,這還真有點古代的韻味了。不過,這也正好展現了我們「禮儀之邦」固有的大國風范。
在職場中,學好商務禮儀更顯得重要。穿著得體、談吐優雅、舉止大方,無言中增加了自己的印象分。對於一個即將面臨就業的大學生,更應該了解一些職場禮儀方面的知識。光有專業知識還不夠,還要懂得一些面試的技巧。有些人很優秀,但在求職中卻屢屢不順,很多時候往往是在一些細節上出了問題。因此,在面試之前,我們要給自己來一個精心的打扮,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同時也是對面試官的一種尊重。在面試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自信、有禮。如此我們將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的,我相信,如果你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那麼,一切的問題也都能迎刃而解了。
短短的一個學期的商務禮儀課,卻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生活中仍然存在著一些有失大體的行為舉止和不良的習慣,雖然我們一時半會還無法改正過來,但至少我們已經意識到了。我們經常不斷地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相信在不久,我們會在不斷地改進,完善自我的過程中受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