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尋<千里走單騎>影評
高倉健:男人這東西
來自: 小刀崔
有人說,張藝謀和陳凱歌是中國電影的一對豪乳,全國人民都無法迴避。這句話雖然惡俗,但也有一些審美疲勞。2005年歲末,張藝謀和陳凱歌這兩個老男人都帶著磨劍多年的作品殺進賀歲電影市場。所不同的是,陳凱歌將錢花在幾個年輕偶像身上,而張藝謀則把寶全押在一個過氣的明星身上,這么多年,高倉健雖然紅遍整個亞洲,也是國人印象最佳的日本男人,但中國觀眾念念不忘仍是《追捕》中的杜丘,而杜丘先生畢竟只是上世紀80年代女人追崇的硬漢形象,試問,古稀之年的高倉健如何再一次撥動我們的心弦?
一個津津樂道的故事是,張藝謀拍攝《英雄》時,曾為高倉健量身打造一個沉默如金的高手角色形象,不料高倉健對於所謂的張氏大片並不感冒,說一句「這個劇本不能令我心動」淡淡地拒絕了。哇塞,能向張藝謀翻白眼的演員,全亞洲也只有高倉健了。於是,永不氣餒的張藝謀便請來了「中國第一編劇」鄒靜之,寫了《千里走單騎》的本子,高倉健看了,眼淚嘩啦嘩啦流下來,高倉健流淚了,全中國全亞洲的影迷馬上隨之淚水磅礴。
我的一位朋友說,這個世界上存在三種關系:最深的是男人與男人的情義,次之是兒女私情,第三才是女人與女人之間的關系。先聲明一下,上述言語,純屬個人觀點。如果細按這個說法,並非沒有道理,《千里走單騎》公映以來,好評如潮,事實勝於雄辯,電影講述的正是一個父與子的故事,而父與子不是男人之間最深厚最寬博的那一種關系嗎?
我常常想,為什麼即將息影的高倉健會將演藝業生涯中最後的一絲譴倦留給《千里走單騎》?在我們的心目中,鋼鐵父親的形象非常牢固,男人哭吧哭吧就是罪,而高倉健卻扮演了一個新時代的溫柔父親,這個素以硬漢形象亮相影片的老偶像為何偏偏鍾情於這個角色?這幾年,國產電影一直是陰勝陽衰,男主演缺乏是個現實的窘境,倒是《亮劍》、《歷史的天空》等電視劇出現了好多好看的男人形象,而電影的新男人角色卻遲遲沒有出現。
相比大陸而言,香港電影一直強調陽剛之美,但近年來也不盡人意,在《殺破狼》中,曾經的三流演員任達華儼然成了大哥大,據說小個子曾志偉現在也了娛樂屆的掌門人,男主演的流失逐漸成了香港電影的軟肋。在這種環境下,國產電影的領軍人物老謀子也嘆無將可遣,他自然而然地惦記起在海那一邊的高倉健。
高倉健果然不負眾望,演電影如烹小鮮,這個連背影都能入戲的老人將一位歉疚的慈父演繹得活靈活現。時隔20年,高倉健穿著他一貫喜歡的藏青色毛衣,成功地征服了中國觀眾的心。這個時候,他不再是殺氣騰騰的復仇使者,也不再是滿腹心事的中年人,而只是一個孤獨的期盼兒子理解的老父,這個父親主動放下鋼鐵面具,飄洋過海去彌合父子之間的代溝,這樣的男人難道不是我們所期待的新型好男人嗎?
無情未必真豪傑。中國似乎是製造「鋼鐵父親」最多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度,高倉健所扮演的新父親角色尤其有借鑒意義,在電影院里,那麼多男影迷哭得一塌糊塗,或許這個電影中的故事也曾是我們心中的隱傷。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著作《男人這東西》中說:我們人類與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並沒有什麼不同,既然作為有生命的物體生到了這個世界,我們就應該重新喚回作為生物本應特有的雄與雌的生命光輝。謝謝,高倉健,你在76歲的高齡仍在演繹和延伸著男人的內涵,但問題是,親愛的,你真的老了,高倉健之後,我們又該在哪部影片中尋找那種不乏溫柔的陽剛之氣呢?
---------大哥,四千字那是論文了,要那麼多字干嗎?考試也不要那麼多吧?
再給一篇,自己編輯吧:
千里走單騎》觀後
來自: chivalry (北京)
手頭有一張《新京報》,是二十二日中午去首都時代影城換晚上七時《千里走單騎》的票,回來時在地鐵站里買的。看完《千里》的第二天中午方有時間翻看,裡面正有一版是對編劇鄒靜之的訪談。
鄒靜之談到,他之所以能在眾多候選編劇中勝出(據他講,國內的編劇沒有不盼望跟張藝謀合作的),是因為他解決了「一個日本老人為什麼來中國」的問題,也就是為整個故事提供了推動力。
這似乎證實了我的猜想:張藝謀的創作團隊是先對故事後面的華彩部分有了構想,再回頭去尋整個故事的緣起。再極端一點想,我甚至懷疑最初的故事就簡單地建立在一句「千里走單騎」之上。
這懷疑是有理由的。鄒靜之透露,在張藝謀一夥的原始構思中,日本老人遠赴雲南,為的是一個朋友的囑托,所謂「千里走單騎」,全在一個「義」字。如今故事改為「父親為了兒子去麗江」之後,主旨轉為「父子情」,「義」字雖已不存,「千里走單騎」的名字卻留了下來。這種故事的做法好比填詞,先有詞牌,想好得意的佳句,再敷衍完全篇。
一般認為,張藝謀過往的佳作都有一個強的文學基礎,換言之,有一個好的故事。他亦證明了其將好故事轉化為好電影的功力。而之後《英雄》和《十面埋伏》的罵名四起,也是故事壞了事。海報上寫得分明:張藝謀和王斌是「故事」,王斌仍然是「文學策劃」。故事的主宰自然還在張導演手中。張藝謀之所以能在《千里》能恢復水準,在我看來,是請到了一個好的、職業的編劇。職業的編劇與張藝謀和王斌的區別之處,在於通過技術上和細節中的處理,能夠將一個故事講得合乎情理、乃至動人。
前面說到鄒靜之為整個故事找到一個推動力:高田與兒子健一隔閡有年,健一病而將死,高田知健一常去麗江拍攝,並有今年再去拍攝儺戲「千里走單騎」一折之約,於是代健一去拍,以慰健一。這個動力細想起來,仍然不免牽強,而且老套。而實際上在影片的三分之一處,在兒媳打電話給高田說健一為他的好意動容,說「千里走單騎」完全不重要,讓他回來時,這動力已經顯著地減弱了,到了影片四分之三處高田聞知健一已死,這動力則已完全消失。
故事之所以還能進行下去,是因為另一對「父子」的出現。
高田去麗江拍儺戲,是奔著名為李家明的戲子去的。不想李家明犯事進了監獄,要蹲三年。高田在導游和當地人邱林的幫助下進了那監獄,正要拍時,李家明卻說沒了情緒,想他的私生子。於是故事就以高田去石頭村找李家明的兒子楊揚,並努力將之帶至監獄實現「父子相見」為線索進行下去了。這亦構成了故事三分之一過後的主要動力。
沒有理由認為編劇放棄第一個動力是無心之失。在我看來,如此處理非常聰明,一是沒有讓這個略顯牽強的動力貫穿始終,二是避免了影片以高田父子臨終相見一笑泯恩仇的俗套。
高田和他要完成的任務之間隔著諸多障礙,語言的(邱林的日語基本不通)、文化的(村主任、監獄管理人員的中國式邏輯),規制的(日本人進中國監獄給犯人攝影),地理的(中日之遠),交通的(載他和楊楊去監獄的拖拉機壞在了半路),通訊的(手機信號覆蓋不好)障礙,「每一個障礙都可以克服他」。不過在編劇的處理之下,這些障礙都沒有造成大的麻煩,沒有克服他,而都被他克服了。
這電影在用減法,減去了這些障礙會帶來的矛盾沖突,減去了麗江這個背景(麗江風情從沒有成為主角),減去了兩次可能最具「戲劇性」的「父子相見」。
一個沒有克服的障礙是死亡,高田沒有及得見到健一。另一個沒有被克服的障礙是情感上的隔閡。周折過後,楊楊卻說還未准備好去見父親。高田竟依了他。
電影用加法的地方,或者說著墨之處,是在描寫高健與楊楊迷路之後同處的那一夜,以及那之後的分別。這或可看作「父」與「子」時空錯位的相見,父見了多年不見的子,子見了從未謀面的父。而高倉在別了楊揚之後再進監獄,不為拍戲,只為讓李家明看看他兒子的照片,則成了故事最後階段發展的動力。
影片里沒有健一的鏡頭,而在電影最初的宣傳中,健一一角寫明了是由中井貴一出演的。讓健一在視覺上消失,就構成了另一處減法。目前還無法確知此為導演創作上的故意,還是為了增加放映場次的被動修改,客觀上確有「留白」的效果。
健一在聞知父親去中國後說的話和他死前口授的信,都是兒媳傳話給高田的。但也有可能健一沒有說這些話,沒有同父親和解,一切的話語都出自兒媳好意之下的虛構?
這是電影留給觀者的一個懸念。
我和貝瑞看的那一場,大概有四成的上座率。看《無極》在同一個放映廳,是首映之後的第二天,座位是滿的。和看《無極》時一樣,場中也是笑聲不斷,不過笑的不再是情節和台詞,而是片中諸多業余演員真切的本色演出,和因為本色而來得格外熨貼的台詞。
貝瑞跟我說,影片一切皆好,就是李家明竟然哭到滴下鼻涕,讓人不能接受。我笑她,說她因為有潔癖才會有此怪誕想法。我亦想到高倉健在電影中哭了幾回,與影片通篇的剋制手法不無沖突。後來又明白我這乃是另一種潔癖。
② 千里走單騎的影片評價
個人評價
這是張藝謀的回歸之作。並不是說張藝謀拍商業片有什麼不對,而是說這部電影達到了張藝謀以前的文藝片曾經達到的高度。(倪震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藝謀老師評)
《千里走單騎》呈現了一個民風淳樸的世界,沒有苦,沒有恨,沒有憤怒,沒有無奈,只有純潔的感動。人應該揭開面具真正的互相面對。這句大概是電影的題眼所在吧。可是我想要揭開面具的時候,看到的是又一張面具。(Artisan日本影評人評)
《千里走單騎》有4個賣點:其一,和《英雄》、《十面埋伏》那種視覺大製作相比,它給觀眾的是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撫摸;其二,張藝謀品牌效應,張藝謀在中國擁有最為廣大的影迷群;其三,張偉平特殊的「賣蘿卜」方式,一直在國內電影市場走在前沿;其四,張藝謀的前兩部電影都是高票房,在市場經營上會給院線較高的信心。我個人認為,這是張藝謀所有作品中水平最高的,值得觀眾去看。(北京新影聯負責人評 )
媒體評價
總的來說,《千里走單騎》是一部好片子,遺憾的是它對中國電影缺乏推動的作用——它好的地方很難復制,而不好的地方恰恰是復制了太多老套的東西。(新京報評 )
千里走單騎》一片是張藝謀回歸文藝路線的力作。張藝謀在拍了這么多年的武俠片後,《千里走單騎》必將會喚起當年看過《紅高粱》的觀眾的熱情。(南方網評 )
③ 求萬里走單騎的影評,800字左右,謝謝!!
萬里走單騎是什麼?只知道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
這是張藝謀擅長的類型片,簡潔、自然。高倉健的演技正如他的年紀爐火純青,只是電影的劇本有些單薄,所以很多時候影片本應有的張力卻無法釋放出來。據說,這部電影是張藝謀專門為高倉健度身定做,所以高田剛一的性格正符合其一直保持的熒幕形象,內向、堅毅、隱忍,不苟言笑。
父親的形象刻畫的非常清晰感人,但是父子之情卻顯得蒼白了些。如果不是寺島忍飾演的理惠給高田的電話,我們有時感覺不到這部電影中父子情的重量。倒是李加民穿上戲袍、戴上面具後,卻隱然哭泣,讓人感傷。
影片讓人回味的地方可能就在於高田和楊楊在山岩中迷路的一段,以及天明後,楊楊追著車奔跑的情景。
彼此陌生的老人與幼童,雖然言語不通,更談不上了解,卻因為簡單而純粹的原因,彼此依戀。高田抱著楊楊的那一段獨白很讓人感傷:
直到第二天早上,我們被找到之前,我一直緊緊地抱著楊楊。我已經記不起來我是否這樣緊緊抱過健一。或者說,健一曾經這樣緊緊抱過我。在楊楊的心中,從未見過的父親是什麼樣子,在健一的心中,我又是個什麼樣的父親?
其實我們與父母子女的誤解和隔閡,都是因為把愛隱藏的緣故。我們本以為只要自己愛,就會化解愁霧/融化寒冰的,所以我們將愛都收藏在自己心裡,不願意去分享,不願意去表達,我們迫切想讓別人明白,又不能出聲,所以才會活的那麼痛苦。有時只是一句簡單的關懷,一個理解的眼神,一個真心的擁抱,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卻要在生死之際,讓人悔恨萬分。
楊楊跟在高田的旅遊車後面奔跑的鏡頭,還是讓人想落淚的。其實在張藝謀的電影里,奔跑的鏡頭太多了,紅高梁、菊豆、我的父親母親,那些奔跑的身影,讓人氣喘吁吁,也讓人淚下如涔。因為奔跑的意象本身就代表著失去和追逐,奔跑同時也是害怕和茫然,在看著影片中的人在不同的情緒中盲目的奔跑的時候,觀眾總是首先被自己的想像所打動。
略近結尾的時候,理惠在電話里為高田念健一臨終前寫給父親的信,怎麼說呢?那封信寫的也很隱忍。也許那封信本來是想讓我們再被打動一次的,可惜那種感情的含蓄只能讓人嗟吁而已。為什麼連最後的原諒都顯得這么蒼白,顯得如此淡漠?(或者我們要怪劇本?)
這部影片本來就是按紀實片的風格拍的,所以沒有刻意傓情。這也是我欣賞的地方。原本准備好紙巾的,但是淚水卻只在眼眶裡轉了轉,沒有落下來。
④ 千里走單騎讀後感
【關雲長千里走單騎讀後感】書是一把鑰匙,帶領我們開啟知識的大門;書是一位精靈,它賦予我們神奇的力量;書是一艘戰艦,它帶領我們在知識海洋中乘風破浪,關雲長千里走單騎讀後感。今天,我讀了《三國演義》當中的一章「關雲長千里周單騎」。關雲長,是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武藝高強,戰無不勝,看重情義,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兄弟情緣。他過五關斬六將為的是一份兄弟情義,他不惜付出生命,來保護劉備的家屬,千里走單騎為的只是能兄弟重逢, 說起關公關老爺,還跟我有過一段不解之緣呢。那一章中說的是劉備兵敗,兄弟分離,關羽投降了漢室,而劉備卻投降了袁紹。大家都知道劉,關,張兄弟三人自從桃園三結義後,就未分開過,而如今卻是兄弟分散。讀到這里我的心中已滿是兄弟激情,因為我也正處在兄弟分離的痛苦當中。想到這里,我的腮邊,不禁流下幾顆晶瑩剔透的淚珠。兄弟分離心如刀割,就算是武藝超群的關公公老爺也莫過於此呀。讀完的那一剎那,讓我大徹大悟,如果不曾走過兄弟這條路,有怎麼會明白兄弟在是最要的「包袱』呢?他關雲長這段刻骨銘心的兄弟情義將永存於我的心頭。
⑤ 大家對《千里走單騎》有什麼看法
沒有絢麗的特技,沒有耀眼的明星。 簡單質朴的敘事,流暢感人的溝通。 看過這部影片,卻意外的收獲了幾顆早已麻木的心靈中莫名湧出的幾顆淚滴和曾經隱藏已久後錯失之痛的再次嘆息。中國電影很久沒有這么單純的卻輕輕攪動你心靈的影片了。
張導好像從來沒有做過在形式上如此沒有痕跡的東西。從紅高粱猛然亮出來的驚艷,到秋菊的完美的質朴,然後到有話好好說的歇斯底里,最後到英雄的視覺盛宴。張導一直在形式上的帶給我們一個個沒有人敢想敢玩的奇跡。這一次,形式完全沒有了,只剩下最簡單原始的純粹的用電影去敘事,去觸摸觀眾的心靈。這就好象那曾經無比驕傲的世貿中心一夜之間被夷為平地,然後在那個曾經令無數人嚮往的世界最繁盛的中心突然建起了一片清新的花園。原來你去那裡是為了在那如夢世界的最高峰一眼望盡繁華。現在你去可能就變成了躺在一片花的海洋里仰望天空飄的浮雲,在寧靜的氛圍和淡淡的花香中如夢。不管你喜歡像以前那樣看夢還是像現在這樣入夢,起碼,至少你不會再會用什麼極端的方式去摧毀這塊凈土了。
情緒點是近來我思考最多的東西。 我堅持的認為一部電影是否成功,是否吸引觀眾,最重要的是要通過鋪墊讓觀眾的情緒(也許是真心感動,也許是會心地笑,也許是出奇憎恨。。。)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爆發。只有這樣,才說明這部電影所有在此之前做的都沒有白費,同時也正是這些觸動觀眾神經的點讓觀眾記住,喜歡,或是沒有白看此片。我一般對電影的研究一直致力在敘事和表現上,很少喜歡談論演員,但是不可否認,高倉健就是一位實在太會把握情緒點的演員了。雖然他整部片子話語不多而且基本上是一種沉悶的狀態,但是對極其細小感情變化的微妙反應真是令人驚訝。那場長桌會餐的戲,孩子出來以後非常天真燦爛的表情,立刻轉到了高那張充滿了復雜情緒的老臉上。一句話都沒有,但是所有的情緒一下子刺在了你的心尖,接下去是他接電話,聽到了自己「到今天都不太相信的」兒子的心裡話。那種表情更是連他自己都不懂的迷茫。當然接下去在全片唯一的一個極為獨特鏡頭中,縮在半個畫面里他曾經偉岸的身軀和另外半個畫面延伸到天邊的長桌。。。很久沒有看到中國電影中如此真誠的去拓展出如此完美的情緒點了。
當然,有人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對於這樣一個影片,遺憾還是有的。微觀上,也就是純電影技術的角度上,我覺得這部片子剪輯功力尚欠火候,很多地方居然有幾處非常生硬的jump cut. 特別是全片最感人的男主角聽完遺書後獨自的蒼白一下子跳到了到了熱鬧的現場,如同你等了一夜的日出,就在太陽出來的一煞被浮雲遮住一樣的令人扼腕。而且片中的白天山谷和突然的夜間火把的交替確實有點不著邊際。不過這些對於一直引人入勝的情緒點來說實在微不足道。另外,有些地方還是存在刻意的煽情,特別是一些毫不相關的配角莫名的落淚,實在不能令人信服。
當然,既然看到了一部難得的好片子,整個標准就要提高了,就更引發了我的一個宏觀的遺憾。 像張導這樣的可以說是中國在世界上僅有的幾個能稱得上是電影大師級的人物了。然而,就在當前大肆歌頌著紀念著中國電影誕生100年的時候,中國大陸到底電影給世界電影留下了什麼呢?我永遠也不能忘記在美國上電影課上放「秋菊打官司」時,看到最後,就在我為此片大為豎拇指時,環顧全場,100多個學生的禮堂只剩下3個人時的尷尬。作為完全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來自於世界各個國家的年輕一代人,沒有人能看得懂讓我們如此拍手叫好的東西到底在說什麼,更別說對世界電影發展的影響了。早的,過世了的世界電影大師不說了吧。好萊塢Steven Spielberg 的煽情以及Quentin Tarantino的敘事,西班牙阿爾莫多瓦的欲亂,伊朗阿巴斯的質朴,日本鹽井俊二的清純,香港王家衛的凄迷或是吳宇森的暴力美學,台灣蔡明亮的孤僻還有李安的文化碰撞, 甚至在最近幾年才崛起的韓國電影代表金基德的與世隔絕。。。。。這些無一不影響著後面的一代代的電影人。起碼在各國的電影學院上課時,老師可以憑借哪怕是自己對某一類題材的偏好,隨便可以拿出我上述所提到的作品來給學生講相應的風格。而中國電影呢?一個有著5000年文化的歷史古國給世界電影留下了什麼呢?除了也許講起色彩來也許可以提到是黃土地或大紅燈籠,談起動作來可以拿出人家當星球大戰看得中國武俠片。
所以說張導勇敢的千里走單騎,用純粹的電影語言讓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的希望,但是我們更應該讓世界看到中國電影的影響。
⑥ 千里走單騎讀後感10字
思兒涉千里,關愛存心田。這是電影的觀後感,不是關羽故事的讀後感!
⑦ 千里走單騎觀後感
寫作思路:「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要寫好「感」就該聯系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正文如下:
觀看完張導的《千里走單騎》,第一個感觸就是丟失的風格又找了回來。在我看來情迷過於美化的舞俠片的張導,這次又重新玩起了他最擅長的貧民老百姓的小故事。這是一種失而復得的欣喜。
整個故事所講述的就是一段再簡單不過的父子情。在現在這樣「灰暗」的大都市裡,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感情。有太多的東西被這個世界「污染」,失去了它原有的美麗。在喧鬧的城市中住久了,難免會嚮往鄉村生活。沒有喧囂,沒有偽裝,沒有時時刻刻的戒備,是放鬆心情找回自我的好地方。
《千里走單騎》就帶著我們走到了雲南的山村,去尋找那沒有被「污染」的世界所留下的痕跡。
褪去浮華的外表,用最簡單的手法去描述。在我看來,它拋開少量的表演成分,就是一部沾了點電影風格的優秀記錄片,朴實無華卻能夠打動人心。放棄所有大的製作,在緊張的都市生活中,人們更需要的就是像這樣,不加任何渲染,最真實的感情。
影片的開始,父子沒有見面,近在咫尺心卻遠在天涯。為了彌補,父親決定替兒子來到中國雲南,拍攝兒子喜歡的面具戲。兒子為什麼那麼喜歡面具戲他一概不知。等他親身處在那樣的環境里時,他才真的體會到兒子那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感覺原來是這樣的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在高田剛一(高倉健飾)看到小男孩揚揚,並與他在山裡度過一晚的時候,才深刻的了解,自己對兒子有太多的虧欠。故事的結尾,兒子沒有等到爸爸的歸來,這是我認為情節最妥帖的處理。如果結果是父子團員,可能就沒有那麼大的張力可以打動人心。
整部片子,沒有華麗的包裝,沒有奢侈的演員陣容,沒有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一份最淳樸的親情。也就是這最原始的,不加多餘渲染的感情,贏得了觀眾們的心和感動。無須太多,這樣就足夠了。
⑧ 千里走單騎影評
手頭有一張《新京報》,是二十二日中午去首都時代影城換晚上七時《千里走單騎》的票,回來時在地鐵站里買的。看完《千里》的第二天中午方有時間翻看,裡面正有一版是對編劇鄒靜之的訪談。
鄒靜之談到,他之所以能在眾多候選編劇中勝出(據他講,國內的編劇沒有不盼望跟張藝謀合作的),是因為他解決了「一個日本老人為什麼來中國」的問題,也就是為整個故事提供了推動力。
這似乎證實了我的猜想:張藝謀的創作團隊是先對故事後面的華彩部分有了構想,再回頭去尋整個故事的緣起。再極端一點想,我甚至懷疑最初的故事就簡單地建立在一句「千里走單騎」之上。
這懷疑是有理由的。鄒靜之透露,在張藝謀一夥的原始構思中,日本老人遠赴雲南,為的是一個朋友的囑托,所謂「千里走單騎」,全在一個「義」字。如今故事改為「父親為了兒子去麗江」之後,主旨轉為「父子情」,「義」字雖已不存,「千里走單騎」的名字卻留了下來。這種故事的做法好比填詞,先有詞牌,想好得意的佳句,再敷衍完全篇。
一般認為,張藝謀過往的佳作都有一個強的文學基礎,換言之,有一個好的故事。他亦證明了其將好故事轉化為好電影的功力。而之後《英雄》和《十面埋伏》的罵名四起,也是故事壞了事。海報上寫得分明:張藝謀和王斌是「故事」,王斌仍然是「文學策劃」。故事的主宰自然還在張導演手中。張藝謀之所以能在《千里》能恢復水準,在我看來,是請到了一個好的、職業的編劇。職業的編劇與張藝謀和王斌的區別之處,在於通過技術上和細節中的處理,能夠將一個故事講得合乎情理、乃至動人。
前面說到鄒靜之為整個故事找到一個推動力:高田與兒子健一隔閡有年,健一病而將死,高田知健一常去麗江拍攝,並有今年再去拍攝儺戲「千里走單騎」一折之約,於是代健一去拍,以慰健一。這個動力細想起來,仍然不免牽強,而且老套。而實際上在影片的三分之一處,在兒媳打電話給高田說健一為他的好意動容,說「千里走單騎」完全不重要,讓他回來時,這動力已經顯著地減弱了,到了影片四分之三處高田聞知健一已死,這動力則已完全消失。
故事之所以還能進行下去,是因為另一對「父子」的出現。
高田去麗江拍儺戲,是奔著名為李家明的戲子去的。不想李家明犯事進了監獄,要蹲三年。高田在導游和當地人邱林的幫助下進了那監獄,正要拍時,李家明卻說沒了情緒,想他的私生子。於是故事就以高田去石頭村找李家明的兒子楊揚,並努力將之帶至監獄實現「父子相見」為線索進行下去了。這亦構成了故事三分之一過後的主要動力。
沒有理由認為編劇放棄第一個動力是無心之失。在我看來,如此處理非常聰明,一是沒有讓這個略顯牽強的動力貫穿始終,二是避免了影片以高田父子臨終相見一笑泯恩仇的俗套。
高田和他要完成的任務之間隔著諸多障礙,語言的(邱林的日語基本不通)、文化的(村主任、監獄管理人員的中國式邏輯),規制的(日本人進中國監獄給犯人攝影),地理的(中日之遠),交通的(載他和楊楊去監獄的拖拉機壞在了半路),通訊的(手機信號覆蓋不好)障礙,「每一個障礙都可以克服他」。不過在編劇的處理之下,這些障礙都沒有造成大的麻煩,沒有克服他,而都被他克服了。
這電影在用減法,減去了這些障礙會帶來的矛盾沖突,減去了麗江這個背景(麗江風情從沒有成為主角),減去了兩次可能最具「戲劇性」的「父子相見」。
一個沒有克服的障礙是死亡,高田沒有及得見到健一。另一個沒有被克服的障礙是情感上的隔閡。周折過後,楊楊卻說還未准備好去見父親。高田竟依了他。
電影用加法的地方,或者說著墨之處,是在描寫高健與楊楊迷路之後同處的那一夜,以及那之後的分別。這或可看作「父」與「子」時空錯位的相見,父見了多年不見的子,子見了從未謀面的父。而高倉在別了楊揚之後再進監獄,不為拍戲,只為讓李家明看看他兒子的照片,則成了故事最後階段發展的動力。
影片里沒有健一的鏡頭,而在電影最初的宣傳中,健一一角寫明了是由中井貴一出演的。讓健一在視覺上消失,就構成了另一處減法。目前還無法確知此為導演創作上的故意,還是為了增加放映場次的被動修改,客觀上確有「留白」的效果。
健一在聞知父親去中國後說的話和他死前口授的信,都是兒媳傳話給高田的。但也有可能健一沒有說這些話,沒有同父親和解,一切的話語都出自兒媳好意之下的虛構?
這是電影留給觀者的一個懸念。
我和貝瑞看的那一場,大概有四成的上座率。看《無極》在同一個放映廳,是首映之後的第二天,座位是滿的。和看《無極》時一樣,場中也是笑聲不斷,不過笑的不再是情節和台詞,而是片中諸多業余演員真切的本色演出,和因為本色而來得格外熨貼的台詞。
貝瑞跟我說,影片一切皆好,就是李家明竟然哭到滴下鼻涕,讓人不能接受。我笑她,說她因為有潔癖才會有此怪誕想法。我亦想到高倉健在電影中哭了幾回,與影片通篇的剋制手法不無沖突。後來又明白我這乃是另一種潔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