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黑洞電影觀後感

黑洞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6-22 23:18:42

㈠ 《旅遊到宇宙邊緣》觀後感300字

由於突然地對黑洞,蟲洞,奇點等詭異的宇宙學理論感興趣,新近找來不少資料翻看,偶然間,找到了這個《Journey to the Edge of the Universe》(旅行到宇宙邊緣),卻不想真是收獲了一份華美的禮物。

仰望星空,幾乎是我們從少年時代就有的習慣。從小時候的「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完」的故事,到課堂里接受的簡單宇宙無邊無際知識,甚至是學生僅僅是因為《聖鬥士星矢》就對滿天星座產生的狂熱興趣,星空伴我們成長,而我們卻漸漸地已經不能在城市的夜空中清晰地回望他們。

從內容上講,《旅行》一片是一部宇宙天文知識串講,從最近的人類登月開始,到檢閱太陽系,再到星雲,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從我們的銀河系,一直講到宇宙大爆炸的原點。無論是宇宙天文fans,還是以前不太熟悉的新手,都可以從這部片子中收獲不少。

宇宙類的科教片我看的不多,我不敢說這是最華麗的,但當這部《旅行》出現在面前的時候,我還是著實地驚艷了一把。精美,又不失科學依據的全程電腦動畫,恰當的鏡頭轉換,再輔以到位的音樂,恐怕唯一的缺憾就是我沒有一個足夠大的屏幕來欣賞了(想起小時候去天文館看圓頂投影,真希望這片子也能被播放呀,絕對是享受)。

如果說這本子還有什麼特別之處,那就是他的主題切入角度。是以:家-旅行,來展開的。我們可以永遠站在這里遙望星空,或者可以馬上啟程去探索宇宙,尋找另一個樂園。

無疑,人類是渺小的,地球是渺小的,甚至我們熟悉的太陽系也僅是銀河系的滄海一粟,而對於整個宇宙來說,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又豈止千萬?從一個很遠的角度,從一個鳥瞰的角度,或許我們才能意識到,這黑漆漆宇宙中,我們現在僅有的藍色的家園,是多麼脆弱和珍貴。

另外本片的解說是我很喜歡的一位男演員:Alec Baldwin。什麼?你不認識他?難道你到現在還沒有看過美國第一喜劇劇集30ROCK么?那可絕對要去補呀,不好笑你來找我,我跟你說呀……(此處省略約一光年長度的贊美之詞)

㈡ 跪求宇宙有道理觀後感,如果有的話請發到我的郵箱[email protected],十分感謝,我急著要交作業!

宇宙有道理--黑洞》觀後感
在這個既漫長有無趣的假期裡面,我懷著一顆好奇心上網觀看了探索系列節目中的《宇宙有道理--黑洞》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呢?當一顆恆星衰老時,它的熱核反應已經耗盡了中心的燃料,由中心產生的能量已經不多了。這樣,它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承擔起外殼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殼的重壓之下,核心開始坍縮,直到最後形成體積小、密度大的星體,重新有能力與壓力平衡。物質將不可阻擋地向著中心點進軍,直至成為一個體積很小、密度趨向很大。而當它的半徑一旦收縮到一定程度,巨大的引力就使得即使光也無法向外射出,從而切斷了恆星與外界的一切聯系——「黑洞」誕生了。
黑洞是一種引力極強的天體,就連光也不能逃脫。當恆星的史瓦西半徑小到一定程度時,就連垂直表面發射的光都無法逃逸了。這時恆星就變成了黑洞。說它「黑」,是指它就像宇宙中的無底洞,任何物質一旦掉進去,就再不能逃出。由於黑洞中的光無法逃逸,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黑洞。然而,可以通過測量它對周圍天體的作用和影響來間接觀測或推測到它的存在。黑洞引申義為無法擺脫的境遇。
暗能量黑洞主要由高速旋轉的巨大的暗能量組成,它內部沒有巨大的質量。巨大的暗能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旋轉,其內部產生巨大的負壓足以吞噬物體,從而形成黑洞。
說道暗能量黑洞,其實它是星系形成的基礎,也是星團,星系團乃至超星系團形成的基礎。如果宇宙中沒有暗能量,恆星與恆星之間就會相距很遠,宇宙中也就不會形成星系。
在地球上,由於引力場作用很小,空間的彎曲是微乎其微的。而在黑洞周圍,空間的這種變形非常大。這樣,即使是被黑洞擋著的恆星發出的光,雖然有一部分會落入黑洞中消失,可另一部分光線會通過彎曲的空間中繞過黑洞而到達地球。觀察到黑洞背面的星空,就像黑洞不存在一樣,這就是黑洞的隱身術。
由於黑洞的密度極大,根據公式我們可以知道密度=質量/體積,為了黑洞噴射物不斷變亮讓黑洞密度無限大,那就說明黑洞的體積要無限小,然後質量要無限大,這樣才能成為黑洞。黑洞是由一些恆星「滅亡」後所形成的死星,他的質量極大,體積極小。但黑洞也有滅亡的那天,按照霍金的理論,把量子理論中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和黑洞結合起來,假設某一粒子在黑洞中高速運動,測不準原理講一個微觀粒子的動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黑洞相對於微觀粒子體積非常大,故其位置不會被很好的定義,因此,其動量定義較准。
觀看《宇宙有道理--黑洞》使我學到了不少知識。以後我也要好好學習物理,希望對宇宙有進一步的研究。

㈢ 激活學習動力,遇到更好的自己,怎樣寫觀後感

激活學習動力,遇到更好的自己寫觀後感

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深!每一個發奮努力的背後,必有加倍的賞賜。在學習中去尋找更好的自己吧。

心理學家先給學生們看一個非常有趣的黑洞科普視頻,絕大多數學生都為之著迷。然後又讓學生讀一篇很難的黑洞科學文章,結果學生對黑洞剛剛燃起的興趣迅速下降了。

喜歡某一個任課老師,讀過一本有趣的書,經歷過一件事,都可以對某物產生興趣。有的人小時候讀過一本科普書,便對物理學感興趣。

興趣只是一顆種子,如果它足夠幸運,生在一個適宜的環境中,不斷地被澆灌,就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㈣ 《星際穿越》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有什麼觀後感

片中給出的核心危機是:地球的所有糧食因為一種枯萎病減產,恐養不活所有人,而且植物的減少會導致氧氣含量下降,憋死所有人。片中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要移民太空,移民太空就需要控制重力的方法,要解一個有關空間的方程,這個方程已經被基本邁克爾凱恩扮演的老教授解出來了,就差一組數據,這組數據叫做量子數據,只存在於黑洞的視界內部,按照現有理論這組數據無法取出。這是plan A,是為了解救全人類。還有plan B,就是通過蟲洞,把人類的火種:五千個受精卵發射到遠方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上,這相當於拋棄大部分現存在地面上的人,只留下人類的文明火種。由於糧食不夠吃,所以政府關停了任何太空探索計劃,NASA變成了地下組織,專門干這plan A和plan B,拯救地球的事情。

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槽點太多,首先是糧食不夠吃,把全人類搬上太空算哪門子解決辦法?太空中哪裡有空間種糧食,其成本比在土地上種高太多。再說了,地面上的枯萎病不會被帶到太空中去嘛?至於植物的減少會憋死人,同理。太空中也沒有氧氣,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啊。就算是要去找什麼宜居星球,改造一個陌生星球的環境會比改造跟來就有有自愈功能的生態圈的地球更容易?那個行星還是在黑洞旁邊啊。。所以plan A想達到的,解救全人類的目的,只能靠治療植物的枯萎病解決,而不是飛向太空。如果用航天技術去解決人類存亡的問題,那麼只有plan B是說得過去的:送一小撮人,或者一小撮受精卵去別處尋求生機,拋棄地球及其人類。然後就是主角拚死撲進黑洞利用隱喻發給她女兒的,用在解空間方程中最重要的量子數據,到了我也沒發現這玩意兒是幹啥用的。按片子所說的,這個數據可以用來解一個方程,解出來然後,然後呢?為什麼好像等主角回到地球,一切生存危機就都被解決了?諾蘭試圖做出一副硬科幻的派頭,扯了很多黑洞,空間,時間的幌子,結果主要危機落腳在生物學上,最後把觀眾的注意力用父女關系吸引過去,而把一開始設置的劇情沖突——植物都要死了——的解決辦法這么不負責任地就掃到地毯下面去了。沖突是這樣層層被轉移的:植物都要死了>解方程需要數據>主角掉到了黑洞里回不去,一切都完了>數據拿到了,傳回去了,危機解除!

有人可能會說,科幻片就是這樣,不需要什麼邏輯。在虛構作品中追求合理性的人都有病。首先,真正好的硬科幻不是這樣的,2001是一個極好的例子,裡面的科學技術硬傷非常少,是因為有Arthur Clarke把關的結果。其次,邏輯硬傷出現在最主要的戲劇沖突之上,這跟科不科幻已經沒什麼關系了,這是編故事的問題。如果講一個這樣的故事,還要我們不去關注最主要的沖突點,核心的科幻點子站不住腳,整個片子的邏輯地基就根本不存在,那這個片子不就只剩下情懷了么,情懷值幾個錢?考慮到大部分人沒有看過太多科幻作品,沒有形成硬科幻的審美概念,再加上沒有理工科背景的話,電影說啥他們就認為是啥,所以他們對邏輯漏洞的感受還不是很強烈,導致現在這個電影評分很高。我在看這個片子的時候,特別是在後半段,是很痛苦的,因為我喜歡裡面的特效,喜歡演員的表演,看著他們被這樣的故事邏輯糟蹋,很不開心。

而且,有一點讓我難受的是,科研工作者的形象又一次遭到了扭曲。理論計算很容易,在白板上chua chua chua幾下就能算出來,所需的數據用莫爾斯碼就能傳輸完畢,航天技術跟開賽車差不了多少,科學家宇航員的身份抵不過一個好父親一個好情人。我敢說,憑著從電影里的來的印象,大眾才在一定程度上有這樣的想法:科研經費給的太多了,都被科研人員拿去吃喝玩樂中飽私囊了。憑什麼給你們那麼多錢,你們動動腦筋就能有吃有喝,這對你們還不夠好嗎。這個往偏執了去說就是影片對於科研工作的極端不尊重了,不過反過來想,人家這么花大價錢炫酷化科研工作者,倒也挺享受的。沒錯,我們正在造的便是那毀天滅地的高能粒子加速器,指哪兒打哪兒,無所不能。有一次我們實驗室說要停電,我們就開動加速器,撞了點裂變元素出來點燈用。是的,我們就是這么野。

我試圖用類比的手段表達一下這種難受,因為可能我受不了的一些設定硬傷,在別人看來不太影響他們的觀影體驗。想像一下,你在看的片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馬修麥康納的國家正在遭受懶癌疫情的威脅,所有人都懶在家裡不上工,市場停擺,金融垮台,眼看著所有人都要餓死了。馬修麥康納原來是一名政客,因為疫情的原因,開始當一名快遞員,給患了懶癌的人挨家挨戶送吃的用的,維持他們的生命。因為大家懶,所以政府關停了金融機構,因為反正也沒有交易了。在全人類都快要懶死的危機之下,馬修麥康納發現了隱秘在叢林之中的紐約交易所,他們在密謀兩個計劃,plan A是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盤活整個金融體系,以拯救全世界,plan B是派一小波人,去尋找一片未被懶癌污染的潔凈市場,帶著貨幣的概念,到那裡去創造新經濟體系。馬特達蒙作為先遣隊,搶先來到了巴布亞紐幾內亞叢林中的一個野人部落,向馬修們發信號,說那裡的市場特別干凈,特別適合重建一個市場經濟體系。結果馬修麥康納放棄了別的幾個先遣隊發來的市場化信號,和馬特達蒙會和,結果發現馬特達蒙所在的野人部落早就英特納雄奈爾了,市場毫無立足之地。這邊廂,邁克爾凱恩在執行plan A的過程中,一直困擾於計算大量資金注入之後會導致什麼後果,算到最後一步,發現需要一組數據,那組數據描述的是,看不見的手能產生的推力上限。而這在理論上是不可能取到的,所以邁克爾凱恩隱瞞了這個事實,讓大家意味方程仍在計算當中。最後的最後,馬修麥康納主動跳入一個市場內部,利用看不見的手,讓遠在地球另一端的正在幫助邁克爾凱恩計算的他的女兒感受到了這股異樣的市場波動,從而將看不見的手的推力上限數據傳送給她的女兒,一舉解決了那個方程,大量資金注入市場之後的結果能被成功預測。大家終於團圓了。劇終。

什麼嘛。懶癌呢?根本問題沒有解決嘛。

這個想像中的片子的一個場景:馬修麥康納的女兒皺著眉頭計算方程式,收到了他爹發給他的看不見的手的數據,眼中閃過智慧的光芒,在白板上計算了起來:「不不,我們一開始的假設都錯了,這是一個e的負指數函數,所以積分沒有上限,而應該有一個下限,也就是說,看不見的手應該有最小推力而不是最大推力!我解出來了!Eureka!!!!!」然後把白板從陽台上扔向陽光下的普羅大眾。

其實這個片子中的確有很不錯的地方,比如一開始造出的末世氛圍,沙塵暴和植物枯萎,政府的反智政策,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講故事的環境。只是諾蘭為了要給觀眾營造視覺奇觀,生拼硬湊起來一個有關蟲洞之類的劇情。我非常喜歡一開頭馬修麥康納開著破吉普捕獵無人機的橋段,原始的追獵,和高科技的獵物組合在一起,美得人肝兒顫。馬修麥康納駕駛著陸器入大氣層的螺旋式下降,是曾經太空梭重返大氣層的減速招式,只不過電影做了酷炫化處理。方方正正的極簡主義機器人也特別萌,我不知道這個機器人的外形設計是否參考了2001里黑方石碑的設定,其行為和性格設定是否參考了銀河系漫遊指南里馬文的設定。每次那幾台方機器人的出場都會讓我特別開心。以及片子最後的殖民衛星。在高達中有著經典地位的圓筒形殖民衛星終於出現在了大熒幕上,不得不讓人感慨。這個圓筒狀殖民衛星的點子最初也來自於Arthur Clarke。

最後列舉一下其餘對主要劇情影響沒那麼大的硬傷

1.開頭離開地球的是分級助推的大型火箭,後來在1.2G的星球上,一個登陸艇靠自己的引擎就上軌道了,那一開始地球上用那麼大的火箭是為啥?

2.枯萎病滅了小麥,現在開始滅玉米,據說最後能毀滅所有植物。真的有這種病可以傳染不同種屬的植物?

3.先遣隊去的幾個行星都是在一個巨大的黑洞附近,那麼這個體系應該是以這個黑洞為中心,行星繞其旋轉。那麼沒有恆星的行星系統,怎麼可能適合人類居住。在幾個行星的地表場景中,可以看見大氣的散射光(明顯是在地球上取景),說明有恆星存在,那麼恆星在哪兒?

4.如果這個太陽系確實有一顆恆星,那麼這個恆星有較大可能和黑洞組成雙星,這樣就導致了一個問題:繞這個雙星系統的行星的軌道會較大程度地偏離圓形,行星與恆星的距離波動會很大,氣候會非常不穩定。再考慮到一年中有一半時間恆星被黑洞擋住,就更加劇了行星的氣候波動,地表存在液態水的幾率非常小。這樣的行星適宜人類居住,說啥都不信。

4.5.說道那個有水的行星,為什麼海那麼淺(片中角色站在水中,海水到腰),能有幾十米高的浪?那麼高的浪,行進在淺水中,會形成拍岸浪,就是在海邊見到的,浪尖捲曲向下拍擊的浪,拍完之後大浪就消失了。而片中那個浪經過主角們就直直的繼續前進了。

(有人說是引力引起的潮汐浪。潮汐的波長是半個行星周長,你不可能看見一堵水牆沖過來,你只能看見水位上升和下降)

5.另外一個問題,據片中展示,黑洞周身環繞著發光氣團,如果這是黑洞捕獲的恆星物質,那麼這些恆星物質因為角動量守恆會形成一個圍繞黑洞旋轉的圓盤,而不是像片中那樣像條哈達一樣繞得哪兒哪兒都是。在黑洞捕獲恆星物質的時候,會放出極高強度的X射線和gamma射線。這些輻射在主角兒們能看見黑洞的時候就把他們輻射死了,飛船幾毫米的鋁板(片中原話)根本不可能擋住這么強的輻射。

(關於黑洞吸積盤的問題,就是黑洞吸引恆星物質產生的光帶,確實應該是平面。但我在看片子的時候忽略了黑洞的引力透鏡效應,處在黑洞後面的吸積盤的像會被彎折,看起來像是從黑洞的上下兩方向探出頭來。

㈤ 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觀後感

剛看了第2集《外星人》。之前,科學家們已經多次解釋過,尋找外星人實際上是尋找外星生命。
霍金認為木衛二上可能存在生命。雖然其表面覆蓋了非常厚的冰層,但是由於木衛二環繞木星的軌道不是圓的,這導致它受到的引力會不斷變化,進而可以使其內部發生變形,同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這樣一來,下面的冰層就可能融化,並形成海洋。或許,就像在地球上的熱液噴口所看到的一樣,生命也會出現在木衛二的海底中。
我們知道,地球上的生命以碳元素為基礎。霍金推測,或許有的外星生命可能會選擇硅。地球表面覆蓋了大量的水;或許有的行星會被液態氮所覆蓋,這樣的環境同樣也可能產生生命。甚至於,有的外星生命是以氣體形式存在的。
總是,一切皆有可能。宇宙太大了,外星生命的存在應該是必然的,它們正等待人類去發現。

㈥ 《星際穿越》的觀後感怎麼寫

《星際穿越》觀後感
看完已經三天了,很久沒看過想記錄自己觀感的電影了,即便是去年的《地心引力》也只是跟同事討論了幾句就過去了,這次總覺得不寫下來心裡就不踏實,不然總是琢磨,二刷三刷是必須的。

與諾蘭之前的作品相比,《星際穿越》並非燒腦的類型,片子里把作為基礎的理論講述的很通俗了,然後整個故事的建立順理成章。如果在看之前對《三體》有所了解的話相信理解起來會更容易。至於到底算不算硬科幻,我讀書少,就是覺得這部要是不算那真正的硬科幻電影恐怕也不會太多吧。在結構上諾蘭這次沒有太大的驚喜,向其他太空科幻經典影片致敬的地方很多。開篇略顯冗長,但也許是時間足夠的原因,感情鋪墊和懸念設置等細節都做的還不錯,大環境的衰敗與庫珀家的活躍的對比鮮明。過程不必說,看零點首映的我本來有些睏乏,但是越看越精神,心裡不時跳出一句」我X!/?/……「。結尾過於理想化,大團圓的結局降低了影片的力度。

片中拯救人類的計劃被稱為拉撒路(Lazarus),出自聖經,是死後被耶穌拯救而復活的一個人,馬大和馬利亞的弟弟。雖然諾蘭用了這樣一個宗教意味很濃的名字,但是含義卻是反宗教的。很顯然,影片中的「拉撒路」是指地球上的人類,正在逐漸死亡的物種,而耶穌就是指「他們」,存在於更高維度的未知客體,像上帝一樣充滿了神秘,給人以無所不能之感。

然而隨著庫珀悟出指引人類走向新生的「他們」實際上就是「我們」,宗教的神秘感就已經被打破了。當庫珀落入黑洞,在無窮盡的書架前尋找、並與年幼的墨菲取得了聯系時,他自己又成為了「他們」的具體代表,即令」拉撒路「死而復生的「耶穌」。所謂的」神「,實際上還是人,是掌握了更高層級的科技與知識的人,也就是說,人類不斷向前探索的求知慾與好奇心,是能夠超越時空成為」神祗「的關鍵所在。這也是庫珀和墨菲具備的精神,是區別於湯姆和布蘭德教授(對拯救地球上的人們喪失了信心的教授,實際上和麻木苟活的湯姆無甚區別)而將人類從滅亡邊緣拉回的特質。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和諾蘭以往的作品一樣,」人性「依然是他要表達的重點之一,在庫珀」封神「的過程中通過兩次關鍵的經歷進行了體現,同時也蘊含著」死而復生「的含義。一次是庫珀與曼恩博士的爭斗(當然這段其實拍的不咋地,但動作戲向來不是諾蘭的強項,算了),虛假、功利、偽善、魯莽……負面的部分隨著爆炸煙消雲散。一次是庫珀在黑洞中進入被具象化的時間維度,憑借著他對女兒的愛與思念,挽救了自己也拯救了人類(這段也有瑕疵,從理論解釋到感情釋放一點兒過渡都沒有,還在思考的時候突然就開始催淚了,結果我完全沒有被打動到反而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差評)。從試圖讓女兒挽留過去的自己,到將在黑洞中接收的數據傳遞出去,由小愛到大愛,終成為令」拉撒路「復活的」耶穌「,同時也與布蘭德博士對於愛的論斷相呼應。

愛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愛是正大無私的奉獻。

當然,僅僅是將蟲洞、黑洞、更高維度等未知領域具象化在大銀幕上這一點,就已經值得力薦,包括片尾的圓筒狀庫珀空間站,尤其對於眾多《三體》迷來說,正在籌拍的《三體》電影版已經可有可無了。影片對細節的把握,一些前後呼應的小橋段,恢弘壯觀的宇宙場景,無一不讓人著迷,即便有著一些瑕疵,也難掩美玉的光芒。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還望採納~~

㈦ 最佳短片《黑洞》哪幾方好詳細,要寫影評分析

史蒂芬.霍金在他創記錄的著名暢銷書《時間簡史》中形象生動地向我們描述了一幅幅關於黑洞和宇宙的圖象. 作為劍橋大學牛頓和狄拉克教授職位的繼任者, 因全身癱瘓而禁錮在輪椅上的霍金在該書中不僅完美地向公眾解答了關...查看全文>>

㈧ 急求一片3-6分鍾英文電影觀後感!短小簡單的!

《蝴蝶效應》英文電影觀後感:

"The Butterfly Effect" evokes a weird, lasting feeling of shock when the credits roll. It's a powerful and complete movie that will mess with your head in all the right ways.

The character development here is superb, having the viewer take a trip through the most important moments in the lif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even in their childhood) while maintaining these scenes crucial to the main plot. Which is the greatest aspect of this movie by far.

The licensed music fits perfectly in the movie (I also found out quite some bands / songs I enjoy through this movie!) and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s are just amazing. The visual effects are top notch, without ever feeling like too much or too little, it's just right, just how it should be. Photography is a wonder to look at, showing amazingly well when a scene is in the present or the past, without distracting too much from the whole experience.

Acting is also superb in here, with every actor delivering their characters like they should - even the younger ones! Impressed!

This movie is for you if you enjoy a haunting and bone-chilling mystery thriller that will mess with your head and keep you glued to the screen until the very end. A classic, for me.

閱讀全文

與黑洞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在江湖粵語高清電影天堂 瀏覽:538
今日金像電影院 瀏覽:78
特殊行動電影演員表 瀏覽:563
我的世界微電影地圖名字 瀏覽:120
消防車山姆大電影 瀏覽:373
男生要跟女生看愛情電影 瀏覽:222
周星馳派紅包電影片段 瀏覽:121
電影大全海大魚 瀏覽:559
6080電影網站冏媽 瀏覽:706
別叫我酒神電影國語完整版 瀏覽:882
英語電影精彩片段十分鍾 瀏覽:273
外國電影為了愛情 瀏覽:200
少年開頭的英語電影有哪些 瀏覽:658
愛情公寓5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136
監進時間的電影圖片 瀏覽:352
93洛麗塔電影圖片 瀏覽:561
看一個成龍電影 瀏覽:975
大尺度校園電影推薦日本校園 瀏覽:584
日韓系列電影網站 瀏覽:689
電影四大名捕捕神被誰殺的 瀏覽: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