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齊齊哈爾市電台近二十年播放過那些長篇評書
齊齊哈爾市人民廣播電台第一套節目(即現在的新聞廣播),中波1197千赫
在近二十年播放過的長篇評書有:
1989.9—1990.8.9 《白眉大俠》單田芳 人物:徐良
1990.8.9—1990.9 《林海雪原》(廣播劇) 人物:邵建波(203)
1990.9—1990.11 《十粒金丹》劉蘭芳 人物:高夢鸞
1990.11—12 《長坂雄風》(趙雲)袁闊成、《寇準斷案》袁闊成(寇準)
1990.12—1991.2 《風塵刀客》單田芳(洛鴻鈞)
1991.2—5 《七傑小五義》單田芳(徐良、劉世傑)
1991.5—6 《玉面蜘蛛》(廣播劇)(李客)
1991.7—1992.3 《大破聚寶樓》(可能就是《大八義》)單田芳(石祿)
1992.3—5 《民國英烈》單田芳(孫中山、黃興、宋教仁)
1992.5 《君臣鬥智》(單口相聲)劉寶瑞(劉墉、和珅)
1992.5—6 《楚漢相爭》袁闊成(劉邦、項羽)
1992.6—9 《恨別長安》單田芳(杜遠行)
1992.9 《林海雪原》重播(略)
1992.9—10 (廣播劇,是鳳城的兩位國企領導的糾葛,名字記不清了)
1992.10—12 《飛天蜘蛛》劉蘭芳(一個女江洋大盜)
1992.12—1993.3 《龍圖公案》連麗如(智化、歐陽春)
1993.3—4 《三女亂唐》劉蘭芳(武則天、太平公主)
1993.4—6 (評書 講述抗戰時女游擊隊長李素珍的故事,反派叫小田四郎)
1993.6—8 《大破沖霄樓》單田芳(艾虎、徐良)
1993.8—11 《七傑小五義》重播
1993.11—1994.5 《白眉大俠》重播(上)
1994.5—7 《水滸》(廣播劇)人物:晁蓋等梁山一百單八將
1994.7—12 《白眉大俠》重播(下)
1994.12—1995.3 《鐵傘怪俠》單田芳(岳霆)
1995.3—5 《十粒金丹》重播
1995.5 《長坂雄風》重播
1995.5—7 (一部講述楊家將先祖楊袞的評書,名字想不起來)劉蘭芳
1995.7—9 《敵後武工隊》袁闊成 人物:魏強
1995.9—1996.3 《童林傳》張少佐(童林、張旺 註:此版本不突出張芳)
1996.3—5 《大西唐演義》劉蘭芳(樊梨花、薛金山)
1996.5—1997.5 《三國演義》袁闊成
1997.5—8 《昆侖劍俠圖》孫一(邱飛龍、房書安)
1997.8—1998.7 《白眉大俠》重播(全)
1998.7—1999.6 《秦始皇》(播講人的名字很像「蘇文茂」,但肯定不是)
1999.6—2000.10 《三俠劍》(全400餘回)單田芳 人物:聖英、賈明、蔣勃芳
2000.10—12 《東漢演義》張振佐(劉秀、馬武、姚期)
2000.12—2001.2 《多情劍客無情劍》張少佐 人物:李尋歡
2001.2—6 《楊家將》田連元 人物:佘太君、楊延昭、楊宗保
2001.6—9 《薛家將》張振佐 人物:薛仁貴
未完待續
非常感謝你的問題,懷舊的感覺非常美好!彷彿又回到了童年那無憂無慮的爛漫好時光,「猶記得那年我們都還很年幼,而如今琴聲幽幽我的等候......」
❷ 求電視劇,要求古裝,偵破案情類
《施公奇案》
❸ 寇準斷案故事
有二個人為了一張羊皮而發生爭斗,一個是賣柴的挑夫,一個是賣鹽的壯漢。寇準他父親是一個官員,今天升堂斷案,寇準在一旁偷看。那倆人進入衙門,寇準的父親問他們經過。挑夫說:「我把羊皮放在擔子上,他搶過來說羊皮是他的。」「我好心讓他坐,他把我的羊皮搶過來說是他的。」壯漢說。這時,寇準站出來,命衙役們把羊皮掉起來打五十大板!打時候,冠准對挑夫說:「還不如實招來!」挑夫只好招了。寇準就這樣破了案
❹ 寇準斷案軼事是什麼
他年輕有為、機智靈敏,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幾百年來人們都十分尊敬和愛戴他。
各執一詞
寇準,字平仲,華州下邦人,他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少年時英俊豪邁,通曉《春秋》三傳。十九歲時,就考中進士,做了知縣的官職,那時他年輕有為、機智靈敏,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幾百年來人們都十分尊敬和愛戴他,他的事跡也廣泛流傳。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就是寇準智審銅錢案。
一日,寇準像往常一樣正在縣衙處理公務。忽然,有兩個人拉拉扯扯、爭吵不休地來到大堂告狀,其中一個的手裡還拿著一個袋子,裡面盛著銅錢。寇準一拍驚堂木,問大堂上跪著的兩個人:「你們誰是原告,誰是被告?狀告所為何事?快快與本官講來。」
寇準話音還未落,兩人就大聲嚷嚷著說:「青天大老爺,我是原告,他是被告。」
寇準再拍驚堂木,呵斥道:「真是豈有此理,怎麼你們兩人都會是原告呢?你們不要爭,一個一個慢慢地說。」這時,只見其中一個向前走了兩步,說:「我是本地一個專賣羊肉的屠夫,他是我的一個遠房親戚。我們兩人都是單身漢,同住在一起。我辛辛苦苦賣了一年多羊肉,攢了兩千銅錢,讓他替我保管,原准備是用這錢娶個老婆的。這幾日,媒婆給我說了戶人家,我急等著錢用,就讓他把錢給我,不料他竟想吞掉這些錢,說錢是他的,還說是我敲詐他。青天大老爺在上,請您為我評評這個理。」
接著另外一個來告狀的人忙不迭地說:「大老爺,別聽他胡說。我天天上山砍柴賣掉,好不容易才積攢了這么多錢,今天早晨,他硬是要把這些錢全部拿走,說是他的。小人冤枉啊!這確確實實是我賣柴掙來的錢。請大老爺為小人作主。」
「你胡說,分明是想吞了我的錢,我實在是看錯你這人了。」「什麼,這是我的錢,天地良心,我沒拿你的錢。」這時,賣羊肉的與砍柴的兩人又在大堂上爭吵起來。
奇特的斷案方法
寇準明白事情的原委了,他又拍驚堂木,轉向賣肉人問:「你說錢是你的,可有什麼證據?」賣肉人一聽寇準問這樣的話,跪在地上又磕頭又是作揖,口裡說道:「大老爺,我們兩人是親戚,平時吃住都在一起,我每天賣肉的錢都是他替我保管的,雖然沒有什麼證據,但這是實情啊!」
砍柴的人大聲申辯說:「他是胡說,他掙的錢怎麼可能會讓我保管呢?他怎麼自己不保管呢,大老爺,別聽他的,沒有這回事。」賣肉的已經氣得說不出更多的話,只是喃喃地:「你,你,你昧了良心!……」
寇準看到這里,心中已經有了主意,他沉思了一會,然後對一個衙役說:「去拿個盆來,裡面要盛滿清水。」又對另一個衙役說:「你去找個火爐子來。」兩個衙役馬上出去奉命辦事。片刻功夫,他們就把火爐和盛滿清水的一個盆弄到了大堂上。眾衙役和告狀的兩個人都很奇怪,猜不透寇準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這時只聽寇準命令兩個衙役:「把錢袋子里的兩千銅錢全部放水中,把水盆放到火爐上。」不一會兒,盆里的水冒出了熱氣。寇準起身離座到水盆邊看了看,扭身又回到了座位上。這時他已胸有成竹,用勁一拍驚堂木,厲聲說道:「這些錢是賣肉人的錢,大膽刁民,你拿人家的錢,反說是自己的,該當何罪?」
砍柴人不理解,還想狡辯,寇準命令一個衙役把他帶到水盆邊,讓他親眼觀看盆里的銅錢。」堂上所有人都伸長脖子看盆里的錢。只見盆里的水上浮著一層厚厚的油花,一股革膻味也從盆里散發出來。這時真相已經很明白了,砍柴人也不敢說什麼了,低下了腦袋,就差沒有地縫鑽進去了。所有的人都點頭稱贊寇準聰明,接著寇準斥問砍柴人:「砍柴的刁民,你今天要給本官解釋清楚,你賣柴得來的銅錢,上面如何有這么多的羊油?」砍柴人再也不敢狡辯了,跪在地上渾身直打哆嗦,口中叫道:「是小人一時貪財,請大老爺饒命!請大老爺饒命!」
最後,為了嚴肅縣風,砍柴人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兩千銅錢分文不少地歸還賣肉人。從此寇準機智斷案的名聲也越傳越遠了。
❺ 歷史上究竟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斷案高手
[摘要]大膽刁民,你拿人家的錢,反說是自己的,該當何罪?」堂上所有人都湊過去看水盆里的錢,只見水上浮著一層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膻味也從盆里散發出來。從此,寇準機智斷案的名聲也越傳越遠了。
提起歷史上的斷案能手,狄仁傑、包拯可謂是家喻戶曉。其實,根據史書的記載,除了著有《洗冤集錄》的宋慈,我國古代的斷案能手還有不少,在當時科學技術落後,缺乏現代破案手段的時候,他們利用各種技巧查明真相,讓當時的人們津津樂道。筆者從中擷取出一些有意思的斷案故事,以饗讀者。
發明舉報箱的趙廣漢
趙廣漢的雕像
看過電視劇《漢武大帝》的讀者,想必對西漢時期的郅都、寧成、張湯等主管刑獄的酷吏頗有印象。但是,千萬別以為漢朝只有酷吏,在當時,也有不少斷案能手。《漢書?趙廣漢傳》記載的京兆尹趙廣漢,不但精於破案,而且發明了舉報箱。
前段時間,首都博物館展覽了從海昏侯墓中發掘出的文物。海昏侯就是曾短暫當過漢帝的昌邑王劉賀,而趙廣漢正經歷了當時的皇位更迭風波。彼時,劉賀登上皇位,大將軍霍光認為劉賀行為荒淫混亂,跟群臣商議共同廢掉劉賀。時任京輔都尉的趙廣漢因為跟著商議決定策略,在事成後被恩賜為關內侯,升任潁川太守,後被正式任命為京兆尹。
趙廣漢是西漢涿郡蠡吾縣(今河北博野縣)人,一代名臣。《漢書》說:「廣漢為人強力,天性慧於孝職。」他疾惡如仇,以強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處置豪門權貴,深受百姓愛戴。趙廣漢善於從事物關系中尋找線索,以得知真相。比如,要想知道馬的價格,他就先問狗的價格,完了問羊的價格,又問牛的價格,然後到馬的價格,比較查對這些價格,按類衡量,就能知道馬的貴賤是不是脫離實際價格。他的這種破案手法被稱為「鉤距」法。
《漢書?趙廣漢傳》記載:「(廣漢)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准,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所謂「鉤距」就是旁敲側擊,輾轉推問,被問的人都稀里糊塗了,趙廣漢卻腦子轉得飛快,並判斷出打聽出來的結果是不是合理准確。運用這種方法,使趙廣漢對不軌之人的來歷、根基、巢穴都清楚了解,對官吏收取、貪污的不義之財的來歷和數量,都細致掌握。
別人都想學他這一招,但沒有一個人能學得像他那樣精通。
如今,「舉報箱」常見於生活中,但其最早的發明者是誰呢?就是趙廣漢。為了有效地抑強懲惡,為民除害,趙廣漢受「存錢罐」的啟發,他令手下人製成瓦質的?筒,獎賞告密。?筒形狀如瓶,有小孔,口很小,投放簡牘,可入而不可出,謂之「受吏民投書」。而到了唐朝,武則天則讓人發明出惟其可拆看的銅匭,比趙廣漢的?筒功能擴大了,銅匭不僅用於舉報,其功能還涵蓋了獻賦頌、求仕進、進諫、報告天象災變預兆、預言和密謀等。
棒打羊皮破案的寇準
講述寇準斷案的小人書《寇準審潘楊》封面
寇準
北宋名臣寇準留給世人的印象是政治家?詩人,其在歷史上的最大功績,是力主宋真宗親征,最終和遼朝達成使宋遼和平百年的澶淵之盟。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名臣寇準還是位斷案高手。
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其父曾被封為國公。在寇準年少時,有一次其站在旁邊觀看父親升堂斷案。案由是兩人為了一張羊皮而發生爭斗,一個是賣柴的挑夫,一個是賣鹽的壯漢。那倆人進入衙門,寇準的父親問他們經過。挑夫說:「我把羊皮放在擔子上,他搶過來說羊皮是他的。」壯漢說:「我好心讓他坐,他把我的羊皮搶過去說是他的。
」這時,寇準站出來,命衙役們把羊皮吊起來打五十大板!打了幾下,寇準就對挑夫說:「還不如實招來!」挑夫還故作不解。寇準說,把羊皮吊起來後擊打後,掉下來好多鹽粒,如果羊皮是賣柴者的,掉的應該是木屑而不是鹽粒,所以,羊皮應該是賣鹽的所有。挑夫只好招了,寇準就這樣破了案。
在尚未發跡時,寇準有次在縣衙處理公務。有倆人來打官司,其中一人是專賣羊肉的屠夫,另一個是屠夫的遠房親戚,兩人同住在一起。屠夫說:「我辛辛苦苦賣了一年多羊肉,攢了兩千銅錢,讓他替我保管,不料他竟想吞掉這些錢,說錢是他的。」而另一人則反駁說:「大老爺,別聽他胡說。我天天上山砍柴賣掉,好不容易才積攢了這么多錢。
」寇準明白事情的原委後,讓衙役端來一盆清水和一個火爐子,然後把錢袋子里的銅錢全部倒入水裡,把水盆放到火爐上。不一會兒,盆里的水冒出了熱氣。寇準看了看後,厲聲說道:「這些錢是屠夫的。大膽刁民,你拿人家的錢,反說是自己的,該當何罪?」堂上所有人都湊過去看水盆里的錢,只見水上浮著一層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膻味也從盆里散發出來。從此,寇準機智斷案的名聲也越傳越遠了。
智破涉倭案的「四朝元老」袁可立
明末遼東有三袁:袁崇煥、袁可立、袁應泰,後人稱「武三袁」。「武三袁」中除袁可立光榮退休壽終於家,其餘二人皆無善終,袁崇煥被崇禎帝下旨殺死,袁應泰殉國於陣前。袁可立歷經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四帝,為「四朝元老」之臣,誥「五世恩榮」之賞,為官不阿權貴,敢於為民請命,是明代後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軍事戰略家。袁可立在為官期間,也破了不少大案,其中就有涉及琉球群島的涉倭案。
袁可立在萬曆年間曾擔任過蘇州府推官,當時明朝約有150個府,各府均設推官一名,掌管刑案。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蘇州府推官袁可立在查辦涉倭案件時,發現被指為倭寇同黨處以極刑者一時竟多達數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兒童。於是他不惜得罪一些急於邀功的高官權貴,對案件進行重審,先後使千餘名無辜百姓和漁民免遭冤殺。
一次,袁可立奉命巡海琉球(如今的日本沖繩),一個李姓千總邀袁可立共飲,席間出贈三把倭寇「武士刀」,袁可立見刀面光潔如玉,十分精美,但最終謝絕千總將刀退還。袁可立憑經驗發現這不是倭刀,而是來源於琉球之物。沒過幾天,海上傳來戰報,說軍隊打了勝仗,擊斃倭寇數百,擒獲20名俘虜和大量物資及船艦。但在審驗時卻沒有戰俘的口供,也沒有證據,案件一籌莫展,但急於報功的軍方要求草草結案將犯人處死。
巡按感到棘手,交給推官袁可立查辦。袁可立接手時,有兩人已斃死杖下,另外的十八人也被以毒葯致啞,即便不啞也因為語言不通而無法辯冤。
袁可立據理力爭,上奏朝廷將人犯緩死暫系獄中。袁可立仔細地查驗了所有繳獲的物品,驚訝地發現自己曾經見過的三把「倭刀」竟然也在其中,又被當作「戰利品」上報。頓覺案件大有蹊蹺,馬上找來李姓千總對質,但千總死不承認誣良為盜,並一不做二不休一口咬定說就是在海上俘獲的倭寇。
不久,琉球貢使來中國,胸有成竹的袁可立請他們過來指認,貢使辨認出這些全都是琉球良民,是一次在海上運輸糧食時因風失舵而漂流海上才不幸被官兵捕來冒充倭寇的。後來這十八個琉球居民被無罪釋放回到家中。為感謝袁可立救命之恩,他們在琉球建廟塑像奉祀,並將袁可立敬若神明。
補白文人斷案巧書判詞
在古代,一些知名的文人也曾擔任過斷案的官吏,他們留下的判詞叫人擊案叫絕。
北宋時,蘇東坡曾擔任杭州知府。靈隱寺有個和尚叫瞭然,喜歡一個叫李秀奴的妓女,與之交往日久,待錢財花盡,李秀奴便疏遠了他。瞭然為情所困,某晚乘醉去找李秀奴,被拒絕後,一氣之下將其打死。蘇東坡審理此案,瞭然供認不諱,寫判詞時,蘇東坡見其臂上刺著一行字:「但願生同極樂國,免教今世苦相思」,遂仿《踏莎行》寫下判詞:「這個禿奴,修行忒煞,雲山頂上空持戒。一從迷戀玉樓人,鶉衣百結渾無奈。
毒手傷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間刺道苦相思,這回還了相思債!」判訖,犯人被斬。
清代鄭板橋任山東濰縣縣令時,曾判過一樁「僧尼私戀案」。一天,鄉紳將一個和尚和一個尼姑抓到縣衙,說他們私通,傷風敗俗。原來二人未出家時是同一村人,青梅竹馬私訂了終身,但女方父母卻把女兒許配給鄰村一個老財主做妾。女兒誓死不從,離家奔桃花庵削發為尼,男子也憤而出家。誰知在來年三月三的濰縣風箏會上,這對苦命鴛鴦竟又碰了面,於是趁夜色幽會,不料被人當場抓住。
鄭板橋聽後,動了惻隱之心,遂判他們可以還俗結婚,提筆寫下判詞曰:「一半葫蘆一半瓢,合來一處好成桃。從今入定風歸寂,此後敲門月影遙。鳥性悅時空即色,蓮花落處靜偏嬌。是誰勾卻風流案?記取當堂鄭板橋。」
❻ 兩個女人在法庭上爭奪一個孩子的故事
寇準斷案,讓兩個女人爭奪孩子,來判斷誰是孩子的媽媽,有一個拚命搶,孩子疼得大哭,另外一個怕傷到孩子就放手了。搶到孩子的女人很高興,說,大人!我搶到了,孩子是我的了!寇準一拍驚堂木,大膽刁婦!你自己的孩子你都不知道心疼嗎?只有孩子媽才知道心疼孩子!於是把那個刁婦重打了二十大板!孩子還給他生母了。
❼ 畫上有個女人給孩子扇扇子,有個孩子在看書是什麼典故
寇準斷案,讓兩個女人爭奪孩子,來判斷誰是孩子的媽媽,有一個拚命搶,孩子疼得大哭,另外一個怕傷到孩子就放手了。搶到孩子的女人很高興,說,大人!我搶到了,孩子是我的了!寇準一拍驚堂木,大膽刁婦!你自己的孩子你都不知道心疼嗎?只有孩子媽才知道心疼孩子!於是把那個刁婦重打了二十大板!孩子還給他生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