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求恩大夫電影觀後感
看完《白求恩大夫》這部電影之後,我有一種切身感受:一個人心懷無私,為他人奉獻的精神,超越國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好好學習。
其實,白求恩這個名字,在我們國內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我們小時候,在上學的時候,課文里就有著跟白求恩相關的課文。在歷史課本里,也存在與白求恩相關的知識點。
通過觀看《白求恩大夫》能讓我更好地,了解到課本之外的,有關白求恩的偉大事跡。
這部電影於1977年上映,根據周而復的原著小說改編,主要講述的事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幫助中國人民,最終獻出生命的故事。
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武俠的重點,所表達的不在「武」字,而在「俠」字。何為俠?就是不計回報地,為他人奉獻所有的精神。
白求恩先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通過觀看電影以後,我認為他就是我心目中的大俠。
Ⅱ 醫者仁心觀後感
醫者仁心觀後感(1):
《醫者仁心》,中央8 播的又一部講述醫院故事的連續劇,被同行們一次次感動的一塌糊塗!
熟悉的工作場景,熟悉的事件,熟悉的案例,感同身受,不能不動容。
從醫太久,一直努力堅持做一名合格的護士,不讓自己在重復的、甚至是機械的工作中麻木,時時提醒自己面對的是人,是生命,萬不可大意;關注著年輕護士們的操作,婆婆媽媽地提醒她們嚴格執行各項操作,保護患者同時也是保護自己,對患者負責同時也是在對自己負責。一直以來,覺得自己很敬業的,看了《醫者仁心》,暗自汗顏,心還是不知不覺間變得有些冷硬了,不再那麼柔軟,失去了很多初入行時的熱情、執著,快忘了什麼是理想,還要不要追求?只道別人俗,卻不覺自己庸。
劇中一句台詞,讓我頗震撼:醫生都開始保護自己了,誰來保護病人呢?這句話讓我心痛,真的心痛!
「大家一定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啊,保護病人,也是保護咱們自己」,這是我近年來重復的最多的話之一,尤其最後那句,有時還要特別強調一下。今天一句「醫生都開始保護自己了,誰來保護病人呢?」,讓我不免心虛,但為什麼會這樣呢?哪個醫生護士願意時時生活在防衛狀態呢?什麼時候起醫患變成了對立方?甚至敵我?互相防範、互不信任,可又互相依存,關系變得那麼糾結?扭曲的醫患的關系是一把實實在在的雙刃劍,傷害著雙方!是什麼造成的呢?今後醫患該怎樣相處呢?
我堅信人與人間的友善始終是永恆不變的,互相信賴、理解、支持的和諧的醫患關系的建立是遲早的事,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吧!
相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學醫三年多了,可以說現在沒有什麼感覺,確切的說沒有強烈持久的目標,一切都在慢慢的摸索中,不知道我們畢業後是什麼樣?剛才看完衛生部拍的一部片子《醫者仁心》,他們說這部片子是在為醫生平反,的確,講述了醫生的點點滴滴,很實際,很苦很累,各種醫療糾紛,人情世故,很適合醫學生看。看過這么多部電視劇都是在看劇情,場景,沒有認真去想過自己將來面臨的是什麼,只是一笑而過。而看這部片子時我的眼鏡卻濕潤了很多次,這是從來沒有的,很切實際。說不定我們以後就會這樣,應該是說基本上就是我們以後的生活,還有面對病人,面對家屬,面對各種生命我們應該怎樣處理,精湛的手術,冷靜的心境是一個好醫生必備的。做一個好醫生,做一個優秀的醫生不是我們在大學這幾年就能學好的,只是在了解皮毛,太少了,更多的東西是自己以後在臨床上摸索出來的,這是出自一個著名的心外科主任醫生之口,或許他們只是個演員,但是他們的每一句話都道出了作為一個醫生的心聲,醫生的辛酸。
你明白嗎?或許只有醫生本人才能理解這種心情,醫生現在是最苦最累的職業之一,特別是在中國!也許很多人認為醫生是高收入的職業,我只想說那是他們辛勤勞動應得的,每天的夜班,急診,手術,在手術台上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想想你自己幾個小時一直站在一個地方,我相信除了軍人沒有人能做到,有句話說一個外科醫生必須有個好膀胱啊,那是必須的,必須練出來的。是什麼原因給了他們那麼大的毅力?是生命,是責任,是承諾。每個醫學生入學之前都要宣誓,那就是承諾。
以前醫生是個很崇高的職業,受人尊敬,而現在醫療商業化,利益化,完全被金錢控制。而醫生也為之不得不為了保護自己而按部就班,甚至違背良心的做事,得不到社會的理解和原諒,醫療糾紛就這樣產生了,於是醫生好像一下子就失去了原有的面容,變得和街上的流氓差不多,他們失去了尊嚴甚至自尊。病人,家屬,社會的不理解,國家的重視不夠等等導致醫生就是在刀口邊上過日子,整天提心吊膽,一切都變了變得那麼沒有意義,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而現在呢,更多的是迴避病人,家屬的追打與質問。哎,悲劇
我不想說了,一切都不是這邊日誌能改變的,我們要做回醫生本來的面目, 維持一切正義。
醫者仁心觀後感(2):
電視連續劇《醫者仁心》是一部從多方面反映醫院工作和醫務工作者生活的優秀劇作,劇中那熟悉的工作環境和感同身受的事件案例,不由得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劇中的許多情節令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和震撼,更多的是引發我對事件背後原因的思考。
故事首先從鍾立行搶救一位不願接受非人道救助的心臟病患者的情節展開的。當鍾立行本著「生命第一」的信念,忍著悲痛將自己親妹妹的心臟移植給病人來挽救病人的生命,卻遭到患者女兒以「違背病人意願」名義的控告。看到這里,不由使我得聯想到:前幾年發生在北京朝陽醫院京西醫院的一宗醫療糾紛,一位生命垂危的即將生產孩子的孕婦,為了保全孕婦的生命,需要行剖腹產,而丈夫堅決拒絕醫院行剖腹產手術,面對生命垂危的病人,醫生和護士縮手無策,孕婦最後死亡,卻遭家屬以醫院「不作為」起訴。這兩個事件的結局,不由得使醫務人員困惑,面對生命垂危的病人,病人生命的希望是留給具有專業技術的醫生,還是留給病人至親至愛的家屬?面對進退兩難的處境的醫務人員,是堅守道德的情操,還是去遵守法律的尊嚴?如何使傳統觀念與現實法律統一起來?二者能否統一?合理不合法或合法不合理的矛盾怎樣解決?雖然不是我能夠解決的問題,但我想把問題提出來,讓大家思考並能夠幫助回答。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遭遇到醫鬧的糾纏;有時病人的正常死亡,也會遭到病人家屬的無理取鬧。當我看到我們醫院的院長受到病人家屬的圍攻堵截;當我看到我們的醫生受到醫鬧們的辱罵毆打;當聞及兄弟醫院的同仁們被病人家屬打傷後放在水晶棺里……我的內心十分酸楚,難道病人的生命與醫生的生命有高低貴賤之分嗎?我們醫生也是人啊!面對浩海無邊的宇宙世界,人類尚未掌握的秘密太多了,它也需要人類的探索和發現。再說,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呀!誠然,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假如醫生面對一名生命垂危而無人監護的病人,見死不救,那麼醫生就失去存在的價值,你是一名醫生與不是一名醫生又有什麼區別呢?假如不顧一切去堅守職業職責,那麼由此給醫院和醫生帶來的困難和意想不到危險,誰又能來為他們承擔?假如醫生處處來保護自己,病人的利益誰來保護?人性要不要泯滅,法律需不需要健全?這些亟待值得引起醫學、倫理及法律界等人們的重新思考和關注。
另外,我們在病房經常聽到有的病人抱怨,為啥賬上無錢就給我們停葯?為啥葯費這么貴?為啥看病咋這么難……病人明明有錢,卻不交費;清楚的診斷,醫生何必再要求去做體檢;醫生安排的治療,病人滿腹狐疑;醫生的各項交代,要求家屬的名字簽全。有人這樣評價病人與醫生之間關系,不信任,卻又依賴。防備,卻要獻媚,希望掠去信息,又要自己判斷,這樣互相提防的日子何時才能結束?造成這樣的根源在哪裡?我想這不是醫生的問題,也不是病人的問題。是溝通、宣傳、引導不夠的問題,更是現行醫療體制、機制的問題。問題的症結真的如此嗎?我同樣希望得到幫助和回答。
《醫者仁心》電視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很多,有知識淵博、技術精湛、胸懷寬廣的鍾立行;損人利己、拉幫結派的王冬;埋頭苦幹、挨打受罵的劉敏……不過,本人是護士出身,我更關注的護士長劉敏的命運:一個被同志們公認的好護士長,一個挨打的護士,一個被丈夫拋棄的妻子,一個用自己鮮血救人的醫務工作者,一個沒法照顧家庭的女人,最後卻迷失了自己……劉敏遺書里「不知道什麼時候起,護士這個職業不那麼崇高,我們在勞碌辛苦中,在人們的呵斥聲中,日夜顛倒地工作,沒有人關心你,也沒有人在乎你,就是在年復一年中煎熬中,一點一點地變老,一點一點變得絕望」這段話,讓我十分心痛。是啊!這就是我們護士們的心聲,這就是我們的現狀。曾經的理想、信念紛紛被現實剝離,造成這樣根源是什麼?我也曾多少次暗自叩問自己,是堅守,還是放棄?如果不改變我們護士的現狀,我真擔心會有人穿不過名利富貴的誘惑,穿不過紅塵俗世的迷離。
《醫者仁心》這部作品裡面的人物關系錯綜復雜,關於家庭、醫患、同事、同學關系……通過這些說出了醫生、護士們心中的酸楚、病人們的無奈和期盼、領導們的苦衷、職工們的煩惱、它是醫生和患者的代言劇,它為醫患之間的溝通架起了橋梁。
《醫者仁心》這部電視劇看點很多,感悟博多,引起的思考也很多。總之:醫患之間相互信賴、理解、支持、和諧是大家共同期待的目標,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Ⅲ 《一個醫生的故事》觀後感作文800字
四季的感動
生活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都在我們不經意之間悄然流逝。朋友,千萬別讓這美妙的感覺如細細的流沙從你的指間溜走,請學會珍惜它吧。
——題記
一、春
「這鬼天氣,說變就變,剛才還陽光燦爛,怎麼一下子就……」我心裡不住埋怨。又一陣冷風襲來,我不禁連打了幾個寒顫,那噴嚏一個接一個,鼻涕老是不聽招呼。我只好咬牙忍著,好不容易捱到放學,我顧不得招呼要好的同學,便趕忙向家裡沖去……
「叮鈴鈴……」怎麼沒人接電話呀,哦,對了,爸爸媽媽都在醫院值班。我迷迷糊糊地爬起來,我的頭怎麼這么昏,這么沉啊。我模糊看了看錶,「啊,糟了!」已經8∶30了。我拿起話筒,傳來熟悉的聲音:「××嗎?怎麼還沒到校,第一節課都下了。出了什麼事嗎?」「我……我昨天感冒,睡過頭了。」「原來是這樣,今後可要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服,不過不用擔心,今天就在家休息吧,耽誤的功課我會想辦法給你上補上。」「嗯!……」我使勁點著頭,眼前又模糊了起來……
二、夏
太陽高掛在空中,操楊邊的樹熱得直冒煙,那片片綠葉就像一張張乾渴的嘴巴。一節體育課下來,我汗流浹背。同學們回到教室,擠在電扇下,一邊吹著涼風,一邊喝著美美飲料。我獨自坐在座位上,強自安撫著老提抗議的嗓子,都怪我這記性,媽媽昨晚就替我灌好的水,早上出門時又給忘了,自己都記不清是多少回了。到小賣部買吧,錢包已赤字多時,唉,還忍著吧。
正懊惱間,眼前忽地鑽出一杯正噴著涼氣的可樂,我不由瞪大眼睛。「喝吧!」「可你呢?」「我嘛,還有呢。」「那,那就謝謝了!」「沒事兒!朋友嘛,就應該互相幫助嘛!」我忙插進吸管,猛吸一口,啊,一股涼意直奔心底,那可真叫一個——爽!
三、秋
楓葉紅遍了山坡,落葉鋪滿了大地,如此美景豈能錯過。
我一個人漫步在小路上,享受著這無邊的勝景。遠處,一男一女促膝而坐,我這個第三者可不想攪憂別人的幸福,便掉頭向山坡爬去。走了一
Ⅳ 影片<<愛德華醫生>>觀後感
《愛德華醫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懸念大師希區克最偉大的作品,這部電影曾經獲得當年奧斯卡的六項提名,成為人人津津樂道的心理學上的一部成功之作,成為娛樂界效仿的對象,成為不朽的作品,而最成功的還是電影本身內容上經過弗洛伊德思想「裝飾」過以後的魅力,弗洛伊德思想的注入使這部電影不再僅僅只是聲色娛樂上的滿足,而更多的成為心理學研究上的里程碑,讓這部電影成為弗洛伊德思想的代言,讓熱忱與心理學研究的人為之痴迷。影片的開始就已經深深吸引住觀者的眼球,寒風中凋零的樹枝,一舉莎士比亞和一段關於心理分析的語句,表明這將是一個在弗洛伊德思想面紗下發生的戲劇性故事,一個心理疾病案例引出了影片的女主人公,精神病院的心理大夫彼特森(英格麗褒曼飾演),她是一個專心學術的美女醫生,向所有專心於自己學術的人一樣,她很崇拜即將要接手她所在的醫院的愛德華醫生(格利高里派克飾演),愛德華是業界相當著名的一個人,當然,在那所醫院沒有一個人曾經見過他的廬山真面目,這也為接下來懸念打下伏筆。沒過多久彼特森就見到了這位來接替莫奇森管理該醫院的愛德華醫生,如彼特森所見到的一樣,出現在她面前的愛德華醫生是一個高大英俊,年輕有為的男子,像所有電影里出現的老套故事情節一樣,很快,兩個人就陷入了相互愛慕之中,接下來相處的一段時間之中,一個個疑點開始出現,使彼特森認識到他並不是真正的愛德華醫生,而是一個心理疾病患者---約翰,約翰在他的兒童時代經歷了一場意外使他患有「犯罪」幻覺,小時候他從樓梯扶共處滑下,不小心將扶手下端的哥哥撞死,這次事件使約翰的童年夢上了一層陰影,恰好在二十年後,當他目睹滑雪場上愛德華醫生被謀殺而摔落懸崖死亡之後,兒時的記憶與之以重疊,潛意識之下,約翰認為自己就是這次謀殺的罪魁禍首,但是深愛他的彼特森認為罪犯另有其人,並承諾找出真凶,於是帶著約翰來到了她老師阿利克森的家中,在這位心理學專家的誘導下,約翰說出了自己的夢境,彼特森師徒二人於是帶著他來到那片滑雪場,約翰終於在最後回憶起小時候的情形,擺脫了犯罪情結,也記起了愛德華出事的情形,找到了愛德華的屍體,故事到這還沒有結束,約翰仍然擺脫不了指控,但是彼特森回到醫院以後,莫奇森的一句失言終於揭開了謎底,面對自己的陰謀敗露,莫奇森大夫無力向彼特森開槍,只好絕望的死在自己的槍下。在《愛德華醫生》一片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20世紀40年代的精神科醫生怎樣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理論和方法來治療患者。在心理學上,「情結」的定義為:人們總想去解決的而又總是不能解決的問題。在人們的行為生活當中根據不同情況的劃分就出現了很多情結,如戀母情結,戀父情結,自卑情結,犯罪情結等,影片當中反映的就是其中的犯罪情結,故事的發生都與約翰童年的經驗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也是弗洛伊德早期的經驗理論,他認為人的行為深受童年早期經驗的影響,正如約翰小時候撞死哥哥的事件,當在此遇到相似的生活情景,即愛德華醫生滑雪的事件,他就會把兩件事情重疊起來,把一前想去解決但是不能解決的從新召喚回來,使「情結」導致患者精神的混亂,因而約翰才會認為自己是殺害了愛德華醫生的真凶,正如他認為是自己殺害了哥哥一樣,白色和線條成了約翰所懼怕的東西,也成為打開他「犯罪情節」的依據。在約翰產生這樣的認識之後,他用了防禦機制中的壓抑法作為保護自己的心理工具,根據弗洛伊德的解釋,所謂壓抑法就是藉助壓抑,把一些強烈的沖動(與現實生活不協調的慾望或沖動)排出意思,壓到無意識領域之中。約翰正是把這些自己所經歷的過去壓到了無意識領域,不願意想起自己兒時的痛苦回憶,想起自己的愧疚,自己的錯誤,一方面他很不願意去承認自己曾經犯過這樣的錯誤,但是一方面他又極力的想要彌補自己的過錯,想為此付出點什麼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由此,當愛德華醫生遇害的時候,他就冒名頂替接任了這個職務,想把這個當作贖罪的方式,但是他沒有殺人這一事實又使自己產生抵觸,於是約翰就陷入了內心掙扎,這是無意識的過程,弗洛伊德理論中,無意識是按照快樂原則去追求滿足,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決定著人的全部有意義的活動,具有非理智,沖動性,無道德性,反社會性,非邏輯性,非時間性,不可知性的特點。 彼特森在發現疑點後帶著約翰來到老師住處進行心理咨詢,在這里,心理咨詢始終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影片當中多次出現男主角進行心理咨詢的片斷,關於夢的解析。故事出現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個人,每一個場景,每一句話都被賦予了特有點含義,和對後文的鋪墊。弗洛伊德說夢是一種象徵,每一個象徵就是不可忽視的,都可能成為揭開謎底的鑰匙,成為破譯的關鍵。而在影片中正是這些細節的存在才使故事在一個個精彩的懸念中發展下來,當約翰看到白色和平行條紋時出現的不舒服的感覺和反映;在他看到彼特森用叉子華在白色布條上的平行條紋時的反應;
Ⅳ 《一個醫生的故事》觀後感
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
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Ⅵ 《中國醫生》讀後感內容是什麼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這場戰役中,無數醫護人員沖在第一線上,是抗擊疫情的第一道防火牆。而連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馳援湖北,成為最美逆行者,以他們的負重前行,守護我們的歲月靜好。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這一背景下,視頻網站及時上線了紀錄片《中國醫生》,自然受到廣泛關注,穩居全網紀錄片熱度榜首;該紀錄片也贏得極好口碑,豆瓣評分高達9.3分。
《中國醫生》深入全國各地六家大型三甲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南京鼓樓醫院、西交大一附院、浙江省人民醫院、中科大附一院、河南省人民醫院)的婦產科、急診科、腫瘤科、麻醉科、手術室、ICU等不同科室,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
記載了幾十位高尚但不高冷、有血有肉的醫護形象,也以小見大地呈現了關於中國醫生的一切。
在肺炎疫情的當下,觀看這部紀錄片自然有別樣的感觸。不過我們更希望,在了解中國醫生的一切後,能夠喚起更多人對於醫生這一職業的尊重和愛護,而不是只在需要他們的時候,才想起珍惜他們。
Ⅶ 愛德華醫生觀後感2800字
愛德華大夫觀後感(一)
《愛德華大夫》這部影片雖是上世紀的一部老片,可在幾十年後的今天,我看完之後,仍覺得是電影中的不朽佳作。其故事情節,演員以及對愛情的詮釋和對病人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療的方法堪稱經典。
影片是以一段關於心理分析的語句「心理分析是現代科學處理健康人的情感問題的一種方法。分析者只要求引導病人談出他潛藏的問題,使其敞開心扉。一旦圍繞病人的情結被揭示出來並加以解釋,病人的痛症和混亂就會消失。」和一句莎士比亞名言「非理性的惡魔就會被逐出人類的靈魂。」表明了這將是一個始終貫徹弗洛依德理論的有關心理分析的故事。
影片一開始,英俊年輕的「愛德華大夫」的出場讓大家覺得其年齡與其資歷並不相符,事實的確如後面的故事所講述的。而專心學術的美女心理大夫彼特森在見到這位「愛德華大夫」時一見傾心,很快兩人便產生了愛慕之情。隨著故事的發展彼特森漸漸發現,「愛德華大夫」並非真正的愛德華大夫,而其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精神病行為,讓女主角認識到這位「愛德華大夫」只是一個被某些可怕的事情困擾著的失憶症病人J.B,這未免讓女主角心寒,可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女主角決心用盡自己的最大努力來挽救她的心上人。
故事總是那麼具有戲劇性,第二天趕來的愛德華大夫的女秘書便使他背上了謀殺愛德華大夫的罪名,彼特森為了愛情和J.B一同潛逃,並在逃亡的路上,幫助J.B恢復意識。在警察的嚴密搜捕下,萬般無奈的彼特森帶著J.B來到了自己恩師阿歷克斯的家中,慈祥的老人收留了他們,並幫助自己的學生一同治療J.B的病。
屋外的白雪、明亮的強光這些不起眼的東西可以強烈的影響到J.B的情緒並且在夢中常常會夢到這些可怕的東西。弗洛依德認為人具有兩種心理機能——即原發過程,以做夢為代表和繼發過程,以日常清醒的思維為代表。前者是以凝縮、移置和象徵為特點,毫不顧忌時空規范,並用睡眠時滿足慾望的幻覺來緩解本能的沖動;而後者即繼發過程,則嚴格遵循語法和形式邏輯。做夢就代表著在壓抑下拚命尋找幻覺滿足的原始慾望尚未消失,因而從根本上說,夢是一種精神病症狀。所以,從夢入手,漸漸的,師徒二人找到了病情的根源,若把一切的來龍去脈都弄清楚了,解開那些夢魘般的情結,病症就會減輕,甚至可以痊癒。
經過治療,J.B說出了自己的夢境,為了讓J.B徹底噩夢,彼特森和他來到滑雪場,J.B在兩人的危急關頭,終於想起了兒時的痛苦回憶,原來J.B在很小的時候與他的弟弟玩耍,一不小心把弟弟推下屋頂摔死了。當時是大雪紛飛的寒冷的冬天。盡管這只是一件偶然的意外事件,但它給J.B幼小的心靈所造成的傷害卻是無比震撼而強烈的,從此噩夢開始伴隨著他。而當愛德華大夫被槍殺時,雪地,白光等一些特殊條件觸碰到了他的潛意識,與他同年時的經歷有太多的吻合,所以J.B混亂地以為自己就是兇手,為了逃脫法律,J.B就開始扮演愛德華大夫的角色。而事實上J.B並無法真正擺脫這么大的精神壓力,而最終導致了整個故事發生。
警察按J.B提供的線索找到了愛德華大夫的屍體,但卻從屍體中找到了子彈,J.B仍然無法擺脫謀殺的指控。彼特森為了J.B多方奔走沒有結果,只能回到醫院。然而沒想到的是默慶森大夫一句失言讓故事的真相漸漸浮出水面。原來真凶是默慶森大夫,在他的陰謀敗露後,心理已經完全崩潰的他選擇了飲彈自盡,其實這也不失為一種明確的選擇,因為這樣的精神負擔,即使能過活著,也會壓的喘不過氣。
看完這部心理分析影片《愛德華大夫》,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情境,就是「愛和直覺」。影片雖然是在向人們講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論,但我的感覺卻是:最終是「愛與直覺」洞悉了心靈深處的幽暗,啟發出假愛德華大夫迷失了的記憶,治癒了困擾他內心的多重創傷,包括誤殺弟弟,戰火,墜機,目睹謀殺等,並幫助偵破了兇案。
英俊瀟灑的「假愛德華大夫」前來接替院長職位,無疑給觀眾帶來了視覺上的沖擊,這同樣也影響到劇中人物的內心。老院長心懷鬼胎,男大夫充滿醋意,以及女主人公情意萌動,等等,都表現得惟妙惟肖!
男主人公其實是因受真愛德華大夫被殺的刺激而失去記憶,並在精神防禦機製作用下,把自己幻想成愛德華大夫的一名醫生。一開始,年輕的假愛德華大夫風度翩翩,身上籠罩著其個性魅力,很能打動異性的心。於是男、女主人公迅速地墜入愛河。
但在隨後的具體工作中,在與男主人公接觸時,以及對一些場景,比如看到條形被子的反應里,假愛德華的出現失態,讓女主人公察覺出了異常,並斷定男主人公的假身份。但是這絲毫也不影響她對「愛德華大夫」的愛。用影片中女主人公的老師老艾利克斯的那句話來說就是,「女人能成為最出色的心理分析專家,但一旦墜入愛河,就可能是一個典型的病人。」在愛情中,自我讓位於博大與利他,思索讓位於感受與直覺。正是愛情促成了女主人公職業生涯中最精彩的一場心理分析!從中我們應能感悟到,愛是治癒心靈創傷,以及提升生命的最佳途徑。在愛中,緊閉的心靈之門能夠一扇扇打開。這里所指的愛不光是愛情。
雖然影片對心理分析過程表現在過於簡化的詮釋,《愛德華大夫》仍然是一部表現弗洛伊德理論的優秀作品。1944年的這部影片,已體現了某些行為主義的色彩,透射出正反辨證的思維,以及後來人本主義意識的萌芽。作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應當注意,情感和直覺也是影響咨詢成功的因素,作為每個人,也應該敢於面對愛情、親情、友情、家鄉情。
Ⅷ 《中國醫生》觀後感
《中國醫生》觀後感
電影《中國醫生》述寫了疫情時刻武漢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們奮戰的日子。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院長張定予號召全體工作人員參加抗疫斗爭時,所有人無一例外。
然而醫護人員不僅要面對著巨大的壓力還要照顧好每一位患者的心情。
當我聽見一些病人的家屬對身心俱疲的醫者們大喊道:「你們算什麼醫生!」,內心瞬間破防,這些留下來的醫者都是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們有的是父母等待回家過年的稚嫩小伙,有的是父親,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全家赴命。
但隨著情節的發展,我也逐漸感受到一位醫生的高尚人格與赤誠之心,醫生與患者之間本來就是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金仔與小文是一對夫婦,他們一開始對傳染科室主任文婷並不理解,還說:「我們要換個醫生。」
然而後來為夫妻倆的健康操碎了心的還是文婷,最後夫妻倆治癒出院時深深為文婷鞠了一躬。醫者仁心仁術,必將胸懷大海,心納百川。每看見醫生護士們臉上被護目鏡與防護服勒出的紅印,每聽見年紀輕的醫生訴苦而淚流滿面,我的心久久難以平靜。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上寫著: 「有時是治癒,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我想,這是醫生,是矢志不渝為祖國衛生事業發展的奮進者!
大國之醫,精誠所在
Ⅸ 《一個醫生的故事》觀後感兩篇 趙雪芳的那個
摘要 【《一個醫生的故事》讀後感.docx】https://970ofk.smartapps.cn/pages/result/result?documentId=2372182846&oauthType=search&_swebfr=1&hostname=bd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