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阿q正傳電影觀後感800字高中

阿q正傳電影觀後感800字高中

發布時間:2022-07-09 13:05:09

⑴ 阿q正傳電影觀後感

電影《阿Q正傳》觀後感:最深刻的是阿Q進城前和進城回來後人們對他的態度,女人們先前唯恐避之不及和後來搶著買他的衣服,強烈對比土谷祠堂的老頭對阿Q一如既往的好。各個人物角色的展現,仍然受到政治先行的臉譜化風格影響;而在人物台詞的改編上,由於過於忠實於原著,缺乏一些更具現實感和生活感的轉化與改編。

該電影是1981年大陸上映的一部片長為125分鍾的劇情類電影,是根據魯迅先生的名著《阿Q正傳》改編而成。該電影到現在也是一部經典,豆瓣評分高達8.7分,該影片可以在芒果tv、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上進行在線觀看。影片由嚴順開主演,並獲得了國際喜劇獎項。該片講述了一個小人物阿Q結果陰差陽錯在未庄人眼裡成了手握重權的革命黨,這個憋屈半輩子的小人物總算暫時抖了起來……

⑵ 阿Q正傳讀後感700字

阿Q正傳讀後感
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為世人留下了許多精神佳作。《阿Q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致勃勃地翻開書,開始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十分凄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民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眾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認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雲涌,他看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風掃地後,才開始嚮往革命,但他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認識革命的意義,並繼續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陶醉於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為精神上的虛幻勝利。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勝利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為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
阿Q想參加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為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台,落了個「大團圓」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說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民群眾。
讀完《阿Q正傳》後,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民群眾悲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後繼沖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

⑶ 讀阿q正傳有感600字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干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於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於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後,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後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希望阿Q會在現在的社會里消失,成為一個真正幽默的笑話。

⑷ 《阿Q正傳》的讀後感,跪求,700-800字左右

《阿Q正傳》讀後感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還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裡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於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⑸ 求一篇阿Q正傳觀後感800字的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他於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壽,字豫才,18歲改名樹人。「魯迅」這個筆名是他在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才開始用的。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庄為歷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為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為重點來組織材料。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為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著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庄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為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為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游手好閑,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為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獅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這是魯訊用《狂人日記》來形容農村土豪劣紳的品性,趙太爺父子是當時農村土豪劣紳的代表。在小說中,他們基本上沒有表現出善性,而是因富貴尊顯而驕橫,又因腐敗沒落而怯懦。他們剝奪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權利。他們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卻以封建禮教的維護者的面目出現,懲治向吾媽求愛的阿Q,當革命的風聲傳到未庄,他們卑謙地稱阿Q為「老Q」,當看到革命風暴勢不可擋時,他們又投機鑽營,成為革命隊伍中的破壞力量。

在塑造阿Q這個典型形象時,魯迅先生非常講究情節的張弛、明暗的詳略:對主人公阿Q的活動是露,對其他陪襯人物則是藏,對阿Q在未庄的活動描寫得繁,在城裡的活動則輕描淡寫。此外,魯迅先生還特別工於諷刺手法和幽默語言。

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可作如下陳述:著眼於啟蒙,寫出舊中國的人生,主要是廣大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憤而又愚昧落後的人生,希望改良這悲慘的人生,喚醒那沉睡的民眾。

《阿Q正傳》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精湛絕倫,是魯迅先生最傑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也是世界文化長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魯迅先生在荊天棘地的艱苦環境里運用小說這一藝術形式進行戰斗,為我們留下了《吶喊》和《彷徨》兩個集子(歷史小說《故事新編》除外)。《吶喊》收集了從1918年到1922年創作的小說14篇,於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從1924年至1925年創作的小說11篇,於1926年8月出版。

《阿Q正傳》享有世界聲譽,當它一收筆,便被介紹到美、法、日、俄等十多個國家,至今已有四十種不同文字的譯本。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過:「這部諷刺寫實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國大革命時也有過阿Q,我永遠忘不了阿Q那副苦惱的面孔。」

《阿Q正傳》從它誕生至今,已過去七十多個年頭,「阿Q」已成了常掛大中國人民口上的一個常用名詞,「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諷刺他人的用語。

祝你學習進步

⑹ 阿q正傳的讀後感

傍晚時分,落日的余暉透過窗戶斜斜地照在了我的書上。我微微側躺在椅子上,手裡捧著一本散發著墨香味兒的——《阿Q正傳》。

暖暖的陽光照在身上,讓我感覺懶懶的,可書中阿Q的命運卻讓我的心弦一次又一次綳得緊緊的。這本書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國人民的靈魂思想,阿Q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他身上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他的「阿Q精神」。

阿Q不但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先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沒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工作略長久時,他也或住在臨時主人的家裡,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們忙碌的時候也還記起阿Q來,有時人們會說:「阿Q,你真能做!」 阿Q也不管是褒還是貶,總之很高興。阿Q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裡。最惱人的是在他的頭皮上,頗有幾處不知起於何時的癩瘡疤。

作者用寥寥幾筆給我們刻畫了一個質朴、老實、勤勞然而又流里流氣、投機取巧的人物形象。對於阿Q,魯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阿Q本質是一個勤勞淳樸、老實的農民,但由於當時社會的黑暗,造就了他懦弱麻木的病態的心理。當被一些閑人欺凌的時候,他的一句「兒子打老子」的話,充分體現了他的無奈、可憐,側面也襯託了那個社會的愚昧和落後。

此時,窗外已經是花燈初上,偶爾有幾顆星星在空中熠熠生輝。遠處的點點燈火微弱卻溫暖,給人一絲溫馨。我想,阿Q的「精神勝利法」應該是他在那個冷漠麻木的社會中給自己帶來溫暖的唯一方式吧!

「阿Q精神」在許多人眼裡是不被肯定的,因為它代表著自欺欺人、喪失鬥志,認為它是阿Q在被欺負之後一種無能的表現。但我卻覺得「阿Q精神」有時並不是一無是處的,在受到挫折卻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阿Q精神」可以幫助我們驅散失敗的陰影,緩解心理壓力,幫助我們重新樹立信心,不斷進取。

在當今社會中,競爭無處不在。一場比賽只有一個金牌獲得者,其餘的選手則慘遭淘汰,這時「阿Q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和高手過招也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這種「阿Q精神」可以讓我們獲得比冠軍更重要的東西——良好的心態。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從封面上魯迅的眼神里,我看出他的憂國憂民,也看出他對那個沉悶、壓抑的社會的無奈,使我想起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感慨。

「吃飯了!」媽媽的聲音把我的思緒拉回了現實……

ps:網上的 非原創!

⑺ 急求一篇觀後感《阿Q正傳》

看過了電影,再回想起魯迅原版的文章《阿Q正傳》,阿Q或許可以稱得上是大時代下的傳奇人物了。
一個名字、身家不詳,地位、定位不明的市井小民,他居無定所,飄零無依,卻堅持著他獨到的生活見解,外在世俗的眼光,不足令他畏懼,外在世俗的唾棄、貶抑,直至最後他被送上斷頭台,也不使他有絲毫的膽怯及羞愧,他鎮守著他獨樹一格的處世典範。
盡管在魯迅筆下的阿Q是虛構人物,但在我觀看的過程中,我彷佛在阿Q身上嗅到似曾相識的熟悉身影。阿Q像是我,像他,也像是你,是彼此身邊從不曾缺席的角色。阿Q的精神自然也是「永垂不朽」著!

精神勝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徵,這也是阿Q落後不覺悟的重要原因。阿Q和人打架,打敗了以後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象樣…」。後來每每說出口,其它的人知道了,此後每逢揪住阿Q辮子的時候,就對阿Q說:」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牲。自己說:人打畜牲!」阿Q回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人家不明白他是怎麼想的,更甚是蔑視,但阿Q是心滿意足得勝的走了,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

而「自負」心態,也是阿Q另外一項傲人的心性。越是給人瞧不起,阿Q便越是想證明自己的優越,面對王胡、假洋鬼子,阿Q努力表現自己,他固守自己的自尊,努力的奚落,努力的想要佔點上風,努力的要將對方身上「深惡而痛絕之」的部分消滅,但終究,他把自己想的太能耐了,兩次生平的屈辱硬生生的降臨。以致於後來,調戲小尼姑和去尼姑庵里橫行,成了他釋放內心偉大形象的載體。
阿Q的一生,窮途潦倒時,曾經被棄之如敝屣、視之如糞土;意氣風發時,也曾經備受禮遇、尊榮,他的一生充滿傳奇,一如他的個性一般:膽大妄為而卑怯懦弱,投機取巧又痴呆胡塗,阿Q果果真真是個「人物」,是個「典型在夙昔」的人物!無奈這個典型,令人不勝唏噓!

在如今,當自己扮演起阿Q時,我們渾然不自知,演得暢意快活,繼承和傳揚了阿Q的精神;當他人幻化成阿Q的化身時,我們又幡然醒悟,無情的施以訕笑,甚或大加撻伐,給予的也不是什麼好臉面:「阿Q」們沒有阿Q那麼張揚,卻也是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他們樂衷於如此;他們沒有阿Q 那麼懦弱,卻也膽膽怯怯地「提防」著別人,他們不清楚自己的方向是什麼……此時此刻的社會中,此等小人物俯拾即是。

⑻ 阿q正傳電影觀後感1500字

上了電影與文學,看了幾部電影,好像除了《阿
Q
正傳》
這部電
影意外其他的我都記不太清了,
也許因為它是魯迅先生寫的一部經典
作品,
我才感興趣吧!
很早之前就學過這篇文章可是卻沒有看過電影,
看過之後我又覺得這實為一部經典。


Q
很卑怯,
他喜與人吵嘴打架,
但必估量對手。
口訥的他便罵,
氣力小的他便打。與王胡打架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洋鬼
子哭喪棒才舉起來,
他已伸出頭顱以待了。
對抵抗力稍為薄弱的小
D

則揎拳擄臂擺出挑戰的態度,
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則動手動腳,

肆其輕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現。


Q
的精神勝利法,他與人家打架吃虧時,
心裡就想道:
「我總
算被兒子打了,
現在世界真不像樣,
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
他也心滿意足儼如得勝地回去了。中國人的精神勝利法發明固然很
早,後來與異族周旋失敗,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Q
雖是極卑微的人物,
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裡,
甚至趙太爺的
兒子進了學,

Q
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
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得
多。加之進了幾回城更覺自負。

主人公阿
Q
代表了當時的中國人。
無論是從文中各個人物的意識
形態來看,
還是形如留辮者的字母

『Q』,
在在都透露出魯迅暗指的
真實人物—中國人。
影片不留情面地諷刺了當時中國人的一種自我麻
醉、自我滿足、
自我解脫與逆來順受的心態,以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

的一種劣根性,
包括自私自利、欺軟怕硬與精神勝利法。
在為中國人
指出這些缺點時,
魯迅可以說是毫不留情的。
但如果我們對中國人加
以仔細的觀察,
會發現他所描述的這種阿
Q
心態在當今社會中並沒有
消失
,
這也讓我大吃一驚。不同於其他的作家,魯迅更注重反應社會
與人性的丑惡,
而且他企圖通過一種讓我們產生反感的方法來讓人理
解他的想法。


Q
的精神勝利法對我的影響尤為深刻,
其實生活中我們難免會
遇到不開心的事,
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失敗,
面對這種處境,
怎麼辦呢?
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
當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現代人懂得如何
來緩解自己的情緒,這便是所謂的精神安慰。人們常說的退一步,海
闊天空,
便是其中之一種。
我們當然不可將這種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
與苦痛的方法都謂之精神勝利法。

正常的精神安慰對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每個人都必須學
會從失落中走出來,
都必須學會調節心理,
使它獲得某種平衡。
否則,
我們將長期處在名利的斤斤計較中而痛苦。

Q
的錯在於他沒有任何
的原則,
凡事都計較,
凡失敗都要求得某種程度的超越。
而他又不是
通過現實的奮斗來實現,
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
求得虛妄的勝利。
這種精神勝利法,
只會麻痹人的鬥志,
為我們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
得的借口,不利於現實的改造,不利於人類的進步,是我們應該揚棄
的。

當我們事業失敗時,我們常會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誰笑到最後,
誰笑得最好;當我們受人欺侮時,我們會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當我

們失戀時,我們會說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些安慰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因為只有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現實,
我們才能贏得最後的成功。
但是,
如果我們只會作虛無的寬解而不能夠有切實的行動,
那就不免帶有幾
分阿
Q
味了。

⑼ 阿Q正傳讀後感600字

看了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發現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
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於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沒有人權的時代,他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靠出賣勞力生活,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裡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⑽ 阿q正傳觀後感800字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干便倒在床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於是隨便翻開瞧瞧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為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為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里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閱讀全文

與阿q正傳電影觀後感800字高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雞百花獎電影節香港 瀏覽:743
韓國電影創口貼中的英文歌曲 瀏覽:925
法國電影完美女人視頻 瀏覽:267
怪物害怕主角血歐美電影 瀏覽:649
德國和猶太人二戰電影大全 瀏覽:308
好看的法國搞笑電影 瀏覽:471
有關於汽車機器人的電影大全 瀏覽:932
法國電影黃金時代 瀏覽:803
法國三級毛茸茸的電影在線 瀏覽:263
李冰冰好萊塢電影女主角 瀏覽:611
法國電影格拉芙春色 瀏覽:239
老兵電影在線觀看免費完整版 瀏覽:461
最污的十大韓國電影 瀏覽:927
電影版紅樓夢演員 瀏覽:671
迪士尼動畫電影人物英文名 瀏覽:830
大電影雄兵連有新人物 瀏覽:93
小馬國女孩大電影插曲 瀏覽:450
美國電影女主角很胖喜劇 瀏覽:499
槍火4k電影完整版 瀏覽:974
大傻花五十萬打一晚上牌的電影 瀏覽: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