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牧童投軍300字觀後感
牧童投軍觀後感
說實在的,我原來並不想看《牧童投軍》這部電影,都什麼時代了,還看這些老掉牙的故事。可是,當一組組電影鏡頭在我面前閃過時,我卻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對小主人公李小虎不由得產生了無比的敬意。 李小虎是個孤兒,15歲了,在地主家當牧童,受盡了折磨。一次他幸運地得到好心的解放軍叔叔的幫助,從此他下決心去投軍。他歷盡千難萬險,最後終於如願以償地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當看到最後那一幕,李小虎萬分欣喜地從連長手中接過鋼槍的那一刻,我也衷心地為李小虎感到自豪。這時,我的眼前又飛快地閃過電影中那一幕幕感人的情景:為了去找解放軍叔叔,他機智地躲過敵人的鋼刀,冒死逃出監禁他的地方;為了向解放軍叔叔證明他已是個懂事的孩子,能當一名合格的戰士,他冒著生命危險幫解放軍送去重要情報;他敢於和陰險惡毒的敵軍參謀長搏鬥;為了讓敵人中計,他心甘情願地讓自己被繩子綁著,巧妙地配合連隊的戰士們……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解放軍戰士,李小虎付出了很多、很多! 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拿自己和李小虎比起來,李小虎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參加解放軍,他勇敢地克服種種困難,從未想到過放棄。而我呢,雖然我也有理想,
B. 牧童和稚子弄兵的比較
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同學們,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你們正經歷著人生的美好季節,一切都是新鮮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們,正趕上了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們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兒童,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嗎?有許多喜愛兒童和富有童心的詩人,他們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作品,在他們的詩詞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讓我們乘上詩詞的飛船,穿越時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兒童生活的樂趣吧!二、自讀自悟,感知詩詞大意1.自由讀三首古詩詞,藉助拼音讀准詩句。2.認讀生字。3.邊讀邊想,從整體上感知詩詞的大意。可按以下提示的思考題來思考:(1)每首詩詞分別寫了幾個孩子?是哪句提到的?(2)詩詞中的孩子分別在干什麼?你從哪句知道的?三、交流自學情況1.指讀三首古詩詞,相機指導讀正確。提示「樂」「亡」「剝」的讀音。對比讀一讀,並對學生對字音的質疑做出簡要的解釋。「亡」是古漢語中的讀法,同今「無」。比較下列多音字的讀音:快樂——清平樂剝落——剝皮剝蓮蓬亡羊補牢——亡賴2.交流對上面問題的思考。3.抄寫生字,注意「蓑」字的寫法。四、理解詩句,回答問題練習把古詩詞讀流利,結合注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並進行深入思考:詩中描述的兒童的童年生活怎麼樣?你覺得詩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的?你還有什麼疑問想提出來和大家交流?第二課時一、練慣用自己的話講講每首詩詞的意思1.在自學的基礎上,小組交流三首詩詞的意思。2.在小組交流後,針對理解的難點,在全班交流,相機指導。學生可能提出如下的問題:(1)「笛弄晚風」是笛聲逗弄晚風嗎?(2)「怪生」是什麼意思呢?(3)「醉里」是說誰醉?是作者還是老夫妻?……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結合詩句,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思考,對第一個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弄」字給人的情趣感。3.練慣用自己的話講講每首詩詞的意思。二、交流感受,練習朗讀以「詩中描述的兒童的童年生活怎麼樣?你覺得詩人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寫的」為話題,引導學生讀書感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1.全班交流。允許有自己的感受。對學生不正確的認識要恰當地進行引導。結合時代背景,既要體會到兒童生活的悠閑和有趣,又能體會到作者對這一切的審美情趣。當然也可以從當代兒童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既要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也要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2.結合自己的感悟,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詞。朗讀提示:《牧童》重在讀出牧童生活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前兩行要讀出視覺上的寬闊和聽覺感覺上的美好。後兩行要讀出牧童吃飽後躺在月夜下的愜意。《舟過安仁》重點要讀出兩個小童子行為的有趣。《清平樂·村居》要讀出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鄉村生活及人們的平靜的心態、最小的孩子的無憂無慮。3.背誦三首古詩詞。4.默寫《牧童》。第三課時一、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詩或詞,改寫成短文1.激發寫的興趣。同學們,透過詩人的筆觸,我們對千年之前的兒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無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小小的鏡頭,只是無聲的電影。如果這個鏡頭再放大一點,電影里的人物動起來,這部電影有了聲音,有了色彩,那該多好啊!很多反映歷史的電視電影,其實是幾句話就能寫完的事,可經過現代人的想像復原,就成了充滿生活氣息有聲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嘗試著把你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讓詩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離我們更近?2.根據自己的想像,自由寫故事。3.選擇相同的為一組,分別交流、評議,教師相機指導修改。二、結合學生的積累,拓展閱讀1.交流已經背誦積累下來的寫兒童生活的古詩詞。2.拓展閱讀楊萬里其他寫兒童生活的詩,大體了解詩的意思,並選一首自己喜歡的背誦下來。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桑茶坑道中晴明風日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閑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C. 牧童騎黃牛的作文
牧童騎黃牛
一天清晨,牧童到池塘旁邊趕牛。
牛兒在一旁一動也不動。牧童爬上牛背,左手抓著牛繩,右手握著枝條,輕輕地打在牛背上,嘴裡還叫:「駕——駕——」牛才奔跑了起來。
他們來到了半山坡。這里的青草好茂盛啊!牛兒高興的大吃起來。
中午,天邊下起了蒙蒙細雨。牛感覺到很涼,它把頭低了下來。牧童拿起了大斗笠戴在自己頭上,然後趴在牛背上順便幫牛擋住了一些雨絲。牛也覺得很舒服,慢慢地抬起頭來。
一會兒,雨停了,天邊出現了漂亮的彩虹。
太陽公公看見牧童告訴牛兒天上有漂亮的彩虹,露出了高興的笑容。
傍晚,夕陽要落山了。天邊火紅火紅的。牛吃得很飽了,肚子像一個圓鼓鼓的大皮球。這時,幾只小鳥在天空飛來飛去,啊!它們還在嘰嘰喳喳地唱歌!牧童也歡快地吹著笛子。牛閉上了眼睛,好像陶醉在這個美妙的音樂世界裡。
平潭縣實驗小學二年三班林以諾
D. 牧笛觀後感150字
初夏,長堤上的垂柳,輕蘸著小河的水面。蟬聲陣陣。這時,悠揚的笛聲由遠而近。一個十歲模樣的牧童,身穿白背心、短褲,赤腳,橫跨在牛背上,吹著短笛。
笛聲婉轉悅耳。牛的步子也合著節拍走得輕松歡快。笛聲引來一雙蝴蝶,象是給牛引路,牛左顧右盼,似乎已沉醉在眼前的一片生機中。
柳堤後頭,溪聲淙淙。幾條小魚在水裡穿梭游戲。牧童要過河,可是,牛太貪玩了,它趟著水,身子慢慢往下沉,水淹過牧童的小腿,水淹到牛的脖子,牛快活地噴著響鼻,吹起朵朵水花。牛玩的高興,昂起頭「哞----」的長叫一聲。牧童揮手要牛上岸,牛不理會。牧童潑弄著水直潑牛頭,牛索性眯起眼睛,愜意地領受這份享受。牧童猶豫了一下,明白了,他舉起笛子一吹,牛立即隨著笛聲上岸了。
岸邊,牛在草地上吃草。牧童坐在高高的樹丫杈上,玩弄著自己的短笛。這時,附近傳來黃鶯的美妙的歌聲。當他發現黃鶯停在竹枝上,正恰然自得地唱歌的時候,他是多麼高興啊。他先是用笛子模仿黃鶯的歌聲,接著笛韻抑揚,比黃鶯的歌喉還要清脆動聽。黃鶯和笛子一吹一唱,互相應答,給大自然格外增添了歡樂氣氛。牛從蘆葦後面探出頭來,豎起耳朵在聽。突然,笛音一轉,吹出又高又尖的花腔,象千百粒珍珠在那裡滾動,黃鶯給難住了,它怎麼也唱不上去,只好羞慚地飛走了。
牧童愉快地半躺在樹丫杈上,仰望頭上風吹的樹葉顫動,笛子和黃鶯的裊裊餘音還在耳邊繚繞,他的眼皮不由自主地慢慢合攏了,甜甜地睡著了,手上還緊緊握著他心愛的短笛。
E. 牧童觀後感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詩句給我們以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個「鋪」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表現出來了;一個「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笛聲的悠揚悅耳,使我們想像到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給人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當然,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詩人筆鋒一轉,開始寫吃飽飯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沒有家人聚集的場景,沒有夥伴嬉戲的情景,吃飽了飯的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月夜裡的草地上。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兒,牧童心裡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著了……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地寫了下來,卻讓我們不禁浮想聯翩。
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牧童》一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F. 牧童的讀後感200個字
在廣闊無邊的原野上,綠茵茵的煙草,高低起伏,就像在快樂地舞蹈.輕柔的晚風吹佛著野草,發出」刷刷」的聲音,那聲音是多麼的悅耳、動聽,彷彿是一曲優美的鋼琴曲.蟋蟀「瞿瞿」地叫著,白天去放牛的牧童還沒有回來,卻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牧童那悠揚的笛聲,愈來愈近,讓人賞心悅目,一天的疲憊全沒了,心中的煩惱也一下子消除得無影無蹤.牧笛時續時斷,隱隱約約地隨風飄來,令人回味無窮.
隨著輕快的笛聲,牧童騎著黃牛回家了.等牧童在家中美美地吃了一頓飽飯後,已經是黃昏之後了.牧童連蓑衣都不脫,就躺在柔軟的草地上,皎潔的月光下,伴隨著風兒和蟋蟀的歌唱,進入了甜美的夢鄉.
G. 《牧童》詩意
一、詩意
綠草如茵廣闊的原野,一望無垠。牧笛逗弄晚風,悠揚悅耳,時斷時續地從遠處傳來。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二、原文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三、作者
唐代詩人呂岩
一、創作背景
鍾傅原本是一個書生,因李憲推薦做了蘭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順,多次被降職。鍾傅在鎮守平涼(今甘肅省平涼縣)的時候,曾經與一位道士閑游,看見一個牧童牽著一頭大黃牛來到院子里。道人說此牧童會作詩,鍾傅不信。牧童應道人之請,即興作下此詩。
二、賞析
首句「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第二句「笛弄晚風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耳傾聽,晚風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中笛聲的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了。笛聲的悠揚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後的輕松閑適的心境。
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像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村傍晚的靜寂。
第三句「歸來飽飯黃昏後」,詩人筆鋒一轉,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是黃昏之後了。
末句「不脫蓑衣卧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麼,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
全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詩人的視野里的。
寫出了農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H. 人參娃娃觀後感作文
從前,有一個善良的牧童,他的媽媽生病了,他為了給他媽媽治病,就管鎮上有錢的大地主借錢,地主打著算盤說:「借錢可以,但你要在我家打工五十年。」牧童答應了。
有一次,牧童上山放羊,看見了一個老爺爺,手裡拿著個飯碗,衣服破破爛爛的,長著長長的鬍子,他跟牧童說:「好心的孩子,你能不能給我點吃的呀?」牧童就把自己吃的兩個餅全給了老爺爺。老爺爺狼吞虎咽地吃了起,顯然已經好幾天沒有吃飯了。吃完飯後,老爺爺說:「謝謝你,好孩子!」牧童說:「老爺爺,如果你有什麼需要幫助的話,您可以告訴我,我一定會盡力的。」老爺爺想了想說:「那好吧,我的腳長了好幾個水泡,」老爺爺說著就把腳拿了出來,「我想讓你背我回家可以嗎?」牧童說:「行。」說著就背起了老爺爺。他走過一座橋,翻過兩座山,走了好長時間,終於來到了老爺爺家。牧童送完老爺爺又回去放羊了,
第二天,牧童去放羊,再一次遇見了老爺爺。老爺爺這一天都沒有東西吃了,善良的牧童又把自己的兩個餅遞給了老爺爺。吃完飯後,牧童還像昨天那樣送老爺爺回家。第三天牧童放羊又遇見了那個老爺爺,牧童還跟上次一樣送老爺爺回了家。這回老爺爺把牧童給留下了。老爺爺帶牧童到了他自己家的後院,推開了門。後院金光閃閃,牧童驚呆了,是人參!那老爺爺轉眼間變成了一棵千年人參。他對牧童說:「孩子,這些都是我的子孫,盡管挖吧。」牧童一點也沒有貪念,只挖了兩棵小人參。牧童用賣小人參的錢還了地主的債。地主盤問牧童這錢是哪裡來的,牧童本來不想說,可又沒有辦法,就把遇見人參老爺爺的事告訴了地主。地主把自己扮成牧童的樣子,給老爺爺食物,送老爺爺回家,老爺爺就把地主也領到了後院子里,讓他隨便挖。地主拚命地挖了起來,把後院挖了好幾個大洞。就在地主想把好幾大袋子的人參背起來的時候,院牆一下子倒了,把地主和人參一起埋上了
I. 寫《牧笛》觀後感
初夏,長堤上的垂柳,輕蘸著小河的水面。蟬聲陣陣。這時,悠揚的笛聲由遠而近。一個十歲模樣的牧童,身穿白背心、短褲,赤腳,橫跨在牛背上,吹著短笛。
笛聲婉轉悅耳。牛的步子也合著節拍走得輕松歡快。笛聲引來一雙蝴蝶,象是給牛引路,牛左顧右盼,似乎已沉醉在眼前的一片生機中。
柳堤後頭,溪聲淙淙。幾條小魚在水裡穿梭游戲。牧童要過河,可是,牛太貪玩了,它趟著水,身子慢慢往下沉,水淹過牧童的小腿,水淹到牛的脖子,牛快活地噴著響鼻,吹起朵朵水花。牛玩的高興,昂起頭「哞----」的長叫一聲。牧童揮手要牛上岸,牛不理會。牧童潑弄著水直潑牛頭,牛索性眯起眼睛,愜意地領受這份享受。牧童猶豫了一下,明白了,他舉起笛子一吹,牛立即隨著笛聲上岸了。
岸邊,牛在草地上吃草。牧童坐在高高的樹丫杈上,玩弄著自己的短笛。這時,附近傳來黃鶯的美妙的歌聲。當他發現黃鶯停在竹枝上,正恰然自得地唱歌的時候,他是多麼高興啊。他先是用笛子模仿黃鶯的歌聲,接著笛韻抑揚,比黃鶯的歌喉還要清脆動聽。黃鶯和笛子一吹一唱,互相應答,給大自然格外增添了歡樂氣氛。牛從蘆葦後面探出頭來,豎起耳朵在聽。突然,笛音一轉,吹出又高又尖的花腔,象千百粒珍珠在那裡滾動,黃鶯給難住了,它怎麼也唱不上去,只好羞慚地飛走了。
牧童愉快地半躺在樹丫杈上,仰望頭上風吹的樹葉顫動,笛子和黃鶯的裊裊餘音還在耳邊繚繞,他的眼皮不由自主地慢慢合攏了,甜甜地睡著了,手上還緊緊握著他心愛的短笛。
睡夢中,牧童彷彿聽到牛在叫,他從樹上望出去,原來的竹林、草坡都變得無影無蹤,不知什麼時候牛竟跑到遠遠的土崗上去了。蒼翠的峰巒象一座大屏風似的矗立在土崗後面。峰巒下霧氣蒸騰。
似曾相識的一對彩蝶,逗引得牛兜兜轉。牛撲向彩蝶,可是撲不到。突然,凌空傳來了一陣奇妙的音樂,它象古琴演奏,又象流水的聲音,或者說是古琴和流水的交響。它是太奇妙了,若遠若近,或高或低,在山谷的四周振盪迴旋。牛豎起耳朵聽得出了神,它的腳步慢慢地向土崗背後走去,最後,在雲煙迷茫中完全消失,樂聲也跟著消失了。牧童大聲喚牛,卻沒有反響,只有呼喚的回聲從這山到那山逐漸逝去。
牧童越山過嶺尋找他的牛。山谷間,清溪縈回。漁翁撐著小竹筏過來。牧童向漁翁招手。漁翁讓牧童坐上小竹筏尋牛。
大樹下,一群水牛在吃草。兩個放牛娃正鬥蟋蟀玩。牧童走來向他們問訊,他們擺手錶示沒有看到他的牛。
一條羊腸小徑,兩個少女正挑柴下山。牧童趕來問他們,可曾見到走失的牛;她們遙指山頂點點頭。
牧童急忙向山頂奔去。
山路越走越陡,牧童走得很吃力。他爬上一塊突出的岩石,擦擦汗,環顧四周,只見重巒疊嶂涌現於煙雲之中,陰晴變幻,景色瑰麗。牧童置身其間,真不知身在何處,人在何方!正驚疑間,忽然又傳來奇妙的樂聲,響亮非常。在這樂聲中,只見飛流千尺從雲霧中急瀉而下,劈在岩石上,濺作明珠萬千。激流又以萬馬奔騰之勢,縱縱跳跳地奔向深潭。深潭的水分成幾股,或從石凹處噴出轟隆隆的一股巨流,水氣氤氳,岩邊的小松和野草也給攪動的氣流吹得簌簌作響;或從石縫里掛下一線細流,潺潺水聲象輕撥琴弦,細語低吟......。原來,奇妙的音樂正是來自這里!這激起牧童一種莫可名狀的情感,這情感是熱愛美的心靈的覺醒,是大自然音樂與心靈音樂的共鳴與交流,是一個普通勞動者面對自然美、生活美所激發的對藝術美和一切創造性的美的憧憬。
瀑布下面,水霧彌漫,時聚時散,隱隱之中,可以看到蜷伏在瀑布前面一座石橋上的牛的身影。石橋很象一架古琴,牛正趴在「古琴」上默默欣賞瀑布的雄姿。牧童一見水牛,快活地奔向石橋,直撲到牛的身上。牛一驚,跳起來,當它看清楚是牧童的時候,它扇起耳朵,搖著尾巴,來和牧童親近。
牧童撫摸著它,它也用舌頭舔他。可是,當牧童攀著牛角要它走時,它卻不肯離去。牧童推它,哄它,都沒有用,牛的腳象吸在地上一樣,動也不動。牧童生氣了,他撿起一塊石頭,要狠狠地擲它,手剛剛抬起,象是有些捨不得,把石頭轉而擲向水裡。
離潭不遠,在一個深密的竹林里,牧童坐在石頭上,用拳頭支著下巴在發愣。威風起處,竹子輕輕搖動。風,一陣緊似一陣,吹得竹林里隱約振盪著笛子的音波。牧童越聽越奇,可是當他走近竹林仔細聽,笛聲卻跟著風一起飄去了。牧童抓住一根竹子輕輕地搖,沒有音響;牧童使勁地搖,還是枉然;但當牧童搖到一枝細長的紫竹的時候,卻發出了正是他希望聽到的笛子的音波。牧童拔出鐮刀,「咔嚓」一聲,竹子倒了下來,驚起了幾只小鳥。
牧童試吹新制的短笛,笛聲嘹亮而清脆,他吹起一支牧笛調,那抒情的音調,優美的旋律,使牧童自己完全沉浸在奔放、歡樂的氣氛之中。笛聲飄過,小鳥停落在竹枝上;笛聲穿越竹林,便好象有無數的竹笛在低低地伴和;笛聲飛出竹林,伏在岩石上的牛霍地站了起來,它扇動耳朵,轉動身子,尋找笛聲的來處。這牛,也顯得異常活躍起來!那奔騰直瀉的瀑布也變了,彷彿笛聲在瀑布身上注入了一種新的美麗,再不是那麼狂怒、咆哮了。笛聲劃破長空,飛過群峰之巔。雄鷹停在山巔,靜靜地聽著;笛聲從峰頂飄拂而下,山石上樹梢上聚著各種各樣的鳥兒,都在靜靜地聽著。笛聲送著曲折蜿蜒的溪水奔流,奔流啊,又和笛聲一起落進了竹林。
牧童吹得那麼聚精會神,他整個身心都陶醉了,他象是第一次明確意識到音樂的魅力,他充分領會了藝術美和一切創造性的美的巨大力量。
牛循著笛聲走來,但牧童一點也沒有覺察到。一曲剛完,牧童轉身看見牛,喜得飛步奔去,牛也搖搖擺擺地迎將過來,牧童抱住牛的脖子,熱情地親它,象是老朋友久別重逢。
牧童從夢里驚醒過來,發現自己抱著的並不是牛,而是大樹干。他驚愕地向四周張望,尋找他的牛,忽然想起了笛子,舉笛一吹,牛應聲走來。牧童攀著牛角穩穩地跨上了牛背。
夕陽西下,紅霞滿天。牧童騎在牛背上緩緩歸去,倒影在水裡移動,漸漸地隱沒在炊煙和暮靄之中。
J. 小學生50字的讀後感 我要10篇
不能給她弄最佳答案!我告訴你篇頂尖的! 啊啊啊 啦啦啦
呃告訴你昂
本詩作者一生寫詩兩萬多首,其中有大量的寫景詩。他的詩清新風趣,構思巧妙,語言通俗,自成一家,在當時與陸游等人齊名。本詩是一首描寫田園風光的七言絕句。詩題暗示了詩歌內容為詩人在徐公店住宿時所看到的景象。
詩人住宿在位於今浙江省德清縣的新市鎮,一個姓徐的人家開設的客店的時候,看到一片盛開黃色鮮花的油菜田野。那裡跑著高興的兒童。他們在追撲黃色的蝴蝶。黃色蝴蝶飛進黃色的油菜花中,孩子們分不清哪是蝴蝶,那時黃花,再也找不到蝴蝶了。詩人用簡捷的語言生動的描寫了美麗的田園風光,歌頌了大好的祖國山河
等會兒給你弄個讀後感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