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活著講了什麼
電影《活著》講述了主人公福貴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對生活的堅持與希望。
福貴的墮落與覺醒:
戰爭的磨難與回歸:
家庭的變故與堅持:
鳳霞的悲劇與希望:
福貴的感悟與展望:
Ⅱ 活著的內容簡介
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
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軟骨病而幹不了重活;兒子因與縣長夫人血型相同,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亡;女兒鳳霞與隊長介紹的城裡的偏頭二喜喜結良緣,產下一男嬰後,因大出血死在手術台上;而鳳霞死後三個月家珍也相繼去世;二喜是搬運工,因吊車出了差錯,被兩排水泥板夾死;外孫苦根便隨福貴回到鄉下,生活十分艱難,就連豆子都很難吃上,福貴心疼便給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卻因吃豆子撐死……
生命里難得的溫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創作背景: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煉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等,作者經歷了從大富大貴到赤貧如洗的物質生活的巨大變遷,經歷了多次運動給他帶來的窘迫和不幸,更是一次次目睹妻兒老小先他而去。
後來,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地打動了作者,作者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於是就有了1992年的《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小說《活著》是余華創作中的分水嶺。《活著》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Ⅲ 《活著》電影解析
《活著》:豆瓣9.4,看完爆哭,發現了這4個關於生活的殘酷真相
最開始知道《活著》這本書,還是讀大學的時候。當時,我們有一門選修課,是影視文學鑒賞課。
每次上課,老師會讓我們看一部經典電影,看完電影後,讓我們回去好好琢磨一下,下次上課的時候,老師會讓同學們來發表觀感,然後帶我們一起鑒賞。
有一次上課,看的就是根據余華的小說改版的同名電影《活著》,印象非常深刻,因為當時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就忍不住在大教室里涕泗滂沱,還得小心翼翼的,生怕被人看到。
我是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感覺這個電影太沉重了,一直都不太敢看原著小說,擔心自己會沉浸在悲痛的情緒中,幾天緩不過勁來。
佐野洋子也說,“活著就是在死之前想辦法活著,不需要做什麼了不起的事情。”
這句話也好治癒。
在焦慮、內卷如此盛行的今天,不妨給自己適當減減壓,放過自己。不要去追求生命額外的意義,就好好地活著,盡自己努力地活著吧。
寫在最後:
最後,我想用余華寫的自序中的一句話來結尾:
《活著》里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Ⅳ 韓國電影活著結局是什麼
韓國電影《活著》的結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