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甄子丹主演電影葉問4劇情介紹什麼時候上映
《葉問4》是《葉問》系列影片的第四部,由葉偉信執導,甄子丹領銜主演。
該片講述遠赴美國開館的李小龍因授武予洋人得罪當地人馬,葉問現身引導李小龍以武震懾整個唐人街,以德令華洋各路折服,懂得武術貴乎共融,成為真正宗師。[1]
影片於2017年中開拍,預計2018年下半年正式上映。
⑵ 電影《葉問》4上映時間是什麼時候,前幾部講了什麼故事
電影《葉問》4於2019年12月20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008年賀歲檔第一部《葉問》問世該片以「詠春拳」以及其創始人葉問為故事主線。
《葉問2》2010年上映,該片講述從佛山逃亡至香港的葉問,如何在殖民地一拳一腳地打出自己一片天地。
2016年的《葉問3》講述了一位豪傑葉問落入種種困境後通過自強不息最終成為一代宗師歷程的故事。
(2)葉問系列李小龍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葉問4》劇情簡介:
葉問在香港開宗立派傳授武術,因家事前往美國,卻目睹當地洋人對華人的歧視與欺凌。恰逢徒弟李小龍在美國開武館,也遭遇同樣的打擊和壓迫。面對美國軍官對在美華人及中國功夫的屢次質疑和挑釁,葉問再次出手,以詠春進行還擊,證明了中國功夫,展現了一代宗師風采。
意外捲入一場當地軍方勢力與華人武館的糾紛,面對日益猖狂的民族歧視與壓迫,葉問挺身而出,在美國海軍陸戰隊軍營拚死一戰,以正宗詠春,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功夫。
⑶ 求《葉問》系列電影1.2.3百度雲鏈接
鏈接:
《葉問》是由葉偉信執導,洪金寶擔任動作導演,甄子丹、熊黛林、任達華、樊少皇、林家棟、池內博之、澀谷天馬、杜宇航、;釋行宇等人主演的動作,歷史,傳記電影。
影片主要講述了二十世紀廣州佛山武痴葉問在一場場比拼中,扛起振興中華大旗的故事。
《葉問2:宗師傳奇》是由葉偉信執導,甄子丹、洪金寶、戴倫·薩赫拉維、熊黛林、黃曉明、任達華、樊少皇、釋小龍、鄭則仕等人主演的動作,劇情,愛情,傳記,歷史電影。
電影講述了二次大戰後葉問大師離開佛山,赴香港開館收徒,在那遭逢強大的對手「洪門」。兩大武學門派不打不相識,從一開始的相互較勁,到後來聯手對抗英國殖民政府,一段英雄惜英雄的故事,葉問不僅武藝拔萃、濟弱扶傾,並盡現宗師風范與恢弘氣度。他也在此時期將畢生最重要的徒弟——李小龍。
《葉問3》是由葉偉信執導,甄子丹、張晉、熊黛林、譚耀文、邁克·泰森、陳國坤、鄭則仕等人主演的動作,傳記電影。
電影講述了一位豪傑葉問落入種種困境後通過自強不息最終成為一代宗師歷程的故事。
如果資源不正確,或者版本不正確,歡迎追問
⑷ 葉問系列電影中,李小龍的實力是否超越了巔峰葉問
肯定是超過的,由於李小龍逝世和成龍的晚年,當前的功夫電影僅靠甄子丹來支持,如果甄子丹不拍打戲,那麼武打片將基本上不能看了,僅僅因為甄子丹的一部電影不見了,我希望每個人都會珍惜,首先就是現在的功夫電影表現不佳,競爭並不像以前那樣激烈,現在傳統的功夫電影很少,而基本上是動作電影。
而《葉問》系列電影則是一套高質量的功夫電影它們在調節電影中的氣氛和消除情感方面起到了作用, 甄子丹與熊黛林之間的情感戲總是冷酷的,對冷色調的處理使人感到單調,沉悶和無聊,這可能與參與者之間的磨合程度有關,李小龍和苗可秀都是伴侶,也是八卦男女,磨合度高,感覺自然非凡。
⑸ 葉問4(甄子丹主演電影)什麼時候上映
《葉問4》是《葉問》系列影片的第四部,由葉偉信執導,甄子丹領銜主演。
該片講述遠赴美國開館的李小龍因授武予洋人得罪當地人馬,葉問現身引導李小龍以武震懾整個唐人街,以德令華洋各路折服,懂得武術貴乎共融,成為真正宗師。[1]
影片於2017年中開拍,預計2018年下半年正式上映。
2018年3月,甄子丹以超過1億港元(約8000萬人民幣)片酬落實接拍《葉問4》。[2]
中文名
葉問4
其它譯名
葉問系列終結篇
製片地區
香港
拍攝日期
2017年
導演
葉偉信
編劇
黃子恆[1]
類型
動作
主演
甄子丹
上映時間
2018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彩
彩色
⑹ 沒有看懂《葉問》,這部電影究竟想表達什麼意思啊
葉問宗師乃佛山桑園葉族人。葉問祖籍為羅村聯星潭頭村人,其父親因避「紅頭軍」之亂,才搬往佛山桑園居住。在七歲時,便拜師入陳華順門下(陳華順,為南海拳王梁贊的得意弟子,入門前以錢銀找換業為生,人稱之為找錢華)。當時陳華順年事已高,與葉問年齡相差四十歲之多,故葉問也以華公相稱,而陳華順對此年幼弟子極為疼愛,自收葉問為徒後,則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門學技,葉問成為陳華順封門弟子,各年長師兄如吳仲素、陳汝棉、雷汝齊等,對此年幼師弟,更是照顧有加。華公逝世後,葉問再隨師兄吳仲素鑽研拳技。到葉問十六歲那年,遠離佛山,赴港求學外文,就讀於聖士提反學校。後隨梁壁(梁贊之子)學武。1950年赴香港,在港九飯店職工總會內傳授詠春拳術,從而一舉成名。成為真正的功夫良才、偉大的武術家。1972年12月1日在香港病逝。其徒弟除總會及分會的會員、港九各地的中國工人外,還有在港的外國留學生。以一人之力,能把詠春拳推廣到世界各地,故被門人推舉為一代宗師葉問,其本名為葉繼問,是廣東佛山人氏,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祖居於佛山福賢路,號稱「桑園」,為佛山一大家,桑園內佔地甚廣,大屋連綿達數條街位,大門在左側,為佛山著名的茶樓(俗稱港式飲茶)「桃園居」,隔鄰為全佛山最著名的餅食店「公興隆」,該店以芝麻餅見稱。「桑園葉姓」在佛山,可說是無人不知。
中國人在此年代,就被外國人看做東亞病夫,更有在公園入口處,專寫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告示牌,葉問為了民族正義,也曾多次為中國爭一口氣,打抱不平,顧因此而認識了梁贊之子梁壁,因而有緣再隨梁壁深造詠春拳技,轉眼又過了兩三年時光,葉問月因不斷得高人指點,使詠春拳技能臻入化境。民國初年,被譽為中國四大鎮的佛山,每年都流行「秋色」遊行盛會,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藝,每年遊行都是人山人海,更有來自外鄉遊客。在一次的「秋色」遊行中,葉問與其表妹數人共觀「秋色」遊行,突有一當時的軍發閥排長對其表妹做出不禮貌行為,當時葉問身穿長衫,薄底禮絨鞋,甚似王孫公子打扮,而且體形並不高大,斯文一表,望似可欺負,對方便是色膽包天,上前欲對其表妹動手動腳,這時,卻被葉問突然標身進步,以慣用的詠春拳手法,來個攤打齊發,即見對方當場應身倒地,一向欺壓百姓的地方軍閥,卻突然敗在一個斯文書生手下,哪肯咽下這口氣,更是惡向膽邊生,起身拔槍,當時的葉問,一個轉馬瀉身來了個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握住對方的左輪手槍,並以其大拇指的力量,直壓左輪手槍的轉輪,竟然把左輪手槍輕芯壓曲,使其不能發射。在日軍攻佔佛山後,葉問的過人功夫,早被日本憲兵隊聞悉,欲邀請擔任憲兵隊的中國武術教練,但一向以抱守民族正義的他,當然拒絕日本憲兵隊之請,日本憲兵隊在盛怒之下,指派武術高手與葉問比武,言明如葉問打敗則聽命差使,在無法拒絕的情況下,只好接受比武,來者卻是身材高壯,拳重馬健,葉問擺出詠春樁手,二字鉗羊馬,目視對方,卻一言不發,誘待兵來將擋,對方搶先出手,以箭標馬進迫,葉問即變前鋒的樁手為耕手,耕去對方箭,並同時轉身跪馬,拿正對方前腿之後膝位,迫使對方突然失去重心,對方雖未中招,卻是敗相畢露,葉問也及時收馬,一聲承讓,跳出比武畫地,真是高手過招,點到為止。比武後的葉問,擔心激怒日本軍閥,暫離佛山,但卻暗助我敵後工作行動開展,抗日戰爭勝利後,葉問雖有一身武功,卻放棄設館授徒,在縣府刑事單位任職,擔負除暴安良工作,曾親手偵破佛山沙坊之劫案,並在昇平路昇平戲院內親擒劫匪,更得上級賞識,在廣州市擔任南區巡邏隊長一職。
1949年,葉問來到香港,由好友李民之推介,認識飯店公會理事長梁相,梁相也是武術愛好者,可說是武林中人,曾習龍形摩橋,得知葉問為詠春拳陳華順門人,即行拜師學技,並請葉問在九龍深水的大街飯店公會公開傳授,當時除李民、梁相外,尚有駱耀以及其外甥盧文錦等,不到十人,而李民與葉問早已是世好,可說是亦師亦友,以後有葉步青、徐尚田。。。等相繼投入,由於求技者日漸增加,當時投入學技的,以九龍巴士同人為最,由於求學詠春拳技連綿不斷,為了有更大的空間和場地,葉問再三遷換場地於九龍利達街、李鄭屋村、九龍興業大廈,並分出晚間若干時段,到香港荷李活道執教,使詠春拳技推遍九港九每個角落。近來在中國福建南安又有以詠春拳為基礎發展成為自成體系的[鶴拳道]。
李小龍約在1956年間,在利達街武館內拜入葉問門下,而他確是相當投入,從不缺課,但因移民美國,可惜未能連續學完所有拳法。發達後的李小龍,曾再親訪葉師,希望能學得詠春拳的木人樁法。並提出以一間樓宇的代價請葉師親自示範全部詠春木人樁法,由李氏拍攝成影片攜帶回美國自行學習,但卻被葉問所拒,若乾弟子則認為李小龍之優厚條件,師父未能接納,以為可惜,但葉師其本人意願是只要求學者有心學技,則全力傳授,絕不把功夫當成商品房出售,最重要的是更不能厚此薄彼,此種大家長作風,更為其門下弟子所愛戴。
七十歲的葉問,其功力並不遜色於青壯年時代,時在香港社會搶劫之風最盛時期,葉問在夜間散步時,卻有流氓劫匪,認為老者可欺,出刀意圖搶劫,黑影一現,只見葉問以疾風式的蹬踢,結合拍手動作,霎見兩個彪形大漢相繼倒地,持刀者更是被踢出數尺之外。
此外,在其個人興趣方面,除每日隨三、五弟子或好友在茶樓飲茶外,偶然也來幾圈衛生麻雀,駱耀更是麻雀腳之一,除此之外,仲夏之時,葉問更是喜歡參觀鬥蟋蟀,其原因是廣東的蟋蟀非常勇猛善戰,不象台灣蟋蟀,相鬥即定輸贏。因此兩蟋蟀斗下來,可以大戰數十回合,更有蟋蟀的脾都打斷了,仍然勇猛搏殺,比起擂台大戰,更為過癮。除了鬥蟋蟀,斗狗也是所好也,至於葉問觀看斗狗,多是於另一武林高手共往參觀,他就是蛇形刁手梁家芳師傅,他與葉問同是武林中好朋友,也是同鄉,可說是深交。
詠春拳一代宗師的逝世,自1972年至今,已過三十多年光景。詠春拳一代宗師,精神永在,為後世門人之敬仰。有後輩著名詩人申寶峰曾題曰《詠春》武林絕學數詠春,剛柔相濟泣鬼神。寸勁突發人難躲,鳳眼柳葉奪人魂。
詠春拳術從一套女兒家的自衛術發展到實戰技擊之上,並在數十年間急速發展,將詠春拳從佛山發展到世界每個角落,成為國際間享負盛名的中國武術,亦是現今最多外國人研習的中國武術。詠春拳的起源與發展一致被認定為:『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
[編輯本段]弟子李小龍介紹:
其弟子中最出名的是讓中國武術聞名世界的武打巨星李小龍宗師。
回首當年,李小龍出生在美國,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是在香港度過的。小時候的李小龍身體十分瘦弱,父親為了強壯兒子的體魄,便教其打太極拳。而射手座的李小龍本身就喜歡嘗試新奇的事物,喜歡冒險,特別是戶外運動。於是他徹底迷上了武術,除了太極拳,他還學過詠春拳.白鶴拳.洪拳.少林拳等拳種,為今後自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在當時,年輕的李小龍並沒有猜透武學的真諦。對課業沒興趣的他,卻喜愛仗義執言。性格沖動的他不僅好勝,甚至參加了港龍的小幫派,常鬧些令母親頭疼的麻煩,最後父母只好下決心將十八歲的李小龍送去美國讀書。在美國期間,水星落在天蠍座的李小龍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反醒,終於明白武術的真正含義並不是為了打架而是傳名中華精神,他真正成熟了起來,同時也更加的刻苦練習。
自此,他的命運也發生了改變。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小龍參演了一部美國電影,沒想到自此竟揚名國外。他主演的功夫影片風行了整個世界,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全球。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確實,李小龍可以說天生就是個出色的演員,出色的演技加上真功夫,使無數影迷為之如痴如狂。尤其是他在電影中獨一無二的矯捷身手,配以緊湊驚險的情節,更是猶如一場暴力拚斗的芭蕾舞。甚至在多年以後,他的許多動作仍是後來動作片爭相模仿的對象,只是沒有人能夠像李小龍那樣,用強大的藝術力量把暴力動作化為艷美的旋律。
由於李小龍在武術和電影等方面有卓越的貢獻,他先後在1972年和1973年兩度被國際權威武術雜志《黑帶》評為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1972年還被香港評為十大明星之一。李小龍終於在經過了眾多堅難困苦之後,迎來了他應得的榮譽,而挫折過後的果實是最甜美的。美國報刊甚至把他譽為「功夫之王」,日本人甚至稱他為「武之聖者」,香港報紙也贊譽他為「當代中國武術及電影史上的奇才」。
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卻如同一顆耀眼的彗星劃過國際武壇的上空,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Kung 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許多國外武林高手、空手道拳師,泰拳大師看過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後都承認:「李小龍確有真功夫。」確實,還很少有一位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一樣突破國家、種族的領域,並且在死後聲威依然不減。
⑺ 請問李小龍電影全集有那些
李小龍超經典動作《死亡塔》BD中字1024解析度高清
: http://www.bbspn.com/thread-3990-1-4.html李小龍超經典動作《死亡游戲》BD英語中字1024高清
: http://www.bbspn.com/thread-3988-1-4.html李小龍超經典動作《龍爭虎鬥》BD英語中字1024高清MKV版
: http://www.bbspn.com/thread-3987-1-4.html 李小龍超經典動作《精武門》BD國粵雙語中字1024高清MKV版
: http://www.bbspn.com/thread-3985-1-4.html李小龍超經典動作《唐山大兄》BD國粵泰三語中字1024高清MKV版
: http://www.bbspn.com/thread-3984-1-4.html李小龍超經典動作《猛龍過江》BD國粵雙語中字1024高清MKV版
: http://www.bbspn.com/thread-3983-1-4.html
⑻ 李小龍按時間順序演過的電影
1、《金門女》1940年
飾演:嬰童
導演:Esther En
主演:Liu Nom, Moon Quan
2、《富貴浮雲》1948年
飾演:客串
導演:俞亮
3、《夢里西施》1949年
飾演:小李海泉
導演:蔣愛民
主演:羅麗娟,李蘭
4、《細路祥》1950年
飾演:細路祥
導演:馮峰
主演:馮峰,李海泉
5、《凌霄孤雁》1950年
飾演:客串
導演:吳回
主演:白燕、,張活游
6、《人之初》1951年
飾演:牛仔
導演:秦劍
主演:吳楚帆,黃曼梨
7、《苦海明燈》1953年
飾演:阿生
導演:秦劍
主演:張活游
8、《危樓春曉》1953年
飾演:客串
導演:李鐵
9、《母淚》1953年
飾演:客串
10、《千萬人家》1953年
飾演:B仔
導演:珠璣
主演:盧敦,黃曼梨
11、《父之過》1953年
飾演:客串
12、《孤星血淚》1955年
飾演:客串
導演:珠璣
13、《孤星血淚》1955年
飾演:客串
導演:珠璣
14、《兒女債》1955年
飾演:客串
導演:南海十三郎
15、《守得雲開見月明》1955年
飾演:洪仔
導演:蔣偉光
主演:芳艷芬,江一帆
16、《愛》1955年
飾演:客串
17、《許癲納福》1955年
飾演:客串
18、《孤兒行苦命女》1955年
飾演:客串
導演:李佳
19、《早知當初我唔嫁》1956年
飾演:客串
導演:蔣偉光
20、《雷雨》1957年
飾演:周沖
導演:吳回
21、《甜姐兒》1957年
飾演:同學
導演:吳回
22、《人海孤鴻》1959年
飾演:阿三
導演:李振輝
主演:吳楚帆,白燕
23、《唐山大兄》1971年
飾演:鄭朝安
導演:羅維、吳家驤
主演:苗可秀, 韓英,劉永
24、《精武門》1972年
飾演:陳真
導演:羅維
主演:田豐,韓英傑,田俊
25、《猛龍過江》1972年
飾演:唐龍
導演:李小龍
主演:苗可秀,小麒麟
26、《龍爭虎鬥》1973年
飾演:李
導演:高洛斯
主演:石堅,洪金寶
27、《死亡游戲》1978年
飾演:盧比利
導演:洪金寶, 羅伯特·克洛斯
主演:唐龍
28、《死亡塔》1981年
飾演:李振強
導演:吳思遠
主演:唐龍
29、《李小龍:勇士的旅程》2000年
飾演:海天
導演:李小龍
主演:賈巴爾,田俊, 解元, 伊諾山度
(8)葉問系列李小龍電影完整版擴展閱讀
李小龍(1940年11月27日-1973年7月20日),原名李振藩,師承葉問,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MMA之父、武術宗師、功夫片的開創者和截拳道創始人、華人武打電影演員,
中國功夫首位全球推廣者、好萊塢首位華人主角。他在香港的四部半電影3次打破多項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打破了亞洲電影票房記錄,與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全球總票房達2.3億美元。
1962年李小龍開辦「振藩國術館」,1967年自創截拳道,1973年7月20日,李小龍在香港逝世,年僅33歲。1979年美國洛杉磯市政府將補拍版《死亡游戲》的開映日6月8日定為「李小龍日」。
1993年美國發行李小龍逝世20周年紀念鈔票,好萊塢大道鋪上李小龍紀念星徽;同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頒發「終身成就獎」。1998年11月,獲中國武術協會頒發「武術電影巨星獎」。
⑼ 李小龍的所有電影作品名稱
李小龍,武術技擊家,武功片電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創始人。
原名:李振藩
英文名:Bruce Lee
乳名:細鳳
綽號:馬騮,冇天裝,闌仔,牛王頭,冇時定,點解龍 ,猩猩王等。
藉貫: 中國廣東順德
生於:1940年11月27日 (星期三) 9:15pm
卒於:1973年 7月20日 (享年32歲)
生肖:龍
出生地:美國舊金山(三藩市積臣街醫院)
近視:600度
身高:5尺7寸(1.71米)
體重:140磅
胸肌:41.5(擴胸前)44.25(擴胸後)
腹:29.5寸
右前臂:12.25寸 左前臂:11.75寸
右上臂:14.25寸 左上臂:13.75寸
右大腿:22.5寸 左大腿:22.5寸
右小腿:13寸 左小腿:12.88寸
肆業於香港喇沙書院
1961年赴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州立大學攻讀哲學及心理學
7歲從影,13歲習武
入門功夫:詠春拳
父親:父親:李海泉(李滿船)(粵劇名丑)
母親:何金棠(歐亞混血)
師父:葉問(詠春宗師)
姊姊:亞葛蕾絲、費芙
哥哥:彼得(忠探)
弟弟:羅勃特
太太:蓮達.愛美莉(Linda)
兒子:李國豪(拍攝電影中意外喪生)
女兒:李香凝(從影)
李小龍有一兄、一弟、澆?
李小龍安息於美國西雅圖湖景墓地,由兒子李國豪陪伴。
所拍電影和電視劇:金門女(1940),富貴浮雲(1948),夢里西施(1949),細路祥(1950),凌霄孤雁(1950),人之初(1951),苦海明燈(1953),母淚(1953),父之過(1953),千萬人家(1953),危樓春曉(1953),愛(上集)(1955),愛(下集) (1955),孤星血淚(1955),守得雲開見月明(1955),孤兒行=苦命女(1955),兒女債(1955),許癲納福(1955),早知當初我唔嫁(1956),雷雨(1957),甜姐兒(1957),人海孤鴻(1959),唐山大兄(1971),精武門(1972),猛龍過江(1972),龍爭虎鬥(1973),死亡游戲(1978),盲人追凶,打擊惡魔黨,可愛的女孩, 布朗蒂,青鋒俠等。
作為一個熱愛電影的人,我很早就對李小龍這個名字耳熟能詳,但慚愧的是,一直都不太清楚這個人的來龍去脈,總覺得一位已經去世三十年的明星,其星光可能只存在於上一代人的記憶里,在我們這一代,亮極有限。這些年走了一些地方,發現李小龍的地位和影響力遠遠超出我的想像,幾乎是有電影的地方就有他的名字,知道中國電影的人就知道他。後來終於買到了他的幾部代表作和傳記片,一看之下,瞠目結舌。原來他不僅僅是儀表堂堂淵停岳峙,動起來更似奔雷閃電,遠不是如今眾多功夫明星的花拳綉腿可以比擬;原來他不僅僅是一位功夫片明星,還是一代武學宗師,一生致力於傳播和提升中國武術;原來他不僅會演戲,還對電影有著自己的深刻見解和切實投入,後期作品可以真正稱為「李小龍作品」;原來他不僅懂電影懂功夫,還懂哲學,會作詩,擅長美術……
李小龍原籍廣東順德,1940年11月27日出生於美國三藩市,屬龍,乳名細鳳,英文名Bruce Lee,中文原名李振藩(據說是「振興三藩」之意),族名源鑫,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二。
據說在李小龍尚在襁褓里的時候,好萊塢電影《金門女》需要一名華人嬰兒出鏡,抱去了李小龍。如果此事屬實,應該算是這位電影巨星的處女作吧。
他的父親名叫李海泉。
李海泉是一位在廣東地區很著名的喜劇演員,粵劇四大名丑之一,經常帶著全家到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這也是李小龍降生在美國的原因
李小龍的媽媽何金棠有一半德國血統,容顏俊秀
李小龍三個月大的時候,全家返回香港居住。此後直到十八歲,李小龍一直生活在香港。
年少的李小龍已經非常英俊,加之他的父親與演藝界的關系,他成了一位比較知名的童星。他出演的第一部香港電影是《富貴浮雲》,當時六歲,在拉薩爾書院小學部讀書。
李小龍參加電影拍攝多安排在學校的假期,有時也要在課余參加拍攝。為了不耽誤他的學業,導演盡可能把他的戲安排在夜間進行。李小龍在電影事業上表現出極強的敬業精神,據家人回憶,若要拍電影,李小龍吃完晚飯就會上床休息,到了該去攝影棚的時候,母親一喚就醒,手腳利落地穿戴好行裝,精神抖擻地隨父親出門,拍戲從不遲到。但是作為學生的他,卻是個頑劣少年,上課不聽講,課下不讀書,經過多次退學轉校後,才勉強讀完初中。
當時的李小龍在電影中也總是扮演一些問題兒童或是問題少年,舉止隨意,玩世不恭,神情動作上已經頗具後期李小龍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
十八歲赴美之前,李小龍在香港參演22部粵語電影,曾用過的藝名還有「李龍」、「小李海泉」等。評論界已經稱其為演藝天才
早期的李小龍並未演過功夫電影,相反,倒是演了很多文藝片。
十八歲,李小龍進入聖芳濟書院讀高中
這個時期的李小龍是個標準的時尚青年,一大愛好是交女朋友。
另一大愛好是摩托車。還有一個愛好是跳舞。李小龍是1958年全港恰恰舞公開賽的冠軍
那時香港的報紙,雖然連篇地報道了李小龍暴斃的花邊新聞,但死亡的經過情況則大致循著嘉禾電影公司的董事長鄒文懷最初對記者的說法:
「他原約定李小龍於昨日(7月20日)下午5時半,與到香港的澳大利亞演員佐治.拉辛比一起在尖沙咀金田中餐館吃晚飯,但等候多時仍未見李至,於是致電李家,李接電話,謂感身體不適,須稍睡一會。但久久不見李至,鄒文懷與佐治.拉辛比在金田中餐館共進晚餐後,於下午6時獨自驅車抵達李小龍寓所,其妻謂李小龍不大妥,叫之不醒。於是通知醫生,稍後私家醫生亦至,以診治後,認為病情嚴重。7時許,首先在九龍塘浸信會醫院訂下了一間病房,准備送李小龍入院,但經該私家醫生詳細檢查後,認為情況非常嚴重,於11時徑送往伊莉莎白醫院救治......但延至深夜11時半,李已證實不治,至於其死因,他亦莫明,有待解剖。」
此人以中國功夫的特色出現.給與我們極大的視覺.讓我們對中國功夫更加熱愛
1973年7月20日晚上在影星丁佩家中暈倒送醫院
不治身亡,享年32歲零8個月
特立獨行,卓而不群。
70年代,一個年輕人自信可以震驚世界,雖然人們並不相信。後來,他真的做到了——用了四部半的電影。這個年輕人,就是李小龍。
李小龍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結束。無論時光怎樣流轉,都絕不會再有第二個集哲人與武者於一身的功夫明星了。
李小龍以凌厲瀟灑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雙節棍將空手道家們一個個擊倒。然後把「東亞病夫」四個字撕下來,「告訴你們,中國人不是病夫。」李小龍揚長而去,一個民族英雄的形象就此塑造。
這便是《精武門》的經典畫面,這便是深深留在人們印象中的永恆的李小龍形象。
英文名布魯斯·李(Bruce Lee)。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龍在美國三藩市誕生,父親給他起名叫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夠名振三藩市。李小龍幼時身體瘦弱,為使身體強壯,7歲時便開始練習太極拳。13歲,李小龍開始跟隨名師葉問學習詠春拳。他先後練習過洪拳、白鶴拳、潭腿、少林拳、戳腳等拳種,為後來自創截拳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歲時,李小龍離開父母、師傅,孤身來到美國,考入華盛頓州立大學哲學系。進入大學就讀以後,他除了學習外,把精力都放在研習武術上。1964年,在加利福尼亞州舉行的全美空手道比賽,年僅24歲的李小龍橫掃所有選手取得桂冠。
李小龍熱愛武術幾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經過精益求精的潛修苦練,他的功夫日益嫻熟,達到很高的境界。除了精通各種拳術外,他還擅長長棍、短棍和二節棍等各種器械,研習氣功和硬功,並且從實戰出發,以中國武術為基礎,吸收西洋拳、空手道、跆拳道、泰國拳等技擊術的優點和特長,總結多年的經驗而自創了一種拳術——截拳道。
回到香港的李小龍迎來了他龍騰虎躍的演藝事業。1971年主演《唐山大兄》,創下香港自1840年開埠以來的最高電影票房紀錄:310多萬元港幣。他以他在片中打鬥的實戰風格一夜間躥紅整個東南亞,掀起東南亞地區的武術熱潮。
1972年主演《精武門》,再創440萬元的票房佳績。「李小龍式」打鬥動作在此片公映後被人們認可,而他凝視敵人的犀利眼神和打鬥時的怪叫也在此片後成為他的「注冊商標」。也是在該片中,小龍第一次使用兩節棍,並被譽為「李三腳」。李小龍以凌厲瀟灑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雙節棍將空手道家們一個個的擊倒。然後把「東亞病夫」四個字撕下來,「告訴你們,中國人不是病夫。」李小龍揚長而去,一個民族英雄的形象開始出現。
同年底,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並任武術指導,全面展現李小龍電影才華的影片《猛龍過江》刷新《精武門》的票房紀錄,首輪放映便狂售530多萬元港幣。李小龍在片中的打鬥自由無羈,收放自如,並將其「以無法為有法」的截拳道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猛龍過江》奠定了李小龍國際巨星的地位,那麼1973年與好萊塢合作拍攝的又一部力作《龍爭虎鬥》則奠定了小龍國際巨星的超級地位。《龍爭虎鬥》使李小龍躋身於世界頂尖明星之列。李小龍也向全世界宣揚了他的哲學思想。「不是思考,而是一種直覺。」李小龍就是一種直覺,想到了就去做,絕不會去想什麼後果。這一點上,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李小龍終於如願以償地實現了使中國演員在好萊塢重要影片中獲得主演地位的夙願,使美國人重新認識了中國功夫、重新認識了中國人。
1972年深秋,李小龍在完成《猛龍過江》後不久,便開始構思、投拍新作《死亡游戲》。正當李小龍雄心勃勃、准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卻於1973年7月20日在香港驟然逝世。
李小龍生於美國三藩市,長於香港,在美讀了大學,最後又回到香港,他就這樣遊走於兩種文化之間,也許是這樣的經歷使他最後突破了形式的束縛,創立了以無法為有法的截拳道。
李小龍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里都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