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人屈原結局是什麼
出生於名門千古第一浪漫詩人屈原,愛上了普通女奴莫愁。正逢戰國,天下大亂,群雄爭霸之際。於是,在這滿是戰亂,滿是硝煙的年代裡,他們的愛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隔。無論是門第之別的阻隔、或是時代思想的侵擾,都變作一把巨大的沉重的無形的枷鎖,牢牢捆住兩個年輕的相愛的心。這份來之不易的愛情雖破萬重在一起了,卻終是難以逃脫的命運。舊時光根深蒂固的門第之見,戰亂年代裡那些頑固的權貴之爭,純粹而又脆弱美好的愛情妄想沖破黑暗,接受陽光的洗禮談何容易。為了堅守那份來之不易的愛情,為了堅守心中嚮往的那份美好,他們在同這些惡霸、權貴等的激烈斗爭中硬生生被卷土了宮廷之戰與家國情仇的沼澤。
天才少年屈原縱算才華橫溢,亦無法在孤軍奮戰之中看見希望的曙光。枉他胸懷大略,枉他才華橫溢,枉他報國熱切,卻終無法憑一己之力挽救這即將衰亡的國家。最終,那滾滾長流,亦深不見底的汨羅江成為他的歸宿,已死的他,不能再保護其愛人莫愁女,而他一生最愛之人莫愁便獨自劃船離開這個傷心之地。從今往後,天涯海角,他們便是陰陽兩隔,徒留她一人於江湖盪舟~
『貳』 思美人屈原結局死了嗎 思美人屈原結局介紹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國丹陽,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
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叄』 看完電影《屈原》的觀後感
汨羅江岸,你披頭散發,神情凝重,面色枯槁。空氣中充溢著凝重悲愴的氣味,這一刻我也屏息凝視,雖然早已知道結局的壯烈,但內心還是焦灼不安的不希望看見你縱聲一跳後留下的凄涼景象。
我知道你忍受了很多痛苦,你的身心備受煎熬,挫折的經歷讓你痛苦難耐,眾人的誹謗令你無可奈何。這樣的選擇一定是你經過良久思忖後做出的!每個人都有決定自己生與死的權利,所以對於你的選擇,雖然我很不贊同,但卻表示尊重。
你能言善辯,明於治亂,你是楚懷王的得力左膀,天下人尊敬你,擁戴你。但是,人一旦成功了小人就不會放過污衊誹謗的機會。他們見不得你的得寵,嫉妒甚至憎惡你的才華,於是流言惡語便被製造出來。他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小人之語謗君子之為,以小人之語妒君子之才。於是,你被疏遠了。你在寂寞中獨行,陪伴你的是你剛直的精魂。苦悶中你賦《離騷》,抒發你內心的苦楚與悲憤。
終於,你還是無法適應殘酷的現實,你決定與汨羅江為伴,站在江邊你終於道出了心中壓抑的不快:「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你寧願「赴長流而莽於江魚腹中」,也不願「皓皓白雲而蒙世之溫」。
你縱身一躍,以轉瞬即逝的生命表達你對朝廷的怨恨,在江中留下一顆不屈的心和一首不朽的詩!
『肆』 思美人大結局是什麼 莫愁女和屈原結局是什麼
你覺得呢,反正不會是好結局,畢竟歷史在那。
屈原跳江了,莫愁可以說是隱居了,可以說是死了,畢竟誰也不知道她去那裡了。端看你怎麼想咯。
屈原緩緩行至崖邊,縱身墜下百丈高崖,淹沒在了滾滾江濤里,永遠沉於冰冷的江水中。臨終前,他似乎看到了山鬼來到身邊,與他共赴世界彼岸。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殉國。其後,秦將白起脫帽下跪於崖邊,敬聲高誦屈子風骨,嘆大秦不能得而用之。 草廬中,莫愁看見了牆上屈原留下的遺作《離騷》,哭泣著癱軟在地。 屈原死後,莫愁素衣白裳,一葉輕舟飄然遠去,與這塵世再無瓜葛。 屈原投江後,百姓在江上投粽子、賽龍舟。以種種方式,寄託對屈原的無限哀悼和綿綿追思。兩千多年來,端午以由單純的祭祖辟邪,發展為愛國憂民的情懷,思親懷鄉的柔腸和奮勇爭先的志氣。
『伍』 電影屈原
在改編自郭沫若同名話劇的電影《屈原》中,鮑方先生擔任了編劇、導演和主演。《屈原》作為一部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彩色故事片,是文革後第一部在內地上映的香港電影,當年曾在內地引起強烈反響。
在這部影片中,鮑方先生的女兒鮑起靜扮演了屈原的學生嬋娟。這也是她與父親在電影方面唯一一次的合作。
我很有幸在2005年,在家裡看過這部電影,看慣了現代電影的我,看到這充滿了藝術造詣的精品,心靈的震撼著實了得。屈原的偉大人格,愛國精神,高尚情操,以及豐富的才華,早就讓我佩服得很緊。記得電影里有個鏡頭,嬋娟在橘樹下彈箏詠唱《橘頌》,聲調清幽,寄託深遠,讓我至今難忘。要說那部影片對我影響最大,屈原算是其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陸』 思美人大結局中莫愁和屈原什麼結局
屈原投汨羅江,莫愁孤身離去
《思美人》大結局
深夜,草廬中。莫愁為白發蒼蒼的屈原梳頭。屈原回想起昔年自己初識莫愁的青澀年華,回憶起了大君、兄長屈平、父親屈伯庸、昭和……往事如煙,細細數來悲不自勝。同樣蒼老年邁的莫愁詢問屈原有否後悔與自己相識,屈原堅定地表示絕不後悔。兩人談話間,窗外飄起了鵝毛大雪,飄飄灑灑滌盡了天下愁思。屈原表示,在汨羅的這十年,自己早已經看透了世道滄桑,唯一放不下的,還是楚國的黎明百姓。
翌日清晨,寒風凜冽,雪花飄飛。屈原獨自走出房門,默默看了看卧於床榻的莫愁,並將一份竹簡叮囑秦兵交於白起。竹簡中直言,楚亡於內里,而非秦國鐵蹄。虎狼秦兵攻陷郢都的時候,就是暴秦失人心於天下之時。隨即,屈原離開草廬的柴門,在風雪裡踽踽獨行遠去。
屈原緩緩行至崖邊,縱身墜下百丈高崖,淹沒在了滾滾江濤里,永遠沉於冰冷的江水中。臨終前,他似乎看到了山鬼來到身邊,與他共赴世界彼岸。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殉國。其後,秦將白起脫帽下跪於崖邊,敬聲高誦屈子風骨,嘆大秦不能得而用之。
草廬中,莫愁看見了牆上屈原留下的遺作《離騷》,哭泣著癱軟在地。
屈原死後,莫愁素衣白裳,一葉輕舟飄然遠去,與這塵世再無瓜葛。
『柒』 屈原真正的結局是什麼 作者為何改變結局
屈原真正的結局: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楚國滅亡。農歷五月初五,報國無望下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中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
不管是《史記》等史傳資料,還是《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等有關資料,就連古代文人所寫有關屈原的文藝作品,如沈亞之《屈原外傳》,睢景臣《屈原投江》,屈原的結局都是抱石沉江而死。如果有改變結局之說,就是在民間故事傳說中,寄託百姓一種美好願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