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結局 > 孔子電影觀後感英文

孔子電影觀後感英文

發布時間:2024-04-11 20:56:27

1. 電影孔子的優秀觀後感

電影孔子是由胡玫執導,周潤發、陳建斌、周迅、陸毅、姚櫓、任泉等主演。下面是我推薦給大家的電影孔子的優秀觀後感,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電影孔子的優秀觀後感一

當孔子仰望蒼天,俯瞰大地,踽踽獨行彷徨不定時,他的追隨者們出現了,先是最鐵磁的顏回,接著是一堆熟悉的腦袋晃動、臉孔浮現,一行人在漫天風沙的野外再次聚首,看到這里時,一首歌的旋律很自然的在我耳邊響起:

希望你會記得

永遠的記得

我們曾經擁有

閃亮的日子

我們為了理想

歷盡了艱苦

我們曾經哭泣

也曾共同歡笑

.......

竟然,有一點點被觸動的感覺。彷彿這首歌就是寫給他的。或者,寫給一切理想主義者吧。自有中國人,孔子算是第一個理想主義者吧。

《孔子》沒有傳說中那麼差嘛,尤其是越到老年,發哥的表演也越趨近於想像中的孔子,顏回之死一段,過於狗血,過於主旋律,且既不符合物理規律(冰層破裂時大家都圍著冰窟窿,肯定會塌方的)也不符合孔子思想(老師讓上來就得上來,怎麼能不聽話呢?)。也許是期望值太低,所以感覺挺驚喜的。我當初想9:30的場次,又是孔子,也許一半兒都坐不滿,還為此和人打賭,結果又輸掉了。當我看到第一排有人坐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又輸掉了。看完《風聲》後我就說過,以後再也不在電影院看國產電影,這次也不能算例外,因為是用朋友的贈票,我惡意的推斷:拿贈票的人還真不少,都坐滿了。

孔子,是中國人的耶穌,是我們信仰的來源--別說你沒有信仰,每個生在中國長在中國的人,都是信儒教長大的,它沒有教堂,沒有像聖經一樣家喻戶曉的經書,但它融在一代代人的血液里,是中國人的DNA,儒教對我們的影響,猶如《聖經》對美國人的影響一樣大,他們從小耳濡目染,我們亦然,就算長大以後,想要努力的改造自己,都無法改掉DNA,誰讓你生於斯長於斯。我們的倫理觀道德觀,我們面對自己內心的時刻,其實面對的是儒教,是孔子建立的一套倫理體系,想一想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想一想那些讓自己開心和慚愧的時刻,你就能明白我的話。曾經有過幾年的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得出的就是這么個結論,沒轍,因為我生在中國,青春期長在中國,我骨子裡我的DNA里,就是儒教,努力的改掉一些荒唐的東西,還是改不了一些本質的東西。

經過幾番的祛魅,我覺得儒教並不壞,孔子也是個健康有趣的老頭兒,身上還閃耀著理想主義者獨有的光芒--無論在任何時期,理想主義者都是悲情達觀之人,也令人敬仰。如今我們都知道《論語》是孔子之後的人搜集他的言論編訂而成,是個天然『斷章取義』的文本,孔子說這些話時,有語境有上下文,而不是孤零零的那些斷章,如果搞文字原教旨主義,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古代笑話集上有很多這樣的風雅笑話,例如『三年不改父之志是為孝』,於是盜賊的兒子仍為盜賊就是孝順。

考研第一年做過一道題,寫一篇短文來解釋『有教無類』,考研第二年,是寫一篇短文解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些沒標點的論語,可以有許多種句讀,正符合了政客們對意識形態的定義,一代代的傳了下來,有時候你會發現同一句話,在不同時期,有了截然相反的解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種是啟蒙主義,一種是愚民的政策。哪樣用的好,都能當領導。

我們課本里斷斷續續學了許多孔子的文章和關於孔子的文章,其實孔子一生只留下了一部非虛構類作品(算不算是歷史作品有待研究)《春秋》和一部編輯整理作品《詩經》。司馬遷說孔子『厄而作春秋』,在他看來,人得絕望了才能靜下心來做點實事。孔子作春秋非常簡約,隱藏了許多當說未說的話,後來三個人出來作注,於是有了《春秋三傳》,都是用竹簡,看來孔子很可惜東西,我們比較熟悉的『鄭伯克段於鄢』,春秋里只有這一句話,到了左傳就演繹成一篇百字的精彩故事,有時間地點人物沖突,至今,我讀到鄭伯和母親『黃泉下相見』,『大隧之外,其樂融融,大隧之內,其樂熠熠』時,還會感動又難過。

這部電影大致梳理了理想主義者孔子的一生,算是圓滿,孔子性格里的干練和迂腐都有所表達,他的那幾個老是掛在嘴邊上念叨的弟子,也都還算個性鮮明,電影對白也沒其它國產電影么傻,大部分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都演到了,比如『在陳絕糧』、『子見南子』、『子路問津』、『克己復禮』這些我從小在小畫本上看到的小故事,演繹的都不錯,它的聰明之處是把論語中我們熟悉的那些典故,一點點的攤開融入到不同的場景中去,論語的那些段落,有些表明了時間地點,有些則只有一句話,所以安插到哪兒,都說得過去,只要是孔子說的,上下文也符合語境就行,畢竟沒有人知道,孔子是在何時何地何種場合下說這些話的。我尤其喜歡『子見南子』那一小節,而且覺得把『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和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安排到這兒,恰切無比。

電影開始那一場國事討論,那種自由辯論的氣氛,有點英國議院的意思,此時的孔子就像蘇格拉底,勇敢的挑戰當時社會的常識,採用蘇格拉底式的邏輯三段論來推翻人人習以為常的論斷和制度。後來的故事大都過於蒙太奇了。這個電影重點講的還是孔子在魯國的故事。

電影開始時一個個牛人的面子在眼前閃過:奚仲文,鮑德熹,趙季平。。。。掌鏡的鮑德熹,有意選取角度,把孔子拍的十分高大。

當然,還有第五代女導演胡玫,當我們談起陳凱歌張藝謀時,可能大家都沒想到,她也是同屆的畢業生,也參與了《黃土地》的拍攝。有人說在她每一部作品背後都有何新的影子,我不以為然,大學時期 ,我讀過何新的東西,我覺得他比胡玫差遠了。但《雍正王朝》和這部《孔子》又都拐著彎的主旋律,曲線愛國愛黨。也挺引人聯想的,我想,在這部電影里,至少可以把『苛政猛於虎』濃墨重彩的拍一下,至少這個故事是有確切記載的。

還有一個很八卦的偶然發現,這部電影的策劃人是於品海--當年,金庸權衡再三,左挑右選,把《明報》賣給了他。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還是值得一看的,起碼可以梳理一下過去我們硬被灌輸的關於孔子的雜亂的一切---假如你還沒有忘光光的話。可以認識幾個生僻字--以前讀古文,到了《左傳》就頭大,電影里沿用了古音古字,遵循著古代的姓氏和名字的稱謂方式,算是了解一點古代文化知識吧。

電影開始和結束時,白發蒼蒼的孔子坐在階前,捧著竹簡昏昏欲睡,他大概也在想自己執著理想波瀾壯闊又悲凄孤獨的一生吧,做過春風化雨的精神領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戰場沉著擂鼓應戰。『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條道跑到黑,知其不可而為之,為了理想,什麼都可以放棄。

最後一個鏡頭中的孔子,喃喃的說:已經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的確如此,因為據記載,孔子晚年喜讀《易》韋編三絕。就算到老,他都不服膺老子獨善其身的出世教誨,哪怕是鑽研易經,也不相信老子。

電影孔子的優秀觀後感二

歷史上的孔子,曾被困於陳蔡,電影上的孔子,被困在了平庸的鏡框之中。

作為電影,《孔子》是一部過於保守的作品,看了開場的五分鍾,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攝影、剪輯,一切都那麼平平無奇。那個覆倒又立起的欹器彷彿是全片一個隱喻,告訴我們藏在這個貌似古奧的作品後面的,是多麼可怕的直白。

《孔子》再次提出了一個恆久的問題:如何在銀幕上表現我們的文化英雄?

一部英雄的傳記電影,可以有很多種辦法來塑造偉人的高大形象,其中最笨的一種,就是讓偉人自己出來告訴大家,他有多麼偉大。不幸的是,《孔子》恰恰就是這個思路。

片中的孔子幾乎成了一架復讀格言的機器,而往往是格言警句還沒念完,甚至還沒開始,趙季平的交響樂就已經急不可待地提醒大家「立正,格言來了」!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格言加交響樂」這種招數在片中被重復了多少次,要不是周潤發老到的台詞功底,保不齊會笑場。發哥偉岸的身形和炯炯的目光,成為了這種貧乏的一個擋箭牌,不知是幸或不幸。

用電影的手段表現偉人,各國電影人有各自的招數,這與人們通常認為的「畫面是國際語言」的假設,多少有點出入。歐美人拍基督或者天使,多半會採取逆光拍攝,正面補光的辦法,拍出此人「身負神的旨意而來」的威勢,背後強烈的光芒隱喻著神恩眷顧。這與西方人有一個單一人格神——上帝的觀念緊密相關。與此相彷彿的,是拍攝「神性景觀」時,好用濃密雲層中透出的縷縷筆直的光線,大自然普通的丁達爾現象,在西方人眼中卻隱藏著天國的旨意,彷彿救贖人間的使者。這些氣勢非凡的場面都是既有西方文化背景,又符合電影特性的手段。是西方電影百餘年發展的結晶。

日本人拍武士,就不用這種手段。他們注重的,多半是人物的姿態和表情,以及畫面位置和周圍人物的襯托,這是很有趣的一個東西對比。中國在17年電影期間,也曾發展出一套獨特的「賞善罰惡」美學,簡單說,就是拍好人必用仰角、平光,拍壞人必用俯角、光源來自下方,好人站得高,壞人站得低,老觀眾都很熟悉這套編碼系統。李向陽和豬頭小隊長出場,不用說話,觀眾一眼就分得清善惡。與此同時,香港人也發展出了一套拍英雄的辦法,關鍵要素之一是利用「時間的特寫」——慢鏡頭來表現英雄的威勢。當年英雄片看得多了,偶爾見到周潤發出場不用慢鏡,我居然都會有些出戲。

把東西方的這種差別做個比較,會挺有意思。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斯曾經有個精闢的概括,他認為世界上的宗教分為三大河系:歐洲-西亞的「先知宗教」,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印度次大陸產生的「神秘宗教」,包括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等,以及中國產生的「聖賢宗教」,標准版本就是儒教。西方宗教電影拍攝的對象,永遠不會是上帝本身,而是他的使者或者在人間的代理人——先知。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那種逆光拍攝的效果,就是專為「背後有上帝撐腰」的先知們准備的,重點不僅僅在於拍攝的對象人物,更在於其背後的神恩浩盪。而東方「聖賢宗教」講究的是人間的德行和禮儀,對神仙之事不能說不承認,只是敬鬼神而遠之。日本也好,大陸也好,香港也好,拍攝英雄時注意的都是他作為人的屬性,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慢鏡後面隱藏的,是東方人特有的對於時間流逝的敏感,以及「英雄歷風霜而不朽」的理念。

用這個角度去看《孔子》,你會發現其背後並沒有一個完整的美學體系在支撐。除了讓發哥一臉真誠地面對鏡頭講格言之外,導演似乎沒有什麼一以貫之的塑造英雄的理念。各種辦法都用了一點,但都沒用到位。全片絕大部分時間一直在用平視鏡頭拍孔子,然而在構圖、場面調度方面均平平無奇,內景不斷的正反打讓人以為在看電視劇。你要說他是在蓄意強調「聖人也是普通人」吧,「儒道高峰會晤」那段顯然又不是,說明導演還是想突出孔子的,只是沒辦法而已。最要命的是,就連這種「沒風格的風格」也沒保持住,從季孫斯遣人迎接孔子回鄉開始,視聽風格陡然大變。孔子及其弟子先是在逆光中傲然挺立,秀了一下「英雄群像」,然後又是在「神光護佑」下返回了魯國,這些都顯然是在亂抄西方電影。此後孔子跪拜故城一節,又破天荒用了一個仰鏡頭。看這意思,是在恭維「喪家犬」的崇高理想終於得到了故國的承認,可是難道挨餓受凍的孔子就不崇高了么?這一記仰視,給得未免有點勢利。

《孔子》的這個毛病,也是中國電影的問題。自從擺脫了「敵俯我仰」的革命電影美學之後,我們塑造英雄人物就沒了個章法。《席捲大西南》等抄過香港電影里的槍林彈雨慢鏡頭,效果頗雷,《超強台風》讓爆炸的水柱從西裝革履的領導背後沖天而起,雷點已經接近霹靂級別。《孔子》實在沒辦法了,就乾脆電視劇化,最後再抄一點國外的成規了事。水土不服不要緊,反正現在觀眾看好萊塢也習慣了。把《孔子》拍成《魔戒》才好呢!

然而單從《孔子》出發,我們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拍孔聖人會更好呢?如何才能在鏡頭和場面調度中體現出「中庸」、「禮讓」乃至「中和位育」的儒家思想來呢?適當用一點慢鏡頭來表現孔子「萬世不朽」,會不會效果也不錯?還有沒有別的法子?這些都是留給整個中國電影界的大問題。

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電影里發明了一種低機位、微微仰起的視角,就被世界目為東方傳統禮俗在電影界的代言人。而在傳統的禮儀之邦拍攝的一部講述儒家聖人的電影,卻只能七零八碎地照抄他國電影的陳規,說起來,畢竟是個遺憾。這大概也正是今日中國的一個寫照——急於擁抱傳統,卻還遠遠沒有體認到傳統的核心。

電影的另一大敗筆在於音樂,趙季平的配樂不能說沒有用心,但是純西化的交響樂放在這部定位「民族史詩」的電影裡面,就好像《國風》里插進了十四行詩,說不出的別扭。不知從何時開始,這種風格的配樂變成了主旋律電影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好拍檔。青藏高原上的《紅河谷》是這個調調,河南人民的好公僕《焦裕祿》是這個調調,兩千年前的《孔子》還是這個調調,其中偶爾點綴一些時代或地方音樂元素,就算是「民族化」了。衛國宮廷中的舞樂本來是還原春秋文化原生態的一個大好機會,可惜樂聲甫起,就被宏大的`交響樂壓了個嚴嚴實實,只剩下一絲磬聲在重圍中苦苦掙扎,全片其他部分的配樂,也大抵若此。姍姍來遲的《幽蘭操》也沒能挽回敗局。沒有了可信的音樂,電影說服觀眾「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力量,無形中消失了一半。

不過所有這些,都比不上劇情上的疏忽。影片前半部分的緊湊和後半部分的疏鬆已經受到許多詬病,我認為更大的問題出在對孔子這個人物及其精神的把握。夫子一出場,就被設定成了一個道德高尚、思想成熟的中年男人,可任誰都知道,沒有一個人生來就是這樣的。對於走進電影院的大多數觀眾來說,他們需要了解孔子的思想及其意義,這在今日的中國,不能假設為是盡人皆知的背景知識。然而電影的主創人員卻似乎並未把精力放在這上面,除了開始的反對活人殉葬稍有涉及之外,影片對於儒家學說的社會背景、在當時的意義、與其他學派之間的辯難、孔子的心路歷程等等都毫無涉及,彷彿他天生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殉道者,儒學天然就是救國救民的大道。這樣想當然的劇本,根本上是缺乏力度的,是屬於意識形態上過分自信的作品(鮮明的大陸特色)。所以有的觀眾看完之後質疑「孔子有什麼偉大?他不就是一個失意的政客嗎?」,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客氣地說,《孔子》是在用拍「好乾部」的思路在拍一個文化聖人,去掉了所有那些屬於思想家的猶疑和彷徨,去掉了思想背後的所有社會根基,只留下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還有戰爭和美女。這樣的電影,看似寫實,實則神話,再好看也不過是場熱鬧而已,打動不了人心。

在我的想像中,今日中國拍攝《孔子》,從他弟子的視角來進入這個人物的人生,會更適合當下的觀眾。用群雄爭霸與百姓疾苦之間的矛盾來說「仁」,用諸侯僭越與周代禮儀之間的矛盾來展現「禮」,角度會更好。前者重煽情,後者有奇觀,都是既讓片子好看,又有思想深度的角度。總比把寶押在無關緊要的CG戰爭場面和「香艷秘聞」上好。

可惜,如今這個時代,好大喜功和省錢省料才是王道。「正面表現偉人生平」的《孔子》從開鏡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會是一個文化事件,至於電影本身,只能說聊勝於無,如此而已。

電影孔子的優秀觀後感三

據說《孔子》捲入了一起政治陰謀論事件之中,網路上幾近兵戎相見,蔚為壯觀 。我帶著輕易被輿論影響的,那種不懷好意的批評心態走進影院,看完電影我才發現,自己終究是小人之心了,電影中的孔子原來在現實中遭遇了戲中一樣的局面——不過成為了若幹人泄憤的手段與工具,「被誤解」的局面無法避免。而戲中他尚且能夠「改變內心」,用於應對世界的不公與紛亂;而對於電影外的遭遇,他就真的陽痿了——「老二無力」。

但這種境遇卻出奇得與電影本身互相照應,因為電影中的孔子雖然一直尋覓「知音」,但結局卻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聖人傳記,說到底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故事。「孔子眾門徒與孔子的關系」和「子見南子」是《孔子》的兩大部分,無論是眾門生還是南子,都是在彼時為數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慘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們的結局死的死,傷的傷,無一不以悵然落幕。所以本片著墨於「子見南子」與「顏回救書簡」,孔子明知南子賞識他,亦無法留在衛國;明知顏回落水性命堪輿,亦無法營救——通篇其實是在製造一種關於人物的「無力感」:既無法改變時局,亦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命運。

這也是電影的另一個主題,就是孔子「無為」的由來。電影中年輕的孔子有一身鴻圖抱負,不認同老子的「無為而治」,而希望能夠憑借一己之力改變時局。但迎接他的卻是其後的風餐露宿,顛沛流離,幾近喪家之犬,理想主義要被挖空殆盡。在電影結尾,孔子的背影一襲白衣,與老子相若無幾,他最終領會到「不參政事」以及「無為而治」,「改變不了世界,只能改變自己的內心。」電影看似描摹了一個理想主義失敗者的落魄與無奈,實際上是敘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開朗」:以「傳道授業解惑」來終其一生,用「無為」來「有為」,結尾孔子死後鮑德熹的鏡頭探到窗外,一片淡定從容的畫卷,正與此心態相得益彰。

電影講到尾巴的時候已經立意鮮明,《孔子》從入世到出世,最後希望逃避政治與爭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戲中的孔子領悟到生命中彌足珍貴東西相當多:師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園之情……而那些黨同伐異的斗爭並無意義。這也是這部電影為什麼顯得相當「中庸」的原因,因為他要表達的本身就是「無為」的價值觀。因為缺失激烈的矛盾與可看性強的戲劇性斗爭,所以電影節奏顯得相當緩慢。不過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卻因循墜入戲外的「輿論口角」之中,這豈非另外一種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蘆畫瓢照足歷史,事實上不過是借古喻今,依舊是近來影視劇題材不變的主題:對於信仰缺失,喪失「堅持」品質的主流社會,《孔子》依舊是在宣道。所以電影中的孔子即便顛沛流離無處遁藏,也依然堅持「歲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歷練中變得頑強,在風霜後看出本質。只可惜這部電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質」,但卻對那些「風霜」和「歷練」沒有深入敘述,以至於電影主題先行而細節稀缺。

但這也是關於電影本身的缺陷而已,至於那些陰謀論的攻擊者,當然他們不會關心電影本身是什麼。

2. 電影《孔子》觀後感

《孔子》電影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下面給大家分享電影《孔子》觀後感,歡迎借鑒!

電影《孔子》觀後感1

沒有一個時代不在討論研究著孔子,就彷彿是一個人印證了那句話「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或許我們會一直對孔子的事跡有著兩種目光,或褒或貶。無所謂外界的評論,實實在在的是孔子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這也許就是近日我觀看電影《孔子》後的體會和感悟吧。

影片《孔子》一開頭,就出現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背靠著牆,盤坐在地上,若有所思。此時他的心裡只有一句感慨:禮樂仁和的夢想只能託付給未來了。這是《孔子》這部影片對於孔子老年時內心的揣測:一個滿懷理想抱負的聖人,即使經歷了從黑發到白發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但當初堅定的理想是不會被動搖的。我卻心生疑惑:孔子何以如此地堅定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又為何在諸國都無法得以實現?

與我們處於當今社會的普通相比,孔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七國爭霸,戰爭頻發,社會動盪不安,而魯國則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各國如果不去消滅他國,就只能面對被他國消滅的命運。因此各國漸漸從安逸中覺醒,企圖擴充各自的領地。既然要征戰,那麼軍隊的培養是重中之重。而一隻好的軍隊,需要的是分明的紀律和賞罰制度。同時,征戰期間,為了避免內憂外患的局面,需要維持國內相對的安定。而刑法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最具震懾力的。因此法家的依法治國的主張最受推崇。而孔子卻主張以仁愛治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的崇高品質。百姓能夠知仁的內涵並在行為上表現出來自然是比被迫守法律來得高級、穩定。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己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己流浪與他國。但是使百姓在思想里知仁,在行為上守禮,必然要教之。而教育對人思想的轉變是漫長的,在各國劍拔弩張、虎視眈眈的局面下,變得不可取。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除去當時的歷史因素,孔子本身的理想觀點也是太過於理想、不具有說服力。恢復周禮,以仁愛治國是孔子的理想。恢復周禮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禮樂崩壞的局面,以實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對他的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泛起千層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於他這位心靈上的導師,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後,他們誓死跟隨。他們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己的故鄉魯國。

每當我的眼前回顧著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的時候,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溫情的一頁。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後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弦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並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起分享那溫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後一刻,仍不忘為他人著想。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有一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不顧生命危險,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水而亡。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顏回,聲聲悲痛與希望在冰面上回盪著,最終卻都化為灰燼,尤留悲痛於心中。他們,走過了一個個暴風雨的夜晚,他們,將真情灑遍世間。他們的感人事跡讓我無時無刻不銘記於心。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擇,學會進取。

同時在看了電影《孔子》之後,心中也存在著充滿矛盾的心情。因為他的種種行為,既讓我贊同又讓我反對。然而,孔子這么一個人物形象在這般矛盾中更顯突出。孔子一生坎坷,出身貧賤有四處碰壁。但他心懷理想,渴望回復周禮。禮樂等級制度確實有利於鞏固國家,但同時存在弊處。這種制度只考慮了統治階級額的利益,完全沒有照顧到農民百姓,所以才像《孔老二的罪惡一生》中畫的一樣,在周遊列國時被農民起義圍困。這便是一種制度的矛盾。

孔子也是個脾氣暴躁的人。當宰我與孔子辯論受三需不需要三年的問題上,孔子大發雷霆,嚴厲批評宰我,在宰我出門後還在背後罵他。我在想這孔子是不是真的罵得對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守喪並不需要一定滿三年,在這三年中吃素守喪,我認為宰我說的很有道理,在我看來,孔子是一時氣憤,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因為宰我的話是違背周禮的。可許多書上評論孔子性格時說他是「溫良恭儉讓」,即溫順、善良、恭敬、儉朴、謙讓。很少書中會正確的指出孔子脾氣的暴躁。這便是他性格的矛盾。孔子形象在矛盾中更顯生動,所以我們也要更加全面的去看待孔子,不能因為一篇文章而否認了一個人。我們更要有探究精神,去證實書中所寫的真偽。

對於我們今天的人而言,我們雖然不知道孔子決絕棄家,背井離鄉周遊諸國那一刻是抱著什麼樣的理想或無奈,我只知道這個聖人在跨出家門那一刻,就有一對母女守望城門,這一守,就是無數個春夏秋冬。日落日升,君卻不見,望眼欲穿苦等華發年輪。電影里沒有描寫這些,可能聖人的兒女私情永遠都要以「聖」字為圓心,既然要以大仁為主,則對家人的小仁就只有以決絕為半徑,從而得到一個流芳百世傳頌千年的殘忍花環,人們銘記孔子,因為儒家,嫉恨距離,因為別離。那個寫滿功名利祿的紅塵,飄盪掙扎的怨恨,好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好一段,落葉歸根…………君不見,蒼茫大地千年流逝,世俗空空,那天下大同的夢想,那以仁治國的忠告,如今都已是過往浮雲的標本,僅供參考。

讀書多年,唯有那句「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還殘留於心,現在看來,所謂君子,也不過是在人們酒足飯飽後參加的面具舞會,什麼都為的最終平步青雲繁華於世。有所不為的最後卻落得碌碌無為苦嘆經年。聖人,敢問為與不為?遙想千年,你的不為落到流離所失,縱覽現今,人群蝸居,不露鋒芒則恍惚一生,生存讓人們時而口吐蓮花,時而暗刺匕首,隱匿人潮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利益遠勝於仁義。君不知,銅筋鐵骨亦會遍體鱗傷蹣跚而行。仁與被仁,適者生存,當我們在水泥森林裡,是龍則盤,為虎則蹲的時候,聖人您又豈能明白蝸居的無奈?芙蓉花開,山林鳥避,電視丑態百出,報紙假象若干,風氣在此,誰又敢說他不為幾斗米折腰?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識時務者跳樓,尊嚴無命重,命卻比紙薄,敢問金庸筆下的.楊過為何跳崖?答曰:父是康。冷漠鑄造邪惡,溫暖醞釀光芒。人情冷暖世間城府豈能全盤用一個仁字去對待,若,人人似孔子般執著,則太平盛世,但既為人則如何全無私心?今日的原則遲早都會淪為多年後的眼淚和感慨,不信請看孔子城門前那一跪一嘆,跪的還是那座城,嘆的卻是多年的顛沛流離,多少的不甘心與委屈化成眼淚頃刻而瀉。君不見,兩鬢斑白,歲月無法抹掉的執著,悲歡刻在人心,遲遲無法散去。而人們,也只有在電影里看到他的夢想,無奈的憧憬……

當然,我們是新時代的棟梁,歷史的磨練中仍然熠熠生輝的孔子思想不該在我們這個高科技化的時代里被落寞。我們作為當代的學者應該辯證的吸收孔子的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任務了。

電影《孔子》觀後感2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為它不好懂,而是因為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盡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別扭。

因為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為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為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為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為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為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系,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為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系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抬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電影《孔子》觀後感3

《中國文化概論》課上,我們觀看了影片《孔子》。東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常常為了爭霸而互相爭戰,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這個時代,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費吹灰之力幫魯王收回汶上三城;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人品,他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這個慘絕人寰的社會發起犀利的攻擊。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卻屢屢失措。他懷才不遇,代理國相僅僅百餘天;他被人誤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他窮困潦倒,甚至一度差點餓死,只能以琴樂代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或許孔子的時代真的還沒有到來!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節。在白雪茫茫中,當孔子與弟子行經冰河時,冰裂開了,顏回與滿車的竹簡陷入冰窟。顏回為了打撈竹簡,不顧冰寒,一次次的潛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個一簞食、一瓢飲而能自得其樂的文弱書生的形象頓時顯得無比鮮明,我的眼睛濕潤了。顏回死後,孔子抱著他的屍體久久不肯放手,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在衛國內亂時,為護幼君,血戰眾敵,慘死亂軍刀下,他死前說:「夫子說過,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鍾愛的兩個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願的以生命捍衛了「禮」的尊嚴!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卻讓他的學生們緊緊追隨。到底是一種什麼力量支撐著孔子?或許正如電影中南子所說:「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沒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達到的境界。」

或許孔子已經預料到後世對他的評價,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因為《春秋》;後人誤解我,也因為《春秋》。我想這與大家對國學熱的態度一樣吧。近年來,國學熱開始興起,國學、國學閱讀和國學教育幾乎成為人們談論思想文化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各種解讀國學的書籍爭相出版,各種品說國學的節目也陸續開播,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甚至奧運會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國學熱的興起,正說明了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國學是一種智慧的發酵和歲月的沉澱,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細細品味,或許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溫故而知新」或許就是對國學的最好詮釋吧!

真熱愛,源於真了解。了解孔子,了解國學,傳承文化血脈,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現代化。

3. 《孔子》電影觀後感

《孔子》電影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孔子》電影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孔子》電影觀後感1

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裡,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電影觀後感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2500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孔子的一句家喻戶曉的句子。告誡我們要選擇身邊的好的並且學習,選擇壞的去改正。

從小就聽說過古代有個很聰明的人,到了初中,學習到了他的一些名言,並對他有所了解,他是一個出生平凡的草民,他是個愛國愛民的匹夫,他是個擁有崇高思想的政治家,他名叫孔丘,但被大家熟悉的是孔子這個稱號。今天,我們看了史詩電影《孔子》,我開始有點了解孔子推崇的思想了,那就是「仁愛」,即一切都要以愛人為中心,這樣可以讓世界充滿愛,充滿期望,使人們更加和諧,那麼社會就會進步。正如亞聖孟子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可以看得出「仁愛」有利於國家發展。

片中由周潤發扮演的孔子,一生追求禮樂仁和,一次他為了不讓一小孩陪葬,與眾大夫唇槍舌戰,還很幽默的說出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引得眾人發笑,成功救了小孩。我覺得,孔子在面對眾人的挑戰下,依然沉著穩定,言辭幽默有理,讓我欽佩不已,同時也看感受到了他的仁和。在魯國確被權勢驅逐,顛沛流離十幾年,這幾年間,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到各國游說實行禮治,這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不屈不饒的精神,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也正是我們青少年的鬥志。

可是當時正值春秋時期,社會的動盪,大國吞並小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君王只想著怎麼打仗,百姓只想著怎麼活下去,試想下,如果你活在當時,會有空去接受什麼仁愛之道嗎,不太可能吧,我下頓飯能不能吃飽都是問題,還有那閑工夫去追求禮樂仁和,我愛他人,有誰來愛我,來解決我的溫飽嗎?所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說教並沒有讓人們接受。於是一行人周遊各國十幾年後回到母國魯國,決定不參與國事,從此傳道授業,並且著書,後人則有因為書而理解他的,也有因為書而誤解他的。我覺得施仁政其實是有可能的,因為人之初,性本善的緣故,可是俗人卻因為慾望,而產生的邪惡念頭推動著人類走向滅亡,走向腐敗。

孔子當然也會有痛心的時候,當我看到顏回為了把書從冰水中拿回來,最終淹死時。我覺得鼻子酸酸的,可想而知孔子當時是多麼的傷心,看著自己的徒弟為了拿回書被冰水淹死,卻不能挽救的心情,可以說是絕望到了極點。可是我們也能看出他的弟子們對他的尊重,還有子路戰死沙場,可以說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聽聞了他的死訊,他能不傷心嗎?

可是也可以看出其弟子作為大將的忠心耿耿。「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可是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子路留下了這句意味深遠的話,我認為是說人們還是不懂在痛苦中體會到哲理,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去好好體會。

雖然禮樂仁和沒有實現,可是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至今儒學廣受世界歡迎。是位了不起的思想教育家,學者。是他把教育普及化,是他創立了儒家學說,也是他給我們上了「仁愛」這一課。

《孔子》電影觀後感3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他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他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他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他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他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他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他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他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他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他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他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他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他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他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他》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電影觀後感4

我在爸爸得陪同下,再次觀看了《孔子》這部電影。電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得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得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峯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里顛沛流離得苦難生活,最後到老得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得成就和「仁義禮治」得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得視角來描述孔子得一生。片子得前半部分和孔子得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得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得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得,平和得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得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得境界和對信念得執著。這部電影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得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得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得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1

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得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得思想。老子得「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得做不到得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得所有得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得。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得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得對話。南子對孔子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得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得第一幕是,她拿著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得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得女人。同樣得,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得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得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得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得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得痛苦和境界。南子得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得內心和執著。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得情節。我對顏回得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得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得書籍而一次又一次得深潛到冰冷得水裡,撈起一卷又一卷得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得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得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得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得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得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著喊,我回來了。

看完這部電影,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得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得境界」。孔子內心得痛苦和對信念得執著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得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得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得題材拍成如此優秀得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得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為得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得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得生活。

《孔子》電影觀後感5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於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這個小男孩並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於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後來,孔子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孔子從此便開始帶著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艷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作為聖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於眼前,孔子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師徒的周遊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便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著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後孔子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電影《孔子》讓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經歷,了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了解了聖賢孔子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

標簽: 觀後感 孔子 電影

4. 電影孔子觀後感500字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影片孔子觀後感500字,一起來看一下吧。

篇一:影片《孔子》觀後感

影片《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了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贊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影片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篇二:影片《孔子》觀後感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影片《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裡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於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里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影片《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歷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影片,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影片里,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影片,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么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裡可能還不服捏。

篇三:影片《孔子》觀後感

胡玫是個了不起的女導演,她能把有關於信仰與理念的重大主題在熒屏的方寸間運籌帷幄,不能不說這些有關於她的氣度與胸懷。正如比李詠更出眾的哈文一樣,其唯美與氣魄的完美統一,告訴世界,女人的心胸不只是僅僅能容下廚房與男人,如果有其善良、善感、堅忍與包容,她甚至比男人更能容下這個正反兩面的世界。在胡玫導演的影片《孔子》里我看到了這一點。

後人追尋著孔子閃閃發光的思想一走千年,卻不知其實孔子的一生也是因落魄不得志而鬱郁寡歡。那麼多有見地的政治思想和四兩撥千斤的軍事謀略,只能寄託給能夠採納它的明君智臣,這不能不說是其命運的悲哀。所以當我們看到顏回在冰河中用生命去護衛聖人的思想時,看到子路急於實現孔子的理想而戰死沙場時,我們便會不由自主地熱淚狂奔。影片的結尾我們看到堆積成山的竹簡被各種顏色的布匹分類包裹著,那其中不乏「人之初性本善」的.教化,也不乏馳騁疆場時爭與讓的哲學,滿頭白發的孔聖人就那樣安詳的坐化期間,窗外是一個山高水長雲霧繚繞的人間仙境。這也許就是中國人心中的天堂,那是常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所以正如最了解女人的是男人一樣,最了解男人的也是女人。而孔聖人是洞穿了人心,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他更是看透了事物發展的規律,而且縱貫古今。

也許,我所理解的孔夫子未免太過粗淺,但在看這部影片時,我確實感到了孔子的真實存在。其實不管你認不認同,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都或多或少地保有著儒家思想的印記,這已經成為人們評價是非的標准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流砥柱。歷經千年風霜雨雪的歷煉,幾次火浴後的鳳凰涅盤,讓它擁有了可以撼動世界的力量。所以,不管我們是商人,還是政客,是婦孺還是童叟,我們真的該時常捫心自問:「孔聖人你是否住在我的心裡?」

篇四:影片《孔子》觀後感

昨天,我聽母親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影片《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母親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影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影片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裡,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5.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

電影《孔子》改編了史書中記載的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等故事,除了闡述中國儒家「仁義禮樂」思想外,兩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禮數、木簡文書、建築風格等都映射著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接下來我搜集了電影《孔子》的觀後感800字(精選10篇),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1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後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己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裡時,他表現的是那麼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

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麼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面對孔子的聖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終於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遊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2

今天,搶先在首影前觀看了《孔子》,不能說悶,也沒有十分激動,總體上還有點失望,所以要寫觀後感,真的讓我久久不能下筆。

作為一部人物傳記片,電影《孔子》選擇了最為嚴肅的處理方式,並沒有像一般的電影那樣,用名人拍出一幕激情四射的通俗劇,它幾乎沒有娛樂片的特質,可以稱得上是「嚴肅的商業片」,大段的半文對白,繁瑣禮法的悉數呈現,春秋五霸的權勢關系,都需要觀眾做好「備課」的准備。我雖然在此前已惡補了一下,但還是有不少話語聽不明白;而且很多劇情很快地一下帶過,對歷史沒有相當了解的人,是會完全看慒的。感覺導演在這方面的處理,是比較文藝化了,考驗觀眾的智慧啊!

故事從孔夫子五十多歲,得以實現夢想,踏上仕途開始,感覺開場有點突然,接下來就是孔子運用計謀,抗衡齊國、三桓,然後平步清雲,連升幾級,做到代相國之職,劇情很緊湊。精彩的辯論,讓人精神一振,不過不失的特效,這也帶來了一點視覺刺激。不過,總覺得有那麼點不明所以,在半知半解中努力往下看,頭上冒出的問號越來越多:作為三桓之首的季孫氏,為何讓孔丘當代相國?孔丘推行墮三都的時候,季孫氏又讓旁邊的人推動此舉,任由孔丘拆他的城牆?而這此似乎都是他的計謀,但看不出他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了對他有什麼好處,電影對此沒有交待清楚。接下來與公山狃一戰,這也挺振奮人心的,不過其中的萬剪齊發,而孔子「無懈可擊」,然後又出現「諸葛連弩」,真的有點說不過去。中段的「子見南子」也讓人印象深刻,美色與權勢擺於前,孔夫子還是選擇了仁義道德,不得不佩服他的理智,聖人也!而不過那一幕想要表現南子的美艷,我卻感覺不出有任何的吸引,同是周迅,比起畫皮里的小唯真是差遠了。

再到後面,讓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顏回落水,來回多次在冰水裡搶救竹簡一幕,雖然他的行為很偉大,我也有那麼一點感動,但轉念再一想,這樣是不是有點迂腐呢?不管怎樣,他是為這些孔子最愛的書簡獻身了,導演讓他死得很唯美。

最後,孔子與弟子們得以回魯國,一眾人喜極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門前跪拜,老淚縱橫,那時候我也哭了,不過不是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員的入戲所帶動。

總的來說,「就這樣吧」!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3

昨天下午,在教育局號召、學校帶領下,我們觀看了《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人尊稱為「聖人」。《孔子》這部電影,介紹了孔子一生的經歷,從年少時胸懷大志渴望強盛國家,中年終獲賞識身居要職卻在勝利前被迫止步,到後來辭官周遊列國,故事裡包括了孔子對弟子的教育、自己的思想以及學習方法,讓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這位被後世傳頌也確實值得被尊重的偉人。

孔子青年當官時,在深山從虎口中救下一位老婦人,震驚於「苛政猛於虎」的他,從此決定尊禮樂、行仁政、鑄杏壇傳道授業。在講學過程中,接納了一位貧窮卻好學的奴隸,主張「有教無類」,凡好學者不分貴賤。話劇中還演了「兩小兒辯日」、「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等蘊含了很多道理的故事,映射孔子的思想。

後來不得志的孔子終於被委以重任,被派去與齊國開戰。而後方,昏庸的君王卻在宮中日日享樂,甚至叫停了即將到來的勝利。失望痛心的孔子辭官了。但是沒有放棄他的理想,孔子開始周遊列國,整整十四年,開展講學,推行仁政思想,渡濟蒼生。

故事接近尾聲,孔子回到故土,他已經老了。

回顧孔子的一生若是用一句話概括,那便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為社會的混亂情形憂心忡忡,為國君的昏庸無度失望痛心,所幸他懷有大愛、懷有志向,一生都在推行禮樂仁政,努力擔負著濟世的責任。他深深地記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想,我們也一樣擔負著責任。即使如今是一片太平盛世,沒有那許多濟世救人的需求,但我們同樣需要時刻警醒自己,居安思危,以學習為途徑、報國為目標,勇往直前,定能迸發出千軍萬馬之力。

或許這便是教育局與學校組織我們觀看《孔子》目的和用意吧,我們確是該好好了解孔子,傳承並發揚孔子的精神,讓中華文化真正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現,用我們的能力,為歷史的長河也添上如孔子這般濃墨重彩的一筆。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4

《孔子》這部電影是由周潤發等大陸一線影星出演的,並且表演的都比較到位。周潤發飾演的孔子,基本上把孔子聖人的一面表現了出來,任泉飾演的顏回,鏡頭不多,但是把顏回的那種謙卑、禮讓的樣子表演的也還算到位,當孔子在衛國要見南子的時候,子路的一句「那個女人,您一定不能見!」把子路的豪爽性格也展現出來。

電影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公元前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實行自己的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但是,三桓權傾朝野,讓孔子感受到了重重阻力。他因阻止季桓子的家奴免受陪葬,而與之結怨。其後,他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斗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他提出隳三都的政策,引發佞臣謀反,在平叛之後,季桓子假傳聖旨,罷黜了孔子。

從此,孔子率顏回、子路等弟子開始游歷各國。在衛國,孔子得到衛靈公的尊重。他見到了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並在交談中展現了正氣凜然的君子風范。結尾孔子死後鮑德熹的鏡頭探到窗外,一片淡定從容的畫卷,電影就在優美而有意境的畫卷中結束。

電影中的孔子雖然一直尋覓「知音」,但結局卻知音寥寥。在這里,《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聖人傳記,更像是一部關於自我認同的故事。「孔子眾門徒與孔子的關系」和「子見南子」是《孔子》的兩大部分,無論是眾門生還是南子,都是在彼時為數不多的孔子「知音」。

而慘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們的結局死的死,傷的傷,無一不以悵然落幕。所以本片著重於講述「孔子見南子」與「顏回救書簡」,孔子明知南子賞識他,亦無法留在衛國;明知顏回落水性命堪輿,亦無法營救——通篇其實是在製造一種關於人物的「無力感」:既無法改變時局,亦無法改變身邊人的命運。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5

時光流轉,兩千年只是彈指一揮。論語,讓我的心穿過時空的隧道,感受到你的智慧。通過《孔子》這部電影,我更加了解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魅力。

愛默生對孔子有這樣的評價: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司馬遷也有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嘆。雖不能至,卻十分嚮往。我們從影片中不難看出,孔子的言行舉止間透漏著智慧。在救漆思弓時,他憑借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駁的公山大人無話可說。在於齊國會盟之日,又憑借自己的智慧打破了齊國的陰謀。可見他過人的本領,及其在政治上的深謀遠略。

孔子的一生簡單而復雜。簡單,是因為他只有一個簡單的目標。他終其一生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他不貪圖能夠榮華富貴,不追求功名利祿,淡泊明志。復雜,雖志向宏大卻因魯公的膽小,懦弱而不受重用。一句不要太看得開,像我一樣裝瘋賣傻多好,也使孔子遭受了不少打擊。玉珏送到他手中後,他明白訣別之際的到來。他不得不拋棄妻兒,獨身一人前行。至此他周遊列國數十載,過程顛沛流離,喪失愛徒,可見其艱辛。

離別後,下起的傾盆大雨似乎也在為孔子感到不公,途中,馬車陷到了一個泥坑裡,但他用盡力氣想把馬拉出來的時候,自己卻不小心摔倒了,但這並沒有是他崩潰,反而他大笑了起來,也許,在這時,他已經釋然了。他的笑,是那麼爽朗,震撼了我的內心。孔子是幸運的,他有一群願隨他同甘共苦的弟子。最後一碗的馬肉湯,他沒有獨自一人喝掉,而是與周圍嗷嗷待哺的弟子共享,最後,自己倒在地上。這么樣一位老師,又怎會不受學生愛戴那。但在途中,冉求在衛國的戰場上離開,顏回的溺水身亡都給孔子帶來沉重的打擊。我想,這比不受魯國重用更為難過吧。

玉環到來之際,意味著孔子即將返還魯國。但他早已對戰亂的時代絕望,他不在熱衷於政務,只想投身於教育,教授更多的學子,讓教育發揚光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些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是孔子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這部電影,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終其一生,孔子雖沒實現他的政治訴求,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教學財富。他注重的禮,穿越千年,穿到了我們的眼中,穿進了我們的心裡。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6

之前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論語》,了解了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祖籍宋國,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這本書是在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纂而成。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最近我們看來《孔子》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但在他人的嫉妒下被罷黜,於是開始了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歷經磨難之後,孔子最終歸魯,專心致志,開設學堂講學。他為後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典範。

再談一下孔子的扮演者周潤發,他的表演十分出色,把老年的孔子的形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的表演彷彿真的把我們帶回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光,回到了東周時期那段戰亂頻繁之時,他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讓人回味無窮。我們不妨從《孔子》中去細細品味周潤發的表演,去了解他表演的分寸得體、真誠朴實,從而啟發我們在生活中做事時的一種真誠朴實,踏踏實實的態度。

在遊行中,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顏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繹著儒家「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這也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知識,崇尚文化。

在最後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因此在之後看待事物時要從多方面去觀察、了解事物,切忌從一方面片面的了解,否則得到的結果總是以偏概全,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質。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7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上映幾天,今天才抽出時間去看,在去看這電影之前,我重新找回看關於《孔子》的歷史。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高大、偉岸、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和普通人一樣,體會著各種苦痛,充滿悲情。讓自己很失望的是,我已經對孔子的一些事跡沒有很大印象了。看完這部電影後,更想自己重新去研究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導演胡玫通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對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在軍事上亦有建樹,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之一。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是「內聖」,孟子是「外王」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創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總結、倡導了一整套正確的學習原則;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弟子:子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曾參、子夏、子張……

顏回為了救回夫子的著作,不顧自己的安危墜入冰湖,最後離開人世。當孔子抱著顏回冰冷的身體,想用所有的辦法想救顏回時,那一幕是非常的感人,我差點哭了。裡面顏回說的一句話,使我記憶猶新:「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

是的,有些世間的事物,環境的導致,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無法改變的,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劇情裡面有好多台詞都是大家熟悉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等等。

看完這部電影,有種想去學習研究歷史的想法。覺得自己之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當中了,卻很失誤怎麼會對這些歷史都不夠了解呢。要好好的學習。

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勤求學問而不用心思考,還是不能明白究竟,僅是空想而不肯勤學,變成疑不能解,危不能安,是靠不住的。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8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終於正式上映。

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此時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潛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

據觀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聖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後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盼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打開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開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此時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周遊列國的路途。

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復雜的資料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此時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里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

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我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9

周六下午去觀看了電影《孔子》,故事情節基本符合史實且連貫流暢,畫面富有美感,拖沓鏡頭和廢話頗少,無論從史學美學角度還是教育意義來說,都是一部上乘之作。我將點滴感想記述如下。

之一,體會並非領悟之境界。當孔子主張隳三都失敗遭魯國君臣冷落而顛沛流離周遊列國時,我們可以體會到其與弟子們的艱難處境,但要領悟孔子渴望實現理想、傳授仁義道法之境界就難了。人與人之間難的就是領悟啊!

之二,心正者必相正。每遇伸張正義、扶弱濟貧、維護國威乃至痛失弟子時,孔子的眼神必定是沉穩而睿智的,如果漂移而油滑,小人之相暴露無遺。無言相,而非像。

之三,好色之徒絕非好德之人。當孔子受到衛國王後美色引誘時,可以看出其介於痛苦與逃避之間的表情,而且他預感到衛國將天下大亂。這是莫大的考驗。如今一些男人看到稍有姿色的女人就挪不動腳了,眼睛發綠,更有甚者動手動腳或口出穢言佔小便宜,卻滿嘴仁義道德而不臉紅,好色者怎會好德呢?實乃道貌岸然,惡俗之極。

之四,真愛必自然流露而非造作或刻意在小處表白。當孔子被驅逐出魯國時,與相濡以沫的妻子及疼愛的子女離別時的內心掙扎,當他失去最鍾愛的弟子顏回時的痛苦憐惜,當他與相依為命的弟子們分享一碗羊肉湯時的愧疚……孔子的言語和表情都非常自然地流露,而非矯揉。

之五,堅持為善者必識大體。孔子盡管遭誤解冷落而被迫周遊列國,歷經磨難,但最後魯國迎請他回國時,他還是非常樂意地帶弟子們回國傳授正道,僅提出不要以政擾他,他只想教書育人,做自己想做的事。這種識大體是由內而外散發的,是由他堅持為善的積淀造就的。現在有些人受點小委屈、吃點小苦就怨天尤人甚至惡言相向,更有「扔紗帽」的荒唐之舉。實乃狹隘。

之六,樂觀可以戰勝暫時的困難。孔子奔波在春秋列國,生活堪為艱辛。特別是當他們到達陳蔡交界處時,已無丁點糧食,弟子飢餓難忍,孔子撫琴鼓氣,展現了一個樂觀堅毅的孔子,渴望用內心戰勝一切的孔子。

唯一不足的是影片沒有一處交待孔子有什麼不足,此與今世塑造高大全典型的套路頗為相似。

電影《孔子》的觀後感10

電影導演胡玫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

這部電影將孔子先生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先生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先生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先生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嘗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先生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先生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先生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先生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先生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先生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先生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先生。

6. 孔子觀後感

孔子觀後感15篇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孔子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觀後感1

孔子,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我們也只明白他大體的一些作品和事跡,《孔子》這部影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這位偉人的一生。

孔子從政,期望實現自我的社會夢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我的夢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能夠將他的思想傳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我所願、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夢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那裡,我們也僅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靠於別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夢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應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應對困難不畏縮,應對孤苦不冷漠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孔子觀後感2

《孔子》這一部電影主要講了孔子帶兵打仗勝利後卻又被人趕出了魯國,從此孔子和弟子們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在電影中多次提到了論語,如苟政猛於虎等,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教育的主張。我還從孔子反對古人死後陪葬這一習俗,從中表明孔子反對惡習陋習的主見。孔子在教育弟子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的處事方法。

不過,令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顏回。顏回不小心連同他的書本一起掉入冰水中,他卻沒有救自己,而是把書都從水中拿了出來,最後顏回卻凍死在水中。當年顏回才只是一名充滿熱血的青年,但從他的舉動,我們可以發現顏回真是一位好學者,把書看成了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孔子是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位真真實實的君子,在美色面前能抵住誘惑,時時刻刻都能做到尊重他人。

通過《孔子》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在學習上就如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解決問題上要像孔子為政一樣做到臨危不亂、足智多謀,想一個萬全之策,在思想上要像孔子一樣,成為一名君子,要讓著別人,要為別人考慮。

總之,我們各方面都要向孔子學習!

孔子觀後感3

找了好久,才找到這個即神秘又壯觀的孔廟。看著人是越來越多,我的心情也是越來越激動。

人都到齊以後,我和曲夢鴿,李如一等一同進入了孔廟。首先一眼望見的就是孔子的尊像,下面有著他的介紹。

接著右邊的碑文,保留的完美無暇。那兒的老師說這是以前元,明,清三代的進士的名字,都刻在上面,同學們也都紛紛相繼拍照。然後,我和同學又進了"聖賢屋",那裡有好多關於孔廟和孔子的書,還有一些孔廟的裝飾品。接下來,我們還到大殿前,參觀了一些詩詞名畫,看到了以前歷代的科舉產生的著名人物。最後,我們來到了大殿,在那裡,有人給孔子「磕」了幾個響頭。

天氣雖然炎熱,但我們還是高興的。我們雖然沒有完全參觀其中的內容,但就如灰太狼的一句經典台詞:我一定會回來的。

孔子觀後感4

看了電影《孔子》後,我知道了孔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魯國(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那時侯人的打扮和現在的人不一樣,男人都梳著一個發髻,穿著用粗布做成的衣服。那時侯的字都寫在竹簡上,非常麻煩,碰到水,字會慢慢消失。而且竹簡很重,要用車子來搬運。比較起來,我們現在寫字讀書都方便多了。

孔子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他在魯國當官的時候,打了很多勝仗,敵人都非常怕他。他的很多弟-子也非常能幹。

在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的路上,他們受冷受餓,非常艱苦,但是他們仍然保護好自己的書。在回魯國的路上,地凍天寒、大雪紛飛,裝滿書的車子突然翻進了冰窟窿,弟-子顏回不顧寒冷,跳進了進去,書被救回來了,顏回卻失去了生命。

孔子還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自己先要懂禮。所以他的弟-子子路在戰場上被敵人圍困的情況下,還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官帽。

看了這部電影後,我知道了2500年前和我們現在的差別很大很大,但是要讀書還是沒有變的。很愛看。

孔子觀後感5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里的孔子溫和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並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里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十分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里有一個片段,使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忽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是多麼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里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並沒有十分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後,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認為,孔子真的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

孔子觀後感6

孔子,是我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是萬世師表,他的書直到這天都一向「暢銷」。

隨著孔子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的一生就被拍成了(孔子)這部電影。

2月5日,我和媽媽、愛媽媽還有小雅一齊到電影院看《孔子》。此時我懷著激動的心,坐到了位子上。電影開始了,一個個奴隸被孔子救了出來。之後,孔子被撤了官,和徒弟們踏上了流浪的路程。大家在過程中發生了許多感人的事情。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學習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我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這部電影真好看!大家也一齊去看看吧!

孔子觀後感7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里的孔子溫和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並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里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很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里有一個片段,令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是多麼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里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里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並沒有非常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後,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覺得,孔子真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孔子觀後感8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孔子》話劇,看完後我深有感觸,本場話劇先從幾個現代人的不良習慣開始,步步引入正題。孔子少年時目睹春秋時期魯國的人們沒有禮節,不注重禮貌,他非常深沉,於是立志重新建設魯國的文化,恢復禮儀。經過他廢寢忘食、專心致志的學習,終於成為了傳播仁、義、禮、智、信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為了讓更多的人成為有知識的學者,他開設學壇講學,並起名為「杏壇」,教授六藝,分為:禮、樂、射、御、書、數。後來魯齊聯盟,面對齊國各種挑釁時孔子依靠智慧挽回了局面,並要回了被齊國強占的三座城池,後期由於魯國內亂孔子開始了周遊列國,回到故鄉後著書立說直至病逝。

看完後我不僅知道了做人要謙虛,不要自滿,不能因為一點成績從而就驕傲,理解了「少而則倒、中而則立、滿而則溢」的道理。

還懂得了做人要講誠信,魯國與齊國聯盟時說好一國有難,必出援軍,然而魯國飽受戰爭苦難時,齊國不但沒有出兵相助,還顯現出很悠閑自得的樣子,這樣不講誠信、失信於人的的國家以後誰還會和它聯盟呢?

話劇《孔子》中還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希望大家都來觀看吧!

孔子觀後感9

電影《孔子》已經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沒機會看。昨天下午,學校說全體師生一起觀看《孔子》電影,我一聽,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在堅硬的、冰冷的冰上艱難地行走著。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駕著馬車,馬車上裝滿了書。突然,冰裂開了。剛剛好,顏回、馬和書一起,「撲通、撲通」地掉進了刺骨的湖水中。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將沉入湖底的書一點一點地撈上來。連愛書如命的師父孔子都對他大叫:「回來,回來!」但顏回毫不理會,繼續撈書。最終,顏回永遠地沉睡於湖底。

看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時候,我家裡的書也會「生病」:比如,書皮爛了呀,書皮折角了啊等等,數不勝數。我見了,很少給它們「治病」,置之不理。它們一個勁兒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這里,我的臉微微有些發熱。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還要將書撈上來;而我呢,書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遠啊!

於是,我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後一定要愛護書,見到書「生病」了,馬上就給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孔子觀後感10

孔子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一想到國學就會想起論語;一想到論語就會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聖人。

有德是:他會去救助窮人。比如說在《孔子》這部電影里講。孔子解救一個要給季氏陪葬的小奴,那個小奴為感謝孔子,最後還當孔子的學生。這個事情還說明,只要願意去幫助別人,別人也會感謝你的。

而有才是:他會通過觀察一個國家,來知道這個國家的未來。比如說,在《孔子》這部電影里說。孔子受到衛國的邀請去衛國,他通過觀察衛國就知道衛國馬上會有內亂,所以馬上離開衛國。這個事情還說明,只要你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許多事情。

孔子雖然很有才華,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沒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學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鄉魯國,繼續教育他的學生學習,直到七十二歲死去。

孔子觀後感11

孔子,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我們也只知道他大體的一些作品和事跡,孔子>這部影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這位偉人的一生。

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可以將他的思想傳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里,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孔子觀後感12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一提到孔子,他仁義的形象,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里。可《孔子》這部電影還表現出他的另一個優點——勇。

他一心想讓魯國強大,於是他就在魯君面前推廣仁義。果真,魯君讓他當了代丞相。從此,魯國的形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又過了不久,季氏的家臣公孫狃發動戰爭,想要登上魯君的寶座。反軍打進都城,魯公跑到季家,公孫狃步步緊逼,可季家人都去打獵了。這時,孔子說:「把叛軍引到武子台!」字路領命,便去把公孫狃引到武子台。公孫狃見孔子在台上,便下令放箭。可台上有盾,孔子的弟子冉求下令把盾往後放,把一個個裝鐵漿的大罐子推上來,冉求一聲令下,鮮紅滾燙的鐵漿流淌出來,把公孫狃的軍隊士卒燒得個個焦頭爛額。公孫狃在亂軍中自殺。孔子看到這個場面哭了,因為他一向講仁義,不希望看到國人自相殘殺。

孔子的仁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過他的勇也不可缺失呀!

孔子觀後感13

今天我們觀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孔子》,這是一部與文學有關的電影,至於它的主要內容,也是十分簡單,孔子當時生活在魯國,原本生活是安康的,可有一天,孔子的妻子收留了一個家奴,名叫漆思弓,他是季氏的家奴,原本應去陪葬,但被孔子的妻子所救,孔子向魯君提出廢除這個陋習,卻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但是孔子憑借自己的力量去使魯君廢除了這個陋習。我從這裡面明白了對於那些不應該有的陋習,應立刻去廢除它,而不是把它持續下去。後來由於魯君不採取孔子的建議,孔子便周遊列國,途經蔡,陳,鄭等國家都不歡迎他們,反而去驅趕,孔子與弟子們路上風餐露宿,艱苦的生活著。

從這部影片中我明白了我們應該學習孔子那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去反對那些不成文明的陋習與壞勢力去做斗爭,要尊重師長,重視賢人,自己說到的事就要做到,不能出爾反爾。「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我記得最深刻的一句話,它的意思是:自己不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我們有很多事都不願去做,總是推給別人,讓別人的替我們完成,這是一種十分不好的習慣,我們應該及時改正。

《孔子》這部電影令我受益非淺,我也推薦大家去看一看哦!

孔子觀後感14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沒機會看。昨天下午,學校說全體師生一起觀看《孔子》電影,我一聽,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在堅硬的、冰冷的冰上艱難地行走著。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駕著馬車,馬車上裝滿了書。突然,冰裂開了。剛剛好,顏回、馬與書一起,「撲通、撲通」地掉進了刺骨的湖水中。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將沉入湖底的書一點一點地撈上來。連愛書如命的師父孔子都對他大叫:「回來,回來!」但是顏回毫不理會,繼續撈書。最終,顏回永遠地沉睡於湖底。

看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時候,我家裡的書也會「生病」:比如,書皮爛了呀,書皮折角了啊等等,數不勝數。我見了,很少給它們「治病」,置之不理。它們一個勁兒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這里,我的臉微微有些發熱。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還要將書撈上來;而我呢,書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遠啊!

於是,我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後一定要愛護書,見到書「生病」了,馬上就給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孔子觀後感15

電影《孔子》已經放映好久了,可我一直沒機會看。昨天下午,學校說全體師生一起觀看《孔子》電影,我一聽,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跟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在堅硬的、冰冷的冰上艱難地行走著。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駕著馬車,馬車上裝滿了書。突然,冰裂開了。剛剛好,顏回、馬跟書一起,「撲通、撲通」地掉進了刺骨的湖水中。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將沉入湖底的書一點一點地撈上來。連愛書如命的師父孔子都對他大叫:「回來,回來!」但是顏回毫不理會,繼續撈書。最終,顏回永遠地沉睡於湖底。

看到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時候,我家裡的書也會「生病」:比如,書皮爛了呀,書皮折角了啊等等,數不勝數。我見了,很少給它們「治病」,置之不理。它們一個勁兒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這里,我的臉微微有些發熱。顏回不顧自己的性命,還要將書撈上來;而我呢,書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遠啊!

於是,我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後一定要愛護書,見到書「生病」了,馬上就給它「治病」,我相信自己能做得到。

;

7.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

《孔子》是一部2010年的傳記歷史片,由胡玫執導,周潤發、周迅、陳建斌領銜主演,任泉、陸毅、姚櫓等主演,於2010年1月22日全國上映。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孔子》電影優秀 觀後感 ,歡迎閱讀!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1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麼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 文化 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沖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裡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裡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台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台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復念叨著:「我的祖國,我終於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盡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這里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2

電影《孔子》想要展示給我們的,並不是一個所謂的「聖人形象」,更多的,依然還是從傳記電影的受眾角度出發,向我們描繪了一個情感里的孔子。

對於中國人來說,可以將孔子稱之為精神之父,只是,孔子的形象實在是太過遙遠和飄渺,我們對他最直觀的感受估計還是「仁義禮智」這些信念所塑造的慈祥老頭,估計很大一部是因為我們深受兒時課本上插畫的影響。所以對孔子的印象,都是被建構起來的,而且經過了每個人自己的不同想像。

可以說,這樣的情況對導演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因為,無論她塑造一個什麼樣的孔子,觀眾都有可能接受,因為觀眾並不清楚孔子到底是怎樣的儀態和舉止。但另一方面,這種很大自由度的塑造,也會讓很多觀眾反感,畢竟,通過現實的熒幕表現出來孔子這個形象,未免會打破很多人心中的幻境。

通過影片,我們可以看到,導演依舊執著於孔子聖人形象的打造,但同樣也沒有放棄對孔子個人情感細節的表達。導演希望借於此,向觀眾們重現一個既為凡人也為聖人的孔子,所以才會放入那麼多孔子的感情世界,比如他的妻女,當然更重要的是作為賣點的周迅版南子。

導演大膽的給孔子配了一個小三,而且是一個跟孔子一樣非常聰明的小三。「子見南子」這樣一個 傳說 中的 故事 ,被導演處理的曖昧不已。史記里記載:(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

面對弟子子路的不高興,孔子是發了毒誓的。但到底子見南子的時候發生了何事,歷史上並沒有定論。因此導演做此番演繹,雖說不上巧妙,但也很好的維護了孔子的形象,將其對南子的態度處理的不卑不亢不過不失。同時,又讓其間充滿了想像的意味,照顧了商業上炒作點,讓兩大主演有了交集,相信這一段,是讓導演煞費苦心的。

撇去這些爭議點不談,導演將孔子的一生濃縮在了這部電影里。從孔子在魯國開始推行改革,到迫不得已遊走列國,直到最後孔子駕鶴西去。很明顯,電影有限的長度必然容納不了偉人真實的一生,導演胡玫是抓住了幾個關鍵的片段,時間的變化就交給了字幕推進。這些片段有文有武,有成有敗,有得有失。多角度的描繪了孔子人生歷程中所遭遇的幸運和坎坷。而將這些片段整合起來之後,導演是想用孔子這一生的進程,塑造一個心懷家國卻又鬱郁不得志的偉人,將他此生的貢獻和遺憾,用影像的方式展現給觀眾。

孔子秉持著「仁愛」的理念仕官與魯國,但這些在當時那個諸侯割據、群雄並起的緊張年代,這樣的思想未免太過於超前。因此,他遊走他鄉,傳授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十四年的時間,他都在各列國游盪。晚年回到魯國之後,再也不過我政事,而是致力於傳播自己的思想。可以說,孔子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他空有一番大智慧卻無從施展,還不時的捲入政治斗爭當中。這裡面,孔子該是有多少落寞以及失望。

然而,影片雖然致力於構建有血有肉的聖人,卻還是以十分單調的方式進行。對於孔子心理細節的刻畫,實在太少,以至於我們甚至無法感受到那種悲切。導演雖然想拉近孔子與我們的距離,但看電影的過程,我們到底能否如導演所願,亦或如周潤發所講看了這部電影不哭的就不是人,非常值得懷疑。

正如大家所說,這個影片太平,就像一個沒有發育良好的女性胸前一樣。讓我又想起那個關於父親是建築師的笑話,從電影看來,《孔子》這部電影的爸爸胡玫未必稱得上是一個好導演,但絕對是一個好的建築師。在她的手下,電影以四平八穩的姿勢向前推進,配角個個要麼有勇,要麼有謀,而且表露的都異常直白,十分打擊我們對孔子弟子的想像。當然,他們對老師的忠與誠在電影里是一覽無余的,就像孔子出走魯國時眾弟子用行動支持,這里雖然是一個刻意製造的煽情點,但實在是直白的像舞女,遠不如輕解羅裳來的有韻味。

而對於偉人偉大的描寫,電影也是為偉大而偉大。電影里的孔子字字珠璣,即使生活中,這樣的講話方式也不在少數,這樣刻意的將人們熟知的 名言 表現出來,也許具有歷史的可信度,但卻造成了觀眾觀看時的別扭。畢竟,雖然電影是描述歷史人物的電影,但在表述方式上,仍然應該貼合現今觀眾的心態與欣賞方式。

對於孔子這個人物,我們心懷敬意,對《孔子》這部電影,我們卻心態復雜。首先,對於導演將孔子這樣一個非常厚重與偉岸的人物搬上熒幕,我們欽佩她的勇氣和魄力。而對於電影中對孔子不遺餘力的全方位描寫,我們也應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作為一部國產片來說,《孔子》仍然還是繼承了國產片的傳統,就是大氣有餘、回味不足,總會缺少一些打動人心的東西。對於國產片的失望,其實也是大家對國產電影的期待,少一些噱頭,多在電影本身下功夫,是更加本分與真誠的工作態度。而不要在上映之前就給觀眾戴上高帽子,或者是動用行政力量進行干涉,反倒會激起觀眾的反感。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3

孔子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一想到國學就會想起論語;一想到論語就會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聖人。

有德是:他會去救助窮人。比如說在《孔子》這部電影里講了。孔子解救了一個要給季氏陪葬的小奴,那個小奴為了感謝孔子,最後還當了孔子的學生。這個事情還說明了,只要願意去幫助別人,別人也會感謝你的。

而有才是:他會通過觀察一個國家,來知道這個國家的未來。比如說,在《孔子》這部電影里說了。孔子受到衛國的邀請去了衛國,他通過觀察衛國就知道衛國馬上會有內亂,所以馬上離開了衛國。這個事情還說明了,只要你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許多事情。

孔子雖然很有才華,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沒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學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鄉魯國,繼續 教育 他的學生學習,直到七十二歲死去。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4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為它不好懂,而是因為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盡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別扭。

因為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為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為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為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為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為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系,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

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為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系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抬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5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後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己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裡時,他表現的是那麼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

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麼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

面對孔子的聖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終於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遊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今天應該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有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學習條件,更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不畏艱難,腳踏實地地向著理想進發。


《孔子》電影優秀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觀看電影孔子優秀觀後感範文大全

★ 電影孔子優秀觀後感500字作文

★ 電影《孔子》觀後感範文

★ 最新優秀紀錄片孔子的觀後感大全

★ 影片《孔子》的觀後感心得

★ 孔子觀後感精選6篇500字

★ 電影孔子觀後感

★ 孔子觀後感精選6篇600字

★ 孔子電影觀後感

★ 孔子電影觀後感600字作文

閱讀全文

與孔子電影觀後感英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讓我們記住觀後感 瀏覽:369
電影小孩不笨圖片 瀏覽:633
電影宣傳網站設計 瀏覽:540
日本電影未亡人中文字幕 瀏覽:487
電影企業三大四小 瀏覽:393
豆瓣評分愛情電影排名 瀏覽:234
變形金剛電影和動漫圖片 瀏覽:164
他說他明天可能去看電影的英文 瀏覽:117
山崎賢人漫改校園愛情電影 瀏覽:391
美國二戰片大全電影免費 瀏覽:466
幽靈騎士電影圖片 瀏覽:47
飛屋環游記英文電影中的重點好詞 瀏覽:914
日本倫理毛倫理電影大全視頻在線觀看 瀏覽:971
描述一部電影作文英語 瀏覽:552
邪門台灣電影 瀏覽:955
韓國電影相同年齡的母親中文字 瀏覽:97
電影里男主角變成喪屍叫什麼名字 瀏覽:916
電影的高潮音樂 瀏覽:601
愛情公寓電影十號幾點 瀏覽:144
在電腦上看電影免費的網站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