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八佰為何會引發極端的爭議
電影八佰為何會引發極端的爭議?人紅是非多,雞蛋里挑骨頭,用這兩句話說這個比較合適,有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心理在作祟,一部電影的好壞,取決於它的編劇、導演、演員、後期,當然創意是首要的,它想表達什麼?核心價值是什麼?我們知道八佰是一部抗戰片,在九一八來臨之前,讓中國人再次了解一下那個年代普通人是如何愛國的,面對外辱,中國人應該如何做,我想這可能是影片想表達的,至於某些人說的「這樣的事情太多了,不值得表揚」其實恰恰問題就出在這里,我們要拿出典型來做例子,越是大眾的越有效果,如果都是英雄才能做到了,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敬仰了,無法共鳴和激勵的作用就會小了,正是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作為,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激發愛國情懷。
《八佰 》電影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這個戰爭,或許有很多人不熟悉,但談起淞滬會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次戰役是發生在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它的結束標志著淞滬會戰的失敗。
不過電影有些適當的爭議,也是好事一樁,可以為今後更加完善提供參考,不過,上綱上線是沒必要的。
⑵ 很多明星表示自己看《八佰》落淚,這部電影有哪些讓人止不住眼淚的名場面
今年的票房冠軍,《八佰》無疑第一個候選據票房顯示,《八佰》點映首日票房成績便突破1400萬,並且豆瓣開分8.3分,觀眾表示“《八佰》看哭了”。就像網友評論的:你們看的是電影,老人家看的是回憶!
老人稍稍彎腰的背影和筆直標準的軍禮,讓人感動、讓人感激、讓人反思——我們後輩只有牢牢銘記歷史、不忘國恥、不斷學習、砥礪向前,才能對得起他們的辛酸、對得起他們的血和淚!
影片結尾,當鏡頭從四行倉庫的斷壁殘垣慢慢過渡到今天繁盛的魔都,當沒有硝煙的蘇州河和幾百米高的東方明珠出現在眼前,你無法不為先人的付出落淚。
⑶ 請問電影八佰里,為什麼要抱著手榴彈跳下去,直接扔下去不是更好嗎
因為直接扔有可能炸不到人。
當時日軍想利用炸葯包,粉碎四行倉庫的牆體,國軍如果不將其擊退後續無法繼續防守,因為日軍有掩體格擋,槍打不到,所以用手榴彈是當時唯一可以擊退日軍的武器。
如果說直接投放手榴彈,幾秒鍾就會炸,大概跟落地的時間差不多。很難准確的找到要炸取的目標。
而且當時日軍都有鋼板掩護,手榴彈也很可能被彈開,容易炸不到人,因此,陳樹生來不及考慮那麼多,帶著手榴彈從六樓縱身一躍。
劇情:
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在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中淞滬會戰的結束。
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他們抱著必死的信念,拚死守護位於上海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抵擋住日軍的多番進攻,掩護其他國民革命軍撤退。
這場戰役被距離幾十米外的蘇州河南岸中外各國民眾親眼目睹,都為他們為國捐軀、奮勇抗敵的精神所感染,一時名震天下,「八百壯士」孤軍抗敵的事跡也為後人傳頌。
⑷ 《八佰》7億造景+10位影帝影後,網友:看到起雞皮疙瘩
任以芳/北京報導道
中國戰爭大片《八佰》上映不到一周,總票房突破12億人民幣大關,不少影迷對於布景感到十分驚艷。導演管虎注重細節,實體造景就花一年半時間,耗資拆凱7億人民幣。資深影評人麥若愚向《ETtoday新聞雲》表示,「《八佰》就是商業 娛樂 性很高的片子,藝術成就來自華麗的大型場景。」
▲電影結束,部分觀影民眾沒有直接離開,消化情緒。(圖/記者任以芳攝)
電影《八佰》突破過去拍片禁忌,講述1937年中國軍隊第88師262旅524團第一營,在中日淞滬會戰故事。當時,軍隊只剩四百多人奉命死守「死行倉庫」,謝晉元將軍對外宣稱有800人抵抗日軍,壯大士氣,這就是八百壯士由來。
兩個多小時的電影有許多爆破大場面, 《ETtoday新聞雲》記者訪問多位北京民眾觀影心得,「戰爭場景逼真寫實,大螢幕看很過灶御春癮,內心激動!」、「士兵一個個跳下去炸毀日軍那幕,每個人不斷報名字,大場面看得我起雞皮疙瘩。」電影結束後,記者觀察部分民眾沒有直接離開,消化觀影情緒。
▲電影《八佰》位於蘇州湖打造實景。(圖/翻攝 蘇州華誼兄弟電影世界供圖)
根據 歷史 記載的「四行倉庫」位於上海蘇州河邊,不過,電影場景卻是在蘇州湖邊。2016年,管虎帶領1500人劇組,在蘇州拍攝基地設計搭建佔地200畝、68棟建築的實景,並且深挖200米長的蘇州河,前後耗費7億人民幣,歷經一年半時間,復制上海光復路的「四行倉庫」,造就《八佰》壯闊場景。
資深影評人麥若愚表示,「這部電影最棒的地方就是1:1大場景,直接在湖邊兩岸搭建雙邊場景,河的對岸歌舞昇平,倉庫這頭戰爭地獄,隱耐電影場面調度很華麗。」不過,出現白馬的場景不算是獨創,以前各國戰爭電影都用過類似手法比喻,覺得有點模仿,沒有太大新意
▼電影《八佰》塑造歌舞昇平和戰爭地獄的河岸場景。(圖/翻攝微博 口袋電影 )
《八佰》原先電影時間是165分鍾後來刪減為147分鍾,演員陣容也十分華麗,有七位影帝、三位影後參與演出。知名實力派演員姜武、王千源、侯勇、劉曉慶、姚晨,當紅明星有杜淳、李晨 、鄭愷、黃曉明等人。
麥若愚表示「可能是人物角色太多,影帝影後沒有發揮該演技深度。演員杜淳重現謝團長廣東口音,一開始讓人差點聽不懂。」整體來說,老戲骨王千源、姜武以及杜淳、李晨等人演技還是很不錯,可惜大多數演員都是一閃而過,像是劉曉慶的角色沒有延續性,難以呈現故事人物的個性面貌。
⑸ 八百電影評價
對於很少進影院和果粉這些非資深非主流觀眾來說,《八佰》前半段的激戰和中場的護旗,足以成為犒賞他們視覺和情緒的饕餮盛宴。
作為有一定藝術審美基礎,有個人獨立思考,和對歷史有一定知識儲備的觀眾,比如我,對影片則是感到失望。
工業化技術度方面是華語電影絕對一流水準,曹郁的攝影也完全有實力問鼎甚至是橫掃明年三金獎杯。
最糟的恰恰是導演編劇管虎,是他把一個難得的好題材拍成了一桶半熟的爆米花。將戰斗場面升級做誇大渲染,並不為過。射殺戰俘,也是華語電影里珍貴的一次血性飛揚,不必理會聖母婊的聒噪,這樣處理既真實也理所應當。你死我活的戰場,殺敵就該理直氣壯。
真正的錯誤是價值觀的混亂和缺失,沒有對歷史的尊重和負責之心,反而讓人看出其中有點卑劣的商業算計。
首先,珍惜生命不等於貪生怕死。對懦弱的逃兵新兵著墨太多,此類人物會有但絕非戰場主流,電影里對姜武、張譯、包括歐豪和那個小湖北的怯戰描寫太多太過,也是創作者人文意識的泛濫與意淫。
其次,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來龍去脈,被編導做了個人喜好化的騸割。以怯戰小兵視角,切入這個歷史事件也可以接受。但是,撤退到租界和其後孤軍營生活以及謝將軍的結局,不應該有個如實的表現嗎?這不是八佰這個集體和這場戰斗完完整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嗎?
這才是真實的歷史,這才是給觀眾負責任的講述自己要說的歷史。截取事件一段高光時刻,掐頭去尾誇大煽情之餘,又以畏死來曲解反戰的含義,離佳作和史詩的門檻實在是百步之遙。
第三,在藝術手法上總體寫意,局部寫實的比例,明顯不適合表現歷史戰爭題材,尤其是華語電影創作和觀賞環境,也與影片宣傳定位相悖。
銀幕上那匹白馬,就是管虎創作上的一顆私心。我不是講述歷史,是自己說書。謝將軍和日本將領騎白馬相見,說為各自的榮譽而戰時,這電影已經徹底垮了,那座四行倉庫已經轟然崩塌成廢墟了。
如果不做商業計算的煽情,樓頂護旗一場和前半段接近寫實的戰斗拍攝風格一樣,情緒的沖擊和情感的升華只會更真實深刻。而不是現在這般強行煽情無休無止,讓人感到疲勞尷尬。
可能導演只怕觀眾不知道,我這電影就因為這場戲而審查受阻的。毋庸諱言,審查真的不盡人意。但有些導演的本事和腦子,還真不一定是審查這口鍋給砸壞的。
自己屁股坐歪了,摔倒了不能怨椅子。
《八佰》電影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它的上映,能讓一些年輕人知道了哪怕是十分輕淺的歷史事件和愛國感情,也是一件功德之舉。至於電影的藝術品質,那就另當別論,真的不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