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評價楊虎執導的電影《信仰者》
《信仰者》在敘事上沒有採用經典的線性敘事,而是使用了倒敘的手法,先將方誌敏被抓淪為俘虜後的狀態呈獻給觀眾,然後再將他過去的事跡娓娓道來,影片不斷在現在與過去兩個時空間來回切換,觀眾一開始就知道了方誌敏悲劇性的結局,因而在觀影過程中會帶著一種悲壯的情緒,而過去與現在兩個是空間的對比也能讓這種悲劇效果加劇。
那些往昔美好的日子,比如與戰友們的真摯情誼,與妻子的溫存時光,打仗時的躊躇滿志,與現在深陷監獄中的狀態形成鮮明的對比,觀眾在看的時候就已經知道這些美好的日子最終會以方誌敏最終大哥犧牲作為結束,卻無力阻止只能看著他一步步走向最終死亡的宿命。這樣的藝術處理手法著實精妙卻又恰到好處,盡顯導演對於敘事把握的功力之深。
在驕陽似火的盛夏時節,《信仰者》在這個七月點燃了那段逝去的戰火歲月,讓觀眾穿越時空深切體會到了革命先烈們堅定的意志和對革命事業的不懈追求與信仰。
以一種大格局、大視野再現了那段真實的歷史,用極具藝術性的創作手法吸引了年輕觀眾對於歷史的關注。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誠意之作,在看完之後,除了對於大場面產生了視聽上的感官愉悅,還能讓人對信仰、對初心的精神產生深刻的思索,這對於中國電影而言是很難能可貴的。
希望以後的電影市場上能出現更多這樣的誠意之作,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觀眾能夠去影院感受這部《信仰者》所帶來的震撼深思。
❷ 紀錄片信仰觀後感2000字作文5篇
紀錄片信仰 觀後感
當前,深度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在精神層面似乎存在著一種隱憂,即「兜里錢越多,思想反而越空虛,財富積累越快,信仰反倒越失落」,「信仰失落」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的一個現實課題。
「信仰失落」問題,主要是共同理想的淡漠、歷史方向感的喪失。《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一些黨員、幹部忽視理論學習、學用脫節,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
時值黨的十八大如開之前,6月24日至25日晚,為慶祝建黨91周年,展示各個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品質、理想信念和傳奇 故事 ,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分「只要主義真」、「壯志換新天」、「時代先鋒行」3集,每集時長50分鍾,以黨的90多年歷程為背景,採用「大背景、小細節」的表現手法,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感人故事,深刻闡述了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
按照學院黨委的通知安排,我自己在家認真觀看了這三集歷史文獻紀錄片,高度認同「央視製造」的創作水平和「震撼心靈」的 教育 效果:本片的確兼具電視政論片、文獻片、紀錄片之長,將展現歷史,刻畫人物,闡述理論融為一體,以人帶史,以事論理,主題鮮明突出,細節真實感人,表現手法新穎,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觀賞性很強的經典電視片,是對我們廣大黨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教育片。
此片使我再一次系統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的同時,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信仰的價值:信仰問題之所以如此重要而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是因為信仰不論對一個人或一個民族而言,它都能夠為人們提供一種關於行為善惡的最高標准,為社會道德體系提供正確的方向和依據。今天,面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面對高校教育的改革創新,信仰包涵的價值整合、文化認同、行為引導等功能和特點,必然成為我們不得不深度審視和思考的重大現實問題。
作為黨員教師,不僅自己要在觀後更加純潔性自己的思想、更加堅定共產黨員的信仰,更要在實際行動中,以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身份,進一步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詮釋和教育方面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保持黨員的先進性。
因此,信仰屬於精神范疇,是整體的精神姿態和綜合的精神活動,它的指向與歸屬是明確、自覺、積極和主動的,「它給人們提供的是除了知識以外的關於未來的信念,構成人類不斷向歷史縱深延伸和向未來極限挺進的精神支柱」,體現出對改造自然的情感沖動,或是對生存狀態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
總有一種信仰讓我們充滿力量,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奮進前行。片中展現的我們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90年來各個時期的優秀共產黨員可歌可泣的先進 事跡 ,無不激勵我們堅定信念,奮發進取,創先爭優。
但是,我們也不必諱言,在我們黨8000多萬人的隊伍中,也確實有極個別領導幹部和極少數黨員,「思想上入黨」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好,是否真信真教真干馬列主義,是否「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否把從事的職業當作一生的事業來做……這些問題,言行不一的現象還是有的,極個別人身上這種現象還很嚴重,確實是到了需要「信仰追問」的地步了——即「入黨為了啥」?
解決當下黨員的信仰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把黨的「組織理想」真正轉化為個人的理想信念。為此,我們需要超越「個人計算」,要有革命先烈「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那樣的信念與胸懷,真正為信仰而活。具體地說:第一,從超越自我、體現生命無限價值的角度提出每個人、尤其是領導幹部不可迴避的信仰問題,這就是「身後給人們留下什麼」,如何於私上不愧祖宗、下不愧子孫,於公上不愧人民群眾,下不愧 崗位職責 。第二,從黨和國家高度認同的角度建立健全黨和國家的榮譽制度,從制度上落實「千杯萬杯不如群眾的口碑」。
信仰在心中,實績需創優。有革命先烈的激勵,有江蘇新時期「三創三先」精神的引領,作為江蘇特質黨員群體的一員,我將在「追問信仰」的歷程中,接好先烈的信仰之旗,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黨的十八勝利召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生活於物質豐沛的年代,在每天的奔波忙碌中不知道為什麼而活著,於是,信仰對於許多人來說成為了一種觸及不到的東西。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用不爭的事實,用一幕幕珍貴的歷史畫面告訴我們,是什麼造就了我們的黨?是什麼支撐著我們的黨走過了這風風雨雨的91年?為什麼在各個時期會涌現出一批批優秀的共產黨員?答案就是信仰。
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理論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今天,我們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他的未來,是共產主義!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大的歷史時期,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曾經令人心潮澎湃的信仰故事是不是已經變得平淡?曾經光芒閃耀的信仰真諦,將怎樣成為我們矢志不移堅守的精神家園?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信仰的豐富和完善,對信仰的忠誠和實踐始終是共產黨人如磐的根,不變的魂。中國共產黨被跟隨的最大理由是為普通百姓,為人民,為大多數人謀福利的宗旨。中國共產黨之所以獲得人民的信任,正是因為她信仰「為人民服務」的真理,且前仆後繼,捨生忘死地去捍衛真理。然而在堅守信仰的路上,有人在鮮血和死亡面前膽怯,在金錢或功名面前迷失,不是所有的共產黨人都能堅守信仰。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曾經有13位代表參加黨的一大,然而其中的三個人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最終沒有經受住考驗,都先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選擇信仰很艱難,堅守信仰更難。在和平年代,我們不需要像戰爭年代的先烈們一樣所面對生死抉擇的考驗,只需時時拷問自己,是否曾為一己私利放棄原則?是否已在聲色犬馬中渾渾噩噩?網路上被曝出的一條條官員貪污腐敗的新聞一再刺痛著人們脆弱的神經。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共產黨人還有信仰嗎?還值得人民群眾託付和信任嗎?今天讓我們重拾信仰的話題,正是因為我們的信仰放在蜜罐中,已有變成紙面的文字,思想上的空中樓閣。別把信仰踩在腳下。在最危險的情形下,信仰支撐著我們活下來;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信仰幫助我們艱難渡過。共產黨人只有時刻保持為人民服務的公僕本色,堅定理想和信仰,才能不被歷史的洪流淹沒,共產主義才能成為一桿不倒的旗幟。
《信仰》的播出使我們重溫紅色經典,從不同歷史時期共產黨人為信仰奮斗的光輝事跡中體會先烈們視死如歸、前赴後繼的英雄情懷,從而堅定了我們共產主義信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我們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目標而不懈奮斗!
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近期,我局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觀看了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觀後,在全體黨員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引發了大家對「信仰」這一重要問題的新的思考。通過觀看《信仰》紀錄片,使全體黨員產生了以下感受和體會:
一、共產黨人必須始終堅守信仰
信仰,是人對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等的選擇和持有。大家都知道,人是應該有些信仰的。但如何選擇,如何堅守呢?這關乎一個人一生的命運,一個國家也一樣。《信仰》這部紀錄片以黨的90多年歷程為背景,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感人故事,深刻闡述了中國人是如何選擇信仰,如何堅守信仰的。
共產黨員應以什麼為信仰呢?1920年《共產黨宣言》創造了共產黨信仰的起點。無數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信仰,前赴後繼,不停地追求、堅守自己的信仰,才有民族的獨立和今天的幸福生活。信仰有多大的力量啊!從91年前,13名黨的早期組織成員宣告成立中國共產黨,到今天擁有8000多萬名黨員的中國共產黨,是信仰,讓中國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二、共產黨人擔負起傳承信仰的使命
信仰會傳承,事業會延續。革命時期有__、陳樹湘、張思德、劉胡蘭等一大批拋頭顱、灑熱血的共產黨員;建設時期有朱光亞、王進喜、錢學森、李四光、華羅庚、鄧稼先等一大批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改革時期有沈浩、吳仁寶、孔繁森、楊善洲、李林森、谷文昌等一大批帶頭致富,忘我工作的領導幹部。當《信仰》這部紀錄片讓我再次重溫了前輩們那些信仰的故事,又一次踏過了先輩們那些信仰的足跡後,我相信,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我們將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我們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餓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定會實現。
三、共產黨人應該把信仰作為精神力量
人有了信仰,就是有了精神力量。如果信仰是崇高的,人就會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的人,不斷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塑造一個美好的社會角色。如果信仰是偏差的,那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就是扭曲的,這樣的人也會為他扭曲的信仰做出瘋狂的舉動,從而危害自身、危害社會。
四、共產黨人必須始終高舉起信仰的旗幟
信仰是旗幟。作為每一名共產黨員應在這面旗幟的引導下,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在平凡的崗位和生活中,做有益於黨的發展的事,有益於社會進步的事,有益於人民的事。把個人成長成才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之中;我們應該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業務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用自己的行動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工作氛圍,凈化社會環境。工作中服從領導,團結同事,堅持正義,主動溝通,少說空話廢話,多干實事正事,努力適應新時期公司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和文化修養,爭取為公司的發展多做貢獻。生活中勤儉節約、文明社交、遵章守紀、友愛他人,講秩序、講衛生,做好和諧社會中的一個和諧細胞,處處以一名新時代黨員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時刻准備著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
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在建黨91周年來臨之際,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觀看了大型紀錄片《信仰》,紀錄片用一幅幅動人的影像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追求信仰,堅守信仰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我對黨的歷史有了更深的認識,更加堅定了我共產主義的信仰。
信仰是堅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中國共產黨人信仰的理論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信仰的社會形態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人實踐信仰的奮斗腳步,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三個大的歷史時期。無論在多麼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這光芒閃耀的信仰真諦,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移堅守的精神家園。
選擇信仰很艱難,堅守信仰更難,在實踐和堅守信仰的道路上,鋪滿著荊棘,更有無數的革命先烈付出了鮮血和生命的代價。革命前輩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叱吒風雲,震撼日月,擎起了照徹神州的通天火炬而直面生死。先烈們視死如歸,義無反顧,因為他們是頂天立地的人。信仰是引領他們前進的天,人民就是支撐他們奮斗的地。
信仰在傳承,事業在延續。在和平建設時期,張思德、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沈浩、任長霞、吳任寶、郭明義等共產黨人,他們盡管身處不同年代不同時期,但卻始終貫徹著一個共同的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用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身體力行在人民的心目中樹立起了一座座豐碑,書寫著這些共產黨人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和事業觀,也詮釋著他們的堅定信仰。90多年來,共產黨人的信仰,已經變成了今天的旗幟,在這面旗幟的感召和引領下,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到了黨的隊伍。青年黨員們用青春的活力給信仰的旗幟增添了新的光彩。在各行各業的平凡崗位上,無數青年黨員不畏困難,勇於創新,甘於奉獻,把個人成長成才,融入祖國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生動詮釋著共產黨員的真義,豐富了共產黨人信仰的時代內涵。
如果說,在革命理想高於天的年代誕生的英雄為共產黨人的信仰繪就了基本底色;在激情燃燒的歲月涌現的典型為共產黨人的信仰構築了精神高地;那麼,在與時俱進的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信仰將成為我們為人民服務的不竭動力,信仰體現為對我們事業的執著追求,信仰是對事業的堅守,信仰是舍棄小我成就大我的豪邁。
今天人們已經過上了前輩們為之犧牲為之奮斗的幸福生活,而那91年前點燃的信仰燈塔,依然照耀著我們前行的路。信仰激勵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挫折的時候,當我們被納稅人誤解受委屈的時候,當我們一遍一遍不厭其煩的給納稅人解釋稅收政策的時候,當我們被繁重的工作壓的抬不起頭來的時候,為人民服務的信仰將成為我們勇往直前的強大動力和對事業孜孜以求的堅定信心。如果把個人的奮斗,融入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那就成為了信仰的堅守。即使生命歸於結束,在信仰的堅守和傳承中,一輩子就變成了永遠。
無論歷史如何變遷,對信仰的豐富和完善,對信仰的忠誠和實踐,保持先進、純潔和優秀,始終是我們如磐的根,不變的魂。今天我們站在新時代的潮頭,信仰的光芒將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在平凡的崗位上我們用辛勞和汗水澆灌信仰的大樹,用青春和熱 情書 寫為人民服務的新篇章。
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當前,深度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在精神層面似乎存在著一種隱憂,即「兜里錢越多,思想反而越空虛,財富積累越快,信仰反倒越失落」,「信仰失落」已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構中的一個現實課題。
「信仰失落」問題,主要是共同理想的淡漠、歷史方向感的喪失。《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一些黨員、幹部忽視理論學習、學用脫節,理想信念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信心」。
時值黨的十八大如開之前,6月24日至25日晚,為慶祝建黨91周年,展示各個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品質、理想信念和傳奇故事,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分「只要主義真」、「壯志換新天」、「時代先鋒行」3集,每集時長50分鍾,以黨的90多年歷程為背景,採用「大背景、小細節」的表現手法,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感人故事,深刻闡述了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
按照學院黨委的通知安排,我自己在家認真觀看了這三集歷史文獻紀錄片,高度認同「央視製造」的創作水平和「震撼心靈」的教育效果:本片的確兼具電視政論片、文獻片、紀錄片之長,將展現歷史,刻畫人物,闡述理論融為一體,以人帶史,以事論理,主題鮮明突出,細節真實感人,表現手法新穎,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觀賞性很強的經典電視片,是對我們廣大黨員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教育片。
此片使我再一次系統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的同時,也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信仰的價值:信仰問題之所以如此重要而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是因為信仰不論對一個人或一個民族而言,它都能夠為人們提供一種關於行為善惡的最高標准,為社會道德體系提供正確的方向和依據。今天,面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面對高校教育的改革創新,信仰包涵的價值整合、文化認同、行為引導等功能和特點,必然成為我們不得不深度審視和思考的重大現實問題。
作為黨員教師,不僅自己要在觀後更加純潔性自己的思想、更加堅定共產黨員的信仰,更要在實際行動中,以一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身份,進一步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詮釋和教育方面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保持黨員的先進性。
信仰是人所特有的一種精神狀態或精神機制,是在某種文化形態下形成的,對人的思維意識、行為取向具有支配作用的主導性精神機理,它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評價、選擇與行動。因此,信仰屬於精神范疇,是整體的精神姿態和綜合的精神活動,它的指向與歸屬是明確、自覺、積極和主動的,「它給人們提供的是除了知識以外的關於未來的信念,構成人類不斷向歷史縱深延伸和向未來極限挺進的精神支柱」,體現出對改造自然的情感沖動,或是對生存狀態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
總有一種信仰讓我們充滿力量,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奮進前行。片中展現的我們黨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90年來各個時期的優秀共產黨員可歌可泣的先進事跡,無不激勵我們堅定信念,奮發進取,創先爭優。
但是,我們也不必諱言,在我們黨8000多萬人的隊伍中,也確實有極個別領導幹部和極少數黨員,「思想上入黨」問題沒有真正解決好,是否真信真教真干馬列主義,是否「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否把從事的職業當作一生的事業來做……這些問題,言行不一的現象還是有的,極個別人身上這種現象還很嚴重,確實是到了需要「信仰追問」的地步了——即「入黨為了啥」?
解決當下黨員的信仰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把黨的「組織理想」真正轉化為個人的理想信念。為此,我們需要超越「個人計算」,要有革命先烈「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那樣的信念與胸懷,真正為信仰而活。具體地說:第一,從超越自我、體現生命無限價值的角度提出每個人、尤其是領導幹部不可迴避的信仰問題,這就是「身後給人們留下什麼」,如何於私上不愧祖宗、下不愧子孫,於公上不愧人民群眾,下不愧崗位職責。第二,從黨和國家高度認同的角度建立健全黨和國家的榮譽制度,從制度上落實「千杯萬杯不如群眾的口碑」。
信仰在心中,實績需創優。有革命先烈的激勵,有江蘇新時期「三創三先」精神的引領,作為江蘇特質黨員群體的一員,我將在「追問信仰」的歷程中,接好先烈的信仰之旗,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黨的十八勝利召開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相關文章:
1. 觀紀錄片信仰觀後感3篇
2. 電影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3. 觀看信仰心得體會
4. 信仰觀後感800字精選心得體會
5. 黨課學習思想回報:信仰紀錄片觀後心得體會
❸ 電影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下面是關於紀錄片信仰的 觀後感 ,歡迎閱讀借鑒,希望對你有幫助。
紀錄片信仰觀後感:信仰的力量
近日,觀看了大型理論文獻紀錄片信仰,該片以黨的90多年光輝歷程為主線,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感人 故事 ,深刻詮釋了中國人是如何選擇信仰,如何堅守信仰,如何取得信仰的勝利,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要學會選擇信仰。信仰決定命運,共產黨人選擇了以共產主義為信仰,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中國了革命的勝利和今天社會主義建設的矚目成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始終要牢記黨的宗旨,淡泊名利,帶頭抵制不良風氣,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更好地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要學會堅守信仰。通過觀看電視片信仰,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書寫了中國革命史,這段歷史激勵著我們每一名年輕黨員。堅定信仰就是勝利,作為中國共產黨員我們必須堅定信仰不動搖,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 教育 科學,學習業務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
電影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7月2日,金州新區友誼街道康樂社區組織全體黨員觀摩了紀錄片信仰。影片通過展示各個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品質、理想信念和傳奇故事,讓觀摩者接受了一次難得的精神洗禮,增強了工作信心和凝聚力。在觀看信仰中我體會到如下幾點:
首先要做好帶頭宣傳、引領模範的作用。作為一名社區共產黨員,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帶頭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更好地立足崗位創先爭優,自願成立社區政治宣傳小組,每周為委員居民宣傳黨政方針,為社區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
其次要在工作每個階段中確定不同的工作目標。將工作信仰貫穿工作始終,用階段性的目標來規劃工作。目標的確立既要實事求是,又要適時拔高。這樣才會使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最後要積極實踐,在實踐中感悟真理,在實踐中明確服務宗旨。作為一名民政專干,要勤於接近群眾生活,動態了解群眾的需求。為民服務的根本就是為民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我將認真履行好一個信息傳遞員的職責,將上級政策性文件及時轉變為易於群眾接受的信息,傳達給他們,不疏漏任何一個政策受益者。
為民服務,應是一個共產黨員終身奮斗的信仰。我將在工作中勇於向這個目標努力,並堅持到底,盡力為社區百姓做好更多實事。
電影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電視台聯合攝制的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6·24—25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了。看了使人眼前一亮,久違的東西又回來了,今天晚上,用電腦又看了一遍,感覺共產黨又回來了。二三十年來,很少進行「信仰」的教育,只是讓人們一門心思的賺錢、賺錢、賺錢,似乎有了錢就有了一切。致使整個社會沒有了信仰。毛澤東曾說,意識形態領域無產階級不去佔領,資產階級就必然去佔領。20多年來,由於不對人們進行信仰的教育,致使不少人加入了信鬼、信神、信宗教的行列,20來歲的年輕人成為佛教、__、天主教等宗教忠實信徒的並不鮮見。
經濟很重要,但並不是社會的全部,更不是唯一,過度的強調經濟的作用,促發了人們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不擇手段,甚至不惜弄虛作假、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傷天害理……
片子重新提到了久違的毛澤東思想,多年來,不知出於什麼緣故,不再提毛澤東思想了。否定毛澤東思想實際就是否定中國共產黨自己,毛澤東思想不是毛澤東個人的思想,她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的智慧和結晶。只有資產階級政黨才會否定毛澤東思想。構建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觀都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
這部紀錄片使人感到,共產黨又回來了,又回到了人民的身邊。人們熱切的盼望黨再回到人民的身邊,真真切切地為人民服務、為老百姓服務,而不是嘴上說的為人民、實際做的為少數富人和資產階級,而不是發展資本主義和極力推行私有化。
人民對十八大寄予厚望,對後來者寄予厚望。願黨心為民心,民心為黨心。
電影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一個個熟悉的面孔,一串串數字,一個個耳熟目詳的名字,把我們一下子帶進歷史的車輪,重溫那刀光劍影,歲月崢嶸的年代,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史詩,一個個優秀的共產黨員,如同一個個里程碑 樹立在那裡,我們從來就沒有遺忘那歷史長河中的閃光點,我們也不敢遺忘,因為那不僅僅是一個個共產黨員光輝的一生,更是我們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驕傲和自豪,他們改寫了歷史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跡,讓中國人民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他們用一個個血肉之軀告訴我們,為人民服務,可以為之奮斗一生的共產黨的信仰。
我們有幸在20年7月17日晚,在黃浦區的黨委的安排下,觀看了記錄片信仰,本片氣勢磅礴,站在了歷史層面,突破傳統思維 模式,用現代語境和通俗語言解讀黨的歷史。以黨的 90 多年歷程為 背景,採用「大背景、小細節」的表現手法,通過講述革命、建設、 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感人故事,深刻闡述了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 觀。通過每個年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涌現出的黨的優秀群體、個人的 感人 事跡 ,以人帶事,以事說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 為民、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執政理念的形成過 程,以及中國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必然性。在與敵人斗爭困難重重 的危情時刻、在建設初期貧困潦倒的山間鄉村、在百廢待興建設祖國 的每時每刻,都有共產黨員走在前、沖在前、奉獻在前的壯麗身影。影片以人帶史、以事論理,主題鮮明突出,故事真實感人,表現手法新穎,是一部集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觀賞性很強 的經典電視片,是對我們這些入黨積極分子,黨員、幹部和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的優秀電視片。
信仰其實就是共產黨員的信仰,概括為一句話,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這個 口號 早在延安時期,隨著毛主席那篇著名的 文章 ,就已經成為共產黨員工作的指導思想,當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的政權,這句話也被寫在中央最高行政機構的門口,標志著我黨的根本任務。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人民服務」的意義也在與時俱進。這種變化發生在,當今社會的道德和法治建設在逐步轉變為「以人為本」,過去的自我犧牲已經不再被廣泛的提倡。當然,這種變化並不是提倡個人主義,而是回歸到中國 傳統 文化 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模式中。亦所謂,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所以,固然像孔繁森那樣拋棄原有舒適的生活環境,自願到邊疆艱苦地方工作,這樣的行為是值得尊敬的,但並不要求每一個共產黨員都做到如此,能將個人、家庭與事業、國家做到和諧統一,內心遵從普世價值觀,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弱勢群體,就已能達成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要求。盡管這里提到的目標,與紀錄片中的英雄事跡有巨大差距,但「為人民服務」並不能完全等同於「完全犧牲個人自我」。新時代有新的衡量標准。 據我們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截止到2010年中國共產黨員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八千萬人,新時代,我們追求的是互惠互利,雙贏。達到雙向的平衡。這樣我們可以有更多黨的擁護者和追隨者,中國整體素質絕對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我想,當我選擇慎重的考慮了,人生的信仰,選擇了走共產主義這一路線,堅持毛澤東馬列主義,堅持為人民服務為宗旨時,任由歲月蹉跎,世事變遷,我們會始終如一的保持對信仰的忠誠。
電影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電視片信仰詮釋了中國人是如何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歷史選擇毛澤東和蔣介石代表各自的階級和政黨,用手中的槍桿和心中的信仰,用對歷史的感觸,和對未來的預測,在飽經風霜的中國大地上,在進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國的命運也就撒於這兩種信仰的博弈。這種信仰成了中國人尋找一條民族獨立和現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信仰謳歌了幾代共產黨人肩負使命,將中國從積貧積弱帶向富強民主的偉大歷程,這部紀錄片讓我重新認識了我們偉大的黨,以及那始終引導我們堅定不移的堅定的旗幟。
穿越那血與火的煙雲,我們見證了一個民族的抗爭;走過那苦與汗的大道,我們目睹了一個民族的崛起;跨過那光與愛的江河,我們迎來了一個民族的復興。
九十年前,南湖澎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醞釀著時代的藍圖。開天闢地慨而慷。共產黨員宣言確立了中國人民自己的信仰,在這種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鋒隊開始了救亡圖存的偉大探索,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六十二年前,在自己信仰力量的支持下,中國人民站起來的呼聲終結了曾經被奴役的歷史,翻身解放,當家作主。東方巨獅再次挺起她那塢的身軀,發出她那震撼世界的咆哮。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留下我們壯麗無悔的步伐。
三十三年前,時代有孕育著新的希望、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在自己信仰的支持下,中國人經過艱苦創業和改革開放,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進行了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國人煥發出蓬勃的創造力,書寫了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那春天的故事也寫下我們對時代無盡的探索,寫下我們對祖國無盡的祝福,寫下我們對明天的美好嚮往。
從鴉片戰火到抗戰的勝利,我們歷經近一百年的抗爭。從辛亥之火到如今的日新月異,我們走過一百年的奮斗,從共產黨誕生到全面建設械社會,我們需要近一百年的探索,再從偉人的吶喊到現代化宏偉藍圖的實現,我們同樣將用近百年的歲月實現民族的復興,這更需要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信仰。
時移境遷,滄海桑田。從積貧積弱到繁榮昌盛,從山河破碎到強大統一,從受人欺凌到備受尊重,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愧於歷史的不朽功業。今朝給予我們光榮夢想,更給予我們責任使命,我們從歷史的坐標中,尋找著屬於今天的方向,在新時期讓信仰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我們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與時俱進、科學發展,為全面建設械社會而努力奮斗。
理想信念,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政黨生命的動力,在無影無形間集聚著強大的力量。歷史雖然遠去,但人愛自己的歷史應該像鳥愛自己的翅膀,是不可輕易折斷的。繼往開來,我們繼續迎著曙光將春暉灑向長江黃河,灑向昆侖雪域,灑向復興之路。
我深信,在信仰的照亮下,在旗幟的指引下,我們將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信仰紀錄片觀後感
近日,本人收看了由中央組織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電視台聯合攝制的大型理論文獻紀錄片信仰。該片以黨的91年光輝歷程為背景,講述了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員中的優秀代表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保持先進性純潔性的感人故事,觀後感人至深。
信仰告訴我們,共產黨人的信仰源於對祖國的熱愛。山河破碎的時候,共產黨員__說「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他不怕流血犧牲,誓死堅守自己的信仰「為可愛的中國掙出一個美麗前途的共產主義」。信仰告訴我們,共產黨人的信仰源於對黨的忠誠。在敵人的鍘刀面前,一個15歲的小姑娘劉胡蘭憑著對黨的赤誠,慷慨道出 「怕死不當共產黨」英勇就義。信仰告訴我們,共產黨人的信仰源於對人民的熱愛。紅旗渠,一條纏繞在半山腰的水渠,見證了林縣人民「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魄與膽識,最艱苦的地方總是有共產黨員的身影,「鐵姑娘突擊隊」隊長李改雲的一席話道出了共產黨員的心聲:我就是犧牲了自己,不就是一個人嗎?渠水要來了以後,多少人能用上,祖祖輩輩的都有了水。
作為一名當代的普通共產黨員,要堅守自己的信仰,我認為,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要有一顆感恩的心。要對祖國感恩,是祖國五千年悠久博大的歷史和文化孕育了我們的根基,灌溉著我們的精神家園,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溶入了我們的靈魂。要對黨感恩,每一名黨員取得的每一步成就都是黨組織培育和造就的結果,每一名黨員所擁有的公權力都是黨組織賦予的信任和重託。要對人民感恩,「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黨的發展壯大、黨員的成長成功,無不是廣大的普通群眾默默奉獻和支持的結果。
二要有一顆正義的心。公平與正義是社會進步的源泉動力,也是每一名黨員應秉承的心理底限。作為一名黨員,要有「濟天下」的宏願,始終保持純朴的正義感,樹立獨立的人格和思維,勇於對黨內黨外不公平的現象、不正義的行為說「不」;要有「善其身」的准則,經得起誘惑,受得了寂寞,培養降的生活情趣,嚴於律己,不利用黨和人民賦予的公權力濫謀私利。
三要有一顆平淡的心。「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共產黨人應保持一顆平淡待己的心,平淡地對待個人的升遷,平淡地對待個人的得失。要立足自身崗位,扎實工作,默默奉獻,不張揚,不鎬,埋頭做事,平淡處世。
電影紀錄片信仰觀後感
「沒有信仰人活得很飄,我的信仰就是共產主義,我是共產黨員,我沒有別的信仰。」這是在信仰紀錄片中,鞍山市齊大山鐵礦養路工郭明義講的一句話。語言很朴實,卻最實際,他回答了一個普通共產黨人在社會思潮多樣多變的新形勢下所選擇的信仰。在物質生活越來越發達的今天,作為一名組工幹部,我們應該堅守怎樣的信仰呢?在觀看信仰之中,我們得到了答案,那就是要「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對黨無限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融入到自己的骨髓中作為自己的遠大信仰。
組工幹部如何堅守信仰?「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陳毅將軍這樣的信仰,是何等徹底的自覺與豪邁。選擇信仰不難,但為信仰堅守太難,作為組工幹部,我們要充分認識堅守信仰面對的復雜形勢,傳承信仰,要像陳毅將軍那樣堅守信仰,做信仰最堅定的組工幹部。
一是要樹立堅守信仰的堅定信心。對信仰一旦選擇就毅然堅守,而堅守所付出的代價有時遠比選擇時還要巨大。當前的社會當然是不完美的,但這正是我們共產黨人應當堅持信仰和理想的理由,而不是放棄信仰和理想的道理。信仰的道路不是一馬平川,充滿著荊棘,甚至陷阱。社會上的陰暗面和腐敗現象,人們對共產主義的懷疑,誤解和動搖,以及敵人的反對,都是自然的事,都是擺在共產黨人面前的斗爭任務。作為組工幹部,我們的使命就是鏟除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一點一點地接近我們的理想之地。
二是要有堅守信仰的毅力和勇氣。在革命年代,劉胡蘭在敵人的鍘刀前大聲地說:「怕死不當共產黨!」用死來捍衛自己的信仰。在觀看信仰的時候,我們還要學會跳出影片來看信仰,在新的歷史時期面臨新的歷史難題,面臨新的歷史任務和矛盾,如何正確處理、應對,對於我們黨來說是一個挑戰。然而,作為組工幹部,無論如何都不能忘記,我們需要始終堅守的,仍然是黨的本色。我們在正面學習信仰的同時,更要查找和重視黨內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真正予以合理解決,只有如此,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才會更加堅定,黨的生命力才會更加旺盛。
三是要讓信仰在現實中紮根。作為組工幹部,我們要把信仰落實在點點小事上、在平凡崗位上閃耀著灼眼的光輝。當今時代已經不需要用斷頭流血來彰顯我們家國天下的情懷。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堅守自己的崗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學會真心體察民情,主動深入群眾,切身體驗基層工作的甘與苦、得與失;主動走出機關、走進基層、走入農家,真正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與群眾交朋友、拉真事、訴真情;做群眾歡迎的事、關心的事、滿意的事,干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只有這樣,才能讓信仰在現實中彰顯活力。
組工幹部如何實踐信仰?「誰把人民放在心裡,人民就把誰舉過頭頂。」這是信仰紀錄片里對安徽曙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的實踐信仰的高度稱頌。我認為,觀看信仰,並不是讓我們比信仰,干出與信仰故事裡同樣的事情,而是要我們時刻牢記宗旨意識,兢兢業業干好自己的工作,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像沈浩那樣時刻把人民裝在心裡,在為人民服務中體現信仰。
一是用公正捍衛信仰。公道正派是組工幹部的職業操守、為政之要。李林森、鄭培民、王瑛、任長霞等一個個光輝閃亮的名字,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標桿。具體工作中,我們就是要向模範學習,要嚴格按照組織原則和政策辦事,做到堅持原則不動搖,執行標准不走樣,履行程序不變通,遵守紀律不放鬆。特別是在選人用人上要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對幹部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絕不摻雜個人好惡,戴有色眼鏡看人。組工幹部要做到慎獨,在各種物慾誘惑面前,要始終保持住淡定、敬畏、剋制的心態;在浮躁喧囂中,要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始終做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二是用奉獻詮釋信仰。組織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組工幹部常常面臨各種抉擇,只有堅守公道正派,始終考慮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修德以立身,律己以正人」,公道正派是組工幹部立身之本,德之核心,組工幹部要大氣謙誠,願為人梯,才能真正公道待民服務親民。要把組織工作紮根在基層,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工地,了解人民的呼聲,選出好乾部,把組織工作的落腳點放在為民服務上。
三是用創業實現信仰。組織工作肩負著推動黨建科學發展、激勵隊伍幹事創業的重任,事業發展永無止境,組工幹部的追求和創業也不應該有止境。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吳仁寶:「千主義萬主義,社會主義為人民能夠富裕,最好的主義。」他不局限於主義的討論,他大膽改革創新,把自己的信仰化作了樸素的行動:讓華西村的群眾都富裕起來。他的故事,給我很大啟發,作為組工幹部,就是要立足崗位,立志做大事,大膽改革創新,少說空話,多干實事,爭創一流業績,在成就功業中實現信仰。
觀後感相關文章:
1. 觀後感大全
2. 觀後感大全
3. 觀後感範文錦集
4. 記2017時間的朋友演講觀後感
5. 《厲害了,我的國》觀後感優秀作文
❹ 信仰者電影內容介紹
信仰者電影內容介紹如下:
《信仰者》是一部展現英勇革命精神的電影,講述了1935年為了配合中央紅軍長征,方誌敏奉命率領紅10軍團直插國民黨腹地,蔣介石驚恐萬分,調遣大軍圍追堵截。由於在敵占區作戰,紅軍補給非常困難,方誌敏決定,在譚家橋伏擊立功心切的王耀武獨立第1旅。由於軍團長劉疇西剛愎自用,不顧方誌敏的堅決反對,擅自改變作戰部署,導致紅19師進攻失利,損失慘重,而第20師、第21師也未能及時佔領陣地,發起有效的攻擊,最終戰斗失利。
影片中,方誌敏等紅十軍團被俘的高級將領們,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堅守自己的信仰,死不屈服,展現了共產黨人的崇高氣節和堅定信念。這些信仰者們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英雄贊歌,他們的英勇事跡和犧牲精神深深打動了觀眾。
此外,《信仰者》還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和生動的情節設計,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個時代的背景和人物性格。例如,方誌敏的沉穩堅毅、劉疇西的固執己見、王耀武的野心勃勃,都被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些角色的塑造不僅增加了影片的觀賞性,也讓觀眾對歷史人物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
總的來說,《信仰者》是一部具有深刻歷史內涵和感人至深的電影,它通過展現信仰者們的英勇事跡和犧牲精神,讓觀眾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偉大和崇高。這部電影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當代人的啟示,它告訴我們: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只有堅定信仰,才能勇往直前,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