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解放終局營救,觀後感怎麼寫
《解放:終局營救》觀後感
由韓三平總策劃、李少紅總監制、總導演的影片《解放:終局營救》以「追尋著沒有戰火的世界」為宣傳標語,周一圍、鍾楚曦、鍾漢良三位實力派演員出演,戰火硝煙撲面而來。
電影《解放·終局營救》的故事發生在平津戰役總攻打響前夕,周一圍飾演的解放軍炮兵偵察連連長蔡興福所帶領的解放炮兵偵察別動隊將要執行一個特殊的火線任務——不僅要將國民黨重兵看守的地下兵工廠一舉摧毀,還要救出被關押在監獄中的人質。一場以寡敵眾的「不可能完成」行動在中共地下黨的協助下迅速展開。
憑借極具沖擊力的城市戰爭場面和爭分奪秒的生死營救劇情,這部以平津戰役總攻前夕為背景的戰爭題材電影開啟了與觀眾見面的「倒計時」模式。
「平津戰役」作為解放戰爭中擁有決定意義的一戰,其主戰場便是天津這座城市,因此,大篇幅的「城市巷戰」也成為了該片最大的看點之一,而如何將這場戰爭盡全力還原則成為了整個創制班底最大的挑戰。
B. 電影 大決戰 觀後感
思路:根據電影《大決戰》系列的內容展開,並結合自己的觀點加以說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解放戰爭勝利70周年。關於三大戰役的記錄,我認為最為經典的當屬1991年拍攝的《大決戰》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時間陸續重溫了一遍。《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其中我認為最震撼的要屬《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延伸來說,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能夠戰勝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軍隊。以前只在歷史書中劃過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具體來說,決定解放戰爭勝利的有很多,我認為關鍵一點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並進行了徹底的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在主觀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用戶,得到了農民的認可和支持,客觀上使得原本束縛在土地上的生產力得以釋放出來。這樣就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在主、客觀條件同時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奔赴前線,支援解放軍在廣闊的華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土地革命,一是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發動群眾,一切為了群眾;二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正是如此,土地革命成功了,解放戰爭成功了。至於其他類似「戰爭藝術」種。
只不過是縮短了戰爭的時間的「把戲」罷了,當然也不能完全否認,但過分強調軍事指揮的重要性,特別是將國民黨部隊失敗的原因全部歸結於蔣介石的失敗指揮上,這難道不就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嘛
C. 觀看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觀後感
前幾天,我看了《紅色經典》之《淮海戰役》,這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紅軍戰士們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庄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這次戰役的重要性當然是不用說的了!
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激戰了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我軍大獲全勝,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得乾乾凈凈,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紅軍戰士他們臨危不懼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看到可敬可佩的紅軍戰士們,我不禁想起了我們自己。在家裡,我們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非常疼愛我們,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就退縮,交給爸爸媽媽去解決。而且總嫌飯菜,這里加多了鹽,那裡放少了醋。
而紅軍戰士們呢?他們吃的是難吃又不飽肚子的青稞面,有時甚至沒有東西吃。紅軍長征的時候還穿不暖,吃不飽。但是他們沒有放棄,堅強地面對困難,勇敢地與敵人斗爭,終於贏得了戰爭,用自己的生命以及鮮血換取了新中華人民共和國!
我們應該學習紅軍戰士們的精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努力建設美好的祖國!
D. 三大戰役紀錄片的觀後感一千字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革命軍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個戰略性戰役。1948年,解放軍攻克擁有10萬重兵、工事堅固的山東省會城市濟南。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濟南戰役是人民解放軍攻克敵人重點設防的大城市的開始。這一戰役揭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