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 法律電影觀後感
在一個機緣巧合下,我觀看了《死囚168小時》,感受主人公在生命最後168小時的心路歷程,感慨萬千。
世人都害怕死亡,雖然我們明知生命終於終結的一天,但是我們絲毫沒有減弱對死亡的恐懼。我們在不知自己的生命會在何時結束時,對死亡雖然會有恐懼感,但依然會享受生命的美好,不會因為自己中有一天會死亡而惶惶不可終日;但是,對死囚來說,卻不是這樣的,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會在時間的流逝中加劇,正如電影中的死囚一樣。在故事的最後,主人公馬修還是被處以極刑,但是他在臨終的那句「I just wanna say I think killin' is wrong, no matter who does it, whether it's me or y'all or your government(我只是想說殺戮是錯誤的,無論是誰乾的,是我、你們還是政府) 」至今還在我的腦海中縈繞,久久地!
是的,我們都會說馬修應該被處以極刑,因為他的殘忍,他給被害者的家庭所帶來的創傷是無法彌補的;但是,我們又有誰關心過死囚生命的結束,會給他的家人帶來同樣的傷害,就像電影中的馬修的母親在自己的孩子被判刑之後的撕心裂的痛。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我們又怎麼能夠因為一個人犯了法,就否定他擁有和我們一樣平等的生命。曲新久教授說「死刑是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剝奪一個人意義保留的、維持的一種狀態,導致極端的痛苦,於是就得為它找一個很好的理由。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理由是找不到的。」
死刑是最嚴厲的刑罰,是刑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的刑法是懲罰犯罪的有力的保障,無論是誰,只要犯罪,都應該受到刑法的處罰,我個人認為一個刑種的存在,必然是可以發揮其懲罰的作用;死刑作為刑法最嚴厲的懲罰,是否可以就相應的是最有效的懲罰手段?答案是否定的。死刑的執行,雖然對於其本人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折磨(包括心理上的和生理上的折磨),但是同時也剝奪了其為自己的犯罪行為作出彌補的可能。我認為刑罰的作用不僅僅是懲罰犯罪人,更應該是對受害者的家屬撫慰和對犯罪人的靈魂的拯救;只有受害者的家屬得到安慰和犯罪人受到教育,才會對社會帶來持久的、有效的效應。
在電影的最後,馬修終於說出了整個案件的真實情況,他終於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並誠懇的對受害者的家人道歉,這句道歉雖然不能夠挽回兩個年輕的生命,但卻讓兩個飽受痛苦的家庭得到了安慰,應該說,這才應是為刑法應該所保護的。馬修的整個變化,最大的功臣是修女海倫,他改變了馬修,也拯救了馬修,或許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部刑法所規定的死所無法做到的……
❷ 跪求1500字的《東京審判》觀後感,要求從法律角度闡述
寫作思路:從文章的寫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結合自身感受,真實得描述,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正文:
偶然的機會,觀看了老師在課堂上放的電影《東京審判》,讓我對這部影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課下,我又把整部電影完整的看了一遍。可以說,我是含著熱淚看完這部影片的。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46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的情況,是中國人用自己的尊嚴扞衛國家權益的故事。
影片的開始,梅博士因為審判時的排座問題與韋勃發生了爭執,座位的問題看似是個簡單的問題,但裡面的關系很復雜,當時中國作為一個戰勝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座位被排到了第三位,而梅博士用自己的堅持,為祖國贏得了應有的權益,同時也贏得了他人的尊重。
在影片中能夠可以看出,日本人並不認為自己是被中國打敗的,所以並不服中國人,他們認為自己是被美國打敗的,所以對美國和對中國的態度截然相反。日本是一個崇尚武士道的國家,在他們看來只有勝者才能贏得他人尊重。直至今日,他們都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
關於現在的我們如何對待日本的問題上,我想說人民是無辜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戰爭是日本的執政者挑起的,而普通的人民則是受到政府的蠱惑,據說當時日本政府鼓勵本地青年參軍的時候,並沒有說明實情。
導致有好多日本青年來到中國,看到打死殺戮的時候,導致了精神奔潰。我們應該理性的對待中日問題,對於主權問題,關於國家尊嚴的問題,一定要態度強硬,但在其他的方面,一定要靈活處理。
❸ 法律電影觀後感800字
從《秋菊打官司》看中國的法律建設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西北地區的一個小山村。秋菊的丈夫萬慶來因為要修辣椒樓而與村長王善堂發生了爭執,因為罵了村長而被被村長踢中要害。秋菊懷著身孕去找村長說理,村長不肯認錯。秋菊又到鄉政府告狀,在鄉政府的調解下村長答應賠償秋菊家的經濟損失,但是實際上並不服氣的村長把錢扔在地上,感到受到侮辱的秋菊沒有撿錢,因為秋菊本就不是要村長賠償經濟損失,她要的只是村長的一句道歉,她覺得村長打她丈夫打得太狠了。於是,沒有得到村長道歉的她去了縣里、市裡去討說法。在這過程中她受到了幾次欺騙,但同時也有好心人的幫助,小旅館的老闆、市公安局局長等等都給了她很大的幫助。不過,最終通過行政手段秋菊還是沒有討到她想要的說法。於是,在好心的局長的幫助下她又來到了法院,想要要通過訴訟討個說法。在第一次上訴失敗後,她再次提起了上訴,在判決結果還未出來的除夕之夜,秋菊難產,村長摒棄前嫌組織村民連夜把秋菊送到醫院,使秋菊順利生產,保住了母子性命。秋菊感激萬分,官司也不再提。可正當秋菊家慶賀孩子滿月時,傳來法院判決,村長因傷害罪被刑事拘留十五天。望著遠處警車揚起的煙塵,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是很希望通過訴訟來獲得正義的,並且在我們看來她也確實獲得了正義。但實際上最後她獲得的正義並非她想要的正義,也許這對於秋菊來說更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她獲得的大概也只是一個極其尷尬的境地。將村長送入監獄將使得秋菊在村民中的形象大減,人們會認為她不通情達理,不就是兩個人打了一下嘛,至於把人送進監獄嗎?但實際上秋菊上訴的目的並不是想要把村長送進監獄,她只是想讓村長承認自己錯了,甚至她都沒有想要村長賠償自己家的經濟損失,她只是覺得村長打人打的太狠了,這時不應該的。於是,雖然最後她贏了官司,但她並不開心,尤其是在自己難產是人家村長還不計前嫌幫助自己。把村長送入監獄也許會成為秋菊心中永遠的遺憾……
但是不想把村長送進監獄的秋菊最終還是把村長送進了監獄,盡管這並不是她的本意……也許這就是法律與傳統的道德觀念的沖突,這更是法治的無奈。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也只是社會規范的一種,法律既不是全部社會規范,也不能代替其他社會規范。而就道德來說,它是一個基本的社會准則,它不僅關乎人的行為,而且連接人的內心。法治要想離開道德而獨自存在,那隻是一種空想。法治不僅不會排斥道德,而且還是以道德的存在與作用的發揮作為社會基礎的。法治如果超出自己的范圍而要將其他社會規范所取代,那就只能是空想,就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後果。
因此可以說秋菊打官司的結局就是法治的無奈,而法治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法治的無情使人望而生畏,避而遠之。法治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須以人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但在法庭庭審中法官也只能就事論事,根據當時人的訴訟請求來依法作出判決,一旦法官在判決中作出一些人性化的判決內容(比如按照傳統的道德觀,順從秋菊以及大部分人的想法,只判決該村長向秋菊道歉並賠償損失而不追究其他責任),其馬上就有可能被懷疑是否有受賄的嫌疑,而且社會也有可能會因此而亂了套。所以也只能把這歸咎為法治的無奈,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理論的發展人們慢慢的來解決這個問題了。
對我國的法律制度現狀,我要說的是,各項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確實對我國人民的和諧生活功不可沒,也為我國的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在新頒布的眾多法律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們國家雖然說起步比較晚,94年開始全面建立,但是我們國家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應該說是比較快的。國務院已經頒布了《法律援助條例》,而且在全國法律援助機構普遍上都建立了,據了解,每年實施的法律援助案件有幾十萬件,應該說幫助那些社會弱勢群體維護了權利、討回了公道。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的是,國家在通過法律實現其權威時,如何在個人願望、社會效果和剛性的法律之間實現一種平衡,不再讓秋菊那樣雖然討得了說法,卻陷於茫然失落之中。
就目前我國公民法律素質狀況來看,應該說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舉個例子說吧,現在大部分人遇到了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在這裡面應當有什麼權利,應當怎麼保護自己的權利,這些權利觀念就能看出來老百姓的法律意識確實是提高了。再一個,大家遇到了糾紛,想到的都是通過法律途徑來討回公道,這也表明大家法律意識提高了。當然,我們國家由於幅員遼闊,各地發展還不平衡,有的地方城市裡面的市民法律意識高一點,偏遠地區的人受法律宣傳教育條件的限制,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對偏遠地區的法律知識宣傳,就像在影片中如果村長知道那是違法的事情我想他也許就會在打人之前考慮一下了。那樣也就不會出現後來的一系列事情了。但是,雖然部分偏遠地區人民的法律意識還比較單薄,法律素質相對而言還比較差,總體來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完善,我國公民的法律素質在逐漸提高,這對於我國法制建設的進一步進行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總而言之,我覺得,在逐步完善我國法制環境和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同時,如果能夠實現個人願望、社會效果和法律之間的平衡的話,我國的和諧社會的目標的達到指日可待。
http://wenku..com/view/7696cd0c52ea551810a6878e.html
❹ 關於法律電影觀後感500字
在看了 《沉默的羔羊》的電影之後,我收獲的不僅僅是視覺和情感上的沖擊、以及對人性和理性的思考,還了解到一些法律上的知識,通過中國與美國的法律電影認識到它們法律制度的區別。
最具有懸念最驚悚的影片當屬這部《沉默的羔羊》,影片中的克拉麗絲是聯邦調查局的見習特工。她所在的城市發生了一系列的命案,兇手是一名專剝女性的皮的變態殺人犯「野牛比爾」,迄今為止,受害的女性已達5人。克拉麗絲的任務是去一所戒備森嚴的監獄訪問精神病專家漢尼拔博士,同他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以此獲取罪犯的心理行為資料來幫助破案。漢尼拔被關在地牢里,他是一位智商極高、思維敏捷但高度變態的中年男子,並且是個食人狂魔,他要求克拉麗絲說出個人經歷供自己分析以換取他的協助。他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精神病專家,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自己就是一名精神病人,更確切他說是一名心理變態者,「明知自己在犯罪卻毫不在乎的精神變態者,純粹同社會作對」。影片通過探索人物心理疾患,試圖探尋當代美國社會恐怖的根源,這使得影片的主題得以深化。在影片中,那種精神上的對抗、那種「天使和魔鬼」的鮮明對比、那種建立在較緩慢節奏上的內在哲理性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廣泛地引起了公眾對社會犯罪、恐怖以及邪惡勢力的憎惡和譴責。
看完這幾部電影,真的獲益匪淺,欽佩那些電影主角的勇氣,智慧,堅持和正義;感慨軍事法庭的特殊化;贊嘆陪審團制度的人性化。總之,學到了很多。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無論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法律都逐漸呈現一體化,各國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我相信我國對外來事物「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方針終將進一步完善我們的各方面體制,依法治國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會得到最大化的貫徹和實施。讓我們共同期待明天完善的法治社會!
❺ 永不妥協的觀後感,從法律的角度
電影
《永不妥協》
講述的是一起因為環境問題導致的美國歷史上賠償金額最多,
受償主
體最廣泛的集團訴訟。
從中,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環境侵權訴訟的特點,
特別是以集團訴訟為
代表的,在受害人眾多的情況下,如何開展訴訟,
對司法實踐中的舉證責任、取證責任以及
對集團訴訟理論的完善都有著啟發的積極意義。
環境訴訟的特點
第一,環境侵權訴訟較之普通侵權訴訟,受害人范圍廣泛,人數眾多,結果嚴重。自
1964
年
2
月,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在辛克利鎮投入建廠後,一直使用六價鉻做冷卻塔的防
銹,
而且用來儲存發電後的冷卻水的廢水池池底也沒有做防滲漏處理,
以至於廢水滲入地下
水,
污染了辛克利鎮的地下水,
使在此地區生活過的居民都不同程度上收到了六價鉻的影響,
患有疾病。
第二,
環境侵權結果的發生具有長期性、
潛伏性的特點。
許多已經不再辛克利鎮居住的
人,同樣受到了六價鉻的侵害。
第三,
環境侵權損害訴訟上的訴訟時效的開始難以確定,
訴訟證據難以收集的特點。
影
片中提到了,
電廠為了通過訴訟時效而逃避法律的追究,
為居民主動進行體檢,
目的就是為
了造成一種受害者知道自己在遭受人身損害的事實,
並用其他理由來使居民不認為自己收到
的傷害與電廠污染了環境有關。
這樣一來,
一定期間的訴訟時效經過之後,
就難以向侵害者
提出賠償請求獲得法院的保護。
對於沒有法律觀念的居民來說,
訴訟時效的問題很容易被忽
略,而因此喪失維護自己利益的權利。
集團訴訟涉及到大量的取證工作,
有些資料是被告掌握或是通過其他手段進行銷毀和控
制的,這都影響著勝訴的可能。
影片中幾份重要證據:
1
、女主角通過出賣一定的色相來得到一份證據:辛克利鎮拉罕
登區水利會出具的編號為
NO:687-160
的清除及廢除令。證實了被告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六價
鉻的事實。
2
、
幾位證人證詞還有現場勘查筆錄證實了冷卻塔所用做防銹處理的水中確含有六價鉻,
並且廢水處理池池底確沒有防漏處理,廢水通過池底滲入地下水。
3
、女主角在酒吧里遇到想和她搭訕的電力公司前職工查爾斯
.
艾比利,他提供的的證詞
及文件證實了總公司曾命令銷毀一份由
PG&E
發給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的內部文件,
文件中
標明
「
PG&E
總公司已經知道了瓦斯電力公司使用了六價鉻,
及沒有做廢水池底防漏的事實」
。
如果不是幸運的遇到了這個人,
或是文件已經銷毀,
我們可以認為,
這個案子不會取得如此
大的成功。
這
3
份重要證據都是通過艱難的努力和一定的幸運得來的,
取證工作確實艱巨,
作為弱
勢一方的原告在舉證方面存在困難。
如果在環境侵權訴訟中,
由被告尋找證據來證明原告所
受到的傷害與自己的行為不存在因果聯系,
來推翻訴訟,
避免處於弱勢地位的原告的舉證之
苦,以及被告通過證據拖累原告訴訟,這樣或許能夠更好的為原告爭取應得的利益。
第四,環境訴訟中的原被告雙方的訴訟實力呈現出嚴重不對等的特點。在環境訴訟中,
被告往往是大型公司企業,
資產雄厚,
甚至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護,
並且與一個地區的發展
有著密切的聯系,與就業、稅收有著直接關系,這一點在中國尤為的突出。
在環境訴訟中,
原告可以利用經濟上的優勢,
找到更專業的律師,
這些律師會用一些法
律法規減免被告的法律責任,
或者讓原告陷於舉證之苦和訴訟上的訟累。
甚至這些企業可以
影響地方政府,政府官方出面左右案件的審理,讓受害人的維權行為更加艱難。
案例:中國赤腳醫生打響環境保衛戰。
為了利用溪坪山泉的水力發電資源、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當地政府在
1994
年把
榕屏化工廠從福建省會城市福州遷至溪坪。
總部設在福州的一家國有化工公司是這家化工廠
的主要所有人,不過屏南縣政府在
2004
年之前也持有這家工廠
30%
的股份。
隨著這家工廠的到來,溪坪的人口迅速增加了一倍,達到
2,000
人。這家化工廠變成了
亞洲最大的氯酸鉀生產商。
氯酸鉀廣泛用於漂白、
焰火以及其他商品中。
根據福建省法院之
後的裁決以及福建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信息,
榕屏化工廠還向河流中大量排放六價鉻,
工廠
的煙囪噴出了氣態氯。
環境監測中心站稱,
污水樣品所含的六價鉻比國家標准允許的含量高
出了
20
多倍。那份官方聲明也確認,化工廠確實排放了鉻和氯,但是並沒有詳細說明排放
量以及鉻的種類。榕屏化工廠投產不久,村民就開始抱怨工廠的排出物影響了他們的莊稼。
他們種植的毛竹全都枯死了。
以前,
農民把收獲的毛竹賣給玩具以及筷子生產商來獲得收入。
在河流下游附近的後壟村,
鄭家堯說,
他和鄰居們發現河裡的魚蝦越來越少,
河面上有時覆
蓋著一層綠色的粘液,散發出一種奇怪的味道。
榕屏化工廠同意對農田臨近工廠門口的幾家農戶進行賠償。
工廠卻繼續全面運轉。
榕屏
化工廠是屏南縣三分之一的稅收以及其他收入的來源。
它還為這個福建山區的農民提供了收
入不錯的就業機會。當地政府官員也以經濟收益為由反對關閉工廠。
於是,
「赤腳醫生」張長建和一些村民在
1999
年開始了漫漫的投訴歷程。
2001
年,張長建向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信投訴,並最終收到了回復,要他寄一份
正式的書面投訴。
他開始游說村民,
在要求工廠停止污染的請願書上簽字。
他還保留著這份
請願書,村民們除了在上面簽名,還按上了紅色手印。張長建採集了土樣和水樣,
並在他的
網站上貼上了枯死的竹林的照片。
到第二年,
這些努力開始獲得了回報。
村裡的領導站出來
支持張長建。
村民們在縣政府外面連續三天散發傳單,
引來了全國性報紙以及中央電視台一
個深受歡迎的調查節目的注意。今年夏季,中央政府將榕屏化工廠列為
55
個污染最嚴重的
企業之一。
盡管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
張長建在當地也還面臨著阻力和煩惱。
他說在搜集樣
本時曾受到襲擊,
他的妻子也被闖入家中的歹徒毆打。
縣政府關閉了他的診所,
稱其行醫執
照沒有進行年審。他對此表示否認,並仍在私下裡幫助來求醫的村民。
最後村民勝訴,賠償金約
85,000
美元,在經過了多年的訴訟後,平均每位農民僅能得
到大約
50
美元,而且一直沒有得到。
(案例來自「
2007
普利策新聞獎作品:中國赤腳醫生打響環境保衛戰」
)
在這個與電影
《永不妥協》
中情節極為相似的中國的環境訴訟案件中,
結果卻截然不同,
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參與,
地方政府關注與自己的政績而放鬆了對大型企業的監
管,
甚至掩蓋其罪行,
被告與原告的強弱顯而易見,
導致了弱勢的村民群體得不到對自己傷
害的賠償,甚至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這是中國公益環境訴訟中值得思考的地方。
❻ 法律電影觀後感
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我們做了錯事,失去了自由,甚至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那麼,我們的父母,將是天底下最最傷心的人。
法律,離我們並不遙遠!它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不是一個縹緲的概念。它如此真實,無處不在,觸手可及!財產糾紛,故意傷害,過失殺人,侵權,遭遇假貨維權等等很多的事。
法制教育片里的少年,也曾是祖國的花朵,也將是祖國未來的棟梁。然而,有些花兒枯了,有些棟梁朽了。為什麼?說來讓人扼腕長嘆!
那些擁有大好前程的少年,有的只是一語不合,便抄起刀子,舉起拳頭,狠狠地揮向朋友,同窗。
其實,他們之間,並沒有不共戴天之仇。僅僅因為話不投機,便闖下大禍,失去自己大好前程,真不值啊!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必須做的,就是把握好今生今世,不去浪費自己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沒有理由傷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