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征大會師》中的劉蘭峰是什麼原型
《長征大會師》中的劉蘭峰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他沒有一個具體的現實原型。然而,這個角色的設定和塑造很可能受到了許多真實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啟發和影響。
首先,劉蘭峰這個角色可能代表了長征途中無數英勇的紅軍指戰員。他們面對極其艱苦的條件和強大的敵人,仍然堅定不移地前行,為了革命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劉蘭峰在劇中的勇敢、堅定和智慧,正是這些紅軍指戰員的縮影。
其次,劉蘭峰的形象也可能受到了一些著名紅軍將領的影響。例如,他的領導才能和軍事策略可能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的啟發。這些領導人在長征途中展現出了卓越的指揮才能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為紅軍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此外,劉蘭峰的故事還可能融合了長征途中許多感人事跡和英雄壯舉。例如,紅軍在長征途中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渡過大江大河等艱難險阻,都需要紅軍指戰員們展現出超凡的勇氣和毅力。劉蘭峰在劇中的經歷,很可能就是這些感人事跡的藝術再現。
總的來說,《長征大會師》中的劉蘭峰雖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他的形象塑造和故事情節都深受真實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影響。通過這個角色的塑造,觀眾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長征精神的偉大和紅軍指戰員們的英勇事跡。
B. 觀《長征大會師》有感
永遠的紅飄帶
——「紀念紅軍長征70周年」觀電影《萬水千山》有感
從電影院出來,我的腳步緩慢而沉重,心潮像起伏的波浪,腦海里不斷地回響著剛剛學過的詩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從1934年10月16日紅軍在江西渡過於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陝北勝利會師,歷時兩年整,行程上萬里。我們暫且不說紅軍在這其間遭遇敵人的一次次圍、追、堵、截,單說走過的行程就足以讓世人矚目。據美國記者斯諾統計:紅軍一共爬過了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佔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平均每天行軍70華里……試想: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這能說不是奇跡嗎?我的眼睛濕潤了,心兒早已飛到了那戰火紛飛的長征路上——
遵義城裡,中央召開會議,批判了王明的機會主義路線,確立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以及毛主席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軍民激動萬分,同聲高呼:「紅軍得救了,革命得救了……」。於是,紅軍在毛主席的親自指揮下,聲東擊西,放棄遵義再回收遵義,獲得了長征途中的第一個大勝利。之後,紅軍四渡赤水,運動殲敵,終於變被動為主動,扭轉了戰局。當敵人總指揮窮凶惡極地趕到金沙江邊時,紅軍早已渡江七天了。接著,紅軍又順利地通過了彝族區,戰勝了天險大渡河,克服種種艱難險阻,爬雪山、過草地、煮皮帶、挖草根……這支英雄的部隊突破臘子口,直插六盤山,終於到達陝北勝利大會師。至此,偉大的長征越過萬水千山徹底勝利了!
正如百戰疆場的老將軍——張愛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的:「回首向來風雨路,萬里長征任疾馳……長征取得的勝利充分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產生偉大的軍隊、偉大的戰士,也才能取得偉大的勝利。今天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讓這種精神薪火相傳,就一定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把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電影《萬水千山》以她豐富的內容和生動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這一舉世無雙的壯舉,它就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中華民族堅定無畏精神的象徵!
C. 觀看大會師觀後感200字
《大會師》的讀後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想法談一談,例如:
《大會師》表現了共產黨人在艱苦革命年代創造的偉大的「長征精神」,體現了長征途中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紅軍高層領導勇於開拓、不畏艱險、敢於斗爭的優秀品質。
反映了以劉志丹、習仲勛為代表的南梁革命老區、陝北革命根據地人民為紅軍長征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的巨大貢獻。影片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是生動形象的黨史教材。
幕後製作
《大會師》的製片人、甘肅省白銀市原政協副主席李義先生在很多年前就有一個想法,希望把這個大會師故事搬上銀幕。但電影拍攝期間遇到了重重困難,主要是資金問題。
作為一名會寧人,李義為了宣傳會寧,為了通過電影促進經濟建設拉動旅遊,他們用長征精神拍電影,用紅軍精神走完了這段艱辛的道路,最終完成了影片的拍攝。
D. 觀看大會師的心得體會
[《大會師》觀後感]
《大會師》以紅軍長征會寧會師為線索,緊緊圍繞決策會師,勝利會師,北上這一重大主題,深刻全面 的記述了進入陝西、甘肅境內經過的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戰斗、重要會議、決策等,再現紅軍 將士百折不撓、無堅不摧的歷史畫卷,